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21823U -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 Google Patents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21823U
CN214321823U CN202120060401.1U CN202120060401U CN214321823U CN 214321823 U CN214321823 U CN 214321823U CN 202120060401 U CN202120060401 U CN 202120060401U CN 214321823 U CN214321823 U CN 214321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sleeve
mold
inner sleev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604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长清
李海涛
路俊兵
王志洪
李凯
付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Juneng Cnc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Juneng Cnc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Juneng Cnc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an Juneng Cnc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604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21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21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21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其中,极压制模具包括:第一模具内套分体式的圆锥台结构,其中具有竖向的第一贯穿空腔,第一模具外套中具有与第一模具内套外形相匹配的第一贯穿容纳腔,第一模具内套位于第一贯穿容纳腔中,且第一模具外套和第一模具内套放置在第一底座上时,第一模具外套的内壁和第一模具内套的外壁为贴合状态。顶起部件设置在第一底座上,且位于第一模具外套的底面下方。第一开模元件为具有弹性的结构,其固定在第一模具外套的侧壁上,且第一开模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一模具外套的侧壁后与第一模具内套的外壁连接。这种模具不仅便于取出压制的电极,而且能够通过连续压制制备高度更高的电极段。

Description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钛电极块压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目前,在海绵钛电极压制制作时,普遍采用的是直筒型内模套,但这种模套存在的问题是:一段电极压制完成,电极与第一模具内套挤得很紧,要取出电极,首先要将模具提起来,然后在磨具下面推入垫块,用上压头往下压,进入将电极从模具中压出,可以看出,这种取出电极的方法需要进行的步骤较多,所需时间长。同时,这也决定了现有的这种直筒型内模套难以压制较高高度的电极段,否则很难将电极取出,即使取出也很容易损坏电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这种模具不仅便于取出压制的电极,而且能够通过连续压制制备高度更高的电极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首先,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包括:第一底座、第一模具外套、第一模具内套、顶起部件和第一开模元件,其中:第一模具内套是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合并形成的圆锥台结构,其中具有竖向的第一贯穿空腔,即第一模具内套为分体式结构,以便于用于压制电极块。所述第一模具外套中具有与第一模具内套外形相匹配的第一贯穿容纳腔,第一模具内套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容纳腔中,且第一模具外套和第一模具内套放置在第一底座上时,第一模具外套的内壁和第一模具内套的外壁为贴合状态。所述顶起部件设置在第一底座上,且位于第一模具外套的底面下方。所述第一开模元件为具有弹性的结构,其固定在第一模具外套的侧壁上,且第一开模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一模具外套的侧壁后与第一模具内套的外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起部件为升降装置,其主要用于压制完成后将第一模具外套从第一底座上顶起,进而将合并状态的第一模具内套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打开,以便于取出第一模具内套中的电极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设置有通孔,所述升降装置的升降杆能够通过所述通孔将第一模具外套顶起。可选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油缸、气缸等中的任意一种。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包括:第二底座、多组由第二模具外套、第二模具内套和第二开模元件形成的模套,且一个模套的上端口能够嵌合在另一个模套的底部中。其中,第二模具内套是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合并形成的圆锥台结构,其中具有竖向的第二贯穿空腔。所述第二模具外套中具有与第二模具内套外形相匹配的第二贯穿容纳腔,第二模具内套位于所述第二贯穿容纳腔中,且第二模具外套和第二模具内套放置在第二底座上时,第二模具外套的内壁和第二模具内套的外壁为贴合状态。所述第二开模元件为具有弹性的结构,其固定在第二模具外套的侧壁上,且第二开模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二模具外套的侧壁后与第二模具内套的外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模元件、第二开模元件均为弹簧(优选为金属弹簧,如钢制弹簧)。