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28638U -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28638U
CN214028638U CN202022646601.3U CN202022646601U CN214028638U CN 214028638 U CN214028638 U CN 214028638U CN 202022646601 U CN202022646601 U CN 202022646601U CN 214028638 U CN214028638 U CN 214028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frame
driving device
baffle
driving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466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晓明
宁义国
李志�
刘军
刘晓
杨树财
韩续友
胡小月
金颢
Original Assignee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466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286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28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28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用车辆转向装置,尤其涉及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该驱动装置中液压马达通过联轴器与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减速器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连接,液压马达通过液压胶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连接,驱动液压马达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同时驱动装置外侧设置有滑轨可滑动移动。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通过液压动力系统驱动液压马达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可适应各类液压动力系统和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方便、适应能力强;同时驱动装置可滑动移动连接,方便对驱动装置位置的移动,易于控制及后期保养维修。将其应用在转车平台上,可实现转车平台无限制自由转动,提高运载能力,并实现手动气动液动驱动一体化。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用车辆转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轨道运输会有在有限空间内实现车辆转向的调头的需求。因此需要使用转车平台,现有的转车平台驱动形式有手动型、气动型、液压型及电动型。而有些场景下压缩空气或液压是最为方便安全的动力源,比如在有易燃易爆危险的场景下。
手动型没有在转车平台上安装驱动。直接采用钢丝绳绞车拉拽,绞车是电驱动的并且现场需要多名操作人员,有钢丝绳绞绳断绳脱钩等一系列危险,并且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
现有气动型的多以气缸作为动作机构,车辆转向只能达到角度90°左右且只能往复运动,在气压0.6Mpa下,运转载重不足15吨。
液压型的驱动机构为液压缸,车辆转向也只能达到角度90°左右且只能往复运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该驱动装置可适应各类液压动力系统和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使用,方便适应能力强,可实现手动、气动、液动便捷切换。应用其的转车平台可实现无限制自由转动,适应各种车辆转换轨角度,提高运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框架以及位于驱动框架内的液压马达、联轴器、减速器和驱动齿轮,液压马达通过联轴器与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减速器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连接,液压马达通过液压胶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连接,驱动液压马达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
驱动框架包括底架、侧框架,液压马达、联轴器、减速器依次连接并固定在底架上,侧框架包括分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框架、第二侧框架和第三侧框架、第四侧框架,减速器靠近第一侧框架设置;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的外侧设置有滑轨,驱动装置沿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方向可滑动移动。
进一步的,第二侧框架上设置有通液口,液压胶管通过通液口分别与液压马达和液压动力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驱动框架还包括与侧框架固定连接的上盖,可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泥沙、煤泥等杂质进入驱动装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车平台,包括底座、转动盘和上述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底座上,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与转动盘的齿圈啮合,驱动齿轮带动齿圈转动,实现转动盘的转动。
进一步的,转动盘底部与回转支承的外圈铰接,回转支承放置在固定托架上,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齿圈啮合,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带动回转支承的外齿圈转动,实现转动盘的转动。
进一步的,驱动装置沿转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一组或多组。
进一步的,底座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内侧设置有与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的滑轨适配的滑道,驱动装置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间滑动,驱动装置通过穿过第一挡板的螺栓进行压紧固定。
进一步的,第一挡板前设置有第三挡板,驱动装置的第一侧框架与第三挡板贴合时,驱动齿轮和齿圈啮合。
进一步的,底座外围设置有上板,上板与转动盘位于同一平面上,上板的内径与转动盘的直径匹配,上板由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板固定在底座上。
进一步的,支撑板上设置有通孔,液压胶管穿过通孔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通过液压动力系统驱动液压马达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可适应各类液压动力系统和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方便适应能力强;同时驱动装置可滑动移动连接,方便对驱动装置位置的移动,易于控制及后期保养维修。
