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7655U -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37655U
CN212637655U CN201922470826.5U CN201922470826U CN212637655U CN 212637655 U CN212637655 U CN 212637655U CN 201922470826 U CN201922470826 U CN 201922470826U CN 212637655 U CN212637655 U CN 212637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assembly
mounting hole
cross bea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708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鲍勇吉
张冲
王兴平
王念强
程一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24708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376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37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376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包括左、右两个纵梁总成及从前往后依次连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之间的第一横梁总成、第二横梁总成、第三横梁总成、第四横梁总成、第五横梁总成、第六横梁总成、第七横梁总成、第八横梁、第九横梁和第十横梁,第二横梁总成两侧的左、右两个纵梁总成上方分别固定有前上悬置支架总成;其中第二横梁总成的两端均通过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连接在前上悬置支架总成下方的纵梁总成内壁;是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越野车车架,结构简单、轻量化、材料成本低、强度及刚度能满足使用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背景技术
车架是汽车的承载基体,汽车大部分总成如车身、动力总成、传动轴、供油系统、冷却系统、排气系统等部件均装备在车架上,车架承载着整车全部的载质量,传递全部驱动力及制动力,车架工作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车的使用可靠性,是汽车最重要的总成之一。
车架总成在结构设计满足安装尺寸及布置需求的前提下,还要保证车架总成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合理的刚度,以保证车架总成在各种使用工况下,各个零部件的应力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确保安装在车架上的所有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并使车身的变形最小,否则将影响整车行驶平顺性,甚至造成车架变形、断裂等损坏,或使安装在车架上的部件正常发挥受到影响。
未来车架发展趋势为:结构简单、轻量化、材料成本低、强度及刚度能满足使用要求。现有乘用车车架总成,从结构及材料方面均符合上述趋势,但要在布置可行的基础上,强度及刚度还能够满足设计要求,难度很大。尤其是非承载式车身的越野汽车,由于整车的高通过性要求以及布置要求,能够保证结构简单很不容易,还要满足在非铺装路面行驶时苛刻的工况,对强度及刚度要求更高。在此前提下,依托于整车项目,在现有材料及工艺技术基础上,设计一种适合非承载式车身的越野汽车车架总成,以满足该类型汽车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是一种非承载式车身的越野车车架,结构简单、轻量化、材料成本低、强度及刚度能满足使用要求。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包括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及从前往后依次连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之间的第一横梁总成、第二横梁总成13、第三横梁总成32、第四横梁总成38、第五横梁总成44、第六横梁总成52、第七横梁总成55、第八横梁60、第九横梁和第十横梁68,第二横梁总成13两侧的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上方分别固定有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其中第二横梁总成13的两端上方的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内壁上分别设有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
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外侧均焊接有多个车身悬置支架73,车身悬置支架73上设有车身悬置安装孔A32;
所述的纵梁总成1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其中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依次搭接后固定在一起,且第一纵梁7的内部固定有加强板一8和加强板二9,第三纵梁内部固定有加强板三5;
第二横梁总成13上设有转向机固定孔一A1、转向机固定孔二A2、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一 A3、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二A4、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一A5、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二A6、底护板安装孔一A7和底护板安装孔二A8;
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上方设有前滑柱安装孔A10,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两侧分别设有前上控制臂安装孔A9,
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上设有动力总成悬置固定孔A11、精定位圆孔A12和长圆孔 A13;
第三横梁总成32上设有分动器安装孔A14、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5和底护板安装孔A16;
第四横梁总成38上设有安装孔A17;
第五横梁总成44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一A18、油箱安装孔二A19、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 A20和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A21;
第六横梁总成52的左侧和中部下方分别焊接有吊带安装支架一53和吊带安装支架二 54,吊带安装支架一53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三A22,第六横梁总成52上设有油箱安装孔四A23 与第二排气系统吊挂孔A24;
第七横梁总成55上设有上纵臂安装孔A25、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6和制动管路安装孔A27;
第八横梁60上设有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8;
