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9582U -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9582U
CN212539582U CN202021756843.1U CN202021756843U CN212539582U CN 212539582 U CN212539582 U CN 212539582U CN 202021756843 U CN202021756843 U CN 202021756843U CN 212539582 U CN212539582 U CN 2125395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detection
plastic lens
detection surface
lens
p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568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临安
周明达
林正峰
翁樑傑
张明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95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95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8Inspecting transparent materials or objects, e.g. windscree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07Details of measu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21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determining the optical axis or position of len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4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measuring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r aberrations
    • G01M11/0257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measuring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r aberrations by analyzing the image formed by the object to be tes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4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measuring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r aberrations
    • G01M11/0278Detecting defects of the object to be tested, e.g. scratches or dus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8Inspecting transparent materials or objects, e.g. windscreens
    • G01N2021/9583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塑胶透镜包含光学有效部以及外周部。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并包含外缘面以及光学检测结构。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与外缘面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借此,提供一种能即时监测组装品质的塑胶透镜,提升产品的良率及产量。

Description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且特别是一种具有光学检测结构的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与其成像透镜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然而,在现有的成像镜头制造过程中,仅能以外观判别成像透镜的组装以及胶体设置的情况,无法得知成像镜头内部是否有组装歪斜或是胶体涂布不完全的情形。因此,发展一种兼具微型化、良好成像效果以及制造良率高的成像镜头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其可即时监测组装品质的塑胶透镜,透过射出成型直接将光学检测结构配置于塑胶透镜上,达到一种快速且低成本的检测方式。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塑胶透镜,包含光学有效部以及外周部。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并包含外缘面以及光学检测结构。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与外缘面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30度≤θi≤6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第二光学检测面的最小直径为ψi,外缘面的最大直径为ψd,其满足下列条件:0.80<ψi/ψd<0.99。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5≤ψi/ψd≤0.96。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光学有效部可包含至少一光学非球面。另外,所述至少一光学非球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外周部可还包含一环形辅助面,环形辅助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形成环状凹槽。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与外缘面,较靠近于外缘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可还包含光线吸收层,设置于外周部中二侧的至少一侧,且位于光学有效部与光学检测结构之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为θc,其满足下列条件:θi>θc。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塑胶透镜的折射率为Nd,其满足下列条件:1.50<Nd<1.7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35度≤θi≤55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塑胶透镜可为双色模造透镜,由透明区块以及黑色区块一体制成。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可皆为光滑表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mm<IT<0.6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2<IT/CT<1.4。