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82321U - 一种婴儿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婴儿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82321U
CN213282321U CN202020984993.1U CN202020984993U CN213282321U CN 213282321 U CN213282321 U CN 213282321U CN 202020984993 U CN202020984993 U CN 202020984993U CN 213282321 U CN213282321 U CN 213282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ard
crib
side wall
f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849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福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82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82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婴儿床,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婴儿床包括床板和围栏板,床板包括中间板和设在中间板的前后两侧并与中间板转动连接的前板组件和后板组件,围栏板包括侧围板、前围板和后围板,侧围板包括与中间板固连的中间侧围板,分别设在中间侧围板的前后两侧的多个前侧围板和多个后侧围板,多个前侧围板和后侧围板均沿前后方向顺序设置,相邻的两个前侧围板转动连接,最前部的前侧围板与前围板转动连接,最后部的前侧围板与中间侧围板转动连接,相邻的两个后侧围板转动连接,最后部的后侧围板与后围板转动连接,最前部的后侧围板与中间侧围板转动连接。该婴儿床的折叠操作简单方便,折叠后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及存放。

Description

一种婴儿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婴儿床。
背景技术
为方便照顾婴幼儿,床中床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一方面可方便大人在夜间照顾婴幼儿,另一方面可防止婴幼儿单独放置在大床上时出现被不小心压到的情形。为方便床中床的携带及存放,床中床一般都能够折叠。但现有技术中的床中床折叠和展开操作不便,而且折叠后结构体积仍较大,不方便携带及存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婴儿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婴儿床,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所述婴儿床包括床板和围设在所述床板的四周的围栏板,所述床板包括位于中部的中间板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前后两侧并与所述中间板相转动连接的前板组件和后板组件,所述围栏板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床板的左右两侧的侧围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床板的前后两侧的前围板和后围板,所述侧围板包括与所述中间板相固定连接的中间侧围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侧围板的前后两侧的多个前侧围板和多个后侧围板,多个所述前侧围板和多个所述后侧围板均沿前后方向依次转动连接,位于最前部的所述前侧围板的前部与所述前围板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后部的所述前侧围板的后部与所述中间侧围板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后部的所述后侧围板的后部与所述后围板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前部的所述后侧围板的前部与所述中间侧围板相转动连接,当所述婴儿床折叠时,相邻的两个所述前侧围板相互转动靠拢,并与所述前围板相靠拢,相邻的两个所述后侧围板相互转动靠拢,并与所述后围板相靠拢,所述前板组件和所述后板组件均相对所述中间板转动靠拢。
优选地,当所述婴儿床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侧围板、所述后侧围板、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后围板均收容在所述前板组件和所述后板组件之间。
优选地,组成所述床板的各部件的折叠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组成所述围栏板的各部件的折叠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前板组件包括相邻的一端部相转动连接的前端板和前主体板,所述前主体板的后部与所述中间板相转动连接,所述后板组件包括相邻的一端部相转动连接的后端板和后主体板,所述后主体板的前部与所述中间板相转动连接,当所述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前端板、所述前主体板、所述中间板、所述后主体板和所述后端板从前向后顺序设置,且所述前端板、所述前主体板、所述中间板、所述后主体板和所述后端板位于同一平面内,当所述婴儿床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端板向后翻转与所述前主体板靠拢,所述后端板向前翻转与所述后主体板靠拢,所述前主体板和所述后主体板均相对所述中间板转动靠拢,且所述前板组件和所述后板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中间侧围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地,当所述婴儿床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侧围板、所述后侧围板、所述前围板、所述后围板、所述前端板和所述后端板均收容在所述前主体板和所述后主体板之间,且所述前端板位于所述前侧围板和所述前围板的上方,所述后端板位于所述后侧围板和所述后围板的上方。
优选地,当所述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床板和所述围栏板中,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均设置有阻止两个部件向婴儿床的外侧翻转的单向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限位结构为设置在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动连接件,所述床板中,各所述转动连接件均位于所述床板的同一侧,所述围栏板中,连接于所述中间侧围板的前后两个所述转动连接件均位于所述围栏板的同一侧,位于所述中间侧围板前方或后方的各沿前后方向顺序设置的所述转动连接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动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围栏板的不同侧。
