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66390U -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66390U
CN213866390U CN202022685331.7U CN202022685331U CN213866390U CN 213866390 U CN213866390 U CN 213866390U CN 202022685331 U CN202022685331 U CN 202022685331U CN 213866390 U CN213866390 U CN 213866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side
vapor deposition
etching
deposition mask
m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853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蓝秋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bo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bo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bo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bo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853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66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66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66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面侧、第二面侧及贯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侧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T,满足关系式:5um≤T≤40um;所述第一面侧至少包括若干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围绕所述贯通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一开口及第一刻蚀面;所述第二面侧至少包括多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向所述第一面侧凹陷,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相贯穿形成贯通孔;定义一垂直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的纵截面,定义所述第一开口的纵截面宽度为D,所述贯通孔的纵截面宽度为F,则满足关系式:1um≤D‑F≤4um。使得蒸镀掩模制造过程中,避免第一次刻蚀直接蚀穿金属卷材。

Description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掩模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使用的显示器要求非常精细(像素数:400ppi以上)。未来,面向移动终端将被要求使用ultra high difinision(UHD,超高清分辨率),并且预计将要求更高精细(像素数:800ppi)的OLED面板。OLED面板制造中需要使用蒸镀掩模,为了对应OLED面板的高精细化,蒸镀掩模也需要高精细化,采用厚度更小的蒸镀掩模有利于提高精细化。
蒸镀掩模通常由金属卷材在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分两次相向刻蚀形成,且贯通孔尺寸由两次刻蚀中形成的最小尺寸决定。参见图1,现有的刻蚀方法中,当金属卷材的厚度大于40um时,第一次刻蚀的刻蚀量较大,其形成的第一凹部的悬挂尺寸t比开孔尺寸s大。参见图2,只需控制第二次刻蚀的刻蚀量,使得X处的开孔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次刻蚀的开孔尺寸s,即可保证第一次刻蚀时的开孔尺寸s为贯通孔尺寸u,现有方法易于实现第一次刻蚀和第二次刻蚀的参数控制。参见图3,当金属卷材的厚度为40um或更小的厚度时,现有技术的方法容易蚀穿金属卷材,导致工艺失效。同时,现有的刻蚀方法,在金属卷材厚度大于40um时,图2中的金属卷材上表面Y至贯通孔的X的截面高度v控制在6um即可,但在金属卷材的厚度小于或等于40um时,上述截面高度v需要控制在4um以下,现有刻蚀方法的第二次刻蚀难以实现该精度。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金属卷材厚度T不大于40um的情况下避免第一次刻蚀直接蚀穿金属卷材的蒸镀掩模制造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镀掩模、组件、装置及有机显示装置,以解决蒸镀掩模制造过程中,当金属卷材厚度不大于40um时容易第一次刻蚀蚀穿金属卷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蒸镀掩模,所述蒸镀掩模在蒸镀材料向蒸镀基板的蒸镀中被使用,所述蒸镀掩模包括:
第一面侧,其构成所述蒸镀掩模面对所述蒸镀基板的一侧;
第二面侧,其构成所述蒸镀掩模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的一侧;及
贯通孔,其贯穿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侧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T,满足关系式:5um≤T≤40um;
