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21117U - 汽车进气导流机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进气导流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21117U CN212921117U CN202022018792.9U CN202022018792U CN212921117U CN 212921117 U CN212921117 U CN 212921117U CN 202022018792 U CN202022018792 U CN 202022018792U CN 212921117 U CN212921117 U CN 2129211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plate
- flow guiding
- plate
- flip cover
- defl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包括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分别设置在防撞梁的两端,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上均设置有导流面,导流面向发动机水箱的方向倾斜;第三导流板设置在防撞梁的底部,第三导流板上设置有自锁结构,自锁结构与防撞梁上的小腿保护杆配合。本申请可以通过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的配合,实现了将进入格栅的空气充分引导至发动机水箱,有效提升了散热降温的效果;同时,该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可以利用汽车现有防撞梁实现安装固定,从而实现了在不改变水箱结构的前提下将格栅处的进气全部引导至水箱板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部件降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进气导流机构。
背景技术
新车型在高温条件下行驶时,发动机会产生高温,由于空调制冷速度慢不能及时散热降温,需要通过格栅将进气全部导入水箱板上,以提升散热和制冷性能。
但是,为了能够将进气导入至水箱板上,需要在现有水箱设计的基础上,在水箱两侧及底部增加导向机构。而由于水箱是在现有已开发模具中成型,难以对模具再进行更改,需要额外开发模具以在水箱上成型导向机构,这将极大地提升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进气导流机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实现在不改变水箱结构的前提下将格栅处的进气全部引导至水箱板上。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中,包括:
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分别设置在防撞梁的两端,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上均设置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向发动机水箱的方向倾斜;
第三导流板,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底部,所述第三导流板上设置有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与防撞梁上的小腿保护杆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翻转盖板和螺钉,所述翻转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板转动相连,所述翻转盖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螺钉与所述第三导流板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翻转盖板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三导流板转动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翻转盖板与所述第三导流板一体成型,所述翻转盖板能够在与所述第三导流板连接位置处弯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导流板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凹陷,所述翻转盖板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陷,当所述翻转盖板和所述第三导流板固定扣合后,所述第一弧形凹陷和所述第二弧形凹陷分别压紧在所述小腿保护杆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凹陷和所述第二弧形凹陷上均固定设置有缓冲垫。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垫的材质为海绵或橡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均包括导流部和固定部,所述导流面设置在所述导流部上,所述导流部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三导流板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卡扣,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卡扣与防撞梁上的小腿保护支架固定卡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海绵条。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可以通过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的配合,实现了将进入格栅的空气充分引导至发动机水箱,有效提升了散热降温的效果;同时,该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可以利用汽车现有防撞梁实现安装固定,从而实现了在不改变水箱结构的前提下将格栅处的进气全部引导至水箱板上。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为图2中在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在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防撞梁;
2-第一导流板;
21-导流部;
211-导流面;
22-固定部;
221-海绵条;
3-第二导流板;
4-第三导流板;
41-翻转盖板;
42-缓冲垫;
43-螺钉;
5-小腿保护杆;
51-小腿保护支架;
a-第一位置;
b-第二位置。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包括第一导流板2、第二导流板3和第三导流板4,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分别设置在防撞梁1的两端,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上均设置有导流面211,导流面211向发动机水箱的方向倾斜;第三导流板4设置在防撞梁1的底部,第三导流板4上设置有自锁结构,自锁结构与防撞梁1上的小腿保护杆5配合。
其中,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均可以固定在防撞梁1的内侧,即防撞梁1上朝向发动机的一侧,当空气进入格栅时,可以通过防撞梁1两侧的导流板引导至水箱上,提升了散热效果,同时,通过将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固定在防撞梁1上,可以无需对水箱进行改造或者对水箱的模具重新开发,从而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此外,通过设置第三导流板4,可以防止从格栅进入的空气从车辆底盘下流失,进一步保证空气可以充分吹向水箱,提升降温散热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导流板2、第二导流板3和第三导流板4可以利用现有的防撞梁1的结构实现固定,无需对防撞梁1进行较大的改进,仅可以通过在防撞梁1上的适当位置增加固定孔或卡扣即可。
进一步,本申请中,为了便于对第三导流板4的拆装,可以在第三导流板4上设置自锁结构,该自锁结构可以通过与防撞梁1上的小腿保护杆5配合,以实现第三导流板4在防撞梁1上的固定。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3和图5所示,该自锁结构可以包括翻转盖板41和螺钉43,翻转盖板41的一端与第三导流板4转动相连,翻转盖板41的另一端通过螺钉43与第三导流板4固定连接。
在将第三导流板4向防撞梁1上固定前,可以将翻转盖板41转动打开至第一位置a,如图5所示,然后可以将第三导流板4定位在与小腿保护杆5的固定位置处,然后可以向小腿保护杆5的方向转动翻转盖板41至第二位置b,如图5所示,以使翻转盖板41将小腿保护杆5压在第三导流板4上,并可以通过螺钉43将翻转盖板41与第三导流板4锁紧固定。
具体地,在一种实施例中,翻转盖板41可以通过铰链与第三导流板4转动相连。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翻转盖板41与第三导流板4可以一体成型,翻转盖板41能够在与第三导流板4连接位置处弯折。其中,为了便于翻转盖板41与第三导流板4连接位置处发生弯折,翻转盖板41与第三导流板4均可以采用塑料材质,而翻转盖板41与第三导流板4连接位置处的厚度相对较薄,从而可以增加柔性,便于弯折。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第三导流板4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弧形凹陷,翻转盖板41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陷,当翻转盖板41和第三导流板4固定扣合后,第一弧形凹陷和第二弧形凹陷分别压紧在小腿保护杆5上。
需要说明的是,小腿保护杆5一般为圆柱形,通过分别设置第一弧形凹陷和第二弧形凹陷,可以增大第三导流板4和翻转盖板41分别与小腿保护杆5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三导流板4在小腿保护杆5上的可靠固定。
其中,为了防止第三导流板4与防撞梁1之间因刚性碰撞而产生异响,第一弧形凹陷和第二弧形凹陷上均可以固定设置有缓冲垫42。
