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65590U -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65590U
CN214565590U CN202023190388.6U CN202023190388U CN214565590U CN 214565590 U CN214565590 U CN 214565590U CN 202023190388 U CN202023190388 U CN 202023190388U CN 214565590 U CN214565590 U CN 2145655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traction
piece
crank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903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永林
张小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cang Xinqile Baby's Suppl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cang Xinqile Baby's Suppl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cang Xinqile Baby's Suppl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cang Xinqile Baby's Suppl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903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655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65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655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重点在于前后的车架组件连接横杆和车架接头上均设有由牵行轮、定向复位压簧、定向销、定向牵行丝、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刹车传动件、刹把牵行丝、刹把复位扭簧、刹把、刹把定位件、刹把定位压簧、刹把定位销、刹把复位件、刹把复位件压簧、刹把复位销等组成的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轮子上设有刹车盘,轮叉上设有定向销卡槽、刹车件、刹车复位件、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刹车件压簧等,推杆组件与车架组件的左右铰接处分别设有一个牵行轮传动机构。本实用新型简化了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切换的操作步骤,让消费者使用更加方便、顺心,且结构简单,线路简洁,性能可靠,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婴儿推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背景技术
现如今,可以双向推行的婴儿推车已经在市场上较为普遍,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在推行时是婴儿面向前进方向还是面向用户自己。为了满足双向直线推行、转弯推行和临时停车的需求,现有的双向推行婴儿推车通常都会配备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功能。但现有这类的双向推行婴儿推车大多还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定向机构和刹车锁定机构各自独立,分别由各自对应的牵引索控制,因此当需要解除其中一对轮子的定向和刹车时,则必须分别解锁定向机构和刹车锁定机构,不仅操作步骤繁琐,而且线路复杂。
2、前后两侧的定向机构不会根据推杆的换向后自动切换状态,因此当推杆换向后,还必须手动对位于推行方向前侧的轮子进行定向解除,而对位于推行方向前侧的轮子进行定向锁定。
3、前后两侧的刹车锁定机构不会根据推杆的换向后自动解除位于推行方向前侧的轮子的刹车锁定状态,因此当推杆换向后,用户往往会因为忘记提前解除位于推行方向前侧的轮子的刹车锁定状态,而造成无法推动婴儿推车的情况。
4、前后两侧的定向机构和刹车锁定机构均不具备联动功能,无法做到前后轮交替锁定和解锁,因此当需要向前推行时,则必须先解除前轮的定向及刹车,然后再对后轮的定向及刹车进行锁定,进一步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
5、轮子刹车组件的刹车动作为一段式行程,因此当刹车件无法第一时间嵌入刹车盘的卡槽中时,刹车件无法被刹车传动件带动并还会形成干涉,长期以往,轻则会影响刹车的效果,重则会对刹车组件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以解决现有双向推行婴儿推车存在的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结构复杂,定向及刹车锁定切换操作繁琐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包括一个车架组件,所述车架组件的上部铰接有可前后换向的推杆组件,所述车架组件前后两端的左右两个车架接头的底部分别设置一个万向转动的轮叉,每个所述轮叉上分别设置有轮子;
每个所述车架接头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定向复位压簧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定向销,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均分别通过左右两根的定向牵行丝与一个对应的牵行轮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牵行轮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上,所述牵行轮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同时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定向牵行丝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在该所述定向牵行丝牵引下缩入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内部,当所述定向牵行丝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在对应的所述定向复位压簧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下部的外侧面;
每个所述车架接头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设置有一个可垂直伸缩的刹车传动件,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之间均通过若干导轮连接有一根对应的刹把牵行丝,前后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分别与一个对应的刹把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刹把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复位扭簧可转动且可复位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上,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分别从各自对应的所述刹把下部的过孔中穿行而过;当所述刹把受力时,所述刹把带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扭紧并向下转动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当所述刹把不受力时,所述刹把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所述刹把通过自身的上抬或下压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牵行丝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牵行丝做牵引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在该所述刹把牵行丝牵引下同时伸出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的下侧面,当所述刹把牵行丝做释放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在对应的所述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弹力作用下同时缩入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内部;
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和所述刹把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所述牵行轮和所述刹把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刹把定位件,两个所述刹把定位件分别与所述车架组件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刹把定位件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定位压簧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刹把定位销,前后两个所述刹把定位销分别通过一根对应的刹把定位牵行丝与同方向的所述牵行轮传动连接,所述牵行轮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刹把定位销在该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牵引下缩入对应的刹把定位件内部,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刹把定位销在对应的所述刹把定位压簧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刹把定位件的外侧面;同时,所述刹把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定位块,所述刹把定位块上设置有一个水平贯穿所述刹把定位块左右表面的刹把定位孔,当所述刹把受力下压时,所述刹把定位孔的内侧孔口向下转动至与所述刹把定位销的伸出部对齐,以便所述刹把定位销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中;
前后两个所述刹把的下方分别贴设有一个对应的刹把复位件,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上,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分别通过所述刹把复位扭簧随对应的所述刹把同步转动,且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的顶部均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向上伸出对应的所述刹把的上表面;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与对应的所述刹把之间均连接有一根刹把复位件压簧,同时,每个所述刹把的刹把定位孔中均设置一根可水平移动的刹把复位销,在所述刹把定位销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内侧孔口的情况下,所述刹把定位销与所述刹把复位销的一端接触并将其另一端推出所述刹把定位孔的外侧孔口;当所述刹把复位件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呈初始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在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弹力作用下向下打开,且所述刹把复位件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不施力于所述刹把复位销;当所述刹把复位件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呈夹紧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紧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并向上抬起,且所述刹把复位件带动刹把复位件接触部将所述刹把复位销顶回所述刹把定位孔中,所述刹把复位销随之将刹把定位销顶回所述刹把定位件中,所述刹把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
