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12295U -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 Google Patents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12295U
CN212712295U CN201921484404.7U CN201921484404U CN212712295U CN 212712295 U CN212712295 U CN 212712295U CN 201921484404 U CN201921484404 U CN 201921484404U CN 212712295 U CN212712295 U CN 212712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on
wheel set
medium
traction system
top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844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kelairu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Kelairu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Kelairu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Kelairu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844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122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12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12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包括曳引系统、天梁、曳引媒介、吊笼及对重,天梁固定在建筑物井道的上端,天梁能够升降移动,曳引系统固定天梁的下方,曳引媒介复绕于曳引系统,吊笼的顶部设有第一轮组,对重上设有第二轮组,天梁上设有第三轮组和第四轮组,曳引媒介的一端自曳引系统向上引出,绕过第二轮组后,再向下引向第一轮组,曳引媒介绕过第一轮组后向上引出并固定,曳引媒介的另一端自曳引系统向上引出,绕过第四轮组后,再向下引向第二轮组,曳引媒介绕过第二轮组后向上引出并固定,曳引媒介为钢丝绳或钢带,天梁能够升降移动。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具有安全性更高、升降速度快、噪音小、省力的优点。

Description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升降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升降机又称施工电梯,常规的建筑施工升降机是一种采用齿轮、齿条啮合方式,使吊笼作升降运动,用以输送施工人员、工具、设备及物料的建筑机械,缺点是升降效率低,噪音大。传统的升降机安装在高层建筑的外壁,安全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包括曳引系统、天梁、曳引媒介、吊笼及对重;
天梁固定在建筑物井道的上端,天梁能够升降移动,曳引系统固定天梁的下方;
曳引媒介复绕于曳引系统;
吊笼的顶部设有第一轮组,对重上设有第二轮组;
天梁上设有第三轮组和第四轮组;
曳引媒介的一端自曳引系统引出,引向第三轮组,绕过第三轮组后,再向下引向第一轮组,曳引媒介绕过第一轮组后向上引出并固定;
曳引媒介的另一端自曳引系统引出后,引向第四轮组,绕过第四轮组后,再向下引向第二轮组,曳引媒介绕过第二轮组后向上引出并固定;
曳引媒介为钢丝绳或钢带,天梁能够升降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传统的设置在高层建筑外壁的升降机,本实施方式的升降机能够配置在建筑物井道中,安全性更高;用曳引系统驱动钢丝绳或钢带悬吊吊笼升降,具有升降速度快、噪音小的优点;曳引媒介与曳引系统采用复绕的方式,能够增大曳引媒介与曳引系统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大曳引力度。本实施方式的升降机采用曳引系统下置式结构,曳引系统引出的两段曳引媒介引向吊笼和对重,曳引比为2:1,具有省力的优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曳引系统为单个曳引机,曳引媒介复绕于曳引机的曳引轮外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曳引系统包括曳引机和复绕轮,曳引机的曳引轮与复绕轮形成轮组,曳引媒介复绕于该轮组的外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设置在曳引系统的下方,自曳引系统引出的一段曳引媒介向下引向第一导向轮,绕过第一导向轮后再向上引至第三轮组,自曳引系统引出的另一段曳引媒介向下引向第二导向轮,绕过第二导向轮后再向上引至第四轮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四轮组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轮组由一个滑轮组成或者由两个左右设置的滑轮组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轮组由一个滑轮组成或者由两个左右设置的滑轮组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曳引媒介与天梁或者安装于天梁上的部件或者另设的横梁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自第一轮组引出的曳引媒介和自第二轮组引出的曳引媒介中的至少一个以中部固定的方式固定。