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08993U - 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08993U
CN211808993U CN201922154271.3U CN201922154271U CN211808993U CN 211808993 U CN211808993 U CN 211808993U CN 201922154271 U CN201922154271 U CN 201922154271U CN 211808993 U CN211808993 U CN 211808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plate portion
glass run
vehicle interio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542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原康裕
宫本和彦
吉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hikawa Rubb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08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08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在采用从车室外侧相对于车窗框的上边部安装玻璃导槽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以高刚性且低成本来安装玻璃夹。玻璃夹(30)具备具有卡合部(31c、31d)的固定板部(31)。在玻璃导槽(20)的纵壁部(23c),形成有供固定板部(31)从车室外侧向车室内侧插入的插入孔(28)。在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形成有能够收纳已从插入孔(28)插入的固定板部(31)的缺口部(5d、6d)。

Description

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于汽车车门上的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在汽车侧部的车门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的车门具有保持车窗玻璃的周缘部的车窗框。在具有该车窗框的车门上,设置有用于对车窗框与车窗玻璃之间进行密封的玻璃导槽。
在专利文献1的车窗框上,以向车室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供玻璃导槽安装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从车室外侧将玻璃导槽安装于该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从车室外侧安装的玻璃导槽被称作遮蔽型玻璃导槽,该遮蔽型玻璃导槽从车室外侧覆盖并遮蔽车窗框的一部分,例如有时出于车辆外观设计上的要求会采用该遮蔽型玻璃导槽。
此外,若车辆高速行驶,则负压就会作用于车窗玻璃的车室外侧。假设此时处于稍微将车窗玻璃打开的状态,由于车窗玻璃的上部朝着下方离开车窗框而无法被保持住,因而有时车窗玻璃会在上述负压的作用下向车室外侧产生位移。这被称作玻璃的吸出现象。若引起该吸出现象,则当欲使车窗玻璃上升而将之关闭时,车窗玻璃变得无法嵌入到玻璃导槽的槽内,从而难以关闭。
因此,例如专利文献2、3所公开的那样,通过设置玻璃夹,来将车窗玻璃的上端部引导至规定位置。专利文献2中的玻璃夹是由支架板安装上的,该支架板嵌入到形成于车窗框的槽内。并且,专利文献3中的玻璃夹装在挡风雨条上,该挡风雨条安装在车窗框上。
专利文献1:日本公表专利公报特表2008-518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实开平1-892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实开平2-2532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以像专利文献1那样采用从车室外侧安装玻璃导槽的构造为前提的情况下,吸出现象有时也会成为问题。例如,当存在采用夹层玻璃作为车窗玻璃的车型和采用强化玻璃作为车窗玻璃的车型的情况下,由于夹层玻璃的刚性比强化玻璃的刚性低,所以即便在采用强化玻璃的车型中吸出现象没有成为问题,有时在采用夹层玻璃的车型中吸出现象也会成为问题,从而认为需要设定玻璃夹。并且,若车窗开口的上下尺寸较长,则负压作用在车窗玻璃上的面积就会较大,因而容易引起吸出现象,从而认为在该情况下也需要设定玻璃夹。
然而,就专利文献1的车窗框而言需要从车室外侧安装玻璃导槽,所以无法在车窗框形成供专利文献2那样的玻璃夹的支架板嵌入的槽,从而玻璃夹的安装本身较为困难。
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在安装于车窗框的挡风雨条上安装玻璃夹。在图1中,在挡风雨条设定两处通孔,来插入玻璃夹的安装部,但通孔为两处,并且玻璃夹安装部的车室内侧下方延长部分较长,因而安装作业并不容易。并且,在图4中公开了在挡风雨条上模制成形玻璃夹的示例,并且在图5中公开了在挡风雨条上注射成形玻璃夹的示例,但均需要金属模具,因而成本变高,并且有无法确保安装刚性之虞。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采用相对于车窗框的上边部从车室外侧安装玻璃导槽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以高刚性且低成本安装玻璃夹。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该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将与玻璃导槽分开独立构成的玻璃夹安装在汽车车门上,所述玻璃导槽从车室外侧安装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形成于所述汽车车门所具有的车窗框的上边部并向车室外侧延伸,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导槽具备芯部件,所述芯部件具有上壁部、下壁部以及纵壁部,所述上壁部沿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上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下壁部沿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下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纵壁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室外侧延伸至所述下壁部的车室外侧,所述玻璃夹具备夹紧部和固定板部,所述夹紧部布置于车窗玻璃的上部的车室外侧,所述固定板部从该夹紧部的上部朝向车室内侧突出并具有卡合部,在所述纵壁部的位于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供所述固定板部从车室外侧向车室内侧插入的插入孔,在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形成有缺口部,该缺口部能够收纳已从所述插入孔插入的所述固定板部,通过使已从所述插入孔插入的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卡合部与所述上壁部、所述下壁部、所述纵壁部以及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至少一者卡合,来安装所述玻璃夹。
