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5701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5701U
CN212725701U CN202020558613.8U CN202020558613U CN212725701U CN 212725701 U CN212725701 U CN 212725701U CN 202020558613 U CN202020558613 U CN 202020558613U CN 212725701 U CN212725701 U CN 212725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ray
heat dissipation
fins
radiating fins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586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毅
肖扬龙
张倩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5861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5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5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5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形成于壳体外侧的散热结构,散热结构至少包括散热片Ⅰ和散热片Ⅱ;散热片Ⅰ位于阵列Ⅰ中,阵列Ⅰ由若干散热片Ⅰ并列平行设置;散热片Ⅱ位于阵列Ⅱ中,阵列Ⅱ由若干散热片Ⅱ并列平行设置;散热片Ⅰ具有高度Ⅰ,散热片Ⅱ具有高度Ⅱ。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通过设置的散热结构,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以提升了连接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实现电器设备之间插拔式电连接的连接端设备,特别是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收发器通常用于连接网络设备(例如交换机、配线盒、计算机输入/输出端口等)与光纤或UTP线缆。为了提高端口密度,通常会希望收发器小型化。小型可插拔(Small FormPluggable,SFP)收发器即是一种具有较小尺寸和较低功耗的收发器,其用于电信或数据通信中的光通信应用。此外,另一种采用SFP+标准的收发器将信号调制功能、串行/解串器、时钟和数据恢复以及电子色散补偿功能从收发器上转移到电路板上,因而尺寸更小。
现有热插拔连接器通常包括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绝缘本体、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卡接件以及支撑所述卡接件的支撑件。这些结构之间的结合相对紧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就有较高的散热需求,而在设备的型号具有更多重的时,即由多个插拔卡接结构组合成的组合设备时,这种散热需求则更为突出,必然对设备自身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连接器,通过设置的散热结构,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以提升了连接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形成于壳体外侧的散热结构,
散热结构至少包括散热片Ⅰ和散热片Ⅱ;
散热片Ⅰ位于阵列Ⅰ中,阵列Ⅰ由若干散热片Ⅰ并列平行设置;优选的,散热片Ⅰ具有厚度d1;散热片Ⅰ具有高度h1;
散热片Ⅱ位于阵列Ⅱ中,阵列Ⅱ由若干散热片Ⅱ并列平行设置;优选的,散热片Ⅱ具有厚度d2;散热片Ⅱ具有高度h2;进一步优选的,d1大于等于d2;更进一步优选的,h1大于等于h2;
散热片Ⅰ具有高度Ⅰ,散热片Ⅱ具有高度Ⅱ;优选的高度Ⅰ大于等于高度Ⅱ。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阵列Ⅰ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Ⅰ之间具有缝隙Ⅰ;优选的,缝隙Ⅰ具有宽度w1;进一步优选的,w1大于等于d2。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阵列Ⅰ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Ⅰ之间具有缝隙Ⅰ;优选的,缝隙Ⅰ具有宽度w1。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阵列Ⅱ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Ⅱ之间具有缝隙Ⅱ;优选的,缝隙Ⅱ具有宽度w2;进一步优选的,w2大于等于d1。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阵列Ⅱ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Ⅱ之间具有缝隙Ⅱ;优选的,缝隙Ⅱ具有宽度w2;进一步优选的,w1大于等于w2。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阵列Ⅰ中散热片Ⅰ的排列方向与阵列Ⅱ中散热片Ⅱ的排列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阵列Ⅰ中至少部分散热片Ⅰ的延伸方向与阵列Ⅱ中至少部分对应的缝隙Ⅱ的延伸方向相同,该部分散热片Ⅰ与该部分对应的缝隙Ⅱ相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阵列Ⅱ中至少部分散热片Ⅱ的延伸方向与阵列Ⅰ中至少部分对应的缝隙Ⅰ的延伸方向相同,该部分散热片Ⅱ与该部分对应的缝隙Ⅰ相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散热器结构还包括连接板,阵列Ⅰ的散热片Ⅰ以及阵列Ⅱ的散热片Ⅱ均形成于连接板的一个侧面,连接板的另一个侧面贴合到壳体。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连接板的另一个侧面上还具有导引板,导引板位于连接板与壳体之间,导引板其具有导引斜面。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连接板的另一个侧面与该一个侧面相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改进,该另一个侧面的平行面与该导引斜面之间形成的夹角α,该夹角α其值范围为(0°-45°]。
