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47016U -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47016U
CN214247016U CN202022795888.6U CN202022795888U CN214247016U CN 214247016 U CN214247016 U CN 214247016U CN 202022795888 U CN202022795888 U CN 202022795888U CN 214247016 U CN214247016 U CN 2142470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ell
overload protection
side wall
pip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958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正祥
李全佑
戴光林
张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Tuop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958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470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470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470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包括电动撑杆的可伸缩杆体,可伸缩杆体内滑动连接有可驱使电动撑杆伸缩的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内设有伸缩结构,第一伸缩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转动连接有驱使伸缩结构伸缩的第一转动机构,第一壳体外侧壁通过转接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机构,第二壳体内还设有驱动第二转动机构转动的电机,转接部内设有第三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通过第三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包括一端转动连接电机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外侧壁转动连接有过载保护机构,第一转轴远离电机一端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和过滤保护机构插接,第一齿轮通过第三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

Description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电动尾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背景技术
电动撑杆当前已普遍运用于车体尾门的开合,但是三厢车尾门的电动撑杆固定行程较长一直是一个普遍的难题。在一些空间较为紧凑的三厢车尾箱中,想要运用固定行程较长的电动撑杆更是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在空间较为紧凑的三厢车尾箱内加装的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包括电动撑杆的可伸缩杆体,可伸缩杆体内滑动连接有可驱使电动撑杆伸缩的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内设有伸缩结构,第一伸缩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内转动连接有驱使伸缩结构伸缩的第一转动机构,第一壳体外侧壁通过转接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机构,第二壳体内还设有驱动第二转动机构转动的电机,转接部内设有第三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通过第三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包括一端转动连接电机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外侧壁转动连接有过载保护机构,第一转轴远离电机一端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和过滤保护机构插接,第一齿轮通过第三转动机构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的产品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产品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技术方案中的通过三个齿轮实现转向,平行布置,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固定行程,可应用于空间紧凑的三厢车的尾箱。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二壳体内的设置的过载保护机构可以有效防止在人为暴力或误操作尾门时,可以有效切断驱动电机的动力与丝杆传动分离,防止电机堵转造成传动系统损坏。因此相比于传统的电动撑杆,本方案中的电动撑杆固定行程较短,可满足一般空间较紧凑的车型,同时本技术方案中的过载保护机构也可有效对整个电动撑杆起到保护作用,延长电动撑杆的使用年限。