根据该结构,由于玻璃导槽从车室外侧安装于从车窗框的上边部向车室外侧延伸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因而成为从车室外侧覆盖并遮蔽车窗框的一部分的遮蔽型车门构造。
而且,由于玻璃夹的固定板部从车室外侧朝着车室内侧插入玻璃导槽的纵板部的插入孔内,而收纳在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缺口部内,因而玻璃夹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固定板部的卡合部与玻璃导槽的上壁部、下壁部、纵壁部以及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至少一者卡合,由此玻璃夹被安装在汽车车门上。由于玻璃导槽的上壁部、下壁部以及纵壁部构成芯部件的一部分,所以刚性较高,通过使固定板部的卡合部与玻璃导槽的上壁部或者下壁部又或者纵壁部卡合,来提高玻璃夹的安装刚性。并且,由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是形成于车窗框的上边部的部分,因而该部分的刚性也较高,通过使固定板部的卡合部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卡合,来提高玻璃夹的安装刚性。
第二方面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玻璃导槽的所述下壁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突出部,所述卡合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板部的比所述下侧突出部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向车室外侧的斜下方突出,并且从车室内侧与所述下侧突出部卡合。
根据该结构,若将玻璃夹的固定板部插入到插入孔内直至该玻璃夹的卡合部位于比玻璃导槽的下侧突出部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则卡合部就从车室内侧与下侧突出部卡合,由此来抑制固定板部脱离。
第三方面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玻璃导槽的所述上壁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突出部,所述卡合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板部的比所述上侧突出部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向车室外侧的斜上方突出,并且从车室内侧与所述上侧突出部卡合。
根据该结构,若将玻璃夹的固定板部插入到插入孔内直至该玻璃夹的卡合部位于比玻璃导槽的上侧突出部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则卡合部就从车室内侧与上侧突出部卡合,由此来抑制固定板部脱离。
第四方面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板部沿上下方向突出,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是通过使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着布置起来而构成的,其中,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向车室外侧延伸,在所述第一板部形成有所述缺口部,在所述第二板部形成有卡合孔,该卡合孔供收纳在所述缺口部内的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卡合部进入。
根据该结构,若从插入孔插入玻璃夹的固定板部,则固定板部被收纳在第一板部的缺口部内,在该状态下,固定板部的卡合部进入第二板部的卡合孔而与该卡合孔的周缘部卡合,由此来抑制固定板部脱离。
第五方面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彼此留出间隔而设的多个卡合部,多个所述卡合部分别与所述上壁部、所述下壁部、所述纵壁部以及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至少一者的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彼此分离开的部位卡合。
根据该结构,由于玻璃夹的多个卡合部会分别卡合,因而处于安装状态的玻璃夹得以稳定。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实用新型,玻璃导槽从车室外侧安装在形成于车窗框的上边部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上,通过在玻璃导槽的纵壁部形成插入孔,并使已从该插入孔插入的玻璃夹的固定板部的卡合部与玻璃导槽的上壁部、玻璃导槽的下壁部、玻璃导槽的纵壁部以及上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至少一者卡合,从而能够安装玻璃夹,因此能够容易地以高刚性安装玻璃夹。
根据第二方面实用新型,由于玻璃夹的卡合部从固定板部向车室外侧的斜下方突出,并从车室内侧与形成在玻璃导槽的下壁部上的下侧突出部卡合,因而仅进行将固定板部插入到插入孔内的作业,就能够抑制固定板部脱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玻璃夹的安装作业性。
根据第三方面实用新型,由于玻璃夹的卡合部从固定板部向车室外侧的斜上方突出,并从车室内侧与形成在玻璃导槽的上壁部上的上侧突出部卡合,因而仅进行将固定板部插入到插入孔内的作业,就能够抑制固定板部脱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玻璃夹的安装作业性。
根据第四方面实用新型,由于能够使玻璃夹的卡合部与构成车窗框的部件直接卡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玻璃夹的安装刚性。
