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32815U - 双组份点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组份点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32815U
CN212732815U CN202021896439.4U CN202021896439U CN212732815U CN 212732815 U CN212732815 U CN 212732815U CN 202021896439 U CN202021896439 U CN 202021896439U CN 212732815 U CN212732815 U CN 212732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piece
plane
component
g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964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东升
赵亚军
张晋
李长峰
孙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Mingseal Robo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Mingseal Robo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Mingseal Robo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Mingseal Robo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9643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32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32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32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组份点胶系统,包括双组份螺杆泵、安装组件、制冷机构和止漏机构。双组份螺杆泵包括:两个集装块、两个泵胶组件和混合管,每个集装块的一侧都设有安装面,两个安装面相对设置并可拆卸地相连,每个集装块内都设有两端导通的出胶流道,每个泵胶组件可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集装块相连以向对应的出胶流道泵胶,混合管的一端与两个集装块的出胶流道连通。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和紧固件。制冷机构设于安装组件一侧,混合管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制冷机构内部且由制冷机构制冷。止漏机构设于安装组件一侧,混合管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止漏机构内部以由止漏机构止漏。该双组份点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和拆卸等优点。

Description

双组份点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点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组份点胶系统。
背景技术
双组份点胶是将组份A和组份B按要求的混合比持续注入至静态/动态混合管,混合后的胶水从混合管末端流出并最终从针头点出。在双组份点胶工艺中,组份A和组份B的混合比例越准确,混合后的胶液粘结性能越好;每次点出的混合后胶液量波动越小,批量制造的粘结性能越一致。基于上述的高精密工艺应用需求,以高质不锈钢加工成偏心螺杆作转子和惰性橡胶成型成双螺旋腔室作定子的自密封式定量点胶泵,点胶时能够保证点胶量的超高一致性。双组份胶水的点出,需要两个自密封式定量点胶泵(分别填装组份A、组份B)同步工作,在点胶时将胶水持续输送至出胶口,两个点胶泵的各自出胶口与混合管顶部的双进胶口间连接,形成组份A、组份B的点胶通道。胶液通过各自的点胶通道进入混合管,然后在混合管内均匀的混合,从混合管才出口流出所需要的胶水。
然而,双组份胶水在混合管内部长时间会出现固化的情况,导致胶液流动不畅。使组份A胶路和组份B胶路的内部压力升高,持续升高的压力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胶液从混合管和双组份点胶泵连接处溢出。现有双组份螺杆泵为一个双泵组合件上面有两个安装孔用于安装螺杆泵,两个螺杆泵和双泵组合件集装成一个双组份螺杆泵。在客户根据混合比不同需要切换不同型号的单泵时,不仅需要更换某一单泵,还需要更换双泵组合件。不仅拆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还需要更换零部件,导致该双组份的互换性很差。现有双组份螺杆泵为镜像组装方式,分为左泵和右泵,左泵和右泵安装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无法实现左右两个单泵的互换安装。当使用时需要调整两泵的位置时,需要重新更换相关配件才能满足使用要求,现场安装适应性较差。左泵和右泵相同位置对应的零件为左右对称件,这样在制造时需要制造两种零件,导致零件的成倍增加。现有双组份螺杆泵定子安装孔和出胶流道孔分布在不同的部件上,导致现有双组份泵体零件数量较多,泵体的整体长度加长,泵体组装的复杂,均不满足产品设计的精益性。现有双组份螺杆泵共用一个双泵组合件,由于双泵组合件体积较大,在清洗泵体时,所需要的清洗容器较大和清洗剂用量较多,导致清洗不便。现有双组份螺杆泵,压力传感器固定在两侧,直接增加了螺杆泵的宽度尺寸,而客户现场使用时往往对宽度尺寸要求较为严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组份点胶系统,该双组份点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胶液不易固化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包括:双组份螺杆泵,所述双组份螺杆泵包括:两个集装块,每个所述集装块的一侧都设有安装面,两个所述安装面相对设置并可拆卸地相连,每个所述集装块内都设有两端导通的出胶流道;两个泵胶组件,每个所述泵胶组件可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集装块相连以向对应的出胶流道泵胶;混合管,所述混合管的一端与两个所述集装块的所述出胶流道连通;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部和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点胶机构,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双组份螺杆泵的至少一部分穿过;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可活动地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以将所述双组份螺杆泵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于所述安装组件一侧,所述混合管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制冷机构内部且由所述制冷机构制冷;止漏机构,所述止漏机构设于所述安装组件一侧,所述混合管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止漏机构内部以由所述止漏机构止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通过将双组份螺杆泵、安装组件、制冷机构和止漏机构相结合,利用双组份螺杆泵将出胶流道孔集装在同一零件集装块上的优势,减少泵胶组件组装所需的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并且缩小泵胶组件的总体长度,使双组份螺杆泵尺寸更小。安装组件的容纳空间形成用于安装双组份点胶泵的空间结构,紧固件能够将双组份点胶泵紧固安装在安装组件上,并且制冷机构和止漏机构与安装组件紧密配合,连接牢固。