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82253U - 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82253U CN213382253U CN202021832295.6U CN202021832295U CN213382253U CN 213382253 U CN213382253 U CN 213382253U CN 202021832295 U CN202021832295 U CN 202021832295U CN 213382253 U CN213382253 U CN 2133822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rotating shaft
- bin
- feeding bin
- mix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lay, And Manufacture Of Mixtures Containing Clay Or Ce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包括搅拌机和配料机,搅拌机一侧的上端敞开形成进料口,在进料口的外侧连接有进料斗,配料机包括称量仓,称量仓的下侧设有第一传输装置,第一传输装置的出料端位于进料斗的上方。解决配料后的混料运输造成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
背景技术
混凝土广泛的应用于建筑行业中,在混凝土进行使用时,需要进行配料和搅拌,而目前的配料机和搅拌机均是采用单独设置,在配料完成后还需手动将混料运输投送至搅拌机内,会使作业人员劳动强度较大,因此需要一种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来使配料和搅拌能机械化的进行,同时使配料后的混料进行机械化的传输至搅拌机内,从而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解决配料后的混料运输造成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包括搅拌机和配料机,所述搅拌机一侧的上端敞开形成进料口,在进料口的外侧连接有进料斗,所述配料机包括称量仓,所述称量仓的下侧设有第一传输装置,第一传输装置的出料端位于进料斗的上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搅拌机内竖向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有螺旋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机内横向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上设有若干搅拌棒,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错位设置;
所述搅拌机一侧的下端敞开形成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可拆卸地设有封堵板,在出料口的外侧连接有出料斗。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搅拌机的上侧设有传动箱,所述传动箱内设有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设置为多个,第一转动轴的上端均穿进传动箱内,且均同轴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多个第一传动齿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相连,其中一个第一转动轴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传动箱的竖向截面呈“L”字形,包括相连通的横向腔和竖向腔,所述横向腔位于搅拌机的上侧,竖向腔位于搅拌机的侧壁,所述电机设置于横向腔内。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竖向腔内转动设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通过所述链条与第一传动齿轮传动相连;
所述第三转动轴上还横向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外啮合有竖向设置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轴的端部穿进竖向腔内,且与第二锥齿轮同轴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转动轴设置为两个以上,并且在搅拌机内沿竖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转动轴的端部均穿进竖向腔内,且均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三转动轴上的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适配。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搅拌机的外壁上在出料口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卡槽,两侧的第一卡槽槽口相对,所述封堵板通过第一卡槽可拆卸地设置于出料口上。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配料机还包括机架、第二传输装置和第三传输装置,所述机架的上部设有第一进料仓、第二进料仓和第三进料仓,所述称量仓设置于机架的下部;
所述第二传输装置位于第一进料仓的下侧,且位于称量仓的上侧,用于将第一进料仓内的原料运输至称量仓中;
所述第三传输装置位于第二进料仓和第三进料仓的下侧,且位于称量仓的上侧,用于将第二进料仓和第三进料仓内的原料运输至称量仓中。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传输装置固定于机架的中部,包括机壳、主动轮、从动轮和传送带;