根据第五方面实用新型,由于使多个卡合部卡合,因而能够使处于安装状态的玻璃夹变得稳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车窗玻璃的吸出现象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的汽车的左视图。
图2是左侧前车门的左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4是车窗框的上边部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玻璃导槽的上边部的立体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0是沿图2中的X-X线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2中的XI-XI线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左侧前车门;3-车窗框;3a-框架上边部;3b-框架前边部;3c-框架后边部;5c-外侧板部(第一板部);5d-上侧缺口部;6c-外侧板部(第二板部);6d-下侧缺口部;6e-卡合孔;6f-翻起部;10-玻璃导槽安装板部;20-玻璃导槽;23-芯部件;23a-上壁部;23b-下壁部;23c-纵壁部;23d、23e-第一上侧突出部、第二上侧突出部;23f-下侧突出部;23g-卡定突部;28-插入孔;30-玻璃夹;31-固定板部;31c-第一上侧卡合部;31d-第二上侧卡合部;31e-第一下侧卡合部;31f-第二下侧卡合部;32-夹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举例说明而已,并没有对本实用新型、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的汽车的左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左侧前车门1的车外侧视图。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汽车的左侧前车门1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同样也能够应用于右侧前车门。
(车门的结构)
车门1是布置在汽车100的左侧部的前侧的左侧前车门,用于打开、关闭在汽车100的左侧部形成于前侧的上下车用开口部(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
汽车车门1具有构成该汽车车门1的大致下半部分的车门主体2、和构成大致上半部分的车窗框3。车门主体2的前端部经由铰链安装在车身的支柱上,该铰链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轴,但对此未图示。车门主体2由用例如钢板等制成的位于车室内外侧的两个面板(在图1中用符号2a示出车外侧面板)构成,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进行升降动作的车窗玻璃4、用于使车窗玻璃4进行升降动作的升降装置(未图示)等。
车窗框3作为保持车窗玻璃4的周缘部即前缘部、上边缘部及后缘部的窗户框(sash)发挥作用,并以形成车窗开口7的方式延伸。由车窗框3形成的车窗开口7是通过车窗玻璃4打开、关闭的。车窗框3与车窗玻璃4之间由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的玻璃导槽20(示于图2、图3)密封。
如图3、图4所示,该实施方式的车窗框3是通过将对钢板等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构成内板车室内侧的内板5和构成外板车室外侧的外板6组合起来构成的。需要说明的是,车窗框3例如也可以是如日本专利第5910574号公报的图2等所示的那样利用辊轧成形法将一块钢板等折弯而成的部件。
如图2所示,车窗框3由框架前边部3b、框架后边部3c、以及框架上边部3a构成。框架前边部3b从车门主体2的上边缘的前部向上方突出。框架后边部3c从车门主体2的上边缘的后部向上方延伸。框架后边部3c延伸至比框架前边部3b靠上方的位置。框架上边部3a沿车身的车顶侧缘部(未图示)在前后方向上从框架前边部3b的上端延伸至框架后边部3c的上端。需要说明的是,框架上边部3a的形状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也可以是整体朝向上方弯曲的形状,弯曲部的位置、框架上边部3a的倾斜角度也能够对应车身的车顶形状任意设定。
如图2所示,在左侧前车门1安装有与玻璃导槽20分开独立构成的玻璃夹30,通过使用该玻璃夹30,来应对车窗玻璃4的吸出现象。即,若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稍微打开车窗玻璃4,则有时车窗玻璃4的上端部就会在车室外侧的负压的作用下向车室外侧产生位移,当欲关闭处于向车室外侧产生了位移的这一状态的车窗玻璃4时,玻璃夹30就会接触到车窗玻璃4的上端部使该上端部朝车室内侧返回,来将车窗玻璃4的上端部朝预先规定好的位置引导,玻璃夹30就是用于发挥上述作用的部件。
例如,即使是同一种车型,也由于夹层玻璃的刚性比强化玻璃的刚性低,因而尽管在采用强化玻璃的类型中吸出现象不会成为问题,但在采用夹层玻璃的类型中吸出现象有时也会成为问题。因而,即使是同一种车型,也可以认为存在需要设定玻璃夹30的情况和不需要设定玻璃夹30的情况。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预先使玻璃夹30与玻璃导槽20分开独立构成,从而能够针对所有类型实现玻璃导槽20的共通化,而仅在需要设定玻璃夹的类型中再安装上玻璃夹30。
玻璃夹30的安装位置被设定为车窗框3的框架上边部3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但也可以在该位置以外的其它位置安装玻璃夹30。在下文中对玻璃夹30的安装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车窗框3的框架上边部3a,形成有向车室外侧突出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和朝车窗开口7(示于图1中)内突出的内周侧凸缘11。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沿框架上边部3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框架上边部3a相同,当侧视时该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呈弯曲状。并且,由于内周侧凸缘11朝车窗开口7内突出,因而内周侧凸缘11便在框架上边部3a处向下方突出。在图2所示的框架前边部3b和框架后边部3c处也能够采用相同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内周侧凸缘11就在框架前边部3b处朝后方突出,并在框架后边部3c处朝前方突出。需要说明的是,框架前边部3b和框架后边部3c也可以采用与框架上边部3a不同的构造。