所述第一面侧至少包括若干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围绕所述贯通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一开口及第一刻蚀面,所述第一刻蚀面为自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第二面侧凹陷形成的面;所述第二面侧至少包括多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向所述第一面侧凹陷,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相贯穿形成贯通孔,且所述第一刻蚀面连接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贯通孔;定义一垂直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的纵截面,定义所述第一开口的纵截面宽度为D,所述贯通孔的纵截面宽度为F,则满足关系式:1um≤D-F≤4um。
更优地,所述第一面侧还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围绕所述第一凹部。
更优地,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平面,所述第一面侧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T为所述第一支撑部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
更优地,所述第二面侧还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平面,所述第一面侧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T为所述第一支撑部至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厚度。
更优地,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于多个所述第二凹部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撑部在第一面侧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内。
更优地,所述第二凹部包括第二开口及第二刻蚀面,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所述第二刻蚀面自所述第二开口向贯通孔方向弯曲延伸,且所述第二刻蚀面连接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贯通孔。
一种蒸镀掩模组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蒸镀掩模。
一种蒸镀掩模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蒸镀掩模组件。
一种有机显示装置,该有机显示装置通过如上所述的蒸镀掩模装置进行蒸镀获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限定蒸镀掩模的第一开口的纵截面宽度为D,以及贯通孔的纵截面宽度为F,令其满足关系式:1um≤D-F≤4um,使得蒸镀掩模制造过程中,在金属卷材厚度T不大于40um的情况下得以经过两次刻蚀形成贯通孔,避免第一次刻蚀直接蚀穿金属卷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蒸镀掩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蒸镀掩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蒸镀掩模掩模的第一面侧朝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蒸镀掩模掩模的第二面侧朝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B-B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蒸镀掩模制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贴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显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卷材在制造装置内的输送顺序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S20对应的蒸镀掩模结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S40对应的蒸镀掩模结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S50对应的蒸镀掩模结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S60对应的蒸镀掩模结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步骤S70对应的蒸镀掩模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蒸镀掩模装置400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镀掩模装置4000,参见图1,所述蒸镀掩模装置4000包括:蒸镀掩模组件1000、蒸镀组件2000及蒸镀基板3000,蒸镀组件2000加热产生气化或升华的蒸镀材料2300并通过蒸镀掩模组件1000蒸镀于蒸镀基板3000上。
更优地,参见图2,所述蒸镀掩模组件1000包括蒸镀掩模100和框架200,所述框架200的中部设有贯通的贯通区域210,所述蒸镀基板3000设置于所述贯通区域210内,所述蒸镀掩模100固定于所述框架200并与所述蒸镀基板3000相紧密贴合,蒸镀材料2300通过所述蒸镀掩模100附着于与所述蒸镀掩模100相贴合的蒸镀基板3000上。
