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9977U -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89977U
CN214089977U CN202022668330.1U CN202022668330U CN214089977U CN 214089977 U CN214089977 U CN 214089977U CN 202022668330 U CN202022668330 U CN 202022668330U CN 214089977 U CN214089977 U CN 2140899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pipe gallery
well
cabin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683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大为
高增
张莹
王岩
杨昕
刘茜
鲁伟
张宁
闫冠伍
张明星
邢方威
乔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226683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89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899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899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包括管廊端部井本体和廊外出线接收井;管廊端部井本体包括相邻的管廊夹层和管线转换间;管线转换间连接在管廊标准段的端头,管线转换间被分隔成电力管线转换间、综合管线转换间和热力管线转换间;管廊夹层位于管廊标准段的端头上方;管廊夹层被分隔成管廊风机房和管廊配电间;电力舱、综合舱和热力舱的顶部均设置有风机,所有风机均位于管廊风机房内;同时,电力舱、综合舱和热力舱的顶部均开设有夹层逃生口,所有夹层逃生口均位于管廊风机房内;管廊风机房的上方设置有风亭、设备吊装口和地面逃生口。本实用新型端部井能满足人员和管线各类需求,具有运维方便,改扩能力强,通风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廊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位于综合管廊端部用于衔接直埋管线与管廊标准段的综合性端部井。
背景技术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各地大力推进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综合管廊技术,可以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管线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为了满足直埋管线与管廊标准段的衔接,需要设置综合管廊端部井。
目前,综合管廊的端部井存在着较多问题:管线密集出线处封堵不严,造成综合管廊内大量漏水积水;内部空间不足,且未考虑入廊管线安装运维实际情况,二次拆改工程量大;未统筹考虑通风系统,在管廊端部形成空气质量较差的通风盲区;出廊后的直埋管线凌乱,不但妨碍检修,且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可用于综合管廊端部井,安全性好,实际使用方便,空间大,通风效果好,廊内外管线易于衔接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满足人员和管线各类需求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具有运维方便,改扩能力强,通风效果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所述端部井设置在综合管廊的端部,用于衔接直埋管线与管廊标准段,所述管廊标准段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隔墙分隔成电力舱、综合舱和热力舱,所述端部井包括管廊端部井本体和位于所述管廊端部井本体外的廊外出线接收井;
其中,所述管廊端部井本体包括相邻的管廊夹层和管线转换间;所述管线转换间连接在所述管廊标准段的端头,所述管线转换间被第二隔墙分隔成电力管线转换间、综合管线转换间和热力管线转换间,所述电力管线转换间与所述电力舱相连通、所述综合管线转换间与所述综合舱相连通、所述热力管线转换间与所述热力舱相连通;所述管廊夹层位于所述管廊标准段的端头上方,并通过水平隔板分隔位于上部的所述管廊夹层和位于下部的所述管廊标准段;所述管廊夹层被沿管廊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三隔墙分隔成管廊风机房和管廊配电间;
所述电力舱、所述综合舱和所述热力舱的顶部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机,并且,所述电力舱顶部所设置的风机、所述综合舱顶部所设置的风机和所述热力舱顶部所设置的风机均位于所述管廊风机房内;同时,所述电力舱、所述综合舱和所述热力舱的顶部的水平隔板上均开设有夹层逃生口,并且,所述电力舱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所述综合舱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和所述热力舱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均位于所述管廊风机房内;
所述管廊风机房的上方设置有与所述管廊风机房相连通的风亭、设备吊装口和地面逃生口;所述风亭位于地面上;所述地面逃生口的上缘延伸至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管廊配电间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四隔墙分隔成消防配电间和非消防配电间;所述第三隔墙和所述第四隔墙均为防火隔墙。