如图4所示,在内板5的靠车窗开口7内侧的部位,形成有朝该车窗开口7内延伸的内侧板部5b。在外板6的靠车窗开口7内侧的部位,形成有朝该车窗开口7内延伸的内侧板部6b。在内板5的靠车窗开口7外侧的部位,形成有朝车室外侧延伸的外侧板部(第一板部)5c。在外板6的靠车窗开口7外侧的部位,形成有朝车室外侧延伸的外侧板部(第二板部)6c。
而且,通过使内板5的内侧板部5b与外板6的内侧板部6b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地接合起来,从而构成了内周侧凸缘11。并且,通过使内板5的外侧板部5c与外板6的外侧板部6c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接合起来,从而构成了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内板5的外侧板部5c在与外板6的外侧板部6c的上表面重叠起来的状态下,例如通过点焊等接合方法与外侧板部6c接合在一起。
内板5构成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上侧,在内板5的外侧板部5c上的与玻璃夹30的安装位置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上侧缺口部5d。上侧缺口部5d向车室外侧敞开并形成能够收纳下述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的收纳部。上侧缺口部5d的宽度(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玻璃夹的固定板部31的宽度(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稍大,从而能够容易从上侧缺口部5d的车室外侧朝内侧插入固定板部31。上侧缺口部5d的深度(车室内外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当如图3所示玻璃夹30位于规定的安装位置时保证固定板部31的车室内侧端部不会碰到上侧缺口部5d的缘部。
在构成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下侧的外板6的外侧板部6c,形成有形状及大小与内板5的上侧缺口部5d相同的下侧缺口部6d。上侧缺口部5d与下侧缺口部6d的形状、大小也可以不同,但两者都优选设定为不会妨碍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的插入动作的那样的形状及大小。
(玻璃导槽20的结构)
如图2所示,玻璃导槽20是设置于左侧前车门1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该实施方式的玻璃导槽20是遮蔽框架上边部3a的至少车室外侧的所谓遮蔽型玻璃导槽,并且是从车室外侧安装在框架上边部3a上的部件,对此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说明。玻璃导槽20形成为覆盖作为框架上边部3a的外表面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外表面、和内周侧凸缘11。
如图2所示,玻璃导槽20具备:沿车窗框3的框架上边部3a延伸的玻璃导槽上边部20a;沿车窗框3的框架前边部3b延伸的前侧玻璃导槽纵边部20b;以及沿车窗框3的框架后边部3c延伸的后侧玻璃导槽纵边部20c。
如图10所示,玻璃导槽20的玻璃导槽上边部20a具备:装在框架上边部3a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上的玻璃导槽主体21;和与玻璃导槽主体21一体成形的内侧装饰唇2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内侧装饰唇22。
玻璃导槽主体21具备例如由刚性比形成内侧装饰唇22的弹性材料的刚性高的树脂材料制成的芯部件23。作为可用作弹性材料的材料,只要是橡胶类弹性体即可,并没有加以特别限定,能够使用橡胶、TPE(热塑性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当使用橡胶时,列举出EPDM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当使用TPE(热塑性弹性体)时,列举出TPO、TPS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上述列举出的材料既可以是泡沫材料,也可以是非泡沫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在将PP等硬质树脂用作上述高刚性材料的情况下,优选使用TPO。
芯部件23具有沿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壁部23a、沿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壁部23b、以及从上壁部23a的车室外侧延伸至下壁部23b的车室外侧的纵壁部23c,上壁部23a、下壁部23b以及纵壁部23c形成为一体。芯部件23的车室内侧敞开,能够将该敞开部分安装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芯部件23的上壁部23a和下壁部23b在厚度方向上夹住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从而玻璃导槽20不会从车窗框3上脱落。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如图11所示的那样,在外板6上设置向下的翻起部6f等,使该翻起部6f的车室内侧端部与卡定突部23g的车室外侧面卡合,其中,卡定突部23g设置于芯部件23的下壁部23b的车室内侧端部附近的上表面。
在上壁部23a的下表面,形成有位于车室内侧并向下方突出的第一上侧突出部23d、和朝着车室外侧与第一上侧突出部23d分离开并同样向下方突出的第二上侧突出部23e。
上壁部23a的上表面由弹性材料覆盖住,并且设置为上侧密封唇25从该上壁部23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上侧密封唇25是当关闭左侧前车门1时与车身面板(未图示)接触而产生弹性变形的部分。
纵壁部23c的车室外表面也由弹性材料覆盖住,并且设置为外侧玻璃保持部26从该纵壁部23c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外侧玻璃保持部26是位于车窗玻璃4的车室外侧并从车室外侧保持车窗玻璃4的部分。在外侧玻璃保持部26的下端部设有与车窗玻璃4的车室外表面接触的外侧下端密封唇26a。
在下壁部23b的上表面,形成有从车室内外方向的中间部向上方突出并由弹性材料制成的下侧突出部23f。并且,在下壁部23b的车室内侧的端部,设有向下方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侧玻璃保持部27。内侧玻璃保持部27是位于车窗玻璃4的车室内侧并从车室内侧保持车窗玻璃4的部分。在内侧玻璃保持部27的下端部设有与车窗玻璃4的车室内表面接触的内侧下端密封唇27a。在内侧玻璃保持部27的下端部,相连地一体成形有上述内侧装饰唇22的上端部。该内侧装饰唇22形成为延伸至内周侧凸缘11的下端部,之后向车室内侧弯曲。芯部件23与上侧密封唇25、外侧玻璃保持部26、内侧玻璃保持部27及内侧装饰唇22通过公知的挤压成形法而形成为一体。