(2)本实用新型的转车平台,利用上述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实现转动盘的自由转动,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底座上,可实现驱动齿轮与齿圈的啮合及脱离,使得驱动装置可从转车平台上分离,来实现动力系统带动与手动控制的切换,方便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装置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车平台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1-驱动装置,11-驱动框架,111-底架,112-第一侧框架,113-第二侧框架,114-第三侧框架,115-第四侧框架,116-滑轨,117-通液口,118-上盖,12-液压马达,13-联轴器,14-减速器,15-驱动齿轮,16-液压胶管,2-底座,21-固定托架,211-定位柱销,22-第一挡板,23-第二挡板,24-螺栓,25-环形挡板,26-第三挡板,3-转动盘,4-回转支承,41-外齿圈,42-定位孔,5-上板,51-支撑板,52-通孔,6-过渡轨道,7-固定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设置”、“连接”、“设有”、“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驱动装置1,如图1-2所示,包括驱动框架11以及位于驱动框架11内的液压马达12、联轴器13、减速器14和驱动齿轮15,液压马达12通过联轴器13与减速器14的输入轴连接,减速器14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15连接,液压马达12通过液压胶管16与液压动力系统(图中未示出)连接,驱动液压马达12工作,带动驱动齿轮15转动;
驱动框架11包括底架111、侧框架,液压马达12、联轴器13、减速器14依次连接并固定在底架11上,侧框架包括分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框架112、第二侧框架113和第三侧框架114、第四侧框架115,减速器14靠近第一侧框架112设置;第三侧框架114和第四侧框架115的外侧设置有滑轨116,驱动装置1沿第三侧框架114和第四侧框架115方向可滑动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通过液压动力系统驱动液压马达工作,带动驱动齿轮转动,可适应各类液压动力系统和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方便适应能力强;同时驱动装置可滑动移动连接,方便对驱动装置位置的移动,易于控制及后期保养维修。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框架113上设置有通液口117,液压胶管16通过通液口117分别与液压马达12和液压动力系统连接。将通过通液口的液压方向进行转换,可实现齿轮正反转,进而实现驱动装置驱动方向的转换。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框架11还包括与侧框架固定连接的上盖118。上盖的设置,可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泥沙、煤泥等杂质进入驱动装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车平台,如图3所示,包括底座2、转动盘3和上述的驱动装置1;驱动装置1可滑动安装在底座2上,驱动装置1的驱动齿轮15与转动盘3的齿圈啮合,驱动齿轮15带动齿圈转动,实现转动盘3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转车平台,利用上述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实现转动盘的自由转动,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底座上,可实现驱动齿轮与齿圈的啮合及脱离,使得驱动装置可从转车平台上分离,来实现动力系统带动与手动控制的切换,方便有效。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转车平台包括底座2、转动盘3、上述驱动装置1,底座2上设置有固定托架21,转动盘3底部与回转支承4的外圈铰接,回转支承4放置在固定托架21上,驱动装置1可滑动安装在底座2上,驱动装置1的驱动齿轮15与回转支承4的外齿圈41啮合,驱动装置1的驱动齿轮15带动回转支承4的外齿圈41转动,实现转动盘3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转车平台,通过驱动装置1的驱动齿轮15和回转支承4的外齿圈41的啮合传动,带动转动盘3实现自由转动;同时既可由液压泵站提供液压动力至驱动装置,实现液压控制,亦可采用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带动驱动装置作为动力源,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适用于压缩空气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区域,方便有效。而驱动装置1可滑动安装在底座2上,可实现驱动齿轮15与外齿圈41的啮合及脱离,使得驱动装置1可从转车平台上分离,来实现动力系统带动与手动控制的切换,实现手动气动液动一体化。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座2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挡板22和第二挡板23,第一挡板22和第二挡板23内侧设置有与第三侧框架114和第四侧框架115的滑轨116适配的滑道(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1在第一挡板22和第二挡板23间滑动,驱动装置1通过穿过第一挡板22的螺栓24进行压紧固定。松开螺栓24的话,即可将驱动装置1抽出,实现手动控制。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挡板22前设置有第三挡板26,驱动装置1的第一侧框架112与第三挡板26贴合时,驱动齿轮15和外齿圈41啮合。通过第三挡板26的设置,更有助于驱动装置1位置的定位,实现驱动齿轮15和外齿圈41的有效啮合,方便有效。
驱动装置1作为独立的结构,安装在底座2上,通过第一挡板22、第二挡板23、第三挡板26的设置实现对驱动装置1安装位置的限定;同时,还可起到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飞溅的煤泥的阻挡。为了便于驱动装置1的安装定位,更具体的是实现驱动齿轮15和外齿圈41的啮合,分别通过的第一挡板22、第二挡板23和第三挡板26进行定位。在第一挡板22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当驱动装置1位置固定后,从第一挡板22外侧拧入螺栓24,实现驱动装置1和底座2的固定。
为了便于实现驱动装置1可拆卸结构以及有效实现驱动齿轮15和外齿圈41的啮合,第一挡板22和第二挡板23内侧设置有滑道,与第三侧框架114和第四侧框架115外侧的滑轨116相适配;使得驱动装置1在安装至底座2时,能有效滑动,方便安装且更容易实现啮合,简单有效。当需要切换为手动驱动时,松开螺栓24后,直接沿滑轨方向向外抽出驱动装置1即可,可实现快速切换。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沿转动盘3的圆周方向设置一组或多组,用以匹配实际使用需要。更具体的,液压动力系统处引出液压胶管通过三通等管路件分别从通液口连接至每一组驱动装置1的驱动马达12。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底座2外围设置有上板5,上板5与转动盘3位于同一平面上,上板5的内径与转动盘3的直径匹配,上板5由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板51固定在底座2上。上板5与转动盘3同平面装置,上板5上设置有过渡轨道6,转动盘3上设置有固定轨道7,进而使车辆通过上述过渡轨道6行驶至转动盘的固定轨道7上。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板51上设置有通孔52,液压胶管16穿过通孔52布置。