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1801U -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01801U
CN213501801U CN202022423774.9U CN202022423774U CN213501801U CN 213501801 U CN213501801 U CN 213501801U CN 202022423774 U CN202022423774 U CN 202022423774U CN 213501801 U CN213501801 U CN 213501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extrusion
forming
mold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237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野下晴香
松浦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01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01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在后侧模部(1H)的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模成型突条部(50a)。模成型突条部(50a)在与模成型减重部(53)的下方对应的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以位于后侧模部(1H)所具有的模成型支承壁(54)的正下方的方式延伸。在模成型支承壁(54)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而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的模成型第一唇(56)。由此,当在与挤出部一体成型的模安装部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形成减重部即凹部时,能在不使密封性变差的情况下,实现夹具对密封件的固定。

Description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该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对例如安装于汽车侧部的车门与车身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安装于汽车侧部的车门上,设置有用于对该车门与车身板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安装在车门的窗框上的密封件,该密封件具有通过挤出成型而制成的挤出部、和在挤出部的端部利用模具一体成型的模部。从挤出部一直到模部都设置有安装基部,在安装基部上粘贴有双面胶带,通过该双面胶带将安装基部粘接固定到窗框上。
如专利文献1的图1~3、5所示,该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的挤出部形成为三个中空部沿车宽方向排列,并且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挤出部的剖面形状都相同。这样一来,通过以沿车宽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三个中空部,从而能够在窗框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较长时,使密封件的剖面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得较大,由此来确保较高的密封性。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的图4所示,该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的模部为仅具有一个中空部的剖面形状。并且,以与从具有三个中空部的挤出部到具有一个中空部的模部的剖面形状的变化相对应的方式,在模部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形成有凹部,通过形成该凹部来进行减重。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利用夹具将具有挤出部和模部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固定到窗框上的构造。在该密封件的安装基部上,形成有由高发泡海绵制成的突条部,通过用夹具固定而使得突条部与窗框进行弹性接触,由此可确保密封性。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2917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17522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像专利文献1那样利用双面胶带将安装基部粘接到窗框上时,由于使用了双面胶带,所以能够沿安装基部的长度方向连续地止水,因此安装基部不需要采用特殊的密封形状。
另一方面,当像专利文献2那样利用夹具将安装基部固定到窗框上时,因为夹具是在长度方向上留出间距而设的部件,所以夹具之间的止水性可能会降低。针对这一点,能够想到下述构成:通过预先在挤出部的安装基部设置由高发泡海绵制成的突条部,从而当在车门关闭时作用有来自车身板件的挤压力之际使突条部与窗框进行弹性接触。
然而,对于像专利文献1那样具有从挤出部到模部的剖面形状的变化较大,并必须在模部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形成减重部即凹部的这一构造的密封件而言,有时需要用夹具对其进行固定。在此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即,如果用夹具对密封件进行固定,则如上所述,如何确保夹具之间的止水性是一个问题,在车门关闭时密封件受到来自车身板件的挤压力时,由于在模部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存在凹部,所以模部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容易变形,反力较小。因此,无法使突条部充分地与窗框进行弹性接触,其结果是,可能导致密封性变差。
此外,通常会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模部的安装基部上密封性会变差的部位粘贴与模部互相独立的高发泡密封件,来保持良好的密封性。然而,如果采用这样的构造,就额外需要花费与模部互相独立的高发泡密封件的材料费,并额外需要进行高发泡密封件的粘贴作业,从而无法避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的成本上升。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当在与挤出部一体成型的模部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形成减重部即凹部时,能够在不使密封性变差的情况下,以低成本实现夹具对密封件的固定。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形成从挤出部的安装基部连续延伸到模部的安装基部的突条部,在模部的与模成型减重部对应的部分,使突条部以位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模成型支承壁的正下方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弯曲。