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8105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8105U
CN214128105U CN202022510054.6U CN202022510054U CN214128105U CN 214128105 U CN214128105 U CN 214128105U CN 202022510054 U CN202022510054 U CN 202022510054U CN 214128105 U CN214128105 U CN 214128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ying basket
air inlet
oil receiving
hot air
receiving ba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100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韩阳
章君广
张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100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8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8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8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烹饪腔内设置有接油盆以及置于接油盆内的炸篮,接油盆下方设置有加热装置;炸篮和接油盆底面之间形成有过流通道,炸篮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接油盆开设有第二进风口以及回流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连通过流通道,且回流口高于炸篮的食物承托面。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风可以经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直接吹向炸篮中的食物,缩短热风吹向食物前的流动路径,减小热损失。此外,回流口设置于接油盆且高于第二进风口,避免回流的热风流动至炸篮底部,而与流入的热风发生碰撞,发生紊流。且回流口高于食物承托面,能够防止食物堵塞回流口,阻碍热风的回流。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为了减轻锅盖的重量,方便用户取放,市场上的烹饪器具(如空气炸锅等)通常将加热装置设置在锅体下部。对于这种烹饪器具来说,其烹饪腔中的热量流动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方式为热量通过加热装置的热风风扇吹向锅盖,热风与锅盖发生碰撞而改变流动方向,向下流动,进入盛放有食物的容器中,对食物进行加热。这种热循环方式,热风在吹向食物之前的流动路径较长,热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加热效率较低。
另一种方式是将盛放有食物的容器开孔,热量经由热风风扇穿过容器上的孔进入容器中,对食物进行加热,这种方式对热量的利用率高,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孔的存在,热风既能进入容器中,也能够从容器中回流至加热装置处,多种方向的热风发生碰撞,容易发生紊流,热风循环无法正常进行。
此外,食物本身或者烹饪时食物产生的油脂会堵塞容器的孔,导致热风在对食物进行加热后,无法通过孔回流至热风风扇处,完成热风循环,而积存在容器中,因此加热耗费的时间较长,影响食物烹饪的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所述烹饪腔内设置有接油盆以及置于所述接油盆内的炸篮,所述接油盆下方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炸篮和所述接油盆底面之间形成有过流通道,所述炸篮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接油盆开设有第二进风口以及回流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连通所述过流通道,且所述回流口高于所述炸篮的食物承托面。
进一步的,所述接油盆底部中心向上凸起,形成凸台,所述回流口设置于所述凸台,所述炸篮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凸台穿过所述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通孔的外沿搭靠于所述第一台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炸篮的底面,且所述第一进风口呈放射状由所述炸篮中心向外周间隔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炸篮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的凸筋,且所述凸筋位于所述食物承托面。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发热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组件下方的热风风扇,所述热风风扇的轴线与所述锅体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合于所述烹饪腔的锅盖,所述锅盖中心朝向所述烹饪腔凸出,以在所述锅盖的中心处形成导流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接油盆的周向设置于所述接油盆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中的内胆,所述内胆开口外沿具有第一外翻边,所述炸篮外沿具有第二外翻边,所述第二外翻边搭靠于所述第一外翻边。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连通所述过流通道,使得所述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风可以经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直接吹向所述炸篮中的食物,缩短热风吹向食物前的流动路径,减小热损失,提高加热效率。