每个轮叉顶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一个用于与所述定向销接插配合的定向销卡槽,当所述定向销伸出其所属的所述车架接头下部的外侧表面时,所述定向销插入对应的所述定向销卡槽中;每个轮子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所述轮子同轴的刹车盘,所述刹车盘呈齿轮状圆盘,齿轮状圆盘上的凹槽构成刹车件卡槽;每个所述轮叉内侧支架的内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件滑槽,所述刹车件滑槽内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每个所述轮叉内侧支架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复位件滑槽,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中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复位件,所述刹车复位件的底部与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根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所述刹车复位件的底部设置有一道刹车件压簧安装槽,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的下部侧面设置有一道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中设置有一根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滑动销,所述刹车件的上部位于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中,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通过所述刹车件滑动销与所述刹车件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刹车件的顶部与刹车件压簧安装槽的顶部之间设置有一根刹车件压簧;当处于刹车解除状态时,所述刹车件的底部运动至最高位置且不与所述刹车盘接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和所述刹车件压簧均处于松弛状态,所述刹车复位件的顶部在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弹力作用下向上伸出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的顶部槽口,以便与所述刹车传动件接触配合,同时所述刹车件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位于所述腰型孔的最底端;当处于待刹车状态时,所述刹车件的底部运动至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刹车盘上的凸块抵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在所述刹车传动件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刹车件压簧在所述刹车复位件的压力之下处于压紧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在所述腰型孔的最顶端;当处于刹车工作状态时,所述刹车件的底部运动至最低位置且嵌入所述刹车盘的刹车件卡槽内,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在所述刹车传动件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刹车件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位于所述腰型孔的最底端;
所述推杆组件与所述车架组件的左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所述推杆组件与所述车架组件的右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分别对应控制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所述牵行轮的转动,且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随着所述推杆组件的换向交替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转动;
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机构外壳、第一传动滑块弹簧、第一传动滑块、第一偏心件和第一牵引索,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与所述车架组件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位置固定,所述第一传动滑块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牵引索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后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索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连接;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以便于所述第一偏心件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转动;所述第一传动滑块通过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一牵引索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一牵引索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压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内,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一牵引索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一传动滑块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外,所述第一牵引索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反向转动;
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传动机构外壳、第二传动滑块弹簧、第二传动滑块、第二偏心件和第二牵引索,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与所述车架组件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位置固定,所述第二传动滑块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二牵引索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后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索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连接;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以便于所述第二偏心件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滑块通过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二牵引索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二牵引索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压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内,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二牵引索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二传动滑块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外,所述第二牵引索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反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组件为可折叠车架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轮叉通过轮叉转向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传动件的顶端伸出所述车架接头的上表面,以避免对所述刹车传动件的行程造成干涉。
进一步的,位于同一方向的所述车架接头和所述连接横杆上共同设置有上盖板和下盖板。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刹把定位件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一个牵引索张紧调节块,每根所述牵引索的另一端均通过对应的所述牵引索张紧调节块与对应的所述牵行轮实现张紧的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牵行轮位于所述车架连接横杆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刹把复位销与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接触的一端呈半圆球状,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的下半部宽度大于其上半部宽度,且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下半部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变大,以便于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将所述刹把复位销顺利推入所述刹把定位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刹把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防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牵行轮的圆周表面周向地设置有牵引索嵌槽、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和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且所述牵引索嵌槽、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和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牵引索固定卡槽、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和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所述牵引索经过所述牵引索嵌槽与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固定连接,左侧的所述定向牵行丝通过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固定连接,右侧的所述定向牵行丝通过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与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固定连接,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通过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与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索从右侧的所述车架接头引入后与所述牵行轮上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固定连接,且所述刹把和所述刹把复位件均位于所述牵行轮的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位于所述牵行轮顶部的左侧,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位于所述牵行轮顶部的右侧,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位于牵行轮底部的左侧,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位于所述牵行轮底部的右侧。
