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27418U -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27418U
CN212827418U CN202020897399.9U CN202020897399U CN212827418U CN 212827418 U CN212827418 U CN 212827418U CN 202020897399 U CN202020897399 U CN 202020897399U CN 212827418 U CN212827418 U CN 212827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ink
waste toner
waste
piec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9739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锦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Deli Keb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Deli Keb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Deli Keb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Deli Keb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9739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27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27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27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通过废墨传送带的循环移动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上的废墨转移至废墨收集区进行去除而收集,保证了对应位于打印头的下方的废墨传送带的表面的废墨处于非堆积状态,其巧用打印头(字车)的不打印工作行程驱动,在字车每一次的往复移动过程中,传动单元的传动件受字车驱动可与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衔接并由此而传递动力,将字车横向移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的循环转动,也可以在字车的反向移动过程中,由字车带动传动单元的传动件反向移动,从而与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脱离,使废墨传送带暂时停止转动。该废墨收集装置将字车的往复运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的单向转动来搬运废墨,实现主动式处理废墨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喷墨打印机会使用难流动/难吸收的墨水。打印机工作过程中,多余喷出的废弃墨水容易堆积累高,随着打印机的正常工作,墨水堆积到一定高度后能够接触到喷头表面而使得画像质量达不到要求。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现有如下几种处理方式,现有的一种简单的实现方式是,用一种高吸收能力的海绵用以吸收废墨。但采用吸收海绵的方式在少量吸收后,同样会出现废墨堆积,废墨堆积到一定高度后,而致使打印机功能失效。
还有一种实现方式是,通过打印机的程序控制使得废墨喷射位置均匀分布在一定的宽度范围内。或者是,通过相应的控制机构将用户开合打印机的对应面板、外盖的动作转换为对堆积废墨的推动,使得废墨更均匀地分布在更大地范围内。这两种处理方式,通过扩大废墨可堆积的范围,虽然减缓了废墨的堆积速度,但在该范围内堆积到一定高度后,仍会导致打印机功能失效。
再一种实现方式是,在打印机相关位置设计用户可打开的窗口,在堆积的废墨堆积到一定程度即将使打印机功能失效前,提醒用户打开窗口,定时更换废墨吸收海绵。该中处理方式,相对繁琐,在用户忘记更换废墨吸收海绵的情况下,同样会因废墨堆积到一定高度后,而致使打印机功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能有效解决废墨堆积问题,从而避免打印头与堆积废墨接触而导致打印机功能失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包括:
机架;
废墨转移单元,设于机架上,包括承载架以及废墨传送带,所述废墨传送带能循环转动地设于所述的承载架上,从而带动附着在废墨传送带上的废墨转移至废墨收集区;
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设于机架的废墨收集区,用于将附着在所述的废墨传送带上的废墨从废墨传送带上去除并收集;
传动单元,包括致动件、弹性件以及传动件,所述致动件位于打印机的字车的远离打印区域的行进路径上,且能与字车接触而随字车横向滑移,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的致动件上,在弹性件处于蓄能状态下使所述的致动件始终具有朝打印区域所在位置移动的趋势,所述传动件的动力输入端能与所述致动件相传动连接,传动件的动力输出端能与所述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相传动连接从而带动废墨传送带转动,所述传动件横向活动设于所述致动件的移动路径中,能在致动件远离打印区域过程中与致动件接触并随该致动件一起移动,从而使传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相衔接,还能在所述致动件朝打印区域所在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传动件反向移动,使传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相脱离。
