CN214589470U -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89470U
CN214589470U CN202120187283.0U CN202120187283U CN214589470U CN 214589470 U CN214589470 U CN 214589470U CN 202120187283 U CN202120187283 U CN 202120187283U CN 214589470 U CN214589470 U CN 214589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end connector
serial bus
universal serial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872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Uisee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872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89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89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89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包括车载控制器,车载控制器的外壳上设置有高速板端连接器;转接线束,转接线束包括高速线端连接器、中间连接线束和多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高速线端连接器与高速板端连接器插接,中间连接线束的一端与高速线端连接器连接,中间连接线束的另一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拆分连接线束与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电连接;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装置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第一与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插接,数据处理装置经由转接线束与车载控制器通信。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在无需拆卸车载控制器外壳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数据处理装置与车载控制器的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无人驾驶领域,即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车辆中车载控制器是高度集成化的,车载控制器在出厂前或售后可能出现故障,而当车载控制器出现故障时,需要读取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以通过对日志数据的分析获知具体的故障原因。另一方面,对车载控制器性能的分析测试过程也需要导出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
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车辆的车载控制器均将日志数据导出接口设置在车载控制器的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上,这就造成了当自动驾驶车辆中的车载控制器发生故障时,需要拆下车载控制器的外壳,再利用一个数据导出线束插接在PCB板的数据导出接口上才能将日志数据导出,日志数据导出完成后还需要再重新安装车载控制器的外壳,增加了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导出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在无需拆卸车载控制器外壳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数据处理装置与车载控制器的通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包括:
车载控制器,所述车载控制器的外壳上设置有高速板端连接器;
转接线束,所述转接线束包括高速线端连接器、中间连接线束和多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与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插接,所述中间连接线束的一端与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连接,所述中间连接线束的另一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所述拆分连接线束与所述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电连接;
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所述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与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插接,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经由所述转接线束与所述车载控制器通信。
可选地,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
可选地,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针脚,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针脚,所述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二针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间连接线束包括多根线芯,所述线芯与所述第二针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间连接线束未连接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的一端分成三根拆分连接线束,每根拆分连接线束包括四根所述线芯。
可选地,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一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两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
可选地,所述车载控制器包括日志存储模块、主控制芯片和从控制芯片,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通过所述转接线束与所述日志存储模块、所述主控制芯片和所述从控制芯片一一对应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针脚、所述第二针脚以及所述中间连接线束所包含的所述线芯的数量均为14。
可选地,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包括:
法兰部、插接端部和针脚端部,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与所述插接端部插接,所述插接端部和所述针脚端部沿垂直于所述法兰部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法兰部的两侧;
所述插接端部包括凸出于所述法兰部的中空插接壳体,所述法兰部上设置有多个针脚通孔,所述中空插接壳体环绕所述针脚通孔所在区域设置;
所述针脚端部包括针脚屏蔽壳体和多个第一针脚,所述第一针脚用于传输差分信号,所述针脚屏蔽壳体接入地信号并包裹所述第一针脚,所述第一针脚经过所述针脚通孔贯穿至所述插接端部所在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还包括:
柔性防水垫片,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插接端部的表面为所述法兰部与所述车载控制器的外壳的对接面,所述柔性防水垫片位于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插接端部的表面,所述柔性防水垫片环绕所述插接端部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设计了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设置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包括车载控制器、转接线束和数据处理装置,高速板端连接器例如可以与车载控制器内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当需要导出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时,可以将转接线束一端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与数据处理装置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插接,将转接线束另一端的高速线端连接器与高速板端连接器插接,在无需拆卸车载控制器外壳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数据处理装置与车载控制器的通信,以导出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至数据处理装置进行分析,简化了车载控制器日志数据导出的过程,降低了车载控制器日志数据导出的难度。另外,设置中间连接线束的另一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拆分连接线束与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电连接,数据处理装置可通过不同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以及对应的拆分连接线束实现与车载控制器之间不同功能的通信。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板端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线端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目前使用的一种板端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板端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目前使用的另一种板端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包括车载控制器100、转接线束200 和数据处理装置300。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线束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3,车载控制器100的外壳上设置有高速板端连接器101,转接线束200包括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中间连接线束202和多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图3示例性地设置转接线束200包括三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
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插接,即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插接端部插接,中间连接线束202的一端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连接,中间连接线束202的另一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204,拆分连接线束204与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一一对应电连接,即每根拆分连接线束204的拆分端连接有一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数据处理装置30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与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插接,数据处理装置300经由转接线束200与车载控制器100通信。
具体地,车载控制器100的硬件设计支持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UniversalSerial Bus,USB)接口协议,当数据处理装置300需要与车载控制器100通信,例如数据处理装置300需要获取车载控制器100 的日志数据时,将转接线束200一端的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与露出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插接端部插接,将转接线束200另一端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与数据处理装置300上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插接,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通过中间连接线束202实现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之间的连接,由此实现了数据处理装置300与车载控制器100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数据处理装置300与车载控制器100之间的通信。
示例性地,车辆可以为自动驾驶车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并设置于自动驾驶车辆中的车载控制器上。在无人驾驶领域,即自动驾驶领域,车载控制器100是高度集成化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可以用于多个车载控制器100级联叠加算力,或者用于车载控制器100与黑盒子,即数据存储器的连接,或者用于输入激光雷达信号,以进一步对激光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分析。
车载控制器在出厂前或售后可能出现故障,而当车载控制器出现故障时,需要读取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以通过对日志数据的分析获知具体的故障原因。另一方面,对车载控制器性能的分析测试过程也需要导出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车辆的车载控制器均将日志数据导出接口设置在车载控制器的印刷电路板上,这就造成了当自动驾驶车辆中的车载控制器发生故障时,需要拆下车载控制器的外壳,再利用一个数据导出线束插接在印刷电路板的数据导出接口上才能将日志数据导出,日志数据导出完成后还需要再重新安装车载控制器的外壳,增加了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导出的难度。
本公开实施例设计了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设置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包括车载控制器100、转接线束200和数据处理装置300,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例如可以与车载控制器100内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当需要导出车载控制器100的日志数据时,可以将转接线束200一端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与数据处理装置300上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插接,将转接线束200另一端的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与露出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插接端部插接,在无需拆卸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数据处理装置300与车载控制器100的通信,以导出车载控制器100的日志数据至数据处理装置300进行分析,简化了车载控制器100日志数据导出的过程,降低了车载控制器100日志数据导出的难度。另外,设置中间连接线束202的另一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204,每根拆分连接线束204的拆分端连接有一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数据处理装置300可通过不同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以及对应的拆分连接线束204实现与车载控制器100之间不同功能的通信。