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不仅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安装与拆卸的效率,并且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紧凑性,节约了大量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形成为板状,所述底板设有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安装座设有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紧固件形成为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打开所述容纳空间以安装所述双组份螺杆泵,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关闭所述容纳空间并固定所述双组份螺杆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安装面包括: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在水平方向上错开布置;错开平面,所述错开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的错开部位;相互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一平面、两个所述第二平面及两个错开平面形成定位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集装块的下端都设有向下突出的凸块,每个所述凸块都设有与所述安装面方位相同的装配平面,所述装配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所述装配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形成第一止抵平面,所述装配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形成第二止抵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机构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有容纳所述混合管穿过的容纳腔;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于所述安装件的一侧以对所述安装件制冷,所述制冷件的一侧止抵所述安装件的一侧;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于所述制冷件的另一侧以对所述制冷件散热;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安装件的一侧以将所述散热件和所述制冷件固定于所述安装件;盖板隔热板,所述盖板隔热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安装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安装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盖板隔热板且与所述盖板隔热板同步活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件包括:隔热框架,所述隔热框架形成为匚形框架,所述隔热框架的一侧设有向外突出的中空凸台,所述中空凸台的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盖板隔热板设于所述中空凸台的一侧且与所述中空凸台可枢转地相连;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于所述隔热框架的另一侧,所述安装块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避让槽的形状相对应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避让槽,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一容纳槽;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盖板隔热板且位于所述中空凸台的一侧,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形状相对应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配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中空凸台上设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盖板隔热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二孔道分别对应的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安装件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所述盖板隔热板绕所述转轴与所述中空凸台可枢转地相连;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穿过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相连以固定所述盖板隔热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止漏机构包括:止漏底板;驱动固定件,所述驱动固定件设于所述止漏底板的一侧;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于所述止漏底板且位于所述驱动固定件下方;止漏阀,所述止漏阀设于所述固定座,所述止漏阀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混合管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孔道内;活动件,所述活动件沿竖直方向在打开位置和止漏位置之间可活动地插接在所述第二孔道内,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孔道的两端贯通,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止漏位置时,所述活动件封堵所述第一孔道的一端;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驱动固定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活动件相连以驱动所述活动件活动;针头,所述针头的上端穿过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止漏阀相连;针头安装座,所述针头安装座设于所述固定座以安装所述针头,所述针头安装座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固定件包括:固定纵板,所述固定纵板的一侧设有所述活动凸台;第一固定横板,所述第一固定横板设于所述固定纵板的上端,所述第一固定横板与所述固定纵板垂直相连,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固定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横板,所述第二固定横板设于所述固定纵板的下端,所述第二固定横板与所述固定纵板垂直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横板与所述止漏阀止抵以将所述止漏阀固定于所述固定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横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横板上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贯通的通道,所述止漏机构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上端穿过所述通道与所述驱动件相连,所述连杆的下端穿过穿过所述通道与所述活动件相连,