具体地,缓冲垫42的材质可以为海绵或橡胶,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海绵。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均包括导流部21和固定部22,导流面211设置在导流部21上,导流部21与防撞梁1固定连接,固定部22与第三导流板4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为了便于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的固定安装,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的固定部22上均可以设置有卡扣,固定部22通过卡扣与防撞梁1上的小腿保护支架51固定卡接。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固定部22上可以设置有海绵条221,该海绵条221可以与保险杠配合,以避免发生刚性碰撞。
本申请提供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可以通过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的配合,实现了将进入格栅的空气充分引导至发动机水箱,有效提升了散热降温的效果;同时,该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可以利用汽车现有防撞梁实现安装固定,从而实现了在不改变水箱结构的前提下将格栅处的进气全部引导至水箱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流板(2)和第二导流板(3),所述第一导流板(2)和所述第二导流板(3)分别设置在防撞梁(1)的两端,所述第一导流板(2)和所述第二导流板(3)上均设置有导流面(211),所述导流面(211)向发动机水箱的方向倾斜;
第三导流板(4),设置在所述防撞梁(1)的底部,所述第三导流板(4)上设置有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与防撞梁(1)上的小腿保护杆(5)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结构包括翻转盖板(41)和螺钉(43),所述翻转盖板(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板(4)转动相连,所述翻转盖板(4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螺钉(43)与所述第三导流板(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盖板(41)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三导流板(4)转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盖板(41)与所述第三导流板(4)一体成型,所述翻转盖板(41)能够在与所述第三导流板(4)连接位置处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板(4)上设置有第一弧形凹陷,所述翻转盖板(41)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陷,当所述翻转盖板(41)和所述第三导流板(4)固定扣合后,所述第一弧形凹陷和所述第二弧形凹陷分别压紧在所述小腿保护杆(5)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凹陷和所述第二弧形凹陷上均固定设置有缓冲垫(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42)的材质为海绵或橡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2)和所述第二导流板(3)均包括导流部(21)和固定部(22),所述导流面(211)设置在所述导流部(21)上,所述导流部(21)与所述防撞梁(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22)与所述第三导流板(4)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2)上设置有卡扣,所述固定部(22)通过所述卡扣与防撞梁(1)上的小腿保护支架(51)固定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进气导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2)上设置有海绵条(22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18792.9U CN212921117U (zh) | 2020-09-15 | 2020-09-15 | 汽车进气导流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18792.9U CN212921117U (zh) | 2020-09-15 | 2020-09-15 | 汽车进气导流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21117U true CN212921117U (zh) | 2021-04-09 |
Family
ID=75305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18792.9U Active CN212921117U (zh) | 2020-09-15 | 2020-09-15 | 汽车进气导流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211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47909A (zh) * | 2021-07-14 | 2021-10-26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进气格栅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3787903A (zh) * | 2021-10-09 | 2021-12-14 |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动进气格栅安装结构 |
-
2020
- 2020-09-15 CN CN202022018792.9U patent/CN2129211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47909A (zh) * | 2021-07-14 | 2021-10-26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进气格栅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3787903A (zh) * | 2021-10-09 | 2021-12-14 |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动进气格栅安装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921117U (zh) | 汽车进气导流机构 | |
JP5965272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04521813A (ja) | バンパーユニットを備えた自動車前部 | |
CN211642106U (zh) | 一种汽车下导风板及其安装结构 | |
CN211731291U (zh) | 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以及汽车 | |
WO2023207608A1 (zh) | 一种保险杠支架、车身前端组件及车辆 | |
JP5545013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EP0134765A1 (en) | Motor vehicle having a conveyor for air for cooling the radiator for the engine coolant liquid | |
CN111572468B (zh) | 一种固定于驾驶室上的防热风回流装置 | |
CN114407642B (zh) | 一种纯电动车导风板结构 | |
JP3522419B2 (ja) |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装置 | |
US20090108627A1 (en) | Front 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220594852U (zh) | 前下护板以及车辆 | |
CN108825355A (zh) | 一种中冷器导流结构及中冷器 | |
CN215971096U (zh) | 一种汽车导风板结构 | |
CN220314908U (zh) | 护板组件以及车辆 | |
KR101527897B1 (ko) | 쿨링 모듈의 파손 방지를 위한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 |
JP5573342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219295359U (zh) | 保护板和车辆 | |
CN219821365U (zh) | 散热器格栅和车辆 | |
CN221562983U (zh) | 一种降风阻用汽车底护板及车辆 | |
CN220947921U (zh) | 一种导风罩结构及车辆 | |
CN214240987U (zh) | 机舱下护板及电动车辆 | |
KR101042149B1 (ko) | 차량용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 |
CN218258051U (zh) | 保险杠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29 Address after: 401135 No. 618 Liangjiang Avenue, Longxing Town,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Jin Kang Sai Li 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402260 No.1 Jiujiang Avenue, Shuangfu New District,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BRANCH, DFSK AUTOMOBILE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