进一步的,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与所述车架组件的左侧铰接处,且所述第一牵引索经左侧的所述车架组件内部与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上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固定连接,且位于前方的所述刹把和所述刹把复位件均靠近所述第一牵引索的引入方向;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与所述车架组件的右侧铰接处,且所述第一牵引索经右侧的所述车架组件内部与位于后方的所述牵行轮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固定连接,且位于后方的所述刹把和所述刹把复位件均靠近所述第二牵引索的引入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位于所述牵行轮顶部的左侧,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位于所述牵行轮顶部的右侧,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位于牵行轮底部的左侧,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位于所述牵行轮底部的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复位件通过两侧的限位滑槽插设在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中,以确保所述刹车复位件在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始终保持上下滑动,避免向外弹出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件由刹车件主体部、刹车件连接部和刹车件工作部组成,所述刹车件连接部与所述刹车件主体部的顶部连接,且所述刹车件连接部上设置有刹车件滑动销过孔,所述刹车件工作部固定在所述刹车件主体部的外侧面上;装配时,所述刹车件主体部位于所述刹车件滑槽的内侧,所述刹车件工作部位于所述刹车件滑槽外侧,用于与所述刹车件卡槽接插配合,所述刹车件连接部位于刹车件压簧安装槽内,且位于所述腰型孔中的所述刹车件滑动销穿过所述刹车件滑动销过孔,所述刹车件连接部的顶部则与所述刹车件压簧的底端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偏心件的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偏心件的凸出部分别凸出于各自本体的圆滑外周,且所述第一偏心件的凸出部位于其本体的前侧下部,所述第二偏心件的凸出部位于其本体的后侧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动滑块的伸出端和所述第二传动滑块的伸出端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便于所述第一偏心件和所述第二偏心件推动的第一接触柱和第二接触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既实现了在推杆组件换向之后,使前后方向的两组轮子上的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自动交替工作,又实现了采用一根主牵引索同时控制一组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还实现了采用一个刹把同时控制一对轮子的刹车,做到一踩双刹。即当推杆组件转动到后方时,两个前轮会同时自动解除定向和刹车锁定,可以自由转向及转动,而两个后轮会同时自动开启定向锁定和刹车待锁定,处于这个阶段的两个后轮只可前后方向的转动,若继续踩下后侧的刹把时,两个后轮同时由刹车待锁定主动切换为刹车锁定,处于这个阶段的两个后轮不仅不可以转动方向,而且不可以转动,同时后侧的刹把会被锁定直至推杆组件转到前方或人为启动刹把复位件进行刹把锁定解锁;反之,当杆组件转动到前方时,则前后两对轮子的状态与推杆组件换向前相反。
2、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推杆组件换向至一个方向时,与其反方向上的刹把始终无法进行刹把锁定,从而可以防止推行前方人员的误踩,避免造成推行障碍。
3、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刹车组件的两段式上锁动作,当刹车件对准刹车盘的凸块而没有直接对准刹车件卡槽时,刹车传动件仍可以在刹车件压簧的可压缩范围内被向下挤压,以防止对刹车传动件的动作形成干涉,当刹车件重新对准刹车盘的刹车件卡槽时,刹车件便可在刹车件压簧的弹力作用下嵌入刹车盘的刹车件卡槽内,从而分两阶段实现轮子的刹车,避免了因刹车件无法第一时间嵌入刹车盘的刹车件卡槽而造成的零部件损坏。
4、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相对简单,线路简洁,性能可靠,安全性高,制作成本较低,最主要是简化了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切换的操作步骤,前后切换一气呵成,十分人性化,让消费者使用更加方便、顺心。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推杆组件换到后方时的左侧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推杆组件换到前方时的右侧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推杆组件换到前方时的左侧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推杆组件换到前方时的右侧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推杆组件的换向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组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组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中定向锁定组件的正面半剖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中刹车锁定组件及刹车组件的正面半剖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中刹车锁定组件的正面放大剖视;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中刹车锁定组件的顶面放大剖视;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中刹车锁定组件的侧面半剖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及刹车机构在除去弹簧后的装配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及刹车机构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轮子及刹车机构的主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刹车机构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刹车机构中刹车件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牵行轮的立体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牵行轮与定向牵行丝、牵引索的装配关系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牵行轮与刹把定位牵行丝的装配关系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左右两侧牵行轮传动机构与前后两组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推杆组件切换到后方时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推杆组件切换到前方时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推杆组件切换到后方时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推杆组件切换到前方时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此处所作说明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参见图1-5所示,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包括一个车架组件1,所述车架组件1的上部铰接有可前后换向的推杆组件2,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左右两个车架接头3的底部分别设置一个万向转动的轮叉4,每个所述轮叉4 上分别设置有轮子5;
参见图6-8所示,每个所述车架接头3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定向复位压簧7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定向销8,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均分别通过左右两根的定向牵行丝9与一个对应的牵行轮10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牵行轮10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所述牵行轮10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9同时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定向牵行丝9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8在该所述定向牵行丝 9牵引下缩入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内部,当所述定向牵行丝9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8在对应的所述定向复位压簧 7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下部的外侧面;
参见图6-7和9-12所示,每个所述车架接头3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11设置有一个可垂直伸缩的刹车传动件 12,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12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12之间均通过若干导轮13连接有一根对应的刹把牵行丝14,前后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14分别与一个对应的刹把15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刹把15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复位扭簧16可转动且可复位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14分别从各自对应的所述刹把15下部的过孔中穿行而过;当所述刹把15受力时,所述刹把15带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扭紧并向下转动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当所述刹把15不受力时,所述刹把15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所述刹把15通过自身的上抬或下压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牵引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在该所述刹把牵行丝14牵引下同时伸出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的下侧面,当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释放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在对应的所述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11弹力作用下同时缩入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内部;
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和所述刹把15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和所述刹把15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刹把定位件17,两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分别与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 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定位压簧18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刹把定位销19,前后两个所述刹把定位销19分别通过一根对应的刹把定位牵行丝20与同方向的所述牵行轮10传动连接,所述牵行轮10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刹把定位销19在该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牵引下缩入对应的刹把定位件17内部,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在对应的所述刹把定位压簧18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刹把定位件17 的外侧面;同时,所述刹把15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定位块 21,所述刹把定位块21上设置有一个水平贯穿所述刹把定位块21 左右表面的刹把定位孔22,当所述刹把15受力下压时,所述刹把定位孔22的内侧孔口向下转动至与所述刹把定位销19的伸出部对齐,以便所述刹把定位销19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