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IT/CT≤1.2。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所述实施方式的塑胶透镜。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为二承靠面的其中一者。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外周部可还包含一轴向对正结构,轴向对正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与相邻的一成像透镜元件同轴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塑胶镜筒具有至少一平行内环面,塑胶透镜的外缘面与塑胶镜筒的平行内环面之间形成一间隙;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胶体,设置于间隙,且胶体连接塑胶透镜以及塑胶镜筒。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塑胶镜筒具有一平行内环面,塑胶透镜的外缘面与塑胶镜筒的平行内环面之间互相配合搭接。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35度≤θi≤55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塑胶透镜的折射率为Nd,其满足下列条件:1.50<Nd<1.7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为θc,其满足下列条件:θi>θc。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以及塑胶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立体示意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受检测的一情况的示意图;
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受检测的另一情况的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受检测的一情况的示意图;
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受检测的另一情况的示意图;
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示意图;
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以及塑胶透镜的部分剖视图;
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立体示意图;
图2J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2K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受检测的一情况的示意图;
图2L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受检测的另一情况的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200、31:成像镜头
101、201:塑胶镜筒
102、202:滤光元件
103、203:成像面
1041、1042、1043、2041、2042、2043、2044:平行内环面
1051、1052、1053、2051、2052、2053:胶体
109、209、31b:电子感光元件
110、120、130、210、220、230、240:塑胶透镜
111、121、131、211、221、231、241:光学有效部
1111、1112、1211、1212、1311、1312、2111、2112、2211、2212、2311、2312、2411、2412:反曲点
112、122、132、212、222、232、242:外缘面
1131、1231、1331、2131、2231、2331、2431:第一光学检测面
1132、1232、1332、2132、2232、2332、2432:第二光学检测面
114、124、134、214、224、234、244:环形辅助面
115、1251、1252、135、215、2251、2252、235、245:承靠面
116、126、136:光线吸收层
1171、1172、1271、2171、2172、2271、2272:轴向对正结构
141、142、143、144、251、252、253、254:成像透镜元件
2402:黑色区块
30:电子装置
31a:成像透镜组
32:使用者界面
33: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34:光学防手震组件
35:感测元件
36:闪光灯模块
37:对焦辅助模块
L1:检测影像光线
θi: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
θc: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
ψi:第二光学检测面的最小直径
ψd:外缘面的最大直径
Nd:塑胶透镜的折射率
IT: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
CT: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
A、B、C、D、E、F: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塑胶透镜,包含光学有效部以及外周部。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并包含外缘面以及光学检测结构。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与外缘面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详细来说,外缘面连接外周部的二侧。透过光学检测结构可达到探测塑胶透镜所设置的成像镜头内部组装的状况。检测合格后再进行后续组装工序,增加组装良率,减少材料浪费。
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30度≤θi≤60度。借此,可使检测影像光线顺利传递至塑胶透镜外,提供光学检测的可行性。
因此,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可即时监测组装品质的塑胶透镜,透过射出成型直接将光学检测结构配置于塑胶透镜上,达到一种快速且低成本的检测方式,并且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良率及产量。
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35度≤θi≤55度。借此,较容易达成全内反射的结构,成型时也较不易产生收缩变形。
第二光学检测面的最小直径为ψi,外缘面的最大直径为ψd,其满足下列条件:0.80<ψi/ψd<0.99。借此,可使光学检测结构清楚反映外缘面的影像。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85≤ψi/ψd≤0.96。借此,能使塑胶透镜有较佳成型效率。
光学有效部可包含至少一光学非球面。借此,可减少光学像差,提供较高的解像力。再者,所述光学非球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减少塑胶透镜的体积,并降低光学成像时的影像变形。
外周部可还包含环形辅助面,环形辅助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形成环状凹槽。借此,使光学检测结构于射出成型时保持结构完整。
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与外缘面,较靠近于外缘面。借此,可较完整地监测外缘面的信息并且保持光学有效部的尺寸精度。