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该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在汽车车门的窗框所具有的框上边部和从该框上边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框纵边部上延伸而设,且由夹具固定在所述窗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包括上边挤出部和模部,所述上边挤出部是以沿着所述框上边部延伸的方式挤出成型出来的,且具有挤出成型安装基部,所述模部具有模成型安装基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是以从所述框上边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延伸到所述框纵边部的上端部的方式,利用模具与所述上边挤出部的端部一体成型出来的,所述上边挤出部具有设在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上方的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设在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的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以及设在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的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且具有从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延伸的挤出成型外壁、从该挤出成型外壁的上部向上方突出而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的挤出成型第一唇、以及从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突出的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所述模部具有模成型中空部,在所述模部的与所述上边挤出部连接的一侧,形成有朝向车室内侧凹陷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呈凹状的模成型减重部,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模成型外侧突条部,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与所述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的端部相连,并在与所述模成型减重部的下方对应的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在弯曲后以位于所述模部所具有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模成型支承壁的正下方的方式延伸,在所述模成型支承壁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而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的模成型第一唇。
根据该构成方式,挤出部具有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以及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与此相对,模部具有与上述中空部相连的模成型中空部,与挤出部和模部之间的剖面形状的差异相对应,在模部的与挤出部连接的一侧形成有凹状的模成型减重部。
并且,当利用夹具将挤出成型安装基部和模成型安装基部分别固定到窗框上后,挤出部侧突条部和模部侧突条部与窗框接触。当车门关闭时,挤出成型第一唇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其反力经由挤出成型外壁传递到挤出部侧突条部,因此挤出部侧突条部被强力挤压到窗框上,从而使得密封性提高。
另一方面,在模部,模部侧突条部以避开模成型减重部的正下方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以位于模成型支承壁的正下方的方式延伸。因此,当车门关闭时,模成型第一唇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后,其反力经由模成型支承壁可靠地传递到模部侧突条部,因此模部侧突条部被强力挤压到窗框上,从而使得密封性提高。
因此,即使在模部上形成减重部,也可确保从挤出部到模部的密封性。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模成型减重部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上边挤出部而变深,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具有模成型倾斜部,所述模成型倾斜部对应着所述模成型减重部所具有的模成型前侧内表面,随着远离所述上边挤出部而靠近车宽方向内侧。
根据该构成方式,因为模部侧突条部以与逐渐变深的模成型减重部的模成型前侧内表面对应的方式弯曲,所以密封不会在中途断开,而能够维持连续的密封。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模部的所述模成型支承壁的厚度被设定为比用以分隔所述模成型中空部的模成型中空密封壁的厚度厚。
根据该构成方式,因为模成型支承壁的厚度较厚,所以当车门关闭时,模成型第一唇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之际反力容易经由模成型支承壁传递到模部侧突条部,从而能够将模部侧突条部可靠地按压到窗框上。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模成型支承壁的厚度尺寸。
根据该构成方式,因为模部侧突条部的宽度尺寸小于模成型支承壁的厚度,所以能够提高模部侧突条部对窗框的接触面压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形成有模成型狭缝,所述模成型狭缝用于拔出使所述模成型中空部成型的中芯部件,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位于比所述模成型狭缝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避开用于拔出中芯部件的模成型狭缝的开口来形成模部侧突条部,从而能够抑制密封性变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与挤出部和模部的剖面形状的差异对应地在模部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形成凹状的模成型减重部时,将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模成型减重部的下方对应的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位于模成型支承壁的正下方,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夹具对密封件的固定,同时能够提高从挤出部到模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的汽车的左视图。
图2是从车室外侧观看到的左侧的前车门用密封件的侧视图。
图3是从车室外侧观看到的左侧的后车门用密封件的侧视图。
图4是从车室外侧观看到的前车门用密封件的后侧上部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中的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4中的VII-V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4中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9是图4中的Y向视图。
-符号说明-