此外,所述回流口设置于所述接油盆且高于所述第二进风口,有助于热风循环的形成,热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吹入所述炸篮,从所述回流口回流至加热装置处,避免回流的热风流动至所述炸篮底部,而与流入的热风发生碰撞,发生紊流。且所述回流口高于所述炸篮的食物承托面,能够防止食物或食物渗出的油脂堵塞所述回流口,阻碍热风的回流。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接油盆底部中心设置凸台,所述回流口设置于所述凸台,所述炸篮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凸台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凸台的设置,且所述凸台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炸篮的食物承托面,方便所述回流口的设置,缩短了热风循环的路径,提高热风循环效率。另一方面所述凸台穿过所述通孔,对所述炸篮的安装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方便所述炸篮的安装,以及限制所述炸篮在水平方向的移动。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凸台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通孔的外沿搭靠于所述第一台阶。所述炸篮直接放置在所述接油盆内,安装方式简单,方便用户根据需要安装或者拆除所述炸篮,提高用户体验。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炸篮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的凸筋,且所述凸筋位于所述食物承托面。食物放在所述炸篮中时,由于所述凸筋的存在,食物与所述炸篮底面的接触面积较少,不易粘黏在所述炸篮底面,保持食物的完整以及方便用户拿取。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中的内胆,所述内胆开口外沿具有第一外翻边,所述炸篮外沿具有第二外翻边,所述第二外翻边搭靠于所述第一外翻边。所述第二外翻边放置在所述内胆的所述第一外翻边上,所述炸篮可作为蒸笼使用,所述烹饪器具可进行蒸制烹饪,使用户具有多种烹饪选择,或者利用蒸汽对所述炸篮进行清洗以及杀菌,方便用户对所述炸篮的清洗,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示出了热风的流动路径;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接油盆和所述炸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接油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炸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接油盆和所述炸篮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和所述炸篮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
1锅体;11烹饪腔;
2接油盆;21过流通道;22第二进风口;23回流口;24凸台;25第一台阶;26第二台阶;
3炸篮;31第一进风口;32食物承托面;33凸筋;34通孔;35第二外翻边;
4加热装置;41发热组件;42热风风扇;
5反射罩;
6锅盖;61导流面;
7内胆;71第一外翻边;
8保温罩;81冷却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6所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11的锅体1,所述烹饪腔11内设置有接油盆2以及置于所述接油盆2内的炸篮3,所述接油盆2下方设置有加热装置4;所述炸篮3和所述接油盆2底面之间形成有过流通道21,所述炸篮3开设有第一进风口31,所述接油盆2开设有第二进风口22以及回流口23,所述第一进风口3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分别连通所述过流通道21,且所述回流口23高于所述炸篮3的食物承托面32。
所述第一进风口3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分别连通所述过流通道21,使得所述加热装置4产生的热风可以经由所述第一进风口3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直接吹向所述炸篮3中的食物,缩短热风吹向食物前的流动路径,减小热损失,提高加热效率。
所述过流通道21的存在,使热风吹向食物之前,先在所述过流通道21中做短暂的聚集,保证热风从四周均匀且压力相等地吹向食物,使食物受热均匀,提高口感,并且增加热风的利用率,提高烹饪效率。
此外,所述回流口23高于所述炸篮3的所述食物承托面32,缩短了热风在所述烹饪腔11中回流的路径,加快热风回流的时间,加快热风循环流动,提高加热效率。同时避免了回流的热风流动至所述炸篮3底部,而与流入所述炸篮3上部的热风发生碰撞,发生紊流。
所述回流口23高于所述炸篮3的所述食物承托面32,能够防止食物或食物渗出的油脂堵塞所述回流口23,阻碍热风的回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3、图5所示,所述接油盆2底部中心向上凸起,形成凸台24,所述回流口23设置于所述凸台24,所述炸篮3中心开设有通孔34,所述凸台24穿过所述通孔3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回流口23设置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优选,如图2-3、图5所示,所述回流口23设置于所述凸台24的上端面,以使所述回流口23的开设方向与热风回流的方向一致,降低热风回流的阻力,提高回流效率。当然,所述回流口23也可以沿所述凸台24的周向设置于所述凸台24的侧壁,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3、图5所示,所述凸台24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台阶25,所述通孔34的外沿搭靠于所述第一台阶25。所述通孔34的外沿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25,无需设置额外的连接件,方便所述炸篮3的安装与拆卸,方便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所述凸台24的侧壁与所述通孔34的侧壁抵靠,限制了所述炸篮3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当所述炸篮3内放置有食物时,在食物的重量下,所述炸篮3抵接于所述第一台阶25,进而保证了所述炸篮3在竖直方向的位置固定。因此对所述炸篮3的限位方式简单方便,方便装配,且降低了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凸台24侧壁部分区域向外突出以形成所述第一台阶25,以使所述第一台阶25与所述凸台24一体成型,省去装配过程,提高生产率。当然,所述第一台阶25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装配于所述凸台24,如胶接、焊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2-3、图5所示,所述接油盆2侧壁设置有第二台阶26,所述炸篮3置于所述接油盆2的状态下,所述炸篮3的外沿搭靠于所述第二台阶26。