本技术方案中过载保护机构在无过载时:电机通电后转动再通过电机自带的减速箱输出给第一转轴,而由于第一转轴通过滑块和分离盘内侧壁的滑槽是滑动连接的,因此第一转轴的周向转动会带动分离盘进行周向转动,而此时分离盘靠近第三壳体一端通过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三壳体是插接的,因此分离盘的周向转动会带动第三壳体在第一容置腔内进行周向转动,从而实现联动输出动力给壳体。而第三壳体背离分离盘一侧与第一齿轮之间为插接结构,因此第三壳体的转动动力会输出到第一齿轮,再由第一齿轮传递给传动齿,最终由传动轴传递到第一伸缩杆内的伸缩结构。
本技术方案中过载保护机构当过载时:当第一转轴传递给分离盘的扭矩过大时,分离盘扭矩分力使得分离盘克服第一弹簧给予的弹簧力,分离盘会在第一转轴外侧壁的滑块上向第一弹簧方向滑动,进而分离盘的第一限位凹槽与第三壳体底面的第一限位凸起分离,从而使分离盘的周向转动动力无法传输给第三壳体,进而使第三壳体和分离盘做相对滑动,即打滑。最终第一转轴的周向转动动力无法通过第三壳体传递到第一齿轮,也就无法将第一转轴周向转动的动能传递至第一伸缩杆内的伸缩结构。而打滑需要具备的扭矩限值由弹簧力的大小决定
作为一种优选:过载保护机构包括一端与第一齿轮插接的第三壳体,第三壳体背离第一齿轮一侧设有柱状容置槽,柱状容置槽底面设有可供第一转轴横向穿过的第一通孔,位于柱状容置槽内的第一转轴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分离盘,柱状容置槽远离分离盘一侧设有垫片,垫片外侧壁与柱状容置槽内侧壁相贴合,垫片和分离盘之间设有第一弹簧,分离盘靠近柱状容置槽底面一侧的端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凹槽,柱状容置槽底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与第一限位凹槽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转轴穿过第一容置腔侧壁后与电机转动连接,当过载时,第一转轴外侧壁的垫片背离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一容置腔靠近电机一侧的内侧壁相贴合。在无过载时,垫片外侧壁与柱状容置槽内侧壁过盈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第三壳体远离柱状容置槽一侧外侧壁设有周向设有第二限位凹槽,第一齿轮靠近第三壳体一侧外侧壁设有可插入第二限位凹槽内的第二限位凸起。
作为一种优选:转接部内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与第一容置腔设有第一齿轮一端连通,第二容置腔内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机构,第三转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容置腔内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外侧壁转动连接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传动齿轮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转动机构传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三容置腔,第三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连通,第一转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三容置腔内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外侧壁和传动齿轮啮合,第二齿轮外侧壁转动连接有轴承,轴承外侧壁和第三容置腔内侧壁相触,第三容置腔内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伸缩杆包括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容置腔内的第一管套和滑动连接于第一管套内的第二管套,第一管套远离第一壳体一端设有可供第二管套滑出的第二通孔,第一管套和第二管套内滑动连接有伸缩结构,伸缩结构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管套内的第一丝杆,第一丝杆一端伸入第三容置腔内固定连接第二齿轮,第一丝杆远离第二齿轮外侧壁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第二管套一端固定连接丝杆螺母远离第一管套一侧,第二管套远离第一管套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球头,第一伸缩杆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外侧壁,第二弹簧远离第一壳体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球头。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轴外侧壁周向设有滑块,分离盘中心设有可供第一转轴穿过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侧壁设有可供滑块嵌入配合限位滑动的滑槽,分离盘靠近柱状容置槽底面一侧的端面周向间隔设有12个第一限位凹槽,柱状容置槽底面周向间隔设有12个可与第一限位凹槽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凸起。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容置腔靠近第一齿轮一侧内侧壁设有第四容置腔,第四容置腔内设有阻力结构,阻力结构包括摩擦结构和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和第一齿轮之间设有垫圈,第三弹簧远离第一齿轮一侧与摩擦结构相抵,摩擦结构包括第一压片、第二压片,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之间设有摩擦片,第一压片远离摩擦片一侧与第四容置腔的内侧壁相抵,第二压片远离第一压片一侧与第三弹簧远离垫圈一侧相抵。