前后两个所述刹把15的下方分别贴设有一个对应的刹把复位件 23,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 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分别通过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随对应的所述刹把15同步转动,且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的顶部均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向上伸出对应的所述刹把15的上表面;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与对应的所述刹把15之间均连接有一根刹把复位件压簧24,同时,每个所述刹把 15的刹把定位孔22中均设置一根可水平移动的刹把复位销26,在所述刹把定位销19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22内侧孔口的情况下,所述刹把定位销19与所述刹把复位销26的一端接触并将其另一端推出所述刹把定位孔22的外侧孔口;当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15呈初始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24弹力作用下向下打开,且所述刹把复位件23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不施力于所述刹把复位销26;当所述刹把复位件23 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15呈夹紧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23压紧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24并向上抬起,且所述刹把复位件23带动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将所述刹把复位销26顶回所述刹把定位孔22 中,所述刹把复位销26随之将刹把定位销19顶回所述刹把定位件 17中,所述刹把15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
参见图6-9和12-16所示,每个轮叉4顶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一个用于与所述定向销8接插配合的定向销卡槽27,当所述定向销 8伸出其所属的所述车架接头3下部的外侧表面时,所述定向销8 插入对应的所述定向销卡槽27中;每个轮子5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所述轮子5同轴的刹车盘28,所述刹车盘28呈齿轮状圆盘,齿轮状圆盘上的凹槽构成刹车件卡槽;每个所述轮叉4内侧支架的内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件滑槽56,所述刹车件滑槽56内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29;每个所述轮叉4内侧支架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复位件滑槽30,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中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复位件31,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底部与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根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底部设置有一道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的下部侧面设置有一道腰型孔34,所述腰型孔34中设置有一根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滑动销35,所述刹车件29的上部位于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通过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与所述刹车件29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刹车件29的顶部与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的顶部之间设置有一根刹车件压簧36;当处于刹车解除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最高位置且不与所述刹车盘28接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 32和所述刹车件压簧36均处于松弛状态,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顶部在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弹力作用下向上伸出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顶部槽口,以便与所述刹车传动件12接触配合,同时所述刹车件29在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位于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当处于待刹车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刹车盘28上的凸块抵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 30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刹车件压簧36在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压力之下处于压紧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在所述腰型孔34的最顶端;当处于刹车工作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最低位置且嵌入所述刹车盘 28的刹车件卡槽内,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所述刹车传动件12 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刹车件29在所述刹车件压簧 36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位于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
参见图21所示,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右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分别对应控制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所述牵行轮10的转动,且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 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换向交替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
参见图22-23所示,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包括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第一传动滑块40a、第一偏心件41a和第一牵引索42a,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1位置固定,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 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的内部;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后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索42a 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1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连接;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以便于所述第一偏心件41a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 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通过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2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2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压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内,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 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 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 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外,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
参见图24-25所示,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包括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第二传动滑块40b、第二偏心件41b和第二牵引索42b,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1位置固定,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 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的内部;所述第二牵引索42b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后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索42b 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1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连接;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以便于所述第二偏心件41b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 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通过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2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2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压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内,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 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 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 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外,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组件1为可折叠车架组件。
进一步的,参见图6-9和13所示,所述轮叉4通过轮叉转向轴 43可转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的底部。
进一步的,参见图6-9所示,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顶端伸出所述车架接头3的上表面,以避免对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行程造成干涉。
进一步的,参见图1-4所示,位于同一方向的所述车架接头3 和所述连接横杆6上共同设置有上盖板和下盖板。
进一步的,参见图6-10所示,每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一个牵引索张紧调节块44,每根所述牵引索42的另一端均通过对应的所述牵引索张紧调节块44与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 实现张紧的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牵行轮10位于所述车架连接横杆6的中部。
进一步的,参见图7和9所示,所述刹把复位销26与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接触的一端呈半圆球状,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 25的下半部宽度大于其上半部宽度,且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 下半部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变大,以便于所述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 将所述刹把复位销26顺利推入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