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设置在第七横梁总成55和第八横梁60之间,且其上设有后缓冲块安装孔,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下方焊接有后缓冲块安装支架67和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66,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66上设有减振器安装孔A29。
所述的第二横梁总成13包括第二横梁下板15、第二横梁上板14、套管16、过渡支架一17、过渡支架二18、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和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其中过渡支架一17、过渡支架二18分别固定在第二横梁上板14的两端,带有过渡支架一17和过渡支架二18的第二横梁上板14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上,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 分别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下方的两端,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的两端均固定有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上分别设有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一A5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二 A6;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下方;
第二横梁下板15上设有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一A3、底护板安装孔一A7和底护板安装孔二A8,第二横梁上板14上设有转向机固定孔一A1和转向机固定孔二A2,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上设有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二A4。
所述的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包括上板25、下板24、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其中上板25焊接在下板24上方,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分别固定在下板24的两侧。
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包括支架上板29、支架下板30和螺纹套管一31,其中支架上板29固定在支架下板30上方,螺纹套管一31焊接在支架上板29和支架下板30之间。
所述的第三横梁总成32包括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第三横梁上支架35、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和第三横梁下支架36,其中第三横梁上支架35位于第三横梁下支架36上方,并通过套管一37固定在一起,第三横梁上支架35和第三横梁下支架36螺栓连接在两个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之间,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设有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5,且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通过偏心螺栓连接有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第三横梁下支架36上设有底护板安装孔A16;右侧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焊接有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上设有分动器安装孔A14。
所述的第四横梁总成38包括过渡支架39、加强支架40、第四横梁上支架41和第四横梁下支架42,其中第四横梁上支架41位于第四横梁下支架42上方,并通过套管一37固定在一起,第四横梁上支架41和第四横梁下支架42螺栓连接在两个过渡支架39之间,第四横梁上支架41上设有安装孔A17,过渡支架39上还焊接有加强支架40,两个过渡支架39 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内壁上,加强支架40也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内壁上。
第五横梁总成44包括第五横梁上板48、第五横梁下板47、连接支架一45、连接支架二46、连接支架三49、排气吊钩50、连接支架四51,其中第五横梁上板48固定在第五横梁下板47上方,连接支架一45和连接支架四51分别固定在第五横梁上板48和第五横梁下板47的两端,连接支架二46、连接支架三49和排气吊钩50均固定在第五横梁下板47的下表面,连接支架一45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一A18,连接支架二46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二A19,连接支架三49上设有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A20,排气吊钩50上设有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 A21。
A22油箱安装孔三;A23油箱安装孔四;A24第二排气系统吊挂孔;
第七横梁总成55为后簧前横梁,包括第七横梁上板56、第七横梁下板57、推力杆支架 58和隔热支架59,其中第七横梁上板56焊接在第七横梁下板57上方,第七横梁上板56和第七横梁下板57的两端均设有推力杆支架58,推力杆支架58上设有上纵臂安装孔A25,第七横梁下板57上设有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6和制动管路安装孔A27,隔热支架59焊接在推力杆支架58上。
第八横梁60为后簧后横梁,包括后横向推力杆支架、后簧后横梁上板63和后簧后横梁下板64,其中后簧后横梁下板64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均焊接在后簧后横梁上板63下方,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上设有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8。
所述的第十横梁68上设有拖车钩座,拖车钩座包括拖车钩支架69、螺纹套管二71、横梁加强板70和焊接螺母72,其中横梁加强板70位于第十横梁68内部,拖车钩支架69位于第十横梁68外侧,第十横梁68、拖车钩支架69和横梁加强板70通过螺纹套管二71连接在一起,螺纹套管二71上设有后拖车钩安装孔一A30,拖车钩支架69上设有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1,且拖车钩支架69内侧的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1上焊接有焊接螺母7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提高纵梁拐点处的刚度和强度,保证纵梁在承受各向载荷过程中不发生明显变形,且能够增加此段纵梁拐点处的抗弯曲和抗扭转性能;加强板首先在满足纵梁强度和刚度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控制纵梁刚度不能过大,前部刚度小于后部刚度,从而保证了纵梁总成碰撞溃缩位置和溃缩量能够满足整车碰撞性能要求;
2、纵梁内部布置有加强板5,提高纵梁拐点处的刚度和强度,保证纵梁在承受各向载荷过程中不发生明显变形,且能够增加此段纵梁拐点处的抗弯曲和抗扭转性能;