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曳引媒介中部固定后预留出足够长度的曳引媒介,根据楼层高度的增加值,将天梁升高一个楼层,相应地释放一定长度的预留曳引媒介,以延长曳引媒介的工作长度无需更换新的曳引媒介,也不需要采用不断接线延长的方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曳引媒介通过连接件实现中部固定,连接件包括楔套和楔块,楔套具有两端开口的内腔,内腔的一端口大,另一端口小,楔块具有大头端和与大头端相对的小头端,楔块的外周面具有凹槽,楔块的小头端从内腔的大口端插入内腔,内腔的小口端朝下设置,曳引媒介中部对折后从小口端插入内腔,对折部分套在楔块外周面的凹槽中,楔套的大口端连接天梁或安装于天梁上的部件或另设的横梁,楔块所受的作用力和楔套所受的反向作用力使楔套、楔块及曳引媒介相互锁紧。其有益效果是一不需要剪断绳,可以从曳引媒介中部的任何位置连接,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连接件在曳引媒介上的连接位置,实现释放曳引媒介的工作长度,二具有自锁特点,三是连接快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安装于建筑物井道中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安装于建筑物井道中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再一实施例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安装于建筑物井道中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结构安装于建筑物井道中后的示意图。
图5为图1-2所示实施例的复绕示意图。
图6为图3-4所示实施例的复绕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具体实施例中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连接件与天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A'方向观察所述绳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公开的三个实施例的升降机的结构示意图。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包括曳引系统1、天梁2、曳引媒介3、吊笼4及对重5;
天梁2固定在建筑物井道10的上端,天梁2能够升降移动,曳引系统1固定天梁2的下方;
曳引媒介3复绕于曳引系统1;
吊笼4的顶部设有第一轮组6,对重5上设有第二轮组7;
天梁2上设有第三轮组8和第四轮组9;
曳引媒介3的一端自曳引系统1引出后,引向第三轮组8,绕过第三轮组8后,再向下引向第一轮组6,曳引媒介3绕过第一轮组6后向上引出并固定;
曳引媒介3的另一端自曳引系统1引出后,引向第四轮组9,绕过第四轮组9后再向下引向第二轮组7,曳引媒介3绕过第二轮组7后向上引出并固定;
曳引媒介3为钢丝绳或钢带,天梁2能够升降移动。
本公开的升降机可安装建筑物井道10中,例如电梯井道,相比于传统的安装于室外的升降机,提高了安全性。天梁2横设在建筑物井道10的顶部,天梁2的两端可以固定在建筑物井道10壁上。每当完成某个楼层的施工后,将天梁2的安装位置升高,并延长曳引媒介3的工作长度,以增加升降机的最大可升降高度。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升降机采用曳引系统1驱动钢丝绳或钢带悬吊吊笼4升降,相比于传统的齿轮齿条升降方式,具有升降速度快、噪音小的优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曳引媒介3与曳引系统1采用复绕的方式,即曳引媒介3在曳引系统1上卷绕不少于一圈,能够增大曳引媒介3与曳引系统1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大曳引力度。为了保持吊笼4稳定,在建筑物井道10壁设有竖直的导轨,吊笼4与导轨滑动配合,避免吊笼4晃动。建筑物井道10在每个楼层设有门,吊笼4靠建筑物井道10的具有门的那侧升降。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升降机采用曳引系统1下置式结构,曳引系统1引出的两段曳引媒介3直接引向吊笼4和对重5,曳引比为2:1,该升降机具有省力的优点。曳引媒介3为钢丝绳或钢带。钢丝绳相对而言制造更加的方便,但是钢带也有扁平设计使接触面积增大,提高曳引摩擦力;同时钢带不需要额外润滑,无油渍污染,比钢丝绳振动幅度低,更平稳舒适,节省电能,使用寿命长,二者各有优势。
图1和图2分别示意性地显示了曳引系统1仅为单个曳引机的实施例。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2所示实施例的复绕方式。可选地,请结合图1-2及图5,曳引系统1为单个曳引机,曳引媒介3复绕于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外周。可选地,曳引媒介3绕在曳引机的曳引轮外周不少于一圈。本实施方式采用曳引轮复绕的形式,其中曳引机的曳引轮外周面设有螺旋槽,曳引媒介3绕在曳引轮外周面的螺旋槽中,且超过一圈,可提高曳引轮与曳引媒介3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高曳引力度。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仅示意性地显示一根曳引媒介3,在实际使用中,为了使升降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常常使用多根并列的曳引媒介3。
