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0979U -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30979U
CN212630979U CN202020964918.9U CN202020964918U CN212630979U CN 212630979 U CN212630979 U CN 212630979U CN 202020964918 U CN202020964918 U CN 202020964918U CN 212630979 U CN212630979 U CN 212630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tent
embolectomy
thrombus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49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胜
于鹏
高国庆
程舒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6491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30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30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3097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5217 priority patent/WO202124433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统。该取栓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大管径段、小管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通过所述过渡段连接,所述取栓支架具有半自由状态和自由状态,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呈近似单层管状结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呈近似双层管状结构,从而取栓支架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可建立血流通道,以在血栓清除前就恢复阻塞血管的血液流动,提高取栓手术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形成遍布整个心血管系统,波及全身组织器官,不止局限于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或脑血管血栓形成等病变,血栓可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颅内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其容易造成脑栓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
血管的再通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方法包括两大类:药物溶栓或机械取栓。
药物溶栓是导管把溶栓剂注入病变所指的血管内的病灶附件,在病灶局部瞬间形成很高的溶栓剂浓度,从而加快血栓溶解速度,进而增加血管再通的机会。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的研究结果,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动脉溶栓时间窗为6小时之内,因此药物溶栓治疗只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血栓。当血栓的体积过大时,需要非常大剂量才能够使大血凝块溶解,且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风险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药物溶栓的问题,采用机械方式消除血栓。机械取栓包括以下方法:血栓切除术、激光碎栓、抓捕器取栓、捕栓网取栓。血栓切除术的取栓较为彻底,但是对血管壁损伤过大,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炎症。激光碎栓的操作难度大,激光能量过低则无效,能量过高则损伤血管,而且同样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抓捕器取栓的操作简单,对血管壁损伤很小,但是经常不能套住血凝块。捕栓网取栓的操作简单,但因捕栓网体积较大而无法在颅内血管内使用。
综上,现有的机械取栓方法需要在血栓清除后才能恢复血管血液正常流动。然而,对于“脑卒中”患者,往往需要快速恢复正常血液流动,以防止病情加重。因此,现有的机械取栓方法多未能在血栓清除前就恢复阻塞血管的血液流动,从而增加了取栓的风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有必要提供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大管径段、小管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通过所述过渡段连接,所述取栓支架具有半自由状态和自由状态,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呈近似单层管状结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呈近似双层管状结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系统,包括推送杆、微导管、以及上述取栓支架,所述取栓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远端的保护伞,所述推送杆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的近端,所述推送杆、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保护伞被压握导入所述微导管内,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保护伞可通过所述推送杆的推拉而在所述微导管内外活动,当所述推送杆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保护伞被回收到所述微导管内;当所述推送杆朝远离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保护伞被推出所述微导管外。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系统。所述取栓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大管径段、小管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通过所述过渡段连接,所述取栓支架具有半自由状态和自由状态,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呈近似单层管状结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呈近似双层管状结构,从而取栓支架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可建立血流通道,以在血栓清除前就恢复阻塞血管的血液流动,提高取栓手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处于所述自由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取栓支架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取栓支架在血管中应用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取栓支架沿IV-IV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取栓支架处于所述半自由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取栓支架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取栓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取栓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取栓支架的支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的取栓支架的保护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取栓支架的保护伞的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取栓支架的保护伞的网体的仰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领域,通常将器械相对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称作近端,将器械相对远离操作者的一端称作远端。具体的,远端是指器械可自由插入到动物或人体体内的一端。近端是指供用户或机器操作的一端或是用于连接其它器件的一端。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所述”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以下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术语“轴向”是指本实用新型的取栓支架被推进的方向,即是取栓支架的纵轴,也与血管的纵轴重合。术语“封闭”并不是指某一元件结构是一个完全密封的物体,其结构仅表示该元件结构的一个特性,即是,网体可以形成一个收纳血栓的容置空间,且血栓不易逃出所述网体的密封结构。
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然而上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取栓支架100在血管200中应用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中的取栓支架100沿IV-IV方向的剖视图。取栓支架100包括支架本体101。支架本体101包括第一支架本体10和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30。第二支架本体30包括大管径段31、小管径段33和过渡段35。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交替相接,且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段通过过渡段35连接。取栓支架100具有半自由状态和自由状态,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第二支架本体30的至少部分结构呈单层管状结构,在所述自由状态时,第二支架本体30呈双层管状结构。
