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22324U -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22324U
CN215622324U CN202120679353.4U CN202120679353U CN215622324U CN 215622324 U CN215622324 U CN 215622324U CN 202120679353 U CN202120679353 U CN 202120679353U CN 215622324 U CN215622324 U CN 215622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ise reduction
wind noise
automobile
reduction assembly
wind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793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涛
吴泽勋
郝庆全
黄领
李锋
刘文龙
徐建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ongqing Ruilan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7935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22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22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22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主要用于设置在汽车前侧窗三角窗区域,包括:降噪部和扰流部,所述降噪部与所述扰流部分离或一体的连接,为从三角窗前缘向车尾延伸的曲面结构,所述降噪部的局部突出车身表面,所述扰流部包括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不低于所述曲面结构的高度。应用本方案,在不改变汽车整体造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前侧窗三角窗区域的降风噪结构的改进,优化气流在侧窗的流动效应,进一步降低车辆高速行驶时侧窗附近气动噪声的影响,降低车内噪声,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造型中,前侧窗三角区周边聚集了汽车后视镜与A柱棱线,两者是车体表面风速较高且容易发生分离的部位,尤其是后视镜位于侧窗流动的关键区域,气流经过时在前侧窗上发生复杂的流体效应,进而对侧窗风噪产生影响,具体可参照本说明书图6和图7对现有技术的三角窗设计和其对驾驶侧前侧窗的风噪影响的示例性说明。某种程度上,汽车造型也因此有了差异化设计,目前比较主流的后视镜造型设计,一种为安装在侧窗区域三角窗上,本文称为三角窗后视镜,另一种后视镜安装在侧门上,本文称为门式后视镜,随着雷达、传感器技术的提升,无后视镜汽车也将是未来汽车造型的一个发展方向。
基于汽车造型的改进,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增加扰流结构或通过特定的降噪结构影响车身表面的气流效应以降低车内噪声,以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车内噪声,但风噪过大仍是车主抱怨率较高的工况之一。
中国专利申请CN 110979480B公开了一种降风噪结构,设置在车辆的车窗玻璃前部、A柱、B柱、C柱或后视镜处,包括:面向所述车辆外侧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收缩面、缓冲面和导流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气流首先经过收缩面再经过缓冲面,并且气流会由缓冲面和收缩面进行缓冲,最后经过导流面引流,有效减小气流风噪。尤其是当该结构安装在三角区域,在其曲面局部突出车体表面时,曲面上端风噪较下方稍大,因此在侧窗对应区域形成一定大小的强风噪区域,对降风噪效果有一定影响,具体可参照本说明书图8和图9对现有技术的降风噪结构和其对驾驶员侧前侧窗风噪影响的示例性说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不改变汽车整体造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前侧窗三角窗区域的降风噪结构的优化,改善气流在侧窗的流动效应以进一步降低车内噪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所述降风噪组件用于设于汽车前侧窗的三角窗区域,包括:降噪部和扰流部;
所述降噪部与所述扰流部分离或一体的连接;
所述降噪部为多个并排设置的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从三角窗前缘向车尾延伸,所述降噪部的局部突出车身表面;
所述扰流部包括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不低于所述曲面结构的高度。
优选地,扰流结构的凸台的高度与曲面结构的高度差介于0~15mm。
作为可选的,扰流条呈流线型,其安装面的长宽比大于2。
作为可选地,扰流条的长度大于10mm。
进一步地,所述曲面结构上部形成端面,所述端面局部突出车身表面;所述扰流部位于所述端面的上方,可选地,所述扰流部设置于端面上方,且对应设置在所述端部突出车身表面的位置,对应设置方向为实现扰流结构沿车头向车尾方向梳理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降噪部呈三角板状,所述三角板的一面与车身三角区接合,另一面为朝向车身外侧的型面。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部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曲面结构上设有所述扰流结构。
作为可选地,所述扰流结构间隔布置在所述曲面结构上,与设置在曲面端部上方的扰流结构一起构成所述扰流部。