图3和图4分别示意性地显示了曳引系统1包括复绕轮102的实施例。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图4的复绕方式。可选地,请结合图3、图4和图6,曳引系统1包括曳引机101和复绕轮102,曳引机101的曳引轮与复绕轮102形成轮组,曳引媒介3复绕于轮组的外周。可选地,曳引媒介3绕在所述轮组外周不少于一圈。本实施方式利用复绕轮进行复绕,曳引机101的曳引轮和复绕轮102的外周面都设有螺旋槽。自曳引机101的曳引轮绕出的曳引媒介3经复绕轮102绕回曳引机101的曳引轮,使曳引媒介3复绕在曳引轮和复绕轮102所形成的轮组外周,所绕圈数不少于一圈,可提高曳引媒介3与轮组的摩擦力,进而增大曳引力。需要说明的是,图6仅仅示意性地显示一根曳引媒介3,在实际使用中,为了使升降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常常使用多根并列的曳引媒介3。
可选地,请参考图1或图3,自曳引系统1引出的两段曳引媒介3直接向上引向第三轮组8和第四轮组9。
可选地,请参考图2或图4,升降机还包括第一导向轮31和第二导向轮32,第一导向轮31和第二导向轮32设置在曳引系统1的下方,自曳引系统1引出的一段曳引媒介3向下引向第一导向轮31,绕过第一导向轮31后再向上引至第三轮组8,自曳引系统1引出的另一段曳引媒介3向下引向第二导向轮32,绕过第二导向轮32后再向上引至第四轮组9。
本公开所说的第一轮组6、第二轮组7、第三轮组8以及第四轮组9起到换向和引导曳引媒介3运动的作用。每个轮组可以包括一个滑轮,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滑轮的组合。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轮组9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滑轮901和第二滑轮902,自曳引系统1向上引出的一段曳引媒介3依次绕过第一滑轮901和第二滑轮902后向下引向第二轮组7。请参考图2,第四轮组9还可以为一个直径合适滑轮。又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轮组8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三滑轮801和第四滑轮802,自曳引系统1向上引出的另一段曳引媒介3依次绕过第三滑轮801和第四滑轮802后向下引向第一轮组6。请参考图4,第三轮组8为还可以为一个直径合适滑轮。类似地,在第一轮组6也可以采用类似的配置,例如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轮组6为单个滑轮。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轮组6也可以用两个滑轮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井道内可安装的空间进行合理地选择,此处不再穷举。
可选地,曳引媒介3与天梁2或者安装于天梁2上的部件或者另设的横梁连接。自第一轮组6引出的那段曳引媒介3与天梁2连接,自第二轮组7引出的另一段曳引媒介3与天梁2连接。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天梁2上固定专门用于连接所述两段曳引媒介3的部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另设一根横梁,所述两段曳引媒介3连接到该横梁上。
可选地,自第一轮组6引出的曳引媒介3和自第二轮组7引出的曳引媒介3中的至少一个以中部固定的方式固定。例如,自第一轮组6引出的曳引媒介3以中部固定的方式固定,该段曳引媒介3的中部连接点到该段曳引媒介3的自由端之间留出足够的长度,自第二轮组7引出的曳引媒介3的自由端固定。又例如,自第二轮组7引出的曳引媒介3以中部固定的方式固定,该段曳引媒介3的中部连接点到该段曳引媒介3的自由端留出足够的长度,自第二轮组6引出的曳引媒介3的自由端固定。再例如,自第一轮组6引出的曳引媒介3以中部固定的方式固定,自第二轮组7引出的曳引媒介3也是以中部固定的方式固定。
可选地,请参考图7,曳引媒介3通过连接件30实现中部固定。图7为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连接件30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连接件30与天梁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7和图8,连接件30包括楔套12和楔块13,楔套12具有两端开口的内腔14,内腔14的一端口大,另一端口小,楔块13具有大头端15和与大头端15相对的小头端16,楔块13的外周面具有凹槽17,楔块13的小头端16从内腔14的大口端18插入内腔14,内腔14的小口端19朝下设置,曳引媒介3中部对折后从小口端19插入内腔14,对折部分套在楔块13外周面的凹槽17中,楔套12的大口端18连接天梁2或安装于天梁2上的部件或另设的横梁,楔块13所受的作用力和楔套12所受的反向作用力使楔套12、楔块13及曳引媒介3相互锁紧。楔套12的受力与楔块13的受力相反,因此绕于楔块13外周的曳引媒介3被挤压在内腔14的内壁与楔块13之间,并且吊笼4越重,曳引媒介3被挤压的越紧。内腔14的截面尺寸自大口端18到小口端19逐渐变小,使内腔14呈楔形。楔块13的截面尺寸从大头端15到小头端16逐渐变小,使楔块13呈楔形。楔块13外周绕上绳后其宽度大于内腔14的小口端19的宽度,所以楔块13和曳引媒介3被内腔14的楔形内壁限位而不会从小口端19脱出,楔套12、楔块13及曳引媒介3相互锁紧。当撤去施加在楔套12上的作用力时,从楔套12的大口端18取出楔块13,而将曳引媒介3与连接件30拆卸。本实施方式的连接件30的优点是,一不需要剪断绳,可以从曳引媒介3中部的任何位置连接,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连接件30在曳引媒介3上的连接位置,实现释放曳引媒介3的工作长度;二具有自锁特点;三是连接快速。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楔套12的大口端18与安装在天梁2上的部件相连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楔套12的大口端18连接在另设的横梁上。