所述机壳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一连接板,另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二连接板;
所述主动轮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从动轮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传送带套设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
所述机壳上设有上下通透的开口,以使第一进料仓内的原料下料后落入到传送带上。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机壳的下侧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内竖向卡设有挡料板,所述挡料板下板面的高度低于传送带传输面的高度;
所述第二卡槽相对的两侧均设有呈弧形的凸出部,所述挡料板的上板面设有卡接头,所述卡接头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呈弧形的凹槽,在挡料板与机壳相连时,所述卡接头卡设在第二卡槽内,且所述凸出部卡设在凹槽内;
所述凸出部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搅拌机的进料口用于原料和水的加入,配料机在配料完成后会将混料全部置于称量仓内,利用第一传输装置将称量仓内的混料进行输送,从而使混料输送至搅拌机内进行搅拌,实现配料搅拌的机械化传动,极大的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搅拌机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槽和封堵板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机壳处卡槽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挡料板的剖视图。
图标:100-搅拌机,102-第一转动轴,103-螺旋搅拌叶片,104-第二转动轴,105-搅拌棒,106-进料口,107-进料斗,108-出料口,109-封堵板,110-出料斗,111-传动箱,112-电机,113-第一传动齿轮,114-链条,115-横向腔,116-竖向腔,117-第三转动轴,118-第二传动齿轮,119-第一锥齿轮,120-第二锥齿轮,122-第一卡槽,200-配料机,201-机架,202-第二传输装置,203-第三传输装置,204-第一进料仓,205-第二进料仓,206-第三进料仓,207-称量仓,208-第一传输装置,209-机壳,212-传送带,213-第一连接板,214-第二连接板,215-开口,216-第二卡槽,217-挡料板,218-凸出部,219-卡接头,22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具体包括搅拌机100和配料机200,搅拌机100一侧的上端敞开形成进料口106,在进料口106的外侧连接有进料斗107,配料机200包括称量仓207,称量仓207的下侧设有第一传输装置208,第一传输装置208的出料端位于进料斗107的上方。
搅拌机100的进料口106用于原料和水的加入,配料机200在配料完成后会将混料全部置于称量仓207内,利用第一传输装置208将称量仓207内的混料进行输送,从而使混料输送至搅拌机100内进行搅拌,实现配料搅拌的机械化传动,极大的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第一传输装置208的出料端位于进料斗107的上方,从而使混料能落入到进料斗107中,进而从进料斗107进入到搅拌机100内。
搅拌机100内竖向设有第一转动轴102,第一转动轴102上设有螺旋搅拌叶片103,搅拌机100内横向设有第二转动轴104,第二转动轴104上设有若干搅拌棒105,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04错位设置,搅拌机100一侧的下端敞开形成出料口108,出料口108上可拆卸地设有封堵板109,在出料口108的外侧连接有出料斗110。
通过搅拌机100内第一转动轴102的转动带动螺旋搅拌叶片103对混凝土原料进行搅拌,且螺旋搅拌叶片103还能起到逐渐提升混凝土原料的效果,使混凝土的位置逐渐上升然后掉落下降,使混凝土的搅拌更加充分,同时通过第二转动轴104的转动带动搅拌棒105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搅拌棒105与螺旋搅拌叶片103之间的搅拌方向不同,便可通过二者的配合使混凝土的搅拌更加充分和均匀。
搅拌机100的上侧设有传动箱111,传动箱111内设有电机112,第一转动轴102设置为多个,第一转动轴102的上端均穿进传动箱111内,且均同轴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113,多个第一传动齿轮113之间通过链条114传动相连,其中一个第一转动轴102与电机112的输出轴同轴相连。通设置多个第一转动轴102,且每一个第一转动轴102上均设置有螺旋搅拌叶片103,以此来使混凝土的搅拌更加充分和均匀,同时多个第一搅拌轴端部的第一传动齿轮113通过链条114传动相连,进而利用一个电机112便可带动多个第一转动轴102进行转动。
传动箱111的竖向截面呈“L”字形,包括相连通的横向腔115和竖向腔116,横向腔115位于搅拌机100的上侧,竖向腔116位于搅拌机100的侧壁,电机112设置于横向腔115内。竖向腔116内转动设有第三转动轴117,第三转动轴117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118,第二传动齿轮118通过链条114与第一传动齿轮113传动相连,第三转动轴117上还横向设有第一锥齿轮119,第一锥齿轮119外啮合有竖向设置的第二锥齿轮120,第二转动轴104的端部穿进竖向腔116内,且与第二锥齿轮120同轴相连。第二转动轴104设置为两个以上,并且在搅拌机100内沿竖向均匀设置,第二转动轴104的端部均穿进竖向腔116内,且均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20,第三转动轴117上的第一锥齿轮119与第二锥齿轮120相适配。