如此,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支架本体101中的至少部分结构呈近似单层管状结构,且单层管状结构上的网格空间较小,从而可避免血栓全部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腔所导致内腔的封堵问题,因此单层管状结构可以作为血流通道。此外,取栓支架100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该单层管状结构保证了整个取栓支架100的径向支撑力,从而使得取栓支架100可以快速建立血流通道,以在血栓清除前就恢复阻塞血管的血液流动,进而在取栓的早期阶段实现血流通道的预通功能,以提高取栓手术的安全性。由于在所述自由状态时,支架本体101呈近似双层管状结构,大管径段31具有较大的网格结构,且大管径段31与小管径段33之间有一定的空间,从而允许血栓全部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腔,进而提高了取栓效率。进一步的,取栓支架100采用分段式设计,也即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依次间隔且均匀排布,从而能够提高取栓装置的柔顺性,并确保取栓支架100能适应不同弯曲形态的血管,同时也能增强对血栓块的锚固效果,例如,在血管内受到挤压时,取栓支架100能够做出较大的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自由状态(即部分释放状态)是指取栓支架100至少部分结构处于未完全膨胀的工作状态,例如,在取栓支架100植入血管内的早期,支架本体101受血栓压迫的工作状态;或是取栓支架100的支架本体101受其它约束元件约束的工作状态。所述自由状态(即完全释放状态)是指取栓支架100的支架本体101处于完全膨胀的工作状态,或是处于完全自由(即不受其它约束元件约束)的工作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支架本体101的部分结构受血栓压迫或受约束元件约束。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支架本体101的整体结构均受血栓压迫或受约束元件约束。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自由状态下,大管径段31在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与小管径段33在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如此,保证取栓支架100在不同直径的血管内的径向支撑力,从而有效防止取栓支架100完全通过血管时发生塌陷,进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100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如图3所示,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大管径段31在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与小管径段33在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其中,第一投影平面为与取栓支架100的中轴线L相平行的平面。如此,取栓支架100处于部分释放状态下,支架本体101的整体结构或部分结构呈具有近似闭环结构的单层管状结构,从而减少血栓进入单层管状结构的内部,从而使得取栓支架在部分释放状态下具有供血流流动的空腔,进而提高取栓手术的安全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支架本体30可同时包括处于所述半自由状态的第一部分和处于所述自由状态的第二部分,第二支架本体30的第一部分由于受到血栓的压迫,暂时处于所述半自由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呈单层管状结构,所述第二部分呈双层管状结构。所述单层管状结构外周面的金属覆盖率大于双层管状结构外周面的金属覆盖率。金属覆盖率是指构成第二支架本体30的金属与第二支架本体30的外周面的面积占比。在处于所述半自由状态的第一部分中,大管径段31未完全打开,大管径段31的直径接近于小管径段33的直径,大管径段31的自由端点3113接近小管径段33的近端连接点3311,大管径段31的近端连接点3111接近小管径段33的自由端点3313,从而形成支架本体101的第一部分的横截面呈近似闭环结构1011(参看图4),即单层管状结构的横截面为近似闭环结构1011,因此其可以在血栓内部或者一侧保持供血流流动的空腔,在取栓前即开通血流,防止因长时间血流不畅而损伤大脑或其他组织。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血管200包括血管壁201、血管腔道202及堵塞血管腔道202的血栓203。当取栓支架100释放到具有血栓203的血管200时,取栓支架100未受血栓203压迫的结构可迅速膨胀而处于完全释放状态,而取栓支架100受血栓203压迫的结构不会膨胀而处于部分释放状态。具体的,取栓支架100的近端和远端未受血栓203压迫,从而取栓支架100的近端和远端进入完全释放状态。在完全释放状态下,支架本体101的近端和远端与血管壁201贴合。此时,支架本体101的网孔较大,取栓支架100近端和远端与血管腔道202相连通。取栓支架100的中部受血栓203压迫,从而取栓支架100的中部无法完全展开而处于部分释放状态。在部分释放状态下,支架本体101的中部与血管200的血管壁201之间存在间隙。此时,支架本体101的网孔较小,支架本体101的中部可形成连续的具有近似闭环结构的单层管状结构,且单层管状结构的内腔1012与血管腔道202连通,也即取栓支架100快速建立血流通道,实现血流通道的预通功能,从而提高了取栓手术的安全性。此外,随着支架本体101的中部的膨胀而进入完全释放状态时,取栓支架100的中部在血栓中展开直至取栓支架100的中部与血管壁201贴合,以使血栓203进入到支架本体101内,从而回撤取栓支架100即可将血栓203从血管200内取出。
请再次参阅图1、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单层管状结构为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共同围合形成的连续的管状结构,以使单层管状结构具有连续的内腔1012,其中,大管径段31的最大直径大致等于小管径段33的最大直径,从而在取栓的早期阶段实现血流通道的预通功能。双层管状结构包括由小管径段33构成的非连续的内管结构和由大管径段31构成的非连续的外管结构,其中,大管径段31的最大直径大于小管径段33的最大直径。
其中,单层管状结构的大管径段31的外径小于双层管状结构的大管径段31的最小外径。单层管状结构的大管径段31的外径大致等于单层管状结构的小管径段33的外径。单层管状结构的小管径段33的外径小于双层管状结构的小管径段33的外径,即单层管状结构的外径小于双层管状结构的内管结构的直径。大管径段31、小管径段33和过渡段35同轴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大管径段31、小管径段33和过渡段35一体成型,以便提高第二支架本体3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大管径段31、小管径段33和过渡段35也可以通过压握、热熔、粘接、焊接或者压铆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近端和远端均构造为大管径段31,小管径段33设置在相邻两大管径段31之间,大管径段31套设于过渡段35外。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近端构造为大管径段31,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远端构造成小管径段3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30包括4个大管径段31和3个小管径段33。其中2个大管径段31分别位于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近端和远端,其中另外2个大管径段31位于第二支架本体30的中部。小管径段33位于相邻两大管径段31之间。如此,大管径段31、小管径段33和过渡段35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取栓支架100的柔顺性,且能够增强对血栓的锚固效果。进一步的,取栓支架100具有一定的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力,从而有效防止取栓支架100完全通过血管时发生塌陷,进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100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此外,取栓支架100在血管内受到挤压时,能够做出较大的形变,从而可适应不同弯曲形态和不同直径的血管,并且能保证支架本体101与血管壁的贴合性,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效率。因此,现有的取栓支架要求导管内径向尺寸较大而无法通过迂曲的颅内血管,而本申请的取栓支架100要求导管内径向尺寸较小,从而适用于颅内等更为细小的血管。
需要说明的是,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大管径段31构造为等径管状结构,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大管径段31的直径大致等于小管径段33的直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大管径段31的直径大于小管径段33的直径。如此,方便取栓支架100的一体式激光切割成型,且增大了大管径段31与小管径段33之间的收容空间,从而血栓容易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部的通道1010,且避免对血栓的切割,进而提高了对血栓的捕捉效率。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大管径段31构造为变径管状结构,变径管状结构呈中间大且两端小的类橄榄状的双向锥形台体,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至少部分大管径段31的中间区域的直径大致等于小管径段33的直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大管径段31的中间区域的直径均大于小管径段33的直径。如此,进一步提高了取栓支架100在血管内滑动的柔顺性,从而在取栓过程中可减小了取栓支架100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其中,为了兼顾取栓支架100的柔顺性、取栓支架100的捕捉效率及取栓支架100的径向和轴向支撑力,大管径段31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比值为1.5:1至3:1。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2所示为取栓支架100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大管径段31由多个第一闭环单元311合围形成。小管径段33由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31合围形成。过渡段35由多个支撑杆350合围形成。
具体的,多个支撑杆35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均沿着第二支架本体3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支撑杆351设置在小管径段33的近端,多个第二支撑杆352间隔设置在小管径段33的远端。
第一闭环单元311包括近端连接点3111、中部连接点3112和自由端点3113,第二闭环单元331包括近端连接点3311、中部连接点3312和自由端点3313。第一支撑杆351的远端连接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近端连接点3311,第一支撑杆351的近端连接第一闭环单元311的中部连接点3112;第二支撑杆352的远端连接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近端连接点3111,第二支撑杆352的近端连接第二闭环单元331的中部连接点3312。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自由端点3113与近端连接点3111正相对,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自由端点3313与近端连接点3311正相对。自由端点3113,3313可嵌入到血栓中,提高对血栓的抓捕率。
在由所述半自由状态切换至所述自由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自由端点3113与相对在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远端的且与第一闭环单元311相邻的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近端连接点3311之间的径向距离逐渐增大,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近端连接点3111与相对在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近端的且与第一闭环单元311相邻的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自由端点3313之间的径向距离也逐渐增大。
在由所述自由状态切换至所述半自由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自由端点3113与相对在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远端的且与第一闭环单元311相邻的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近端连接点3311之间的径向距离逐渐减小,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近端连接点3111与相对在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近端的且与第一闭环单元311相邻的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自由端点3313之间的径向距离也逐渐减小。因此,在半自由状态下,第一闭环单元311与第二闭环单元331共同组成了一个金属覆盖率较大的接近闭环的连续管状结构,从而在血栓中形成一个血流通道,以供血流通过,进而提高了取栓手术的安全性。
