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18798U -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18798U
CN213018798U CN202021068516.7U CN202021068516U CN213018798U CN 213018798 U CN213018798 U CN 213018798U CN 202021068516 U CN202021068516 U CN 202021068516U CN 213018798 U CN213018798 U CN 2130187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hell
concentric
pip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685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松联
樊震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ak Fost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ak Fos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ak Fost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ak Fos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685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187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18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187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包括油箱,所述油箱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连接有底盖,所述底盖的底面设有安装座,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一取油管和第二取油管,所述外壳的顶端设有顶盖,所述外壳的外侧壁设有电磁阀,所述顶盖的侧壁设有柱塞泵,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微量润滑油气输送速度慢,并且在初始开机时响应速度慢,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压阀向油箱内注入压缩空气,进行腔体蓄压,作为第一种供油动力,另通过气动脉冲阀设定压缩空气的工作频率,并定时向柱塞泵内输送驱动气源,使得柱塞泵动作,作为第二种供油动力,即可进行两种方式供油的配合,有效地提高润滑输送速度,并且解决初始开机时响应速度慢,无法快速提供润滑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背景技术
微量润滑是指润滑剂用量非常少的润滑工况。其在切削,高速旋转机构如高速离心机等中采用此种润滑方式。在切削中也叫做最小量润滑,即使用最小量的切削液达到最佳切削效果,是一种金属加工的润滑方式,即半干式切削。通常将压缩气体(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与极微量的润滑油混合汽化后形成含有微米级的液滴油雾,通过喷嘴高速喷射到切削区域或运动副,从而对切削区域或运动副进行有效的冷却和润滑。
微量润滑大多采用油箱与油泵配合进行供油,油气润滑输送速度慢,并且在初始开机时响应速度慢,无法快速提供润滑,效率较低,严重影响润滑质量,并且由于不同工况下的加工对润滑量的需求不同,现有的供油无法进行定量精确给油,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微量润滑油气输送速度慢,并且在初始开机时响应速度慢,无法快速提供润滑,效率较低,严重影响润滑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包括油箱,所述油箱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连接有底盖,所述底盖的底面设有安装座,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一取油管和第二取油管,所述外壳的顶端设有顶盖,所述外壳的外侧壁设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出口端通过气管分别连接有第一调压阀、第二调压阀和气动脉冲阀,所述第一调压阀的出口端与外壳内腔连通,所述顶盖的侧壁设有柱塞泵,所述柱塞泵的气口与气动脉冲阀连通,所述柱塞泵的进油端口与第二取油管连通;
所述顶盖的顶面设有两个并列的同心分流组件,两个所述同心分流组件的顶端均连接有同心管,所述同心分流组件底端的气路接口与第二调压阀的出口端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同心分流组件底端的油路接口通过导油管与柱塞泵的出油口连通,另一个所述同心分流组件的底端油路接口与第一取油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顶盖内设有若干个导流孔,若干个所述导流孔分别与第一调压阀、第二调压阀、气动脉冲阀和柱塞泵对应。
