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15704U -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15704U
CN212015704U CN201922456098.2U CN201922456098U CN212015704U CN 212015704 U CN212015704 U CN 212015704U CN 201922456098 U CN201922456098 U CN 201922456098U CN 212015704 U CN212015704 U CN 2120157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embolectomy
stent body
support
cl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560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胜
尤岩
高国庆
舒素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5609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157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157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157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所述取栓支架包括管状和/或笼状结构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交替相接的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本实用新型的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具有柔顺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力,且有效防止取栓支架完全通过血管时发生塌陷,从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损伤。

Description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形成遍布整个心血管系统,波及全身组织器官,不止局限于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或脑血管血栓形成等病变,血栓可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颅内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其容易造成脑栓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
血管的再通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方法包括两大类:药物溶栓或机械取栓。
药物溶栓是导管把溶栓剂注入病变所指的血管内的病灶附件,在病灶局部瞬间形成很高的溶栓剂浓度,从而加快血栓溶解速度,进而增加血管再通的机会。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的研究结果,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动脉溶栓时间窗为6小时之内,因此药物溶栓治疗只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血栓。当血栓的体积过大时,需要非常大剂量才能够使大血凝块溶解,且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风险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药物溶栓的问题,采用机械方式消除血栓。机械取栓包括以下方法:血栓切除术、激光碎栓、抓捕器取栓、捕栓网取栓。血栓切除术的取栓较为彻底,但是对血管壁损伤过大,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炎症。激光碎栓的操作难度大,激光能量过低则无效,能量过高则损伤血管,而且同样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抓捕器取栓的操作简单,对血管壁损伤很小,但是经常不能套住血凝块。捕栓网取栓的操作简单,但因捕栓网体积较大而无法在颅内血管内使用。综上,现有的机械取栓方法未能同时满足血栓抓捕效率高且机械损伤小的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有必要提供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管状和/或笼状结构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交替相接的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栓系统,包括微导管、推送杆、以及如上所述的取栓支架,所述推送杆连接于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所述推送杆和所述取栓支架被压握导入所述微导管内,所述取栓支架可通过所述推送杆推拉在所述微导管内外活动,当所述推送杆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取栓支架被回收到所述微导管内;在所述推送杆朝远离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取栓支架被推出所述微导管外。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基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交替相接的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如此,取栓支架具有柔顺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力,且有效防止取栓支架完全通过血管时发生塌陷,从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取栓支架的平面立体展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领域,通常将器械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称作近端,将器械远离操作者的一端称作远端。具体的,远端是指器械可自由插入到动物或人体体内的一端。近端是指供用户或机器操作的一端或是用于连接其他器件的一端。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所述”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以下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
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然上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取栓支架100的平面立体展开图。取栓支架100包括管状和/或笼状结构的支架本体101。支架本体101包括第一支架本体10和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30。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一体式成型且平滑过渡连接。第二支架本体30包括交替相接的大管径段31和小管径段33。如此,取栓支架100具有柔顺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力,且有效防止取栓支架100完全通过血管时发生塌陷,从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损伤。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一体式成型,以便提高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也可以通过压握、热熔、粘接、焊接或者压铆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固定连接在一起。