优选地,所述床板和所述围栏板中,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通过合页或柔性连接件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婴儿床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床板上的第一布套和套设在所述围栏板上的第二布套,所述第一布套和所述第二布套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婴儿床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床板和所述围栏板形成的整体的底部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中间侧围板相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结构简单,折叠时,只要推动前围板和后围板相互靠拢,即可使相邻的两个前侧围板相互转动靠拢,并与前围板相靠拢,相邻的两个后侧围板相互转动靠拢,并与后围板相靠拢,当围栏板折叠后即可翻转前板组件和后板组件相靠拢,该婴儿床的折叠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该婴儿床折叠后,前侧围板、后侧围板、前围板和后围板均收容在前板组件和后板组件之间,使得婴儿床的结构紧凑,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及存放。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围栏板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围栏板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围栏板折叠过程中的俯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围栏板折叠完成后床板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围栏板折叠完成后床板在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围栏板折叠完成后床板在折叠过程中的俯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折叠状态下的前视图或后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折叠状态下的俯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婴儿床处于第二使用状态);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婴儿床处于第二使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该婴儿床包括床板和围设在床板的四周的围栏板。
床板包括位于中部的中间板11、分别设置在中间板11的前后两侧的前板组件和后板组件,前板组件的后部与中间板11的前部相转动连接,后板组件的前部与中间板11的后部相转动连接。
前板组件包括前端板121和前主体板122,该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前端板121位于前主体板122的前部,前端板121的后部与前主体板122的前部相转动连接,前主体板122的后部与中间板11的前部相转动连接。后板组件包括后端板131和后主体板132,该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后端板131位于后主体板132的后部,后端板131的前部与后主体板132的后部相转动连接,后主体板132的前部与中间板11的后部相转动连接。
围栏板包括分别设置在床板的左右两侧的侧围板、分别设置在床板的前后两侧的前围板21和后围板22,当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前围板21和后围板2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侧围板沿前后方向延伸。
侧围板包括与中间板11相固定连接的中间侧围板231、分别设置在中间侧围板231的前后两侧的多个前侧围板和多个后侧围板,当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多个前侧围板和多个后侧围板均沿前后方向顺序设置,相邻的两个前侧围板相邻的一端部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前部的前侧围板的前部与前围板21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后部的前侧围板的后部与中间侧围板231相转动连接,相邻的两个后侧围板相邻的一端部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后部的后侧围板的后部与后围板22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前部的后侧围板的前部与中间侧围板231相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前侧围板和后侧围板均设置有两个。两个前侧围板分别为第一前侧围板232a和第二前侧围板232b,第一前侧围板232a位于第二前侧围板232b的前部,第一前侧围板232a的后部与第二前侧围板232b的前部相转动连接,第一前侧围板232a的前部与前围板21相转动连接,第二前侧围板232b的后部与中间侧围板231相转动连接。两个后侧围板分别为第一后侧围板233a和第二后侧围板233b,第一后侧围板233a位于第二后侧围板233b的前部,第一后侧围板233a的后部与第二后侧围板233b的前部相转动连接,第一后侧围板233a的前部与中间侧围板231相转动连接,第二后侧围板233b的后部与后围板22相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中间侧围板231包括位于婴儿床内侧的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和位于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外侧的第二中间侧围板231b,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和第二中间侧围板231b固定设置在一起,且二者相平行设置。第二前侧围板232b的后部与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的前部相转动连接,第一后侧围板233a的前部与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的后部相转动连接。
上述组成床板和围栏板的各部件中,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通过转动连接件进行连接,转动连接件可采用合页或柔性连接件。该处所说的柔性连接件是指能够变形,从而使得相互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可发生相对转动,如柔性连接件采用丙纶带等,或者柔性连接件与通过其连接的两个部件的材料相同,柔性连接件与通过其连接的两个部件一体成型,但柔性连接件相对通过其连接的两个部件的厚度较薄,这使得柔性连接件可发生弹性变形使通过其连接的两个部件发生相对转动。为方便折叠,柔性连接件上可设置自柔性连接件的表面向内凹的折痕。
上述组成床板和围栏板的各部件中,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均设置有单向限位结构,这使得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相对转动到使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这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不能继续按照当前方向继续向婴儿床的外侧翻转,只能反向转动使婴儿床折叠。
本实施例中,单向限位结构即为设置在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动连接件,即转动连接件同时实现两个部件之间的转动连接及对两个部件之间的转动幅度及方向进行限位的作用,这使得婴儿床的结构更加简单。