优选的,所述同心分流组件包括气路接头,所述气路接头的底端与顶盖的顶面螺纹连接,所述气路接头底端的外侧壁开设有与导流孔连通的进气口,所述气路接头的顶端螺纹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设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分别与第一取油管和导油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同心管包括外管和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外管的端部连接有锁盖,所述锁盖与连接头螺纹连接,所述内管的端部与中心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同心分流组件还包括挡环,所述挡环设置在连接头内腔的顶部,所述挡环的端面开设有与内管对应的通孔,所述内管外侧的挡环端面设有导流口,所述外管与气路接头通过导流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顶盖的顶面设有节流阀,所述节流阀的底端与第一取油管连通的导流孔轴孔配合。
优选的,所述底盖的顶面设有液位开关,所述外壳体的侧壁设有液位计,所述第一调压阀和第二调压阀均设有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调压阀向油箱内注入压缩空气,增大油箱内的压强,进行腔体蓄压,作为第一种供油动力,另通过气动脉冲阀设定压缩空气的工作频率,并定时向柱塞泵内输送驱动气源,使得柱塞泵动作,作为第二种供油动力,即可进行两种方式供油的配合,有效地提高润滑输送速度,并且解决初始开机时响应速度慢,无法快速提供润滑的问题,同时通过柱塞泵和节流阀能够实现定量精确给油,供油质量更高;
2.本实用新型采用同心分流组件,通过锁盖将外管的端部固定,并对挡环进行限位,从而通过气路接头与中心管分别连通外管和内管,进而通过外管和内管配合的同心管进行润滑介质和压缩空气的同步输送,能够提高混合喷射位置的油气混合效率,进而提高润滑冷却效率,有效地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侧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同心分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油箱;101、外壳;102、底盖;103、安装座;104、顶盖;2、电磁阀;3、气管;4、第一调压阀;5、第二调压阀;6、压力表;7、导流孔;8、同心分流组件;81、气路接头;82、连接头;83、锁盖;84、中心管;85、挡环;86、导流口;87、进气口;9、同心管;91、外管;92、内管;10、节流阀;11、第一取油管;12、气动脉冲阀;13、柱塞泵;14、第二取油管;15、导油管;16、液位开关;17、液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包括油箱1,油箱1包括外壳101,外壳101的底端连接有底盖102,底盖102的底面设有安装座103,外壳101内设有第一取油管11和第二取油管14,外壳101的顶端设有顶盖104,外壳101的外侧壁设有电磁阀2,电磁阀2的出口端通过气管3分别连接有第一调压阀4、第二调压阀5和气动脉冲阀12,第一调压阀4的出口端与外壳101内腔连通,具体的,第一调压阀4、第二调压阀5设置在顶盖104的侧壁,气动脉冲阀12设置在顶盖104的顶面,顶盖104的侧壁设有柱塞泵13,柱塞泵13的气口与气动脉冲阀12连通,柱塞泵13的进油端口与第二取油管14连通,即可通过第一调压阀4向油箱1内注入压缩空气,增大油箱1内的压强,进行腔体蓄压,作为第一种供油动力,另通过气动脉冲阀12设定压缩空气的工作频率,并定时向柱塞泵13内输送驱动气源,使得柱塞泵13动作,作为第二种供油动力,并通过第二取油管14将油箱1内的润滑介质泵出;
参阅图1、2和3,顶盖104的顶面设有两个并列的同心分流组件8,两个同心分流组件8的顶端均连接有同心管9,其中一个同心分流组件8底端的油路接口通过导油管15与柱塞泵13的出油口连通,具体的,与第一调压阀4气路连通的同心分流组件8与柱塞泵13进行油路连通,另一个同心分流组件8的底端油路接口与第一取油管11连通,即可通过第二调压阀5向两个并列的同心分流组件8内输送压缩空气,并由第一取油管11将油箱1内的润滑介质在腔体蓄压的作用下送入与第一取油管11对应的同心分流组件8内,进行空气和润滑介质的同步输送,另由第二取油管14将油箱1内的润滑介质在柱塞泵13的作用下送入与柱塞泵13对应连通的同心分流组件8内,进行空气和润滑介质的同步输送。
参阅图3和4,其中,顶盖104内设有若干个导流孔7,若干个导流孔7分别与第一调压阀4、第二调压阀5、气动脉冲阀12和柱塞泵13对应,具体的,第一调压阀4的出口端与外壳101内腔通过导流孔7连通,即通过第一调压阀4和导流孔7配合,向油箱1内注入压缩空气,增大油箱1内的压强,第二调压阀5的出口端与同心分流组件8底端的气路接口通过导流孔7连通,气动脉冲阀12与柱塞泵13的气口通过导流孔7连通,柱塞泵13的进油端口和出口端口分别与第二取油管14和导油管15通过导流孔7连通,即可通过顶盖104内加工的导流孔7进行压缩空气和润滑介质的导流,更加便捷,并避免杂乱的管道,提高设备的装配效率,并且更加便于维护。