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连杆沿竖直方向活动以带动所述活动件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的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的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的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的又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止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止漏机构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止漏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的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系统的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系统的又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
安装组件100;
底板110;第一安装板111;第二安装板112;
安装座120;安装块121;第一支脚122;第二支脚123;
活动件130;第一连接孔131;第二连接孔132;
第三安装孔133;第四安装孔134;锁紧件140;
制冷机构200;
安装件210;隔热框架211;安装块212;盖板213;
转轴214;调节螺栓215;制冷件220;
止漏机构300;止漏底板310;
驱动固定件320;固定纵板321;第一固定横板322;第二固定横板323;
固定座330;环形排水槽331;止漏阀340;活动件350;驱动件360;
连杆370;固定把手380;针头390;针头固定座391;
双组份螺杆泵400;
集装块410;出胶流道411;第一流道412;第二流道413;凸块414;
第一平面415;第二平面416;错开平面417;
泵胶组件420;定子421;进料型腔422;转子423;驱动器424;定子安装孔425;
压力检测器430;混合管440;
制冷系统500;换热器510;散热器520;泵送装置530;
温度检测模块540;转速传感模块550;流速检测模块560;控制模块5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
如图1至图2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1000,包括:安装组件100、制冷机构200、止漏机构300和双组份螺杆泵400。
具体而言,双组份螺杆泵400包括:两个集装块410,每个集装块410的一侧都设有安装面,两个安装面相对设置并可拆卸地相连,每个集装块410内都设有两端导通的出胶流道411;两个泵胶组件420,每个泵胶组件420可与其中任意一个集装块相连以向对应的出胶流道泵胶;混合管440,混合管440的一端与两个集装块410的出胶流道411连通,安装组件100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部和容纳空间,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点胶机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双组份螺杆泵400的至少一部分穿过;紧固件,紧固件可活动地与安装支架相连以将双组份螺杆泵400固定于容纳空间,制冷机构200设于安装组件100一侧,混合管44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制冷机构200内部且由制冷机构200制冷,止漏机构300设于安装组件100一侧,混合管44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止漏机构300内部以由止漏机构300止漏。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1000主要由安装组件100、制冷机构200、止漏机构300和双组份螺杆泵400组成。其中,双组份螺杆泵400、制冷机构200、止漏机构300分别设于安装组件100的一侧,并且双组份螺杆泵400的混合管440插设于制冷机构200内,在双组份螺杆泵400进行胶液混合时,制冷机构200 将混合管440的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区间。而混合管440的末端止抵与止漏机构330,止漏机构330利用自身原理防止双组份螺杆泵400在点胶过程中胶液泄漏。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双组份螺杆泵400包括:两个集装块410、两个泵胶组件420 和混合管440。每个集装块410内都设有两端导通的出胶流道411,混合管440的一端与两个集装块410的出胶流道411连通,胶液经过出胶流道411流入混合管440内进行充分混合,散发的热量由制冷机构200进行降温处理。相结合的两个集装块410所对应的两个出胶流道411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可以挤出不同比例的胶液,其中,两个出胶流道411的直径相同时能够挤出1:1的胶液。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每个集装块410的出胶流道411的直径设置为一种尺寸,如果需要挤出其他不同比例的胶液时,那么只需要更换其中一个或两个集装块410,就可以实现。相较于现有技术,不需要更换整个一体化的出胶挤出件,节约成本,组装方便。
由此,通过将安装组件100、制冷机构200、止漏机构300和双组份螺杆泵400相结合,利用双组份螺杆泵400将出胶流道411孔集装在同一零件集装块410上的优势,减少泵胶组件组装所需的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并且缩小泵胶组件的总体长度,使双组份螺杆泵400尺寸更小。安装组件100的容纳空间形成用于安装双组份螺杆泵 400的空间结构,紧固件能够将双组份螺杆泵400紧固安装在安装组件100上,并且制冷机构200和止漏机构300与安装组件100紧密配合,连接牢固。双组份点胶系统1000 的安装组件100不仅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安装与拆卸的效率,并且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紧凑性,节约了大量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安装支架包括:底板110和安装座120。底板110 形成为板状,底板110设有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安装座120设于第二安装部,安装座120设有容纳空间。也就是说,安装支架主要由底板110和安装座120组成,安装座120设于底板110上用于安装双组份螺杆泵4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紧固件形成为活动件130,活动件1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地设于安装座120,活动件130位于第一位置时打开容纳空间以安装双组份螺杆泵400,活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关闭容纳空间并固定双组份螺杆泵400。当活动件130处于打开的状态时,操作人员能够将双组份螺杆泵400安装在容纳空间内。当活动件130处于闭合状态时,双组份螺杆泵400被固定于容纳空间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一安装部的斜上方,且容纳空间的轴线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延伸,双组份螺杆泵400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且至少一部分穿过容纳空间与点胶机构相连。也就是说,双组份螺杆泵400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安装于安装组件100上,从而可以确保胶液的充分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底板110包括:第一安装板111和第二安装板112。