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3,可以设置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具体地,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即车载控制器1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向数据处理装置300输出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例如可以包括电脑,车载控制器1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向数据处理装置300输出的数据可以为车载控制器100的日志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转接线束200以及对应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读取车载控制器100输出的日志数据,并对读取到的车载控制器100的日志数据进行分析以获知车载控制器 100的具体故障原因,进而消除车载控制器100对应的故障。
数据处理装置300还可以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即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向车载控制器100输出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向车载控制器输出的数据例如可以为车载控制器100中印刷电路板上设定功能芯片的烧录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可以通过至少一路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实现对车载控制器100中设定功能芯片的数据烧录,以使车载控制器100中的设定功能芯片实现对应烧录数据的相应功能。
无论是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还是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均可以将转接线束200一端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与数据处理装置300上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插接,将转接线束200另一端的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与露出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插接端部插接,在无需拆卸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数据处理装置300与车载控制器 100的通信,以导出车载控制器100的日志数据至数据处理装置300 进行分析,或者向车载控制器100的设定功能芯片中烧录程序,降低了实现车载控制器100与数据处理装置300之间通信的难度。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板端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速线端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包括多个第一针脚 103,高速线端连接器201包括多个第二针脚104,高速板端连接器101 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插接后,第一针脚103与第二针脚104一一对应接触,即第一针脚103与第二针脚104一一对应电连接。具体地,第一针脚103例如可以为母端针脚,第二针脚104例如可以为公端针脚,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插接后,第一针脚103 与第二针脚104一一对应插接,即第一针脚103与第二针脚104一一对应电连接,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之间可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还可以设置中间连接线束202包括多根线芯(图3中未示出),线芯与第二针脚104一一对应电连接,多根线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204,每根拆分连接线束204包括多根线芯。示例性地,可以设置中间连接线束202未连接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一端分成三根拆分连接线束204,即多根线线芯可以分成三根拆分连接线束204,每根拆分连接线束204包括四根线芯,线芯与第二针脚104 一一对应设置,即每四个第二针脚104对应一根拆分连接线束204。
具体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包括的第一针脚103的数量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包括的第二针脚104的数量相等,第一针脚103与第二针脚104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二针脚104与线芯一一对应电连接,中间连接线束202未连接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一端分成三根拆分连接线束204。可以设置第二针脚104对应三根拆分连接线束204分为三组不同功能的第二针脚104,每组包括四个第二针脚104,这四个第二针脚104用于传输一种功能的电信号,对应地,第一针脚103对应三组第二针脚104分为三组不同功能的第一针脚103,每组包括四个第一针脚103,这四个第一针脚103用于传输一种功能的电信号,车载控制器100中的印刷电路板上可以设置有功能独立的三个功能模块。
以一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为例,四根线芯的一端连接有该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四根线芯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针脚104,即四根线芯对应连接有一组第二针脚104,这组第二针脚104对应连接有一组第一针脚103,这组第一针脚103与印刷电路板上的其中一个功能模块连接,由此数据处理装置300可以通过对应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插接该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实现与车载控制器100的印刷电路板上的该功能模块的连接,进而实现与该功能模块的通信。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第一针脚103、第二针脚104 以及转接线束200所包含的线芯的数量均为14。具体地,可以设置第一针脚103、第二针脚104和转接线束200所包含的线芯均用于传输差分信号,以图4为例,可以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包括14个第一针脚103, 14个第一针脚103分为上下两排设置,每排设置有7个第一针脚103,可以设置分别位于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上下两个第一针脚103用于传输一组差分信号,例如第一针脚1031和第一针脚1032用于传输一组差分信号,相应地,对应第一针脚1031和第一针脚1032的线芯以及第二针脚104也用于传输一组差分信号。另外,可以设置14个第一针脚 103中,有两个第一针脚103悬接,其余的第一针脚103划分为三组第一针脚103,每组包括四个第一针脚103,对应一组四个第二针脚104,对应一根拆分连接线束,实现与车载控制器100的印刷电路板上某个功能模块的电连接,进而实现与该功能模块的通信。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5,可以设置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通过两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具体地,中间连接线束202未连接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一端分成至少三根拆分连接线束204,即转接线束 200包括三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数据处理装置300包括三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可以设置车载控制器100包括日志存储模块、主控制芯片和从控制芯片,日志存储模块、主控制芯片和从控制芯片可以设置于车载控制器100中的印刷电路板上,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通过转接线束200与日志存储模块、主控制芯片和从控制芯片一一对应电连接。