结合现有技术的汽车前侧窗三角窗造型设计,不同后视镜安装形式,本实用新型的降风噪组件可以用于安装在不同的部件上或与三角窗位置的相应部件一体的设置。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降风噪组件用于设置在三角窗装饰板上,通常对应门式后视镜或者无后视镜造型的汽车。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降风噪组件用于设置在与后视镜连接的三角窗支座上,通常对应三角窗后视镜造型的汽车。
进一步地,所述曲面结构包括收缩面、缓冲面和导流面。
作为可选地,所述导流面沿车身表面立式设置,位于所述曲面结构靠近车尾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曲面结构还包括整流面,所述整流面设置在三角窗前缘,与所述收缩面过渡连接。
作为可选地,所述整流面、收缩面、缓冲面和导流面并排设置,且曲面结构从三角窗前缘从车头向车尾方向延伸。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降风噪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降风噪结构,在不改变汽车整体造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前侧窗三角窗区域的降风噪结构的改进,优化气流在侧窗的流动效应,进一步降低车辆高速行驶时侧窗附近气动噪声的影响,且能适用于不同造型汽车的三角窗的降噪设计。
2.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降风噪组件,降低了行驶时侧窗附近气动噪声的影响,车内噪声减小,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降噪组件设于三角窗区域的示例;
图2为图1示例的侧窗区域的湍流声压云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降噪部沿图1的线A-A截取的截面示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降噪部沿图1的线A-A截取的截面另一个示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降噪部沿图1的线A-A截取的截面又一个示例;
图6为现有技术中无降噪曲面结构的三角窗示例;
图7为图6示例的侧窗区域的湍流声压云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降噪结构设于三角窗的示例;
图9为图8示例的侧窗区域的湍流声压云图;
图中:10-前侧窗玻璃,后视镜-20,A柱-30,100-三角窗区域,110-降噪部,120-扰流部,121-扰流结构,101-整流面,102-收缩面,103-缓冲面,104-导流面,108-端面,111-降风噪结构;
1-强风噪区域,2-风噪增强区域,3-风噪降低区域,4-风噪增强区域,5-风噪降低区域,7-强风噪区域,6-低风噪区域,8-风噪稍高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合到汽车三角窗区域的降风噪组件,通过设置扰流部120,能够改善降噪部在某些工况中风速较高时降风噪性能下降的问题。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降风噪组件设置在三角窗100的区域内,包括降噪部110和扰流部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降噪部110为多个并列设置的曲面结构,包括:整流面101、收缩面102、缓冲面103以及沿车身竖向布置的导流面104,所述的曲面结构从三角窗100前缘向车尾延伸,且曲面结构上部形成端面108,所述端面108局部突出车身表面。扰流部120设有1个扰流结构121,大致沿气流方向布置在端面108上部,实现扰流结构沿车头向车尾方向梳理气流,扰流结构121不低于所述曲面结构的高度,例如可以设置0~15mm的高度差。所述扰流部120与所述降噪部110可以是连接为一体的结构或是设置为分离的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面108可以平行于水平面,或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扰流条沿X向(即从车头指向车尾的方向)向上或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可选地,可以设置为0~30°。
具体地,所述的扰流结构121可以是凸台结构,造型呈流线型。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扰流结构121可以设置在曲面结构上,多个扰流结构121之间间隔布置。
由于后视镜的不同造型,现有技术中三角窗对应地设置为三角窗装饰盖或是与后视镜连接的支座,本实施例的降风噪组件可以对应不同的造型设置在三角窗的装饰盖或是与后视镜连接的支座上。具体地,可以安装在装饰盖或是与后视镜连接的支座上,也可以与装饰盖或是所述支座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的降噪部110具有大致三角板状的构造,所述降噪部110一面与车身三角窗100整合,另一面为曲面结构所在的型面,朝向车身外。
车辆行驶时,气流绕过A柱30以及穿过后视镜20过程中,发生气流分离,特别是因为后视镜突出车身表面的造型,气流在侧窗玻璃10区域对应后视镜后方形成声压较大的尾涡结构,气流进一步后移,在侧窗玻璃10区域内附着流动形成湍流。