其中,在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的交界处,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自由端点3113与其远端相邻的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近端连接点3311沿第二支架本体30的周向依次交替布置而形成第一环形阵列3010,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近端连接点3111与其近端相邻的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自由端点3313沿第二支架本体30的周向依次交替布置而形成第二环形阵列30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距离为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的交界处的相邻的自由端点3113与近端连接点3311之间的直线距离或者为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的交界处的相邻的自由端点3313与近端连接点3111之间的直线距离。具体的,所述径向距离为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相邻的自由端点3113与近端连接点3311之间的直线距离;或者为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相邻的自由端点3313与近端连接点3111之间的直线距离。
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近端连接点3311和自由端点3113共面,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近端连接点3111和自由端点3313也共面,以确保取栓支架100的整体具有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力,同时确保第一闭环单元311和第二闭环单元331具有相对较小的面积,以避免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部的通道1010,从而实现血流通道的预通功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近端连接点3311和自由端点3113共面是指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近端连接点3311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一平面,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自由端点3113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共面,即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且彼此相互重合。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近端连接点3111和自由端点3313共面是指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近端连接点3111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三平面,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自由端点3313彼此连接而形成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共面,即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且彼此相互重合。其中,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及所述第四平面垂直于取栓支架100的中轴线L。
在所述自由状态下,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近端连接点3311和自由端点3113不共面,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近端连接点3111和自由端点3313也不共面,从而提高取栓支架100从所述自由状态切换至所述半自由状态的顺畅性,并确保取栓支架100的整体具有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力,同时确保第一闭环单元311和第二闭环单元331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以便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部的通道1010,从而提高血栓的抓捕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近端连接点3311和自由端点3113不共面是指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近端连接点3311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一平面,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自由端点3113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不共面,即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位于不同平面,且彼此相互平行。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近端连接点3111和自由端点3313不共面是指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近端连接点3111彼此连接而形成第三平面,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自由端点3313彼此连接而形成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不共面,即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位于不同平面,且彼此相互平行。
其中,在由所述半自由状态切换至所述自由状态的过程中,取栓支架100的长度逐渐减小,取栓支架100的外径逐渐增大,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和第二闭环单元331的面积也逐渐增大。具体的,在所述半自由状态,取栓支架100径向压缩而拉伸取栓支架100的长度,且取栓支架100具有相对较小的外径,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和第二闭环单元331的面积相对较小。在所述自由状态,取栓支架100径向膨胀而缩短取栓支架100的长度,且取栓支架100具有相对较大的外径,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和第二闭环单元331的面积相对较大。
支架本体101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均呈直杆状结构;支架本体101在所述自由状态时,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均呈弯曲状结构,且相对第二支架本体30向内弯曲或向外弯曲。如此,在所述自由状态下,由于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均呈弯曲状结构,从而可以减少对血栓的切割,且可以为血栓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以便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腔,进而提高了取栓支架100对血栓的抓捕效率。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由于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均呈直杆状结构,且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大致平行第二支架本体30的轴向方向,从而使得整个取栓支架100能压缩形成外径近似相同的具有闭环结构1011的单层管状结构,以实现血流通道的预通功能,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脑损伤。
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大于第二闭环单元331的面积。第一闭环单元311和第二闭环单元331的形状包括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和六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闭环单元311和第二闭环单元331均为菱形或近似菱形结构。大管径段31由4个第一闭环单元311合围形成管状结构。每一第一闭环单元311具有2个中部连接点3112。相邻的两第一闭环单元311通过中部连接点3112连接在一起。小管径段33由3个第二闭环单元331合围形成管状结构。每一第二闭环单元331具有2个中部连接点3312。相邻的两第二闭环单元331通过中部连接点3312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大于第二闭环单元331的面积。多个第一闭环单元311与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31错开设置,以使第二闭环单元331设置在相邻两第一闭环单元311之间,以使得取栓支架100更容易压缩,更能适应细小血管,且容易导入微导管内。
第一闭环单元311的远端形成第一抓捕单元3114,第二闭环单元331的远端形成第二抓捕单元3314。第一抓捕单元3114与第一支撑杆351交替设置并彼此连接,第二抓捕单元3314与第二支撑杆352交替设置并彼此连接,不仅确保了取栓支架100的柔顺性,且使取栓支架100的径向和轴向具有一定的支撑力,以及提高了取栓支架100对血栓的抓捕效率。
其中,第一闭环单元311的2个中部连接点3112连接自由端点3113而形成第一抓捕单元3114。第二闭环单元331的2个中部连接点3312连接自由端点3313而形成第二抓捕单元3314。第一抓捕单元3114与第二抓捕单元3314可以为V字形、W字形、锯齿形或者U字形等结构,以提高对血栓的捕捉效率。
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交替设置,也即第二抓捕单元3314设置在相邻两第一抓捕单元3114之间,以在取栓支架100的径向布满抓捕单元,从而提高对血栓的锚固效果。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分别与支架本体101形成对于的第一收容空间3115和第二收容空间3315。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均相对于支架本体101向外或者向内延伸。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的弯曲方向与第一支撑杆351和第二支撑杆352的弯曲方向相反。如此,第一收容空间3115和第二收容空间3315的空间增大,从而能够为血栓提供了更多的容纳空间,以便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腔,进而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100对血栓的抓捕效率。当取栓支架100处于所述自由状态(即膨胀状态)时,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插入至血栓中,或将血栓夹持在第一收容空间3115和第二收容空间3315内,从而提高了取栓支架100对血栓的锚固。由于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均匀地分布在支架本体101的周向,从而增强了取栓支架100的柔顺性,同时也提高了对血栓的抓捕效率。
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可朝垂直于取栓支架100的轴心线L的方向移动。如此,避免取栓支架100在血管内移动时,第一抓捕单元3114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不与血管壁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损伤血管壁组织。
进一步的,第一抓捕单元3114的远端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的远端均设置有圆弧形的倒角,以进一步避免第一抓捕单元3114的远端和第二抓捕单元3314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一体成型,以便提高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也可以通过压握、热熔、粘接、焊接或者压铆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远端完全开口而形成第一开口端301,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近端部分开口而形成第二开口端15,第一开口端301在第二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开口端15在第二投影平面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其中,第二投影平面为与取栓支架100的中轴线L相垂直的平面。如此,提高了取栓支架100的近端和远端的柔顺性。