具体地,结合图1至图5,日志存储模块可以与高速板端连接器 101中的四个第一针脚103电连接,四个第一针脚103再通过对应的第二针脚104、对应的拆分连接线束204以及对应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与数据处理装置300上对应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电连接.同样地,主控制芯片可以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中的四个第一针脚 103电连接,四个第一针脚103再通过对应的第二针脚104、对应的拆分连接线束204以及对应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与数据处理装置300上对应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电连接;从控制芯片可以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中的四个第一针脚103电连接,四个第一针脚 103再通过对应的第二针脚104、对应的拆分连接线束204以及对应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203与数据处理装置300上对应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电连接。
示例性地,数据处理装置300上设置有三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车载控制器100中的日志存储模块通过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向数据处理装置300输出车载控制器100的日志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读取车载控制器100输出的日志数据,并对读取到的车载控制器100的日志数据进行分析以获知车载控制器100的具体故障原因,进而消除车载控制器100对应的故障。另外,数据处理装置300 可以通过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向车载控制器100中的主控制芯片输出数据,输出的数据例如可以为针对主控制芯片的烧录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可以通过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实现对车载控制器100中主控制芯片的数据烧录,以使车载控制器100的主控制芯片实现对应烧录数据的相应功能。同样地,数据处理装置可300以通过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向车载控制器100中的从控制芯片输出数据,输出的数据例如可以为针对从控制芯片的烧录数据,数据处理装置300可以通过一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实现对车载控制器100中从控制芯片的数据烧录,以使车载控制器100的从控制芯片实现对应烧录数据的相应功能。
示例性地,数据处理装置300例如可以包括电脑,数据处理装置 300上设置的三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可以位于同一台电脑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电脑上,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图6为图4所示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 为图4所示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4 所示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8,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包括法兰部1、插接端部2和针脚端部3,高速线端连接器101与插接端部2插接,插接端部2和针脚端部3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法兰部1的两侧,插接端部2包括凸出于法兰部1的中空插接壳体4,法兰部1上设置有多个针脚通孔(图 4以及图6至图8中未示出),中空插接壳体4环绕针脚通孔所在区域设置。针脚端部3包括针脚屏蔽壳体16和多个第一针脚103,第一针脚103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示例性地,可以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101 包括14个第一针脚103,例如可以设置第一针脚103分上下两排设置,每排设置有7个第一针脚103,可以设置分别位于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上下两个第一针脚103用于传输一组差分信号。
针脚屏蔽壳体16接入地信号并包裹第一针脚103,第一针脚103 经过法兰部1上的针脚通孔贯穿至插接端部2所在的一侧。具体地,针脚屏蔽壳体16为金属壳体并接入地信号,针脚屏蔽壳体16包裹位于针脚端部3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针脚屏蔽壳体16能够有效屏蔽外界环境对位于针脚端部3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上传输的电信号的干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露出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部分包括中空插接壳体4,法兰部1上设置有用于通过并固定第一针脚103的针脚通孔,针脚端部3的第一针脚103插入针脚通孔内,以在插接端部2 所在一侧露出对应的第一针脚103。示例性地,针脚屏蔽壳体16可以为设长方体柱状的针脚屏蔽壳体16,长方体柱状的针脚屏蔽壳体16 环绕多个第一针脚103所在区域设置。
插接端部2所在的一侧设置有胶芯20,胶芯20包裹插接端部2 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并用于固定插接端部2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 103。具体地,位于插接端部2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可以包括上下两排针脚,上排第一针脚103对应设置有针脚塑胶体(图4以及图6 至图8中未示出),下排第一针脚103对应设置有针脚塑胶体(图4以及图6至图8中未示出),针脚塑胶体用于固定对应的一排第一针脚103 以使该排第一针脚103等间距排列,上排针脚塑胶体和下排针脚塑胶体嵌套于胶芯20中实现固定,法兰部1上设置有用于通过并固定胶芯 20的通孔,由此实现胶芯20包裹插接端部2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 并用于固定插接端部2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
中空插接壳体4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屏蔽罩21,第二屏蔽罩21 与针脚屏蔽壳体16连接并环绕插接端部2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设置。具体地,第二屏蔽罩21例如可以包括位于中空插接壳体4的上部内壁的屏蔽罩和位于中空插接壳体4的下部内壁的屏蔽罩,第二屏蔽罩21可以和针脚屏蔽壳体16一体成型。第二屏蔽罩21与针脚屏蔽壳体16连接,即第二屏蔽罩21同样接入地信号,以有效屏蔽外界环境对插接端部2所在一侧的第一针脚103上传输的电信号的干扰。