通过上述设置便可使电机112不仅能带动第一转动轴102进行转动,还能带动第二转动轴104进行转动,以利用一个电机112实现搅拌机100内两个方向的搅拌,具体的,电机112输出轴的转动带动第一转动轴102转动,然后利用第一传动齿轮113、第二传动齿轮118以及链条114直接的传动,来带动第三转动轴117进行转动,第三转动轴117转动时第一锥齿轮119将随之进行转动,利用第一锥齿轮119和第二锥齿轮120的垂直外啮合以实现第二锥齿轮120的转动,从而通过第二锥齿轮120的转动带动第二转动轴104转动。
而多个第二转动轴104配合多个第一转动轴102对搅拌机100内的混凝土进行搅拌,进一步保证混凝土搅拌的充分和均匀。
其中第二转动轴104上的多个搅拌棒105不会与第一转动轴102发生干涉,也不会与第一转动轴102上的螺旋搅拌叶片103发生干涉。
搅拌机100的底部为倾斜设置,且朝着出料口108的方向向下倾斜,进而便于搅拌完成的混凝土能从出料口108排出,便于进行出料。
搅拌机100的下侧连接有若干支撑立柱,通过若干支撑立柱对搅拌机100的位置进行稳固,同时能提升搅拌机100的高度,以便于进行接料。
搅拌机100的外壁上在出料口108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卡槽122,两侧的第一卡槽122槽口相对,封堵板109通过第一卡槽122可拆卸地设置于出料口108上。第一卡槽122的上侧为敞开的结构,下侧为封堵的结构,将封堵板109从上侧的敞开部分插进两个第一卡槽122内,进而使封堵板109将出料口108进行封堵,其中在封堵板109的内侧设有放水密封层,且在出料口108上也设有防水密封层,从而避免搅拌过程中水从出料口108流出。
配料机200还包括机架201、第二传输装置202和第三传输装置203,机架201的上部设有第一进料仓204、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称量仓207设置于机架201的下部,第二传输装置202位于第一进料仓204的下侧,且位于称量仓207的上侧,用于将第一进料仓204内的原料运输至称量仓207中,第三传输装置203位于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的下侧,且位于称量仓207的上侧,用于将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内的原料运输至称量仓207中。
利用第一进料仓204、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进行储料和下料,第一进料仓204内的原料落入到下侧的第二传输装置202上,并通过第二传输装置202传输至称量仓207内,同理,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内的原料落入到下侧的第三传输装置203上,通过第三传输装置203传输至称量仓207内,在称量仓207内完成进料后,打开称量仓207的出料口108,以使混料落入到第一传输装置208上,并通过第一传输装置208将混料运输至搅拌机100内,从而代替人工运输,以使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同时省工省力,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其中,第一进料仓204、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二传输装置202和第三传输装置203也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并且第二传输装置202和第三传输装置203相对设置,二者相对的一侧均为二者的出料侧,其中称量仓207便位于二者出料侧的下方,以保证称量仓207能接住第二传输装置202和第三传输装置203上传输的混凝土原料。
第二传输装置202固定于机架201的中部,包括机壳209、主动轮、从动轮和传送带212,机壳209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一连接板213,另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二连接板214,主动轮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一连接板213之间,从动轮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二连接板214之间,传送带212套设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机壳209上设有上下通透的开口215,以使第一进料仓204内的原料下料后落入到传送带212上。
机壳209上的开口215以便于使第一进料仓204内的原料下料后落入到传送带212上,从而实现原料的传输,而传送带212的传输主要是通过主动轮的转动带动传送带212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进行持续的传动,第一连接板213和第二连接板214分别起到转动固定主动轮和从动轮的效果。
其中在第一连接板213和第二连接板214上均设置有轴承孔,轴承孔内均设置有轴承,主动轮和从动轮均通过轴承实现与第一连接板213和第二连接板214之间的转动固定。在第一连接板213的外侧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的输出轴穿进连接板的内侧并与主动轮同轴相连,从而利用电动机的工作带动主动轮进行转动,从而实现传送带212的传动。
第一连接板213与机壳209以及第二连接板214与机壳209之间均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设置,从而保证第一连接板213与机壳209以及第二连接板214与机壳209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连接稳定性。