其中,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近端和远端均构造为大管径段31。小管径段33设置在相邻两大管径段31之间。第二支架本体30包括多个第一闭环单元311、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12及多个第三闭环单元331。多个第一闭环单元311和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12相互连接而形成大管径段31。多个第三闭环单元331相互连接而形成小管径段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30包括2个大管径段31和1个小管径段33。2个大管径段31位于第二支架本体30的近端和远端。小管径段33设置在第二支架本体30的中部,且位于相邻两大管径段31之间。
可选的,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小于第二闭环单元312的面积,且大于第三闭环单元的面积331,从而在取栓过程中取栓支架100能够提供一定的拉力,有效防止血栓后移,进而方便血栓的取出。此外,由于第二闭环单元312的面积相对较大,因此适用不同尺寸大小的血管,也即,对于大血管第二闭环单元312可完全扩开,对于小血管第二闭环单元312可交叠,从而更牢固地捕获血栓。由于第一闭环单元311和第三闭环单元的面积331的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减小了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以及降低了对血管壁的损伤。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闭环单元311环绕第二闭环单元312,相邻两第二闭环单元312沿第二支架本体3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闭环单元312沿第二支架本体30的轴向和周向均匀分布,以便血栓进入取栓支架100。可选的,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12在每一大管径段33的径向上位于同一层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12在每一大管径段33的径向上位于不同的层上,且相邻两层的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12沿第二支架本体30的周向错开设置,以便牢固地抓捕血栓,从而提高了血栓的有效抓捕率。
其中,第一闭环单元311和第三闭环单元331的形状包括,但不局限于,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和六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闭环单元312大致呈沙漏状,从而第二支架单元30在血管内受到挤压时,能够做出较大的形变,以使第二支架单元30具有较好的柔顺性,进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且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损伤。此外,由于第二闭环单元312呈沙漏状,因此第二闭环单元312能够适应不同大小尺寸的血栓,提高了血栓的有效抓捕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闭环单元311和第三闭环单元331均由一个封闭的网格构成。第二闭环单元312由两个半封闭的网格围合而成。多个网格依次排列成行,且相邻两行的网格错位排列。相邻的两网格通过连接筋103连接在一起。在平行于取栓支架100的轴向上,相邻两行中,其中一行的网格对着其中另一行相邻两个网格的空隙,以使得取栓支架100更容易压缩,更能适应细小血管,且容易导入微导管300(参图8)内。
具体的,第二闭环单元312包括第一网格3121、第二网格3122及连通第一网格3121和第二网格3122的通道3123。第一网格3121与第一闭环单元311依次排列成行,第二网格3122也与第一闭环单元311依次排列成行,通道3123也与第一闭环单元311依次排列成行。同一层的多个第二闭环单元312自第二支架本体30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通道31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架本体30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在同一层大管径段31的径向上通道3123与连接筋103正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构造成漏斗结构,第二支架本体30构造成直管结构,从而取栓支架100在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回撤的过程中避免血栓的脱落。具体的,第一支架本体10包括多个第四闭环单元11。多个第四闭环单元11相互连接而形成所述漏斗结构。其中,第一支架本体10的管径由其近端朝远端方向逐渐增大,从而防止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近端在取栓支架100朝其近端方向回撤的过程中因取栓支架100的回撤力的影响而导致其整体的管径变小或扭结,进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减小了取栓支架100对血管损伤。如此,确保第一支架本体10与第二支架本体30之间的平滑过渡连接,进而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闭环单元11的面积等于第一闭环单元311的面积,从而缩小了第一支架本体10及第二支架本体30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对血管壁的损伤。
请参阅图3,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a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100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第一支架本体10a的近端构造为斜圆锥筒型结构。第一支架本体10a的近端形成具有坡度的入口15a。入口15a的形状是锥形,像水滴状。在本实施例中,入口15a的形状是梭形。如此,基于第一支架本体10a的入口15a的坡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阻隔回撤取栓支架100a的回撤力传递至整个取栓支架100a的周向上,且避免第一支架本体10a的管径在回撤取栓支架100a的过程中变小,从而确保血栓在取栓支架100a被回撤过程中不易出现脱落的现象。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可选的,支架本体101还包括连接第一闭环单元311、第二闭环单元312、第三闭环单元331及第四闭环单元11的多个连接筋103。多个连接筋103与支架本体101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支架本体10的近端还设置有连接头13。连接头13沿支架本体10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在取栓支架100a被回撤过程中,牵引力将集中于连接头13所在的延长线上,保证了支架本体101的远端的管径不变,从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头13上设置有显影定位元件102,以便于在仪器检测下通过显影定位元件102的位置指示取栓支架100位置。显影定位元件102由不透射线的材料制成。不透射线的材料优选为金、铂或钽等贵金属材料。显影定位元件102可以采用环状、丝状、带状或者点状等多种形式,并且通过压握、热熔、粘接、焊接或者压铆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固定在取栓支架1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定位元件102可以呈环状,显影定位元件102套设在连接头13外。