结合图1至图8,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中空插接壳体4插接,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内设置有多个公端针脚,即第二针脚104,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公端针脚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插接端部2露出的母端针脚,即第一针脚103 一一对应插接并接触,即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公端针脚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插接端部2露出的母端针脚一一对应电连接,实现不同电信号的传输。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101还包括柔性防水垫片6,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为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对接面,柔性防水垫片6位于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柔性防水垫片6环绕插接端部2设置。
具体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中柔性防水垫片6的设置方式,属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相对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实现后装的方式,即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安装于车载控制器100后,柔性防水垫片6、法兰部1以及针脚端部3均位于车载控制器100的内部,插接端部2通过车载控制器100外壳上对应的开孔伸出至车载控制器100的外部,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为相对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对接面。
图9为目前使用的一种板端连接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板端连接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9和图10,该板端连接器在与车载控制器的外壳进行装配时,需要在装配卡槽30处涂胶或配置一圈胶以实现防水功能,这种板端连接器需要其与车载控制器外壳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较好的防水效果,对板端连接器的形状具有较高的要求,且必须对车载控制器的外壳进行对应的形状配套设计,板端连接器包括梯形结构31,且配合设置有卡槽30,卡槽30处涂胶或配置一圈胶。一方面,涂胶后板端连接器和车载控制器无法拆卸,一旦板端连接器出现问题会连带车载控制器一起报废。另一方面,板端连接器为异形结构,制造工艺精度要求高,成品率较低,使其不具有通用性,且车载控制器也需要对应形成异形结构,导致板端连接器的拆卸难度较大。另外,异形结构的板端连接器也很难实现严丝合缝地实现防水,防水效果较差。
图11为目前使用的另一种板端连接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1 所示,该板端连接器通过在法兰部1内侧设置凹槽32和胶圈33实现防水,胶圈33位于凹槽32内,但是由于增加了凹槽32,需要法兰部 1的四边都设置过盈量,导致法兰部1的宽度和厚度都有所增加,进而导致板端连接器的尺寸增加,难以实现小型化设计。另外,胶圈33容易变形,防水效果较差。
本公开实施例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包括法兰部1以及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法兰部1两侧的插接端部2和针脚端部3,插接端部2包括凸出于法兰部1的中空插接壳体4,法兰部1上设置有多个针脚通孔5,中空插接壳体4环绕针脚通孔5所在区域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101还包括柔性防水垫片6,柔性防水垫片6 位于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与,柔性防水垫片6环绕插接端部2设置。
由此,利用位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对接面上的柔性防水垫片6实现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之间的防水,高速板端连接器101方便拆卸,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出现问题时仅需更换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且有利于利用形状规则的法兰部1 降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通用性。另外,柔性防水垫片6直接设置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对接面上且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即插接端部2设置,法兰部1无需额外的盈余量,有利于实现高速板端连接器 101的小型化,且利用柔性防水垫片6增加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接触面积,大面积的柔性防水垫片6也不易变形,优化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之间的防水效果。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构成柔性防水垫片6的材料包括硅胶。具体地,硅胶具有弹性,在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对接时,柔性防水垫片6被挤压以实现法兰部1的对接面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密封,优化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之间的防水效果。另外,硅胶具有耐老化的特性,有利于延长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101还包括固定部件9,固定部件9位于法兰部1上并用于固定高速板端连接器101 至车载控制器100的外壳。具体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安装于车载控制器100之后,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设置的柔性防水垫片6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接触,利用固定部件9使得柔性防水垫片6挤压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以及车载控制器100的外壳,使得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紧固至车载控制器100的外壳。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中空插接壳体4为长方体柱状的中空插接壳体4,中空插接壳体4的四个拐角可进行倒角处理以形成圆弧拐角,中空插接壳体4例如可以设置在法兰部1的中心位置,环绕长方体柱状的中空插接壳体4的一圈位置均设置有柔性防水垫片6,以优化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的防水效果。
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固定部件9包括多个设置于法兰部1 上的螺母,法兰部1呈矩形设置,矩形的法兰部1的至少两个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螺母。图4以及图6至图8示例性地设置矩形的法兰部1的两个对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螺母,也可以设置矩形的法兰部1 的三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螺母,或者设置矩形的法兰部1的四个角所在位置分别设置有螺母。柔性防水垫片6覆盖至少两个角所在位置,柔性防水垫片6和法兰部1对应至少两个角所在位置形成通孔,螺母位于通孔内且螺母面向插接端部2的表面不高于柔性防水垫片6面向插接端部2的表面。
具体地,设置法兰部1呈矩形设置,使得法兰部1的形状较为规则,有利于降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对制作工艺精度的要求,提高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通用性。另外,法兰部1呈规则的矩形,也有利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之间的拆卸。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法兰部1的四个角位置通过倒角处理形成圆弧拐角,相应地,柔性防水垫片6对应法兰部1四个角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圆弧拐角。
