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53881U -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53881U
CN214353881U CN202120041784.8U CN202120041784U CN214353881U CN 214353881 U CN214353881 U CN 214353881U CN 202120041784 U CN202120041784 U CN 202120041784U CN 214353881 U CN214353881 U CN 214353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elastic ring
elasticity
table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417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国军
阮绪红
张晓睿
徐大良
陈媛媛
廖均韬
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417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53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53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53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注塑模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包括固定导向部、弹性部以及抵接部,所述固定导向部用于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部以及所述抵接部分别套接于所述固定导向部上,所述抵接部用于与B板相抵接,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固定导向部之间,所述弹性部分别与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固定导向部相连接,本申请具有减缓凹模与凸模使用时所造成的损伤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注塑模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背景技术
模具是一种用于成型工件的工具,其中,注塑模具以其高效的生产效率以及加工精度在塑料件成型中得到广泛引用,模具发展的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对于一些用于成型薄壳片状工件的模具中,主要包括定模以及动模,其中,定模包括A板以及凹模,凹模固定于A板上;另外,动模包括B板、凸模以及固定板,凸模固定安装于B板上,B板固定安装于固定板上,定模以及动模分别固定安装于注塑机上,注塑机的机台用于驱动凸模与凹模相互靠近并相互合模,凸模与凹模在合模时形成型腔,将流体塑料注射于型腔内,即可实现对工件进行成型。其中,成型薄壳片状工件的模具的型腔形状较为狭窄,并且凸模与凹模之间的排气间隙难以调节,排气较为不便,因此,在相关技术中,发明人发明了一种可二次压缩的模具,其实施原理为通过将凸模与凹模进行初步合模,此时,凸模与凹模之间的排气间隙较大,便于塑料流体填充至型腔内,将塑料流体填充至型腔后,随即再次启动注塑机,注塑机再次将凸模压合至凹模处,使得排气间隙减小,进而起到降低工件产生飞边的可能性,提升工件质量。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凹模与凸模之间在长期压合后容易积累机械疲劳,造成凹模与凸模损伤,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缓凹模与凸模使用时所造成的损伤,本申请提供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包括固定导向部、弹性部以及抵接部,所述固定导向部用于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部以及所述抵接部分别套接于所述固定导向部上,所述抵接部用于与B板相抵接,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固定导向部之间,所述弹性部分别与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固定导向部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压缩组件在使用时,首先将B板滑移设置于固定板上,此时B板可相对于固定板分离或靠近,此时将压缩组件设置于B板与固定板之间,固定导向部起到对弹性部以及抵接部进行导向支撑的作用,使得弹性部以及抵接部使用稳定,当需要改变凸模与凹模之间的排气间隙时,注塑机推动固定板向B板处挤压,固定板此时向B板靠近,在此过程中,固定板可推动弹性压缩组件移动,使得抵接部对弹性部进行挤压,弹性部实现压缩,弹性部同时对抵接部施加弹力,在弹力的反作用下,抵接部推动B板朝向A板移动,此时凸模朝向凹模压合,排气间隙实现减小,在此过程中弹性部缓冲吸能,使得B板带动凸模挤压凹模时的运动得到缓冲,进而使得凹模与凸模使用时所造成的损伤得到减缓,凹模以及凸模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固定导向部包括垫片、限位螺钉以及导向套杆,所述限位螺钉套接于所述导向套杆内,所述限位螺钉的头部与所述导向套杆的端部相抵接限位,所述限位螺钉用于与固定板相固定连接,所述抵接部以及所述弹性部分别套接于所述导向套杆上,所述垫片用于与固定板相抵接,所述弹性部分别与所述垫片以及所述抵接部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限位螺钉固定于固定板上,并将导向套杆套接于限位螺钉上,此时,在限位螺钉的头部与导向套杆的端部相抵接的作用下,导向套杆得到限位,固定导向部实现固定安装;另外,将抵接部以及弹性部分别套接于导向套杆处,抵接部以及弹性部得到直线方向上的运动导向,抵接部以及弹性部运作