机壳209的下侧在第一连接板213和第二连接板214之间设有第二卡槽216,第二卡槽216内竖向卡设有挡料板217,挡料板217下板面的高度低于传送带212传输面的高度,第二卡槽216相对的两侧均设有呈弧形的凸出部218,挡料板217的上板面设有卡接头219,卡接头219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呈弧形的凹槽220,在挡料板217与机壳209相连时,卡接头219卡设在第二卡槽216内,且凸出部218卡设在凹槽220内,凸出部218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通过在机壳209的下侧设置挡料板217,由于挡料板217下板面的高度低于传送带212传输面的高度,便可利用挡料板217实现挡料,避免传送带212上的原料从传送带212的两侧掉落出去,从而避免原料的浪费。而通过第二卡槽216的卡接来连接挡料板217,还可便于挡料板217的拆除,便可在拆除挡料板217后对机壳209内部进行清洁,也便于对挡料板217的内侧进行清洁。
通过卡接头219与第二卡槽216之间的卡接实现挡料板217与机壳209下侧的初步连接,再以配合凸出部218与凹槽220的卡接,实现挡料板217与机壳209下侧的进一步连接,而用于凸出部218为弹性材料制成,便可通过凸出部218的形变实现卡接头219的插进和取出,便于挡料板217的安装和拆卸,其中凸出部218的形状可以略大于凹槽220的形状,也是凸出部218与凹槽220之间的卡接更加牢靠。
其中前述的第三传输装置203与第二传输装置202的结构相同,均具有机壳209、主动轮、从动轮、传送带212和挡料板217等结构。第一传输装置208可以采用螺旋输送机。
第一进料仓204、第二进料仓205、第三进料仓206和称量仓207的底部均设有用于控制仓底开合的开关阀,通过设置开关阀分别控制第一进料仓204、第二进料仓205、第三进料仓206和称量仓207底部的开合,以对第一进料仓204、第二进料仓205、第三进料仓206和称量仓207是否进行下料进行控制。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10)
1.一种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搅拌机(100)和配料机(200),所述搅拌机(100)一侧的上端敞开形成进料口(106),在进料口(106)的外侧连接有进料斗(107),所述配料机(200)包括称量仓(207),所述称量仓(207)的下侧设有第一传输装置(208),第一传输装置(208)的出料端位于进料斗(107)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100)内竖向设有第一转动轴(102),所述第一转动轴(102)上设有螺旋搅拌叶片(103),所述搅拌机(100)内横向设有第二转动轴(104),所述第二转动轴(104)上设有若干搅拌棒(105),所述第一转动轴(102)和第二转动轴(104)错位设置;
所述搅拌机(100)一侧的下端敞开形成出料口(108),所述出料口(108)上可拆卸地设有封堵板(109),在出料口(108)的外侧连接有出料斗(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100)的上侧设有传动箱(111),所述传动箱(111)内设有电机(112),所述第一转动轴(102)设置为多个,第一转动轴(102)的上端均穿进传动箱(111)内,且均同轴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113),多个第一传动齿轮(113)之间通过链条(114)传动相连,其中一个第一转动轴(102)与电机(112)的输出轴同轴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箱(111)的竖向截面呈“L”字形,包括相连通的横向腔(115)和竖向腔(116),所述横向腔(115)位于搅拌机(100)的上侧,竖向腔(116)位于搅拌机(100)的侧壁,所述电机(112)设置于横向腔(115)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腔(116)内转动设有第三转动轴(117),所述第三转动轴(117)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118),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18)通过所述链条(114)与第一传动齿轮(113)传动相连;
所述第三转动轴(117)上还横向设有第一锥齿轮(119),所述第一锥齿轮(119)外啮合有竖向设置的第二锥齿轮(120),所述第二转动轴(104)的端部穿进竖向腔(116)内,且与第二锥齿轮(120)同轴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轴(104)设置为两个以上,并且在搅拌机(100)内沿竖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转动轴(104)的端部均穿进竖向腔(116)内,且均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20),所述第三转动轴(117)上的第一锥齿轮(119)与第二锥齿轮(120)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100)的外壁上在出料口(108)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卡槽(122),两侧的第一卡槽(122)槽口相对,所述封堵板(109)通过第一卡槽(122)可拆卸地设置于出料口(108)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机(200)还包括机架(201)、第二传输装置(202)和第三传输装置(203),所述机架(201)的上部设有第一进料仓(204)、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所述称量仓(207)设置于机架(201)的下部;
所述第二传输装置(202)位于第一进料仓(204)的下侧,且位于称量仓(207)的上侧,用于将第一进料仓(204)内的原料运输至称量仓(207)中;