基于本实施例的降风噪组件,降噪部110和扰流部120对前侧窗的气流效应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气流首先经过收缩面再经过缓冲面,并且气流会由缓冲面和收缩面进行缓冲,有效减小气流风噪,降噪部110后和扰流部120后有较大区域低湍流声压,湍流声压高的区域明显减少;因为本实施例扰流部120的设置,虽然扰流条上方湍流声压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基于整个前侧窗区域的综合效果,类型不同的A柱降噪效果不同,当A柱优化较好时可降低声压1.5dBA,能够降低车内噪声,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只是一种示例性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做不同设置,例如降噪部110可以参照本实施例中A-A线所在位置,被水平面或垂直面剖切形成的截面线。所述的截面线包括具有如下图3~5任一所示的截面特征的降噪曲面结构。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曲面结构对应图1所示的降风噪组件的降噪部110,具有如图3所示的截面特征,包括收缩面202,缓冲面203,收缩面202与缓冲面203的截面线在所述车辆的头部向尾部延伸的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车辆的中轴线。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收缩面202的截面线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由所述头部向所述尾部延伸方向上逐渐增大或相等,缓冲面203的截面线与所述中轴线的夹角由所述车辆的头部向尾部延伸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或相等。
结合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曲面结构具有如图3所示的截面特征,本实施例中的曲面结构对应图1所示的降风噪组件的降噪部110,包括:收缩面302,缓冲面303,以及导流面304,导流面304位于所述缓冲面303的位于所述车辆的尾部一侧位置处。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述导流面304位于所述缓冲面303的位于所述车辆的尾部的一侧位置处,且所述导流面304由所述缓冲面303位置处向车辆的尾部延伸的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车辆的中轴线。
结合图1和图5,本实施例中的曲面结构具有如4所示的截面特征,本实施例中的曲面结构对应图1所示的降风噪组件的降噪部110,包括:整流面401和收缩面402,所述整流面401位于所述收缩面的位于所述车辆的头部的一侧处。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曲面结构还可以包括:整流面401、收缩面402、缓冲面303和导流面30。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的截面特征范围内,所示截面的相应曲面结构的曲度、厚度、相对距离等可以做进一步的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降风噪的效果,因此前面的描述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对于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范围应当依据权利要求来确定。
为了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降风噪组件的有益效果,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示例在驾驶员侧前侧窗的风噪分析结果进行说明:
本示例采用的是具有门式后视镜造型的汽车,对比现有技术的降风噪结构在三角窗区域的应用对驾驶员侧风噪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声压云图的对应变化,总体上可以可使得驾驶员人耳侧的声压降低1.5dBA。
参照图6和图7,在三角窗区域设有常规的装饰盖和密封机构,未设置降噪结构。图7显示无降风噪结构的三角窗侧窗风噪影响范围加大,声压较强,因此驾驶员侧耳边噪声较高。对应参照性指示为强风噪区域1,气流经后视镜后在侧窗区域尾流形成了涡结构,且气流在侧窗附着流动形成较大面积的强风噪区域。
为此,参照现有技术的降风噪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三角窗区域增加了降风噪结构111,示例中降噪部110为多个并排设置的曲面结构,所述降风噪结构111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多个连续过渡的降噪曲面,从三角窗前缘向车尾延伸,且降噪结构的局部突出车身表面。相应地,由于降风噪结构111对气流的影响,其在侧窗区域的风噪发生了变化。参照图9,结合图8和图7,侧窗的声压云图显示:由于降风噪结构111的降噪曲面的影响风噪增强区域2向上偏移,且降噪结构111后端形成大面积的风噪降低区域3,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噪在侧窗附近的噪声。
结合图1和图2,降噪部110的曲面结构局部突出车身表面,即图中整流面101和收缩面102构成的区域,气流经过后,在侧窗下缘区域形成了较大的低风噪区域6,参照上述现有技术的降风噪结构111在侧窗区域的风噪表现,由于曲面结构顶部端面108的存在,理论上其后方在侧窗对应区域的尾流为风噪较高的涡结构。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降噪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扰流部120,由于扰流部120对气流的作用,涡结构相应地上移,对应图2的风噪增强区域4,同时在侧窗上部形成了一定面积的强风噪区域,对应图2的强风噪区域7。扰流部后方对应在侧窗形成的低风噪区域5,扰流部110和降噪部120之间的位置,对应图2的风噪稍高区域8,主要是由于侧窗上降噪部110上端的强风噪和扰流条下方的强风噪在侧窗的对应位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减,综合效果为降低了风噪。降噪部110后部对应侧窗的区域主要影响了侧窗下缘的风噪表现,对应图2的风噪降低区域6,表现为风噪降低。综合侧窗区域湍流声压的表现,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降低声压1.5dBA。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降风噪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因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降风噪组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尤其是高速行驶工况下,能够通过所述降噪部110和扰流部120改善气流在绕过A柱以及穿过后视镜后因气流分离在侧窗区域形成的涡结构以及随后的附着流动效应产生的湍流,因此降低了行驶时侧窗附近气动噪声的影响,车内噪声减小,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噪部(110)和扰流部(120),所述降风噪组件用于设于汽车前侧窗的三角窗(100)区域内;