进一步的,参见图6-7所示,所述刹把15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防滑槽55。
进一步的,参见图18-20所示,所述牵行轮10的圆周表面周向地设置有牵引索嵌槽45、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6、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7和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48,且所述牵引索嵌槽45、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6、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7和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48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牵引索固定卡槽49、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0、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1和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52;所述牵引索42经过所述牵引索嵌槽45与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固定连接,左侧的所述定向牵行丝通过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6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0固定连接,右侧的所述定向牵行丝9通过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7与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1固定连接,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通过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48与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52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索42从右侧的所述车架接头3引入后与所述牵行轮10上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固定连接,且所述刹把15 和所述刹把复位件23均位于所述牵行轮10的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位于所述牵行轮10顶部的左侧,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0位于所述牵行轮10顶部的右侧,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1位于牵行轮10底部的左侧,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52位于所述牵行轮10底部的右侧。
进一步的,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处,且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经左侧的所述车架组件1内部与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上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固定连接,且位于前方的所述刹把15和所述刹把复位件23 均靠近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的引入方向;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 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右侧铰接处,且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经右侧的所述车架组件1内部与位于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固定连接,且位于后方的所述刹把 15和所述刹把复位件23均靠近所述第二牵引索42b的引入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位于所述牵行轮10顶部的左侧,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0位于所述牵行轮10顶部的右侧,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1位于牵行轮10底部的左侧,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52位于所述牵行轮10底部的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复位件31通过两侧的限位滑槽插设在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中,以确保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始终保持上下滑动,避免向外弹出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 30。
进一步的,参见图17所示,所述刹车件29由刹车件主体部291、刹车件连接部292和刹车件工作部293组成,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 与所述刹车件主体部291的顶部连接,且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上设置有刹车件滑动销过孔294,所述刹车件工作部293固定在所述刹车件主体部291的外侧面上;装配时,所述刹车件主体部291位于所述刹车件滑槽56的内侧,所述刹车件工作部293位于所述刹车件滑槽56外侧,用于与所述刹车件卡槽接插配合,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位于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内,且位于所述腰型孔34中的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穿过所述刹车件滑动销过孔294,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的顶部则与所述刹车件压簧36的底端接触。
进一步的,参见图22-23所示,所述第一偏心件41a的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偏心件41b的凸出部分别凸出于各自本体的圆滑外周,且所述第一偏心件41a的凸出部位于其本体的前侧下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的凸出部位于其本体的后侧上部。
进一步的,参见图23-25所示,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和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便于所述第一偏心件41a和所述第二偏心件41b推动的第一接触柱56a和第二接触柱56b。
下面以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安装在在所述推杆组件2 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处,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安装在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右侧铰接处,且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分别控制前轮和后轮的定向、刹车锁定切换为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同时为了方便描述,在此我们将婴儿推车上婴儿座椅或婴儿车斗的开口方向定义为婴儿推车的前方。
当所述推杆组件2从前方换向至后方时,此时婴儿面向推行方向。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 压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内,使得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被压紧。同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向内拉动所述第一牵引索42a,使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正向转动。
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随着其自身的正向转动,同时带动前方的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9以及前方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牵引动作。一方面,前方的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9分别拉动前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缩入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内部,使得前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复位压簧7被压紧,此时前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不与前方左右两个所述轮叉4上的所述定向销卡槽27 接插,即前方两个所述轮子5处于定向解锁状态;另一方面,前方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拉动与之相连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缩入前方的刹把定位件17内部,使得前方的所述刹把定位压簧18被压紧,促使前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失去锁定前方的所述刹把15的能力,前方的所述刹把15在前方的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同时带动前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一同向上抬起,此时刹车锁定处于失效状态,无论用户如何踩踏前方的所述刹把15,均不会造成前方所述刹把15的刹车锁定。
在前方的刹车锁定处于失效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前方的所述刹把15上抬,因此前方的所述刹把牵行丝14不受压迫并做释放动作。跟前方的所述刹把牵行丝14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在前方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11弹力作用下同时缩入前方左右两个的所述车架接头3的内部,此时前方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不挤压前方左右两个所述轮叉4上的刹车复位件31。
于是前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顶部在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弹力作用下向上伸出前方左右两个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顶部槽口,同时前方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件29在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前方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使得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位于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此时前方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均运动至最高位置且不与前方左右两个所述刹车盘28接触,即前方左右两个所述轮子 5均处于刹车失效状态。
与此同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从前方换向至后方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在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 弹力作用下被推出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之外。同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不对所述第二牵引索42b施加拉力,使得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释放状态带动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