使液压胶管的布置规矩合理,避免在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磕碰、缠绕、拖挂。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固定托架21上沿设置有多个定位柱销211,回转支承4上对应定位柱销211位置设置有定位孔42,固定托架21和回转支承4通过定位柱销211和定位孔42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柱销211和定位孔42之间的配合实现底座2和转动盘3的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座2上设置有环形挡板25,环形挡板25的直径大于外齿圈41的外径。环形挡板25的设置可防止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泥沙、煤泥等杂质进入转车平台内部进而影响其工作状态,延长转车平台的使用寿命。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框架以及位于所述驱动框架内的液压马达、联轴器、减速器和驱动齿轮,所述液压马达通过联轴器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驱动齿轮连接,所述液压马达通过液压胶管与液压动力系统连接,驱动所述液压马达工作,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
所述驱动框架包括底架、侧框架,所述液压马达、联轴器、减速器依次连接并固定在所述底架上,所述侧框架包括分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框架、第二侧框架和第三侧框架、第四侧框架,所述减速器靠近所述第一侧框架设置;所述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的外侧设置有滑轨,所述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方向可滑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框架上设置有通液口,所述液压胶管通过所述通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压马达和液压动力系统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框架还包括与所述侧框架固定连接的上盖。
4.一种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转动盘和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与所述转动盘的齿圈啮合,所述驱动齿轮带动所述齿圈转动,实现所述转动盘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固定托架,所述转动盘底部与回转支承的外圈铰接,所述回转支承放置在所述固定托架上,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与所述回转支承的外齿圈啮合,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带动所述回转支承的外齿圈转动,实现所述转动盘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沿所述转动盘的圆周方向设置一组或多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侧框架和第四侧框架的滑轨适配的滑道,所述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间滑动,所述驱动装置通过穿过所述第一挡板的螺栓进行压紧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前设置有第三挡板,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侧框架与所述第三挡板贴合时,所述驱动齿轮和所述齿圈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外围设置有上板,所述上板与所述转动盘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上板的内径与所述转动盘的直径匹配,所述上板由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车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液压胶管穿过所述通孔布置。
CN202022646601.3U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Active CN2140286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6601.3U CN214028638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46601.3U CN214028638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28638U true CN214028638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59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46601.3U Active CN214028638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286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75767U (zh) 一种小型蜘蛛式吊装机
CN202115482U (zh) 电动汽车电池箱更换设备
CN203959376U (zh) 车载式全自动上料机
CN104057865A (zh) 远程控制分离式应急排水抢险车
CN203920537U (zh) 远程控制分离式应急排水抢险车
CN201961909U (zh) 修井电缆绞车
CN102070049A (zh) 一种车载式线缆自动收放机构
CN214028638U (zh)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其的转车平台
CN201890673U (zh) 一种电、液为动力的钢缆、电缆、钢丝绳收放机
CN208593996U (zh) 一种硅钢带卷材上下料用升降移动小车
CN103625931A (zh) 能自动旋转90度的加气砖夹具
CN214028639U (zh) 一种手动气动液动一体化转车平台
CN209855333U (zh) 一种电缆转向装置
CN102019871A (zh) 大流量排水抢险车
CN201712523U (zh) 半挂应急排水车
CN104773621A (zh) 升降式收卷装置
CN211519352U (zh) 一种多功能抢险排水车
CN211004447U (zh) 一种工作平台可旋转的高空作业车
CN214578686U (zh) 一种气压转液压动力系统及应用其的驱动装置和转车平台
CN202290675U (zh) 长输管道收发球作业辅助装置
CN104295138A (zh) 多轿厢可避让的立体车库
CN210000205U (zh) 公路隧道检测车
CN219547981U (zh) 一种集成式清淤车结构
CN201763023U (zh) 绿环休闲式智能停车库
CN2703114Y (zh) 流动式液压自动升降舷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2

Address after: No. 2, row 4, villa north, Xinyuan Road West, Kaiping District,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 Hao

Address before: 063000 dujunzhuang, Guye District, Tangshan City, Hebei Province (east of Gufan Road)

Patentee before: TANGSHAN SAINA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