在此技术方案中在电动撑杆伸展和收缩时,阻力结构开始工作,能够增加第一齿轮转动的阻力贡献给电动撑杆,进而有效地抵消汽车尾门的自重问题,可以让汽车尾门在任何位置悬停,开关门平稳,自定义开门高度,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中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第三转动机构之间的连接结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中第二转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中第三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6是图1中B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C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7:本技术方案在无过载状态时,第二壳体内的电机通电转动后电机输出的动能会通过电机自带的减速箱输出给第一转轴,而由于第一转轴通过滑块和分离盘内侧壁的滑槽是滑动连接的,因此第一转轴的周向转动会带动分离盘进行周向转动。而此时分离盘靠近第三壳体一端通过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三壳体是插接的,因此分离盘的周向转动会带动第三壳体在第一容置腔内进行周向转动,从而实现联动输出动力给壳体。而第三壳体背离分离盘一侧与第一齿轮之间为插接结构,因此第三壳体的转动动力会输出到第一齿轮,再由第一齿轮传递给传动齿,最终由传动轴传递到第一伸缩杆内的伸缩结构。此时,传动齿轮传递到第一壳体内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通过花键与第一丝杆连接,第一丝杆传动通过丝杆螺母输出动力,导向管内部设置有导向槽与丝杆螺母外围导向槽对应,丝杆螺母在槽内直线运动,第二管套和丝杆螺母包塑连接,第二管套随丝杆螺母直线运动,第二管套和螺栓铆接,螺栓和第二球头螺纹连接,第二球头和尾门连接,最终实现尾门开启和关闭。
本技术方案处于过载保护状态时:第二壳体内的电机通电转动后电机输出的动能会通过电机自带的减速箱输出给第一转轴,而由于第一转轴通过滑块和分离盘内侧壁的滑槽是滑动连接的,因此第一转轴的周向转动会带动分离盘进行周向转动。随着第一转轴的不断转动,当第一转轴传递给分离盘的扭矩过大时,分离盘扭矩分力使得分离盘克服第一弹簧给予的弹簧力,分离盘会在第一转轴外侧壁的滑块上向第一弹簧方向滑动,进而分离盘的第一限位凹槽与第三壳体底面的第一限位凸起分离,从而使分离盘的周向转动动力无法传输给第三壳体,进而使第三壳体和分离盘做相对滑动,即打滑。最终第一转轴的周向转动动力无法通过第三壳体传递到第一齿轮,也就无法将第一转轴周向转动的动能传递至第一伸缩杆内的伸缩结构。而打滑需要具备的扭矩限值由弹簧力的大小决定。
在本技术方案中的第一齿轮和第一容置腔侧壁之间设置的阻力结构在电动撑杆伸展和收缩时,阻力机构开始工作,能够增加主动齿轮转动的阻力贡献给电动撑杆,进而有效地抵消汽车尾门的自重问题,可以让汽车尾门在任何位置悬停,开关门平稳,自定义开门高度,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技术方案中的阻力结构包括摩擦结构和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和第一齿轮之间设有垫圈,第三弹簧远离第一齿轮一侧与摩擦结构相抵,摩擦结构包括第一压片、第二压片,第一压片和第二压片之间设有摩擦片,第一压片远离摩擦片一侧与第四容置腔的内侧壁相抵,第二压片远离第一压片一侧与第三弹簧远离垫圈一侧相抵。在电动撑杆伸展和收缩时,阻力结构开始工作,能够增加第一齿轮转动的阻力贡献给电动撑杆。第一齿轮转动时,会给予第一齿轮额外增加摩擦扭矩,而第一齿轮的周向转动需要克服摩擦扭矩。在此技术方案中第三弹簧为波纹弹簧,相对传统的压缩弹簧提供相同弹力具有节省结构空间、节省材料的优势,轻量化的作用。而摩擦片为铜基摩擦材料,并浸有润滑油,具有耐磨,摩擦系数稳定,静态摩擦系数和动态接近,耐磨、耐高温、耐腐蚀和导热性能好,热变形小,长期静置时不黏连的特点。阻力系统功能稳定,寿命长,体验佳。同时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齿轮包括与传动齿轮啮合的齿轮部和插入第二容置腔内的插接部组成,插接部和齿轮部中心都设有可供第一转轴穿过的通孔。而位于第三弹簧和第一齿轮之间的垫圈,包括中心设有通孔可供第三齿轮的插接部插入的通孔,垫圈的外侧壁通过螺纹与第二容置腔内侧壁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包括电动撑杆的可伸缩杆体,可伸缩杆体内滑动连接有可驱使电动撑杆伸缩的第一伸缩杆1,第一伸缩杆1内设有伸缩结构2,第一伸缩杆1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3,第一壳体3内转动连接有驱使伸缩结构2伸缩的第一转动机构4,第一壳体3外侧壁通过转接部5 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6,第二壳体6内设有第一容置腔7,第一容置腔7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机构8,第二壳体6内还设有驱动第二转动机构8转动的电机9,转接部5内设有第三转动机构10,第二转动机构8通过第三转动机构10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4,第二转动机构8包括一端转动连接电机9的第一转轴11,第一转轴11外侧壁转动连接有过载保护机构12,第一转轴11远离电机9一端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13,第一齿轮13和过载保护机构12插接,第一齿轮13通过第三转动机构10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4。