具体的,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近端构造为斜圆锥筒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近端形成具有坡度的第二开口端15。第二开口端15的形状是锥形,如水滴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端15的形状是梭形。如此,基于第一支架本体10的第二开口端15的坡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阻隔回撤取栓支架100的回撤力传递至整个取栓支架100的周向上,且避免第一支架本体10的管径在回撤取栓支架100的过程中变小,从而确保血栓在取栓支架100被回撤过程中不易出现脱落的现象。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的近端也可构造成漏斗结构,第二支架本体构造成直管结构,从而取栓支架在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回撤的过程中避免血栓的脱落。其中,第一支架本体的管径由其近端朝远端方向逐渐增大,从而防止第一支架本体的近端在取栓支架朝其近端方向回撤的过程中因取栓支架的回撤力的影响而导致其整体的管径变小或扭结,进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如此,确保第一支架本体与第二支架本体之间的平滑过渡连接,进而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近端设置有显影定位元件102,以便于在仪器检测下通过显影定位元件102的位置指示取栓支架100的位置。显影定位元件102由不透射线的材料制成。不透射线的材料优选为金、铂或钽等贵金属材料。显影定位元件102可以采用环状、丝状、带状或者点状等多种形式,并且通过压握、热熔、粘接、焊接或者压铆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固定在取栓支架1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定位元件102可以呈环状,显影定位元件102套设在取栓支架100的近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近端还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沿平行取栓支架100的轴心线L的方向延伸。在取栓支架100被回撤过程中,牵引力将集中于连接头所在的延长线上,保证了支架本体101的远端的管径不变,从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显影定位元件102固定在连接头上。
本实施例中,由于取栓支架100的近端设置有显影定位元件102,以精准定位血栓的位置,从而在采用取栓支架100取栓的过程中可以对血栓的抓捕,以及在取栓支架100回撤过程中判断血栓是否脱离取栓支架100进行实时观察,进而指导具体的取栓操作,也即指导取栓支架100在压缩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转换,使得取栓更为精准。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的中部也可以设置多个显影定位元件,以更精准定位血栓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均是由具有记忆效应的金属材料或具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以便支架本体101自膨胀而形成管状和/或笼状结构。金属材料例如是,但不局限于镍钛合金或者钴基合金。具体的,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可以通过激光切割板状的镍钛合金而形成具有镂空结构的管状或笼状结构,再经过卷曲、热处理定型。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还可以通过编织丝状的镍钛合金而形成具有镂空结构的管状或笼状结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还可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塑料材料加工而成。
请参阅图5,图5所示为图1中的取栓支架100的全部结构处于所述半自由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多个第一支撑杆351和多个第二支撑杆352平行于取栓支架100的中轴线L。第一环形阵列3010中的多个第一闭环单元311所对应的多个自由端点3113与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31所对应的多个近端连接点3311共面,第二环形阵列3012中的多个第一闭环单元311所对应的多个近端连接点3111和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31所对应的多个自由端点3313也共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管状和/或笼状结构的支架本体,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第一支架本体与第二支架本体平滑过渡连接,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大管径段、小管径段和过渡段,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交替相接,且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通过过渡段连接在一起,支架本体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呈单层管状结构,支架本体在所述自由状态时呈双层管状结构,从而取栓支架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可建立血流通道,以在血栓清除前就恢复阻塞血管的血液流动,提高取栓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的,取栓支架的远端没有大网口形成,从而避免血栓从大网口进入取栓支架100的内部的通道1010所造成血流通道被阻塞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6、图7和图8,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100b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100b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二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参看图1)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取栓支架100b还包括第三支架本体40b和保护伞6,且第二支架本体30b的远端为小管径段33。
其中,第三支架本体40b连接于第二支架本体30b和保护伞6之间,第三支架本体40b的近端形成第三开口端401b,第三支架本体40b的远端形成第四开口端403b,保护伞6的近端形成伞口端601,保护伞6的远端形成与伞口端601正相对的第一封口端603,第一开口端301b与第三开口端401b、第四开口端403b及伞口端601相连通,以使取栓支架100b的内部形成连续的通道1010b,第二支架本体30b的远端构造成小管径段33。
由于取栓支架100b的远端设置有保护伞6,从而有效防止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的血栓发生逃逸。此外,支架本体101b的远端形成第四开口端403b,述保护伞6的近端形成与第四开口端403b正相对的伞口端601,保护伞6的远端形成与伞口端601正相对的第一封口端603,伞口端601与第四开口端403b相连接,以使取栓支架100b的内部形成连续的通道1010b。如此,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的血栓不受阻挡而完全进入保护伞6内,从而保护伞6可有效回收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的血栓,进而避免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血栓所导致血管再栓塞问题,且防止因取栓治疗引起的并发症,从而增加血管的再通率。此外,由于伞口端601与第四开口端403b相连接,也即保护伞6紧贴支架本体101b的远端,从而避免血栓发生逃逸,且取栓支架100b与保护伞6可以同步释放,进而保护伞6可以借助支架本体101b的径向支撑力快速打开保护伞6,直至保护伞6展开到预定型状态,以回收从支架本体101b上脱落的血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本体40b的近端与第二支架本体30b的远端平滑过渡连接,且第三支架本体40b的近端与第二支架本体30b的远端通过过渡段35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支架本体40b包括捕捉段41b和连接捕捉段41b和保护伞6之间的延伸段42b。捕捉段41b的近端通过多个第二支撑杆352连接于第二支架本体30b的小管径段33,捕捉段41的远端连接于延伸段42b的近端。其中,捕捉段41b与延伸段42b平滑过渡连接,从而确保取栓支架100b整体的柔顺性,以提高取栓手术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捕捉段41b的外径大于或大致等于第二支架本体30b的最大外径,且大致等于延伸段42b的外径。如此,确保了取栓支架100b的径向和轴向支撑力,且第二支架本体30b内脱落或溢出的血栓全部能够从捕捉段41b进入第三支架40b的内部的通道1010b。
捕捉段41b包括至少一个捕捉部43b和多个加强部44b。至少一个捕捉部43b和多个加强部44b沿第三支架本体40b的周向并排连接,且捕捉部43b的外形不同于所述加强部44b的外形。在一些实施例中,捕捉部43b的数量和加强部44b的数量相对应,且捕捉部43b和加强部44b沿第三支架本体40b的周向交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捕捉段41b包括正相对的两捕捉部43b和正相对的两个加强部44b,每一捕捉部43b和每一加强部44b沿第三支架本体40b的周向并排且交替连接。如此,不仅提高了第二网口411b对第二支架本体30b未有效抓捕的血栓,例如机化血栓、钙化血栓等硬血栓及体积较大的血栓的捕捉性能,同时还确保第三支架本体40b的径向支撑力,并且避免第三支架本体40b过度形变而降低了捕捉段41b的贴壁性,即防止第三支架本体40b的捕捉段41b发生坍塌,且增强捕捉段41b的贴壁性,以提高对血栓的捕捉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100b,通过增设第三支架本体40b,且第三支架本体40b的近端设置网口面积较大的第二网口411b,且第二网口411b的近端形成第三抓捕单元4114b,从而第三抓捕单元4114b可以锚固第二支架本体30b未有效抓捕的血栓,例如机化血栓、钙化血栓等硬血栓及体积较大的血栓,以提高第二网口411b对硬质血栓的捕捉性能,进而硬质血栓可以从第二网口411b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b的内部的通道1010b,以提高对硬质血栓的捕捉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捕捉部43b和加强部44b的数量根据第三支架本体40b的直径、用于合围形成大管径段31的第一闭环单元311的数量或合围形成小管径段33的第二闭环单元331的数量等因素来设计,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
其中,每一捕捉部43b包括第二网口411b,每一加强部44b包括第三网口413b和设置在第三网口413b近端的骨架杆415b,其中,第二网口411b的面积大于第一网口421b、第一闭环单元311及第二闭环单元331的面积,第三网口413b的面积等于第一网口421b的面积和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且第三网口413b的形状与第一网口421b的形状和第一闭环单元311的形状相同,以增强取栓支架100b的整体的柔顺性。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加强部可以不包括骨架杆,即每一加强部可以包括沿平行于支架本体的中轴线L方向并行连接的多个第三网口。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段42b由多个第一网口421b合围形成。捕捉段41b由至少一个第二网口411b、多个第三网口413b和骨架杆415b合围形成。第一网口421b、第二网口411b、第三网口413b和骨架杆415b彼此相互连接而形成呈管状结构或笼状结构的第三支架本体40b。