进一步地,所述夹层逃生口所述地面逃生口下均设置有爬梯,所述夹层逃生口和所述地面逃生口上均设置有自动液压井盖。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吊装口的上缘位于地面内;所述设备吊装口采用预制砼盖板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管线转换间的底面与所述管廊标准段的底面齐平、所述管线转换间的顶面加高至与所述管廊夹层的顶面齐平;同时,设所述管线转换间与所述管廊标准段相连接的一端为内端、远离所述管廊标准段的一端为外端,所述管线转换间的宽度由内端至外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管线转换间的顶板和侧壁处均预埋钢板和吊钩,用于焊接管线入廊安装固定时的固定件,从而避免后期对廊体的二次拆改。
进一步地,设所述管线转换间远离所述管廊标准段的一端处所设置的墙体为管廊端墙,所述管廊端墙上设置有柔性防水套管和密封防水组件,所述柔性防水套管位于压力管线穿所述管廊端墙处,所述密封防水组件位于电力管线穿管廊端墙处和通信管线穿管廊端墙处。
进一步地,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五隔墙分隔成若干个分井,每个所述分井内均设置有集水坑,用于收集井内积水。
进一步地,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采用预制砼盖板作为井盖,所述井盖位于地面内,
进一步地,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的井壁上设置有踏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综合管廊通风口、配电间与端部井集合设置,集成度高,经济性好,便于运维管理;
2.在端部设置通风口,形成完整通风分区,改善了气流组织,避免了在管廊端部形成盲区。
3.端部采用局部加宽、加高方式,预留足够空间,通过调整管线高程及平面位置,方便直埋管线衔接管廊标准段。
4.端部井顶板、侧壁处依据提前规划好的管线排布位置,预埋成组钢板及吊钩,方便管线入廊安装固定,避免二次拆改,也使得端部井内管线更加有序。
5.管线穿墙处采用柔性防水套管及防水组件,抗震性强,防水效果好。
6.各类管线的出线接收井集合设置成一个接收井,解决了端部密集出线时,廊外空间不足的问题,且节约成本;按管线种类分类,采用隔墙在接收井内分隔出不同管线区,解决了管线共井时的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综合管廊端部井的顶层平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综合管廊端部井的夹层平面图;
图3: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5:图2中的C-C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综合管廊端部井的廊外出线接收井的平面图;
图7:图6中的D-D剖视图。
附图标注:
1——管廊标准段; 2——第一隔墙;
3——电力舱; 4——综合舱;
5——热力舱; 6——管廊夹层;
7——第二隔墙; 8——电力管线转换间;
9——综合管线转换间; 10——热力管线转换间;
11——水平隔板; 12——第三隔墙;
13——管廊风机房; 14——消防配电间;
15——非消防配电间; 16——风机;
17——风机孔; 18——夹层逃生口;
19——风亭; 20——设备吊装口;
21——地面逃生口; 22——第四隔墙;
23——爬梯; 24——自动液压井盖;
25——预制砼盖板; 26——钢板;
27——吊钩; 28——柔性防水套管;
29——密封防水组件; 30——第五隔墙;
31——踏步; 32——集水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附图1至图7所示,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所述端部井设置在综合管廊的端部,用于衔接直埋管线与管廊标准段1,所述管廊标准段1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隔墙2分隔成电力舱3、综合舱4和热力舱5。
所述端部井包括管廊端部井本体和配套的廊外出线接收井。
所述管廊端部井本体包括相邻的管廊夹层6和管线转换间。
所述管廊夹层6位于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端头上方,并通过水平隔板11分隔位于上部的所述管廊夹层6和位于下部的所述管廊标准段1;所述管廊夹层6被沿管廊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三隔墙12分隔成管廊风机房13和管廊配电间,所述管廊风机房13紧临管廊端部的管线转换间。
所述电力舱3、所述综合舱4和所述热力舱5的顶部均设置有两个风机16为管廊通风,所述风机16为屋顶式风机;并且,所述电力舱3顶部所设置的风机16、所述综合舱4顶部所设置的风机16和所述热力舱5顶部所设置的风机16均位于所述管廊风机房13内。所述管廊风机房13内的所述水平隔板11上对应的开设有与所述风机16一一对应的风机孔17,所述风机16安装在所述风机孔17上。所述管廊风机房13的上方设置有风亭19,所述风亭19位于地面上,并通过混凝土风道与所述管廊风机房13直接相连通,组成了本端部井的管廊通风口。
同时,所述电力舱3、所述综合舱4和所述热力舱5的顶部的水平隔板11上均开设有由管廊标准段1通往管廊夹层6的夹层逃生口18,并且,所述电力舱3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18、所述综合舱4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18和所述热力舱5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18均位于所述管廊风机房13内。所述管廊风机房13的上方还设置有由管廊夹层6通往地上的地面逃生口21,所述地面逃生口21与所述管廊风机房13相连通、其上缘延伸至地面上。所述夹层逃生口18和所述地面逃生口21的顶部均设置有自动液压井盖24,其下布设钢制爬梯23,所述夹层逃生口18和所述地面逃生口21组成了人员逃生口,是端部井正常运维工况时的进出通道与紧急工况时的逃生通道。