床板中,各转动连接件均位于床板的同一侧,即均位于床板的上方或下方,本实施例中,各转动连接件均位于床板的上方。围栏板中,用于连接中间侧围板231的前后两个转动连接件均位于围栏板的同一侧,即均位于围栏板的内侧或外侧,本实施例中,连接中间侧围板231的前后两个转动连接件均位于围栏板的内侧。位于中间侧围板231前方或后方的各沿前后方向顺序设置的转动连接件中,相邻的两个转动连接件分别位于围栏板的不同侧,如前一个转动连接件假设位于围栏板的内侧,与前一个转动连接件相邻的后一个转动连接件则位于围栏板的外侧,这样的设置方式,在对各部件的转动幅度及方向进行限位的同时还不影响各部件的折叠靠拢。
当然,也可在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设置单独的限位结构来限定两个部件之间的转动幅度及方向。
婴儿床还包括套设在床板上的第一布套和套设在围栏板上的第二布套,第一布套和第二布套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件采用拉链。
前围板21和后围板22均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得前围板21和后围板22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力的作用后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当外力消失后,可恢复形变。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布套套设在床板上、第二布套套设在围栏板上且第一布套和第二布套相连接后,由于连接件及相邻的两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的作用,使得前围板21的左右两端部均呈向后弯的弧形结构,后围板22的左右两端部均呈向前弯的弧形结构;而当第一布套和第二布套之间的连接脱开,婴儿床折叠过程中,前围板21和后围板22均自然伸展,二者均近似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板形式。
当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布套套设在床板上,第二布套套设在围栏板上,第一布套和第二布套通过拉链相连接。前端板121、前主体板122、中间板11、后主体板132和后端板131从前向后顺序设置,且前端板121、前主体板122、中间板11、后主体板132和后端板131位于同一平面内。前围板21的左右两端部均呈向后弯的弧形结构,后围板22的左右两端部均呈向前弯的弧形结构。第一前侧围板232a、第二前侧围板232b、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第一后侧围板233a和第二后侧围板233b从前向后顺序设置,且第一前侧围板232a、第二前侧围板232b、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第一后侧围板233a和第二后侧围板233b位于同一平面内,如图1~图3和图14所示。
当婴儿床折叠时,使第一布套和第二布套之间的连接脱开;首先折叠围栏板,向后推前围板21,使得第一前侧围板232a和第二前侧围板232b分别相对中间侧围板231和前围板21向婴儿床的内侧转动,第一前侧围板232a和第二前侧围板232b之间相互转动靠拢,并与前围板21相靠拢,即从前围板21、各从前向后顺序设置的前侧围板到中间侧围板231形成一连续设置的Z字型结构,此过程中,前围板21自然伸展;向前推后围板22,使得第一后侧围板233a和第二后侧围板233b分别相对中间侧围板231和后围板22向婴儿床的内侧转动,第一后侧围板233a和第二后侧围板233b之间相互转动靠拢,并与后围板22相靠拢,即从后围板22、各从后向前顺序设置的后侧围板到中间侧围板231形成一连续设置的Z字型结构,此过程中,后围板22自然伸展,如图4~图6所示。围栏板折叠完成后,折叠床板,使前端板121向后翻转与前主体板122靠拢,后端板131向前翻转与后主体板132靠拢,之后使前主体板122带动前端板121相对中间板11向后转动,使后主体板132带动后端板131相对中间板11向前转动,使前主体板122和后主体板132相靠拢,如图7~图9所示。该婴儿床折叠时,组成床板的各部件的折叠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组成围栏板的各部件的折叠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当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时,折叠线即为合页的转轴,当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时,折叠线即为设置在柔性连接件上的折痕。
当婴儿床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前侧围板232a、第二前侧围板232b、第一后侧围板233a、第二后侧围板233b、前围板21、后围板22、前端板121和后端板131均收容在前主体板122和后主体板132之间。前端板121位于第一前侧围板232a、第二前侧围板232b和前围板21的上方,后端板131位于第一后侧围板233a、第二后侧围板233b和后围板22的上方。前主体板122和后主体板13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中间侧围板23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即第一前侧围板232a、第二前侧围板232b、第一后侧围板233a、第二后侧围板233b、前围板21、后围板22、前端板121和后端板131、前主体板122和后主体板132均收容在左右两侧的中间侧围板231之间。第一前侧围板232a、第二前侧围板232b、第一后侧围板233a、第二后侧围板233b、前围板21、后围板22、前主体板122和后主体板132近似处于平行的状态,且均近似垂直于第一中间侧围板231a和第二中间侧围板231b。前围板21与第一前侧围板232a相贴合或二者之间具有一较小的间隙,第一前侧围板232a与第二前侧围板232b相贴合或二者之间具有一较小的间隙,第一后侧围板233a与第二后侧围板233b相贴合或二者之间具有一较小的间隙,后围板22与第二后侧围板233b相贴合或二者之间具有一较小的间隙。整个婴儿床近似呈扁平装,使得婴儿床折叠后结构体积较小,从而便于携带及存放。
该婴儿床还可包括支撑在床板和围栏板所形成的整体的底部的支架组件,支架组件与中间侧围板231相可拆卸地连接。这样,该婴儿床具有第一使用状态和第二使用状态,当婴儿床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该婴儿床未设置支架组件,床板和围栏板所形成的整体单独放置在大床上作为床中床使用,从而实现婴儿与父母同床睡觉时划分婴儿区域,有效地保护婴儿,如图1~图3所示;当婴儿床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该婴儿床的床板和围栏板形成的整体通过支架组件进行支撑,该婴儿床即为普通的婴儿床使用,同时还可外出携带旅行使用,支架组件也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方便婴儿床的携带,如图14和图15所示。