如图5所示,在纵壁部23c的位于上壁部23a与下壁部23b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插入孔28,该插入孔28用于供在下文中所详细说明的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从车室外侧向车室内侧插入。插入孔28能够在对玻璃导槽上边部20a进行挤压成形后仅在需要玻璃夹30的情况下形成,并且也能够在不需要玻璃夹30的情况下不形成该插入孔28。
插入孔28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图4所示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上侧缺口部5d和下侧缺口部6d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近似一致。如图5所示,插入孔28形成为在车室内外方向上贯穿纵壁部23c,并且在车室内外方向上也贯穿覆盖住纵壁部23c的弹性材料,因此插入孔28的车室外侧端部就会在玻璃导槽上边部20a的车室外表面上开口,插入孔28的车室内侧端部在作为玻璃导槽上边部20a的内表面的纵壁部23c的车室内表面上开口。插入孔28的车室内侧开口与图4所示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上侧缺口部5d和下侧缺口部6d的敞开部分一致,由此能够从车室外侧向车室内侧插入在下文中所详细说明的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并且,图5所示的插入孔28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该插入孔28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长,从而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呈狭缝状的插入孔28。
(玻璃夹30的结构)
如图3所示,玻璃夹30具备:通过对金属制板材进行成形而构成的固定板部31;和布置于车窗玻璃4的上部的车室外侧的、由硬质树脂或硬质橡胶制成的夹紧部32。作为制成夹紧部32的材料,可以列举出聚氯乙烯,但也可以是聚氯乙烯以外的硬质树脂材料、硬质橡胶材料。如图2所示,作为设置玻璃夹30的部分之一例,可以列举出在车窗框3的框架上边部3a处向上方弯曲的部分或弯折的部分,而也能够根据框架上边部3a的形状、车窗玻璃4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等来适当地设定。
如图3及图5所示,固定板部31具备埋入夹紧部32中的埋设板部31a、和从夹紧部32的上部朝车室内侧延伸的突出板部31b。埋设板部31a与突出板部31b是由一块板材一体成形出来的。埋设板部31a位于比车窗玻璃4靠车室外侧的位置,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埋设板部31a的下侧以越接近其下端就位于越靠车室外侧的方式缓缓地弯曲。突出板部31b的车室外侧端部与埋设板部31a的上端部相连。突出板部31b从埋设板部31a的上端部延伸至比车窗玻璃4靠车室内侧的位置。突出板部31b是插入玻璃导槽20的插入孔28中的部分。突出板部31b的宽度(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插入孔28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W1稍小,突出板部31b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插入孔28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W2小。突出板部31b的长度(车室内外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成:当如图3所示玻璃夹30处于预先规定好的安装状态时,保证突出板部31b的车室内端部不会与框架上边部3a的上侧缺口部5d及下侧缺口部6d的车室内侧缘部接触。换言之,框架上边部3a的上侧缺口部5d及下侧缺口部6d的形状被设定成:其深度保证直至玻璃夹30成为预先规定好的安装状态为止都不会妨碍突出板部31b的插入动作。
在突出板部31b,形成有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彼此留出间隔地设置的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卡合部的部分。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形成为:从突出板部31b的比上述玻璃导槽20的第二上侧突出部23e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向车室外侧的斜上方突出,并从车室内侧与第二上侧突出部23e接触并卡合。并且,第二上侧卡合部31d形成为:从突出板部31b的位于玻璃导槽20的第二上侧突出部23e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向车室外侧的斜上方突出,并与玻璃导槽20的上壁部23a和纵壁部23c之间的连接部附近的车室内侧面接触并卡合。因此,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便分别与玻璃导槽20的上壁部23a的在车室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开的部位卡合。
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是通过使突出板部31b的一部分向上方翻起而形成的翻起部,因而与突出板部31b形成为一体。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的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越趋向车室内侧就越低,因此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的上表面就会朝着车室内侧下降地倾斜。
夹紧部32的比突出板部31b靠上侧的上侧部分32a沿玻璃导槽上边部20a的车室外表面向上方延伸,由该夹紧部32的上侧部分32a从车室外侧覆盖插入孔28。另一方面,夹紧部32的比突出板部31b靠下侧的下侧部分32b形成为比外侧玻璃保持部26更向下方突出,并且形成为越接近下端侧就位于越靠车室外侧的位置。
并且,在夹紧部32的下侧部分32b设有中侧部分32c,该中侧部分32c在安装于玻璃导槽上边部20a上时比外侧玻璃保持部26的车室外侧面更向车室内侧突出。中侧部分32c呈沿外侧玻璃保持部26的下端部的弯曲部延伸的形状。利用该夹紧部32的下侧部分32b和中侧部分32c的形状,能够朝着车室内侧将已在车室外侧的负压的作用下向外侧产生了位移的车窗玻璃4的上端部引导至预先规定好的位置。
(玻璃夹30的安装方法)