第一安装板111形成为矩形板,第一安装板111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板112设于第一安装板111的一个顶角处且沿该顶角向上倾斜延伸,第二安装部设于第二安装板112的上端。第一安装板111与第二安装板112一体成型,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生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安装部形成为设于底板110上的多个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部形成为沿底板110的一侧向内凹陷的凹槽,凹槽内设有用于安装安装座120的第二安装孔,安装座120一端的宽度小于凹槽的宽度且设于凹槽内。通过在第二安装部设置沿底板110一侧向内凹陷的凹槽,凹槽宽度与安装座120的宽度相配,用于限制安装座120相对于底板110的位置,便于将安装座120与底板110配合相连,并且通过第二安装孔将安装座120与底板110紧固连接。
可选地,安装座120形成为匚形,安装座120包括:安装块121、第一支脚122和第二支脚123。安装块121形成为长条形,安装块121与第二安装部相连,第一支脚 122设于安装块121的一端,第二支脚123设于安装块121的另一端,第二支脚123 与第一支脚122和安装块121配合限定出容纳空间。也就是说,安装座120是由安装块121、第一支脚122和第二支脚123组成的一体成型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便于安装。
优选地,活动件130的一端与第一支脚122可活动地相连,活动件13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脚123可拆卸地相连。活动件130用于压紧固定双组份螺杆泵400,使得双组份螺杆泵400可以相对固定在安装座120与活动件130形成的容纳空间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支脚122的自由端的中部设有安装槽,第一支脚122的自由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第一连接孔131,活动件130 形成为长条形,活动件130的一端设有适于插接在安装槽内的凸起部,凸起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132,活动件130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131和第二连接孔132的转轴与安装座120可活动地相连。也就是说,活动件130的凸起部可以与第一支脚122自由端的安装槽相配,安装槽宽度与活动件130的凸起部宽度相配,配合转轴形成轴连接结构,转轴通过第一连接孔131和第二连接孔132将活动件130与安装座120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安装组件100还包括:弹性挡圈。弹性挡圈设于转轴的一端以固定转轴。弹性挡圈可以限制转轴的轴向运动,并且弹性挡圈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可选地,第二支脚123的自由端的端面设有第三安装孔133,活动件130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安装孔134,安装组件100还包括:锁紧件140,锁紧件140穿过第四安装孔 134与第三安装孔133相连以锁定活动件130。通过在活动件130上安装锁紧件140,便于锁紧双组份螺杆泵400,不易从安装组件100上脱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活动件130的另一端和第二支脚123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卡扣或搭扣,活动件130与第二支脚123卡接相连。双组份螺杆泵400固定在安装组件100的方式还可以为卡扣或搭扣的设计,也可以实现活动件130与安装座120 的连接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紧固件形成为螺栓,安装支架上设有与螺栓对应的螺栓孔,紧固件穿过螺栓孔以固定或松开双组份螺杆泵400。通过使用螺栓作为紧固件,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并且螺栓经济耐用易更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安装件210包括:隔热框架211、安装块212和盖板213,隔热框架211形成为匚形框架,隔热框架211的一侧设有向外突出的中空凸台,中空凸台的一侧设有避让槽,盖板隔热板250设于中空凸台的一侧且与中空凸台可枢转地相连,安装块212设于隔热框架211的另一侧,安装块212的一侧设有与避让槽的形状相对应的凸出部,凸出部设于避让槽,凸出部上设有第一容纳槽,盖板213设于盖板隔热板250且位于中空凸台的一侧,盖板213上设有与第一容纳槽的形状相对应的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配合形成容纳腔。容纳腔由两部分组合而成,有利于根据混合管的实际情况调整容纳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中空凸台上设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盖板隔热板250上设有与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分别对应的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安装件210还包括:转轴214和调节螺栓215,转轴214穿过第三孔道与第一孔道相连,盖板隔热板250绕转轴214与中空凸台可枢转地相连,调节螺栓215穿过第四孔道与第二孔道相连以固定盖板隔热板250。安装件210通过设置转轴214和调节螺栓215,使得盖板隔热板25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打开或闭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空凸台上设有与第二孔道连通的弧形槽,调节螺栓215的一端在弧形槽内可活动。弧形槽宽度与调节螺栓215的直径一致,当盖板隔热板250绕转轴214旋转时,调节螺栓215沿弧形槽内运动,限制盖板隔热板250的旋转角度。
可选地,转轴214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为圆柱面,盖板隔热板250绕圆柱面可枢转。也就是说,盖板隔热板250通过绕柱面枢转实现开合或关闭,从而实现混合管的安装或拆卸。
优选地,转轴214的一端设有螺纹,第一孔道内设有与转轴214对应的螺纹,转轴214的一端与第一孔道螺纹连接。螺纹连接装配简单易操作,并且可以保证连接的紧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件210还包括:弹簧,弹簧套设于圆柱面,弹簧的两端分别止抵中空凸台和转轴214的另一端。利用弹簧自身原理实现了盖板隔热板250的打开和闭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安装件210还包括:弹性挡圈,弹性挡圈设于第二孔道内,调节螺栓215的一端设有与弹性挡圈对应的卡槽,调节螺栓215的一端与弹性挡圈可活动地相连。将调节螺栓215插入盖板隔热板250上的调节螺栓215的安装孔内,并用弹性挡圈套在调节螺栓215的卡槽内,使调节螺栓215相对固定在盖板隔热板250上,从而实现了盖板隔热板250的打开和闭合。