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此外,垫片起到对弹性部进行支撑的作用,垫片可增大弹性压缩组件与固定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弹性压缩组件在使用时对固定板造成的压强,起到保护固定板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包括第一弹性环片以及第二弹性环片,所述第一弹性环片的一侧表面呈平面状设置,所述第一弹性环片的另一侧表面自周缘向中部逐渐凸起,所述第二弹性环片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弹性环片的形状相一致,所述第一弹性环片以及所述第二弹性环片均套接于所述固定导向部上,所述第一弹性环片的凸起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弹性环片的凸起表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弹性环片上的平面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环片上的平面与所述固定导向部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抵接部移动过程中,抵接部与固定导向部对第一弹性环片以及第二弹性环片进行挤压,此时,第二弹性环片的凸起表面推动第一弹性环片的凸起面内凹,同时,第一弹性环片的凸起表面推动第二弹性环片的凸起面内凹,此时,第一弹性环片以及第二弹性环片通过形变产生弹力。另外,第一弹性环片以及第二弹性环片之间的形变量较少,并且产生的弹力较大,可减少抵接部的位移量,可使模具结构更为紧凑。
优选的,所述导向套杆的周面处设置有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凸缘起到对抵接部进行抵接限位的作用,使得抵接部移动时的行程得到限位,进而使抵接部不易松脱至导向套杆外,抵接部使用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垫片厚度在8mm至10mm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垫片的厚度小于8mm时,垫片的结构强度较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破损,另外,当垫片的厚度大于10mm时,垫片所使用的材料较多,制造成本提升。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环片为多个,多个第一弹性环片沿着所述固定导向部的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弹性环片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弹性环片的凸起面与另一所述第一弹性环片的平面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弹性环片受到挤压时,压力依次传递并分散至多个呈层叠设置的第一弹性环片处,使得多个第一弹性环片同时形变受力,压力分布均匀,减少单个第一弹性环片的形变程度,第一弹性环片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第二弹性环片为多个,多个第二弹性环片沿着所述固定导向部的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相邻两个第二弹性环片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性环片的凸起面与另一所述第二弹性环片的平面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弹性环片受到挤压时,压力依次传递并分散至多个呈层叠设置的第二弹性环片处,使得多个第二弹性环片同时形变受力,压力分布均匀,减少单个第二弹性环片的形变程度,第二弹性环片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为多组,多组所述弹性部沿着所述固定导向部的长度方向呈层叠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组弹性部可增大弹性压缩组件弹力,满足不同弹力需求的模具,结构实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弹性部通过压缩对抵接部施加弹力,在弹力的反作用下,抵接部推动B板朝向A板移动,此时凸模朝向凹模压合,排气间隙实现减小,在此过程中,弹性部缓冲吸能,使得B板带动凸模挤压凹模时的运动得到缓冲,进而使得凹模与凸模使用时所造成的损伤得到减缓,凹模以及凸模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2、限位凸缘起到对抵接部进行抵接限位的作用,使得抵接部移动时的行程得到限位,进而实现抵接部不易松脱至导向套杆外,抵接部使用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3、多组弹性部可增大弹性压缩组件弹力,满足不同弹力需求的模具,结构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二次压缩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二次压缩模具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二次压缩模具中的A板、B板以及固定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A板、B板以及弹性压缩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弹性压缩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定模;11、定模座板;12、A板;13、凹模;2、动模;21、凸模;22、B板;23、固定板;24、垫板;25、动模座板;3、弹性压缩组件;31、固定导向部;311、垫片;312、限位螺钉;313、导向套杆;3131、限位槽;3132、限位凸缘;32、弹性部;321、第一弹性环片;322、第二弹性环片;33、抵接部;331、卡接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二次压缩模具,包括定模1以及动模2,定模1包括依次相连的定模座板11、A板12以及凹模13,其中,定模座板11固定安装于注塑机上,A板12固定安装于定模座板11上,凹模13固定安装于A板12上。