更优地,蒸镀基板3000为由玻璃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所述蒸镀基板3000具体为设置有电极的电极玻璃。
更优地,所述蒸镀组件2000包括加热器2100、坩埚2200及蒸镀材料2300,所蒸镀材料2300放置于坩埚2200内,所述加热器2100用于对坩埚2200加热。具体地,所述蒸镀材料2300为有机发光材料。加热器2100加热坩埚2200使蒸镀材料2300发声气化或升华而上升,并通过蒸镀掩模100紧密附着于蒸镀基板3000面向蒸镀组件2000的一面。本实施例中,蒸镀基板3000为电极玻璃,电极玻璃的电极吸附气化的蒸镀材料2300,以提高蒸镀效果。
(蒸镀掩模组件100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镀掩模组件1000,用于构成所述的蒸镀掩模装置4000的一部分,参见图2,所述蒸镀掩模组件1000包括框架200和蒸镀掩模100,所述蒸镀掩模100的数量为若干个,本实施例中,所述蒸镀掩模100的数量为7个,7个条状的蒸镀掩模100间隔固定于框架200上。
更优地,所述框架200为内部贯通形成贯通区域210的矩形结构,所述蒸镀掩模100通过张网焊接于框架200上,且蒸镀掩模100的有效区域110置于框架200的贯通区域210内,框架200对蒸镀掩模100起到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200采用可被磁性吸附固定的金属材质。
更优地,所述蒸镀掩模100包括有效区域110、周围区域120及固定区域130,一个条状的蒸镀掩模100上配置有若干个有效区域110,本实施例中,5个有效区域110间隔排列于蒸镀掩模100上,所述周围区域120围绕所述有效区域110,其主要起到支撑有效区域110的作用,所述固定区域130与所述周围区域120相连,所述固定区域130与所述框架200相固定。
更优地,参见图3和图4,所述有效区域110配置有若干贯通孔30,蒸镀材料2300通过所述贯通孔30紧密附着于蒸镀基板3000,贯通孔3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成若干任意大小、任意形状并有机排列组合以获得需要的图案,蒸镀材料2300向蒸镀基板3000附着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实际需要的图案通过蒸镀掩模100的有效区域110转移至蒸镀基板3000的过程。
(蒸镀掩模10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镀掩模100,用于构成所述的蒸镀掩模组件1000的一部分,参见图2,所述蒸镀掩模100包括有效区域110、周围区域120及固定区域130,一个条状的蒸镀掩模100上配置有若干个有效区域110,所述周围区域120围绕所述有效区域110,所述固定区域130与所述周围区域120相连。所述蒸镀掩模100由金属卷材40经刻蚀而成,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卷材40具体为镍铁合金,又称因瓦合金(invar),所述镍铁合金为热膨胀系数约1ppm/℃为特征的36%镍。
更优地,参见图3和图4,,所述有效区域110包括第一面侧10、第二面侧20及贯通孔30,所述第一面侧10构成了所述蒸镀掩模100面对所述蒸镀基板3000的一侧,所述第二面侧20构成了所述蒸镀掩模100与所述第一面侧10相反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侧20面向所述蒸镀组件2000,所述贯通孔30沿所述蒸镀掩模100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面侧10与第二面侧20。
具体地,所述贯通孔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贯通孔30根据实际需求以一定的间隔排列于有效区域110内,根据贯通孔30的大小、形状及各贯通孔30之间有机排列组合的方式以将蒸镀材料2300蒸镀于蒸镀基板3000上获得需要的图案。
具体地,参见图3,所述第一面侧10包括第一凹部11和第一支撑部12,所述第一凹部11围绕所述贯通孔30,所述第一支撑部12为平面,所述第一支撑部12围绕所述第一凹部11,且所述第一支撑部12用于与所述蒸镀基板3000相贴合。
具体地,参见图4,所述第二面侧20包括第二凹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所述第二凹部21围绕所述贯通孔30,所述第二凹部2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22为平面,第二支撑部22形成于多个所述第二凹部21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撑部22在第一面侧10的投影位于第一支撑部12内,本实施例中,4个所述第二凹部21围绕形成1个第二支撑部22,且所述第二支撑部22向背离所述第一面侧1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部22至第一面侧10的第一支撑部12的厚度与用于刻蚀形成蒸镀掩模100板的金属卷材40的厚度相等。
具体地,所述蒸镀掩模100由金属卷材40通过刻蚀形成,本实用新型构思中,所述金属卷材40的厚度T,满足关系式:5um≤T≤40um。
具体地,参见图5和图6,所述第一凹部11包括第一开口111及第一刻蚀面112,所述第一开口111位于所述第一面侧10,所述第一刻蚀面112为自所述第一开口111向所述第二面侧20凹陷形成的弧面。且,所述第一开口11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2相连,所述第一刻蚀面112自所述第一开口111向贯通孔30方向弯曲延伸,且所述第一刻蚀面112连接所述第一开口111与所述贯通孔30。
具体地,参见图5和图6,所述第二凹部21包括第二开口211及第二刻蚀面212,所述第二开口21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2相连,所述第二刻蚀面212自所述第二开口211向贯通孔30方向弯曲延伸,且所述第二刻蚀面212连接所述第二开口211与所述贯通孔30。