1-前车门用密封件(汽车车门用密封件);1A-前侧上边挤出部;1B-后侧上边挤出部;1C-后侧纵边挤出部;1D-下边挤出部;1E-前侧纵边挤出部;1F-前侧模部;1G-中间模部;1H-后侧模部;10-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a-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b-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10c-挤出成型中间突条部;10p-挤出成型连结部;11-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2-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13-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14-挤出成型第一分隔壁;15-挤出成型第二分隔壁;16-挤出成型外壁;17-挤出成型第一唇;18-挤出成型第二唇;19-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20-外板;20a-卷边加工部;21-内板;21c-安装板部;22-密封件;30-车身板件;30a-外侧板部;30b-横板部;30c-纵板部;40-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a-纵边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40b-纵边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41-纵边挤出成型第一中空部;42-纵边挤出成型第二中空部;43-纵边挤出成型内壁;44-纵边挤出成型分隔壁;45-纵边挤出成型外壁;46-纵边挤出成型第一唇;47-纵边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50-模成型安装基部;50a-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c-模成型倾斜部;50b-模成型内侧突条部;50d-模成型内侧辅助突条部;50e-模成型外侧第一辅助突条部;50f-模成型外侧第二辅助突条部;51-模成型中空部;52-模成型狭缝;53-模成型减重部;53a-模成型前侧内表面;53b-模成型后侧内表面;53p-模成型交界点;54-模成型支承壁;55-模成型中空密封壁;56-模成型第一唇;57-模成型第二唇;100-汽车;110-前车门;111-车门主体部;112-前车门玻璃;113-窗框;113a-框前侧纵边部;113b-框上边部;113c-框后侧纵边部;210-后车门;211-车门主体部;212-后玻璃;213-窗框;213a-框前侧纵边部;213b-框上边部;213c-框后侧纵边部;300-后车门用密封件(汽车车门用密封件);300A-前侧上边挤出部;300B-后侧上边挤出部;300C-下边挤出部;300D-前侧纵边挤出部;300E-前侧模部;300F-中间模部;300G-后侧模部;C1~C3-夹具;L1~L12-交界线;H1、H2-嵌合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举例说明而已,并没有限制本实用新型、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图1是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的汽车100的左视图。在汽车100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可开关的前车门110和后车门210。前车门110具有车门主体部111、前玻璃112以及作为保持前玻璃112的车窗框发挥作用的窗框113。前车门110的车门主体部111经由铰链(未图示)被安装在车身的前柱(未图示)上,该铰链构成为可以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此外,后车门210也和前车门110一样,具有车门主体部211、后玻璃212以及作为保持后玻璃212的车窗框发挥作用的窗框213,车门主体部211经由铰链(未图示)被安装在中柱(未图示)上,该铰链构成为可以绕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简称车辆前侧为前,简称车辆后侧为后。此外,将车宽方向的外侧称为车室外侧,将车宽方向的内侧称为车室内侧。
前车门110的窗框113具有从车门主体部111的上侧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后侧延伸的框前侧纵边部113a、从框前侧纵边部113a的上端部向后侧延伸的框上边部113b、以及从框上边部113b的后端部(长度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到车门主体部111的上侧的后端部的框后侧纵边部113c。
后车门210的窗框213具有从车门主体部211的上侧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框前侧纵边部213a、从框前侧纵边部213a的上端部向后侧延伸的框上边部213b、以及从框上边部213b的后端部(长度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到车门主体部211的上侧的后端部的框后侧纵边部213c。
(前车门用密封件的整体构成)
图2示出前车门用密封件1。前车门用密封件1以与前车门110的外侧形状对应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且具有前侧上边挤出部1A、后侧上边挤出部1B、后侧纵边挤出部1C、下边挤出部1D以及前侧纵边挤出部1E。上述前侧上边挤出部1A、后侧上边挤出部1B、后侧纵边挤出部1C、下边挤出部1D以及前侧纵边挤出部1E是利用将具有弹性的材料从模头(未图示)挤出并成型的挤出成型法成型出来的挤出部。而且,前车门用密封件1具有设在前侧上边挤出部1A的前端部与前侧纵边挤出部1E的上端部之间的前侧模部1F、设在前侧上边挤出部1A的后端部与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前端部之间的中间模部1G、以及设在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后端部与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上端部之间的后侧模部1H。
用符号L1表示前侧纵边挤出部1E与前侧模部1F的交界线,用符号L2表示前侧上边挤出部1A与前侧模部1F的交界线。用符号L3表示后侧纵边挤出部1C与后侧模部1H的交界线。用符号L4表示后侧上边挤出部1B与后侧模部1H的交界线。用符号L5表示前侧上边挤出部1A与中间模部1G的交界线。用符号L6表示后侧上边挤出部1B与中间模部1G的交界线。
前侧模部1F、中间模部1G以及后侧模部1H是利用可做开合动作的模具(未图示)成型出来的部分,因此叫做模部。就前侧模部1F而言,在用模具保持前侧上边挤出部1A的前端部和前侧纵边挤出部1E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向空腔射出弹性材料,由此使前侧模部1F与前侧上边挤出部1A的前端部和前侧纵边挤出部1E的上端部实现一体成型。就中间模部1G而言,在用模具保持前侧上边挤出部1A的后端部和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向空腔射出弹性材料,由此使中间模部1G与前侧上边挤出部1A和后侧上边挤出部1B实现一体成型。就后侧模部1H而言,在用模具保持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后端部和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向空腔射出弹性材料,由此使后侧模部1H与后侧上边挤出部1B和后侧纵边挤出部1C实现一体成型。例如,后侧上边挤出部1B和后侧模部1H就会沿着窗框113的框上边部113b和从其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框后侧纵边部113c连续地设置。
此外,可应用于前车门用密封件1的材料只要是橡胶弹性体,则并没有特别限定,但当采用橡胶时优选采用EPDM海绵橡胶,当采用热塑性树脂时优选采用发泡TPO或软质TPO。
(后车门用密封件的整体构成)
图3示出后车门用密封件300。后车门用密封件300以与后车门210的外侧形状对应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且具有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下边挤出部300C以及前侧纵边挤出部300D。上述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下边挤出部300C以及前侧纵边挤出部300D是利用将具有弹性的材料从模头(未图示)挤出并成型的挤出成型法成型出来的挤出部。而且,后车门用密封件300具有设在前侧纵边挤出部300D的上端部与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的前端部之间的前侧模部300E、设在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的后端部与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的前端部之间的中间模部300F、以及设在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的后端部与下边挤出部300C的后端部之间的后侧模部300G。