为了实现致动件的横向移动,还包括在机架的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架,该两个第一支架上均设有横向贯通的导向孔,所述致动件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沿致动件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导向杆,所述致动件的两个导向杆能对应穿设到两个第一支架的导向孔中,并通过导向杆与导向孔的滑动配合而滑动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架上。
所述的弹性件,可以采用各种现有技术,可以包括压簧、扭簧、簧片等各种弹性元件,但为了更好地配合致动件,所述弹性件以第一弹簧为主体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导向杆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抵在所述限位件上,第二端抵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导向孔的周沿上。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简化传动单元的结构,所述致动件上具有横向延伸设置的条形齿条,所述传动件为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能与所述条形齿条相啮合从而构成所述传动件的动力输入端,所述承载架上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转动轴,所述的废墨传送带环绕设置在该两个转动轴上,其中一个转动轴上设有与该转动轴同轴转动的第二齿轮,从而构成所述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齿轮能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从而构成所述传动件的动力输出端。可以想到的是,本实施例的传动件并不局限于采用一个第一齿轮的结构,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齿轮组合形成的传动组件结构。
为了方便传动件的在横向上滑移,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均在横向上延伸的条形槽,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两端具有的齿轮轴,该第一齿轮的两个齿轮轴对应穿设在第二支架的两个条形槽中从而使第一齿轮横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作为改进,所述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包括刮刀以及在上方开口的废墨收集箱,所述废墨收集箱位于所述废墨传送带的下方,所述刮刀对应设置在所述废墨收集箱的开口位置,并使刮刀与废墨传送带的底部表面接触,从而在刮刀与废墨传送带的相对运动过程中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上的废墨刮下而落入废墨收集箱中。将刮刀设置在废墨收集箱上,可以刮除掉的废墨直接从上方开口处落入到废墨收集箱,方便了废墨的收集,当然可以想到的是,所述刮刀并不局限于仅设置的废墨收集箱上,也可以通过对应的支撑结构直接设置的机架上。
作为改进,所述刮刀自所述废墨收集箱的开口边沿向上延伸并朝背离所述废墨传送带移动方向的一侧倾斜。刮刀采用朝背离所述废墨传送带移动方向的一侧倾斜的结构设置,可以实现刮刀与废墨传送带表面的呈倾斜角状态接触,从而在与废墨传送带的相对移动过程中,将废墨传送带上废墨有效去除。
为了方便对废墨传送带的张紧程度进行调节,还包括张紧调节机构,该张紧调节机构与所述废墨收集箱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废墨收集箱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对应设置在废墨收集箱上的刮刀向所述废墨传送带施压。
作为改进,所述张紧调节机构包括:
限位架,用于放置所述的废墨收集箱,包括两个立板,该两个立板能分别约束在废墨收集箱的相对两侧;
滑动块,位于所述的废墨收集箱的底面之下,并能水平滑动地设于所述的机架上,滑动块的上表面为第一楔形面,并由该滑动块的第一楔形面与对应位于废墨收集箱的底部表面的第二楔形面滑动配合而实现所述废墨收集箱的上下移动;
驱动件,其作用端与所述滑动块连接,从而带动滑动块相对所述机架水平移动。
当滑动块的水平移动时,滑动块的顶部与废墨收集箱的底部之间的楔形面配合结构可以将滑动块的水平移动转化为废墨收集箱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废墨收集箱的高度调节,其中,在废墨收集箱升高的同时,可以实现废墨传送带的张紧,确保刮刀与废墨传送带充分接触,而将废墨去除,这种张紧调节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可以适用在较小空间内。另一方面,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废墨收集箱时,只需要移动滑动块,降低废墨收集箱的高度,然后拆去一些限位元件后,即可非常方便的将废墨收集箱取出进行更换。