更优地,定义一垂直所述第一面侧10与所述第二面侧20的纵截面,且所述第一开口111的纵截面宽度为D,所述贯通孔30的纵截面宽度为F,满足关系式:1um≤D-F≤4um,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蒸镀掩模100在刻蚀成型过程中,可以在金属卷材40厚度T不大于40um的情况下得以经过两次刻蚀形成贯通孔30,避免第一次刻蚀直接蚀穿金属卷材40。
(蒸镀掩模100制造方法)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镀掩模100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所述蒸镀掩模100,参见图7~图16,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S10:提供一金属卷材40。
具体地,所述金属卷材40包括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所述上表面41与所述下表面42相对,所述金属卷材40的厚度T即为所述上表面41至所述下表面42的厚度,且,满足关系式:5um≤T≤40um;
更优地,金属卷材40用于刻蚀形成蒸镀掩模100,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卷材40具体为镍铁合金,所述镍铁合金为热膨胀系数约1ppm/℃为特征的36%镍铁合金。通过此方法可以抑制蒸镀热温度导致的尺寸变动。
更优地,金属卷材40刻蚀前需要对上表面41和下表面42进行常规的酸洗清洁及检查。具体地,对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用酸碱进行喷洒,金属卷材40可以通过收卷机61释放缓慢经过清洗装置,清洗后再收卷以便于之后的工序。可以去除金属卷材40表面的异物,去除金属卷材40表面的金属掺杂物,防止孔形状缺陷
步骤S20:分别在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真空贴合干膜光阻50。
具体地,所述干膜光阻50包括第一干膜光阻51和第二干膜光阻52,所述第一干膜光阻51贴合于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所述第二干膜光阻52贴合于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下表面42。
具体地,所述干膜光阻50通过热压贴合于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热压贴合前,所述金属卷材40收卷于收卷机61内,所述金属卷材40经收卷机61释放缓缓通过预加热装置623,预加热装置623对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和下表面42预加热,预加热后的金属卷材40缓缓通过热压滚轮625与干膜光阻50相贴合。热压贴合前,干膜光阻50收卷于另一收卷机61内,本实施例的干膜光阻50还至少覆盖有用于承载及保护干膜光阻50的基材层53,干膜光阻50从收卷机61缓缓释放并剥离基材层53,剥离基材层53的干膜光阻50通过热压滚轮625与金属卷材40相贴合,贴合有干膜光阻50的金属卷材40收卷于收卷机61以便于转移至下一工序。
更优地,所述干膜光阻50热压贴合于所述金属卷材40的过程在真空环境内进行,以提高干膜光阻50与金属卷材40上表面41和下表面42的附着紧密度。以防止干膜光阻50与金属卷材40之间卷入并产生气泡,并且可以提高干膜光阻50的密着性,以及防止孔形状缺陷。
步骤S30:通过曝光显影将所述干膜光阻50图案化。
具体地,所述干膜光阻50用于曝光显影形成图案化的干膜光阻50,并以图案化的干膜光阻50作为掩模将设计的图案转移至金属卷材40上,以用于刻蚀形成所需的第一面侧10、第二面侧20及贯通孔30的大小及形状。
具体地,曝光显影分别在曝光设备63和显影设备64中进行。
具体地,所述曝光设备63至少包括若干收卷机61、若干搬送滚轮632及曝光机633。本实施例中,所述曝光机633为竖立式曝光机633,贴合有干膜光阻50的所述金属卷材40收卷于收卷机61内。金属卷材40从收卷机61释放,并通过若干搬送滚轮632传动,从而自上而下通过曝光机633。
具体地,所述曝光机633至少包括曝光灯6331、曝光机框架6332、真空密封件6333、第一曝光掩模6334及第二曝光掩模6335,所述曝光机框架6332成对设置,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和第二曝光掩模6335分别设置于曝光机框架6332内,且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和第二曝光掩模6335分别位于金属卷材40的两侧。具体地,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位于所述金属卷材40贴合有第一干膜光阻51的一侧,所述第二掩模位于所述金属卷材40贴合有第二干膜光阻52的一侧,第一曝光掩模6334与第二曝光掩模6335正对且间隔设置。
曝光之前,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与所述第二曝光掩模6335先进行位置对准。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与所述第二曝光掩模6335通过2um以下的对准精度进行位置对准。
更优的,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与第二曝光掩模6335之间夹设有与所述干膜光阻50相贴合的金属卷材40,并通过真空贴合后进行曝光。