本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的远端和近端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两个显影定位元件102,以精准定位血栓的位置,从而在采用取栓支架100取栓的过程中可以对血栓的抓捕以及在取栓支架100回撤过程中判断血栓是否脱离取栓支架100进行实时观察,进而指导具体的取栓微观操作,也即指导取栓支架100在压缩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转换,使得取栓更为精准。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的中部也可以设置多个显影定位元件,以更精准定位血栓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均是由具有记忆效应的金属材料或具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以便支架本体101自膨胀而形成管状和/或笼状结构。所述金属材料例如是,但不局限于镍钛合金或者钴基合金。具体的,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可以通过激光切割板状的镍钛合金而形成具有镂空结构的管状或笼状结构,再经过卷曲、热处理定型。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还可以通过编织丝状的镍钛合金而形成具有所述镂空结构的管状或笼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0和第二支架本体30还可以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塑料材料加工而成。
请参阅图4,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100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第二支架本体30b包括3个大管径段31b和2个小管径段33b。
在本实施例中,3个大管径段31b和2个小管径段33b一体式成型且平滑过渡连接。大管径段31b、小管径段33b、大管径段31b、小管径段33b及大管径段31b依次连接而形成第二支架本体30b。具体的,2个小管径段33b间隔设置,每一小管径段33b设置在相邻两大管径段31b之间。第二支架本体30b的近端和远端均构造成大管径段31b。如此,取栓支架100b能够更有效避免血栓的脱离,且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血管取栓。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的数量可以根据血栓大小或血管粗细等实际环境条件来设计,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5,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c的结构示意图。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c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100b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取栓支架100c还包括多个抓捕单元20c和多个辅助抓捕单元50c。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抓捕单元20c设置在大管径段31c和小管径段33c的交界处,也即小管径段33c的近端和远端均设置有多个抓捕单元20c,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100c对血栓的抓捕效率。多个抓捕单元20c均匀地分布在取栓支架100c的周向。多个抓捕单元20c自取栓支架100c的周向围成一圈。一圈可包括2-6个抓捕单元。取栓支架100c可以在轴向设置2-4圈抓捕单元。
其中,每一抓捕单元20c构造成闭环结构。每一抓捕单元20c包括相对的连接部21c和捕捉部22c。连接部21c大致呈倒V型,捕捉部22c大致呈V型。连接部21c连接于支架本体101上,捕捉部22c可相对于支架本体101c向外或者向内延伸,以使捕捉部22c与支架本体101c之间形成收容空间201c。捕捉部22c可朝垂直于取栓支架100c的轴心线的方向移动。如此,避免取栓支架100c在血管内移动时,捕捉部22c不与血管壁直接接触,从而避免损伤血管壁组织。
捕捉部22c的远端设置有圆弧形的倒角,以进一步避免抓捕单元20的捕捉部22c对血管壁造成损伤。此外,当取栓支架100c处于膨胀状态时,每一抓捕单元20c的捕捉部22c位于支架本体101c的闭环单元32c的外部,也即捕捉部22c与支架本体101c之间存在间隙,以便抓捕单元20c的捕捉部22c插入至血栓中,或将血栓夹持在收容空间201c内,从而提高了取栓支架100c对血栓的锚固。
具体的,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固定在抓捕单元20c的连接部21c和捕捉部22c的交界处。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设置在相邻两抓捕单元20c之间。
多个辅助抓捕单元50c均构造成倒刺结构。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包括相对的连接端51c和自由端52c。其中,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的近端为连接端51c,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的远端为自由端52c。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还可以直接连接取栓支架100c的连接筋103c。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与连接筋103c一体成型。
辅助抓捕单元50c的自由端52c可相对于支架本体101c向外或者向内延伸,且朝垂直于取栓支架100c的轴心线的方向移动。其中,辅助抓捕单元50c可以沿支架本体101c的轴向设置2~6圈,每一圈具有2-6个辅助抓捕单元50c,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100c对血栓的抓捕效率。
其中,辅助抓捕单元50c具有自膨性。辅助抓捕单元50c包含的材料可以采用取栓支架100c包含的材料,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的自由端与支架本体101c之间形成收容空间501c。如此,当取栓支架4c处于释放状态时,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的自由端与支架本体101c之间存在间隙,以便辅助抓捕单元50c插入至血栓中,或将血栓夹持在收容空间501c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取栓支架100c对血栓的锚固。
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c的远端52c设置有圆弧形的倒角,以避免辅助抓捕单元50c对血管壁的损伤。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辅助抓捕单元50c位于大管径段31c和小管径段33c的交界处,以降低辅助抓捕单元50c损伤血管壁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抓捕单元20c及辅助抓捕单元50c的数量可以根据取栓支架100c的直径大小来设定,且多个辅助抓捕单元50c的排列位置、长度、倾斜角度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实用新型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d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d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100c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第一支架本体10e的近端构造为斜圆锥筒型结构。斜圆锥筒型结构的具体结构请参阅第二实施例的描述。