可选地,靠近楔套12的大口端18枢接一根吊杆20,吊杆20穿过天梁2或安装于天梁2上的部件或另设的横梁,吊杆20上套设一个弹性部件21,弹性部件21位于天梁2或安装于天梁2上的部件或者横梁的上方,弹性部件21的两端各设有弹性部件座22,吊杆20的自由端设有至少一个限位螺母23,弹性部件21为弹簧或橡胶圈。
可选地,自小口端19伸出的两股曳引媒介3穿过绳夹26,绳夹26包括两块相对设置的夹板27,两个夹板27可拆卸连接,夹板27的侧边具有挡边28,两个夹板27的挡边28相对弯折,将曳引媒介3约束在绳夹26内。
可选地,在图7和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靠近楔套12的大口端18枢接一根吊杆20,吊杆20穿过天梁2,吊杆20上套设一个弹性部件21,弹性部件21位于天梁2的上方,弹性部件21的两端各设有弹性部件座22,吊杆20的自由端设有至少一个限位螺母23,弹性部件21为弹簧或橡胶圈。弹性部件21起到缓冲作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通过吊杆20将楔套12与安装在天梁2上的部件连接。在其他的实施方中,还可以通过吊杆20将楔套12与另设的横梁连接。
可选地,在图7和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天梁2与弹性部件座22之间设有缓冲垫24。缓冲垫24可以采用橡胶材质,作用是减少弹簧部件座22的磨损。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安装于天梁2上的部件与弹性部件座22之间设有缓冲垫24。在其他的实施方中,另设的横梁与弹性部件座22之间设有缓冲垫24。
可选地,在图7和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吊杆20自由端设有开口销25,开口销25位于限位螺母23的下方。开口销25限制限位螺母23长期使用后从吊杆20上脱落。
可选地,在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自楔套11的小口端19引出的曳引媒介3穿过绳夹26。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从图8的AA'方向观察绳夹26的示意图,绳夹26包括两块相对设置的夹板27,两个夹板27可拆卸连接,夹板27的侧边具有挡边28。两个夹板27的挡边28相对弯折,将绳限定在绳夹26内。两个夹板27之间可采用螺栓等可拆卸方式连接。绳夹26的作用是约束从小口端19伸出的两股曳引媒介3,防止该两股曳引媒介3散开。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曳引系统(1)、天梁(2)、曳引媒介(3)、吊笼(4)及对重(5);
所述天梁(2)固定在建筑物井道(10)的上端,所述曳引系统(1)固定在所述天梁(2)的下方;
所述曳引媒介(3)复绕于曳引系统(1);
所述吊笼(4)的顶部设有第一轮组(6),所述对重(5)上设有第二轮组(7);
所述天梁(2)上设有第三轮组(8)和第四轮组(9);
所述曳引媒介(3)的一端自曳引系统(1)引出,引向第三轮组(8),绕过第三轮组(8)后,再向下引向所述第一轮组(6),所述曳引媒介(3)绕过第一轮组(6)后向上引出并固定;
所述曳引媒介(3)的另一端自曳引系统(1)引出后,引向第四轮组(9),绕过第四轮组(9)后,再向下引向所述第二轮组(7),所述曳引媒介(3)绕过所述第二轮组(7)后向上引出并固定;
所述曳引媒介(3)为钢丝绳或钢带,所述天梁(2)能够升降移动;
所述曳引系统(1)包括曳引机(101)和复绕轮(102),所述曳引机(101)的曳引轮与所述复绕轮(102)形成轮组,所述曳引媒介(3)复绕于该轮组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轮(31)和第二导向轮(32),所述第一导向轮(31)和第二导向轮(32)设置在所述曳引系统(1)的下方,自所述曳引系统(1)引出的一段所述曳引媒介(3)向下引向所述第一导向轮(31),绕过所述第一导向轮(31)后再向上引至所述第三轮组(8),自所述曳引系统(1)引出的另一段曳引媒介(3)向下引向所述第二导向轮(32),绕过所述第二导向轮(32)后再向上引至所述第四轮组(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轮组(9)由一个滑轮组成或者由两个左右设置的滑轮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轮组(8)由一个滑轮组成或者由两个左右设置的滑轮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媒介(3)与所述天梁(2)或者安装于天梁(2)上的部件或者另设的横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轮组(6)引出的曳引媒介(3)和自所述第二轮组(7)引出的曳引媒介(3)中的至少一个以中部固定的方式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媒介(3)通过连接件(30)实现中部固定,所述连接件(30)包括楔套(12)和楔块(13),所述楔套(12)具有两端开口的内腔(14),所述内腔(14)的一端口大,另一端口小,所述楔块(13)具有大头端(15)和与所述大头端(15)相对的小头端(16),所述楔块(13)的外周面具有凹槽(17),所述楔块(13)的小头端(16)从所述内腔(14)的大口端(18)插入所述内腔(14),所述内腔(14)的小口端(19)朝下设置,所述曳引媒介(3)中部对折后从所述小口端(19)插入所述内腔(14),对折部分套在所述楔块(13)外周面的凹槽(17)中,所述楔套(12)的大口端(18)连接所述天梁(2)或安装于天梁(2)上的部件或另设的横梁,所述楔块(13)所受的作用力和所述楔套(12)所受的反向作用力使所述楔套(12)、楔块(13)及曳引媒介(3)相互锁紧。
