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8778U -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28778U CN213928778U CN202022920674.7U CN202022920674U CN213928778U CN 213928778 U CN213928778 U CN 213928778U CN 202022920674 U CN202022920674 U CN 202022920674U CN 213928778 U CN213928778 U CN 2139287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volute
- wind
- fan assembly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该风机组件包括:蜗壳本体,具有叶轮腔以及与叶轮腔连通的出风口;离心叶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叶轮腔内;发热组件,与蜗壳本体连接,发热组件具有对应出风口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分流结构,设置在离心叶轮与发热组件之间。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风机组件吹入发热组件的风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炸锅包括风机组件和发热组件,利用风机组件将风吹入发热组件,然后利用被发热组件加热后的风可以对食物进行烹饪。
在相关技术中,风机组件的风机为离心风机,在离心风机的带动下,大量的风会从蜗壳本体的一侧吹出,蜗壳本体的另一侧只有少量的风被吹出,使得进入发热组件的风不均匀,影响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因此,相关技术中存在风机组件吹入发热组件的风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风机组件吹入发热组件的风不均匀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蜗壳本体,具有叶轮腔以及与叶轮腔连通的出风口;离心叶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叶轮腔内;发热组件,与蜗壳本体连接,发热组件具有对应出风口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分流结构,设置在离心叶轮与发热组件之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离心叶轮与发热组件之间设置分流结构,在离心叶轮将叶轮腔中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吹入发热组件的过程中,利用分流结构可对由离心叶轮吹出的风进行分流,以使风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内,进而提升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分流结构包括分流板。在风流经分流板时,在分流板的分流作用下,分流板可以将风分成多股,通过调节分流板的尺寸形状,即可将多股风均匀地吹向发热组件。采用分流板进行分流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的优点。
进一步地,分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靠近发热组件设置,第一段沿竖向延伸,第二段相对于第一段倾斜设置。由离心叶轮吹向发热组件的风会先流经第二段,在倾斜设置的第二段的作用下,风的风向会发生改变,然后风会流经竖向延伸的第一段,使得风直接吹向发热组件。
进一步地,第一段和第二段均为平直结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夹角在100°至160°之间;或者,第一段为平直结构,第二段为弧形结构。利用第一段和第二段相配合,可顺利地将风分流至发热组件。
进一步地,分流结构包括多个分流板,多个分流板沿发热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离心叶轮与发热组件之间。利用多个分流板同时进行分流,能够保证分流效果,进而能够保证风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内。
进一步地,发热组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发热件,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壳体上,在离心叶轮的轴向方向上,分流板的端部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为D1,第一进风口的宽度为L,D1与L的比值在0.1至0.7之间。将D1与L的比值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便于调整经分流板分流后的风量,使得吹入发热组件的风更均匀。
进一步地,蜗壳本体还包括围板,围板围设在离心叶轮的外周,出风口设置在围板上,至少部分分流结构设置在出风口处。利用围板可对离心叶轮吹出的风进行引导,使得风沿预定方向从出风口吹出。在风从出风口吹出时,利用分流结构即可实现对风的分流,进而使得风均匀地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发热组件内。
进一步地,蜗壳本体还包括蜗舌和导风段,蜗舌设置在围板的第一端,导风段设置在围板的第二端,导风段为平直结构。在围板和导风段的引导下,离心叶轮吹出的风能够从导风段吹向发热组件。由于导风段为平直结构,便于利用导风段将风直接引导至发热组件。
进一步地,围板包括出风弧面段,导风段设置在出风弧面段上,出风弧面段的内壁与导风段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为D2,离心叶轮的半径为R,D2与R的比值在0.1至0.5之间;和/或,导风段与发热组件的侧壁相平行或共面。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围板把更多的风导向发热组件靠近蜗舌的空间内的同时,也能保证进入到发热组件的空间内的风量,使得风能够均匀地充满整个发热组件,进一步避免了发热组件出现局部高温而导致的熔融离心叶轮的发生。