便于端部井内的设备吊装,所述管廊风机房13的上方设置有与所述管廊风机房13相连通的方形设备吊装口20,所述设备吊装口20的净尺寸为2.0m×2.0m;所述设备吊装口20采用埋地式隐藏设计,并采用预制砼盖板25封盖。
所述管廊配电间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四隔墙22分隔成消防配电间14和非消防配电间15,消防相关配电柜、监控系统控制柜单独存放于所述消防配电间14内,其他设备存放于所述非消防配电间15内。其中,分隔管廊配电间与管廊风机房13的第三隔墙12和分隔消防配电间14与非消防配电间15的第四隔墙22均为防火隔墙。
所述管线转换间连接在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端头,所述管线转换间被第二隔墙7分隔成电力管线转换间8、综合管线转换间9和热力管线转换间10,所述电力管线转换间8与所述电力舱3相连通、所述综合管线转换间9与所述综合舱4相连通、所述热力管线转换间10与所述热力舱5相连通。所述管线转换间的底面与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底面齐平、所述管线转换间的顶面加高至与所述管廊夹层6的顶面齐平,通过这种对管廊端部局部加高,以便调整廊内敷设管线高程,与相对标高较高的廊外直埋管线衔接;同时,设所述管线转换间与所述管廊标准段1相连接的一端为内端、远离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一端为外端,所述管线转换间的宽度由内端至外端逐渐增大,通过这种对管廊端部局部加宽,以便相对紧凑的廊内管线调整位置,留出直埋管线及检查井的安全间距,与廊外直埋管线衔接。为减少后期对廊体二次拆改,依据提前规划好的管线排布位置,在所述管线转换间的顶板和侧壁处预埋成组钢板26及吊钩27,以便管线入廊安装固定时焊接固定件,避免后期对廊体的二次拆改。设所述管线转换间的外端处所设置的墙体为管廊端墙,所述管廊端墙上设置有用于阻水的柔性防水套管28和密封防水组件29,所述柔性防水套管28位于压力管线穿所述管廊端墙处,所述密封防水组件29位于电力管线穿管廊端墙处和通信管线穿管廊端墙处。
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位于所述管廊端部井本体外,位于直埋管线工程与管廊工程的分界点,是一个特殊的管线检查井。各类端部出线管线的分井采用共井壁式设计,集结成为一个大型井,解决了管廊端部大量管线密集出线导致的道路平面空间不足的问题,具体地,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五隔墙30分隔成5个分井,如图6所示,井内按管线种类区分,由上至下分别为110KV电井、10KV电井、通信井、给水及再生水井、热力井。每个所述分井内均布设集水坑32,用于收集井内积水。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的井壁设置有由井底通往井口的铸铁踏步31,以便检修人员进出检查井操作。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采用分块的预制砼盖板25作为井盖,降低井盖开启难度;同时,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的井盖采用埋地式隐藏设计,所述井盖的上方可覆盖30cm种植土。
本实用新型综合管廊端部井改进了传统管廊端部井,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设计,解决了端部井漏水、管线凌乱、通风效果差等问题,安全性好,实际使用方便,空间大,通风效果好,易于衔接直埋管线。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所述端部井设置在综合管廊的端部,用于衔接直埋管线与管廊标准段(1),所述管廊标准段(1)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隔墙(2)分隔成电力舱(3)、综合舱(4)和热力舱(5),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井包括管廊端部井本体和位于所述管廊端部井本体外的廊外出线接收井;
其中,所述管廊端部井本体包括相邻的管廊夹层(6)和管线转换间;所述管线转换间连接在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端头,所述管线转换间被第二隔墙(7)分隔成电力管线转换间(8)、综合管线转换间(9)和热力管线转换间(10),所述电力管线转换间(8)与所述电力舱(3)相连通、所述综合管线转换间(9)与所述综合舱(4)相连通、所述热力管线转换间(10)与所述热力舱(5)相连通;所述管廊夹层(6)位于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端头上方,并通过水平隔板(11)分隔位于上部的所述管廊夹层(6)和位于下部的所述管廊标准段(1);所述管廊夹层(6)被沿管廊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三隔墙(12)分隔成管廊风机房(13)和管廊配电间;
所述电力舱(3)、所述综合舱(4)和所述热力舱(5)的顶部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机(16),并且,所述电力舱(3)顶部所设置的风机(16)、所述综合舱(4)顶部所设置的风机(16)和所述热力舱(5)顶部所设置的风机(16)均位于所述管廊风机房(13)内;同时,所述电力舱(3)、所述综合舱(4)和所述热力舱(5)的顶部的水平隔板(11)上均开设有夹层逃生口(18),并且,所述电力舱(3)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18)、所述综合舱(4)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18)和所述热力舱(5)顶部所开设的夹层逃生口(18)均位于所述管廊风机房(13)内;