车载控制器100外壳上对应不同的螺母分别设置有开孔,可以从车载控制器100的外部使用螺丝穿过车载控制器100外壳开孔与对应的螺母实现紧固,通过旋转螺丝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紧固于车载控制器100的外壳上,进而使得柔性防水垫片6挤压法兰部1和车载控制器100外壳,实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之间的防水。另外,设置螺母位于通孔内且螺母面向插接端部2的表面不高于柔性防水垫片6面向插接端部2的表面,以便于在旋转螺丝的过程中,确保法兰部1的螺母所在位置处的柔性防水垫片6也能挤压法兰部1 和车载控制器100外壳,优化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 之间的防水效果。示例性地,也可以从车载控制器100的外部直接使用自攻螺丝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紧固至车载控制器100的外壳上。
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针脚端部3的表面设置有多个螺母固定部件10,螺母固定部件10用于固定对应的螺母,中空插接壳体4、螺母、螺母固定部件10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构成螺母的材质为金属铜,中空插接壳体4、螺母、螺母固定部件10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可以将螺母放置在相应的位置,通过浇筑构成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外壳的材料同时形成中空插接壳体4、螺母固定部件10和法兰部1,在浇筑构成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外壳的材料的过程中,使得螺母内嵌固定在对应的螺母固定部件10中,实现中空插接壳体4、螺母、螺母固定部件10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由此,优化了螺母的紧固能力,且螺母相对于自攻螺丝等结构的使用寿命较长,进而有利于延长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螺母和螺母固定部件10一体成型,使得螺母所在位置能够完全防水,进一步优化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防水效果。示例性地,图4以及图6至图8设置螺母固定部件10呈圆柱形,本公开实施例对螺母固定部件10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确保螺母固定部件10能够固定对应的螺母,并可与螺母一体成型即可。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中空插接壳体4远离法兰部1 的一端设置有环状槽体7,环状槽体7内设置有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环绕中空插接壳体4并凸出于中空插接壳体4设置。
具体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露出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部分包括中空插接壳体4,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中空插接壳体4插接,实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之间电信号的传输。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用于实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之间的防水,高速线端连接器201充当插接母头,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充当插接公头,相应地,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中的第二针脚104为公端针脚,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中空插接壳体4中的第一针脚103为母端针脚。当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插接在一起时,由于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具有弹性且凸出于中空插接壳体4设置,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 挤压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中空插接壳体4的外表面以及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的内表面,进而实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之间的防水。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设置中空插接壳体4远离法兰部1的一端设置有环状槽体7,环状槽体7内设置有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环绕中空插接壳体4并凸出于中空插接壳体4设置,在利用柔性防水垫片6实现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之间防水的同时,有效实现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 之间的二次防水,且相对于将弹性结构设置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的内表面,使得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装卸较为方便。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构成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材料包括硅胶。具体地,硅胶具有弹性,在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 插接后,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被挤压以实现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壳体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中空插接壳体4之间的密封,优化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之间的防水效果。另外,硅胶具有耐老化的特性,有利于延长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 的表面外围边缘设置有环状凸起结构11,环状凸起结构11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设置,环状凸起结构11用于固定柔性防水垫片6,环状凸起结构11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方向的高度小于等于柔性防水垫片6的厚度。
具体地,利用环状凸起结构11能够较好地固定柔性防水垫片6于法兰部1的对接面上,且设置环状凸起结构11沿垂直于法兰部1的延伸平面方向的高度小于等于柔性防水垫片6的厚度,即沿垂直于法兰部1延伸平面的方向,柔性防水垫片6与环状凸起结构11齐平或者凸出于环状凸起结构11,以确保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安装于车载控制器 100时,柔性防水垫片6可挤压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和车载控制器100,以优化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车载控制器100防水效果。
可选地,可以设置环状凸起结构11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具体地,设置环状凸起结构11与法兰部1一体成型,在利用环状凸起结构11 固定柔性防水垫片6于法兰部1的对接面上的同时,简化了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制作工艺。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出于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环状柔性筋12,多个环状柔性筋12之间平行设置。中空插接壳体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棱结构13,凸出棱结构13沿中空插接壳体4的延伸方向延伸,凸出棱结构13用于区分不同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