为了方便地实现滑动块在水平方向的移动调节,所述滑动块上具有螺纹孔,所述机架上设有定位座,所述驱动件为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定位座上的调节丝杆,该调节丝杆的杆部与所述滑动块的螺纹孔连接从而构成所述驱动件的作用端,所述调节丝杆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在所述滑动块与所述定位座之间,从而使滑动块始终具有远离所述定位座的趋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该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是通过废墨传送带的循环移动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上的废墨转移至废墨收集区进行去除而收集,保证了对应位于打印头的下方的废墨传送带的表面的废墨能处于非堆积状态,该废墨收集装置能巧用打印头(字车)的不打印工作行程驱动,使得废墨收纳处理的过程实现自动化,其中,在字车每一次的往复移动过程中,传动单元的传动件受字车驱动可与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衔接并由此而传递动力,将字车横向移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的循环转动,也可以在字车的反向移动过程中,由字车带动传动单元的传动件反向移动,从而使传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废墨传送带的动力输入端脱离,而使废墨传送带暂时停止转动,依此循环往复,该废墨收集装置将字车的往复运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的单向转动来搬运废墨,实现主动式处理废墨的目的,使得废墨处理量化、可控,显著提高了打印机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该废墨收集装置也使得废墨不会因搬运等内外力因素而飞散到其他地方,显著提高了打印机的可靠性,并且减少了废墨与维护人员的意外接触,提供了对维护人员和用户生命健康的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墨收集过程状态示意图(字车带动致动件正向移动过程,其中,第一齿轮未与第二齿轮啮合);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墨收集过程状态示意图(字车带动致动件正向移动过程,其中,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废墨传送带循环转动);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墨收集过程状态示意图(字车带动致动件反向移动过程,其中,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脱离,废墨传送带停止循环转动);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机架;11、第一支架;110、导向孔;12、第二支架;120、条形槽; 13、限位架;131、立板;14、导轨;20、承载架;21、转动轴;22、第二齿轮;23、废墨传送带;31、致动件;311、导向杆;312、条形齿条;313、限位件;314、支部; 32、弹性件;33、传动件;330、齿轮轴;41、刮刀;42、废墨收集箱;420、第二楔形面;51、滑动块;510、第一楔形面;511、螺纹孔;52、定位座;53、调节丝杆;54、第二弹簧;60、字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现有喷墨打印机通常包括字车,字车可以沿字车架做往复运动。字车上设有墨盒组件以及打印头,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方式是由墨盒组件提供墨源,在打印信号的驱动下将墨水自打印头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来完成字符或图形的记录。为了保持墨水从打印头的喷嘴喷射过程处于最佳条件,喷墨打印机在打印前或者打印中,喷头会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喷墨水,一般是打印头随字车从位于打印机的中部的打印区域移动至打印机的两侧的清洁区域进行“喷吐操作”,目的是对于喷头进行维护保养,防止喷头堵住。或者打印机长时间未打印,喷头有沉积,喷吐过程可以让沉积的墨水喷出,提高打印画质。
现有的喷墨打印机会使用难流动/难吸收的墨水。打印机工作过程中,多余喷出的废弃墨水容易堆积累高,随着打印机的正常工作,墨水堆积到一定高度后能够接触到喷头表面而使得画像质量达不到要求。
参见图1-图7,本实施例提供移动能主动式处理废墨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包括机架10、废墨转移单元、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传动单元以及张紧调节机构。废墨转移单元、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传动单元以及张紧调节机构均设于机架10上。
参见图1及图5,废墨转移单元包括承载架20以及废墨传送带23。承载架20设于机架10上,承载架20包括两个转动轴21,废墨传送带23环绕设置在该两个转动轴21 上,从而能够在转动轴21的带动下循环转动。具体地,废墨传送带23沿机架10的横向方向延伸布置,废墨传送带23的外表面设有可用于附着或吸收废墨的材料,如废墨吸收海绵,当打印头移动至清洁区域,朝位于下方的废墨传送带23进行喷吐操作时,其喷出的废墨可以附着在废墨传动带的上层的外表面上,然后在转动轴21的带动下,废墨传送带23循环转动,带动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转移至废墨收集区。
结合图7,当废墨传送带23带动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转动至废墨收集区时,废墨传送带23的外表面对应朝下,在该打印机的废墨收集区,可通过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从废墨传送带23上去除并收集。