参阅图5,其中,同心分流组件8包括气路接头81,气路接头81的底端与顶盖104的顶面螺纹连接,气路接头81底端的外侧壁开设有与导流孔7连通的进气口87,具体的,进气口87环形分布在气路接头81的外侧壁,气路接头81的内腔与导流孔7通过进气口87连通,气路接头81的顶端螺纹连接有连接头82,连接头82内设有中心管84,中心管84分别与第一取油管11和导油管15连通,具体的,中心管84竖直向下贯穿气路接头81,并与导流孔7轴孔配合,并且两个同心导流组件8内的中心管84分别与第一取油管11和导油管15通过导流孔7连通。
参阅图1、3和4,其中,同心管9包括外管91和设置在外管91内的内管92,具体的,内管92贯穿外管91,并与外管91的内壁配合形成截面为圆环的气路,外管91的端部连接有锁盖83,锁盖83与连接头82螺纹连接,内管92的端部与中心管84连接,具体的,内管92套在中心管84的端部,并通过锁盖83将外管91的端部固定,并对挡环85进行限位,从而通过内管92和外管91配合进行润滑介质和压缩空气的同步输送。
参阅图1和5,其中,同心分流组件8还包括挡环85,挡环85设置在连接头82内腔的顶部,具体的,连接头82的内腔为阶梯孔,即可通过阶梯孔对挡环85进行定位,挡环85的端面开设有与内管92对应的通孔,具体的,内管92贯穿挡环85与中心管84连接,即可由挡环85与中心管84配合对内管92进行限位固定,避免内管92脱落,内管92外侧的挡环85端面设有导流口86,外管91与气路接头81通过导流口86连通。
参阅图4,其中,顶盖104的顶面设有节流阀10,节流阀10的底端与第一取油管11连通的导流孔7轴孔配合,即可通过节流阀10定量调节对对应的同心分流组件8输送的润滑介质。
参阅图1和4,其中,底盖102的顶面设有液位开关16,外壳体101的侧壁设有液位计17,第一调压阀4和第二调压阀5均设有压力表6,即可通过液位开关16进行低液位监测,并通过可视的液位计17方便液位的观测,同时由压力表6测试第一调压阀4和第二调压阀5输出的压缩空气的压力。
工作原理:
参阅图6,使用时,电磁阀2(二位三通电磁阀)的进口端连接5-8bar的压缩空气源,在顶盖104上设置与外壳101内腔连通的电磁阀,并且两组同心分流组件8对应的同心管9分别连接电磁阀进行开闭调控,即可通过同心管9外接的电磁阀进行开闭,外接油路对应选择不同的供油方式,并且两组同心管9对应的供油方式如下:
方式一、采用腔体蓄压供油:压缩空气5-8bar经过电磁阀2后分别进入第一调压阀4和第二调压阀5,进入第一调压阀4的压缩空气减压至1-4bar进入外壳101内腔,使得外壳101内的润滑介质液面带压,润滑介质经第一取油管11进入节流阀10,由节流阀10定量控制调节对外输送的润滑介质并经导流孔7导入同心分流组件8内,由第二调压阀5输出的压缩空气经导流孔7直接进入同心分流组件8与进入同心分流组件8的润滑介质分别通过外管91和内管92配合的双通道型同心管9进行同步输送,并不混合,内管92输送润滑介质,外管91输送压缩空气,在润滑点终端由喷头实现混合喷射,进而对润滑位置进行均匀的润滑冷却。
方式二、采用柱塞泵定量供油:压缩空气5-8bar经过电磁阀2后分别进入第二调压阀5和气动脉冲阀12(气动脉冲频率发生器),进入第二调压阀5的压缩空气经过减压后直接进入第二取油管14对应连通的同心分流组件8内,并导入外管91内,进入气动脉冲阀12的压缩空气通过设定的工作频率,定时往柱塞泵内输送驱动气源,使得柱塞泵动作将润滑油泵送至同心分流组件8通过中心管84输送到内管92,即可由同心管9内的油气在喷嘴位置混合后喷射到润滑位置。
上述方式二可作为初开机的供油方式,方式一可作为开机后,稳定工况下的供油方式,亦或者两种供油方式不同时工作,对应不同的工况进行供油,另外,顶盖104设置的电磁阀用于方式一使用结束后,对外壳101内腔进行泄压,恢复常压状态,避免油液含压造成泄漏,从而通过两种供油方式的配合,有效地提高润滑输送速度,并且解决初始开机时响应速度慢,无法快速提供润滑的问题,同时通过柱塞泵和节流阀能够实现定量精确给油,供油质量更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所述油箱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连接有底盖,所述底盖的底面设有安装座,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一取油管和第二取油管,所述外壳的顶端设有顶盖,所述外壳的外侧壁设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出口端通过气管分别连接有第一调压阀、第二调压阀和气动脉冲阀,所述第一调压阀的出口端与外壳内腔连通,所述顶盖的侧壁设有柱塞泵,所述柱塞泵的气口与气动脉冲阀连通,所述柱塞泵的进油端口与第二取油管连通;
所述顶盖的顶面设有两个并列的同心分流组件,两个所述同心分流组件的顶端均连接有同心管,所述同心分流组件底端的气路接口与第二调压阀的出口端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同心分流组件底端的油路接口通过导油管与柱塞泵的出油口连通,另一个所述同心分流组件的底端油路接口与第一取油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内设有若干个导流孔,若干个所述导流孔分别与第一调压阀、第二调压阀、气动脉冲阀和柱塞泵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分流组件包括气路接头,所述气路接头的底端与顶盖的顶面螺纹连接,所述气路接头底端的外侧壁开设有与导流孔连通的进气口,