3、纵梁总成由纵梁内外板拼焊而成,箱形截面能够保证纵梁有足够的抗弯曲及抗扭转性能;纵梁总成分四段拼焊而成,首先能够简化冲压成型工艺、减少模具及工装投入,其次能够保证冲压件成型精度及回弹率,从而降低焊接匹配难度,总成精度更加易于控制;
4、纵梁总成前部高且窄、中部低、后部高、中后部等宽的布置方式;既能够满足前轮轮跳及转向的布置空间和后轮轮跳的布置空间,又能够满足乘员舱足够的布置空间,保证整车离地间隙足够的同时,又保证了整车重心较低,这样既提高了整车非铺装路面的通过性,又保证了整车的操稳性能;
5、第二横梁总成与纵梁总成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二横梁下板、第二横梁上板及过渡支架一、过渡支架二与纵梁总成内外侧腹面和下翼面焊接,此种结构首先满足了转向机外拉杆布置空间,其次满足了连接处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能,保证整车行驶过程中焊缝不开裂,最后满足了转向机固定孔的横向刚度;
6、第二横梁下板布置有底护板安装孔,主要结构为安装孔配合焊接方螺母:通过安装底护板,能够保证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同时,又能保证动力总成油底壳的安全性;
7、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连接孔为长圆孔,与调整螺栓限位支架焊接在一起,此处连接结构通过偏心螺栓连接前下控制臂,保证装配和维修过程中前轮定位参数的可调整性,在整车装配及维修过程中,便于精确保证前轮定位参数;
8、前上悬置支架总成为前悬架上悬置和上控制臂提供安装孔,前上悬置支架总成焊接在纵梁总成的上翼面和内外腹面上,保证了整车在垂向受载状态下具备足够的垂向强度和刚度。
9、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焊接在车架纵梁内侧腹面和下翼面上,支架上板有圆孔,通过连接动力总成悬置定位销,保证动力总成悬置的精确定位,上板和下板拼焊而成的腔体结构保证了悬置支架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下板翻边与车架焊接形成较长的垂向焊缝,保证了垂向受载状态下的强度和耐久性能;
10、车架第三横梁与车架前下控制臂后支架通过四点螺栓连接,套管提供螺栓紧固方向的刚度,保证紧固过程中横梁不会溃缩;
11、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连接孔为长圆孔,与调整螺栓限位支架焊接在一起,此处连接结构通过偏心螺栓连接前下控制臂,保证装配和维修过程中前轮定位参数的可调整性,在整车装配及维修过程中,便于精确保证前轮定位参数;
12、第四横梁与第四横梁过渡支架通过四点螺栓连接,套管提供螺栓紧固方向的刚度,保证紧固过程中横梁不会溃缩;
13、车架加强支架截面为“几”字型结构,目的是增强纵梁总成拐点处的纵向刚度,防止碰撞时纵梁拐点处发生溃缩;
14、车架第五横梁上板截面为“一”字型,下板截面为“几”字型:如此布置可以满足横梁截面高度小的工艺可行性;该横梁由于地板高度及邮箱上表面之间空间较为紧张,布置空间不满足箱形梁布置;故采用此种布置方案;
15、车架第六横梁截面为“几”字型结构,其主要功能为油箱和排气提供安装点,功能单一,布置空间紧凑,故设计为“几”字型断面,在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及连接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16、后螺旋弹簧支架与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后缓冲块安装支架焊接在一起,为后悬架系统的后螺旋弹簧、后减振器及后缓冲块提供安装点。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与第七横梁总成、第八横梁及纵梁总成内侧腹面焊接在一起,提供了足够的垂向强度和刚度,保证了支架在受动载下的耐久性能和强度性能。
17、拖车钩座由提供了两种接口尺寸、一种连接随车工具中的拖车钩,通过螺纹套管二连接;另外一种为连接拖车用的拖车钩,通过四点螺栓与拖车钩支架连接,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18、车身悬置支架焊接在纵梁总成外侧腹面和上翼面上,下侧与加强板焊接,这种结构保证了悬置支架垂向承载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扭转工况下车身悬置支架本身的强度;车身悬置支架为凹槽结构,主要满足悬置极限工况下具备一定的限位功能,且便于装配时车身的落装;车身悬置安装面上的三个小孔,主要功能是保证悬置与支架间进水后能够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上悬置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上悬置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悬置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悬置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横梁总成截面示意图。
其中:1纵梁总成;2第一右纵梁;3第二右纵梁;4第三右纵梁;5加强板三;6第四右纵梁;7第一左纵梁;8加强板一;9加强板二;10第二左纵梁;11第三左纵梁;12第四左纵梁;13第二横梁总成;14第二横梁上板;15第二横梁下板;16套管;17过渡支架一; 18过渡支架二;19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20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1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2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3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4下板;25上板;26加强板四;27加强板五;28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9支架上板;30支架下板;31螺纹套管一;32第三横梁总成;33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4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5第三横梁上支架;36第三横梁下支架;37套管一;38第四横梁总成;39过渡支架;40加强支架;41 第四横梁上支架;42第四横梁下支架;43套管二;44第五横梁总成;45连接支架一;46 连接支架二;47第五横梁下板;48第五横梁上板;49连接支架三;50排气吊钩;51连接支架四;52第六横梁总成;53吊带安装支架一;54吊带安装支架二;55第七横梁总成;56 第七横梁上板;57第七横梁下板;58推力杆支架;59隔热支架;60第八横梁;61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一;62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二;63后簧后横梁上板;64后簧后横梁下板;65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6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67后缓冲块安装支架;68第十横梁;69拖车钩支架;70横梁加强板;71螺纹套管二;72焊接螺母;73车身悬置支架;74支架本体;75 加强板;A1转向机固定孔一;A2转向机固定孔二;A3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一;A4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二;A5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一;A6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二;A7底护板安装孔一;A8 底护板安装孔二;A9前上控制臂安装孔;A10前滑柱安装孔;A11动力总成悬置固定孔;A12 