用符号L7表示前侧纵边挤出部300D与前侧模部300E的交界线,用符号L8表示前侧模部300E与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的交界线。用符号L9表示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与中间模部300F的交界线,用符号L10表示中间模部300F与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的交界线。用符号L11表示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与后侧模部300G的交界线,用符号L12表示后侧模部300G与下边挤出部300C的交界线。
前侧模部300E、中间模部300F以及后侧模部300G是利用可做开合动作的模具成型出来的部分,因此叫做模部。就前侧模部300E而言,在用模具保持前侧纵边挤出部300D的上端部和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向空腔射出弹性材料,由此使前侧模部300E与前侧纵边挤出部300D的上端部和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的前端部实现一体成型。就中间模部300F而言,在用模具保持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的后端部和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向空腔射出弹性材料,由此使中间模部300F与前侧上边挤出部300A的后端部和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的前端部实现一体成型。就后侧模部300G而言,在用模具保持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的后端部和下边挤出部300C的后端部的状态下,向空腔射出弹性材料,由此使后侧模部300G与后侧上边挤出部300B的后端部和下边挤出部300C的后端部实现一体成型。
(前车门用密封件1的详细构成)
下面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前车门用密封件1的从后侧上边挤出部1B到后侧模部1H的这一部分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只能应用于该部位,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后车门用密封件300的从上边部300A到前侧模部300E的这一部分等。
如图2所示,在前车门用密封件1的上侧的后部,设有后侧模部1H,后侧模部1H形成为与由窗框113的框上边部113b和框后侧纵边部113c形成的连接部相对应。如图4放大所示的那样,后侧模部1H的前端部与挤出部即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后端部相连,后侧模部1H的下端部与挤出部即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上端部相连。
首先,对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构造进行说明。后侧上边挤出部1B以沿图1所示的窗框113的框上边部113b延伸的方式成型,且如图6所示,具有由夹具C1固定在框上边部113b上的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形成为沿框上边部113b延伸的板状。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上,沿前后方向留出间距地安装有多个夹具C1。各夹具C1以沿上下方向贯穿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方式安装好,并且从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向下方突出的部分插入形成在框上边部113b上的嵌合孔H1内而嵌合。
图5示出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剖面。后侧上边挤出部1B具有设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上方的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设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的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12、以及设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的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13。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形成为越接近其上侧则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越短。剖面形状比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大的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13位于比该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靠车室内侧的位置,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和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13由挤出成型第一分隔壁14分隔开。
剖面形状比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小的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12位于比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靠车室外侧且靠上方的位置,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和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12由挤出成型第二分隔壁15分隔开。挤出成型第一分隔壁14的下端部和挤出成型第二分隔壁15的下端部与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相连。挤出成型第一分隔壁14的上端部和挤出成型第二分隔壁15的上端部彼此连结,并且形成有从该挤出成型连结部10p向车室内侧突出且与车身板件30的纵板部30c(后述)弹性接触的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19,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19的靠车室内侧的端部与挤出成型第一分隔壁14相连结。因此,由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19和挤出成型第一分隔壁14围成的空间为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13。