曝光之时,通过所述真空密封件6333使得第一曝光掩模6334与第二曝光掩模6335之间形成真空环境,令所述金属卷材40在真空环境下曝光。此时,对于蒸镀掩模100而言,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正对所述蒸镀掩模100的第一面侧10,所述第二曝光掩模6335正对所述蒸镀掩模100的第二面侧20,且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与所述第二曝光掩模6335的周围环境温度t控制在:-2℃≤t≤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曝光掩模为以铬形成图案化的玻璃基材,所述曝光掩模为钠钙玻璃或石英玻璃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所述曝光掩模为钠钙玻璃,铬具体为设置于玻璃基材上的隔膜及设置于隔膜上的氧化隔膜,本实施例采用如下具体参数:
Figure BDA0002786555490000091
曝光之后,所述金属卷材40收卷于收卷机61内。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对金属板施加的张力,并且,能够使图案内的温度偏差极小化,使玻璃图案内的图案尺寸偏差极小化,能够防止孔的位置偏差缺陷。
具体地,所述显影设备64采用公知的显影设备64,曝光后的金属卷材40在显影设备64内完成图案化,以将设计的图案转移至干膜光阻50。具体地,图案化的第一干膜光阻51用于刻蚀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以形成蒸镀掩模100的第一面侧10,图案化的第二干膜光阻52用于刻蚀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下表面42以形成蒸镀掩模100的第二面侧20及贯通孔30。
步骤S40:通过图案化的所述干膜光阻50刻蚀所述上表面41形成第一面侧10;
具体地,所述干膜光阻50包括第一干膜光阻51和第二干膜光阻52,本步骤中,通过图案化的第一干膜光阻51刻蚀所述上表面41形成第一面侧10。具体地,以图案化的所述第一干膜光阻51作为刻蚀用的掩模,将设计的图案转移至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形成所设计的第一面侧10。
具体地,所述第一面侧10至少包括若干第一凹部11,所述第一凹部11包括第一开口111及第一刻蚀面112,所述第一开口111位于所述上表面41,所述第一开口111与所述上表面41平齐,所述第一刻蚀面112为自所述第一开口111向所述下表面42凹陷形成的曲面。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开口111为第一凹部11在所述上表面41形成的开口轮廓,所述第一刻蚀面112为第一凹部11向下表面42凹陷过程中形成的曲面。
具体地,在进行步骤S40之前,为了获取实际刻蚀时的刻蚀条件,先进行蚀刻条件调教工序。
具体地,为了获取实际刻蚀时的刻蚀条件,先将导向板通过刻蚀装置,本实施例中,导向板采用0.3mm的PET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在导向板的下面粘贴用于第一次刻蚀的刻蚀面,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为第一次刻蚀的刻蚀面,通过刻蚀测试结合计算机模拟获得各项刻蚀条件。
具体地,刻蚀条件提取结束后,将实际用于刻蚀的金属卷材40设置于刻蚀设备内,将导向板与实际用于刻蚀的金属卷材40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将所述上表面41朝下并对所述上表面41进行刻蚀,刻蚀液通过图案化的第一干膜光阻51刻蚀所述上表面41形成第一面侧10。本实施例中,通过限定第一开口111的结构尺寸控制刻蚀的程度,具体工艺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以最终形成的第一开口111结构尺寸为标准调试工艺参数。刻蚀完成后用纯水充分清洗、干燥后收卷。由此,能够正确地控制量产时的孔尺寸。
步骤S50:在所述第一面侧10真空贴合树脂70以填埋所述第一凹部11;
具体地,在真空环境下以树脂70填埋所述第一凹槽,本实施例中,所述树脂70以贴合的方式覆盖所述第一面侧10,并填埋第一面侧10的第一凹部11。采用真空环境有利于提高树脂70与第一凹槽填埋的紧密程度,以避免刻蚀液通过贯通孔30进入第一凹部11。本实施例中,所述树脂70为热可塑性耐酸树脂70。树脂70是在基材PET上涂上树脂的薄膜状结构。由此,能够防止气泡进入树脂与第一凹部11之间,能够防止孔形状缺陷。
步骤S60:通过图案化的所述干膜光阻50刻蚀所述下表面42形成第二面侧20;
具体地,本步骤中,通过图案化的第二干膜光阻52刻蚀所述下表面42形成第二面侧20。具体地,以图案化的所述第二干膜光阻52作为刻蚀用的掩模,将设计的图案转移至金属卷材40的下表面42,形成所设计的第二面侧20。
具体地,所述第二面侧20至少包括若干第二凹部21,所述第二凹部21向所述上表面41凹陷,所述第二凹部21与所述第一凹部11相贯穿形成贯通孔30,且所述第一刻蚀面112连接所述第一开口111与所述贯通孔30;可以理解为,若干个第一凹部11一一对应若干个第二凹部21,且贯穿形成若干个贯通孔30。
具体地,定义一垂直所述上表面41与所述下表面42的纵截面,且所述第一开口111的纵截面宽度为D,所述贯通孔30的纵截面宽度为F,满足关系式:1um≤D-F≤4um;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蒸镀掩模100在刻蚀成型过程中,可以在金属卷材40厚度T不大于40um的情况下得以经过两次刻蚀形成贯通孔30,避免第一次刻蚀直接蚀穿金属卷材40。
具体地,在进行步骤S40之前,首先进行蚀刻条件调整步骤,以获得实际蚀刻时的蚀刻条件。为了得到实际蚀刻法时的蚀刻条件,首先将导向板通过蚀刻装置,通过本实施例中,导向板是0.3mm的pet材料(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使用,对导向板下部贴附第一次蚀刻用的蚀刻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卷材料40的下表面42是第二次蚀刻的蚀刻面,通过结合蚀刻测试和计算机模拟,获得相应的蚀刻条件。
具体地,刻蚀条件提取结束后,将实际用于刻蚀的金属卷材40设置刻蚀设备内,将导向板与实际用于刻蚀的金属卷材40相连接。本施例中,将所述上表面41朝下并对所述上表面41进行刻蚀,刻蚀液通过图案化的第一干膜光阻51刻蚀所述上表面41形成第一面侧10。本实施例中,通过限定第一开口111的结构尺寸控制刻蚀的程度,具体工艺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以最终形成的第一开口111结构尺寸为标准调试工艺参数。刻蚀完成后用纯水充分清洗、干燥后收卷。