接下来,对将如上所述的那样构成的玻璃夹30安装于左侧前车门1上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玻璃夹30。使固定板部31和夹紧部32形成为一体,就构成了该玻璃夹30。例如,能够通过对固定板部31的埋设板部31a进行嵌件成形来获得玻璃夹30。并且,预先在玻璃导槽20的设置玻璃夹30的设置部位形成插入孔28,并预先将玻璃导槽20安装在车窗框3上。
之后,将玻璃夹30的突出板部31b的车室内侧端部插入玻璃导槽20的插入孔28内。此时,由于在框架上边部3a形成有上侧缺口部5d和下侧缺口部6d,因而突出板部31b的插入动作不会被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芯部件23所妨碍。即,在假设没有上侧缺口部5d和下侧缺口部6d的情况下,当将突出板部31b插入到玻璃导槽20的芯部件23的上壁部23a与下壁部23b之间时,不得不使上壁部23a和下壁部23b以打开的方式产生变形。然而,由于芯部件23由高刚性部件构成,因而难以打开上壁部23a和下壁部23b,从而突出板部31b的插入动作就被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芯部件23妨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上侧缺口部5d和下侧缺口部6d,而能够在插入突出板部31b的同时将突出板部31b收纳在上侧缺口部5d和下侧缺口部6d中,因而并不需要强制性地打开芯部件23,其结果是,插入作业性变得良好。
在此,插入孔28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W2优选被设定为比突出板部31b的厚度与卡合部的高度之和稍小。若预先设定成这样的尺寸关系,则当进行插入时,卡合部便与插入孔进行弹性接触,以稍微挠曲变形的状态通过插入孔28后,卡合部就恢复原来的形状。即,卡合部的上端(或下端)恢复至比插入孔的上端(或下端)更高的位置(或更低的位置)。在恢复后,卡合部得以卡住。
并且,由于固定板部31的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及第二上侧卡合部31d的上表面朝着车室内侧下降地倾斜,因而当向插入孔28进行插入时,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难以卡在插入孔28的上边缘部上,突出板部31b的插入动作不会受到妨碍,并且在完成了插入后不会出现玻璃夹30容易脱离开插入孔的情况。
若突出板部31b被完全插入进去,就会被收纳在框架上边部3a的上侧缺口部5d和下侧缺口部6d中。并且,第一上侧卡合部31c从车室内侧与玻璃导槽20的第二上侧突出部23e接触并卡合,进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与玻璃导槽20的上壁部23a的车室外侧和纵壁部23c卡合。由此来抑制玻璃夹30脱落。
若预先设定成在安装有玻璃夹30的状态下夹紧部32的上侧部分32a的上端位置比插入孔28的上端位置高的位置关系,并且将夹紧部32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插入孔28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W1大,则夹紧部32就会覆盖玻璃导槽20的插入孔28及其周围,因而从车室外侧看不到插入孔28,外观变得美观。并且,由于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分离开,因而玻璃夹30得以稳定。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从车室外侧相对于形成在车窗框3的框架上边部3a并向车室外侧延伸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安装玻璃导槽20。在该玻璃导槽20的纵壁部23c形成有插入孔28,能够使已从插入孔28插入的玻璃夹30的第一、第二上侧卡合部31c、31d与玻璃导槽20的芯部件23卡合。由此,仅将玻璃夹30从车室外侧插入到插入孔28内,就能够容易且确保高刚性地安装该玻璃夹30。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6是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图,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的卡合部形成为向下方突出,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该变形例1的情况下,在突出板部31b,形成有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彼此留出间隔地设置的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卡合部的部分。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形成为:从突出板部31b的比玻璃导槽20的下侧突出部23f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向下方突出,并从车室内侧与玻璃导槽20的下侧突出部23f接触并卡合。并且,第二下侧卡合部31f形成为:从突出板部31b的位于玻璃导槽20的下侧突出部23f的车室外侧端部附近向车室外侧的斜下方突出,并与玻璃导槽20的下壁部23b和纵壁部23c之间的连接部附近的车室内侧面接触并卡合。因此,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便分别与玻璃导槽20的下壁部23b的在车室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开的部位卡合。
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是通过使突出板部31b的一部分向下方翻起而形成的翻起部,因而与突出板部31b形成为一体。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的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越趋向车室内侧就越低,因此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的下表面就会朝着车室外侧下降地倾斜。
图7是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图,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的卡合部形成为向上下两个方向突出。在该变形例2的情况下,在突出板部31b设有上述第二上侧卡合部31d和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并且,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突出板部31b设置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