参见图6及图7,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包括刮刀41以及在上方开口的废墨收集箱42。废墨收集箱42位于废墨传送带23的下方,具体地,废墨传送带23的下层可以收容在废墨收集箱42的上方开口中。刮刀41对应设置在废墨收集箱42的开口位置,刮刀41可以与废墨传送带23的底部表面接触,从而在刮刀41与废墨传送带23的相对运动过程中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刮下而落入废墨收集箱42中。将刮刀41设置在废墨收集箱42上,可以刮除掉的废墨直接从上方开口处落入到废墨收集箱42,方便了废墨的收集。
结合图7,废墨收集箱42为一方形箱体结构。刮刀41为一刮片结构,具体地,该刮片自废墨收集箱42的开口边沿向上延伸并朝背离废墨传送带23移动方向的一侧倾斜。参见图7,废墨传送带23的下层是从右侧向左侧移动,刮片对应设置在废墨收集箱 42开口的左侧边沿上,并朝右侧倾斜设置。这种结构设置,可以实现刮刀41与废墨传送带23表面的呈倾斜角状态接触,从而在与废墨传送带23的相对移动过程中,将废墨传送带23上废墨有效去除。
参见图5及图7,张紧调节机构可对废墨传送带23的张紧程度进行调节。张紧调节机构包括限位架13、滑动块51以及驱动件。限位架13设于机架10上,用于放置废墨收集箱42,具体地,限位架13至少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立板131,该两个立板131 能分别约束在废墨收集箱42的左右两侧(当然,并不局限于废墨收集箱42的左右两侧位置,也可以是其它方位位置),从而在水平方向上限定住废墨收集箱42,使废墨收集箱在水平方向上不能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313的两个立板131的其中一个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机架10上,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废墨收集箱42时,只需要移动滑动块51,降低废墨收集箱42的高度,然后拆去对应立板131后,即可非常方便的将废墨收集箱42取出进行更换。
参见图5及图7,滑动块51位于废墨收集箱42的底面之下,具体能水平滑动地设于机架10上。滑动块51的上表面为第一楔形面510,对应地,废墨收集箱42的底部表面为与第一楔形面510同方向设置的第二楔形面420。当滑动块51水平滑动时,可通过滑动块51的第一楔形面510与废墨收集箱42的底部的第二楔形面420滑动配合从而实现废墨收集箱42的上下移动。
参见图5及图7,为了保证滑动块51能够在机架10上平稳移动,机架10的上还设有横向延伸(即沿机架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14,滑动块51的底部对应设有与导轨14相适配的滑槽(图中未示出),滑动块51通过该滑槽滑动设置的导轨14上。
参见图7,为了方便滑动块51在水平方向的移动调节,进而实现废墨收集箱42的高度位置的准确调节,机架10上设有定位座52,本实施例的驱动件为可活动地穿设在定位座52上的调节丝杆53,滑动块51上对应设有螺纹孔511,该调节丝杆53的杆部能够与滑动块51的螺纹孔511连接,从而在调节丝杆53转动时带动滑动块51横向滑移。调节丝杆53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54,该第二弹簧54的两端分别抵在滑动块51与定位座之间,第二弹簧54的设置,可避免调节丝杆53与滑动块51之间出现松动问题,使滑动块51的固定更加牢靠。
当需要对废墨传动带进行张紧调节时,用户可以转动调节丝杆53,带动滑动块51横向滑移,在滑动块51的横向移动过程中,滑动块51的顶部与废墨收集箱42的底部之间的楔形面配合结构可以将滑动块51的水平移动转化为废墨收集箱42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废墨收集箱42的高度调节,其中,在废墨收集箱42升高的同时,可以实现废墨传送带23的张紧,确保刮刀41与废墨传送带23充分接触,而将废墨去除,这种张紧调节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可以适用在较小空间内。另一方面,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废墨收集箱42时,只需要移动滑动块51,降低废墨收集箱42的高度,然后拆去立板 131后,即可非常方便的将废墨收集箱42取出进行更换。
参见图5及图6,传动单元包括致动件31、弹性件32以及传动件33。机架10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架11,该两个第一支架11上均设有横向贯通的导向孔110。致动件31为一条形滑块结构,该条形滑块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向杆311,导向杆311的延伸方向与致动件31的移动方向一致。该致动件31的两个导向杆311能对应穿设到两个第一支架11的导向孔110中,从而通过导向杆311与导向孔110的滑动配合而滑动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架11上。
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致动件31位于打印机的字车60的远离打印区域的行进路径上,具体地,致动件31的顶部具有向上延伸的支部314,当字车60向左侧移动时(即朝远离打印机的打印区域的方向移动),能够与致动件31的支部314接触,从而带动致动件31一起向左侧滑移。
参见图1及图5,本实施例的弹性件32以第一弹簧为主体套设在所述导向杆311上,其中,导向杆311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件313,限位件313具体可以为套设约束在导向杆311上的挡片结构,第一弹簧的第一端抵在限位件313上,第二端抵在所述第一支架11的第一导向孔110的周沿上。当字车60反向移动时(即向右侧移动),字车60 不再对致动件31的支部314施压,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致动件31可自动向右移动,复位至初始位置。