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随着其自身的反向转动,同时带动后方的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9以及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释放动作。一方面,与后方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9连接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在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复位压簧7弹力作用下向外伸出后方左右两个所述车架接头3下部的外侧面,然后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轮叉4会因为婴儿推车的推行而自动摆正,使得具有所述定向销卡槽27那一侧朝向内侧,此时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插入后方左右两个所述轮叉4上的所述定向销卡槽27接插,即后方两个所述轮子5处于定向锁定状态;另一方面,与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相连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在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压簧18弹力作用下伸出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件17的外侧面,促使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具备锁定后方的所述刹把15的能力,此时用户可以踩下后方的所述刹把15便可实现后轮的刹车及刹车锁定。
在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具备锁定后方的所述刹把15的能力的情况下,当后方的所述刹把15还是处于抬起状态时,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与后方的所述刹把15上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错开,所述刹把定位销19仍旧被后方的所述刹把15的内表面压在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中,即处于刹车待锁定状态。当后方的所述刹把 15被踩下时,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一同向下转动,后方的所述刹把15上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的内侧孔口则向下转动至与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对齐,此时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便可在所述刹把定位压簧18弹力作用下伸入后方的所述刹把15上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从而实现对后方的所述刹把15的刹车锁定,在不切换所述推杆组件2方向或者不上抬刹把复位件23的前提下,所述刹把15始终无法解锁。
在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伸入后方的所述刹把15上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后,进而与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的刹把复位销26的一端接触,并将其另一端推出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 的外侧孔口,从而给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提供了人工解锁的接触点。在不上抬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的情况下,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相对于后方所述刹把15呈初始状态,此时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24弹力作用下向下打开,使得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上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不施力于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销26的伸出端。当用户需要提前解锁后轮的刹车时,用脚尖向上踢动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31,使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相对于后方的所述刹把15呈夹紧状态,此时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向上抬起并将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24 压紧,使得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带动其上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将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销26顶回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进而继续将后方的刹把定位销19顶出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并顶回后方所述刹把定位件17中,后方的所述刹把15在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连同后方的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一同向上抬起,再次将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与后方的所述刹把15 上的所述刹把定位孔22错开,从而实现了刹车锁定的人工解锁。由于此时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仍旧处在释放状态,因此后方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仍具备锁定后方的所述刹把15的能力,即处于等待刹车锁定状态,只需再次踩下后方的所述刹把15便可再次实现后轮的刹车锁定。
在后方的所述刹把15处于单纯下压或下压后被锁定的情况下,由于后方的所述刹把15的向下转动,因此后方的所述刹把牵行丝 14会收到向下的压迫并做牵引动作。与后方的所述刹把牵行丝14 相连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则被拉动并伸出后方左右两个的所述车架接头3的下侧面,由于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轮叉4会因为婴儿推车的推行而自动摆正,使得具有所述刹车复位件31那一侧朝向内侧,因此此时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正好向下挤压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轮叉4上的刹车复位件31。
接下来在刹车时会遇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正好对准后方的刹车盘28的刹车件卡槽时,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后方的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压力之下运动至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下端,同时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在后方的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后方的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 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后方的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滑动至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从而使得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直接一次性嵌入后方的所述刹车盘28的刹车件卡槽内,即处于刹车工作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正好对准后方的刹车盘28的凸块时,由于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无法直接一次性地嵌入后方的所述刹车盘28的刹车件卡槽内,因此首先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31会在后方的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压力之下运动至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下端,并压紧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同时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31会通过后方的所述刹车件压簧36推动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向下滑动直至与后方的刹车盘28的凸块相抵触,随着后方的所述刹车复位件31进一步下压,后方的所述刹车件压簧36也会被继续压紧,直至后方的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运动至所述腰型孔34的最顶端,此时处于待刹车状态;接着用户只需稍向前或向后推动微小的距离,便可使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调整为对准后方的刹车盘28的刹车件卡槽,此时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在后方的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后方的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 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后方的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滑动至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从而使得后方的所述刹车件29分阶段地嵌入后方的所述刹车盘28的刹车件卡槽内,并处于刹车工作状态。
当所述推杆组件2从后方换向至前方时,此时婴儿背向推行方向。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在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弹力作用下被推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之外。同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不对所述第一牵引索42a施加拉力,使得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释放状态带动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此时,两个前轮的定向解锁状态自动切换为定向锁定状态,两个前轮的刹车解锁状态也自动切换为刹车待锁定状态,等待用户在需要时踩下刹把,实现两个前轮的刹车并将刹把锁定。
与此同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从前方换向至后方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压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内,使得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被压紧。同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向内拉动所述第二牵引索42b,使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正向转动。此时,两个后轮的定向锁定状态自动切换为定向解锁状态,两个后轮的刹车锁定状态也自动切换为刹车解锁状态,同时自动解除两个后轮刹车的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的技术效果为:当推杆组件转动到婴儿车斗或婴儿座椅的后方时,两个前轮会自动解除定向锁定和刹车锁定,两个前轮可以自由转向及转动,而两个后轮会自动开启定向锁定和刹车待锁定,处于这个阶段的两个后轮只可前后方向的转动,若继续踩下后侧的刹把时,两个后轮由刹车待锁定主动切换为刹车锁定,处于这个阶段的两个后轮不仅不可以转动方向,而且不可以转动,同时后侧的刹把会被锁定直至推杆组件转到前方或人为启动刹把复位件进行刹把锁定解锁;当杆组件转动到婴儿车斗或婴儿座椅的前方时,两个后轮会自动解除定向锁定和刹车锁定,两个后轮可以自由转向及转动,而两个前轮会自动开启定向锁定和刹车待锁定,处于这个阶段的两个前轮只可前后方向的转动,若继续踩下前侧的刹把时,两个前轮由刹车待锁定主动切换为刹车锁定,处于这个阶段的两个前轮不仅不可以转动方向,而且不可以转动,同时前侧的刹把会被锁定直至推杆组件转到后方或人为启动刹把复位件进行刹把锁定解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士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车架组件(1),所述车架组件(1)的上部铰接有可前后换向的推杆组件(2),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左右两个车架接头(3)的底部分别设置一个万向转动的轮叉(4),每个所述轮叉(4)上分别设置有轮子(5);