塑胶透镜可还包含光线吸收层,设置于该外周部中二侧的至少一侧,且位于光学有效部与光学检测结构之间。借此,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机率。详细来说,光学有效部与光学检测结构之间为较容易产生杂散光的区域,故可将光线吸收层设置于光学有效部与光学检测结构之间。光线吸收层更可设置于环形辅助面上,其可为一种黑色墨,可吸收非成像光线,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为θc,其满足下列条件:θi>θc。借此,可提供较清晰的检测影像降低误判的机率。详细来说,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critical angle of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θc与折射率Nd之间具有一关系式:θc=sin-1(1/Nd),检测影像光线由全内反射的方式传递,可减少检测影像光线能量的损耗,使得影像的对比较佳更容易进行判读,且无须镀制反射式薄膜。
请配合参照下表,其揭露材料1-20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与折射率的数据(参考波长为587.56nm),而本揭示内容塑胶透镜可以材料1-20任一者制成,但不以此为限。
材料名称 折射率Nd 内全反射临界角θc
材料1 1.512 41.4
材料2 1.535 40.7
材料3 1.536 40.6
材料4 1.544 40.4
材料5 1.566 39.7
材料6 1.585 39.1
材料7 1.586 39.1
材料8 1.588 39.0
材料9 1.614 38.3
材料10 1.614 38.3
材料11 1.636 37.7
材料12 1.640 37.6
材料13 1.640 37.6
材料14 1.644 37.5
材料15 1.657 37.1
材料16 1.661 37.0
材料17 1.670 36.8
材料18 1.680 36.5
材料19 1.686 36.4
材料20 1.705 35.9
塑胶透镜的折射率为Nd,其满足下列条件:1.50<Nd<1.75,其中折射率为于d光下的折射率,d光波长为587.56nm。借此,较容易达到全内反射的折射率范围。
塑胶透镜可为双色模造透镜,由透明区块以及黑色区块一体制成。具体而言,透明区块能使可见光穿透;黑色区块能使红外光穿透,红外光的波长可以在700nm至1000nm,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区隔检测与成像所使用的光源,并直接防止光学检测结构产生杂散光。
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可皆为光滑表面。具体而言,光滑表面指粗糙度Ra小于0.01μm,为散射程度较小的光学表面。借此,减少检测影像光线的散射,避免影像变模糊。
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0.1mm<IT<0.6mm。借此,减少光学检测结构所占用的空间,维持小体积的尺寸范围。
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0.2<IT/CT<1.4。借此,提供塑胶透镜中心与周边成型可制造性的尺寸范围。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3≤IT/CT≤1.2。借此,达到塑料成型流动性较佳的厚度比。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塑胶镜筒以及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前述的塑胶透镜。借此,于成像镜头组装时提供塑胶透镜的组装检测,达到较稳固且成像品质较佳的成像镜头。
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该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借此,提供组装的基准面,保持各元件的间距。具体来说,承靠面用于与相邻的光学元件互相承靠,其中相邻的光学元件可为成像透镜元件、遮光片、间隔环、固定环,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一光学检测面可为二承靠面的其中一者。借此,将检测与搭接配置共用同一平面,可节省空间配置。
外周部可还包含轴向对正结构,轴向对正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与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同轴设置。借此,提供较佳的同轴度,并且有助于保持塑胶透镜与塑胶镜筒之间的间距,利于提升胶体涂布的均匀性。
塑胶镜筒具有至少一平行内环面,塑胶透镜的外缘面与塑胶镜筒的平行内环面之间形成一间隙(gap)。成像镜头可还包含一胶体(adhesive),设置于间隙,且胶体连接塑胶透镜以及塑胶镜筒。借此,强化塑胶透镜组装的结构稳定度,并且维持镜头良好的光学品质。详细来说,胶体可以是无色材料,也可以是黑色材料,可依照需求提供稳定元件以及遮蔽非成像光线的功效。光学检测结构可检测胶体于外缘面涂布的完整度。
塑胶镜筒具有一平行内环面,塑胶透镜的外缘面与塑胶镜筒的平行内环面之间互相配合搭接。通过尺寸精度的掌控,使塑胶透镜有较佳的对心,并且维持成像镜头良好的光学品质。另外,光学检测结构更可检测塑胶透镜与塑胶镜筒的偏心(decenter)与歪斜(tilt)。
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35度≤θi≤55度。借此,较容易达成全内反射的结构,成型时也较不易产生收缩变形。
塑胶透镜的折射率为Nd,其满足下列条件:1.50<Nd<1.75。借此,较容易达到全内反射的折射率范围。
第一光学检测面与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为θc,其满足下列条件:θi>θc。借此,提供较清晰的检测影像降低误判的机率。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其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的示意图。由图1A可知,成像镜头100包含塑胶镜筒101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101中。另外,成像镜头100可还包含滤光元件10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09,滤光元件10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与成像面103之间,电子感光元件109则设置于成像面103。
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成像透镜元件141、142、143,塑胶透镜110、塑胶透镜120、塑胶透镜130以及成像透镜元件144。另外,成像透镜组中,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以及塑胶透镜间,可依需求设置遮光片、间隔环或固定环等光学元件,在此不另标示及赘述。
配合参照图1B,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10的示意图。由图1B可知,塑胶透镜110包含光学有效部111以及外周部(未另标号),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111,且包含外缘面112、光学检测结构(未另标号)以及环形辅助面114。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111与外缘面112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1131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11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环形辅助面114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形成环状凹槽。