另外,动模2包括依次相连的凸模21、B板22、固定板23、垫板24以及动模座板25,动模座板25固定安装于注塑机的机台上,垫板24固定安装于动模座板25上,固定板23固定安装于垫板24上,B板22设置于固定板23上,B板22与A板12相对,此时固定板23位于B板22远离A板12的一侧;凸模21固定安装于B板22上,凸模21与凹模13之间相互正对,注塑机在启动时可带动动模座板25移动,进而使得动模2移动,此时,凸模21与凹模13相靠近或远离,当动模2朝向定模1移动时,直至凸模21与凹模13相抵接,此时动模2与定模1实现合模,凸模21与凹模13之间形成型腔,定模1上设有浇注流道,塑胶流体可从浇注流道处射入型腔内以实现对薄壳片体工件进行成型。工件成型后,注塑机的机台驱动动模2远离定模1,此时,凸模21与凹模13相互分离,凸模21与凹模13在此可相互开合。其中,浇注流道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依据具体的型腔布局作对应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参照图3和图4,B板22滑移连接于固定板23上,其中,可通过在固定板23上安装导向柱,并且在B板22上安装导向套杆313,将导向柱插接于导向套杆313内,即可实现B板22与固定板23之间的相互滑移连接,此时B板22可相对于固定板23分离或靠近。固定板23上设置有弹性压缩组件3,弹性压缩组件3位于B板22与固定板23之间,当需要改变凸模21与凹模13之间的排气间隙时,注塑机推动固定板23向B板22处靠近并挤压,在此过程中,弹性压缩组件3实现压缩并产生弹力,在弹力的反作用下,弹性压缩组件3推动B板22朝向A板12移动,此时凸模21朝向凹模13压合,排气间隙实现减小,在此过程中弹性压缩组件3缓冲吸能,使得B板22带动凸模21挤压凹模13时的运动得到缓冲。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参照图4和图5,该弹性压缩组件3包括固定导向部31、弹性部32以及抵接部33,固定导向部31用于固定连接于固定板23上,弹性部32以及抵接部33分别套接于固定导向部31上,抵接部33用于与B板22相抵接,弹性部32位于抵接部33以及固定导向部31之间,弹性部32分别与抵接部33以及固定导向部31相连接,其中,弹性部32用于产生弹力,当弹性部32位于自然状态下时,弹性部32推动抵接部33向固定板23的外部伸出。
具体的,参照图5和图6,为实现对弹性部32以及抵接部33进行导向,固定导向部31包括垫片311、限位螺钉312以及导向套杆313。其中,在固定板23处可开设有螺纹盲孔,限位螺钉312通过螺纹盲孔螺纹连接于固定板23上,限位螺钉312与固定板23实现相互固定;另外,垫片311在本实施例中呈圆板状设置,垫片311的中部开设有通孔,垫片311通过通孔套接于限位螺钉312的螺杆上,垫片311与固定板23相贴合抵接;此外,导向套杆313呈圆杆状设置,导向套杆313的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限位螺钉312的螺杆部分贯穿导向套杆313,此时限位螺钉312套接于导向套杆313内,并且导向套杆313靠近限位螺钉312的一端端面处自外向内凹陷设置有限位槽3131,限位螺钉312的头部容置于限位槽3131内,并且限位螺钉312的头部与限位槽3131的槽壁相抵接限位,限位螺钉312的头部与导向套杆313的端部在此实现相抵接限位,同时,导向套杆313的另一端与垫片311相抵接,固定导向部31此时实现固定安装。
继续参照图5和图6,进一步地,导向套杆313的周面处设置有限位凸缘3132,限位凸缘3132位于导向套杆313远离垫片311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缘3132着导向套杆313的周向方向呈闭环状设置,限位凸缘3132与导向套杆313之间一体连接。
另外,抵接部33套接于导向套杆313上,抵接部33呈圆形套筒状设置,抵接部33的内部具有轮廓为圆形的通孔,通孔靠近一端的孔壁处沿着抵接部33的周向方向凸设有卡接凸台331,抵接部33通过通孔套接于导向套杆313的外部,卡接凸台331与限位凸缘3132之间相互抵接限位;此时,抵接部33可沿着导向套杆313的长度方向往复滑移,抵接部33得到导向,并且,限位凸缘3132与抵接部33相抵接限位,使得抵接部33不易松脱至导向套杆313外,抵接部33使用时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继续参照图5和图6,此外,弹性部32套接于导向套杆313上,弹性部32位于垫片311以及抵接部33之间,弹性部32分别与垫片311以及抵接部33相抵接。
具体的,弹性部32包括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其中,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外缘轮廓呈圆环状设置,第一弹性环片321的中部开口,第一弹性环片321两侧相背表面的其中一侧表面呈平面状设置,并且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另一侧表面自周缘向中部逐渐凸起,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形状与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形状相一致。
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均通过位于中部的开口套接于固定导向部31的导向套杆313上,第一弹性环片321与导向套杆313相滑移抵接,并且第二弹性环片322与导向套杆313相滑移抵接,此时,导向套杆313实现对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进行导向。在同一组弹性部32中,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比如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的设置数量分别为三个。