并且,第一上侧卡合部31c、第二上侧卡合部31d、第一下侧卡合部31e以及第二下侧卡合部31f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中所示的位置,而能够布置于任意位置。再者,卡合部的个数也能够任意设定。即,设为一个以上即可,而且考虑到安装玻璃夹30时的作业性和安装后的保持刚性等,也可以设定为两个以上的多个。例如,可以省略第一上侧卡合部31c和第二上侧卡合部31d中的一者,并将另一者布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或者也可以省略第一下侧卡合部31e和第二下侧卡合部31f中的一者,并将另一者布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
(第二实施方式)
图8及图9是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与车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卡合,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外板6构成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下侧,在该外板6的外侧板部6c的位于内板5的上侧缺口部5d的正下方的部分,以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卡合孔6e。该卡合孔6e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并以朝着车室内侧与外侧板部6c的车室外侧缘部分离的方式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玻璃夹30的突出板部31b的车室内侧,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部31g。卡合部31g的位置被设定成当玻璃夹30处于预先规定好的安装状态时进入卡合孔6e中。
因此,当向玻璃导槽20的插入孔28插入玻璃夹30的突出板部31b的车室内侧端部时,卡合部31g就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的外侧板部6c的靠车室外侧的上表面滑动接触,之后在到达卡合孔6e的时刻进入该卡合孔6e中。由此,卡合部31g的车室外侧部分就与作为卡合孔6e的周缘部的车室外侧边部卡合,从而抑制玻璃夹30脱落。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从车室外侧相对于形成在车窗框3的框架上边部3a并向车室外侧延伸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安装玻璃导槽20,在该玻璃导槽20的纵壁部23c形成有插入孔28,能够使已从该插入孔28插入的玻璃夹30的卡合部31g与车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卡合。由此,仅将玻璃夹30从车室外侧插入到插入孔28内,就能够容易且确保高刚性地安装该玻璃夹30。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分开形成两个以上的卡合部31g,并使上述卡合部31g与车窗框3的玻璃导槽安装板部10卡合。
再者,虽省略详细说明,但按照先将玻璃导槽上边部20a安装于车门框架上边部3a并在该状态下最后安装玻璃夹30的顺序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设定为下述顺序:首先,预先将玻璃夹30安装在玻璃导槽上边部20a上,并在该状态下连同玻璃导槽上边部20a一起安装在车门框架上边部3a上。并且,虽省略详细说明,但对玻璃夹30的固定板部31和突出板部31b使用金属制板材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采用与夹紧部32相同的硬质材料。另外,对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前车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后车门。
上述实施方式在各个方面都仅为示例而已,不得作出限定性解释。进而,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变更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例如能够应用于设置在汽车侧部的前车门。

Claims (5)

1.一种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该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将与玻璃导槽分开独立构成的玻璃夹安装在汽车车门上,所述玻璃导槽从车室外侧安装于玻璃导槽安装板部,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形成于所述汽车车门所具有的车窗框的上边部并向车室外侧延伸,所述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导槽具备芯部件,所述芯部件具有上壁部、下壁部以及纵壁部,所述上壁部沿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上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下壁部沿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下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纵壁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室外侧延伸至所述下壁部的车室外侧,
所述玻璃夹具备夹紧部和固定板部,所述夹紧部布置于车窗玻璃的上部的车室外侧,所述固定板部从该夹紧部的上部朝向车室内侧突出并具有卡合部,
在所述纵壁部的位于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供所述固定板部从车室外侧向车室内侧插入的插入孔,
在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形成有缺口部,该缺口部能够收纳已从所述插入孔插入的所述固定板部,
通过使已从所述插入孔插入的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卡合部与所述上壁部、所述下壁部、所述纵壁部以及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至少一者卡合,来安装所述玻璃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玻璃导槽的所述下壁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突出部,