光学有效部111包含二光学非球面(即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光学非球面),且各光学非球面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1111、1112。塑胶透镜110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111与外缘面112,较靠近于外缘面112。第一光学检测面11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皆为光滑表面。另外,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详细来说,塑胶透镜110,一承靠面为承靠面115,另一承靠面则为第一光学检测面1131。再者,塑胶透镜110可还包含光线吸收层116,设置于外周部中二侧的至少一侧(即物侧),且位于光学有效部111与光学检测结构之间;具体而言,塑胶透镜110的光线吸收层116设置于环形辅助面114上。
由图1B可知,第一光学检测面11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之间的夹角为θi,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的最小直径为ψi,外缘面112的最大直径为ψd,塑胶透镜110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为θc,塑胶透镜的折射率为Nd,第一光学检测面11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132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塑胶透镜110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表条件。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01
另外,塑胶透镜110满足θi>θc。
配合参照图1C,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20的示意图。由图1C可知,塑胶透镜120包含光学有效部121以及外周部(未另标号),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121,且包含外缘面122、光学检测结构(未另标号)以及环形辅助面124。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121与外缘面122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1231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1232,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12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232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环形辅助面124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232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232形成环状凹槽。
光学有效部121包含二光学非球面(即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光学非球面),且各光学非球面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1211、1212。塑胶透镜120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121与外缘面122,较靠近于外缘面122。第一光学检测面12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232皆为光滑表面。另外,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详细来说,塑胶透镜120,一承靠面为承靠面1251,另一承靠面则为承靠面1252。再者,塑胶透镜120可还包含光线吸收层126,设置于外周部中二侧的至少一侧(即像侧),且位于光学有效部121与光学检测结构之间。
再者,配合图1C可知,塑胶透镜120满足下表条件,相关参数定义与前述塑胶透镜110的参数定义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11
配合参照图1D,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30的示意图。由图1D可知,塑胶透镜130包含光学有效部131以及外周部(未另标号),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131,且包含外缘面132、光学检测结构(未另标号)以及环形辅助面134。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131与外缘面132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1331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1332,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13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332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环形辅助面134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332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332形成环状凹槽。
光学有效部131包含二光学非球面(即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光学非球面),且各光学非球面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1311、1312。塑胶透镜130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131与外缘面132,较靠近于外缘面132。第一光学检测面13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1332皆为光滑表面。另外,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详细来说,塑胶透镜130,一承靠面为承靠面135,另一承靠面则为第一光学检测面1331。再者,塑胶透镜130可还包含光线吸收层136,设置于外周部中二侧的至少一侧(即像侧),且位于光学有效部131与光学检测结构之间。
再者,配合图1D可知,塑胶透镜130满足下表条件,相关参数定义与前述塑胶透镜110的参数定义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21
配合参照图1A至图1C,塑胶透镜110的外周部可还包含二轴向对正结构1171、1172,其分别位于塑胶透镜110的物侧及像侧;塑胶透镜120的外周部可还包含一轴向对正结构1271,位于塑胶透镜120的物侧。轴向对正结构1171用以使塑胶透镜110与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143同轴设置。轴向对正结构1172用以使塑胶透镜110与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即塑胶透镜120)同轴设置,也就是与塑胶透镜120的轴向对正结构1271搭接。