请参阅图7,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支架100d的结构示意图。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取栓支架100e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取栓支架100c的结构相似。不同的是,取栓支架100e还包括多个连接件53e,多个辅助抓捕单元50e通过相应的连接件53e与支架本体101e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连接件53e构造为弯曲结构,且每一连接件53e相对支架本体101e向内弯曲,以增大辅助抓捕单元50e与支架本体101e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501e,从而为血栓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具体的,每一连接件53e的内侧与支架本体101e的轴心线之间形成有一间距,每一连接件53e的外侧与支架本体101e的周缘相接,从而避免连接件53e拦截血栓而无法进入取栓支架100e内。多个连接件53e自支架本体101e的周向均匀分布。每一连接件构53e可以与支架本体101e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连接件构53e还可以通过安装结构固定于支架本体101e上。所述安装结构例如是,但不局限于胶粘剂、压握结构或铆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e通过相应的连接件53e与支架本体101e连接。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e设置在连接件53e与抓捕单元20e的连接处。具体的,辅助抓捕单元50e的连接端51e与连接件53e的近端相连接。
其中,多个连接件53e与多个抓捕单元20e交替设置并彼此连接,以确保取栓支架100e具有柔顺性,且使取栓支架100e的径向和轴向具有一定的支撑力。此外,连接件53e的设计还可以增大捕捉部22e与支架本体101e之间的空间,为血栓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具体的,每一连接件53e的近端连接其中一个抓捕单元20e的连接部21e的远端(即捕捉部22e的近端),每一连接件53e的远端连接其中另一个抓捕单元20e的连接部21e的近端。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连接件53e可以与支架本体101e一体成型。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连接件53e还可以通过安装结构固定在支架本体101e上。所述安装结构例如是,但不局限于胶粘剂、压握结构或铆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抓捕单元50e的自由端52e构造为弯曲结构,且辅助抓捕单元50e弯曲方向与连接件53e弯曲方向相反。其中,每一辅助抓捕单元50e相对取栓支架100e向外弯曲,以进一步增大辅助抓捕单元20e与支架本体101e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201e及增大辅助抓捕单元50e与支架本体101e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501e,从而为进一步血栓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此外,辅助抓捕单元50e的弯曲结构的设计可以更加牢固地夹持血栓,并且提高取栓支架100e的安全性,防止自由端52e刺向血管壁方向,以及增加与血管壁贴合性,进而避免损伤血管壁组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取栓支架100a的结构设计适用于第三和第六实施例中的取栓支架100b,100e,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系统1000的结构示意图。取栓系统1000包括上述取栓支架100d以及推送杆200和微导管300。推送杆200连接于取栓支架100d的近端,推送杆200和取栓支架100d被压握导入微导管300内。取栓支架100d可通过推送杆200的推拉而在微导管300内外活动。当推送杆200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取栓支架100d被回收到微导管300内;当推送杆200朝远离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取栓支架100d被推出微导管300外。
在本实施例中,取栓支架100d的近端与推送杆200的远端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套接或粘胶固定连接。可选的,焊接包括,但不局限于银焊或金焊。粘胶包括,但不局限于UV胶或环氧树脂胶。微导管300套设在推送杆200外。取栓系统1000还包括装载管400。装载管400用于固定微导管300。
使用时,先将取栓支架100d的近端与推送杆200的远端连接,再将安装好的取栓支架100d和推送杆200预先压缩至微导管300内。在介入治疗时,将微导管300输送至血管的病变部位,并穿越血栓,固定微导管300。通过推送杆200将取栓支架100d推至根据显影定位元件102确定的血栓所在位置,回撤微导管300使取栓支架100d在其远端释放,取栓支架100d在远端弹开锚定住血管壁,随后缓慢前推推送杆200,同时在反作用力下回撤微导管300,释放微导管300的张力,重复多次直至取栓支架100d全部释放。
由于取栓支架100d由形状记忆材料制成,因此取栓支架100d具有弹性,从而取栓支架100d可以在压缩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转换。通过对取栓支架100d的释放,取栓支架100d能够完全嵌入血栓内部。等待一定时间后,回拉推送杆200,回撤取栓支架100d捕获血栓,直至将取栓支架100d连同微导管300一并收回撤出体外,完成整个取栓过程。作为整体的取栓装置1000被压握导入微导管300内,也就是取栓支架100d通过微导管300输送至血管的病变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及第六实施例中的取栓支架100,100a,100b,100c,100e均可以应用于取栓系统,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基于第一支架本体与第二支架本体平滑过渡连接,第二支架本体包括交替相接的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如此,取栓支架具有柔顺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径向和轴向的支撑力,且有效防止取栓支架完全通过血管时发生塌陷,从而提高了血栓抓捕效率,以及在取栓过程中减小了取栓支架对血管损伤。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21)

1.一种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和/或笼状结构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远端的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交替相接的大管径段和小管径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近端和远端均构造为所述大管径段,所述小管径段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大管径段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多个第一闭环单元、多个第二闭环单元及多个第三闭环单元,多个所述第一闭环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相互连接而形成所述大管径段,多个所述第三闭环单元相互连接而形成所述小管径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的面积,且大于所述第三闭环单元的面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闭环单元环绕所述第二闭环单元,相邻两所述第二闭环单元沿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闭环单元沿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轴向和周向均匀分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闭环单元在每一所述大管径段的径向上位于同一层上;或者多个所述第二闭环单元在每一所述大管径段的径向上位于不同的层上,且相邻两层的多个所述第二闭环单元沿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周向错开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闭环单元呈沙漏状,所述第一闭环单元和所述第三闭环单元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和六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包括至少两个大管径段和至少两个所述小管径段,所述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依次间隔连接形成所述第二支架本体。