本技术方案中的产品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产品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技术方案中的通过三个齿轮实现转向,平行布置,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固定行程,可应用于空间紧凑的三厢车的尾箱。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二壳体内的设置的过载保护机构可以有效防止在人为暴力或误操作尾门时,可以有效切断驱动电机的动力与丝杆传动分离,防止电机堵转造成传动系统损坏。因此相比于传统的电动撑杆,本方案中的电动撑杆固定行程较短,可满足一般空间较紧凑的车型,同时本技术方案中的过载保护机构也可有效对整个电动撑杆起到保护作用,延长电动撑杆的使用年限。
本技术方案中过载保护机构在无过载时:电机通电转动后动能会通过电机自带的减速箱输出给第一转轴,而由于第一转轴通过滑块和分离盘内侧壁的滑槽是滑动连接的,因此第一转轴的周向转动会带动分离盘进行周向转动,而此时分离盘靠近第三壳体一端通过第一限位凹槽和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三壳体是插接的,因此分离盘的周向转动会带动第三壳体在第一容置腔内进行周向转动,从而实现联动输出动力给壳体。而第三壳体背离分离盘一侧与第一齿轮之间为插接结构,因此第三壳体的转动动力会输出到第一齿轮,再由第一齿轮传递给传动齿,最终由传动轴传递到第一伸缩杆内的伸缩结构。
本技术方案中过载保护机构当过载时:当第一转轴传递给分离盘的扭矩过大时,分离盘扭矩分力使得分离盘克服第一弹簧给予的弹簧力,分离盘会在第一转轴外侧壁的滑块上向第一弹簧方向滑动,进而分离盘的第一限位凹槽与第三壳体底面的第一限位凸起分离,从而使分离盘的周向转动动力无法传输给第三壳体,进而使第三壳体和分离盘做相对滑动,即打滑。最终第一转轴的周向转动动力无法通过第三壳体传递到第一齿轮,也就无法将第一转轴周向转动的动能传递至第一伸缩杆内的伸缩结构。而打滑需要具备的扭矩限值由弹簧力的大小决定
作为一种优选:过载保护机构12包括一端与第一齿轮13插接的第三壳体 14,第三壳体14背离第一齿轮13一侧设有柱状容置槽15,柱状容置槽15底面设有可供第一转轴11横向穿过的第一通孔16,位于柱状容置槽15内的第一转轴11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分离盘17,柱状容置槽15远离分离盘17一侧设有垫片 18,垫片18外侧壁与柱状容置槽15内侧壁相贴合,垫片18和分离盘17之间设有第一弹簧19,分离盘17靠近柱状容置槽15底面一侧的端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凹槽20,柱状容置槽15底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与第一限位凹槽20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凸起21。第一转轴穿过第一容置腔侧壁后与电机转动连接,当过载时,第一转轴外侧壁的垫片背离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一容置腔靠近电机一侧的内侧壁相贴合。在无过载时,垫片外侧壁与柱状容置槽内侧壁过盈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第三壳体14远离柱状容置槽15一侧外侧壁设有周向设有第二限位凹槽22,第一齿轮13靠近第三壳体14一侧外侧壁设有可插入第二限位凹槽22内的第二限位凸起23。
作为一种优选:转接部5内设有第二容置腔24,第二容置腔24与第一容置腔7设有第一齿轮13一端连通,第二容置腔24内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机构10,第三转动机构10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容置腔24内的第二转轴25,第二转轴25 外侧壁转动连接有传动齿轮26,传动齿轮26与第一齿轮13啮合,传动齿轮26 与第一壳体3内的第一转动机构4传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壳体3内设有第三容置腔27,第三容置腔27与第二容置腔24连通,第一转动机构4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三容置腔27内的第二齿轮28,第二齿轮28外侧壁和传动齿轮26啮合,第二齿轮28外侧壁转动连接有轴承29,轴承29外侧壁和第三容置腔27内侧壁相触,第三容置腔27内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1。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伸缩杆1包括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容置腔27内的第一管套30和滑动连接于第一管套30内的第二管套31,第一管套30远离第一壳体 3一端设有可供第二管套31滑出的第二通孔32,第一管套30和第二管套31内滑动连接有伸缩结构2,伸缩结构2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管套30内的第一丝杆 33,第一丝杆33一端伸入第三容置腔27内固定连接第二齿轮28,第一丝杆33 远离第二齿轮28外侧壁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34,第二管套31一端固定连接丝杆螺母34远离第一管套30一侧,第二管套31远离第一管套30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球头35,第一伸缩杆1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弹簧36,第二弹簧36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壳体3外侧壁,第二弹簧36远离第一壳体3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球头 35。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轴11外侧壁周向设有滑块37,分离盘17中心设有可供第一转轴11穿过的第三通孔38,第三通孔38内侧壁设有可供滑块37嵌入配合限位滑动的滑槽39,分离盘17靠近柱状容置槽15底面一侧的端面周向间隔设有12个第一限位凹槽20,柱状容置槽15底面周向间隔设有12个可与第一限位凹槽20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凸起21。