配合参照图1E,其是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01以及塑胶透镜130的部分剖视图。由图1A至图1E可知,塑胶镜筒101具有平行内环面1041、1042、1043,塑胶透镜110、120、130的外缘面112、122、132分别与塑胶镜筒101的平行内环面1041、1042、1043之间形成一间隙(未另标号)。成像镜头100可还包含胶体1051、1052、1053,设置于间隙,且胶体1051、1052、1053分别连接塑胶透镜110、120、130以及塑胶镜筒101。
配合参照图1F、图1G、图1H以及图1I,其中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30的立体示意图,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30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30受检测的一情况的示意图,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30受检测的另一情况的示意图。由图1E、图1F以及图1G可知,检测影像光线L1自外缘面132进入,并由第二光学检测面1332全内反射至第一光学检测面1331,且穿透出第一光学检测面1331。接着,可利用影像侦测器撷取检测影像光线L1,并进行影像检测分析。由第一光学检测面1331往第二光学检测面1332观测,能观测到外缘面132的虚像,并直接看到与外缘面132接触的介质。由图1H可知,部位A表示可观察到外缘面132与胶体1053完全接触,即可判定为合格的组装结果。由图1I可知,部位A表示可观察到外缘面132与胶体1053接触,部位B则表示外缘面132未与胶体1053接触(表示塑胶透镜130的外缘面132与塑胶镜筒101间有空气间隙),则判定为需调整与修正的组装结果。借此,有利于检测外缘面132与塑胶镜筒101之间胶体涂布的状态,以评估有无胶体填充不足或涂布不均匀的情况,并进一步做后续的调整与修正。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其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的示意图。由图2A可知,成像镜头200包含塑胶镜筒201以及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201中。另外,成像镜头200可还包含一滤光元件202设置于成像透镜组与成像面203之间。
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成像透镜元件251、252,塑胶透镜210、塑胶透镜220、成像透镜元件253、254、塑胶透镜230以及塑胶透镜240。另外,成像透镜组中,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以及塑胶透镜间,可依需求设置遮光片、间隔环或固定环等光学元件,在此不另标示及赘述。
配合参照图2B,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10的示意图。由图2B可知,塑胶透镜210包含光学有效部211以及外周部(未另标号),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211,且包含外缘面212、光学检测结构(未另标号)以及环形辅助面214。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211与外缘面212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2131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2132,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21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132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环形辅助面214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132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132形成环状凹槽。
光学有效部211包含二光学非球面(即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光学非球面),且各光学非球面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2111、2112。塑胶透镜210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211与外缘面212,较靠近于外缘面212。第一光学检测面21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132皆为光滑表面。另外,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详细来说,塑胶透镜210,一承靠面为承靠面215,另一承靠面则为第一光学检测面2131。
再者,配合图2B可知,塑胶透镜210满足下表条件,相关参数定义与前述塑胶透镜110的参数定义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41
配合参照图2C,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20的示意图。由图2C可知,塑胶透镜220包含光学有效部221以及外周部(未另标号),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221,且包含外缘面222、光学检测结构(未另标号)以及环形辅助面224。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221与外缘面222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2231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2232,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22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232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环形辅助面224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232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232形成环状凹槽。
光学有效部221包含二光学非球面(即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光学非球面),且各光学非球面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2211、2212。塑胶透镜220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221与外缘面222,较靠近于外缘面222。第一光学检测面22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232皆为光滑表面。另外,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详细来说,塑胶透镜220,一承靠面为承靠面2251,另一承靠面则为承靠面2252。