精定位圆孔;A13长圆孔;A14分动器安装孔;A15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6底护板安装孔;A17安装孔;A18油箱安装孔一;A19油箱安装孔二;A20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A21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A22油箱安装孔三;A23油箱安装孔四;A24第二排气系统吊挂孔;A25 上纵臂安装孔;A26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7制动管路安装孔;A28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9减振器安装孔;A30后拖车钩安装孔一;A31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2车身悬置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包括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及从前往后依次连接在两个纵梁总成1之间的第一横梁总成、第二横梁总成13、第三横梁总成32、第四横梁总成38、第五横梁总成44、第六横梁总成52、第七横梁总成55、第八横梁60、第九横梁和第十横梁68,第二横梁总成13两侧的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上方分别固定有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其中第二横梁总成13的两端上方的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内壁上分别设有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
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外侧均焊接有多个车身悬置支架73,车身悬置支架73上设有车身悬置安装孔A32;
如图2所示,所述的纵梁总成1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其中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依次搭接后固定在一起,且第一纵梁的内部固定有加强板一8和加强板二9,第三纵梁内部固定有加强板三5;
第一纵梁包括第一左纵梁7、第一右纵梁2,第一左纵梁7和第一右纵梁2扣合在一起,且第一左纵梁7和第一右纵梁2之间设有加强板一8和加强板二9,第二纵梁包括第二左纵梁10和第二右纵梁3,第二左纵梁10和第二右纵梁3扣合在一起;第三纵梁包括第三左纵梁11和第三右纵梁4,第三左纵梁11和第三右纵梁4扣合在一起,且第三左纵梁11和第三右纵梁4之间设有加强板三5;第四纵梁包括第四左纵梁12和第四右纵梁6,第四左纵梁 12和第四右纵梁6扣合在一起;
第二横梁总成13上设有转向机固定孔一A1、转向机固定孔二A2、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一 A3、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二A4、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一A5、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二A6、底护板安装孔一A7和底护板安装孔二A8;
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上方设有前滑柱安装孔A10,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两侧分别设有前上控制臂安装孔A9,
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上设有动力总成悬置固定孔A11、精定位圆孔A12和长圆孔 A13;
第三横梁总成32上设有分动器安装孔A14、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5和底护板安装孔A16;
第四横梁总成38上设有安装孔A17;
第五横梁总成44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一A18、油箱安装孔二A19、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 A20和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A21;
如图20所示,第六横梁总成52的左侧和中部下方分别焊接有吊带安装支架一53和吊带安装支架二54,吊带安装支架一53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三A22,第六横梁总成52上设有油箱安装孔四A23与第二排气系统吊挂孔A24;
第七横梁总成55上设有上纵臂安装孔A25、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6和制动管路安装孔A27;
第八横梁60上设有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8;
如图26和图27所示,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设置在第七横梁总成55和第八横梁60之间,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下方焊接有后缓冲块安装支架67和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66,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66上设有减振器安装孔A29。
如图3-5所示,所述的第二横梁总成13包括第二横梁下板15、第二横梁上板14、套管 16、过渡支架一17、过渡支架二18、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和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其中过渡支架一17、过渡支架二18分别固定在第二横梁上板14的两端,带有过渡支架一17和过渡支架二18的第二横梁上板14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上,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分别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下方的两端,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的两端均固定有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上分别设有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一A5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二A6;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下方;过渡支架一 17、过渡支架二18和第二横梁下板15的两端焊接在纵梁总成1上;
第二横梁下板15上设有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一A3、底护板安装孔一A7和底护板安装孔二A8,配合焊接方螺母,通过底护板安装孔来安装底护板,能够保证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同时,又能保证动力总成油底壳的安全性。第二横梁上板14上设有转向机固定孔一A1和转向机固定孔二A2,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上设有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二A4。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包括上板25、下板24、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其中上板25焊接在下板24上方,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分别固定在下板24的两侧;下板24固定在纵梁总成1上;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包括支架上板29、支架下板30和螺纹套管一31,其中支架上板29与支架下板30通过纹套管一31焊接在一起,支架上板29、支架下板30焊接在纵梁总成1上;