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包括多个第四闭环单元,多个所述第四闭环单元相互连接而形成漏斗结构,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管径由其近端朝远端方向逐渐增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闭环单元、所述第二闭环单元、所述第三闭环单元及所述第四闭环单元的多个连接筋,所述多个连接筋与所述支架本体的中心轴线相平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抓捕单元,所述多个抓捕单元设置在所述大管径段和所述小管径段的交界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所述连接件与多个所述抓捕单元交替设置并彼此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接件构造为弯曲结构,且每一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支架本体向内弯曲。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抓捕单元包括V型的捕捉部,所述捕捉部可相对于所述支架本体向外或者向内延伸,且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助抓捕单元,每一所述辅助抓捕单元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抓捕单元的连接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辅助抓捕单元的远端为自由端,所述辅助抓捕单元的自由端设置有圆弧形的倒角,所述辅助抓捕单元的自由端可相对于所述支架本体向外或者向内延伸,且朝垂直于所述取栓支架的轴心线的方向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辅助抓捕单元的自由端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形成第二收容空间。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辅助抓捕单元构造为弯曲结构,且每一所述辅助抓捕单元相对所述支架本体向外弯曲。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抓捕单元沿所述支架本体的轴向设置2~6圈,每一圈具有2-6个所述辅助抓捕单元。
21.一种取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推送杆、微导管、以及如权利要求1-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栓支架,所述推送杆连接于所述取栓支架的近端,所述推送杆和所述取栓支架被压握导入所述微导管内,所述取栓支架可通过所述推送杆的推拉而在所述微导管内外活动,当所述推送杆朝靠近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取栓支架被回收到所述微导管内;当所述推送杆朝远离其近端的方向活动时,所述取栓支架被推出所述微导管外。
CN201922456098.2U 2019-12-30 2019-12-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Active CN2120157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6098.2U CN212015704U (zh) 2019-12-30 2019-12-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56098.2U CN212015704U (zh) 2019-12-30 2019-12-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15704U true CN212015704U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82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56098.2U Active CN212015704U (zh) 2019-12-30 2019-12-30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1570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6350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113116462A (zh) * 2019-12-30 2021-07-16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6350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113116462A (zh) * 2019-12-30 2021-07-16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15705U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US20210386444A1 (en) Embolectomy device having multiple semi-tubular clot engaging structures
CN105662534B (zh) 一种带有刺状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JP6961590B2 (ja) 血管から閉塞性血塊を除去するための血塊回収装置
WO2021136350A1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WO2016047986A1 (ko) 혈전제거 및 혈류 재개통용 혈관내 기구
EP2142103B1 (en) Complex wire formed devices
CN104352261B (zh) 左心耳封堵器
CN212630979U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213552145U (zh) 取栓装置
KR101988678B1 (ko) 혈전 제거 장치
CN212630980U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212015704U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US20140142612A1 (en)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der
US20140277013A1 (en) Multi-Component Obstruction Removal System And Method
CN105662533B (zh) 一种带有螺旋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CN111434314B (zh) 一种可显影定位的取栓支架及血栓取出装置
CN110420046B (zh) 一种微创介入血栓取出器械、应用及其使用方法
CN113116461A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03313668A (zh) 除血栓装置
WO2014127738A1 (zh) 取栓器及取栓装置
WO2021244332A1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系统
CN101965161A (zh) 具有固定作用的腔内过滤器
CN108403254B (zh) 一种新型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
WO2016098004A1 (en) Biodegradable filter and support fr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7

Address after: Room 386, 3rd floor, building 2, 88 Jiangling Road, Xixing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room 301-006, 3 / F, building 2, 88 Jiangling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nuoli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