进一步地,蜗壳本体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第二蜗壳罩设在第一蜗壳上,第二蜗壳上设置有与叶轮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分流结构设置在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之间;和/或,分流结构与蜗壳本体一体成型。通过将蜗壳本体分体设置,便于对分流结构进行加工,便于对离心叶轮等部件进行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上述提供的风机组件。因此,该烹饪器具同样能够利用离心叶轮与发热组件之间的分流结构对由离心叶轮吹出的风进行分流,以使风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内,进而提升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蜗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6中的第二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1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蜗壳本体;11、叶轮腔;12、出风口;13、围板;131、出风弧面段;14、蜗舌;15、导风段;16、第一蜗壳;17、第二蜗壳;171、第二进风口;20、离心叶轮;30、发热组件;31、第一进风口;32、壳体;33、发热件;40、分流结构;41、分流板;411、第一段;412、第二段;50、温控组件;D1、分流板的端部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隔;L、第一进风口的宽度;D2、出风弧面段的内壁与导风段的内壁之间的间隔;R、离心叶轮的半径;a、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该风机组件包括蜗壳本体10、离心叶轮20、发热组件30以及分流结构40。其中,蜗壳本体10具有叶轮腔11以及与叶轮腔11连通的出风口12,离心叶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叶轮腔11内,利用离心叶轮20可将叶轮腔11内的风通过出风口12吹向发热组件30。具体地,发热组件30与蜗壳本体10连接,发热组件30具有对应出风口12设置的第一进风口31,叶轮腔11内通过出风口12吹出的风可通过第一进风口31吹入发热组件30内,利用被发热组件30加热形成的热风即可对食物进行烹饪。在本实施例中,分流结构40设置在离心叶轮20与发热组件30之间。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在离心叶轮20将叶轮腔11中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口12和第一进风口31吹入发热组件30的过程中,利用离心叶轮20与发热组件30之间的分流结构40可对由离心叶轮20吹出的风进行分流,以使风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30内,进而提升发热组件30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风更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30内,利用发热组件30能够更好地对空气进行加热,能够提升从发热组件30吹出的热风的温度以及热量均匀性,进而能够提升烹饪效果。
其中,分流结构40包括但不限于分流板、分流管路等结构,只要能够利用分流结构40对风进行分流,以使风能够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30即可。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流结构40包括分流板41。在风流经分流板41时,在分流板41的分流作用下,分流板41可以将风分成多股,通过调节分流板41的尺寸形状,即可将多股风均匀地吹向发热组件30。采用分流板41进行分流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的优点。
其中,分流板41的具体结构可根据离心叶轮20的出风情况以及离心叶轮20与发热组件30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只要能够保证风能够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30即可。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板4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第一段411相比于第二段412更为靠近发热组件30设置,第一段411沿竖向延伸,第二段412相对于第一段411倾斜设置。由离心叶轮20吹向发热组件30的风会先流经第二段412,在倾斜设置的第二段412的作用下,风的风向会发生改变,然后风会流经竖向延伸的第一段411,使得风直接吹向发热组件3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组件30位于离心叶轮20的上方,因此竖向延伸的第一段411会将风直接导向发热组件30。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发热组件30和离心叶轮20的相对位置对分流板41的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保证风直接吹向发热组件30。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411沿竖向延伸,指的是,第一段411竖直设置或者第一段411与竖直方向呈30度以内的夹角。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均为平直结构,第一段411与第二段412之间的夹角a在100°至160°之间,利用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相配合,可顺利地将风分流至发热组件30。
若第一段411与第二段412之间的夹角小于100°,则第二段412会对风进行阻挡,影响发热组件30的进风量。若第一段411与第二段412之间的夹角大于160°,则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相配合无法起到应有的分流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段411设置为平直结构,将第二段412设置为弧形结构,如此利用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相配合同样可顺利地将风分流至发热组件30。或者,可将分流板41整体设置为弧形结构。