其中,在同一组弹性部32中,第一弹性环片321相对于第二弹性环片322而言更靠近抵接部33,多个第一弹性环片321沿着导向套杆313的长度方向层叠设置,即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一弹性环片321呈层叠状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弹性环片321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凸起面与另一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平面相抵接,并且,靠近抵接部33的第一弹性环片321上的平面与抵接部33相贴合抵接。
另外,第二弹性环片322相对于第一弹性环片321而言更靠近垫片311,多个第二弹性环片322沿着导向套杆313的长度方向层叠设置,即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二弹性环片322呈层叠状设置,相邻两个第二弹性环片322中的其中一个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凸起面与另一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平面相抵接,并且,靠近垫片311的第二弹性环片322上的平面与垫片311相贴合抵接。
此时,在同一组弹性部32中,靠近第二弹性环片322的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凸起表面与靠近第一弹性环片321的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凸起表面相对,并且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凸起表面与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凸起表面相抵接。
在抵接部33移动过程中,抵接部33与固定导向部31对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进行挤压,此时,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凸起表面推动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凸起面内凹,在第一弹性环片321受到挤压时,压力依次传递并分散至多个呈层叠设置的第一弹性环片321处,使得多个第一弹性环片321同时形变受力;同时,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凸起表面推动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凸起面内凹,在第二弹性环片322受到挤压时,压力依次传递并分散至多个呈层叠设置的第二弹性环片322处,使得多个第二弹性环片322同时形变受力,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在此通过形变产生弹力,弹力推动抵接部33,以使得抵接部33推动B板22朝向A板12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套接于导向套杆313上的弹性部32可以为多组,比如可以为两组或者三组,多组弹性部32在设置时沿着导向套杆313的长度方向呈层叠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套接于导向套杆313上的弹性部32为两组,两组弹性部32分别靠近垫片311以及抵接部33,此时,靠近抵接部33的一组弹性部32中的第一弹性环片321的一侧平面与抵接部33相抵接;另外,靠近垫片311的一组弹性部32中的第二弹性环片322的一侧平面与垫片311相抵接;此外,靠近抵接部33的一组弹性部32中的第二弹性环片322的一侧平面与靠近垫片311的一组弹性部32中的第一弹性环片321的一侧平面相贴合抵接,此时,通过设置多组弹性部32可增大弹性压缩组件3弹力,满足不同的压力需求。
进一步地,垫片311在此为弹性部32进行支撑,垫片311增大弹性压缩组件3与固定板2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弹性压缩组件3在使用时对固定板23造成的压强,起到保护固定板23的作用,为保证垫片311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以及经济适用性,具体的,垫片311厚度在8mm至10mm之间,比如可以是8mm、8.5mm、9mm、9.5mm以及10mm等,垫片311的厚度可依据实际工况需求作对应设置,此处不对垫片311的具体厚度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改变凸模21与凹模13之间的排气间隙时,注塑机推动固定板23向B板22处挤压,固定板23此时向B板22靠近,在此过程中,固定板23可推动抵接部33移动,使得抵接部33对弹性部32进行挤压,弹性部32的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压缩形变,此时弹性部32缓冲吸能,使得B板22带动凸模21挤压凹模13时的运动得到缓冲,使得凹模13与凸模21使用时所造成的损伤得到减缓,凹模13以及凸模21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导向部(31)、弹性部(32)以及抵接部(33),所述固定导向部(31)用于与固定板(23)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部(32)以及所述抵接部(33)分别套接于所述固定导向部(31)上,所述抵接部(33)用于与B板(22)相抵接,所述弹性部(32)位于所述抵接部(33)以及所述固定导向部(31)之间,所述弹性部(32)分别与所述抵接部(33)以及所述固定导向部(3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导向部(31)包括垫片(311)、限位螺钉(312)以及导向套杆(313),所述限位螺钉(312)套接于所述导向套杆(313)内,所述限位螺钉(312)的头部与所述导向套杆(313)的端部相抵接限位,所述限位螺钉(312)用于与固定板(23)相固定连接,所述抵接部(33)以及所述