参见图5,本实施例的传动件33为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轴向两端具有的齿轮轴330。机架10上还设置有用以支撑传动件33的第二支架12,第二支架12上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均在横向上延伸的条形槽120,该第一齿轮的两个齿轮轴330对应穿设在第二支架12的两个条形槽120中从而使第一齿轮横向滑动地设置在第二支架12上。
参见图5,致动件31的底部具有横向延伸设置的条形齿条312,废墨转移单元的两个转动轴21的其中一个上设有与该转动轴21同轴转动的第二齿轮22。第一齿轮设于致动件31的移动路径中,具体地,致动件31横向移动时,在致动件31的条形齿条的驱动下,第一齿轮能沿第二支架12的条形槽120横向移动,并由此实现第一齿轮与转动轴21的第二齿轮22啮合或者脱离。具体地,当第一齿轮向左移动到设置位置时,可与致动件31的条形齿条312以及第二齿轮22同时啮合,从而将字车60横向移动(致动件31的横向移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23的循环转动。其中,第一齿轮与条形齿条312 相啮合构成了传动件33的动力输入端,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22啮合构成了传动件33 的动力输出端,而第二齿轮22构成了废墨传送带23的动力输入端。当致动件31向右移动时,由于第一齿轮此时右侧无限位,因而可带动第一齿轮相对第二齿轮22脱离开,使废墨传送带23停止转动。
本实施例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的优点:首先,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是通过废墨传送带23的循环移动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转移至废墨收集区进行去除而收集,保证了对应位于打印头的下方的废墨传送带23的表面的废墨能处于非堆积状态,该废墨收集装置能巧用打印头(字车60)的不打印工作行程提供驱动力,使得废墨收纳处理的过程实现自动化,其中,在字车60每一次的往复移动过程中,传动单元的传动件33受字车60驱动可与废墨传送带23的动力输入端衔接并由此而传递动力,将字车60横向移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23的循环转动,也可以在字车60的反向移动过程中,由字车60带动传动单元的传动件33反向移动,从而使传动件33的动力输出端与废墨传送带23的动力输入端脱离,而使废墨传送带23暂时停止转动,依此循环往复,该废墨收集装置将字车60的往复运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23的单向转动来搬运废墨,实现主动式处理废墨的目的,使得废墨处理量化、可控,显著提高了打印机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该废墨收集装置也使得废墨不会因搬运等内外力因素而飞散到其他地方,显著提高了打印机的可靠性,并且减少了废墨与维护人员的意外接触,提供了对维护人员和用户生命健康的保障。其次,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可以通过张紧调节机构的滑动块51的顶部与废墨收集箱42的底部之间的楔形面配合结构将滑动块51的水平移动转化为废墨收集箱42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废墨收集箱42的高度调节,其中,在废墨收集箱42升高的同时,可以实现废墨传送带23的张紧,确保刮刀41与废墨传送带23充分接触,而将废墨去除,这种张紧调节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可以适用在较小空间内。
本实施例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的工作过程:
参见图2,当字车60带动致动件31向左侧移动时,致动件31的条形齿条312能够与第一齿轮相接触,从而带动第一齿轮共同向左侧移动,当第一齿轮移动到设定位置时(即由第二支架12的条形槽120的左侧端壁限定住),第一齿轮能与废墨转移单元的第二齿轮22相啮合,此时,在致动件31继续向左移动过程中(详见图3),条形齿条 312可带动第一齿轮绕自身轴线转动,同时将扭矩传递至第二齿轮22,进而带动转动轴 21的旋转,实现废墨输送带的循环转动,在废墨输送带的转动过程中,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的刮刀41可以与废墨传送带23的下层的底部表面接触,从而在刮刀41与废墨传送带23的相对运动过程中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刮下而落入废墨收集箱42 中,实现废墨的转移及收集。
参见图4,当字车60向右侧移动准备进行下一次打印操作时,字车60不再对致动件31的支部314施压,而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致动件31可自动向右移动,此时,致动件31的条形齿条312同样能够带动第一齿轮(由于第一齿轮右侧无限位)向右侧移动,在该过程中,第一齿轮能够与废墨转移单元的第二齿轮22相脱离,废墨传送带 23暂时停止转动,此时不进行废墨输送带的废墨去除操作。而当字车60完成打印动作再次向左侧移动时,又会带动致动件31左移,通过传动单元将字车60横向移动转化为废墨传送带23的循环转动,继续进行废墨的转移及收集操作,依次循环往复。

Claims (10)

1.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10);
废墨转移单元,设于机架(10)上,包括承载架(20)以及废墨传送带(23),所述废墨传送带(23)能循环转动地设于所述的承载架(20)上,从而带动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转移至废墨收集区;