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流结构40包括多个分流板41,多个分流板41沿发热组件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离心叶轮20与发热组件30之间。利用多个分流板41同时进行分流,能够保证分流效果,进而能够保证风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30内。其中,多个分流板41均位于出风口12的同一侧。
并且,还可以对多个分流板41的密度和/或长度进行设置。例如,将图1中左侧的多个分流板41的密度大于右侧的多个分流板41的密度。或者,将图1中左侧的多个分流板41的长度大于右侧的多个分流板41的长度。
如图7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组件30包括壳体32以及设置在壳体32内的发热件33,第一进风口31设置在壳体32上,在离心叶轮20的轴向方向上,分流板41的端部与壳体32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为D1,第一进风口31的宽度为L,D1与L的比值在0.1至0.7之间。将D1与L的比值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便于调整经分流板41分流后的风量,使得吹入发热组件30的风更均匀。若D1与L的比值小于0.1或大于0.7,分流板41均无法起到良好的分流效果。
如图1和图4所示,蜗壳本体10还包括围板13,围板13围设在离心叶轮20的外周,出风口12设置在围板13上。利用围板13可对离心叶轮20吹出的风进行引导,使得风沿预定方向从出风口12吹出。将至少部分分流结构40设置在出风口12处,在风从出风口12吹出时,利用分流结构40即可实现对风的分流,进而使得风均匀地通过第一进风口31进入发热组件30内。在本实施例中,围板13的横截面形状为螺旋线形。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板41的第二段412设置在出风口12处,分流板41的第一段411位于出风口12的外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分流板41整体设置在出风口12处。
如图4所示,蜗壳本体10还包括蜗舌14和导风段15,蜗舌14设置在围板13的第一端并位于第一进风口31的内侧,导风段15设置在围板13的第二端,导风段15为平直结构。在围板13和导风段15的引导下,离心叶轮20吹出的风能够从导风段15吹向发热组件30。由于导风段15为平直结构,便于利用导风段15将风直接引导至发热组件30。
具体地,围板13包括出风弧面段131,导风段15设置在出风弧面段131上,导风段15与出风弧面段131不相切。在出风弧面段131的导向作用下,更多的风吹向发热组件30靠近蜗舌14的空间内,进而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弧面段131的内壁与导风段15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为D2,离心叶轮20的半径为R,D2与R的比值在0.1至0.5之间。D2与R的比值可以取值0.1、0.3或者0.5。上述最大间距D2使得围板13把更多的风导向发热组件30靠近蜗舌14的空间内的同时,也能保证进入到发热组件30的空间内的风量,使得风能够均匀地充满整个发热组件30,进一步避免了发热组件30出现局部高温而导致的熔融离心叶轮20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当D2与R的比值小于0.1时,只能将少部分的风导向发热组件30靠近蜗舌14的空间内,可能会导致发热组件30左下部分空间内没空气流过,进而造成发热组件30局部高温。同时,当D2与R的比值大于0.5时,大部分的风都被引导着流向发热组件30靠近蜗舌14的空间内,流向发热组件30的空气较少,可能会导致发热组件30的空间内没空气流过,进而造成发热组件30局部高温。
其中,导风段15与发热组件30的侧壁相平行或共面。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段15与发热组件30的侧壁相平行。
如图7所示,蜗壳本体10包括第一蜗壳16和第二蜗壳17,第二蜗壳17罩设在第一蜗壳16上,第二蜗壳17上设置有与叶轮腔1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71,分流结构40设置在第一蜗壳16与第二蜗壳17之间。通过将蜗壳本体10分体设置,便于对分流结构40进行加工,便于对离心叶轮20等部件进行装配。
其中,离心叶轮20与第二蜗壳17的间隙在1mm至5mm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结构40与蜗壳本体10一体成型。具体地,分流板41与第一蜗壳16一体成型。
如图3所示,该风机组件还包括温控组件50。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上述提供的风机组件。因此,该烹饪器具同样能够利用离心叶轮20与发热组件30之间的分流结构40对由离心叶轮20吹出的风进行分流,以使风均匀地吹入发热组件30内,进而提升发热组件3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具有烘烤、做饭、做菜功能的多功能加热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蜗壳本体(10),具有叶轮腔(11)以及与所述叶轮腔(11)连通的出风口(12);
离心叶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叶轮腔(11)内;
发热组件(30),与所述蜗壳本体(10)连接,所述发热组件(30)具有对应所述出风口(12)设置的第一进风口(31);
