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78686U -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78686U
CN214578686U CN202023219585.6U CN202023219585U CN214578686U CN 214578686 U CN214578686 U CN 214578686U CN 202023219585 U CN202023219585 U CN 202023219585U CN 214578686 U CN214578686 U CN 214578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aulic
pneumatic
liquid
power system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195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晓明
宁义国
李志�
刘军
刘晓
杨树财
韩续友
胡小月
金颢
Original Assignee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195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78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78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78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 Devices, Intensifiers, Converters, And Tele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动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该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包括箱体,以及位于箱体内的气动单元、液压单元,气动单元为液压单元提供动力;气动单元包括依次通过进气管道连接的气源处理器、气源控制装置、气动马达,压缩空气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动力系统;液压单元包括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气动单元、液压单元与设备箱体一体化设计,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搬运;利用气动马达驱动液压单元,实现在0.3‑0.6MPa风压下即可正常工作,适合风源作为主要动力源的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动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背景技术
在某些特定场景中,轨道运输会有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重载车辆转向的调头的需求。因此需要使用转车平台,现有的转车平台驱动形式即有手动型、气动型、液压型及电动型多种。而有些场景下压缩空气是最为方便安全的动力源,比如在有易燃易爆危险的场景下。
但是由于生产条件所限,气动工作压力一般较低,输出动力或扭矩较小,难以实现重载转向。为了提高工作扭力,气动装置体积变大,无法应用在空间受限的场合。而现有液压驱动仍需要以电动液压泵站作为液压动力装置,防爆要求高,体积大,重量沉,安装复杂,具有成本高、污染大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结构简单紧凑,同时在0.3-0.6MPa风压下即可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包括箱体,以及位于箱体内的气动单元、液压单元,气动单元为液压单元提供动力;其中:
气动单元包括依次通过进气管道连接的气源处理器、气源控制装置、气动马达,压缩空气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动力系统,气源控制装置控制气动单元的开启或关闭,气动马达驱动液压单元工作;
液压单元包括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装置,液压动力系统与气动马达连接,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动力系统连接,控制液压动力系统的动力方向;液压控制装置向外连接有第一通液管和第二通液管。
进一步的,液压动力系统包括齿轮泵、出液管、抽液管和回液管;
齿轮泵与气动马达通过第一联轴器连接;
出液管一端与齿轮泵连接,另一端与液压控制装置连接;
抽液管一端与齿轮泵连接,另一端与储液箱连接;
回液管一端与液压控制装置连接,另一端与储液箱连接;
储液箱位于箱体底部。
进一步的,箱体顶部还分别设置有液压表和气压表,液压表与出液管连接,气压表与进气管道连接。
进一步的,箱体顶部设置有保护罩,液压表和气压表位于保护罩内。
进一步的,气动马达上设置有消音器。
进一步的,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接口,进气管道穿过进气接口;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第一通液管和第二通液管分别穿过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进气接口、第一通液孔、第二通液孔位于箱体的同一侧壁上。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框架以及位于驱动框架内的驱动单元和驱动齿轮,驱动单元与驱动齿轮连接,驱动单元与上述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连接,动力系统驱动驱动单元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
进一步的,驱动单元包括液压马达、第二联轴器、减速器和驱动齿轮,液压马达通过第二联轴器与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减速器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连接,液压马达通过液压胶管与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连接;
驱动框架包括底架、侧框架,液压马达、第二联轴器、减速器依次连接并固定在底架上,侧框架包括分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框架、第二侧框架和第三侧框架、第四侧框架,减速器靠近第一侧框架设置;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的外侧设置有滑轨,驱动装置沿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方向可滑动移动。
进一步的,第二侧框架上设置有通液口,液压胶管通过通液口分别与液压马达和动力系统连接。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车平台,包括底座、转动盘和上述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底座上;底座上设置有固定托架,转动盘底部与回转支承的外圈铰接,回转支承放置在固定托架上,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齿圈啮合,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带动回转支承的外齿圈转动,实现转动盘的转动。