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设于机架(10)的废墨收集区,用于将附着在所述的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从废墨传送带(23)上去除并收集;
传动单元,包括致动件(31)、弹性件(32)以及传动件(33),所述致动件(31)位于打印机的字车(60)的远离打印区域的行进路径上,且能与字车(60)接触而随字车(60)横向滑移,所述弹性件(32)作用于所述的致动件(31)上,在弹性件(32)处于蓄能状态下使所述的致动件(31)始终具有朝打印区域所在位置移动的趋势,所述传动件(33)的动力输入端能与所述致动件(31)相传动连接,传动件(33)的动力输出端能与所述废墨传送带(23)的动力输入端相传动连接从而带动废墨传送带(23)转动,所述传动件(33)横向活动设于所述致动件(31)的移动路径中,能在致动件(31)远离打印区域过程中与致动件(31)接触并随该致动件(31)一起移动,从而使传动件(33)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废墨传送带(23)的动力输入端相衔接,还能在所述致动件(31)朝打印区域所在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传动件(33)反向移动,使传动件(33)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废墨传送带(23)的动力输入端相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机架(10)的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架(11),该两个第一支架(11)上均设有横向贯通的导向孔(110),所述致动件(31)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沿致动件(3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导向杆(311),所述致动件(31)的两个导向杆(311)能对应穿设到两个第一支架(11)的导向孔(110)中,并通过导向杆(311)与导向孔(110)的滑动配合而滑动设置在两个第一支架(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2)以第一弹簧为主体套设在所述导向杆(311)上,所述导向杆(311)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件(313),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抵在所述限位件(313)上,第二端抵在所述第一支架(11)的第一导向孔(110)的周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31)上具有横向延伸设置的条形齿条(312),所述传动件(33)为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能与所述条形齿条(312)相啮合从而构成所述传动件(33)的动力输入端,所述承载架(20)上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转动轴(21),所述的废墨传送带(23)环绕设置在该两个转动轴(21)上,其中一个转动轴(21)上设有与该转动轴(21)同轴转动的第二齿轮(22),从而构成所述废墨传送带(23)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齿轮能与所述第二齿轮(22)相啮合从而构成所述传动件(33)的动力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12),第二支架(12)上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均在横向上延伸的条形槽(120),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两端具有的齿轮轴(330),该第一齿轮的两个齿轮轴(330)对应穿设在第二支架(12)的两个条形槽(120)中从而使第一齿轮横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墨去除及收集单元包括刮刀(41)以及在上方开口的废墨收集箱(42),所述废墨收集箱(42)位于所述废墨传送带(23)的下方,所述刮刀(41)对应设置在所述废墨收集箱(42)的开口位置,并使刮刀(41)与废墨传送带(23)的底部表面接触,从而在刮刀(41)与废墨传送带(23)的相对运动过程中将附着在废墨传送带(23)上的废墨刮下而落入废墨收集箱(42)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刀(41)自所述废墨收集箱(42)的开口边沿向上延伸并朝背离所述废墨传送带(23)移动方向的一侧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张紧调节机构,该张紧调节机构与所述废墨收集箱(42)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废墨收集箱(4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对应设置在废墨收集箱上的刮刀(41)向所述废墨传送带(23)施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调节机构包括:
限位架(13),用于放置所述的废墨收集箱(42),包括两个立板(131),该两个立板(131)能分别约束在废墨收集箱(42)的相对两侧;
滑动块(51),位于所述的废墨收集箱(42)的底面之下,并能水平滑动地设于所述的机架(10)上,滑动块(51)的上表面为第一楔形面(510),并由该滑动块(51)的第一楔形面(510)与对应位于废墨收集箱(42)的底部表面的第二楔形面(420)滑动配合而实现所述废墨收集箱(42)的上下移动;