通过具有弹性的第一开模元件可以使模具外套和模具内套之间形成相对运动,进而将合并状态的模具内套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打开,以便于取出模具内套中的电极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能够嵌合在第一模具内套的底部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具内套的底部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一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具外套和第二模具内套放置在第二底座上时,第二模具内套的上端口凸出在第二模具外套上方形成凸台,且第二模具内套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凸台匹配的第二凹槽,即凸台能够密闭地嵌合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的上表面能够嵌合在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的上表面上具有与凸台相同的第三凸起,以便于第二凹槽卡在第三凸起上,保证模套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模具内套在高度方向沿轴线从中间抛分为两部分,电极压制完成后,顶起部件顶起模具外套,由于开模元件的弹性作用,模具内套的运动相对于模具外套产生了一定的迟滞,且由于模具外套中的贯穿容纳腔为圆锥形台,模具外套相对于模具内套向上运动时,会使模具外套的内壁面和模具内套的外壁面产生间隙,最终模具内套在开模元件在开模元件的拉动下,靠在模具外套的内壁面上,从而实现模具内套沿径向向外移动,模具内套的内壁与压制好的电极块之间产生间隙,进而可以容易地将电极块取出。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多组模套叠层后,而且由于模套可以方便地与电极之间实现分离,可以方便地制备出高度更高的电极段,克服了现有的直筒型内模套难以压制较高高度(如超过700mm)的电极段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海绵钛电极压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图1中电极压制模具在开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电极压制模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图3中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在开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代表:1-第一底座、2-第一模具外套、3-第一模具内套、4-顶起部件、5-第一开模元件、6-第一贯穿空腔、7-第二底座、8-第二模具外套、9-第二模具内套、10-第二开模元件、11-第二贯穿空腔、12-电极块、13-第一凹槽、14-第一凸起、15-凸台、16-第二凹槽、17-第三凸起、18-上压头、19-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为了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需要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和图2,示例一种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海绵钛电极压制模具,其包括:第一底座1、第一模具外套2、第一模具内套3、顶起部件4和第一开模元件5,其中:
所述第一底座1为实心的板状结构,用于支撑第一模具外套2和第一模具内套3,所述第一模具内套3是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合并形成的圆锥台结构,即第一模具内套3为分体式结构。第一模具内套3中具有竖向分布的圆柱形第一贯穿空腔6,所述贯穿是指该空腔从上到下贯穿整个第一模具内套3,第一贯穿空腔6用装载压制电极块的物料。
所述第一模具外套2中具有与第一模具内套3外形相匹配的第一贯穿容纳腔,第一模具内套3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中,所述贯穿是指该空腔从上到下贯穿整个第一模具外套2。第一模具外套2和第一模具内套3放置在第一底座1上时,第一模具外套2的内壁和第一模具内套3的外壁为贴合状态。
所述顶起部件4为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底座1设置有通孔,所述升降装置为油缸,其设置在第一底座1中,且第一底座1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油缸,油缸的活塞杆能够通过所述通孔将上方的第一模具外套2顶起,进而将合并状态的第一模具内套3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打开,以便于取出第一模具内套3中的电极块。
所述第一开模元件5为钢制弹簧其固定在第一模具外套2的侧壁上,且第一开模元件5的一端穿过第一模具外套2的侧壁后与第一模具内套3的外壁连接。通过具有弹性的第一开模元件5可以使模具外套和模具内套之间形成相对运动,进而将合并状态的模具内套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打开,以便于取出第一模具内套3中的电极块12。
继续参考图1或图2,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具内套3的底部具有第一凹槽13,所述第一底座1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3匹配的第一凸起14,以便于第一底座1的上表面能够嵌合在第一模具内套3的底部中,使电极块12能够稳定地安装在第一底座1上。
压制电极块12时,先在第一底座1上安装好第一模具外套2和第一模具内套3,然后在第一模具内套3的第一贯穿空腔6中填充电极料(如海绵钛),然后利用上方的上压头18对电极料进行压制,电极压制完成后,顶起部件4顶起第一模具外套2,由于开模元件5的弹性伸缩作用,第一模具外套2先向上运动,第一模具内套3在开模元件5的拉伸下后运动,即第一模具内套3的运动相对于第一模具外套2产生了一定的迟滞,由于第一模具外套2中的第一贯穿容纳腔为圆形,当第一模具外套2相对于第一模具内套3向上运动时,使第一模具外套2的内壁面和第一模具内套3的外壁面之间产生间隙,最终第一模具内套3在开模元件在开模元件的拉动下靠在第一模具内套3的内壁面上,从而实现第一模具内套3沿径向向外移动,第一模具内套3的内壁与压制好的电极块之间产生间隙19,进而可以容易地将电极块12取出。
其次,参考图3和图4,示例一种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其包括:第二底座7、多组由第二模具外套8、第二模具内套9和第二开模元件10形成的模套,且一个模套的上端口能够嵌合在另一个模套的底部中,其中:
所述第二底座7同样为实心的板状结构,用于支撑第二模具外套8、第二模具内套9,所述第二模具内套9与第一模具内套3一样,也是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合并形成的圆锥台结构,其中具有竖向的第二贯穿空腔11。所述贯穿是指该空腔从上到下贯穿整个第二模具内套9,第二模具内套9用装载压制电极块的物料。
所述第二模具外套8中具有与第二模具内套9外形相匹配的第二贯穿容纳腔,第二模具内套9位于所述第二贯穿容纳腔中,所述贯穿是指该空腔从上到下贯穿整个第二模具外套8。第二模具外套8和第二模具内套9放置在第二底座1上时,第二模具外套8的内壁和第二模具内套9的外壁为贴合状态。
所述第二开模元件10为钢制弹簧其固定在第二模具外套8的侧壁上,且第二开模元件10的一端穿过第二模具外套8的侧壁后与第二模具内套9的外壁连接。通过具有弹性的开模元件可以使模具外套和模具内套之间形成相对运动,进而将合并状态的模具内套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打开,以便于取出第二模具内套9中的电极块12。