进一步的,驱动装置沿转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一组或多组。
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气动单元、液压单元与设备箱体一体化设计,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搬运;利用气动马达驱动液压单元,实现在0.3-0.6MPa风压下即可正常工作,适合风源作为主要动力源的区域。
(2)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应用该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驱动驱动单元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方便、适应能力强,在较小的风压驱动下即可获得较大的驱动力。
(3)本实用新型的转车平台,利用上述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实现转动盘的自由转动,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底座上,可实现驱动齿轮与齿圈的啮合及脱离,使得驱动装置可从转车平台上分离,来实现动力系统带动与手动控制的切换,方便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车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车平台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进气管道,3-进气接口,4-气源处理器,5-气源控制装置,6-气动马达,7-液压控制装置,8-第一通液管,9-第二通液管,10-第一通液孔,11-第二通液孔,12-齿轮泵,13-出液管,14-抽液管,15-回液管,16-第一联轴器,17-储液箱,18-液压表,19-气压表,20-保护罩,21-消音器,22-齿轮泵安装板,23-气动马达安装板,24-驱动框架,25-驱动齿轮,26-液压马达,27-第二联轴器,28-减速器,29-上盖,30-液压胶管,31-底架,32-第一侧框架,33-第二侧框架,34-第三侧框架,35-第四侧框架,36-滑轨,37-第一通液口,38-第二通液口,39-底座,40-转动盘,41-固定托架,42-回转支承,43-外齿圈,44-第一挡板,45-第二挡板,46-螺栓,47-第三挡板,48-上板,49-支撑板,50-过渡轨道,51-固定轨道,5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设置”、“连接”、“设有”、“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如图1-2所示,包括箱体1,以及位于箱体1内的气动单元、液压单元,气动单元为液压单元提供动力;其中:
气动单元包括依次通过进气管道2连接的气源处理器4、气源控制装置5、气动马达6,压缩空气通过进气管道2进入动力系统,气源控制装置5控制气动单元的开启或关闭,气动马达6驱动液压单元工作;
液压单元包括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装置7,液压动力系统与气动马达6连接,液压控制装置7与液压动力系统连接,控制液压动力系统的动力方向;液压控制装置6向外连接有第一通液管8和第二通液管9。
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气动单元、液压单元与设备箱体一体化设计,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搬运;利用气动马达驱动液压单元,实现在0.3-0.6MPa风压下即可正常工作,适合风源作为主要动力源的区域。
更具体的,利用液压控制装置控制输出液压动力到第一通液管或第二通液管,可达到控制液压设备驱动方向的目的,有助于实现设备的正反转,提高动力系统应用范围;将进气接口3、第一通液孔10和第二通液孔11设置在箱体1同一侧,便于接管,结构简洁方便。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液压动力系统包括齿轮泵12、出液管13、抽液管14和回液管15;齿轮泵12与气动马达6通过第一联轴器16连接;出液管13一端与齿轮泵12连接,另一端与液压控制装置7连接;抽液管14一端与齿轮泵12连接,另一端与储液箱17连接;回液管15一端与液压控制装置7连接,另一端与储液箱17连接;储液箱17位于箱体1底部。更具体的,齿轮泵12通过齿轮泵安装板22固定在箱体1内;气动马达6通过气动马达安装板23固定在箱体1内。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箱体1顶部还分别设置有液压表18和气压表19,液压表18与出液管13连接,气压表19与进气管道2连接。将液压表和气压表设置在箱体顶部,可直观对动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直观体现,便于进行监控调节,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更具体的,箱体1顶部设置有保护罩20,液压表18和气压表19位于保护罩20内。通过保护罩实现对液压表和气压表的保护,防止工作过程中杂质对其造成影响。同时,位于箱体顶部的气源控制装置和液压控制装置也设置在保护罩内部进行保护。优选的,气源控制装置为球阀,液压控制装置为换向阀。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气动马达6上设置有消音器21。消音器21的设置可降低气动马达6的噪音干扰,优化工作环境。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箱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接口3,进气管道2穿过进气接口3;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液孔10和第二通液孔11,第一通液管8和第二通液管9分别穿过第一通液孔10和第二通液孔11;进气接口3、第一通液孔10、第二通液孔11位于箱体1的同一侧壁上。通过将进气接口3、第一通液孔10、第二通液孔11设置在箱体1同一侧,便于对与箱体内部连接的管道统一管理、布线,简化工作环境。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压缩空气进入动力系统后先通过气源处理器进行过滤处理,并利用压力表对压缩空气压力进行测定监控,并利用调压阀进行调节;通过注油器进行注油,并在截止阀的控制下与气动马达连通。气动马达上连接有消音器,以降低马达工作时的噪音干扰。气动马达通过转换器和联轴器与液压马达连接,实现气动转液动。液压马达通过进液管与储液箱连接,储液箱内液压油由于是循环使用,为保证进入液压马达内的液压油质量,还设置有过滤器对进入液压马达内的液压油进行过滤处理。同时储液箱中还设置有液位显示器,用于实时监控储液箱内的油量变化。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可用做转车平台动力系统,液压马达通过换向阀与转车平台连接,并利用换向阀控制转车平台里的液压马达,带动联轴器进而实现驱动转车平台转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如图4-5所示,包括驱动框架24以及位于驱动框架24内的驱动单元和驱动齿轮25,驱动单元与驱动齿轮25连接,驱动单元与上述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连接,驱动驱动单元工作,带动驱动齿轮25转动。
具体的,如图4-5所示,驱动单元包括液压马达26、第二联轴器27、减速器28和驱动齿轮25,液压马达26通过第二联轴器27与减速器28的输入轴连接,减速器28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25连接,液压马达26通过液压胶管30与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连接;