可选地,制冷件220为半导体片,散热件230为水冷头,半导体片的制冷面止抵安装件210,半导体片的制热面止抵散热件230。半导体片工作时一面制冷一面散热,通过将水冷头设于半导体片的散热面,将半导体片产生的热量带走,能够确保制冷机构达到良好的制冷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制冷件220与安装件210和散热件230之间分别设有导热硅脂层。通过设置导热硅脂层有利于提升整体的导热效果,保证制冷件220与安装件210和散热件230之间良好地贴合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200,用于对混合双组份胶水的混合管进行制冷,制冷机构200包括:安装件210、制冷件220、散热件230和固定件240,安装件210设有容纳混合管穿过的容纳腔,制冷件220设于安装件210的一侧以对安装件210制冷,制冷件220的一侧止抵安装件210的一侧,散热件230设于制冷件220的另一侧以对制冷件220散热,固定件240设于安装件210的一侧以将散热件230和制冷件220固定于安装件210,其中,安装件210形成为一侧开口的匚形,安装件210背向开口的一侧设有背向开口所在方向延伸的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上设有容纳腔,制冷件220、散热件230和第一固定件240设于开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容纳腔形成为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延伸的通道,安装凸台上邻近容纳腔的位置设有插孔,制冷机构2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于插孔以实时检测混合管的温度。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设于安装凸台上邻近容纳腔的插孔,能够实时测量制冷件220的温度,从而保证制冷件220随时处于平稳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件210包括:隔热框架211和安装块212,隔热框架211形成为匚形框架,隔热框架211的一侧设有向外突出的中空凸台,中空凸台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安装块212设于隔热框架211的另一侧,安装块212 的一侧设有凸出部,凸出部设于中空凸台内,凸出部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中空凸台上的通孔位置相对应,凸出部与中空凸台配合形成安装凸台。安装件210主要由隔热框架211和安装块212组成,其中,隔热框架211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的作用,安装块212与隔热框架211相配合连接,保证混合管达到充分制冷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安装块212与凸出部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安装块212与凸出部为一体结构,一体成型件便与加工,节省装配时间,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止漏底板310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矩形板体,止漏底板310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上部开口的活动槽,驱动固定件320的一侧设有与安装槽的结构相对应的活动凸台,驱动固定件320通过活动凸台安装于止漏底板 310。也就是说,止漏底板310与驱动固定件320通过活动凸台与活动槽结构连接,从而能够实现驱动固定件320的上下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驱动固定件320包括:固定纵板321和第一固定横板322。固定纵板321的一侧设有活动凸台,第一固定横板322设于固定纵板 321的上端,第一固定横板322与固定纵板321垂直相连,驱动件360设于第一固定横板322。通过将驱动件360设于第一固定横板322,驱动固定件320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可选地,驱动固定件320还包括:第二固定横板323,第二固定横板323设于固定纵板321的下端,第二固定横板323与固定纵板321垂直相连,第二固定横板323与止漏阀340止抵以将止漏阀340固定于固定座330。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横板323,便于安装固定座330和止漏阀34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横板322和第二固定横板323上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贯通的通道,止漏机构300还包括:连杆370,连杆370的上端穿过通道与驱动件360相连,连杆370的下端穿过穿过通道与活动件350相连,驱动件360 驱动连杆370沿竖直方向活动以带动活动件350活动。也就是说,驱动件360能够驱动连杆370从而带动活动件350沿竖直方向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止漏阀340形成为V字形,第二孔道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孔道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延伸,活动件350沿竖直方向可活动地设于第一孔道内。活动件350在第一孔道内沿竖直方向活动,从而可以及时封堵第二孔道,保证胶液不易滴漏。
可选地,连杆370形成为杆状,连杆370的上端与驱动件360螺纹连接,连杆370 的下端设有插孔,活动件350形成为针状,活动件350的上端插接在插孔内与连杆370 相连。通过将活动件350插接至连杆370,从而达到活动件350可以随连杆370活动的效果,并且可以实现快速更换活动件350。
优选地,连杆370的下端侧部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设有用于固定活动件350的固定螺栓。通过设置固定螺栓从而保证结构的完整性,使得活动件350不易松动。
进一步地,固定座330上设有固定卡扣,固定卡扣与止漏阀340相连以将止漏阀340固定于固定座330。通过设置固定卡扣从而保证止漏阀340与固定座330的紧固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活动槽沿止漏底板310的厚度方向贯通,止漏机构300还包括:固定把手380,固定把手380穿过活动槽与驱动固定件320相连以固定驱动固定件320。利用固定把手380将驱动固定件320固定在止漏底板310上,然后锁紧连杆370上的紧定螺钉,将止漏阀340压紧从而实现止漏阀340与连杆370的紧固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座330的上表面设有绕止漏阀的周向延伸且向下凹陷的环形排水槽331,固定座330上设有与排水槽连通的排水口。也就是说,双组分点胶系统的冷却机构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滴溅到固定座330上,冷凝水可通过排水槽331向外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固定座330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凸起的螺柱,针头390穿过螺柱与止漏阀340相连,针头安装座391套设在螺柱上且与螺柱螺纹连接。通过在针头安装座391与固定座之间设置螺栓,使得针头安装座391安装与拆卸更便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400还包括:定位机构。定位机构用以组装并定位两个集装块410。通过设置定位机构,使得集装块410 在安装过程中得到有效地限定,避免因装配错误导致双组份点胶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安装面分别包括:第一平面415、第二平面416和错开平面417。第一平面415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第二平面416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第一平面415与第二平面416在水平方向上错开布置,错开平面417位于第一平面415与第二平面416的错开部位,相互配合的两个第一平面415、两个第二平面416及两个错开平面417形成定位机构。通过将第一平面415和第二平面416在水平方向上错开布置,并且形成错开平面417的结构,实现X、Y方向的定位保证两个集装块410贴合紧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定位机构还包括Z方向的定位。每个集装块410的下端都设有向下突出的凸块414,每个凸块414都设有与安装面方位相同的装配平面。装配平面位于第一平面415和第二平面416之间,并呈台阶形。装配平面与第一平面415之间的台阶部形成第一止抵平面,所述装配平面与第二平面416之间的台阶部形成第二止抵平面。第一止抵平面和第二止抵平面与错开平面417呈圆弧形过渡,以提高组装紧密性。通过将装配平面设于第一平面415和第二平面416之间,并形成Z 方向的台阶形错位部,从而形成Z方向定位的第一止抵面和第二止抵面,相互配合的两个第一平面415和两个第二平面416,结合两个止抵平面能够解决两个集装块在X、Z方向的定位。通过两个第一平面415、两个第二平面416、错开平面417及两个止抵平面能够将两个集装块在X、Y、Z方向完成精准地定位并提高两个集装块410的安装效率。