所述第二模具外套8和第二模具内套9放置在第二底座7上时,第二模具内套9的上端口凸出在第二模具外套8上方形成凸台15,且第二模具内套9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凸台15匹配的第二凹槽16,即凸台15能够密闭地嵌合在所述第二凹槽16中。
所述第二底座7的上表面上具有与凸台15相同的第三凸起17,以便于第二凹槽16卡在第三凸起17上,保证模套的稳定性。
利用上述的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制备电极段时,先在第二底座7上安装第一组模套,然后在该模套的第二模具内套9的第二贯穿空腔11中填充电极料(如海绵钛),然后利用上方的上压头18对电极料进行压制,压制完成后在第一组模套上安装第二组模套,并继续在该模组中填充电极料进行压制,依次类推,不断在压制好的海绵钛电极块上继续压制海绵钛电极块,以得到电极段,电极段压制达到预定高度后,可以通过手动等方式依次从上到下将各个模套的第二模具外套8提起,在第二开模元件10的作用下第二模具内套9沿径向向外移动,第二模具内套9的内壁与电机段之间产生间隙19,然后将模套依次取下,实现电极段与模套的分离,从而克服了现有的电极块无法制备出高度超过700mm电极块的不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底座;
第一模具内套,其是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合并形成的圆锥台结构,其中具有竖向的第一贯穿空腔;
第一模具外套,其中具有与第一模具内套外形相匹配的第一贯穿容纳腔,第一模具内套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容纳腔中,且第一模具外套和第一模具内套放置在第一底座上时,第一模具外套的内壁和第一模具内套的外壁为贴合状态;
顶起部件,其设置在第一底座上,且位于第一模具外套的底面下方;以及
第一开模元件,其为固定在第一模具外套的侧壁上的具有弹性的结构,且第一开模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一模具外套的侧壁后与第一模具内套的外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起部件为升降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设置有通孔,所述升降装置的升降杆能够通过所述通孔将第一模具外套顶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模元件、第二开模元件均为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能够嵌合在第一模具内套的底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内套的底部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一凸起。
7.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底座、多组由第二模具外套、第二模具内套和第二开模元件形成的模套,且一个模套的上端口能够嵌合在另一个模套的底部中;
所述第二模具内套是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合并形成的圆锥台结构,其中具有竖向的第二贯穿空腔;所述第二模具外套中具有与第二模具内套外形相匹配的第二贯穿容纳腔,第二模具内套位于所述第二贯穿容纳腔中,且第二模具外套和第二模具内套放置在第二底座上时,第二模具外套的内壁和第二模具内套的外壁为贴合状态;
所述第二开模元件为固定在第二模具外套的侧壁上的具有弹性的结构,且第二开模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二模具外套的侧壁后与第二模具内套的外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模元件为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具外套和第二模具内套放置在第二底座上时,第二模具内套的上端口凸出在第二模具外套上方形成凸台,第二模具内套底部具有与所述凸台匹配的第二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压制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座的上表面能够嵌合在第二凹槽中。
CN202120060401.1U 2021-01-11 2021-01-11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Active CN214321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0401.1U CN214321823U (zh) 2021-01-11 2021-01-11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60401.1U CN214321823U (zh) 2021-01-11 2021-01-11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21823U true CN214321823U (zh) 2021-10-01

Family

ID=77905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60401.1U Active CN214321823U (zh) 2021-01-11 2021-01-11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21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44127U (zh) 一种热塑性塑料弹簧及应用有该弹簧的泵芯结构
CN102529939A (zh) 三级平衡活塞总成
CN214321823U (zh) 带有锥形内套和开模机构的电极压制模具及其组件
CN210412363U (zh) 具有环形复合顶杆机构的活塞头锻造模具
CN106077633A (zh) 串珠冷压模及采用该冷压模的串珠生产方法
CN109332687A (zh) 实现串珠双向冷压的模具结构
CN208879483U (zh) 一种高效成型模具
CN205767289U (zh) 一种行位顶针脱模结构
CN208662294U (zh) 柱塞滑靴包球用工装
CN207447247U (zh) 双浮式锁环冷精锻一步成形模
CN113561557B (zh) 一种粉末压制模具及其粉末压制方法
CN107335768B (zh) 结合齿轮小齿圈径向楔压模
CN111952025B (zh) 一种单双耳绝缘子压接工艺
CN209531813U (zh) 一种汽车座椅滑轨用冲压模具
CN208004723U (zh) 一种薄壁制件冷镦成形防折叠模具
CN212239078U (zh) 一种油缸平衡的双头铆压模具工装
CN107138613A (zh) 一种汽车顶盖天窗冲压模具
CN209755561U (zh) 一种陶瓷酒瓶模具
CN106734304B (zh) 一种挤压机器
CN211221193U (zh) 一种液压机用工作台
CN209379723U (zh) 一种油箱翻边机
CN211591017U (zh) 具有出料结构的橡胶密封圈模具
CN108188325A (zh) 一种薄壁制件冷镦成形防折叠模具
CN210739228U (zh) 一种氮气弹簧
CN206936154U (zh) 储油缸缩口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