驱动框架24包括底架31、侧框架,液压马达26、第二联轴器27、减速器28依次连接并固定在底架31上,侧框架包括分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框架32、第二侧框架33和第三侧框架34、第四侧框架35,减速器28靠近第一侧框架32设置;第三侧框架33和第四侧框架34的外侧设置有滑轨36,驱动装置沿第三侧框架33和第四侧框架34方向可滑动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通过上述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驱动液压马达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方便适应能力强;同时驱动装置可滑动移动连接,方便对驱动装置位置的移动,易于控制及后期保养维修。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框架33上设置有通液口,液压胶管30通过通液口分别与液压马达26和液压动力系统连接。如图4所示,第二侧框架3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液口37和第二通液口38,第一通液口37通过液压胶管30与动力系统上的第一通液孔10连通,第二通液口38通过液压胶管30与动力系统上的第二通液孔11连通,利用液压控制装置7实现对液压马达26驱动方向的转换,进而可实现驱动齿轮25正反转,进一步实现驱动装置驱动方向的转换。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驱动框架24还包括与侧框架固定连接的上盖29。上盖29的设置,可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泥沙、煤泥等杂质进入驱动装置。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车平台,如图6所示,包括底座39、转动盘40和上述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底座39上;底座39上设置有固定托架41,转动盘40与回转支承42的外圈铰接,回转支承42放置在固定托架41上,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25与回转支承42的外齿圈啮合,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25带动回转支承42的外齿圈转动,实现转动盘40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转车平台,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25和回转支承42的外齿圈43的啮合传动,带动转动盘40实现自由转动;同时采用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带动驱动装置作为动力源,在0.3-0.6MPa下即可正常工作,适用于压缩空气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区域,方便有效。而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底座39上,可实现驱动齿轮25与外齿圈43的啮合及脱离,使得驱动装置可从转车平台上分离,来实现动力系统带动与手动控制的切换,实现手动气动液动一体化。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驱动装置沿转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一组或多组,用以匹配实际使用需要。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底座39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挡板44和第二挡板45,第一挡板44和第二挡板45内侧设置有与第三侧框架34和第四侧框架35的滑轨36适配的滑道(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在第一挡板44和第二挡板45间滑动,驱动装置通过穿过第一挡板44的螺栓46进行压紧固定。松开螺栓46的话,即可将驱动装置抽出,实现手动控制。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第一挡板44前设置有第三挡板47,驱动装置的第一侧框架32与第三挡板47贴合时,驱动齿轮25和外齿圈43啮合。通过第三挡板47的设置,更有助于驱动装置位置的定位,实现驱动齿轮25和外齿圈43的有效啮合,方便有效。
驱动装置作为独立的结构,安装在底座39上,通过第一挡板44、第二挡板45、第三挡板47的设置实现对驱动装置安装位置的限定;同时,还可起到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飞溅的煤泥的阻挡。为了便于驱动装置的安装定位,更具体的是实现驱动齿轮25和外齿圈43的啮合,分别通过的第一挡板44、第二挡板45和第三挡板47进行定位。在第一挡板44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当驱动装置位置固定后,从第一挡板44外侧拧入螺栓46,实现驱动装置和底座39的固定。
为了便于实现驱动装置可拆卸结构以及有效实现驱动齿轮25和外齿圈43的啮合,第一挡板44和第二挡板45内侧设置有滑道,与第三侧框架34和第四侧框架35外侧的滑轨36相适配;使得驱动装置在安装至底座39时,能有效滑动,方便安装且更容易实现啮合,简单有效。当需要切换为手动驱动时,松开螺栓46后,直接沿滑轨方向向外抽出驱动装置即可,可实现快速切换。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7所示,底座39外围设置有上板48,上板48与转动盘40位于同一平面上,上板48的内径与转动盘40的直径匹配,上板48由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板49固定在底座39上。上板48与转动盘40同平面装置,上板48上设置有过渡轨道50,转动盘40上设置有固定轨道51,进而使车辆通过上述过渡轨道50行驶至转动盘的固定轨道51上。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支撑板49上设置有通孔52,用于连通驱动装置和动力系统的液压胶管30穿过通孔52布置。使液压胶管的布置规矩合理,避免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磕碰、缠绕、拖挂。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以及位于所述箱体内的气动单元、液压单元,所述气动单元为所述液压单元提供动力;其中:
所述气动单元包括依次通过进气管道连接的气源处理器、气源控制装置、气动马达,压缩空气通过所述进气管道进入动力系统,所述气源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气动单元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气动马达驱动所述液压单元工作;
所述液压单元包括液压动力系统和液压控制装置,所述液压动力系统与所述气动马达连接,所述液压控制装置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连接,控制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的动力方向;所述液压控制装置向外连接有第一通液管和第二通液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包括齿轮泵、出液管、抽液管和回液管;