本实用新型方案公开的连接器,其通过设置在壳体上的散热结构,有效解决了连接器工作状态下所面临的发热问题,通过采用并列多重设置的散热片阵列,在充分利用大的表面积散热的同时,还对散热阵列的表面气流的热力学循环进行设计,从而最终实现了高效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所示实施例的散热结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1所示实施例的连接板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阵列Ⅰ;21、散热片Ⅰ;22、缝隙Ⅰ;3、阵列Ⅱ;31、散热片Ⅱ;32、缝隙Ⅱ;4、连接板;5、导引板;51、导引斜面;6、固定结构;61、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下说明中涉及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等方向性用语,仅为为结合附图说明,以便于阅读者理解。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形成于壳体外侧的散热结构,其余部分为本领域现有技术,以组成本实用新型方案完整的技术方案,散热结构主要用于实现本方案的散热功能,这里的散热结构包括散热片Ⅰ和散热片Ⅱ,以此散热片组合结构在一方面提供了较大的散热面积,从而促进散热;另一方面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形成的空间通道,有利于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而获得较好散热效果;
此时,散热片Ⅰ位于阵列Ⅰ中,阵列Ⅰ由若干散热片Ⅰ并列平行设置,这里阵列Ⅰ的构成以及散热片Ⅰ的排列数量,其视连接器产品的具体的尺寸以及散热片Ⅰ自身的尺寸,并配合散热需求等进行设计;
散热片Ⅱ位于阵列Ⅱ中,阵列Ⅱ由若干散热片Ⅱ并列平行设置;散热片Ⅰ具有高度Ⅰ,散热片Ⅱ具有高度Ⅱ,这里阵列Ⅱ的构成以及散热片Ⅱ的排列数量,其视连接器产品的具体的尺寸以及散热片Ⅱ自身的尺寸,并配合散热需求等进行设计。
如上所述的方案中,其散热片Ⅰ和散热片Ⅱ分别具有各自的厚度,分别为d1和d2,这里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这里的d1大于等于d2。这里通过采用不同厚度散热片,实现了对不同区域散热表面积的调剂,以改善产品的散热性能,这种改善在配合散热片之间的缝隙时,可以进一步地起到调节表面热动力空气环流的作用,以进一步增强相应的散热效果。
如上所述的方案中,其散热片Ⅰ和散热片Ⅱ分别具有各自的高度,分别为h1和h2,这里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这里的h1大于等于h2。这里的不同阵列采用高度不同的高度的散热片,可以在散热结构表面形成不同高度区域的不同温度的空气团,从而促进散热结构表面的热动力循环气流的形成,而增强散热效果。
如上所述的方案中,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本方案中,阵列Ⅰ中的散热片Ⅰ采用若干个平行排列,散热片Ⅰ彼此之间形成有缝隙Ⅰ。阵列Ⅱ中的散热片Ⅱ采用若干个平行排列,散热片Ⅱ彼此之间形成有缝隙Ⅱ。这些间隙一方面增加了散热阵列提供的散热表面积,同时其间形成的缝隙也更进一步地形成热动力循环气流,从而增强阵列表面的空气热力学流动,使得连接器毫无疑问的具有更为高效的散热手段和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优选的,阵列Ⅰ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Ⅰ之间具有缝隙Ⅰ,缝隙Ⅰ具有宽度w1。此外,阵列Ⅱ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Ⅱ之间具有缝隙Ⅱ,缝隙Ⅱ具有宽度w2。并且w1大于等于d2;w2大于等于d1。这种缝隙与散热片在厚度和宽度方面的配合,有效地改善了散热结构特别是散热片表面热力学空气流的流动,而促进循环气流的交换,以加强散热效果。
而更进一步的,w1大于等于w2,同样通过在不同的阵列中采用不同宽度的缝隙,并与不同宽度和高度的散热片相配合,在阵列间隙、散热片缝隙等直接形成散热气流,而有效实现了散热性。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在阵列Ⅰ中散热片Ⅰ的排列方向与阵列Ⅱ中散热片Ⅱ的排列方向相同的前提下,阵列Ⅰ的散热片Ⅰ可以与阵列Ⅱ中的散热片Ⅱ相对,也可以与阵列Ⅱ中的间隙Ⅱ相对;同理阵列Ⅱ中的散热片Ⅱ也可以与阵列Ⅰ中的间隙Ⅰ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阵列Ⅰ的散热片Ⅰ以及阵列Ⅱ的散热片Ⅱ均形成于连接板的一个侧面,连接板的另一个侧面贴合到壳体。连接板与阵列中的散热片一样是采用优秀的导热材料制成,通过连接板的热传导,实现这里了对连接器产生热量的导出,并且这种通过连接板的连接结构,还方便了产品的生产与组装。优选的,连接板为平板型,阵列Ⅰ和阵列Ⅱ分别设置于该平板的一侧,而另一侧则可以用于与壳体的配合安装,从而实现散热功能。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该平板型连接板的另一侧,即与阵列Ⅰ和阵列Ⅱ的安装侧相对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导引板,该导引板位于连接板与壳体之间,导引板其具有导引斜面。导引板同样采用导热材料,其具备的导引斜面具有有效的安装便捷和防护功能如碰撞等。该导引斜面与导引板的水平延展方向的平行面具有一导引角α,该夹角α其值范围为(0°-45°],这个角度的选择是有利于设备的连接与安装的,这里α角的大小选择考研为45度如图3中所展示的,这种情形利于引导作用的实现。当然在合适的情形下,如15度、30度以及该范围内其它角度值也是同样可行的,同样可以满足本专利方案对于引导性能的要求。
此外,为了将设置有阵列结构的连接板固定到壳体上,并且保持连接板与壳体的持续有效稳定散热,本方案的连接器还设置有固定结构6。该固定结构6包括固结部以及压合部,压合部连接到固结部上,压合部队连接板具有锁紧功能,通过该固结部将固定结构6锁定在连接器的壳体上,而压合部则进一步地锁紧限定该连接板,从而使其紧密地贴合在壳体上。例如如图1和2所示,图中的固结部在竖直方向,而压合部主要在水平方向或者其近水平方向,两者整体成折线型或者近折线型。图中这里的固结部其可以具有为板型结构,且其上固定孔,对应于该固定孔连接器的壳体上还可以设置有连接孔而通过螺丝、螺钉、铆钉、焊接等技术实现连接孔与固定孔的锁定或凸出的者卡合件,卡合件为如凸起,可以卡合到固定孔内实现锁定,而将固结部锁定到壳体上,如图中的侧边上。此外图中的压合部为弹性翅片61结构,其可以为长条形,其端部固定连接到固结部上,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固结部固定连接到壳体上后,翅片61通过弹性下压紧密地压在连接板上,通过其施加的弹性压力实现了对连接板在壳体表面的固定。这种固定并非长期永久性的固定,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高效方便的予以拆卸,而无任何损伤。
而在本方案中,固结部上设置的压合部可以具有多个,如图所示的方案则设置有两个。并且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连接板的限定,防止在长期使用中发生偏移,可以在连接板的两侧相对地成对设置该固定结构6,从而从连接板的两侧施加固定力,避免了长期使用中发生偏移。