如图10至图13所示,所述的第三横梁总成32包括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第三横梁上支架35、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和第三横梁下支架36,其中第三横梁上支架35位于第三横梁下支架36上方,并通过套管一37固定在一起,第三横梁上支架35和第三横梁下支架36螺栓连接在两个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之间,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设有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5,且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通过偏心螺栓连接有调整螺栓限位支架 22,第三横梁下支架36上设有底护板安装孔A16;右侧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焊接有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上设有分动器安装孔A14;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固定在纵梁总成1上;
如图14至图16所示,所述的第四横梁总成38包括过渡支架39、加强支架40、第四横梁上支架41和第四横梁下支架42,其中第四横梁上支架41位于第四横梁下支架42上方,并通过套管二43固定在一起,第四横梁上支架41和第四横梁下支架42螺栓连接在两个过渡支架39之间,第四横梁上支架41上设有安装孔A17,过渡支架39上还焊接有加强支架 40,两个过渡支架39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内壁上,加强支架40也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内壁上;
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五横梁总成44包括第五横梁上板48、第五横梁下板47、连接支架一45、连接支架二46、连接支架三49、排气吊钩50、连接支架四51,其中第五横梁上板48固定在第五横梁下板47上方,连接支架一45和连接支架四51分别固定在第五横梁上板48和第五横梁下板47的两端,连接支架二46、连接支架三49和排气吊钩50均固定在第五横梁下板47的下表面,连接支架一45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一A18,连接支架二46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二A19,连接支架三49上设有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A20,排气吊钩50上设有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A21;连接支架一45和连接支架四51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 1上;
如图21至图23所示,第七横梁总成55为后簧前横梁,包括第七横梁上板56、第七横梁下板57、推力杆支架58和隔热支架59,其中第七横梁上板56焊接在第七横梁下板57上方,第七横梁上板56和第七横梁下板57的两端均设有推力杆支架58,推力杆支架58上设有上纵臂安装孔A25,第七横梁下板57上设有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6和制动管路安装孔A27,隔热支架59焊接在推力杆支架58上;第七横梁上板56和第七横梁下板57的两端固定在纵梁总成1上。
如图24至图25所示,第八横梁60为后簧后横梁,包括后横向推力杆支架、后簧后横梁上板63和后簧后横梁下板64,其中后簧后横梁下板64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均焊接在后簧后横梁上板63下方,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上设有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8;后簧后横梁上板63和后簧后横梁下板64的一端焊接在一侧纵梁总成1上;
所述的后横向推力杆支架包括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一61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二62,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一61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二62扣合并焊接在一起;,后簧后横梁上板63的另一端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一61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二62焊接在另一侧纵梁总成1上。
如图28至图29所示,所述的第十横梁68上设有拖车钩座,拖车钩座包括拖车钩支架 69、螺纹套管二71、横梁加强板70和焊接螺母72,其中横梁加强板70位于第十横梁68内部,拖车钩支架69位于第十横梁68外侧,第十横梁68、拖车钩支架69和横梁加强板70 通过螺纹套管二71连接在一起,螺纹套管二71上设有后拖车钩安装孔一A30,拖车钩支架 69上设有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1,且拖车钩支架69内侧的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1上焊接有焊接螺母72。
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车架纵梁内外腹面和上翼面上,为前上控制臂和前滑柱总成提供前滑柱安装孔A10和前上控制臂安装孔A9。此处结构,创新性的采用四个冲压单件上板25、下板24、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拼焊的形式,实现了上述功能,即满足工艺需求,又满足了前上悬置的力学性能。前上悬置支架通过下板24、上板25拼焊在一起,在关键的安装面上实现了两层钢板结构,保证了连接点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前上控制臂安装支架,为内侧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拼焊而成的结构,既保证了前上控制臂安装点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又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前上悬置支架的强度,整体结构与纵梁搭接的焊缝有足够的垂向焊缝,保证了上悬置支架垂向承载的强度性能。
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焊接在纵梁内侧腹面上,为动力总成悬置的安装提供固定点动力总成悬置固定孔A11。其整体结构为支架上板29、支架下板30焊接而成的腔体结构,在动力总成悬置固定点上焊接有螺纹套管一31结构,用于螺栓连接;除去紧固结构,还有精定位圆孔A12和长圆孔A13用于动力总成悬置定位销定位,保证了动力总成悬置的精确定位,从而能够精确保证动力总成模态指标,保证车架总成模态性能与之避开,车架总成与动力总成的连接不会产生不受控制的共振现象。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与纵梁内侧腹面的焊接,有足够长的垂向焊缝,且支架下板30有较长的翻边焊接在车架内侧腹面上,保证了悬置支架受到垂向载荷时的强度和刚度性能。