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具有从该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延伸的挤出成型外壁16。挤出成型外壁16的厚度被设定为比挤出成型第一分隔壁14和挤出成型第二分隔壁15的厚度厚。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下表面上,设有从该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突出的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沿前后方向连续延伸。制成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的弹性材料能够采用硬度比制成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和挤出成型外壁16的弹性材料低的弹性材料,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相同的弹性材料制成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挤出成型外壁16。
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下表面上,设有从该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下方突出的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10b。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10b也与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一样,沿前后方向连续延伸。
而且,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的下表面上,设有从比该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靠车室外侧的部位向下方突出的挤出成型中间突条部10c。挤出成型中间突条部10c也与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10b一样,沿前后方向连续延伸。
在挤出成型外壁16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而与车身板件30的横板部30b(后述,如图6所示)弹性接触的挤出成型第一唇17。此外,在挤出成型外壁16的上部且比挤出成型第一唇17靠车室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挤出成型第二唇18,该挤出成型第二唇18朝向车室外侧突出,而与框上边部113b的上端部附近的车室内侧面弹性接触。
如图6所示,框上边部113b由外板20和内板21构成。外板20的上端部是卷边加工部20a,卷边加工部20a经过卷边加工而夹住内板21的上端部。该卷边加工部20a被密封件22覆盖住。
车身板件30是构成汽车100的车顶部分的部件。在车身板件30的最靠车室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外侧板部30a。在车身板件30的比外侧板部30a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形成有横板部30b,在比横板部30b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纵板部30c。外侧板部30a、横板部30b以及纵板部30c彼此相连。
内板21的比被外板20夹持的部分靠下侧的部分由朝向车室内侧延伸的安装板部21c构成。前车门用密封件1的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由夹具C1固定在该安装板部21c上。
在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被固定在框上边部113b的安装板部21c上的状态下,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10b以及挤出成型中间突条部10c与框上边部113b的安装板部21c的上表面弹性接触。此外,挤出成型第二唇18的顶端部从车室内侧与卷边加工部20a弹性接触。
而且,如果关闭前车门110,则挤出成型第一唇17便与车身板件30的横板部30b弹性接触,这样一来,挤出成型第一唇17就以向车室外侧的下方挠曲的方式弯曲变形。因该挤出成型第一唇17变形而产生的反力经由挤出成型外壁16传递到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便被挤压到安装板部21c的上表面上,从而使得密封性提高。
此外,如果关闭前车门110,则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19便与车身板件30的纵板部30c弹性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这样一来,也能够确保密封性。
下面对图7所示的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构造进行说明。后侧纵边挤出部1C以沿图1所示的窗框113的框后侧纵边部113c延伸的方式成型,且如图7所示,具有由夹具C2固定在框后侧纵边部113c上的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形成为沿框后侧纵边部113c延伸的板状。在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上,沿上下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距地安装有多个夹具C2。各夹具C2以沿前后方向贯穿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的方式安装好,并且从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向前方突出的部分插入形成在框后侧纵边部113c上的嵌合孔H2内而嵌合。
图7示出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剖面。窗框113的框后侧纵边部113c由内板21的安装板部21c和与安装板部21c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的背面21b构成。通过使夹具C2与在内板21的安装板部21c上留出间距而设的嵌合孔H2嵌合,从而将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安装到安装板部21c上。在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的车宽方向内侧,纵边挤出成型内壁43朝向后方突出,在车宽方向外侧,纵边挤出成型外壁45朝向后方突出。
此外,在纵边挤出成型内壁43与纵边挤出成型外壁45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纵边挤出成型分隔壁44,由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纵边挤出成型内壁43、纵边挤出成型分隔壁44以及纵边挤出成型外壁45围成的空间构成纵边挤出成型第一中空部41。
此外,在纵边挤出成型分隔壁44与纵边挤出成型外壁45的连接部上,连接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且与内板21的背面21b弹性接触的纵边挤出成型第一唇46。在纵边挤出成型分隔壁44的两端部上,连接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与车身板件30的中柱板部30d弹性接触的纵边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47。由纵边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47和纵边挤出成型分隔壁44围成的空间构成纵边挤出成型第二中空部42。
而且,在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的靠车室外侧的位置,设有朝向前方突出且沿上下方向连续延伸的纵边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40a。在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的靠车室内侧的位置,设有朝向前方突出且沿上下方向连续延伸的纵边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40b。在后侧纵边挤出部1C固定在框后侧纵边部113c的安装板部21c上的状态下,纵边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40a和纵边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40b与框后侧纵边部113c的安装板部21c弹性接触,从而来确保密封性。