弹性部(32)分别套接于所述导向套杆(313)上,所述垫片(311)用于与固定板(23)相抵接,所述弹性部(32)分别与所述垫片(311)以及所述抵接部(33)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32)包括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第二弹性环片(322),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的一侧表面呈平面状设置,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另一侧表面自周缘向中部逐渐凸起,所述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形状相一致,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以及所述第二弹性环片(322)均套接于所述固定导向部(31)上,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凸起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凸起表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上的平面与所述抵接部(33)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环片(322)上的平面与所述固定导向部(31)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杆(313)的周面处设置有限位凸缘(3132),所述限位凸缘(3132)与所述抵接部(33)相抵接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311)厚度在8mm至10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为多个,多个第一弹性环片(321)沿着所述固定导向部(31)的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弹性环片(321)中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凸起面与另一所述第一弹性环片(321)的平面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环片(322)为多个,多个第二弹性环片(322)沿着所述固定导向部(31)的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相邻两个第二弹性环片(322)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凸起面与另一所述第二弹性环片(322)的平面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32)为多组,多组所述弹性部(32)沿着所述固定导向部(31)的长度方向呈层叠设置。
CN202120041784.8U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Active CN214353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41784.8U CN214353881U (zh)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41784.8U CN214353881U (zh)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53881U true CN214353881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55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41784.8U Active CN214353881U (zh) 2021-01-07 2021-01-07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538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353881U (zh)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二次压缩成型模具的弹性压缩组件
CN114346000A (zh) 一种肋骨接骨板压弯模具
CN109454167B (zh) 一种离合器整体式波形片单步成型模具
CN103551851A (zh) 一种底部带凸起结构的金属板材零件复合成形方法及模具
CN214324026U (zh) 一种薄壳片体工件的压缩成型模具
CN211839854U (zh) 一种内勾卷边零件成形模具
CN108724342B (zh) 一种复合模具结构
CN220922689U (zh) 一种塑胶衬板修边模具
CN109732864B (zh) 一种抽芯成型机构以及注塑模具
CN221184267U (zh) 侧压料成型结构
CN215435193U (zh) 自动脱料式模具
CN214556754U (zh) 一种可连续调节的对称式模内冲压镶件固定机构
CN219561095U (zh) 一种拉伸模具的旋切刀口镶嵌结构
CN115740092B (zh) 一种粉末冶金薄法兰件整形模具及整形方法
CN212760693U (zh) 一种具有预压结构的冲压模具
CN221416946U (zh) 一种生产转炉砖用双面模板
CN212331614U (zh) 一种冰箱注塑件生产用冲压模具
CN220008666U (zh) 滑块防擦伤避让机构
CN221292185U (zh) 一种注塑模具合模缓冲机构
CN213317217U (zh) 一种冲压机床的自动脱模模具
CN219924253U (zh) 拉深模具
CN219854114U (zh) 一种新型的手动夹紧打开机构
CN212598187U (zh) 一种汽车保护螺栓的快速成型模具
CN216804232U (zh) 便于安装的精密模具
CN219520252U (zh) 一种冲孔自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