所述气路接头的顶端螺纹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设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分别与第一取油管和导油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管包括外管和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外管的端部连接有锁盖,所述锁盖与连接头螺纹连接,所述内管的端部与中心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同心分流组件还包括挡环,所述挡环设置在连接头内腔的顶部,所述挡环的端面开设有与内管对应的通孔,所述内管外侧的挡环端面设有导流口,所述外管与气路接头通过导流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的顶面设有节流阀,所述节流阀的底端与第一取油管连通的导流孔轴孔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的顶面设有液位开关,所述外壳体的侧壁设有液位计,所述第一调压阀和第二调压阀均设有压力表。
CN202021068516.7U 2020-06-11 2020-06-11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Active CN213018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8516.7U CN213018798U (zh) 2020-06-11 2020-06-11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68516.7U CN213018798U (zh) 2020-06-11 2020-06-11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18798U true CN213018798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93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68516.7U Active CN213018798U (zh) 2020-06-11 2020-06-11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187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8530A (zh) * 2023-07-19 2023-10-10 中南大学 一种直升机传动系统油雾应急润滑试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8530A (zh) * 2023-07-19 2023-10-10 中南大学 一种直升机传动系统油雾应急润滑试验系统
CN116858530B (zh) * 2023-07-19 2024-01-09 中南大学 一种直升机传动系统油雾应急润滑试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018798U (zh)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喷射的多方式供油设备
CN102229062B (zh) 一种微量润滑系统
CN101596688A (zh) 一种微量润滑系统
CN205147956U (zh) 连续供液式微量润滑装置
CN106838590A (zh) 高压气动脉冲式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
CN210950737U (zh) 一种高性能低温大风量微量润滑外冷雾化系统
CN116422216A (zh) 一种含微量水的二氧化碳配制及供应试验系统
CN210423667U (zh) 风电齿轮箱的行星架润滑结构
CN211874588U (zh) 一种活塞连续喷油振荡冷却装置
CN105179301B (zh) 核主泵用非能动紧急注入水供应系统
CN212915601U (zh) 一种过氧化氢法生产醋酸钴溶液的反应器
CN208949523U (zh) 一种应用于电脑绣花机上的旋梭自动微量喷油装置
CN211574733U (zh) 一种汽轮机润滑油用注油装置
CN221074995U (zh) 一种具有润滑功能的轴承钢珠
CN216003820U (zh) 一种生产饲料添加剂用氨水输送装置
CN220688731U (zh) 一种低温滚齿微量润滑设备
CN217909763U (zh) 生物脱硫再生的喷射装置
CN218582856U (zh) 一种微量润滑外冷雾化系统
CN201166016Y (zh) 一种采煤掘进机的快速补油装置
CN110482668A (zh) 一种带气泡切割功能的氢水混合器
CN209798244U (zh) 一种针织机针道润滑结构
CN217559539U (zh) 一种新型大通径钻机油雾器
CN219692889U (zh) 一种油气雾化结构及应用该油气雾化结构的喷油器
CN211963993U (zh) 一种用于微量润滑设备的高压混合罐
CN216131013U (zh) 一种燃油泵油气粗过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