可选地,每个凸块414与对应的集装块410一体成型。通过将凸块414与集装块 410设计形成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生产加工,从而保证了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集装块410通过螺钉与另一集装块410连接,螺钉延伸并穿过相互配合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也就是说,利用螺钉将两个集装块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不易松动。
优选地,出胶流道411包括:第一流道412和第二流道413。第一流道412的上端设于集装块410的上端面,第一流道412的下端朝向安装面所在方位倾斜延伸,第二流道413设于凸块414且第二流道413的上端与第一流道412连通,第二流道413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通道。双组份螺杆泵400挤出胶液时,胶液从第一流道412进入第二流道413,第二流道413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通道,胶液经过第二流道413 进入混合管。其中,两个集装块410的出胶流道411的直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两个出胶流道411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挤出不同比例的胶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双组份螺杆泵400还包括:两个压力检测器,每个压力检测器安装在对应的集装块410上,并与对应的第一流道412 连接。通过在集装块410上安装压力检测器,从而可以达到实时检测第一流道412内胶液的流速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集装块410的上端面凹设有与出胶流道411连通的定子安装孔425,每个泵胶组件420分别包括:定子421、进料型腔422、转子 423和驱动器424。定子421的下端插接于定子安装孔425,进料型腔422设于集装块 410的上方,进料型腔422的下端设有定子安装通道,定子421的上端插接于定子安装通道,转子423设于进料型腔422的上端,驱动器424设于转子423上方且与转子423 相连。通过将定子421、进料型腔422、转子423和驱动器424按上述顺序装配,从而实现各个零件紧密配合,连接牢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集装块410的上端面凹设有与定子安装孔同轴设置的定位孔,定位孔的尺寸大于定子安装孔的尺寸,进料型腔422的下端设有与定位孔的形状相对应的定位凸台,定位凸台插接于定位孔。胶液通过进料型腔422依次经过定子421和集装块410进入混合管。通过在进料型腔422的下端设置定位凸台,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安装的紧密性,提高整体的装配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定位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槽,定位柱设于其中一个集装块410上,定位槽设于另一个集装块410上。两个集装块410之间能够通过在定位槽内插接的定位柱的方式形成紧密配合关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500,用于对混合双组份胶水的混合管进行制冷,制冷系统500包括:制冷件220、换热器510、散热器520、泵送装置530、温度检测模块540、转速传感模块550、流速检测模块560和控制模块570。制冷件220用于制冷,制冷件220的一侧与混合管进行热交换以对混合管进行降温,换热器510与制冷件220的另一侧进行热交换以吸收制冷件220的另一侧的热量,换热器510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散热器520与出液口连通以对换热器510流出的制冷液进行散热,泵送装置530与散热器520和进液口连通以将经过散热的制冷液泵送至换热器510,温度检测模块540检测混合管和/或泵送装置530的温度并反馈温度信号,转速传感模块 550用于检测泵送装置530的转速并反馈转速信号,流速检测模块560用于检测换热器 510与散热器520和泵送装置530之间的制冷液流速,并反馈流速信号,控制模块570 与温度检测模块540、流速检测模块560和转速传感模块550中的至少一个相连并根据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中的至少一个控制制冷件220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温度检测模块540设于泵送装置530以检测泵送装置530的制冷液的温度,控制模块570在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到制冷液的温度超过第一设定阈值时关闭制冷件220。也就是说,温度检测模块540能够实时检测泵送装置530 的制冷液的温度,当温度超过第一设定阈值时,控制模块570可以及时关闭制冷件2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模块540设于泵送装置530以检测泵送装置530的制冷液的温度,控制模块570在温度传感模块发生开路或者断路时关闭制冷件220。也就是说,控制模块570通过控制温度传感模块540发生开路或者断路从而实现制冷件220的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转速传感模块与控制模块570集成设置,控制模块570与泵送装置530相连以检测泵送装置530的转速信号,控制模块570在泵送装置 530的转速信号超过第二设定阈值时关闭制冷件220。也就是说,控制模块570能够检测泵送装置530的转速信号,当转速信号超过第二设定阈值时,控制模块570可以及时关闭制冷件220。
可选地,换热器510、散热器520和泵送装置530通过管路连通,流速检测模块560设于换热器510与散热器520和泵送装置530之间的任意管路上以检测制冷液的流速,控制模块570在制冷液的流速超过第三设定阈值时关闭制冷件220。通过设置流速检测模块可以实时检测任意管路上制冷液的流速,当制冷液的流速超过第三设定阈值时,控制模块570能够及时反馈并关闭制冷件220。
优选地,泵送装置530上设有温度检测模块540和转速检测模块550,控制模块570根据温度信号和转速信号控制制冷件220运行。通过在泵送装置530上设置温度检测模块540和转速检测模块550,可以实时检测泵送装置530中制冷液的温度以及水流速度,从而将温度信号和转速信号传递到控制模块570中,通过控制模块57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针对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冷系统500还包括:报警模块。报警模块在控制模块570关闭制冷件220运行之前发出警报信息。也就是说,报警模块可以发出警报及时提醒操作人员进行维修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换热器510为冷头,散热器520为冷排,制冷件 220为半导体片。通过将换热器510设为冷头从而便于制冷液流入与流出,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散热器520为冷排,通过风扇将制冷件220产生热量传递出去,而半导体片通过自身的性能可以起到良好的制冷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制冷系统500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实时检测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S2、判断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中的任一个是否超出第一设定条件,当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中的任一个超出第一设定条件时,控制制冷件220关闭。