并且在相应的方案中,压合部与连接板接触的部分,其两者或者各自的接触部分可以设置耐磨结构或者耐磨弹性结构,如陶瓷或者塑料橡胶结构,从而起到防止磨损并且有效减震降噪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形成于壳体外侧的散热结构,
所述散热结构至少包括散热片Ⅰ和散热片Ⅱ;
所述散热片Ⅰ位于阵列Ⅰ中,所述阵列Ⅰ由若干散热片Ⅰ并列平行设置;
所述散热片Ⅱ位于阵列Ⅱ中,所述阵列Ⅱ由若干散热片Ⅱ并列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Ⅰ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Ⅰ之间具有缝隙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Ⅰ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Ⅰ之间具有缝隙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Ⅱ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Ⅱ之间具有缝隙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Ⅱ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Ⅱ之间具有缝隙Ⅱ。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Ⅰ中散热片Ⅰ的排列方向与所述阵列Ⅱ中散热片Ⅱ的排列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Ⅰ中至少部分散热片Ⅰ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阵列Ⅱ中至少部分对应的缝隙Ⅱ的延伸方向相同,该部分散热片Ⅰ与该部分对应的缝隙Ⅱ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Ⅱ中至少部分散热片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阵列Ⅰ中至少部分对应的缝隙Ⅰ的延伸方向相同,该部分散热片Ⅱ与该部分对应的缝隙Ⅰ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阵列Ⅰ的散热片Ⅰ以及阵列Ⅱ的散热片Ⅱ均形成于连接板的一个侧面,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个侧面贴合到所述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个侧面上还具有导引板,所述导引板位于连接板与壳体之间,所述导引板其具有导引斜面。
CN202020558613.8U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电连接器 Active CN212725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8613.8U CN212725701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58613.8U CN212725701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5701U true CN212725701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43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58613.8U Active CN212725701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57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9887B (zh) * 2022-11-08 2023-10-21 台灣莫仕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9887B (zh) * 2022-11-08 2023-10-21 台灣莫仕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03993B2 (en) Connector system with thermal surface
US11051429B2 (en) Thermally configured connector system
CN108281831B (zh) 插座组件和传热组件
EP3171209B1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optical module assembly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8879262B2 (en) Cooling device for pluggable module, assembly of the cooling device and the pluggable module
KR102134756B1 (ko) 커넥터
CN104684245A (zh) 一种单板、电子设备及单板的散热方法
CN212725701U (zh) 一种电连接器
EP3145287A1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for optical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CN111478094B (zh) 具有散热器的四通道小型可插拔双密度收发模块
JP2024511607A (ja) 放熱装置および通信デバイス
CN111509463A (zh) 一种电连接器
US11665857B2 (en) Heat sink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201524278A (zh) Dc/dc電源模組及dc/dc電源系統組裝結構
CN210042640U (zh) 电子设备及其功率模块
CN210328388U (zh) 功率器件散热组件
CN106535590B (zh) 散热组件
CN220730761U (zh) 一种工控机散热结构
CN212968210U (zh) 一种具有舌板的连接器
CN215934955U (zh) 一种相机
CN218938572U (zh) 一种适用于光通讯设备的光模块散热器
CN215819263U (zh) 可组合的散热模组及使用该模组的散热设备
CN217884296U (zh) 一种连接器散热结构
CN214477398U (zh) 插接式散热片
CN219531786U (zh) 一种插接式散热翅片紧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2000 First Floor, Building A, Anzhiyuan Standard Factory Building, Fuyuan Industrial Park, Rucheng Town, Ruy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00 South 53, Guomao Avenue,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