所述第二台阶26的设置,使所述炸篮3的放置更加稳固且平衡,防止所述炸篮3放入食物后发生倾翻。并且能够使所述炸篮3的中心和外沿的受力较为均匀,防止食物重量较大时,所述炸篮3中心和外沿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变形或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接油盆2的侧壁朝向所述接油盆2内部突出,以形成所述第二台阶26,以使所述第二台阶26与所述接油盆2一体成型,省去装配过程,提高生产率。当然,所述第二台阶26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装配于所述接油盆2侧壁,如胶接、焊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图4-5所示,所述第一进风口31设置于所述炸篮3的底面,且所述第一进风口31呈放射状由所述炸篮3中心向外周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进风口31设置于所述炸篮3底面,热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31自下而上吹出,一方面使食物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热风,提高食物的受热,另一方面热风向上流动,便于热风循环的形成,提高加热的效率。
此外,由于所述加热装置4将热风吹至四周,因此所述炸篮3的外周聚集有大量热风,而所述炸篮3的中心处热风较少。所述第一进风口31呈放射状由所述炸篮3中心向外周间隔分布,所述第一进风口31由所述炸篮3中心至外周逐渐增大,使所述炸篮3外周的热风能够大量涌入所述炸篮3中,对食物进行加热。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炸篮3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进风口31设置的凸筋33,且所述凸筋33位于所述食物承托面32。当食物放在所述炸篮3中时,所述凸筋33将食物的部分区域抬起,使食物与所述炸篮3底面的接触面积较少,食物不易粘黏在所述炸篮3底面,保证食物的完整以及方便用户拿取食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装置4包括发热组件41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组件41下方的热风风扇42,所述热风风扇42的轴线与所述锅体1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发热组件41用于产生热量,所述热风风扇42中心吸风,并向四周吹风,将热风吹至四周,热风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31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进入所述炸篮3中对食物加热,并且促进热风流动形成热风循环。所述热风风扇42还能够使热风均匀的从四周进入炸篮3,使食物受热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发热组件4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发热管等能够产生热量的装置。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烹饪腔11中的反射罩5,所述加热装置4设置于所述反射罩5内部且毗邻所述反射罩5底壁,所述炸篮3的侧壁抵靠于所述反射罩5的开口,以使热量聚集在所述反射罩5中,提高加热效果,防止热量从所述反射罩5的开口泄漏。
所述热风风扇42将热风吹至四周,使热风沿所述反射罩5的侧壁向上流动,从所述第二进风口22进入所述过流通道21中。
作为优选,所述反射罩5底壁和侧壁的连接处采用倒角或者圆弧过渡,方便热风沿所述反射罩5的侧壁向上流动,避免热损失,且有利于热风循环路径的形成,防止热风碰撞所述反射罩5的侧壁而发生紊流。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射罩5外侧的保温罩8,所述反射罩5和所述保温罩8之间形成有冷却腔81,使所述反射罩5外壁的热量在所述冷却腔81中散去,所述冷却腔81的温度得到降低,热量不会传递至锅体1外壁,烫伤用户。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合于所述烹饪腔11的锅盖6,所述锅盖6中心朝向所述烹饪腔11凸出,以在所述锅盖6的中心处形成导流面61。
当热风上涌至所述锅盖6处时,在所述导流面61的引导下,热风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在所述锅盖6的中心处向下流动,通过设置于所述接油盆2中心的所述回流口23流回至所述热风风扇42中心处,完成热风循环。
本实施例对于所述导流面6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斜面、圆弧面等,只要能够实现引导热风在所述锅盖6的中心处向下流动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锅盖6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以方便用户通过锅盖6直观地观察到所述烹饪腔11内食物的烹饪情况,提高用户体验。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3、图5所示,所述第二进风口22沿所述接油盆2的周向设置于所述接油盆2的侧壁。
由于热风沿所述加热装置4的外周上升,因此将所述第二进风口22设置于所述接油盆2的侧壁,方便了热风进入所述过流通道21,缩短了热风的流动路径,降低热损失。并且,避免了所述接油盆2底部的油受到热风推动而从所述第二进风口22中溅出。
当然,所述第二进风口22也可以设置于所述接油盆2的底壁和侧壁的连接处,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11中的内胆7,所述内胆7开口外沿具有第一外翻边71,所述炸篮3外沿具有第二外翻边35,所述第二外翻边35搭靠于所述第一外翻边71。
用户能够通过更换所述烹饪腔11内的容器,以使所述烹饪器具以不同的烹饪状态运行,例如,当用户将所述接油盆2以及所述炸篮3置于所述烹饪腔11中时,所述烹饪器具能够以空气炸等状态运行。又如,当用户将所述内胆7和所述炸篮3置于所述烹饪腔11中时,所述炸篮3能够作为蒸笼使用,此时所述烹饪器具能够以普通烹饪的状态运行,如蒸饭、蒸馒头等。
当然,将所述内胆7和所述炸篮3置于所述烹饪腔11时,也可以利用所述加热装置4产生的蒸汽对所述炸篮3进行清洗及杀菌,方便所述炸篮3的清洗,降低了用户的劳动力,提高用户体验。