驱动件,其作用端与所述滑动块(51)连接,从而带动滑动块(51)相对所述机架(10)水平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块(51)上具有螺纹孔(511),所述机架(10)上设有定位座(52),所述驱动件为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定位座(52)上的调节丝杆(53),该调节丝杆(53)的杆部与所述滑动块(51)的螺纹孔(511)连接从而构成所述驱动件的作用端,所述调节丝杆(53)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54),该第二弹簧(54)的两端分别抵在所述滑动块(51)与所述定位座之间,从而使滑动块(51)始终具有远离所述定位座的趋势。
CN202020897399.9U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Active CN212827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7399.9U CN212827418U (zh)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7399.9U CN212827418U (zh)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27418U true CN212827418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67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97399.9U Active CN212827418U (zh) 2020-05-25 2020-05-25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274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200011144A1 (it) * 2022-05-27 2023-11-27 Durst Group Ag Sistema di stampa con un primo e secondo mezzo di accoglimento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200011144A1 (it) * 2022-05-27 2023-11-27 Durst Group Ag Sistema di stampa con un primo e secondo mezzo di accoglimento
WO2023227235A1 (de) * 2022-05-27 2023-11-30 Durst Group Ag Drucksystem mit einem ersten und zweiten aufnahmemittel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13263B1 (en) Hide-away wiper cleaner for inkjet printheads
CN115230326B (zh) 喷墨打印装置和恢复方法
JP200502219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7274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1166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340220B1 (en) Transferring spittoon system for waste inkjet ink
CN212827418U (zh)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JP2011056889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のノズル面クリーニング機構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US6409303B1 (en) Two-stage scraper system for inkjet wipers
CN111516393A (zh) 一种打印机的废墨收集装置
JP3970097B2 (ja) 記録装置
JP202005913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回復方法
US20100079537A1 (en) Head cap and ink-jet printer
JP5165359B2 (ja) インク受けユニ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200103050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28056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220691B1 (en) Fiber track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kjet printheads
JP200713080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349776A (ja) 記録装置
KR20040016521A (ko) 잉크젯 프린터
US6340218B1 (en) Single-pass wiping system for inkjet printheads
JP200713080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35929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回復装置
JPH0542677A (ja) インクジエツト印刷装置におけるヘツ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203657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