具体地,可以设置环状柔性筋12与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即环状柔性筋12可以为在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表面形成的加强筋,构成环状柔性筋12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橡胶,环状柔性筋12 同样具有弹性,设置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出于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环状柔性筋12,多个环状柔性筋12之间平行设置,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插接时,环状柔性筋12受挤压以实现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中空插接壳体4的外表面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的内表面之间的密封,环状柔性筋12使得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受挤压程度加强,进一步优化了高速板端连接器 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之间的防水效果。
中空插接壳体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棱结构13,凸出棱结构13沿中空插接壳体4的延伸方向延伸,凸出棱结构13中间断开以形成用于设置柔性环状防水结构8的凹槽7,凸出棱结构13用于区分不同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具体地,车载控制器100可以包括多个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可以设置不同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凸出棱结构13的数量不同,以通过凸出棱结构13区分不同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不同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对应的功能不同,或者不同的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对应相同的功能,但是对应传输电信号的电参数不同。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柔性防水垫片6面向插接端部 2的表面设置有凸出于柔性防水垫片6的柔性筋14,柔性筋14环绕插接端部2设置。示例性地,可以设置柔性筋14与柔性防水垫片6为一体结构,即柔性筋14可以为在柔性防水垫片6背离法兰部1的对接面的表面上形成的加强筋,构成柔性筋14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橡胶,柔性筋14同样具有弹性,设置柔性筋14环绕对插接端部2设置,法兰部1的对接面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紧固时,柔性筋14受挤压以实现法兰部1的对接面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密封,柔性筋14使得柔性防水垫片6的受挤压程度加强,进而使得法兰部1的对接面四周的密封性都较好,进一步优化了法兰部1的对接面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之间的防水效果。
示例性地,结合图1至图8,还可以设置柔性筋14环绕每个固定部件9,即螺母所在区域,即对应每个螺母所在位置,柔性筋14形成单独的环形结构,以增强螺母所在位置处柔性防水垫片6的挤压强度,进一步优化高速板端连接器101和车载控制器100外壳之间的防水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柔性筋14的具体环绕形状不作限定,确保柔性筋14能环绕对法兰部1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即插接端部2即可。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中空插接壳体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15,凸起结构15用于止锁固定插接于插接端部2的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示例性地,可以在中空插接壳体4外表面的上方设置凸起结构15,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的内部可以设置与凸起结构15匹配的卡扣结构36,高速线端连接器201的插接端部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的中空插接壳体4插接后,卡扣结构36与凸起结构15 止锁固定,凸起结构15实现止锁固定插接于插接端部2的高速线端连接器201。当需要将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从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上拔下时,可以根据卡扣结构36的具体机械实现形式,通过转动或者按压的方式分离卡扣结构36和凸起结构15。需要说明的时,本公开实施例对卡扣结构36的具体机械实现形式不作限定,确保可以通过卡扣结构36 和凸起结构15止锁固定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且可以通过对卡扣结构36的操作分离高速板端连接器101与高速线端连接器201即可。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8,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 的表面的长度d1大于等于24毫米,小于等于30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宽度d2大于等于20毫米,小于等26于毫米。优选地,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长度d1大于等于26毫米,小于等于28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宽度d2大于等于23毫米,小于等于25毫米。最优地,可以设置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长度d1等于27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宽度d2等于24毫米。
具体地,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长度d1的制作误差小于等于0.5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宽度d2的制作误差小于等于0.2毫米,因此最优地,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 的表面的长度d1等于27±0.5毫米,法兰部1设置有插接端部2的表面的宽度d2等于24±0.2毫米。
图11所示结构的板端连接器通过在法兰部1内侧设置凹槽32和胶圈33实现防水,但是由于增加了凹槽32,需要法兰部1的四边都设置过盈量,导致法兰部的宽度和厚度都有所增加,进而导致板端连接器的尺寸增加,难以实现板端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本公开实施例中柔性防水垫片6直接设置于法兰部1与车载控制器100外壳的对接面上且环绕对接面上设置的端部设置,法兰部1无需额外的盈余量,有利于实现板端连接器的小型化。