所述第三传输装置(203)位于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的下侧,且位于称量仓(207)的上侧,用于将第二进料仓(205)和第三进料仓(206)内的原料运输至称量仓(207)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装置(202)固定于机架(201)的中部,包括机壳(209)、主动轮、从动轮和传送带(212);
所述机壳(209)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一连接板(213),另一端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二连接板(214);
所述主动轮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一连接板(213)之间,所述从动轮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二连接板(214)之间,所述传送带(212)套设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
所述机壳(209)上设有上下通透的开口(215),以使第一进料仓(204)内的原料下料后落入到传送带(21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209)的下侧在第一连接板(213)和第二连接板(214)之间设有第二卡槽(216),所述第二卡槽(216)内竖向卡设有挡料板(217),所述挡料板(217)下板面的高度低于传送带(212)传输面的高度;
所述第二卡槽(216)相对的两侧均设有呈弧形的凸出部(218),所述挡料板(217)的上板面设有卡接头(219),所述卡接头(219)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呈弧形的凹槽(220),在挡料板(217)与机壳(209)相连时,所述卡接头(219)卡设在第二卡槽(216)内,且所述凸出部(218)卡设在凹槽(220)内;
所述凸出部(218)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32295.6U CN213382253U (zh) | 2020-08-28 | 2020-08-28 | 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32295.6U CN213382253U (zh) | 2020-08-28 | 2020-08-28 | 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82253U true CN213382253U (zh) | 2021-06-08 |
Family
ID=76212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83229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382253U (zh) | 2020-08-28 | 2020-08-28 | 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8225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00871A (zh) * | 2021-09-24 | 2021-12-17 | 兰州理工大学 | 一种高抗烈性的聚合物粘结砂浆及其制备工艺 |
-
2020
- 2020-08-28 CN CN202021832295.6U patent/CN21338225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00871A (zh) * | 2021-09-24 | 2021-12-17 | 兰州理工大学 | 一种高抗烈性的聚合物粘结砂浆及其制备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382253U (zh) | 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 | |
CN108355518A (zh) | 混料输送一体机 | |
CN213528278U (zh) | 一种带搅拌功能的加料机 | |
CN216884592U (zh) | 一种干混砂浆混合设备 | |
CN213198187U (zh) | 一种混凝土原料搅拌装置 | |
CN207284961U (zh) | 一种自动拌面机 | |
CN214345941U (zh) | 一种环境污染处理剂生产用的混合搅拌反应釜 | |
CN215139377U (zh) | 一种真空粉末混合搅拌一体机 | |
CN214982140U (zh) | 一种混凝土自动粉料输送系统 | |
CN210279029U (zh) | 一种家猪饲养用饲料混合装置 | |
CN215086847U (zh) | 一种便于上下料的混合机 | |
CN214047470U (zh) | 一种高效魔芋精炼装置 | |
CN213412544U (zh) | 一种用于生产高分子包装新材料的混炼装置 | |
CN212039911U (zh) | 一种生物有机肥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 |
CN210229856U (zh) | 高效均匀混料的自动混料机 | |
CN203020953U (zh) | 散料与液体智能混合搅拌连续输送一体机 | |
CN210545069U (zh) | 一种生产有机化肥用反应釜 | |
CN222131709U (zh) | 一种用于猪饲料加工的配料混合装置 | |
CN221514302U (zh) | 一种建筑外墙板生产用高效混合机 | |
CN219877138U (zh) | 一种新型饲料出料装置 | |
CN215703113U (zh) | 一种新型pvc稳定剂自动上升投料装置 | |
CN216358991U (zh) | 一种带初步粉碎功能的卧式螺旋搅拌机 | |
CN220428814U (zh) | 一种搅拌装置及混凝土混料 | |
CN218047454U (zh) | 一种多功能生态饲料混合装置 | |
CN220071359U (zh) | 一种多种原料混合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