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01862U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01862U CN214001862U CN202023209442.7U CN202023209442U CN214001862U CN 214001862 U CN214001862 U CN 214001862U CN 202023209442 U CN202023209442 U CN 202023209442U CN 214001862 U CN214001862 U CN 2140018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plate
- automobile
- rear side
- side window
- body upr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包括:盖板,设置在汽车的车身立柱的外侧面上,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车身立柱相链接,所述盖板的另一侧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立柱进行旋转;驱动机构,与汽车后侧窗的升降玻璃相连接,所述升降玻璃通过升降滑轨与所述车身立柱相连接,复位机构,与所述盖板和车身立柱相连接,当所述升降玻璃上升时,所述复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向内旋转,使所述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外表面相齐平。本实用新型能引导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不直接作用到汽车后侧窗上,其降低风噪声和车内风振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降低开汽车后侧窗时的空气阻力,且无需额外控制系统,其成本低、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风振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背景技术
风振噪声是一种空腔共振噪声。当汽车侧窗或天窗打开时,车厢内形成空腔。参阅图1所示,在空腔开口的上游边缘(前缘)处存在着不稳定的剪切层,使得涡旋在这个位置脱落并随着气流一起向后流动,涡旋撞击到开口的后缘发生破碎,产生向四周传播的压力波,当压力波到达开口的前缘,将再次引发涡旋的脱落,上述过程每秒钟会重复多次,并且引起剪切层产生一个特定的振动频率,当此振动频率与开口车厢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将会产生共振,即亥姆霍兹共振,此时的风振噪声也最为显著。风振噪声具有频率低(20Hz左右),强度高(100dB以上)的特点,这样的乘车环境,极易使驾乘人员感到烦躁和疲倦,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有很大影响,不仅会影响着乘员的健康,而且还会诱发交通事故。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后侧窗风振噪声的控制势在必行。天窗和前侧窗的风振噪声问题已经在工程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后侧窗的风振问题比前窗更严重,目前却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主要原因是现后侧窗的风振控制措施会影响汽车外观造型以及增大整车气动阻力,因此在工程应用上有诸多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效果好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包括:
盖板,设置在汽车的车身立柱的外侧面上,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车身立柱相链接,所述盖板的另一侧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立柱进行旋转;
驱动机构,与汽车后侧窗的升降玻璃相连接,所述升降玻璃通过升降滑轨与所述车身立柱相连接,当所述升降玻璃下降时,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向外旋转,使所述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
复位机构,与所述盖板和车身立柱相连接,当所述升降玻璃上升时,所述复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向内旋转,使所述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外表面相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导轨和滑块,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车身立柱内侧,且所述导轨与所述升降滑轨相平行;所述滑块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升降玻璃上,所述滑块的另一侧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上;其中,所述滑块的顶面还与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底面相接触;
当所述升降玻璃上升或下降时,所述滑块沿所述导轨向上或向下移动,且所述滑块能够带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绕所述车身立柱进行向内或向外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三角锥台,且所述盖板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滑块的形状为梯形锥台,所述梯形锥台的斜面与所述三角锥台的底面滑动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与所述车身立柱通过铰链相链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套设在所述铰链上,且所述涡卷弹簧分别与所述盖板和车身立柱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立柱为车身B柱。
上述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当汽车后侧窗的升降玻璃升起时,复位机构能够驱动盖板的另一侧向内旋转,使盖板的外表面与车身立柱外表面相齐平,从而保证了车身的必要功能,不影响汽车的外观造型;而当汽车后侧窗的升降玻璃下降时,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盖板的另一侧向外旋转,使盖板的外表面与车身立柱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从而能引导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不直接作用到汽车后侧窗上,其降低风噪声和车内风振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降低开汽车后侧窗时的空气阻力,且无需额外控制系统,其成本低、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侧窗处气流的流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侧窗的气流流线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侧窗的气流流线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的噪声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所示,现有的汽车在行驶时,B柱处的气流会在B柱后缘处形成不稳定的剪切层,不稳定的剪切层在后侧窗的后部形成不断脱落的涡旋,涡旋撞击后侧窗后沿破碎,这一过程每秒重复多次,与车厢所形成的空腔产生共振,从而形成风噪声和风振声。
参阅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包括盖板1、车身立柱2、驱动机构3、汽车后侧窗4、升降玻璃5和复位机构6。
具体地,盖板1设置在汽车的车身立柱2的外侧面上,所述盖板1的一侧与所述车身立柱2相链接,如:将所述盖板1的靠近车头的一侧与所述车身立柱2相链接,所述盖板1的另一侧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立柱2进行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身立柱2为车身B柱。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车身立柱2也可以为A柱或其他立柱。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3与汽车后侧窗4的升降玻璃5相连接,所述升降玻璃5通过升降滑轨与所述车身立柱2相连接,所述升降玻璃5可通过升降滑轨上升或下降,当所述升降玻璃5下降时,所述驱动机构3能够驱动所述盖板1的另一侧向外旋转,使所述盖板1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
复位机构6,与所述盖板1和车身立柱2相连接,当所述升降玻璃5上升时,所述复位机构6能够驱动所述盖板1的另一侧向内旋转,使所述盖板1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2外表面相齐平。
