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57387U -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57387U
CN213057387U CN202021822015.3U CN202021822015U CN213057387U CN 213057387 U CN213057387 U CN 213057387U CN 202021822015 U CN202021822015 U CN 202021822015U CN 213057387 U CN213057387 U CN 2130573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motorcycle
link
shock absorber
absorb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220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德文
陈荣艺
曾永进
许跃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Xiashing Motorcy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Xiashing Motorcy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Xiashing Motorcy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Xiashing Motorcy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220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573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573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573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包括避震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接座和支架,所述支架邻近设置于摩托车的后轮轴心处,所述避震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別枢接所述避震器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摩托车的车架与引擎总成之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別枢接所述避震器与所述第一连杆之一和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固定在后叉上,其前端枢接于所述引擎总成。本实用新型通过多连杆机构增强后减震结构的缓冲效果,减小它的震动量,使摩托车骑乘时舒适性更强。

Description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擦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图5示出了现有摩托车的后减震结构1’,其普遍安装位置为:车架2’及后叉3’各一锁点。这种锁付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存在缺点:摩托车骑乘时震动厉害,舒适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包括避震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接座和支架,所述支架邻近设置于摩托车的后轮轴心处,所述避震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別枢接所述避震器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摩托车的车架与引擎总成之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別枢接所述避震器与所述第一连杆之一和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固定在后叉上,其前端枢接于所述引擎总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枢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避震器的枢接点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避震器的枢接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呈Y字形,包括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固定部,其中,第一枢接部枢接于所述引擎总成,第二枢接部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后叉。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后叉的具体结构是,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后叉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带螺孔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设于所述固定孔并通过螺钉锁紧。
进一步地,固定孔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在Y字形的三个部分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一投影线,所述连接座使所述第二连杆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二投影线,所述避震器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三投影线,所述第一投影线、所述第二投影线和所述第三投影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摩托车形成一车身中心线,所述车身中心线正投影于地面形成的投影线与所述第三投影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避震器包括阻尼器和穿设于所述阻尼器的弹簧,所述阻尼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所述支架。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多连杆机构增强后减震结构的缓冲效果,减小它的震动量,使摩托车骑乘时舒适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的局部装配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的的局部装配示意图;
图5是现有摩托车后减震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1包括避震器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连接座14和支架15。其中,连接座14固定在后叉3(具体地,靠近前端位置)上,支架15邻近设置于摩托车的后轮轴心处。避震器11倾斜布置,其上端(前端)枢接于第二连杆13(具体地,中间位置),下端(后端)枢接于支架15。避震器11的结构是公知的,包括阻尼器111和穿设于阻尼器111的弹簧112。阻尼器111的两端设有相应枢接座。第一连杆12的前端枢接车架2,后端枢接第二连杆13的上端。第二连杆13下端枢接连接座14,连接座14的前端枢接于引擎总成4。因此,避震器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连接座14、支架15和后叉3形成六连杆机构,可以增强后减震结构的缓冲效果,减小它的震动量,使摩托车骑乘时舒适性更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2的两端均为带有销孔的枢接头,中间带销孔部分接纳于避震器11的枢接座中。第二连杆13的上端为带有销孔的枢接头,下端为枢接座。
第一连杆12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一投影线,连接座14使第二连杆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二投影线,避震器11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三投影线。优选地,第一投影线、第二投影线和第三投影线相互平行。更优选地,摩托车形成一车身中心线L,车身中心线L正投影于地面形成的投影线与所述第三投影线平行。这种结构能进一步提高减震水平。
在所示实施例中,连接座14呈Y字形,包括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固定部,其中,第一枢接部(前端)设有供枢轴穿过的销孔141,以枢接于引擎总成4。第二枢接部(后上端)设有供枢轴穿过的销孔142,以枢接于第二连杆13的下端。固定部固定于后叉3,具体地,固定部上设有多个固定孔143(示出三个,分别设置在Y字形的三个部分上),后叉3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带螺孔的固定柱31。安装时,固定柱31穿设于固定孔143并通过螺钉锁紧即可,非常方便。
第二实施例
如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2与第二连杆13的枢接点与第二连杆13与避震器11的枢接点重合。即,第一连杆12的后端、第二连杆13的上端与避震器11的上端(前端)通过同一枢轴16枢接在一起。
应该理解,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2的前端枢接于车架2,但第一连杆12的前端也可以枢接于引擎总成4。
另外,避震器11、第一连杆12与第二连杆13之间的枢接点布置也不限于所示实施例。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震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接座和支架,所述支架邻近设置于摩托车的后轮轴心处,所述避震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別枢接所述避震器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摩托车的车架与引擎总成之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別枢接所述避震器与所述第一连杆之一和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固定在后叉上,其前端枢接于所述引擎总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枢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避震器的枢接点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避震器的枢接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呈Y字形,包括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固定部,其中,第一枢接部枢接于所述引擎总成,第二枢接部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后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后叉的具体结构是,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后叉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带螺孔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设于所述固定孔并通过螺钉锁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孔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在Y字形的三个部分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一投影线,所述连接座使所述第二连杆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二投影线,所述避震器正投影于地面形成一第三投影线,所述第一投影线、所述第二投影线和所述第三投影线相互平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摩托车形成一车身中心线,所述车身中心线正投影于地面形成的投影线与所述第三投影线平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器包括阻尼器和穿设于所述阻尼器的弹簧,所述阻尼器的两端分别枢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一和所述支架。
CN202021822015.3U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Active CN2130573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22015.3U CN213057387U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22015.3U CN213057387U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57387U true CN213057387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54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22015.3U Active CN213057387U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573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63964A (en)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US5496052A (en) Damper mechanism of bicycle frame
CN213057387U (zh)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JPH09109974A (ja) 自転車用フレーム
CN209426939U (zh) 一种刚性连接与弹性连接可切换的童车车架结构
CN219447193U (zh) 一种自行车车架
CN211442645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自行车架叉
CN210971403U (zh) 一种折叠车架减震结构
CN214296287U (zh) 一种减震折叠自行车车架
CN209351530U (zh) 一种内置的童车减震机构
CN220865584U (zh) 前后双减震式滑板车
CN215043402U (zh) 一种高强度铝合金自行车车架
CN220884684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s形后叉钩爪支架
CN220905257U (zh) 一种中置减震的幼童拖车
CN219506080U (zh) 一种前避震结构及雪地车
CN208306837U (zh) 一种自行车后轮浮动机构
CN218536833U (zh) 一种巴哈车转向节
CN215361698U (zh) 一种摩托车减震车架
CN217294791U (zh) 一种自行车避震结构
CN217944800U (zh) 一种专用于转向桥的桥壳
CN217374790U (zh) 一种减震车架
CN211055291U (zh) 一种儿童平衡车减震结构
JPH04292290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輪懸架装置
CN214930348U (zh) 三轮车结构及其可倾斜式轮架
CN210284499U (zh) 一种高端竟速版碳纤维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