分流结构(40),设置在所述离心叶轮(20)与所述发热组件(3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40)包括分流板(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4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所述第一段(411)靠近所述发热组件(30)设置,所述第一段(411)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二段(412)相对于所述第一段(411)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段(411)和所述第二段(412)均为平直结构,所述第一段(411)与所述第二段(412)之间的夹角在100°至160°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段(411)为平直结构,所述第二段(412)为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40)包括多个所述分流板(41),多个所述分流板(41)沿所述发热组件(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离心叶轮(20)与所述发热组件(3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30)包括壳体(32)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32)内的发热件(33),所述第一进风口(31)设置在所述壳体(32)上,在所述离心叶轮(20)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分流板(41)的端部与所述壳体(32)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为D1,所述第一进风口(31)的宽度为L,D1与L的比值在0.1至0.7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本体(10)还包括围板(13),所述围板(13)围设在所述离心叶轮(20)的外周,所述出风口(12)设置在所述围板(13)上,至少部分所述分流结构(40)设置在所述出风口(12)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本体(10)还包括蜗舌(14)和导风段(15),所述蜗舌(14)设置在所述围板(13)的第一端,所述导风段(15)设置在所述围板(13)的第二端,所述导风段(15)为平直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板(13)包括出风弧面段(131),所述导风段(15)设置在所述出风弧面段(131)上,所述出风弧面段(131)的内壁与所述导风段(15)的内壁之间的间隔为D2,所述离心叶轮(20)的半径为R,D2与R的比值在0.1至0.5之间;和/或,
所述导风段(15)与所述发热组件(30)的侧壁相平行或共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本体(10)包括第一蜗壳(16)和第二蜗壳(17),所述第二蜗壳(17)罩设在所述第一蜗壳(16)上,所述第二蜗壳(17)上设置有与所述叶轮腔(1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71),所述分流结构(40)设置在所述第一蜗壳(16)与所述第二蜗壳(17)之间;和/或,
所述分流结构(40)与所述蜗壳本体(10)一体成型。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20674.7U CN213928778U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20674.7U CN213928778U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28778U true CN213928778U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149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920674.7U Active CN213928778U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28778U (zh) |
-
2020
- 2020-12-08 CN CN202022920674.7U patent/CN2139287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20079948A1 (en) | Cooking appliance | |
KR100672475B1 (ko) | 멀티 덕트 컨벡션 오븐 레인지 | |
KR100727875B1 (ko) | 오븐렌지 | |
CN213928778U (zh) |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113251449B (zh) | 烹饪设备 | |
CN113143053A (zh) | 烹饪设备 | |
CN110793071A (zh) | 微波炉散热结构和微波炉 | |
CN102449402B (zh) | 加热装置 | |
CN213928890U (zh) | 蜗壳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4841037U (zh) | 用于烹饪设备的搁架装置和烹饪设备 | |
CN214048525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909741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3143052B (zh) | 烹饪设备 | |
CN213551338U (zh) | 导风盖、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5777492U (zh) | 导风件、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112515493A (zh) | 烹饪器具 | |
CN109645848B (zh) | 烹饪电器 | |
EP3772621A1 (en) | Convection oven | |
CN213551326U (zh) | 锅盖和烹饪器具 | |
CN215777496U (zh) | 导风件、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404856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01637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3882915U (zh) | 导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0546172U (zh) |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一体机和集成灶 | |
CN213808216U (zh) | 导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