第二网口411b与第二闭环单元331正相对,也即第二网口411b设置在相邻两第一闭环单元311之间。第三网口413b与第二闭环单元311正相对,也即第二网口411b设置在相邻两第一闭环单元311之间。如此,确保第二网口411b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以提高取栓支架100b捕获机化血栓、钙化血栓等硬血栓及体积较大的血栓的能力,且确保了取栓支架100b的轴向和径向的支撑力的同时,可使血栓更易从第二网口411b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b的内部的通道1010b。
每一第二网口411b的近端形成有第三抓捕单元4114b,第三抓捕单元4114b的近端连接于第二支撑杆352的远端,第三抓捕单元4114b的远端构造为自由端。其中,第三抓捕单元4114b构成第二网口411b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抓捕单元4114b构造成V字形、W字形、锯齿形或者U字形等结构,第三抓捕单元4114b设置在相邻两第二支撑杆352之间。第三抓捕单元4114b与第二抓捕单元3314正相对,且设置在相邻两第一抓捕单元3114之间。第三抓捕单元4114b设置在相邻两第二支撑杆352之间且彼此连接。
具体的,第一网口421b包括近端连接点4211b和两个中部连接点4212b。相邻的两第一网口421b通过中部连接点4212b相连接。第二网口411b包括两近端连接点4111b、自由端点4112b和与自由端点4112b正相对的远端连接点4113b。第三网口413b包括近端连接点4131b、两中部连接点4132b和与近端连接点4131b正相对的远端连接点4133b。第一网口421b的中部连接点4212b与第二网口411b的远端连接点4113b及第三网口413b的远端连接段4133b重合。第一网口421b的近端连接点4211b与第三网口413b的中部连接点4132b重合。
其中,每一第二网口411b的轴向投影大致呈心形。捕捉段41b的每一近端连接点4111b连接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52的远端。每一第二网口411b的两近端连接点4111b和自由端点4112b相连而形成V字型或U字型的第三抓捕单元4114b。第三抓捕单元4114b相对于支架本体101b向外或者向内延伸,且与支架本体101b之间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115b。如此,不能被第二支架本体30b有效抓捕的血栓,例如机化血栓、钙化血栓等硬血栓及体积较大的血栓,能够从第二网口411b进入保护伞6内。此外,从第二支架本体30b内脱落或溢出的血栓易从第二网口411b进入保护伞6内,从而避免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或溢出及未有效抓取的血栓所导致血管再栓塞问题,且防止因取栓治疗引起的并发症,例如血管痉挛,从而增加血管的再通率。
在本实施例中,骨架杆415b构造成Y字型结构。骨架杆415b包括第一加强杆4151b和连接于第一加强杆4151b和第三网口413b之间的第二加强杆4153b。第一加强杆4151b构造成V字形结构。第一加强杆4151b的外形与第三抓捕单元4114b的外形相同,第二网口411d的远端的外形与第三网口413d的远端的外形相同,从而确保捕捉段41b的径向受力均衡及捕捉段41b的顺滑性,且增强捕捉段41b的贴壁性,提高对血栓的抓捕率。第二加强杆4153b的外形与第二支撑杆352的外形相同,且第三网口413b的外形与第一网口421b的外形相同,以确保支架本体101b的柔顺性,且使支架本体101b的径向和轴向具有一定的支撑力,以及提高了支架本体101b对血栓的抓捕效率。
第二网口411b与第二闭环单元331正相对,也即第二网口411b设置在相邻两第一闭环单元311之间。第二网口411b的数量与第二闭环单元331的数量相等。第二支架本体30b的第二抓捕单元3314靠近第三支架本体40b的第三抓捕单元4114b,且第二抓捕单元3314的弯曲方向和第三抓捕单元4114b的弯曲方向一致,从而确保了取栓支架100b的柔顺性,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血栓的锚固作用。第二网口411b平行于支架本体101b的中轴线L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沿中轴线L方向并行连接的第三网口413b和骨架杆415b,且每一第三网口413b设置在骨架杆415b和第一网口421b之间,从而增大了第二网口411b在径向的延伸空间,以增大第二网口411b的面积,且增强了捕捉段41b的贴壁性,以便血栓从第二网口411b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b的内部的通道1010b。
其中,支架本体101b及保护伞6可以通过激光切割板状的镍钛合金而形成具有镂空结构的管状或笼状结构,再经过卷曲、热处理定型。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01b及保护伞6还可以通过编织丝状的镍钛合金而形成具有镂空结构的管状或笼状结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01及保护伞6还可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塑料材料加工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01b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管网材料激光雕刻而成;保护伞6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丝状材料编织而成。其中,管网材料或丝状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金属材料、具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或具有弹性的塑料材料。其它可以使支架本体101b和保护伞6可自膨胀而形成管状和/或笼状结构。金属材料例如是,但不局限于镍钛合金或者钴基合金。由管网材料制成的支架本体101b具有一定的径向和轴向支撑力,从而保证支架本体101b具有良好的贴壁性,因此取栓支架100b在完全释放状态下,可以防止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00b和血管壁的缝隙里。由丝状材料编织制成的保护伞6具有网孔面积较小的网格单元,从而可以捕捉到体积相对较小的血栓,以提高血栓的捕捉效率。此外,保护伞6相对柔软,从而降低了对血管壁的损伤。
请再次参阅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口端403b的周缘设置有安装结构104,伞口端601的周缘设置有与安装结构配合连接的连接结构602。安装结构104与连接结构602的连接方式例如是,但不局限于粘接、焊接、压握、或卡扣连接。安装结构104与连接结构602直接连接在一起,不仅方便加工成型,且简化了取栓支架100b的整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b还包括连接件8。安装结构104通过连接件8连接于连接结构602,以使伞口端601与第四开口端403b相连接。安装结构104与连接结构602通过连接件8接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支架本体101b与保护伞6连接的紧凑性和稳定性。
第四开口端403b形成呈连续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05,安装结构104设置于第一弯折部105上,伞口端601形成呈连续弯折的第二弯折部604,连接结构602设置于第二弯折部604上。其中,第一弯折部105和第二弯折部604均呈波浪状或锯齿状。如此,第四开口端403b和伞口端601可以提供更多的连接点,以提高支架本体101b与保护伞6的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确保支架本体101b与保护伞6可以同步释放,以便保护伞6借助支架本体101b的径向支撑力快速打开保护伞6,从而有效捕获血管内的血栓。
具体的,第四开口端403b由多个第一网口421b合围形成,每一第一网口421b的远端构造成第一弯折结构1061,多个第一弯折结构1061彼此连接形成第一弯折部105。伞口端601由多个第一网格单元606合围形成,每一第一网格单元606的近端构造成第二弯折结构6061,多个第二弯折结构6061彼此连接形成第二弯折部6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结构1061和第二弯折结构6061呈V形。第一弯折部105和第二弯折部604均呈锯齿状。
其中,多个第一网口421b的数量少于多个第一网格单元606的数量,且每一第一网口421b的面积大于每一第一网格单元606的面积。如此,保护伞6可以回收体积相对较小的血栓,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100b对血栓的捕捉效率。
具体的,多个第一网口421b和多个第一网格单元606的形状包括,但不局限于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和六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网口421b和多个第一网格单元606的形状均为菱形。
安装结构104由具有连接孔1071的多个连接片107合围形成,多个连接片107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弯折结构1061上。连接结构602由多个连接扣605合围形成,每一连接扣605设置在对应的第二弯折结构6061上,连接件8构造为连接环,连接环穿过每一连接片107的连接孔1071和多个连接扣605,以将保护伞6和支架本体101b相连接。连接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制成。如此,连接环可以借助支架本体101b的径向支撑力,快速打开保护伞6,且连接环的设计可以避免保护伞6的伞口端601发生坍塌以及增强了保护伞6与血管壁的贴壁性,从而提高了对血栓的捕捉效率。
每一第一网口421b平行于取栓支架100b的中轴线L的对称轴与对应的第一网格单元606平行于取栓支架100b的中轴线L的对称轴大致重合,以便连接扣605对准连接孔1071,从而方便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扣605的数量等于连接孔1071的数量。每一连接扣605对应设置在每一第二弯折结构6061上。如此,可以避免保护伞6的伞口端601发生坍塌而导致保护伞6与血管壁之间存在缝隙的问题,从而确保了伞口端601的径向支撑力,增强了保护伞6与血管壁的贴壁性,进而提高了对血栓的捕捉效率。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扣605的数量多于连接孔1071的数量。每一连接扣605设置在第二弯折结构6061对应连接孔1071的位置处,从而方便了保护伞6与支架本体101b的组装。
保护伞6包括由多根伞骨61交错编织而成的网体63,每一伞骨61构造成花瓣结构且呈放射状分布,且每一伞骨61的近端相对网体63向外凸伸形成第二弯折结构6061。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扣605与第二弯折结构6061一体成型。每一伞骨61的中部交叉形成对应的连接扣605,从而提高了连接扣605的稳固性和可靠性,且加工方法简单。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连接扣605还可以通过机械固定方式形成于对应的第二弯折结构6061上。机械固定方式例如是,但不局限于粘接、焊接、铆接、压握或丝状材料缠绕。
在本实施例中,网体63包括圆柱状的延伸部62和圆锥状的回收部64,延伸部62设置于支架本体101b和回收部64之间,多个连接扣605设置于延伸部62的近端。延伸部62的外径大致等于支架本体101b的外径。如此,通过在保护伞6的近端设置有延伸部62,增大了保护伞6的整体面积,从而避免了取栓支架100b内的血栓发生逃逸,进而提高了取栓支架100b对血栓的捕捉性能,以使得取栓支架100b取栓干净,防止血管痉挛,并能快速恢复血流速度。此外,保护伞6的近端与支架本体101b的远端平滑连接,确保了取栓支架100b的柔顺性,从而降低了对血管壁的损伤,且取栓支架100b与保护伞6可以同步释放。
具体的,延伸部62为由多个第一网格单元606和多个第二网格单元621合围形成。回收部64为由多个第三网格单元641合围形成,多个第二网格单元621的面积相同,多个第三网格单641元的面积自远端朝近端逐渐增大,第二网格单元621的面积大于第三网格单元641的面积,小于第一网口421b的面积,且等于第一网格单元606的面积。如此,在取栓支架100b进入完全释放状态之前,保护伞6未展开到预定型状态,此时,较小体积的血栓仍可以从第一网格单元606或第二网格单元621进入延伸部62,然后由回收部64进行回收,以进一步提高血栓的捕捉效率。此外,网体63网格设计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加密,防止进入网体63的血栓逃逸,从而将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的血栓进行回收,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
取栓支架100b的中轴线与支架本体101b的中轴线及保护伞6的中轴线共线,如此,提高了取栓支架100b的稳固性,且确保支架本体101b和保护伞6在血管内活动的顺畅性。