步骤S70:剥离所述树脂70及所述干膜光阻50;
将金属卷材40释放进入剥离装置,剥离所述树脂70、第一干膜光阻51及第二干膜光阻52,并用纯水充分洗净。本实施例中,通过无机碱或有机碱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实现剥离处理。由此,可以在同一装置内实现剥离树脂及干燥干膜光阻。
步骤S80:完成剥离后裁剪所述金属卷材40形成若干金属片材。
具体地,将金属卷材40沿垂直金属卷材40的收卷方向裁剪,形成若干片状的金属片材。
步骤S90:剪裁所述金属片材形成若干条状的蒸镀掩模100。
具体地,根据设计的蒸镀掩模100,将所述金属片材裁剪为条状的蒸镀掩模100。
更优地,获得条状的蒸镀掩模100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工序。
具体地,自动外观检查工序,通过与检查对象通孔的外周的贯通孔30比较,对分离剪裁出的蒸镀掩模100内的所有贯通孔30进行了自动检查;通过图像处理将外周贯通孔30的平均值与对象贯通孔30进行比较;比较检查是通过比较通孔的面积,以及最短尺寸,最长尺寸来进行
具体地,确认检查工序,调出异常的贯通孔30,实施不良判定。
具体地,外观选别工序,按照实际要求挑选出合格的蒸镀掩模100和不良的蒸镀掩模100。
具体地,尺寸检查工序,放置合格的蒸镀掩模100,采用蒸镀掩模测定机测定手段测定蒸镀掩模100的尺寸参数。
具体地,尺寸选别工序,根据实际要求挑选出合格的蒸镀掩模100和不良的蒸镀掩模100。
具体地,目视外观工序,放置合格的蒸镀掩模100,采用蒸镀掩模目视检查台检查蒸镀掩模100的异物变形等情况。
具体地,目视外观选别工序,根据实际要求挑选出合格的蒸镀掩模100和不良的蒸镀掩模100。
具体地,包装工序,将经过上述工序筛选合格的蒸镀掩模100按规定数量配置在真空包装中。
本实施例中,蒸镀掩模100板及工艺过程涉及的关键参数如下:
其中,T为金属卷材40的厚度,D为第一开口111的纵截面宽度,F为贯通孔30的纵截面宽度。
参数 尺寸 单位
T 5 um
D 7 um
F 8 um
作为另一种示例,还可以采用以下参数如下:
参数 尺寸 单位
T 25 um
D 40 um
F 42 um
作为又一种示例,还可以采用以下参数:
参数 尺寸 单位
T 40 um
D 55 um
F 59 um
(蒸镀掩模制造装置6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镀掩模制造装置60,用于实现所述的蒸镀掩模100制造方法,参见图8~图16,所述制造装置60包括:收卷机61、第一贴合设备62、曝光设备63、显影设备64、第一刻蚀设备65、第二贴合设备66、第二刻蚀设备67、剥离设备68、第一裁剪设备691及第二裁剪设备692,金属卷材40通过收卷机61传送依次通过第一贴合设备62、曝光设备63、显影设备64、第一刻蚀设备65、第二贴合设备66、第二刻蚀设备67、剥离设备68、第一裁剪设备691。
更优地,收卷机61用于收卷或释放金属卷材40;
具体地,所述收卷机61的数量为若干个,应用于第一贴合设备62、曝光设备63、显影设备64、第一刻蚀设备65、第二贴合设备66、第二刻蚀设备67、剥离设备68、第一裁剪设备691及第二裁剪设备692中,所述收卷机61成对使用,一收卷机61释放缠绕其上的金属卷材40,另一收卷机61收卷金属卷材40使之缠绕其上,使得金属卷材40缓慢通过相应的工艺设备,收卷机61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合搬送滚轮632、张紧轮等灵活使用。
更优地,第一贴合设备62用于在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及下表面42真空贴合干膜光阻50。
具体地,所述第一贴合设备62包括真空腔体621、第一收卷机622、预加热装置623、第二收卷机624及热压滚轮625。所述第一收卷机622、预加热装置623、第二收卷机624及热压滚轮625设置于真空腔体621内,所述第一收卷机622成对设置,其用于传送金属卷材40,使之依次缓慢通过预加热装置623和热压滚轮625。所述第二收卷机624与第一收卷机622和热压滚轮625配合使用,其用于传送干膜光阻50,使之在热压滚轮625的位置贴合于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和下表面42。本实施例中,所述干膜光阻50设置有基材层53,所述第二收卷机624将干膜光阻50贴合于金属卷材40之前先剥离所述基材层53,所述剥离的工艺可以采用公知的剥离方法。
具体地,热压贴合前,所述金属卷材40收卷于第一收卷机622内,所述金属卷材40经第一收卷机622释放缓缓通过预加热装置623,预加热装置623对所述金属卷材40的上表面41和下表面42预加热,预加热后的金属卷材40缓缓通过热压滚轮625与干膜光阻50相贴合。热压贴合前,干膜光阻50收卷于第二收卷机624内,干膜光阻50从第二收卷机624缓缓释放并剥离基材层53,剥离基材层53的干膜光阻50通过热压滚轮625与金属卷材40相贴合,贴合有干膜光阻50的金属卷材40收卷于第一收卷机622以便于转移至下一工序。
具体地,真空腔体621形成了真空环境,所述干膜光阻50热压贴合于所述金属卷材40的过程在真空环境内进行,提高了干膜光阻50与金属卷材40上表面41和下表面42的附着紧密度。
更优地,所述曝光设备63用于对干膜光阻50曝光。所述曝光设备63包括第三收卷机631、搬送滚轮632、曝光机633。所述第三收卷机631成对设置,其用于传送金属卷材40,使之缓慢通过曝光机633,所述搬送滚轮632与所述第三收卷机631配合传送所述金属卷材40。本实施例中,所述曝光机633为竖立式曝光机633,所述金属卷材40通过曝光机633时,金属卷材40上的图案和材料在真空贴紧前释放张紧力。