每个所述车架接头(3)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定向复位压簧(7)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定向销(8),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均分别通过左右两根的定向牵行丝(9)与一个对应的牵行轮(10)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牵行轮(10)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所述牵行轮(10)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9)同时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定向牵行丝(9)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8)在该所述定向牵行丝(9)牵引下缩入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内部,当所述定向牵行丝(9)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8)在对应的所述定向复位压簧(7)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下部的外侧面;
每个所述车架接头(3)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11)设置有一个可垂直伸缩的刹车传动件(12),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12)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12)之间均通过若干导轮(13)连接有一根对应的刹把牵行丝(14),前后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14)分别与一个对应的刹把(15)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刹把(15)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复位扭簧(16)可转动且可复位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14)分别从各自对应的所述刹把(15)下部的过孔中穿行而过;当所述刹把(15)受力时,所述刹把(15)带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扭紧并向下转动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当所述刹把(15)不受力时,所述刹把(15)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所述刹把(15)通过自身的上抬或下压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牵引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在该所述刹把牵行丝(14)牵引下同时伸出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的下侧面,当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释放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在对应的所述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11)弹力作用下同时缩入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内部;
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和所述刹把(15)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和所述刹把(15)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刹把定位件(17),两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分别与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定位压簧(18)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刹把定位销(19),前后两个所述刹把定位销(19)分别通过一根对应的刹把定位牵行丝(20)与同方向的所述牵行轮(10)传动连接,所述牵行轮(10)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刹把定位销(19)在该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牵引下缩入对应的刹把定位件(17)内部,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在对应的所述刹把定位压簧(18)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刹把定位件(17)的外侧面;同时,所述刹把(15)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定位块(21),所述刹把定位块(21)上设置有一个水平贯穿所述刹把定位块(21)左右表面的刹把定位孔(22),当所述刹把(15)受力下压时,所述刹把定位孔(22)的内侧孔口向下转动至与所述刹把定位销(19)的伸出部对齐,以便所述刹把定位销(19)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
前后两个所述刹把(15)的下方分别贴设有一个对应的刹把复位件(23),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分别通过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随对应的所述刹把(15)同步转动,且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的顶部均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向上伸出对应的所述刹把(15)的上表面;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与对应的所述刹把(15)之间均连接有一根刹把复位件压簧(24),同时,每个所述刹把(15)的刹把定位孔(22)中均设置一根可水平移动的刹把复位销(26),在所述刹把定位销(19)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22)内侧孔口的情况下,所述刹把定位销(19)与所述刹把复位销(26)的一端接触并将其另一端推出所述刹把定位孔(22)的外侧孔口;当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15)呈初始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24)弹力作用下向下打开,且所述刹把复位件(23)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不施力于所述刹把复位销(26);当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15)呈夹紧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23)压紧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24)并向上抬起,且所述刹把复位件(23)带动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将所述刹把复位销(26)顶回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所述刹把复位销(26)随之将刹把定位销(19)顶回所述刹把定位件(17)中,所述刹把(15)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
每个轮叉(4)顶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一个用于与所述定向销(8)接插配合的定向销卡槽(27),当所述定向销(8)伸出其所属的所述车架接头(3)下部的外侧表面时,所述定向销(8)插入对应的所述定向销卡槽(27)中;每个轮子(5)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所述轮子(5)同轴的刹车盘(28),所述刹车盘(28)呈齿轮状圆盘,齿轮状圆盘上的凹槽构成刹车件卡槽;每个所述轮叉(4)内侧支架的内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件滑槽(56),所述刹车件滑槽(56)内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29);每个所述轮叉(4)内侧支架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复位件滑槽(30),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中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复位件(31),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底部与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根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底部设置有一道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的下部侧面设置有一道腰型孔(34),所述腰型孔(34)中设置有一根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滑动销(35),所述刹车件(29)的上部位于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通过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与所述刹车件(29)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刹车件(29)的顶部与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的顶部之间设置有一根刹车件压簧(36);当处于刹车解除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最高位置且不与所述刹车盘(28)接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和所述刹车件压簧(36)均处于松弛状态,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顶部在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弹力作用下向上伸出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顶部槽口,以便与所述刹车传动件(12)接触配合,同时所述刹车件(29)在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位于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当处于待刹车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刹车盘(28)上的凸块抵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刹车件压簧(36)在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压力之下处于压紧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在所述腰型孔(34)的最顶端;当处于刹车工作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最低位置且嵌入所述刹车盘(28)的刹车件卡槽内,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刹车件(29)在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位于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