所述第二外翻边35的设置,一方面方便了用户的握持所述炸篮3,使用户具有较好的握持手感,另一方面能够与所述第一外翻边71配合,使所述炸篮3放置于所述内胆7的开口沿,使所述炸篮3与所述内胆7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所述炸篮3的安装于拆卸。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所述烹饪腔内设置有接油盆以及置于所述接油盆内的炸篮,所述接油盆下方设置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炸篮和所述接油盆底面之间形成有过流通道,所述炸篮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接油盆开设有第二进风口以及回流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连通所述过流通道,且所述回流口高于所述炸篮的食物承托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油盆底部中心向上凸起,形成凸台,所述回流口设置于所述凸台,所述炸篮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凸台穿过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通孔的外沿搭靠于所述第一台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油盆侧壁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炸篮置于所述接油盆的状态下,所述炸篮的外沿搭靠于所述第二台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炸篮的底面,且所述第一进风口呈放射状由所述炸篮中心向外周间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炸篮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的凸筋,且所述凸筋位于所述食物承托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发热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发热组件下方的热风风扇,所述热风风扇的轴线与所述锅体的中心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合于所述烹饪腔的锅盖,所述锅盖中心朝向所述烹饪腔凸出,以在所述锅盖的中心处形成导流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接油盆的周向设置于所述接油盆的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可选择地置于所述烹饪腔中的内胆,所述内胆开口外沿具有第一外翻边,所述炸篮外沿具有第二外翻边,所述第二外翻边搭靠于所述第一外翻边。
CN202022510054.6U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128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10054.6U CN214128105U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10054.6U CN214128105U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8105U true CN214128105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6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10054.6U Active CN214128105U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81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173A1 (zh) * 2021-12-03 2023-11-23 广东顺德欧宁科技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压力烹饪和空炸烹饪的电压力锅及其加热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173A1 (zh) * 2021-12-03 2023-11-23 广东顺德欧宁科技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压力烹饪和空炸烹饪的电压力锅及其加热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15450B1 (en) Air fryer applicable for cooking pizza
CN110150957B (zh) 一种气流稳定的烹饪器具
CN210961428U (zh) 一种方便散热的烹饪器具
CN214128061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3371512U (zh) 烹饪器具
CN214128105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09276159A (zh) 一种烹调器具
CN210540981U (zh) 一种气流稳定的烹饪器具
CN111214133A (zh) 一种密封的空气炸锅
CN215383346U (zh) 一种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6166971U (zh) 一种多功能无烟烤盘
CN21412823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016343U (zh) 一种蒸汽式空气炸锅的冷凝水收集结构
CN211795829U (zh) 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
CN212089222U (zh) 烹饪器具
CN21412823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6822954U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炸锅
CN208030945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016282U (zh) 烹饪器具
CN214548842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5383348U (zh) 一种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1933740U (zh) 一种密封的空气炸锅
CN216166960U (zh) 一种炸篮组件以及空气炸锅
CN217696189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609163U (zh) 一种蒸汽烹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0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760 Yinhai Street, Xiasha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JIUYA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