其中,保护伞6的最大外径大于或等于取栓支架100b的最大外径,以使保护伞6能够捕捉更多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的血栓。伞口端6在第一开口端601上沿轴向的正投影与第四开口端403b重合。如此,增强了保护伞6与血管壁的贴壁性,以提高对血栓的捕捉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伞6还包括保护套65。保护套65固定地套设于伞骨61的远端,以包裹及收紧伞骨61的远端。如此,避免伞骨61的远端与血管壁的接触,从而降低了对血管壁的损伤,并且确保从取栓支架100b内脱落或溢出的血栓始终收纳于保护伞6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伞6的保护套65可以构造为显影定位元件。显影定位元件固定地套设于伞骨61的远端,以包裹及收紧伞骨61的远端。显影定位元件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显影环或显影丝。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丝在保护伞6的远端呈螺旋绕制而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显影环套设于保护伞6的远端。显影定位元件固定在伞骨61的远端,以作为整个取栓支架100b的远端标记,从而更精准地定位血栓的位置。显影定位元件的固定方式例如是,但不局限于焊接、压握、热熔或者压铆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保护伞可以同时包括设置于保护伞的远端的显影定位元件和保护套。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d的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为取栓支架100d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三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d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第三支架本体40d的捕捉段41d不同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三支架本体40b的捕捉段41b。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网口411d的近端未形成有第三抓捕单元。捕捉段41d不包括骨架杆,即通过另一第三网口413d替代骨架杆。具体的,每一捕捉部43d包括一个第二网口411d,捕捉段41d的每一加强部44d包括沿平行于支架本体101d的中轴线L方向并行连接的两个第三网口413b。每一捕捉部43d大致呈橄榄状。每一加强部44d大致呈“8”字型。捕捉段41d由至少一个第二网口411d和多个第三网口413d合围形成。第一网口421d、第二网口411d和第三网口413d彼此相互连接而形成呈管状结构或笼状结构的第三支架本体40d。
第二网口411d的近端和远端的外形与第三网口413d的近端和远端的外形相同,从而确保捕捉段41d的径向受力均衡及捕捉段41d的顺滑性,且增强捕捉段41d的贴壁性,提高对血栓的抓捕率。相邻两第三网口413d。第三网口413d的外形与第一网口421d的外形相同,以确保支架本体101b的柔顺性,且使支架本体101b的径向和轴向具有一定的支撑力,以及提高了支架本体101b对血栓的抓捕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网口411d大致呈橄榄状。每一第二网口411d具有一个近端连接点4111d,捕捉段41d的每一近端连接点4111d连接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52的远端。如此,增大了第二网口411d的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取栓支架100d捕获机化血栓、钙化血栓等硬血栓及体积较大的血栓的能力。
第二网口411d与第一闭环单元311正相对,也即第二网口411d设置在相邻两第二闭环单元331之间。第二网口411d的数量与第一闭环单元311的数量相等,从而在确保了取栓支架的轴向和径向的支撑力的同时,可使血栓更易从第二网口411d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d的内部的通道1010d。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二网口411d未设置第三抓捕单元,且第二网口411d平行于支架本体101d的中轴线L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沿中轴线L方向并行连接的两第三网口413d,从而增大了第二网口411d的面积,以便血栓从第二网口411d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d的内部的通道1010d,且增大了第二网口411d在径向的延伸空间,以增大第二网口411d的面积,且增强了捕捉段41d的贴壁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100d,通过增设第三支架本体40d,且第三支架本体40d的近端设置网口面积较大的第二网口411d。由于第二网口411d的近端未形成第三抓捕单元,从而增大了第二网口411d的面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网口411d对第二支架本体30d未有效抓捕的血栓,例如机化血栓、钙化血栓等硬血栓及体积较大的血栓的捕捉性能,进而硬质血栓可以从第二网口411d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d的内部的通道1010d,以提高对硬质血栓的捕捉效率。
请参阅图11,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f的结构示意图。在第四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f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d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取栓支架100f的第三支架本体40f的远端形成与第三开口端401f正相对的第二封口端403f。
在本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f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远端的第三支架本体40f,第三支架本体40f与第二支架本体30平滑过渡连接,第三支架本体40f的近端形成有第三开口端401f,第三支架本体的远端形成与第三开口端401f正相对的第二封口端403f。如此,第三支架本体40f能够进一步捕捉第二支架本体30内脱落或溢出的血栓能够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f的内部的通道1010f,从而有效防止血栓从取栓支架100f内的脱离。
其中,第一支架本体10、第二支架本体30及第三支架本体40f一体成型,从而方便取栓支架100f的制作,且保证了第一支架本体10、第二支架本体30及第三支架本体40f彼此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取栓支架100f通过激光切割镍钛管材料加工而成,从而有效防止血栓从取栓支架100f内的脱离。在取栓支架100f的远端设置第三支架本体40f,且第三支架本体40f的捕捉段41f由网孔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三网孔411f共同围合形成,第三支架本体40f的延伸段42f由网孔面积相对较小的第四网孔421f共同围合形成,从而大体积血栓和小体积血栓均可以从第三网孔411f进入第三支架本体40f的内部的通道1010f,并由延伸段42f收容第三支架本体40f所捕获到的血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取栓支架100f的捕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架本体40f的远端也设置有设置有显影定位元件102f,以便于在仪器检测下通过显影定位元件102f的位置指示取栓支架100f的第三支架本体40f的远端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f的第三支架40f的结构设计适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取栓支架100,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g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五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g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支架本体101g未设置第三支架本体,保护伞6直接连接于第二支架本体30g的远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远端形成第一开口端301。取栓支架100g包括连接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远端的保护伞6,保护伞6的近端形成伞口端601,保护伞6的远端形成与伞口端601正相对的第一封口端603,伞口端601与第一开口端301相连通,以使取栓支架100g的内部形成连续的通道1010g。
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5,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h的结构示意图,图14所示为取栓支架100h的支架本体101h的结构示意图;图15所示为取栓支架100h的保护伞6h的结构示意图。在第六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g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支架本体101不包括第三支架本体,保护伞6h与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连接方式不同于第二实施例中的保护伞6与第二支架本体30b,且保护伞6h未设置有圆柱状的延伸部。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结构104h由多个固定杆107h合围形成,多个固定杆107h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弯折结构1061上。连接结构602h由多个连接杆605h合围形成,多个连接杆605h分散设置在对应的第二弯折结构6061h上,且每一连接杆605h与对应的固定杆107h相邻接,连接件8构造为连接丝8h,连接丝8h缠绕相邻接的固定杆107h和连接杆605h,以将保护伞6h和支架本体101h相连接。如此,简化了安装结构104h和连接结构602h的结构,方便取栓支架100的加工制造。此外,通过连接丝8h缠绕相邻接的固定杆107h和连接杆605h,增强了支架本体101h与保护伞6h的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丝8h可以省略,也即固定杆107h和连接杆605h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一起。固定杆107h和连接杆605h的固定方式例如是,但不局限于焊接或粘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丝8h为显影定位元件。显影定位元件设置于支架本体101h和保护伞6h的连接处,以作为取栓支架100h的远端标记,从而更精准地定位血栓和保护伞6h的位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显影定位元件可以直接固定在连接丝上。显影定位元件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显影环或显影丝。显影定位元件的固定方式例如是,但不局限于焊接、压握、热熔或者压铆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固定连接在一起。
连接杆605h包括多个折弯段6051h和一平直段6053h,平直段6053h由多个折弯段6051h向平直段6053h汇聚编织形成。如此,可以避免保护伞6h的伞口端601h发生坍塌。
每一折弯段6051h的远端连接于对应的第二弯折结构6061h的中部,多个折弯段6051h围绕平直段6053h呈中心对称分布,平直段6053h设置于相邻两第二弯折结构6061h的连接处6062h的外侧。如此,保护伞6h的伞口端601h受到的径向支撑力较均匀,防止保护伞6h发生坍塌,从而确保了保护伞6h的贴壁性,且可以快速打开保护伞6h,进而有效捕获血管内的血栓。
其中,固定杆107h和连接杆605h的平直段连接杆6053h均沿平行于取栓支架100h的中轴线L的方向延伸。如此,确保了取栓支架100h的整体的柔顺性,确保支架本体101h和保护伞6h在血管内活动的顺畅性,并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网体63h构造成呈圆锥状的回收结构。网体63h由多个第一网格单元606h和多个第三网格单元641h合围形成。多个第三网格单元641h的面积自远端朝近端逐渐增大,且小于第一网口421b的面积。由于多个第三网格单元641h的面积自远端朝近端逐渐增大,即网体63h的网格设计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加密,防止进入网体63h的血栓逃逸,从而将从支架本体101h内脱落或溢出的血栓进行回收,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