所述齿轮泵与所述气动马达通过第一联轴器连接;
所述出液管一端与所述齿轮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抽液管一端与所述齿轮泵连接,另一端与储液箱连接;
所述回液管一端与所述液压控制装置连接,另一端与储液箱连接;
所述储液箱位于所述箱体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还分别设置有液压表和气压表,所述液压表与所述出液管连接,所述气压表与所述进气管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顶部设置有保护罩,所述液压表和所述气压表位于所述保护罩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马达上设置有消音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接口,所述进气管道穿过所述进气接口;所述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所述第一通液管和第二通液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所述进气接口、第一通液孔、第二通液孔位于所述箱体的同一侧壁上。
7.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框架以及位于所述驱动框架内的驱动单元和驱动齿轮,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驱动齿轮连接,所述驱动单元与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连接,动力系统驱动所述驱动单元工作,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液压马达、第二联轴器、减速器和驱动齿轮,所述液压马达通过第二联轴器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驱动齿轮连接,所述液压马达通过液压胶管与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连接;
所述驱动框架包括底架、侧框架,所述液压马达、第二联轴器、减速器依次连接并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侧框架包括分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框架、第二侧框架和第三侧框架、第四侧框架,所述减速器靠近所述第一侧框架设置;所述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的外侧设置有滑轨,所述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方向可滑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框架上设置有通液口,所述液压胶管通过所述通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压马达和动力系统连接。
10.一种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转动盘和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固定托架,所述转动盘底部与回转支承的外圈铰接,所述回转支承放置在所述固定托架上,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与所述回转支承的外齿圈啮合,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带动所述回转支承的外齿圈转动,实现所述转动盘的转动。
CN202023219585.6U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Active CN214578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9585.6U CN214578686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19585.6U CN214578686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78686U true CN214578686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6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19585.6U Active CN214578686U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786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26228U (zh) 一种紧凑型液压站
CN104943599B (zh) 多功能应急抢险救灾排涝车
CN203391986U (zh) 一种液压全回转推进装置及其液压控制系统
CN105970896B (zh) 一种海洋平台电动齿轮齿条升降机构
CN103786628A (zh) 移动式多级液压传动风送喷雾降尘车
CN104742787A (zh) 喷洒车用喷洒机构和喷洒车
CN214578686U (zh)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CN205023778U (zh) 电动绞车手动离合装置
CN201354836Y (zh) 钻机专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CN108678849A (zh) 一种可过滤尾气的汽车排气管
CN204647249U (zh) 一种带有强制润滑油泵和多个取力器的变速器
CN208153702U (zh) 一种低磨损率的涡轮蜗杆减速机
CN215891979U (zh) 一种用于通风冷却系统管道接口位置控制装置
CN203623489U (zh) 喷洒车用喷洒机构和喷洒车
CN103115139B (zh) 汽车吊起重卷扬机上使用的润滑油内腔自过滤式减速机
CN2771025Y (zh) 抢修工程车
CN214028638U (zh)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CN206842744U (zh) 三卷筒液压电缆绞车
CN202121432U (zh) 带逆止装置的齿轮马达
CN214997535U (zh) 油管输送系统
CN201720259U (zh) 无缝钢管轧机芯棒限动主减速机
CN104210413B (zh) 一种排水车
CN203620846U (zh) 喷洒车用喷洒装置和喷洒车
CN206217720U (zh) 一种新型排水泵车
CN203284115U (zh) 滚筒内置开放式行星齿轮减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2

Address after: No. 2, row 4, villa north, Xinyuan Road West, Kaiping District,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 Hao

Address before: 063000 dujunzhuang, Guye District,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east of Gufan Road)

Patentee before: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