所述降噪部(110)与所述扰流部(120)分离或一体的连接;
所述降噪部(110)为从三角窗前缘向车尾延伸的曲面结构,所述降噪部(110)的局部突出车身表面;
所述扰流部(120)包括扰流结构(121),所述扰流结构(121)不低于所述曲面结构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结构上部形成端面,所述端面突出车身表面;所述扰流部(120)位于所述端面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部(110)呈三角板状,所述三角板的一面与车身三角区接合,另一面为朝向车身外侧的型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120)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扰流结构(121),所述扰流结构(121)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结构上设有所述扰流结构(1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风噪组件用于设置在三角窗装饰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风噪组件用于设置在与后视镜连接的三角窗支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结构包括收缩面(102)、缓冲面(103)和导流面(10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结构还包括整流面(101),所述整流面设置在三角窗(100)前缘,与所述收缩面(102)过渡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降风噪组件。
CN202120679353.4U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Active CN215622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9353.4U CN215622324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79353.4U CN215622324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22324U true CN215622324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35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79353.4U Active CN215622324U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22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17823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ミラー
CN205149661U (zh) 一种车辆的外后视镜结构
US4533168A (en) Motor car with flow stepped tail and air-conducting means
CN215622324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降风噪组件及汽车
EP3795459B1 (en) Vehicle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107117214B (zh) 一种导流结构和汽车
CN104512224B (zh) 一种汽车天窗组件
JPH06312673A (ja) アウタミラーにおける風切り音防止機構および防止方法
CN210126568U (zh) 前保险杠导风结构及汽车
CN217706007U (zh) 一种汽车尾翼
CN106864389A (zh) 一种车用装饰条
CN206781664U (zh) 一种车用装饰条
CN113844551B (zh) 一种自适应乘用车扰流板
CN113264124A (zh) 后部扰流结构及汽车
US20210309307A1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CN220199427U (zh) 一种车辆机罩总成及车辆
CN103660886A (zh) 一种增强通风舒适性的新型轿车前侧窗雨挡
RU213801U1 (ru) Боковой дефлектор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я
JP6663261B2 (ja) 整流装置
CN214929331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扰流结构
CN215752706U (zh) 尾翼总成及汽车
JP3132090U (ja) ホイールアーチ・エアー・スプリッター
CN212073640U (zh) 汽车降噪胶条及具有该胶条的汽车
CN218577897U (zh) 应用于展车的电动可延尾翼
CN210707661U (zh) 用于汽车的侧扰流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04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30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Ruilan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