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容置腔7靠近第一齿轮13一侧内侧壁设有第四容置腔 44,第四容置腔44内设有阻力结构40,阻力结构40包括摩擦结构45和第三弹簧42,第三弹簧42和第一齿轮13之间设有垫圈47,第三弹簧42远离第一齿轮13一侧与摩擦结构45相抵,摩擦结构45包括第一压片41、第二压片46,第一压片41和第二压片46之间设有摩擦片43,第一压片41远离摩擦片43一侧与第四容置腔44的内侧壁相抵,第二压片46远离第一压片41一侧与第三弹簧42远离垫圈47一侧相抵。在此技术方案中在电动撑杆伸展和收缩时,阻力结构开始工作,能够增加第一齿轮转动的阻力贡献给电动撑杆,进而有效地抵消汽车尾门的自重问题,可以让汽车尾门在任何位置悬停,开关门平稳,自定义开门高度,提升使用体验。

Claims (8)

1.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包括电动撑杆的可伸缩杆体,所述可伸缩杆体内滑动连接有可驱使电动撑杆伸缩的第一伸缩杆(1),所述第一伸缩杆(1)内设有伸缩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1)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3),所述第一壳体(3)内转动连接有驱使伸缩结构(2)伸缩的第一转动机构(4),所述第一壳体(3)外侧壁通过转接部(5)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6),所述第二壳体(6)内设有第一容置腔(7),所述第一容置腔(7)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机构(8),所述第二壳体(6)内还设有驱动第二转动机构(8)转动的电机(9),所述转接部(5)内设有第三转动机构(10),所述第二转动机构(8)通过第三转动机构(10)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4),所述第二转动机构(8)包括一端转动连接电机(9)的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外侧壁转动连接有过载保护机构(12),所述第一容置腔(7)远离电机(9)和过载保护机构(12)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13),所述第一齿轮(13)中心设有可供第一转轴(11)远离电机(9)一端插入的通孔,所述过载保护机构(12)与第一齿轮(13)外侧壁插接,所述第一齿轮(13)通过第三转动机构(10)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机构(12)包括一端与第一齿轮(13)插接的第三壳体(14),所述第三壳体(14)背离第一齿轮(13)一侧设有柱状容置槽(15),所述柱状容置槽(15)底面设有可供第一转轴(11)横向穿过的第一通孔(16),位于柱状容置槽(15)内的第一转轴(11)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分离盘(17),所述柱状容置槽(15)远离分离盘(17)一侧设有垫片(18),所述垫片(18)外侧壁与柱状容置槽(15)内侧壁相贴合,所述垫片(18)和分离盘(17)之间设有第一弹簧(19),所述分离盘(17)靠近柱状容置槽(15)底面一侧的端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凹槽(20),所述柱状容置槽(15)底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可与第一限位凹槽(20)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凸起(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14)远离柱状容置槽(15)一侧外侧壁设有周向设有第二限位凹槽(22),所述第一齿轮(13)靠近第三壳体(14)一侧外侧壁设有可插入第二限位凹槽(22)内的第二限位凸起(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5)内设有第二容置腔(24),所述第二容置腔(24)与第一容置腔(7)设有第一齿轮(13)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24)内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机构(10),所述第三转动机构(10)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二容置腔(24)内的第二转轴(25),所述第二转轴(25)外侧壁转动连接有传动齿轮(26),所述传动齿轮(26)与第一齿轮(13)啮合,所述传动齿轮(26)与第一壳体(3)内的第一转动机构(4)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3)内设有第三容置腔(27),所述第三容置腔(27)与第二容置腔(24)连通,所述第一转动机构(4)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三容置腔(27)内的第二齿轮(28),所述第二齿轮(28)外侧壁和传动齿轮(26)啮合,所述第二齿轮(28)外侧壁转动连接有轴承(29),所述轴承(29)外侧壁和第三容置腔(27)内侧壁相触,所述第三容置腔(27)内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