制冷系统500通过实时检测温度、转速和流速等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从而保证制冷系统500的内部零件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步骤S2中,当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中的任一个均未超出第一设定条件时,判断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中的任意两个是否同时超出第二设定条件,若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中的任意两个同时超出第二设定条件,控制制冷件220关闭。若温度信号、转速信号和流速信号中的任意两个是否同时超出第二设定条件,需要及时关闭制冷件220,避免其被烧毁。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组份点胶系统1000,通过将安装组件100、制冷机构200、止漏机构300和双组份螺杆泵400相结合,可满足客户现场不同混合比需要更换双泵中某一单泵时可实现快速更换,无需更换单泵中的任何零部件,具有很强的互换性。单泵组件中的零部件除定子和转子略有不同外,其余零部件均为相同零部件,不仅减少了双泵物料的数量,在现场安装方面既可以满足镜像安装,又可以满足旋转安装,具有很高的现场安装适应性。单泵组件中的集装块将定子安装孔和出胶流道孔集成于一体,减少单泵组件中的零部件数量,结构设计更加符合精益设计要求。双组份点胶系统1000整体结构简单、易于拆卸和装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组份螺杆泵,所述双组份螺杆泵包括:两个集装块,每个所述集装块的一侧都设有安装面,两个所述安装面相对设置并可拆卸地相连,每个所述集装块内都设有两端导通的出胶流道;两个泵胶组件,每个所述泵胶组件可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集装块相连以向对应的出胶流道泵胶;混合管,所述混合管的一端与两个所述集装块的所述出胶流道连通;
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部和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点胶机构,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双组份螺杆泵的至少一部分穿过;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可活动地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以将所述双组份螺杆泵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
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于所述安装组件一侧,所述混合管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制冷机构内部且由所述制冷机构制冷;
止漏机构,所述止漏机构设于所述安装组件一侧,所述混合管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止漏机构内部以由所述止漏机构止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形成为板状,所述底板设有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安装座设有所述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形成为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打开所述容纳空间以安装所述双组份螺杆泵,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关闭所述容纳空间并固定所述双组份螺杆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面包括:
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
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在水平方向上错开布置;
错开平面,所述错开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的错开部位;
相互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一平面、两个所述第二平面及两个错开平面形成定位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装块的下端都设有向下突出的凸块,每个所述凸块都设有与所述安装面方位相同的装配平面,所述装配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所述装配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形成第一止抵平面,所述装配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形成第二止抵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构包括:
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有容纳所述混合管穿过的容纳腔;
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于所述安装件的一侧以对所述安装件制冷,所述制冷件的一侧止抵所述安装件的一侧;
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于所述制冷件的另一侧以对所述制冷件散热;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安装件的一侧以将所述散热件和所述制冷件固定于所述安装件;
盖板隔热板,所述盖板隔热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安装件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安装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盖板隔热板且与所述盖板隔热板同步活动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
隔热框架,所述隔热框架形成为匚形框架,所述隔热框架的一侧设有向外突出的中空凸台,所述中空凸台的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盖板隔热板设于所述中空凸台的一侧且与所述中空凸台可枢转地相连;
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于所述隔热框架的另一侧,所述安装块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避让槽的形状相对应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避让槽,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一容纳槽;
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盖板隔热板且位于所述中空凸台的一侧,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形状相对应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配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凸台上设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盖板隔热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二孔道分别对应的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安装件还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所述盖板隔热板绕所述转轴与所述中空凸台可枢转地相连;