具体地,所述曝光机633包括曝光灯6331、曝光机框架6332、真空密封件6333、第一曝光掩模6334及第二曝光掩模6335,所述曝光机框架6332成对设置,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和第二曝光掩模6335分别设置于曝光机框架6332内,且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和第二曝光掩模6335分别位于金属卷材40的两侧。具体地,所述第一曝光掩模6334位于所述金属卷材40贴合有第一干膜光阻51的一侧,所述第二掩模位于所述金属卷材40贴合有第二干膜光阻52的一侧,第一曝光掩模6334与第二曝光掩模6335正对且间隔设置。
具体地,所述显影设备64用于对干膜光阻50显影以实现图案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显影设备64包括显影装置641和第四收卷机642,所述第四收卷机642成对设置,其用于传送金属卷材40,使之缓慢通过显影装置641。所述显影装置641采用公知的用于实现显影的装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刻蚀设备65通过图案化的所述干膜光阻50刻蚀所述上表面41形成第一面侧10。
具体地,所述第一面侧10至少包括若干第一凹部11,所述第一凹部11包括第一开口111及第一刻蚀面112,所述第一开口111与所述上表面41平齐,所述第一刻蚀面112为自所述第一开口111向所述下表面42凹陷形成的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刻蚀面112为曲面。
具体地,所述第二贴合设备66用于在所述第一面侧10真空贴合树脂70以填埋所述第一凹部11。
具体地,所述第二刻蚀设备67通过图案化的所述干膜光阻50刻蚀所述下表面42形成第二面侧20。
具体地,所述第二面侧20至少包括若干第二凹部21,所述第二凹部21向所述上表面41凹陷,所述第二凹部21与所述第一凹部11相贯穿形成贯通孔30,且所述第一刻蚀面112连接所述第一开口111与所述贯通孔30;定义一垂直所述上表面41与所述下表面42的纵截面,且所述第一开口111的纵截面宽度为D,所述贯通孔30的纵截面宽度为F,满足关系式:1um≤D-F≤4um;
具体地,所述剥离设备68用于剥离所述树脂70及所述干膜光阻50,本实施例中,所述剥离设备68通过无机碱或有机碱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实现剥离处理;
具体地,所述第一裁剪设备691用于裁剪所述金属卷材40形成若干金属片材。
具体地,所述第二裁剪设备692用于剪裁所述金属片材形成若干条状的蒸镀掩模100。
(有机显示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显示装置,
该有机显示装置通过所述蒸镀掩模装置4000进行蒸镀制作获得。
借此,通过限定蒸镀掩模的第一开口的纵截面宽度为D,以及贯通孔的纵截面宽度为F,令其满足关系式:1um≤D-F≤4um,使得蒸镀掩模制造过程中,在金属卷材厚度T不大于40um的情况下得以经过两次刻蚀形成贯通孔,避免第一次刻蚀直接蚀穿金属卷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蒸镀掩模,所述蒸镀掩模在蒸镀材料向蒸镀基板的蒸镀中被使用,所述蒸镀掩模包括:
第一面侧,其构成所述蒸镀掩模面对所述蒸镀基板的一侧;
第二面侧,其构成所述蒸镀掩模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的一侧;及
贯通孔,其贯穿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侧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T,满足关系式:5um≤T≤40um;
所述第一面侧至少包括若干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围绕所述贯通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一开口及第一刻蚀面,所述第一刻蚀面为自所述第一开口向所述第二面侧凹陷形成的面;所述第二面侧至少包括多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向所述第一面侧凹陷,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相贯穿形成贯通孔,且所述第一刻蚀面连接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贯通孔;定义一垂直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第二面侧的纵截面,定义所述第一开口的纵截面宽度为D,所述贯通孔的纵截面宽度为F,则满足关系式:1um≤D-F≤4u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镀掩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侧还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围绕所述第一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镀掩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平面,所述第一面侧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T为所述第一支撑部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镀掩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侧还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平面,所述第一面侧至所述第二面侧的厚度T为所述第一支撑部至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镀掩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于多个所述第二凹部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撑部在第一面侧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镀掩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部包括第二开口及第二刻蚀面,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连,所述第二刻蚀面自所述第二开口向贯通孔方向弯曲延伸,且所述第二刻蚀面连接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贯通孔。