而且,如果关闭前车门110,则纵边挤出成型中空密封壁47与车身板件30的中柱板部30d弹性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这样一来,也能够确保密封性。
下面对图4所示的后侧模部1H的构造进行说明。后侧模部1H具有固定在窗框113的安装板部21c上的模成型安装基部50。挤出成型安装基部10、模成型安装基部50以及纵边挤出成型安装基部40彼此相连。
模成型安装基部50成型为从框上边部113b的后部连续延伸到框后侧纵边部113c的上部的板状,且由夹具C3固定在窗框113上。可以利用夹具C3将模成型安装基部50固定在框上边部113b上,也可以利用夹具C3将模成型安装基部50固定在框后侧纵边部113c上。此外,也可以设置多个夹具C3,将模成型安装基部50固定在框上边部113b和框后侧纵边部113c这二者上。在仅靠夹具C1和夹具C2固定时就能够充分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夹具C3。
图8示出后侧模部1H的接近后侧上边挤出部1B后端部的部分的剖面。后侧模部1H具有一个模成型中空部51。因为后侧模部1H是由可做开合动作的模具成型出来的部分,所以使用了用于使模成型中空部51成型的中芯部件(未图示)。中芯部件的外侧形状与模成型中空密封壁55的内侧形状对应。因为模成型中空密封壁55成型后,需要将中芯部件从该模成型中空密封壁55内拔出,所以在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用于拔出中芯部件的模成型狭缝52。模成型狭缝52从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上部连续延伸到下部。如图4所示,夹具C3位于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比模成型狭缝52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处。
在后侧模部1H的与后侧上边挤出部1B连接的一侧,形成有朝向车室内侧凹陷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呈凹状的模成型减重部53。即,图5所示的后侧上边挤出部1B具有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11、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12以及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13这三个中空部,与此相对,图8所示的后侧模部1H具有一个模成型中空部51,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中空部的数量与后侧模部1H不同。因此,从具有三个中空部11~13的后侧上边挤出部1B到具有一个模成型中空部51的后侧模部1H的剖面形状的变化较大,对应着该剖面形状的变化,在后侧模部1H的靠车室外侧的位置形成了模成型减重部53。
换言之,在不设置模成型减重部53而仅设有中芯部件的情况下,模成型支承壁54就会布置在与挤出成型外壁16相同的位置(未图示)。这样一来,模成型支承壁54就不再存在于模成型第一唇56的正下方,当前车门110关闭时,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推力变小,密封性降低,因此并非优选。
此外,如图4和图9所示,模成型减重部53所具有的模成型前侧内表面53a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模成型后侧内表面53b不同。即,将模成型减重部53的深度方向定义为车宽方向,将模成型减重部53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且将模成型减重部53的宽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时,模成型减重部53形成为随着远离后侧上边挤出部1B而变深,模成型减重部5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最深。该最深处相当于模成型前侧内表面53a与模成型后侧内表面53b的模成型交界点53p。并且,形成为随着从模成型减重部5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即模成型交界点53p开始越接近后侧就越浅。此外,模成型减重部53的长度尺寸比宽度尺寸长,由具有整体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凹部构成了模成型减重部53。
如图8所示,后侧模部1H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模成型支承壁54。模成型支承壁54形成为从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靠车室外侧的部分向上方延伸,模成型支承壁54的厚度被设定为比形成模成型中空部51的模成型中空密封壁55的厚度厚。
在模成型支承壁54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而与车身板件30弹性接触的模成型第一唇56。如图4所示,模成型第一唇56沿前后方向延伸,模成型第一唇56的前端部与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挤出成型第一唇17的后端部相连。
此外,如图8所示,在模成型支承壁54的上部且比模成型第一唇56靠车室外侧的位置,模成型第二唇57形成为朝向车室外侧突出。如图4所示,模成型第二唇57沿前后方向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曲着延伸。模成型第二唇57的前端部与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挤出成型第二唇18的后端部相连。模成型第一唇56和模成型第二唇57通过模成型减重部53的上方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下表面上,设有从该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下方突出的模成型内侧突条部50b。模成型内侧突条部50b形成为顺着框上边部113b和框后侧纵边部113c沿前后方向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曲着延伸。亦如图4的Y向视图即图9所示的那样,模成型内侧突条部50b的前端部与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10b的后端部相连。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模成型内侧突条部50b的下端部与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纵边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40b的上端部相连。
而且,在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下表面上,设有从该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突出的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也与模成型内侧突条部50b一样,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之后,向下方延伸。亦如图9所示的那样,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的前端部与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的后端部相连。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的下端部与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纵边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40a的上端部相连。