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右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分别对应控制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所述牵行轮(10)的转动,且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换向交替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
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包括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第一传动滑块(40a)、第一偏心件(41a)和第一牵引索(42a),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1)位置固定,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的内部;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后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1)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连接;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以便于所述第一偏心件(41a)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通过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2)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2)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压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内,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外,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
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包括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第二传动滑块(40b)、第二偏心件(41b)和第二牵引索(42b),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1)位置固定,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的内部;所述第二牵引索(42b)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后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索(42b)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1)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连接;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以便于所述第二偏心件(41b)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通过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2)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2)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压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内,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外,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件(1)为可折叠车架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叉(4)通过轮叉转向轴(43)可转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顶端伸出所述车架接头(3)的上表面,以避免对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行程造成干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方向的所述车架接头(3)和所述连接横杆(6)上共同设置有上盖板和下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一个牵引索张紧调节块(44),每根牵引索的另一端均通过对应的所述牵引索张紧调节块(44)与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实现张紧的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行轮(10)的圆周表面周向地设置有牵引索嵌槽(45)、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6)、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7)和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48),且所述牵引索嵌槽(45)、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6)、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7)和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48)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牵引索固定卡槽(49)、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0)、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1)和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52);牵引索经过所述牵引索嵌槽(45)与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固定连接,左侧的所述定向牵行丝通过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6)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0)固定连接,右侧的所述定向牵行丝(9)通过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嵌槽(47)与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1)固定连接,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通过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嵌槽(48)与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5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处,且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经左侧的所述车架组件(1)内部与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上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固定连接,且位于前方的所述刹把(15)和所述刹把复位件(23)均靠近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的引入方向;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右侧铰接处,且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经右侧的所述车架组件(1)内部与位于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的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固定连接,且位于后方的所述刹把(15)和所述刹把复位件(23)均靠近所述第二牵引索(42b)的引入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索固定卡槽(49)位于所述牵行轮(10)顶部的左侧,所述左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0)位于所述牵行轮(10)顶部的右侧,所述右侧定向牵行丝固定卡槽(51)位于牵行轮(10)底部的左侧,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固定卡槽(52)位于所述牵行轮(10)底部的右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件(29)由刹车件主体部(291)、刹车件连接部(292)和刹车件工作部(293)组成,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与所述刹车件主体部(291)的顶部连接,且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上设置有刹车件滑动销过孔(294),所述刹车件工作部(293)固定在所述刹车件主体部(291)的外侧面上;装配时,所述刹车件主体部(291)位于所述刹车件滑槽(56)的内侧,所述刹车件工作部(293)位于所述刹车件滑槽(56)外侧,用于与所述刹车件卡槽接插配合,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位于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内,且位于所述腰型孔(34)中的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穿过所述刹车件滑动销过孔(294),所述刹车件连接部(292)的顶部则与所述刹车件压簧(36)的底端接触。
CN202023190388.6U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Active CN2145655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90388.6U CN214565590U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90388.6U CN214565590U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65590U true CN214565590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34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90388.6U Active CN214565590U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655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91340B1 (en) Brake assembly for a stroller
CN214565590U (zh)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CN112550421A (zh) 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
CN214325206U (zh) 一种利用牵引丝传动的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
CN108909813B (zh) 可快速折叠的童车
CN210062732U (zh) 一种车辆座椅的电动滑轨及滑轨总成
CN112537360A (zh) 一种利用牵引丝传动的轮子定向及刹车锁定机构
CN214565593U (zh) 一种前后联动刹车机构
CN214565592U (zh) 一种利用连杆推杆传动的轮子定向及刹车的锁定机构
CN212501550U (zh) 一种综控移动托盘
CN214189779U (zh) 一种带有左右偏心轮切换的传动机构
CN210416705U (zh) 一种刹车装置及儿童推车
CN214985302U (zh) 一种汽车手刹
CN113276933B (zh) 一种儿童推车
DE202005015046U1 (de) Radbefestig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Stroller
CN114379639A (zh) 轮组刹车机构及婴儿车
CN216886628U (zh) 一种可调平的驻车制动操纵杆
KR20240053859A (ko) 농용 차량의 브레이크 장치
CN212556461U (zh) 一种儿童推车的联动刹车机构及儿童推车
CN216478566U (zh) 一种新型自调机构总成
CN220935731U (zh) 一种骑乘式割草机
CN112757982A (zh) 一种可折叠的汽车头枕架结构
CN214420274U (zh) 一种可折叠的汽车头枕架结构
CN217730274U (zh) 适配卡合座
CN112550545B (zh) 内藏式煞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