1)包括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容置腔(27)内的第一管套(30)和滑动连接于第一管套(30)内的第二管套(31),所述第一管套(30)远离第一壳体(3)一端设有可供第二管套(31)滑出的第二通孔(32),所述第一管套(30)和第二管套(31)内滑动连接有伸缩结构(2),所述伸缩结构(2)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管套(30)内的第一丝杆(33),所述第一丝杆(33)一端伸入第三容置腔(27)内固定连接第二齿轮(28)外侧壁,所述第一丝杆(33)远离第二齿轮(28)外侧壁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34),所述第二管套(31)一端固定连接丝杆螺母(34)远离第一管套(30)一侧,所述第二管套(31)远离第一管套(30)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球头(35),所述第一伸缩杆(1)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弹簧(36),所述第二弹簧(36)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壳体(3)外侧壁,所述第二弹簧(36)远离第一壳体(3)一端固定连接第一球头(35)。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1)外侧壁周向设有滑块(37),所述分离盘(17)中心设有可供第一转轴(11)穿过的第三通孔(38),所述第三通孔(38)内侧壁设有可供滑块(37)嵌入配合限位滑动的滑槽(39),所述分离盘(17)靠近柱状容置槽(15)底面一侧的端面周向间隔设有12个第一限位凹槽(20),所述柱状容置槽(15)底面周向间隔设有12个可与第一限位凹槽(20)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凸起(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7)靠近第一齿轮(13)一侧内侧壁设有第四容置腔(44),所述第四容置腔(44)内设有阻力结构(40),所述阻力结构(40)包括摩擦结构(45)和第三弹簧(42),所述第三弹簧(42)和第一齿轮(13)之间设有垫圈(47),所述第三弹簧(42)远离第一齿轮(13)一侧与摩擦结构(45)相抵,所述摩擦结构(45)包括第一压片(41)、第二压片(46),所述第一压片(41)和第二压片(46)之间设有摩擦片(43),所述第一压片(41)远离摩擦片(43)一侧与第四容置腔(44)的内侧壁相抵,所述第二压片(46)远离第一压片(41)一侧与第三弹簧(42)远离垫圈(47)一侧相抵。
CN202022795888.6U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Active CN2142470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95888.6U CN214247016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95888.6U CN214247016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47016U true CN214247016U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34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95888.6U Active CN214247016U (zh) 2020-11-27 2020-11-27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470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20492A1 (en) Vehicle step apparatus and motor assembly thereof
CN112482922A (zh)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CN214247016U (zh)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CN113090681B (zh) 一种离合器执行机构及车辆
CN110043635A (zh) 一种离合齿轮减速箱
CN115584905A (zh) 齿轮式车门的自动开关执行装置及其汽车
CN206943258U (zh) 汽车、离合器分离机构及其控制单元
KR102607922B1 (ko) 차량용 클러치
CN211901372U (zh) 一种单向传动结构及遮阳装置
CN211684621U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减速器、动力总成以及电动车辆
CN209781659U (zh) 一种新型两挡变速用电机蜗轮蜗杆换挡机构
CN201970964U (zh) 车辆方向盘防盗装置
CN215285159U (zh) 齿轮电机式电动车
CN210686856U (zh) 一种具备刹车功能的稳定性驱动结构
CN215553521U (zh) 一种老年人代步车的把式方向机
CN216768162U (zh) 双蹄同步制动钳及其车辆
CN219510105U (zh) 齿轮齿条转向器、汽车转向系统及汽车
CN211474843U (zh) 一种变速箱控制器用散热装置
CN216407526U (zh) 花键组件
CN210799652U (zh) 小巧型电动连接螺栓
CN219866159U (zh) 一种便于装配杯士的塑胶齿轮箱
CN212445321U (zh) 过载保护式舵机及机器人
CN220687888U (zh) 一种带离合的减速箱
CN220869556U (zh) 一种起动机用连接机构
CN215487484U (zh) 一种电动推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