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形成为在与模成型减重部53的下方对应的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这样一来,就在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上形成了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着延伸的模成型倾斜部50ac。
如图9所示,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的模成型倾斜部50ac形成为:以与模成型减重部53所具有的模成型前侧内表面53a对应的方式,随着远离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后端部而靠近车宽方向内侧。这样一来,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就以位于模成型支承壁54的正下方的方式延伸,而非以位于模成型减重部53的正下方的方式延伸。此外,从经过模成型交界点53p后的位置开始没有产生倾斜,而是与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纵边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40a的上端部相连。
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比模成型支承壁54的厚度尺寸短,成为宽度较窄的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与窗框113接触时的接触面压力。
此外,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位于比用于拔出中芯部件的模成型狭缝52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避开模成型狭缝52的开口来形成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从而能够抑制密封性变差。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可追加设置模成型内侧辅助突条部50d,其中,模成型内侧辅助突条部50d连接挤出成型中间突条部10c的后端部与模成型倾斜部50ac的后端部。此外,也可追加设置模成型外侧第一辅助突条部50e,模成型外侧第一辅助突条部50e从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的与后侧纵边挤出部1C的上端部接近的部分分支出来且与纵边挤出成型第一唇46相连。此外,也可追加设置模成型外侧第二辅助突条部50f,模成型外侧第二辅助突条部50f从模成型倾斜部50ac的前端部分支出来,并从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车室外侧端部附近向下方突出且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通过追加设置上述部件,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模成型安装基部50的止水性和排水性。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夹具C1~C3将前车门用密封件1固定到窗框113上。当利用夹具C1、C3分别将前车门用密封件1中的后侧上边挤出部1B和后侧模部1H固定到窗框113的框上边部113b和框后侧纵边部113c上以后,后侧上边挤出部1B的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和挤出成型内侧突条部10b就与框上边部113b弹性接触,从而能够确保密封性。并且,后侧模部1H的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和模成型内侧突条部50b在从框上边部113b到框后侧纵边部113c的范围内都会产生弹性接触,从而能够确保密封性。
当前车门110关闭时,挤出成型第一唇17与车身板件30弹性接触,其反力经由挤出成型外壁16传递到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因此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10a被强力挤压到窗框113上,从而使得密封性提高。
另一方面,在后侧模部1H,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以避开模成型减重部53的正下方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以位于模成型支承壁54的正下方的方式延伸。这样一来,当前车门110关闭时,模成型第一唇56与车身板件30弹性接触时的反力就容易经由模成型支承壁54传递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因此模成型外侧突条部50a被强力挤压到窗框113上,从而使得密封性提高。
因此,即使在后侧模部1H上形成有模成型减重部53,也可确保从后侧上边挤出部1B到后侧模部1H的密封性。
上述实施方式在各个方面都仅为示例,不得作出限定性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和变更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例如能够在对安装于汽车侧部的车门与车身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时加以使用。

Claims (7)

1.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在汽车车门的窗框所具有的框上边部和从该框上边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框纵边部上延伸而设,且由夹具固定在所述窗框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包括上边挤出部和模部,
所述上边挤出部是以沿着所述框上边部延伸的方式挤出成型出来的,且具有挤出成型安装基部,
所述模部具有模成型安装基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是以从所述框上边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延伸到所述框纵边部的上端部的方式,利用模具与所述上边挤出部的端部一体成型出来的,
所述上边挤出部具有设在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上方的挤出成型中间中空部、设在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的挤出成型外侧中空部、以及设在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的挤出成型内侧中空部,且具有从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延伸的挤出成型外壁、从该挤出成型外壁的上部向上方突出而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的挤出成型第一唇、以及从所述挤出成型安装基部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突出的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
所述模部具有模成型中空部,在所述模部的与所述上边挤出部连接的一侧,形成有朝向车室内侧凹陷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呈凹状的模成型减重部,
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模成型外侧突条部,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与所述挤出成型外侧突条部的端部相连,并在与所述模成型减重部的下方对应的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在弯曲后以位于所述模部所具有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模成型支承壁的正下方的方式延伸,