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穿过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相连以固定所述盖板隔热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漏机构包括:
止漏底板;
驱动固定件,所述驱动固定件设于所述止漏底板的一侧;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于所述止漏底板且位于所述驱动固定件下方;
止漏阀,所述止漏阀设于所述固定座,所述止漏阀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混合管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孔道内;
活动件,所述活动件沿竖直方向在打开位置和止漏位置之间可活动地插接在所述第二孔道内,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孔道的两端贯通,所述活动件位于所述止漏位置时,所述活动件封堵所述第一孔道的一端;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驱动固定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活动件相连以驱动所述活动件活动;
针头,所述针头的上端穿过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止漏阀相连;
针头安装座,所述针头安装座设于所述固定座以安装所述针头,所述针头安装座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地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固定件包括:
固定纵板,所述固定纵板的一侧设有活动凸台;
第一固定横板,所述第一固定横板设于所述固定纵板的上端,所述第一固定横板与所述固定纵板垂直相连,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固定件还包括:
第二固定横板,所述第二固定横板设于所述固定纵板的下端,所述第二固定横板与所述固定纵板垂直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横板与所述止漏阀止抵以将所述止漏阀固定于所述固定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组份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横板上分别设有沿竖直方向贯通的通道,所述止漏机构还包括:
连杆,所述连杆的上端穿过所述通道与所述驱动件相连,所述连杆的下端穿过穿过所述通道与所述活动件相连,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连杆沿竖直方向活动以带动所述活动件活动。
CN202021896439.4U 2020-09-03 2020-09-03 双组份点胶系统 Active CN212732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96439.4U CN212732815U (zh) 2020-09-03 2020-09-03 双组份点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96439.4U CN212732815U (zh) 2020-09-03 2020-09-03 双组份点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32815U true CN212732815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92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96439.4U Active CN212732815U (zh) 2020-09-03 2020-09-03 双组份点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328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8166A1 (zh) * 2020-09-03 2022-03-10 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组份点胶系统
DE102021120274A1 (de) 2021-08-04 2023-02-09 Atlas Copco Ias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ftragen eines mindestens zweikomponentigen viskosen Materials auf Werkstück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48166A1 (zh) * 2020-09-03 2022-03-10 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组份点胶系统
DE102021120274A1 (de) 2021-08-04 2023-02-09 Atlas Copco Ias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ftragen eines mindestens zweikomponentigen viskosen Materials auf Werkstück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90685A (zh) 双组份点胶系统
CN212732815U (zh) 双组份点胶系统
JP2000318432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の高圧気体冷却装置
US20060118576A1 (en) Pump with integral filter for a hot melt adhesive system
CN211204496U (zh) 流体控制集成模块以及热泵系统
CN113588975A (zh) 试剂仓、制冷系统以及生化分析仪
CN212370486U (zh) 自动控温点胶装置
CN110871318B (zh) 一种空调压缩机外壳组件底脚焊接设备
CN211012005U (zh) 分液器及具有该分液器的制冷系统
US8272317B2 (en)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water line
CN115155988B (zh) 双路稳压供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426636B (zh) 微量液体出液装置、出液控制方法
CN115418306A (zh) 细胞处理设备
CN220454005U (zh) 一种用于将冷冻用液体冷冻成固态物的冷冻装置
CN113019838A (zh) 冷却输送装置
CN220454003U (zh) 一种固态物生成装置
CN113531963A (zh) 空调调试设备
CN217656898U (zh) 一种副水箱集成系统
CN215997314U (zh) 点胶止漏阀快拆结构
CN220454007U (zh) 一种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
CN110587943A (zh) 一种基于pe聚乙烯管材生产的冷却系统
CN213644720U (zh) 双组份点胶系统的止漏机构
CN218977119U (zh) 一种自动快速散热装置
CN213644755U (zh) 双组份点胶系统的制冷机构
CN110105979B (zh) 一种生物质加氢脱氧反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