支架组件包括通用支架31和可拆地设置在通用支架31上的托架32,托架32与中间侧围板231相可拆卸地连接。通用支架31可用于各种形式的婴儿床,托架32与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的中间侧围板231上的连接部位相匹配。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婴儿床,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所述婴儿床包括床板和围设在所述床板的四周的围栏板,所述床板包括位于中部的中间板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前后两侧并与所述中间板相转动连接的前板组件和后板组件,所述围栏板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床板的左右两侧的侧围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床板的前后两侧的前围板和后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板包括与所述中间板相固定连接的中间侧围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侧围板的前后两侧的多个前侧围板和多个后侧围板,多个所述前侧围板和多个所述后侧围板均沿前后方向依次转动连接,位于最前部的所述前侧围板的前部与所述前围板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后部的所述前侧围板的后部与所述中间侧围板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后部的所述后侧围板的后部与所述后围板相转动连接,位于最前部的所述后侧围板的前部与所述中间侧围板相转动连接,当所述婴儿床折叠时,相邻的两个所述前侧围板相互转动靠拢,并与所述前围板相靠拢,相邻的两个所述后侧围板相互转动靠拢,并与所述后围板相靠拢,所述前板组件和所述后板组件均相对所述中间板转动靠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婴儿床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侧围板、所述后侧围板、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后围板均收容在所述前板组件和所述后板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床板的各部件的折叠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组成所述围栏板的各部件的折叠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组件包括相邻的一端部相转动连接的前端板和前主体板,所述前主体板的后部与所述中间板相转动连接,所述后板组件包括相邻的一端部相转动连接的后端板和后主体板,所述后主体板的前部与所述中间板相转动连接,当所述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前端板、所述前主体板、所述中间板、所述后主体板和所述后端板从前向后顺序设置,且所述前端板、所述前主体板、所述中间板、所述后主体板和所述后端板位于同一平面内,当所述婴儿床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端板向后翻转与所述前主体板靠拢,所述后端板向前翻转与所述后主体板靠拢,所述前主体板和所述后主体板均相对所述中间板转动靠拢, 且所述前板组件和所述后板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中间侧围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婴儿床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侧围板、所述后侧围板、所述前围板、所述后围板、所述前端板和所述后端板均收容在所述前主体板和所述后主体板之间,且所述前端板位于所述前侧围板和所述前围板的上方,所述后端板位于所述后侧围板和所述后围板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婴儿床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床板和所述围栏板中,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均设置有阻止两个部件向婴儿床的外侧翻转的单向限位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限位结构为设置在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动连接件,所述床板中,各所述转动连接件均位于所述床板的同一侧,所述围栏板中,连接于所述中间侧围板的前后两个所述转动连接件均位于所述围栏板的同一侧,位于所述中间侧围板前方或后方的各沿前后方向顺序设置的所述转动连接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动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围栏板的不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和所述围栏板中,相转动连接的两个部件通过合页或柔性连接件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床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床板上的第一布套和套设在所述围栏板上的第二布套,所述第一布套和所述第二布套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床还包括支撑在所述床板和所述围栏板形成的整体的底部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中间侧围板相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具有展开和折叠状态。
CN202020984993.1U 2020-05-08 2020-06-02 一种婴儿床 Active CN2132823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58967 2020-05-08
CN2020207589677 2020-05-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82321U true CN213282321U (zh) 2021-05-28

Family

ID=75983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84993.1U Active CN213282321U (zh) 2020-05-08 2020-06-02 一种婴儿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82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1759B (zh) 可折叠的婴儿车
CN201201629Y (zh) 婴儿车
CN101844576A (zh) 婴儿车
JPS59216736A (ja) ジヤンプシ−ト
CN213282321U (zh) 一种婴儿床
WO2022121897A1 (zh) 一种可折叠推车
CN107212683B (zh) 联动收叠床架及联动折叠式婴儿床
CN104973112B (zh) 可收合婴儿车架
CN111605453A (zh) 一种汽车安全座椅专用便携车架
CN202186412U (zh) 折叠自立式宠物手推车
CN110001737A (zh) 婴儿推车架
CN213962679U (zh) 多功能摇椅
CN109334749A (zh) 一种婴儿车架及设有该车架的婴儿车
CN212828873U (zh) 儿童三轮车
CN211995811U (zh) 多功能童车
CN213820710U (zh) 婴儿床
CN213524625U (zh) 一种婴儿床
TWM544445U (zh) 嬰兒車
CN215097790U (zh) 一种新型购物车
CN112061217A (zh) 儿童推车
CN113085988A (zh) 婴儿车架
CN101376398A (zh) 一种婴儿推车
CN213892639U (zh) 一种可折叠漂移车车架及漂移车
CN212637613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5663604U (zh) 一种儿童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