本实用新型中,当汽车后侧窗4的升降玻璃5落下时,盖板1被顶起,所述车身立柱2的气流被引导至所述汽车后侧窗4的后方,如此,一方面,由于气流被盖板1引导,不直接作用在所述汽车后侧窗4上,降低了车外噪声激励导致车内产生的风振声;另一方面,将气流向外侧引导,使得气流的运动更顺畅,减少了进入车内的气流,降低了所述汽车后侧窗4开启时车辆的空气阻力。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导轨31和滑块32,所述导轨31设置在所述车身立柱2内侧,且所述导轨31与所述升降滑轨相平行;所述滑块32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升降玻璃5上,所述滑块32的另一侧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31上;其中,所述滑块32的顶面还与所述盖板1的另一侧底面滑动接触;
当所述升降玻璃5上升或下降时,所述滑块32沿所述导轨31向上或向下移动,且所述滑块32能够带动所述盖板1的另一侧绕所述车身立柱2进行向内或向外旋转。
为了避免盖板1旋转时产生干涉,并且满足所述滑块32下移时能将盖板1顶起的要求,所述盖板1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三角锥台,且所述盖板1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滑块32的形状为梯形锥台,所述梯形锥台的斜面与所述三角锥台的底面相接触。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盖板1与所述车身立柱2的夹角随所述汽车后侧窗4的开度而变。当所述汽车后侧窗4的开度增大时,滑块32与所述升降玻璃5同步下移,将盖板1顶起,盖板1与所述车身立柱2之间的夹角增大,当所述汽车后侧窗4的开度减小时,滑块32与所述升降玻璃5同步上移,由于复位机构6的作用,盖板1与所述车身立柱2之间的夹角减小。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与所述车身立柱2通过铰链7相链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套设在所述铰链7上,且所述涡卷弹簧分别与所述盖板1和车身立柱2相连接。
参阅如图4-5所示,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后,更多的气流向车外流动,导致进入车厢内部的气流相对较少了;在车厢内部,尤其在后排座椅区域的流线变得稀疏且涡结构变少了。
参阅如图6所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后开口附近区域的声压级均有所减低,特别是后缘区域;具体地,由134.2dB变为130.0dB,降低了4.2dB;19.5Hz变为为19.8Hz,增大了0.3Hz;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对风振噪声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当汽车后侧窗4的升降玻璃5升起时,复位机构6能够驱动盖板1的另一侧向内旋转,使盖板1的外表面与车身立柱2外表面相齐平,从而保证了车身的必要功能,不影响汽车的外观造型;而当汽车后侧窗4的升降玻璃5下降时,驱动机构3能够驱动盖板1的另一侧向外旋转,使盖板1的外表面与车身立柱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从而能引导气流的方向,使得气流不直接作用到汽车后侧窗4上,其降低风噪声和车内风振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降低开汽车后侧窗4的空气阻力,且无需额外控制系统,其成本低、结构简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设置在汽车的车身立柱的外侧面上,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车身立柱相链接,所述盖板的另一侧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立柱进行旋转;
驱动机构,与汽车后侧窗的升降玻璃相连接,所述升降玻璃通过升降滑轨与所述车身立柱相连接,当所述升降玻璃下降时,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向外旋转,使所述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
复位机构,与所述盖板和车身立柱相连接,当所述升降玻璃上升时,所述复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向内旋转,使所述盖板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身立柱外表面相齐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导轨和滑块,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车身立柱内侧,且所述导轨与所述升降滑轨相平行;所述滑块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升降玻璃上,所述滑块的另一侧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上;其中,所述滑块的顶面还与所述盖板的另一侧底面相接触;
当所述升降玻璃上升或下降时,所述滑块沿所述导轨向上或向下移动,且所述滑块能够带动所述盖板的另一侧绕所述车身立柱进行向内或向外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三角锥台,且所述盖板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滑块的形状为梯形锥台,所述梯形锥台的斜面与所述三角锥台的底面滑动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车身立柱通过铰链相链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套设在所述铰链上,且所述涡卷弹簧分别与所述盖板和车身立柱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立柱为车身B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09442.7U CN214001862U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09442.7U CN214001862U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01862U true CN214001862U (zh) | 2021-08-20 |
Family
ID=77293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209442.7U Active CN214001862U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018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0492A (zh) * | 2020-12-28 | 2021-03-26 | 同济大学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
2020
- 2020-12-28 CN CN202023209442.7U patent/CN2140018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0492A (zh) * | 2020-12-28 | 2021-03-26 | 同济大学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37062U (zh) | 一种减轻行人碰撞伤害的汽车翼子板安装结构 | |
CN214001862U (zh)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
US7974755B2 (en) | Motor vehicle acoustic noise reduction system | |
JP7392605B2 (ja) | 車両 | |
CN112550492A (zh) | 一种降低汽车后侧窗风振噪声的装置 | |
CN105398390A (zh) | 一种新型汽车外后视镜 | |
CN206217597U (zh) | 一种驾驶座扶手台结构 | |
CN211893033U (zh) | 一种汽车风振提醒装置 | |
JP2015174622A (ja) | 乗用車のフロントガラス周縁構造 | |
CN113103846A (zh) | 一种基于双层通风玻璃的降噪车窗设计 | |
JP2011208378A (ja) | ドア及びスライド装置 | |
CN103660886A (zh) | 一种增强通风舒适性的新型轿车前侧窗雨挡 | |
JPS6357327A (ja) |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 |
CN217145606U (zh) | 汽车后三角窗可升降的侧围结构 | |
JP6663261B2 (ja) | 整流装置 | |
CN215622324U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 |
CN217074323U (zh) | 轨道交通车辆可切换显示屏幕操纵台 | |
US20100060030A1 (en) | End access automobile | |
CN205468461U (zh) | 一种汽车车门 | |
CN213442048U (zh) | 一种汽车车门防雨透气装置 | |
JP2010163079A (ja) | 自動車用フロントドアのウィンドスロップ防止構造 | |
CN205468442U (zh) | 一种前风挡玻璃下端结构及汽车 | |
CN202879621U (zh) | 小型内燃牵引车驾驶室 | |
JP5582387B2 (ja) |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のドアウインドウパネル構造 | |
JP2023056770A (ja) | 自動車用サイドバイザ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