请一并参阅图16和图17,图16所示为网体63h的结构示意图;图17所示为网体63h的仰视图。网体63h构造成锥形的万花筒图案。具体的,网体63h在沿保护伞6h的轴向上由多层花型环结构631h构成,多层花型环结构631h彼此无缝连接,每一层花型环结构631h由多个网孔面积相同的第三网格单元641h连接而。具体的,其中一层花型环结构631h的一第三网格单元641h对着其中另一层花型环结构631h的相邻两个第三网格单元641h的空隙,以使得保护伞6更容易压缩,更能适应细小血管。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h的保护伞6h和支架本体101h的安装结构104h的结构设计适用于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第五实施例中的取栓支架100b、100d和100g,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8,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系统1000的结构示意图。取栓系统1000包括上述取栓支架100以及推送杆200和微导管300。取栓支架100包括取栓支架100,推送杆200连接于取栓支架100的近端,推送杆200和取栓支架100被压握导入微导管300内。取栓支架100可通过推送杆200的推拉而在微导管300内外活动。当推送杆200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取栓支架100被回收到微导管300内;当推送杆200朝远离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取栓支架100被推出微导管300外。
在本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的近端与推送杆200的远端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套接或粘胶固定连接。可选的,焊接包括,但不局限于银焊或金焊。粘胶包括,但不局限于UV胶或环氧树脂胶。微导管300套设在推送杆200外。取栓系统1000还包括装载管400。装载管400用于固定微导管300。
使用时,先将取栓支架100的近端与推送杆200的远端连接,再将安装好的取栓支架100和推送杆200预先压缩至微导管300内。在介入治疗时,将微导管300输送至血管的病变部位,并穿越血栓,固定微导管300。通过推送杆200将取栓支架100推至根据显影定位元件102确定的血栓所在位置,回撤微导管300使取栓支架100在其远端释放,取栓支架100在远端弹开锚定住血管壁,随后缓慢前推推送杆200,同时在反作用力下回撤微导管300,释放微导管300的张力,重复多次直至取栓支架100全部释放。
由于取栓支架100由形状记忆材料制成,因此取栓支架100具有弹性,从而取栓支架100可以在压缩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转换。通过对取栓支架100的释放,取栓支架100能够完全嵌入血栓内部。等待一定时间后,回拉推送杆200,回撤取栓支架100捕获血栓,直至将取栓支架100连同微导管300一并收回撤出体外,完成整个取栓过程。作为整体的取栓支架1000被压握导入微导管300内,也就是取栓支架100通过微导管300输送至血管的病变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中的取栓支架100a、100b、100d、100f、100g、100h均可以应用于取栓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栓支架还包括设置于支架本体的远端的保护伞,推送杆连接于支架本体的近端,推送杆、支架本体和保护伞被压握导入微导管内,支架本体和保护伞可通过推送杆的推拉而在微导管内外活动,当推送杆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支架本体和保护伞被回收到微导管内;当推送杆朝远离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支架本体和保护伞被推出微导管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所述取栓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大管径段、小管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通过所述过渡段连接,所述取栓支架具有半自由状态和自由状态,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呈近似单层管状结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呈近似双层管状结构,从而取栓支架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可建立血流通道,以在血栓清除前就恢复阻塞血管的血液流动,提高取栓手术的安全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29)

1.一种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大管径段、小管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通过所述过渡段连接,所述取栓支架具有半自由状态和自由状态,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呈近似单层管状结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呈近似双层管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大管径段在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小管径段在所述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大管径段在所述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小管径段在所述第一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其中,所述第一投影平面为与所述取栓支架的中轴线相平行的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层管状结构为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共同围合形成的连续的管状结构,以使所述单层管状结构具有连续的内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层管状结构的大管径段的外径小于所述双层管状结构的大管径段的最小外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管径段构造为等径管状结构,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等径管状结构的直径等于所述小管径段的直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等径管状结构的直径大于所述小管径段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管径段构造为变径管状结构,所述变径管状结构呈中间大且两端小的类橄榄状的双向锥形台体,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大管径段的中间区域的直径等于所述小管径段的直径;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大管径段的中间区域的直径均大于所述小管径段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管径段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比值为1.5:1至3: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管径段由多个第一闭环单元合围形成,所述小管径段由多个第二闭环单元合围形成,所述过渡段由多个支撑杆合围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杆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杆和多个第二支撑杆,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均沿第二支架本体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小管径段的近端,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间隔设置在所述小管径段的远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闭环单元和所述第二闭环单元均包括近端连接点和中部连接点,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近端连接点,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中部连接点;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近端连接点,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中部连接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闭环单元和所述第二闭环单元均包括与所述近端连接点正相对的自由端点,在由所述自由状态切换至所述半自由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自由端点与其远端相邻的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近端连接点之间的径向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近端连接点与其近端相邻的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自由端之间的径向距离也逐渐减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自由端点与其远端相邻的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近端连接点沿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周向依次交替布置而形成第一环形阵列,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近端连接点与其近端相邻的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自由端点沿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周向依次交替布置而形成第二环形阵列;在所述半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一环形阵列和所述第二环形阵列中的所述近端连接点和所述自由端点均共面;在所述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一环形阵列和所述第二环形阵列中的所述近端连接点和所述自由端点均不共面。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半自由状态时,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均呈直杆状结构;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自由状态时,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杆和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均呈弯曲状结构,且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向内弯曲或向外弯曲。