车架第三横梁总成32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通过焊接方式与车架的纵梁总成1相连接。在右侧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焊接有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提供了分动器的安装点分动器安装孔A14;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两端焊接有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采用长圆孔与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5通过偏心螺栓连接,此种连接结构保证了前轮定位参数的可调整性,在整车装配及维修过程中,便于精确保证前轮定位参数。车架第三横梁总成32的下表面提供有底护板安装孔A16,用于保护动力总成油底壳并提升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车架第三横梁总成32通过螺栓连接左右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在整车行驶工况中提供了足够的横向刚度,保证了车轮在运动过程中定位参数变化的循迹性。
车架第四横梁总成38通过螺栓连接在第四横梁的过渡支架39上,过渡支架39焊接在纵梁总成1上,此处焊接有加强支架40,主要保证纵梁拐点处的纵向刚度,防止碰撞时拐点处发生溃缩。第四横梁主要功能是为动力总成后悬置提供安装孔A17,以保证动力总成通过三点悬置连接在车架上。加强支架40焊接在纵梁总成1及第四横梁过渡支架39上,主要焊缝为搭接焊缝。
车架第五横梁总成44为油箱固定前横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纵梁总成1内侧腹面上。其主要功能为油箱提供油箱安装孔一A18、油箱安装孔二A19、为驱动轴万向节提供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A20及为排气系统提供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A21。油箱通过吊带固定在油箱固定横梁上,横梁中部及左侧为吊带提供连接支架一45、连接支架二46,安装支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横梁上,吊带通过螺栓连接在安装支架上。
车架第六横梁总成52为油箱固定后横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纵梁总成1内侧腹面上。其主要功能为油箱提供安装点油箱安装孔三A22、油箱安装孔四A23、为排气系统提供第二排气系统吊挂孔A24。油箱通过吊带固定在油箱固定横梁上,车架第六横梁总成52的中部及左侧分别焊接有吊带安装支架一53和吊带安装支架二54。
车架第七横梁总成55为后簧前横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车架纵梁总成1内侧腹面和上下翼面上。其主要功能是为后螺簧支架总成提供支撑、为后悬架上纵臂提供上纵臂安装孔 A25、为稳定杆连接杆支架提供安装点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6以及为制动管路提供安装点制动管路安装孔A27。车架第七横梁与纵梁焊接方案保证了最大焊接截面,一是提升了焊接处结构强度、二是提升了焊接处的结构刚度、并改善了焊接处的应力分布情况。后上纵臂支架截面形状为几字型,提升了支架安装面的垂向刚度;后上纵臂支架与第七横梁的焊接线既有垂向焊缝,又有纵向焊缝,保证了纵臂支架在受纵向载荷时的强度和耐久性能。
车架第八横梁60为后簧后横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车架纵梁总成1内侧腹面上。其主要功能是为后簧支架提供支撑、为后悬架横向推力杆提供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8。第八横梁为箱形梁,能够提供足够的扭转刚度。为满足工艺要求,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一61 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二62采用分体形式焊接在后簧后横梁上板63和后簧后横梁下板64上,即减少了冲压成型工艺难度,又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第七横梁总成55上表面、第八横梁60前侧面及纵梁1内侧腹面上。此种焊接结构保证了后螺旋弹簧支架65足够的垂向刚度和强度,承受弹簧垂向载荷过程中不会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第七横梁总成55、第八横梁60及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支架所形成的框形结构,能够给车架总成提供足够的扭转刚度,保证车架总成的扭转刚度符合设计要求,在车架扭转工况中产生较小的扭转变形。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通过将后减振器连接支架66焊接在其上,既提供了减振器安装孔A29,又加强了后螺旋弹簧支架与第七横梁总成55焊接的局部强度,保证了后螺旋弹簧支架承载的耐久性能和强度性能。通过将后缓冲块安装支架67焊接在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上的方法,既保证了后缓冲块的安装高度,从而保证了后缓冲块与后驱动桥的安装间隙,又为螺旋弹簧的安装和固定提供导向作用,保证弹簧在后悬架最大下跳状态下不会脱出。
车架第十横梁68为车架后横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车架纵梁1内侧腹面和上下翼面上。主要功能是提供总成的扭转刚度、五悬置支架的横向刚度、为后拖车钩提供后拖车钩安装孔一A30、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1。
为保证拖车钩座69的强度,横梁内部布置了U形的横梁加强板70提高了纵向刚度,保证拖车钩纵向载荷工况下车架横梁强度和刚度。拖车钩座69提供两种接口,一种是随车工具中的拖车钩,通过螺纹套管二71与拖车钩连接;一种是连接拖车用的拖车钩,通过四点焊接螺母72连接,满足了不同的使用要求。
如图30和31所示,车身总成与车架总成的连接,通过五对悬置连接,车架总成上布置了五对车身悬置支架73。车身悬置支架73由起连接功能的支架本体74和加强板75焊接而成,再焊接在纵梁总成1的上翼面和外侧腹面上,为车身悬置提供车身悬置安装孔A32。这种结构保证了悬置支架垂向承载的能力,也保证了车架扭转工况时支架本身的强度和耐久性能。
纵梁总成1走向为前低→中高→中低→后高,其主要目的是首先满足前后桥布置可行及大离地间隙的基础上,满足乘员舱最大的布置空间需求及整车质心高度降低,提升整车动力学性能;纵梁总成1采用变截面箱形梁设计,在第二拐点至第三拐点之间的截面最大,且内部布置两段式加强板一8和加强板二9,主要目的是为满足整车碰撞性能要求;在第三拐点和第四拐点之间纵梁内部增加加强板5,主要目的是为满足整车强度要求;第三右纵梁4、第三左纵梁11与加强板三5配合的设计,保证了纵梁总成1的抗弯及抗扭性能。由于大尺寸的变截面箱形梁设计,其模具投入较大且冲压工艺较为复杂,成型样件的冲压回弹率较大,尺寸精度难以满足焊接匹配及最终总成尺寸要求,所以纵梁总成采用分四段焊接形式,减小了冲压模具投入,冲压单件尺寸精度易于保证,焊接匹配难度降低,总成精度易于控制。

Claims (10)

1.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及从前往后依次连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之间的第一横梁总成、第二横梁总成(13)、第三横梁总成(32)、第四横梁总成(38)、第五横梁总成(44)、第六横梁(52)、第七横梁总成(55)、第八横梁(60)、第九横梁和第十横梁(68),第二横梁总成(13)两侧的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上方分别固定有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其中第二横梁总成(13)的两端上方的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内壁上分别设有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