CN201921484404.7U 2019-09-05 2019-09-05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Active CN2127122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84404.7U CN212712295U (zh) 2019-09-05 2019-09-05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84404.7U CN212712295U (zh) 2019-09-05 2019-09-05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12295U true CN212712295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03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84404.7U Active CN212712295U (zh) 2019-09-05 2019-09-05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122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80892B1 (ko) * 2022-10-19 2022-12-26 삼안엘리베이터(주) 기계실 없는 하부구동형 엘리베이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80892B1 (ko) * 2022-10-19 2022-12-26 삼안엘리베이터(주) 기계실 없는 하부구동형 엘리베이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14481U (zh) 曳引机下置式建筑施工用井道升降机
CN110589658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井道式曳引升降机
CN110589657A (zh) 曳引机下置式建筑施工用井道升降机
CN210214483U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物井道的曳引机上置式施工升降机
CN212712295U (zh) 曳引系统下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CN210214486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井道式曳引升降机
CN210214472U (zh) 一种曳引系统上置的建筑施工用复绕式井道升降机
CN216471835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下置复绕式井道曳引升降机
CN110562826A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物井道的曳引机上置式施工升降机
WO2021035863A1 (zh) 绳头连接件、吊装结构及曳引式建筑施工升降机
CN210214482U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物井道的复绕式施工升降机
CN217627048U (zh) 一种自带井道采用混合牵引的电梯
CN214456053U (zh) 无机房电梯
CN110510485B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114852822A (zh) 一种井道式两用转换梯的曳引机机构
CN210214473U (zh) 一种曳引式建筑施工升降机的绕线结构
CN210366474U (zh) 电梯超速下滑检测与保护装置
CN209306833U (zh) 一种提梁机起重天车
CN112499429A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物井道的曳引机下置式施工升降机
CN109952262B (zh) 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的检查方法
CN110550533A (zh) 一种电梯的对重装置
CN217676247U (zh) 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
CN217808191U (zh) 一种轿厢自张紧的自爬升电梯系统
CN218434398U (zh) 一种井道式两用转换梯的曳引机机构
CN202032037U (zh) 用于电梯曳引传动的牵引构件及应用于该牵引构件的异步无齿轮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No.122 Yong'an Road, high 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kelairu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Hushuguan Guanzhen Huqing Road, Suzhou High-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kelairui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