本公开实施例设计了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设置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包括车载控制器、转接线束和数据处理装置,高速板端连接器例如可以与车载控制器内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当需要导出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时,可以将转接线束一端的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与数据处理装置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插接,将转接线束另一端的高速线端连接器与高速板端连接器插接,在无需拆卸车载控制器外壳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数据处理装置与车载控制器的通信,以导出车载控制器的日志数据至数据处理装置进行分析,简化了车载控制器日志数据导出的过程,降低了车载控制器日志数据导出的难度。另外,设置中间连接线束的另一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拆分连接线束与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电连接,数据处理装置可通过不同的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以及对应的拆分连接线束实现与车载控制器之间不同功能的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载控制器,所述车载控制器的外壳上设置有高速板端连接器;
转接线束,所述转接线束包括高速线端连接器、中间连接线束和多个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与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插接,所述中间连接线束的一端与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连接,所述中间连接线束的另一端分成多根拆分连接线束,所述拆分连接线束与所述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电连接;
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所述第一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与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一一对应插接,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经由所述转接线束与所述车载控制器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针脚,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针脚,所述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二针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线束包括多根线芯,所述线芯与所述第二针脚一一对应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线束未连接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的一端分成三根拆分连接线束,每根拆分连接线束包括四根所述线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一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入数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通过两个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输出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控制器包括日志存储模块、主控制芯片和从控制芯片,所述第二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通过所述转接线束与所述日志存储模块、所述主控制芯片和所述从控制芯片一一对应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脚、所述第二针脚以及所述中间连接线束所包含的所述线芯的数量均为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包括:
法兰部、插接端部和针脚端部,所述高速线端连接器与所述插接端部插接,所述插接端部和所述针脚端部沿垂直于所述法兰部延伸平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法兰部的两侧;
所述插接端部包括凸出于所述法兰部的中空插接壳体,所述法兰部上设置有多个针脚通孔,所述中空插接壳体环绕所述针脚通孔所在区域设置;
所述针脚端部包括针脚屏蔽壳体和多个第一针脚,所述第一针脚用于传输差分信号,所述针脚屏蔽壳体接入地信号并包裹所述第一针脚,所述第一针脚经过所述针脚通孔贯穿至所述插接端部所在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数据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板端连接器还包括:
柔性防水垫片,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插接端部的表面为所述法兰部与所述车载控制器的外壳的对接面,所述柔性防水垫片位于所述法兰部设置有所述插接端部的表面,所述柔性防水垫片环绕所述插接端部设置。
CN202120187283.0U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Active CN214589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87283.0U CN214589470U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87283.0U CN214589470U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89470U true CN214589470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7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87283.0U Active CN214589470U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89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36083B (zh) 一种差分、射频、光复合板用集成化连接器及插座
CN112864687B (zh) 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106785744A (zh) 一种模块化印制板式矩形混装插头连接器
CN103797654A (zh) 连接器,特别是电连接器
US20100087093A1 (en) Connector for adapting adaptors of various protocols
CN214589470U (zh) 一种车辆数据分析系统
CN206422345U (zh) 一种模块化印制板式矩形混装插头连接器
CN112838418B (zh) 一种车规级线端防水连接器及车辆
CN214478231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5989548U (zh) H-smp浮动盲插配合免焊微带线用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14044137U (zh) 车规级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211719864U (zh) 车载信号连接器及车载电子装置
CN213602068U (zh)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215322338U (zh) 一种车载摄像头以及机动车辆
CN214044257U (zh) 一种射频转接线束、射频转接系统及车辆
CN219554105U (zh) 一种母端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5681078U (zh) 一种防水型汽车高频数据信号传输装置
CN114600565B (zh) 一种控制器及可移动平台
CN112787155B (zh)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218548870U (zh) 混合连接器
CN217607118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机
CN220086436U (zh) 1394接触件、混装连接器插头及混装连接器
CN216818679U (zh) 一种90度激光雷达连接器
CN108540695B (zh) 车用摄像模块
CN214673300U (zh) 一种微型集成化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