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外侧均焊接有多个车身悬置支架(73),车身悬置支架(73)上设有车身悬置安装孔(A32);
所述的纵梁总成(1)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其中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依次搭接后固定在一起,且第一纵梁(7)的内部固定有加强板一(8)和加强板二(9),第三纵梁内部固定有加强板三(5);
第二横梁总成(13)上设有转向机固定孔一(A1)、转向机固定孔二(A2)、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一(A3)、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二(A4)、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一(A5)、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二(A6)、底护板安装孔一(A7)和底护板安装孔二(A8);
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上方设有前滑柱安装孔(A10),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两侧分别设有前上控制臂安装孔(A9),
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上设有动力总成悬置固定孔(A11)、精定位圆孔(A12)和长圆孔(A13);
第三横梁总成(32)上设有分动器安装孔(A14)、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5)和底护板安装孔(A16);
第四横梁总成(38)上设有安装孔(A17);
第五横梁总成(44)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一(A18)、油箱安装孔二(A19)、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A20)和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A21);
第六横梁(52)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三(A22)、油箱安装孔四(A23)与第二排气系统吊挂孔(A24),第六横梁(52)的左侧和中部下方分别焊接有吊带安装支架一(53)和吊带安装支架二(54);
第七横梁总成(55)上设有上纵臂安装孔(A25)、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6)和制动管路安装孔(A27);
第八横梁(60)上设有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8);
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设置在第七横梁总成(55)和第八横梁(60)之间,且其上设有后缓冲块安装孔,后螺旋弹簧支架总成(65)下方焊接有后缓冲块安装支架(67)和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66),后减振器连接点支架(66)上设有减振器安装孔(A2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横梁总成(13)包括第二横梁下板(15)、第二横梁上板(14)、套管(16)、过渡支架一(17)、过渡支架二(18)、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和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其中过渡支架一(17)、过渡支架二(18)分别固定在第二横梁上板(14)的两端,带有过渡支架一(17)和过渡支架二(18)的第二横梁上板(14)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上,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分别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下方的两端,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的两端均固定有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一(20)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支架二(21)上分别设有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一(A5)和前下控制臂前安装孔二(A6);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固定在第二横梁下板(15)下方;
第二横梁下板(15)上设有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一(A3)、底护板安装孔一(A7)和底护板安装孔二(A8),第二横梁上板(14)上设有转向机固定孔一(A1)和转向机固定孔二(A2),前驱动桥左前安装支架(19)上设有分动器悬置固定孔二(A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上悬置支架总成(23)包括上板(25)、下板(24)、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其中上板(25)焊接在下板(24)上方,加强板四(26)和加强板五(27)分别固定在下板(24)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总成(28)包括支架上板(29)、支架下板(30)和螺纹套管一(31),其中支架上板(29)固定在支架下板(30)上方,螺纹套管一(31)焊接在支架上板(29)和支架下板(3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横梁总成(32)包括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第三横梁上支架(35)、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和第三横梁下支架(36),其中第三横梁上支架(35)位于第三横梁下支架(36)上方,并通过套管一(37)固定在一起,第三横梁上支架(35)和第三横梁下支架(36)螺栓连接在两个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之间,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设有前下控制臂后点安装孔(A15),且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通过偏心螺栓连接有调整螺栓限位支架(22),第三横梁下支架(36)上设有底护板安装孔(A16);右侧前下控制臂后点支架(33)上焊接有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分动器右后悬置支架(34)上设有分动器安装孔(A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横梁总成(38)包括过渡支架(39)、加强支架(40)、第四横梁上支架(41)和第四横梁下支架(42),其中第四横梁上支架(41)位于第四横梁下支架(42)上方,并通过套管一(37)固定在一起,第四横梁上支架(41)和第四横梁下支架(42)螺栓连接在两个过渡支架(39)之间,第四横梁上支架(41)上设有安装孔(A17),过渡支架(39)上还焊接有加强支架(40),两个过渡支架(39