在所述模成型支承壁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而与车身板件弹性接触的模成型第一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成型减重部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上边挤出部而变深,
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具有模成型倾斜部,所述模成型倾斜部对应着所述模成型减重部所具有的模成型前侧内表面,随着远离所述上边挤出部而靠近车宽方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部的所述模成型支承壁的厚度被设定为比用以分隔所述模成型中空部的模成型中空密封壁的厚度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所述模成型支承壁的厚度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形成有模成型狭缝,所述模成型狭缝用于拔出使所述模成型中空部成型的中芯部件,
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位于比所述模成型狭缝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形成有模成型狭缝,所述模成型狭缝用于拔出使所述模成型中空部成型的中芯部件,
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位于比所述模成型狭缝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成型安装基部,形成有模成型狭缝,所述模成型狭缝用于拔出使所述模成型中空部成型的中芯部件,
所述模成型外侧突条部位于比所述模成型狭缝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CN202022423774.9U 2019-11-29 2020-10-27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Active CN2135018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6939A JP7344102B2 (ja) 2019-11-29 2019-11-29 自動車ドア用シール材
JP2019-216939 2019-1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01801U true CN213501801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088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23774.9U Active CN213501801U (zh) 2019-11-29 2020-10-27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44102B2 (zh)
CN (1) CN21350180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14910A (ja) * 2021-01-27 2022-08-08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ドア用シール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79032A1 (en) * 2002-10-23 2004-04-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al and method
JP3864335B2 (ja) * 2002-11-27 2006-12-27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JP4073811B2 (ja) * 2003-03-26 2008-04-09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DE202007009911U1 (de) * 2007-07-13 2007-10-31 Meteor Gummiwerke K.H. Bädje GmbH & Co. KG Dichtungsanordnung
JP5411677B2 (ja) * 2009-12-03 2014-02-12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JP5655665B2 (ja) * 2011-03-31 2015-01-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6280883B2 (ja) * 2015-02-20 2018-02-14 広島化成株式会社 ドアウェザーストリ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4102B2 (ja) 2023-09-13
JP2021084594A (ja)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4811B (zh) 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
CN110014810B (zh) 汽车车门用密封结构
CN107433842B (zh) 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
JP7137409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シール構造
US10583726B2 (en) Glass run for automobile door
US20180313139A1 (en) Glass run for automobile door
CN101332792A (zh) 汽车用车顶侧密封条
JP6566744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シール材
US20210229539A1 (en) Corner part structure of glass run
CN213501801U (zh)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US11535093B2 (en) Automotive door sealing member
CN214928898U (zh)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JP7403399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グラスラン
CN213861801U (zh) 玻璃导槽
JP4015130B2 (ja) 自動車用窓ガラスの支持構造
JP3218964B2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CN216708988U (zh) 玻璃导槽
JP4106600B2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JP2020029159A (ja) 見切りシール取付構造
JP7437224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ル材
CN211808993U (zh) 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US11987104B2 (en) Vehicle door sealing member
JP6032434B2 (ja) 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JP6976832B2 (ja) 見切りシール取付構造
US11254198B2 (en) Automobile door sealing memb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