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面积,所述第一闭环单元和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和六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远端形成第一抓捕单元,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远端形成第二抓捕单元,所述第一抓捕单元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交替设置并彼此连接,所述第二抓捕单元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交替设置并彼此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远端完全开口而形成第一开口端,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近端部分开口而形成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在第二投影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端在所述第二投影平面的正投影部分交叠;其中,所述第二投影平面为与所述取栓支架的中轴线相垂直的平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还包括第三支架本体和保护伞,所述第三支架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和所述保护伞之间,所述第三支架本体的近端形成第三开口端,所述第三支架本体的远端形成第四开口端,所述保护伞的近端形成伞口端,所述保护伞的远端形成与所述伞口端正相对的第一封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与所述第三开口端、所述第四开口端及所述伞口端相连通,以使所述取栓支架的内部形成连续的通道。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本体包括捕捉段和连接所述捕捉段和所述保护伞之间的延伸段,所述捕捉段的近端通过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小管径段,所述捕捉段的远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段的近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段包括至少一个捕捉部和多个加强部,所述至少一个捕捉部和所述多个加强部沿第三支架本体的周向并排连接,且所述捕捉部的外形不同于所述加强部的外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网口;每一所述捕捉部包括第二网口,每一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三网口和设置在所述第三网口近端的骨架杆,或者每一所述加强部包括沿平行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中轴线方向并行连接的多个第三网口,其中,所述第二网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网口、所述第一闭环单元及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面积,所述第三网口的面积一等于所述第一网口的面积和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面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网口的近端形成有第三抓捕单元,所述第三抓捕单元的近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远端,所述第三抓捕单元的远端构造为自由端,所述第三抓捕单元设置在相邻两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抓捕单元、所述第二抓捕单元和所述第三抓捕单元均相对于所述支架本体向外或者向内延伸,且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形成对应的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和第三收容空间。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远端的保护伞,所述保护伞的近端形成伞口端,所述保护伞的远端形成与所述伞口端正相对的第一封口端,所述伞口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端相连通,以使所述取栓支架的内部形成连续的通道。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端或所述第四开口端的周缘设置有安装结构,所述伞口端的周缘设置有与所述安装结构配合连接的连接结构。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安装结构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结构,以使所述伞口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端或所述第四开口端相连接。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构造为连接环,所述安装结构由具有连接孔的多个连接片合围形成,所述连接结构由多个连接扣合围形成,所述连接环穿过每一所述连接片的连接孔和所述多个连接扣,以将所述保护伞和所述支架本体相连接。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由多个固定杆合围形成,所述连接结构由多个连接杆合围形成,且每一所述连接杆与对应的所述固定杆相邻接,所述连接件构造为连接丝,所述连接丝缠绕相邻接的所述固定杆和所述连接杆,以将所述保护伞和所述支架本体相连接。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三支架本体,所述第三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三支架本体的近端形成有第三开口端,所述第三支架本体的远端形成与所述第三开口端正相对的第二封口端。
29.一种取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推送杆、微导管、以及如权利要求1-28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栓支架,所述取栓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推送杆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的近端,所述推送杆和所述支架本体被压握导入所述微导管内,所述支架本体可通过所述推送杆的推拉而在所述微导管内外活动,当所述推送杆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支架本体被回收到所述微导管内;当所述推送杆朝远离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支架本体被推出所述微导管外。
CN202020964918.9U 2020-05-30 2020-05-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Active CN212630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4918.9U CN212630979U (zh) 2020-05-30 2020-05-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PCT/CN2021/095217 WO2021244330A1 (zh) 2020-05-30 2021-05-21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4918.9U CN212630979U (zh) 2020-05-30 2020-05-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30979U true CN212630979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97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4918.9U Active CN212630979U (zh) 2020-05-30 2020-05-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3097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3676A (zh) * 2021-08-24 2021-11-26 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控取栓装置
WO2021244332A1 (zh) * 2020-05-30 2021-12-09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WO2021244330A1 (zh) * 2020-05-30 2021-12-09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113855351A (zh) * 2021-10-20 2021-12-31 南京纽诺英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颅内取栓支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4332A1 (zh) * 2020-05-30 2021-12-09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WO2021244330A1 (zh) * 2020-05-30 2021-12-09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113693676A (zh) * 2021-08-24 2021-11-26 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控取栓装置
CN113855351A (zh) * 2021-10-20 2021-12-31 南京纽诺英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颅内取栓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30979U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212630980U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US11376027B2 (en) Retriev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US10172633B2 (en) Retriev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CN104000635B (zh) 取栓器及取栓装置
WO2021244332A1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105662533B (zh) 一种带有螺旋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CN110420046B (zh) 一种微创介入血栓取出器械、应用及其使用方法
CN105662534B (zh) 一种带有刺状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CN115500897B (zh) 一种分段式取栓装置
WO2021136380A1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13599034A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212015705U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09223107A (zh) 一种取栓装置
CN114886506A (zh) 一种取栓系统及取栓方法
WO2021244330A1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113116461A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KR20200097660A (ko) 폐색 혈전 제거 장치 및 폐색 혈전 제거 방법
WO2023015652A1 (zh) 一种取栓装置
CN113730056A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JP2019528824A (ja) 血栓回収器
CN212015704U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213821612U (zh) 取栓支架、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209347153U (zh) 取栓支架
CN110711011B (zh) 取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2

Address after: Room 386, 3rd floor, building 2, 88 Jiangling Road, Xixing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room 301-006, 3 / F, building 2, 88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