所述卡合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板部的比所述下侧突出部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向车室外侧的斜下方突出,并且从车室内侧与所述下侧突出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玻璃导槽的所述上壁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突出部,
所述卡合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板部的比所述上侧突出部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向车室外侧的斜上方突出,并且从车室内侧与所述上侧突出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板部沿上下方向突出,
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是通过使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着布置起来而构成的,其中,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向车室外侧延伸,
在所述第一板部形成有所述缺口部,
在所述第二板部形成有卡合孔,该卡合孔供收纳在所述缺口部内的所述固定板部的所述卡合部进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包括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彼此留出间隔而设的多个卡合部,
多个所述卡合部分别与所述上壁部、所述下壁部、所述纵壁部以及所述玻璃导槽安装板部的至少一者的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彼此分离开的部位卡合。
CN201922154271.3U 2018-12-11 2019-12-04 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Active CN2118089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1877 2018-12-11
JP2018231877A JP7236263B2 (ja) 2018-12-11 2018-12-11 自動車ドア用ガラスキャッチ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08993U true CN211808993U (zh) 2020-10-30

Family

ID=71084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54271.3U Active CN211808993U (zh) 2018-12-11 2019-12-04 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36263B2 (zh)
CN (1) CN21180899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47Y2 (ja) * 1990-03-01 1996-01-24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ガラスガイドの取付構造
JP2004106675A (ja) * 2002-09-18 2004-04-08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ドアグラスランのガラスガイド取付構造
JP6833480B2 (ja) * 2016-11-30 2021-02-24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ドア用グラスランの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36263B2 (ja) 2023-03-09
JP2020093626A (ja)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3842B (zh) 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
CN107031360B (zh) 车门密封结构
US10583726B2 (en) Glass run for automobile door
JP6585952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モールの取付構造
JP7137409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シール構造
US10611223B2 (en) Glass run for automobile door
CN108116202B (zh) 汽车车门用玻璃导槽的安装构造
US20150203055A1 (en) Garnish with molding and vehicle door mounted with same
CN211808993U (zh) 汽车车门用玻璃夹的安装构造
CN110370899B (zh) 汽车用门的窗框构造
JP4307401B2 (ja) 車両用開閉ドアの窓組立体とそのガスケット
CN111196137B (zh)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及其制造方法
JP7403399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グラスラン
CN213501801U (zh)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US11667176B2 (en) Vehicle tailgate
JP6910147B2 (ja) ガーニッシュ固定構造
JP7374750B2 (ja) グラスラン
JP2008114804A (ja) 自動車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US6932422B2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weather strip for motor vehicle
US11254198B2 (en) Automobile door sealing member
JP3879377B2 (ja) インナー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CN112406493B (zh) 一种车门总成及车辆
JP2011025855A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吸い出され防止構造
JPH0612980Y2 (ja) ウエザ−ストリツプ
JPH09209648A (ja) 自動車用ガラスラ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