7.一种蒸镀掩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蒸镀掩模。
8.一种蒸镀掩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蒸镀掩模组件。
9.一种有机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有机显示装置通过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镀掩模装置进行蒸镀获得。
CN202022685331.7U 2020-11-18 2020-11-18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3866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85331.7U CN213866390U (zh) 2020-11-18 2020-11-18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85331.7U CN213866390U (zh) 2020-11-18 2020-11-18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66390U true CN213866390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34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85331.7U Active CN213866390U (zh) 2020-11-18 2020-11-18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663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49435B1 (ko) 금속판, 금속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금속판을 사용해서 증착 마스크를 제조하는 방법
US10115775B2 (en) OLE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475979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lor filter substrate
TWI543425B (zh) 用於拉伸氣相沉積遮罩之校正主玻璃、其製造方法及利用該校正主玻璃拉伸氣相沉積遮罩之方法
JP6620899B2 (ja) 蒸着マスク、フレーム付き蒸着マスク、蒸着マスク準備体、蒸着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3064304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CN115627443A (zh) 蒸镀掩模、组件、装置、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CN213866390U (zh)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2323019A (zh) 一种蒸镀掩模、组件、装置及有机显示装置
WO2022030612A1 (ja) 蒸着マスク及び蒸着マスクの製造方法
CN213866388U (zh) 一种蒸镀掩模、组件、装置及有机显示装置
JP2006216289A (ja) マスク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2323020A (zh)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0164948B (zh) 一种像素界定层、制作方法和显示面板
CN213866389U (zh) 蒸镀掩模、组件、装置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15627442B (zh) 蒸镀掩模、组件、装置、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US11714353B2 (en) Mas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vapor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1161522A (ja) 蒸着マスク、蒸着マスクの製造方法、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蒸着方法
CN112501551A (zh) 蒸镀掩模、蒸镀掩模组件、蒸镀掩模装置及显示装置
CN206736346U (zh) 掩膜版
CN112458462A (zh) 蒸镀掩模制造方法、蒸镀掩模、组件、装置及显示装置
WO2000034961A1 (fr) Procede de formation d'un film conducteur transparent a l'aide d'une reserve amplifiee chimiquement
CN108277455B (zh) 掩模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10092073U (zh) 半导体基板
CN116137224A (zh) 掩膜版及其制作方法、巨量转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