)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内壁上,加强支架(40)也分别焊接在左、右两个纵梁总成(1)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第五横梁总成(44)包括第五横梁上板(48)、第五横梁下板(47)、连接支架一(45)、连接支架二(46)、连接支架三(49)、排气吊钩(50)、连接支架四(51),其中第五横梁上板(48)固定在第五横梁下板(47)上方,连接支架一(45)和连接支架四(51)分别固定在第五横梁上板(48)和第五横梁下板(47)的两端,连接支架二(46)、连接支架三(49)和排气吊钩(50)均固定在第五横梁下板(47)的下表面,连接支架一(45)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一(A18),连接支架二(46)上设有油箱安装孔二(A19),连接支架三(49)上设有驱动轴万向节安装孔(A20),排气吊钩(50)上设有第一排气系统吊挂孔(A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第七横梁总成(55)为后簧前横梁,包括第七横梁上板(56)、第七横梁下板(57)、推力杆支架(58)和隔热支架(59),其中第七横梁上板(56)焊接在第七横梁下板(57)上方,第七横梁上板(56)和第七横梁下板(57)的两端均设有推力杆支架(58),推力杆支架(58)上设有上纵臂安装孔(A25),第七横梁下板(57)上设有稳定杆连接杆支架安装孔(A26)和制动管路安装孔(A27),隔热支架(59)焊接在推力杆支架(58)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第八横梁(60)为后簧后横梁,包括后横向推力杆支架、后簧后横梁上板(63)和后簧后横梁下板(64),其中后簧后横梁下板(64)和后横向推力杆支架均焊接在后簧后横梁上板(63)下方,后横向推力杆支架上设有后悬架横向推力杆安装孔(A2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十横梁(68)上设有拖车钩座,拖车钩座包括拖车钩支架(69)、螺纹套管二(71)、横梁加强板(70)和焊接螺母(72),其中横梁加强板(70)位于第十横梁(68)内部,拖车钩支架(69)位于第十横梁(68)外侧,第十横梁(68)、拖车钩支架(69)和横梁加强板(70)通过螺纹套管二(71)连接在一起,螺纹套管二(71)上设有后拖车钩安装孔一(A30),拖车钩支架(69)上设有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1),且拖车钩支架(69)内侧的后拖车钩安装孔二(A31)上焊接有焊接螺母(72)。
CN201922470826.5U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Active CN2126376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0826.5U CN212637655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0826.5U CN212637655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37655U true CN212637655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68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70826.5U Active CN212637655U (zh) 2019-12-31 2019-12-31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3765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1563A (zh) * 2021-05-08 2021-07-06 上海济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车架
CN113086009A (zh) * 2021-04-29 2021-07-09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架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620132A (zh) * 2022-03-25 2022-06-1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悬架横梁总成
CN115056162A (zh) * 2022-06-27 2022-09-16 瑞斯恩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铸铝件半自动辅助装配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6009A (zh) * 2021-04-29 2021-07-09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架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3071563A (zh) * 2021-05-08 2021-07-06 上海济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车架
CN114620132A (zh) * 2022-03-25 2022-06-1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悬架横梁总成
CN115056162A (zh) * 2022-06-27 2022-09-16 瑞斯恩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铸铝件半自动辅助装配装置
CN115056162B (zh) * 2022-06-27 2024-03-12 瑞斯恩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铸铝件半自动辅助装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37655U (zh) 一种边梁式越野车车架
US20050140111A1 (en) Front suspension
CN201538206U (zh) 前独立悬架系统以及具有该前独立悬架系统的汽车
JP2003510223A (ja) 重量車両のための前車軸配置
CN110203284B (zh) 一种空心铸铝与铝型材焊接的副车架
CN202319797U (zh) 独立悬架安装支架连接结构
CN107585211A (zh) 一种轿车组合式车架
CN111216794A (zh) 一种新型铝制全框式前副车架
CN111661153A (zh) 一种整体框式h型轻载货汽车车架总成
CN21789242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悬架结构
CN211943496U (zh) 一种新型铝制全框式前副车架
CN110775161A (zh) 一种装配式货车车架总成
CN105438044A (zh) 一种全轮驱动非公路宽体自卸车
CN114802458A (zh) 一种前加长梁集成支架、车架前端总成及车辆
CN205202650U (zh) 一种轻量化的后扭力梁
CN203864803U (zh) 双后桥载重汽车车架
CN107776671A (zh) 一种汽车车架总成
CN210283807U (zh) 后纵臂总成结构及汽车底盘后悬架
CN209650376U (zh) 铝、镁合金组合式结构副车架
CN206813100U (zh) 一种汽车车架总成
CN208198032U (zh) 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1694243U (zh) 无副车架的重型自卸汽车
CN112429089A (zh) 高度集成防爆炸冲击车架结构、集成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N201729191U (zh) 微型货车车架总成
CN205344910U (zh) 一种适用于轴盘制动的转向架构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