所述管廊风机房(13)的上方设置有与所述管廊风机房(13)相连通的风亭(19)、设备吊装口(20)和地面逃生口(21);所述风亭(19)位于地面上;所述地面逃生口(21)的上缘延伸至地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配电间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四隔墙(22)分隔成消防配电间(14)和非消防配电间(15);所述第三隔墙(12)和所述第四隔墙(22)均为防火隔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逃生口(18)所述地面逃生口(21)下均设置有爬梯(23),所述夹层逃生口(18)和所述地面逃生口(21)上均设置有自动液压井盖(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吊装口(20)的上缘位于地面内;所述设备吊装口(20)采用预制砼盖板(25)封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线转换间的底面与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底面齐平、所述管线转换间的顶面加高至与所述管廊夹层(6)的顶面齐平;同时,设所述管线转换间与所述管廊标准段(1)相连接的一端为内端、远离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一端为外端,所述管线转换间的宽度由内端至外端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线转换间的顶板和侧壁处均预埋钢板(26)和吊钩(27),用于焊接管线入廊安装固定时的固定件,从而避免后期对廊体的二次拆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设所述管线转换间远离所述管廊标准段(1)的一端处所设置的墙体为管廊端墙,所述管廊端墙上设置有柔性防水套管(28)和密封防水组件(29),所述柔性防水套管(28)位于压力管线穿所述管廊端墙处,所述密封防水组件(29)位于电力管线穿管廊端墙处和通信管线穿管廊端墙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被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五隔墙(30)分隔成若干个分井,每个所述分井内均设置有集水坑(32),用于收集井内积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采用预制砼盖板(25)作为井盖,所述井盖位于地面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端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廊外出线接收井的井壁上设置有踏步(31)。
CN202022668330.1U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Active CN2140899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8330.1U CN214089977U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8330.1U CN214089977U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89977U true CN214089977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50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8330.1U Active CN214089977U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899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53906B (zh) 一种垂直布置的地下综合管廊及施工方法
CN107747320B (zh) 双层综合管廊
CN106351254A (zh) 多层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CN106906846B (zh) 预制综合管廊
CN213597033U (zh) 深埋式综合管廊
CN106988341B (zh) 多功能盾构管廊综合井
CN110863513A (zh) 地下综合管廊交叉口、吊装口及通风口的多功能集成节点
CN214089977U (zh) 一种综合管廊端部井
CN211368777U (zh) 一种综合管廊
CN214695537U (zh) 一种综合管廊天然气舱室通风逃生节点结构
CN214089978U (zh) 一种综合管廊多功能附属构筑结构
CN210068239U (zh) 一种有砟隧道中心水沟检修系统
CN211257072U (zh) 一种综合管廊通风装置、综合管廊及综合管廊系统
CN211735501U (zh) 一种控制中心至综合管廊的连接节点
CN210507520U (zh)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CN113914368A (zh) 一种地下电缆隧道与电缆沟衔接的转接井
CN214089971U (zh) 一种水电工程高压电缆出线洞出口段布置结构
CN110924430A (zh) 一种综合管廊
CN109487824B (zh)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
CN210597373U (zh) 一种直埋出线的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
CN216406820U (zh) 一种带有逃生通道的盾构综合管廊
CN210766884U (zh) 一种适用于管线归集的地下盖板沟
CN216515731U (zh) 综合管廊
CN211714013U (zh) 地下综合管廊交叉口、吊装口及通风口的多功能集成节点
CN110080820B (zh) 一种有砟隧道中心水沟检修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00051 No. 239, Yingkou Road, Hep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051 No. 239, Yingkou Road, Hep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