再者,配合图2C可知,塑胶透镜220满足下表条件,相关参数定义与前述塑胶透镜110的参数定义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42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51
配合参照图2D,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30的示意图。由图2D可知,塑胶透镜230包含光学有效部231以及外周部(未另标号),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231,且包含外缘面232、光学检测结构(未另标号)以及环形辅助面234。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231与外缘面232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2331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2332,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23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332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环形辅助面234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332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332形成环状凹槽。
光学有效部231包含二光学非球面(即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光学非球面),且各光学非球面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2311、2312。塑胶透镜230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231与外缘面232,较靠近于外缘面232。第一光学检测面23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332皆为光滑表面。另外,外周部可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详细来说,塑胶透镜230,一承靠面为承靠面235,另一承靠面则为第一光学检测面2331。
再者,配合图2D可知,塑胶透镜230满足下表条件,相关参数定义与前述塑胶透镜110的参数定义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52
配合参照图2E以及图2F,其中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30受检测的一情况的示意图,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30受检测的另一情况的示意图。请先参照图2A,塑胶镜筒201具有平行内环面2041、2042、2043、2044,其中塑胶透镜230的外缘面232与塑胶镜筒201的平行内环面2043之间互相配合搭接。由图2E可知,部位C表示可观察到外缘面232完全与塑胶镜筒201的平行内环面2043配合搭接,即可判定为合格的组装结果。由图2F可知,部位C表示可观察到外缘面232与塑胶镜筒201的平行内环面2043配合搭接,部位D则表示外缘面232未与塑胶镜筒201的平行内环面2043配合搭接的区域,即判定为需要调整与修正的组装结果。借此,检测外缘面232与塑胶镜筒201的平行内环面2043贴合的状态,以评估塑胶透镜230有无歪斜的情况,并进一步做后续的调整与修正。
配合参照图2G,其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40的示意图。由图2G可知,塑胶透镜240包含光学有效部241以及外周部(未另标号),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241,且包含外缘面242、光学检测结构(未另标号)以及环形辅助面244。光学检测结构位于光学有效部241与外缘面242之间,并包含第一光学检测面2431以及第二光学检测面2432,其中第一光学检测面24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432分别设置于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环形辅助面244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432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432形成环状凹槽。
光学有效部241包含二光学非球面(即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光学非球面),且各光学非球面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2411、2412。塑胶透镜240中,光学检测结构对于光学有效部241与外缘面242,较靠近于外缘面242。第一光学检测面2431与第二光学检测面2432皆为光滑表面。另外,外周部可还包含一承靠面245,设置于外周部的物侧。另外,塑胶透镜240为一双色模造透镜,由一透明区块(未另标示)以及一黑色区块2402一体制成,详细来说,透明区块为光学有效部241以及一部分的外周部,黑色区块2402为另一部分的外周部,但不以此为限。
再者,配合图2G可知,塑胶透镜240满足下表条件,相关参数定义与前述塑胶透镜110的参数定义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Figure BDA0002643196630000161
配合参照图2A至图2C,塑胶透镜210的外周部可还包含二轴向对正结构2171、2172,其分别位于塑胶透镜210的物侧及像侧;塑胶透镜220的外周部可还包含一轴向对正结构2271、2272,其分别位于塑胶透镜220的物侧及像侧。轴向对正结构2171用以使塑胶透镜210与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252同轴设置。轴向对正结构2172用以使塑胶透镜210与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即塑胶透镜220)同轴设置,也就是与塑胶透镜220的轴向对正结构2271搭接。轴向对正结构2272用以使塑胶透镜220与相邻的成像透镜元件253同轴设置。
由图2A、图2B、图2C、图2G可知,塑胶透镜210、220、240的外缘面212、222、242分别与塑胶镜筒201的平行内环面2041、2042、2044之间形成一间隙(未另标号)。成像镜头200可还包含胶体2051、2052、2053,设置于间隙,且胶体2051、2052、2053分别连接塑胶透镜210、220、240以及塑胶镜筒201。
配合参照图2H、图2I、图2J、图2K以及图2L,其中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镜筒201以及塑胶透镜240的部分剖视图,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40的立体示意图,图2J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40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2K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40受检测的一情况的示意图,图2L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40受检测的另一情况的示意图。由图2G、图2H、图2I、图2J、图2K以及图2L可知,塑胶透镜240为双色模造透镜,光学检测结构则设置于黑色区块2402上,由于黑色区块2402对于红外光是可穿透的,故检测影像光线L1可为红外光。由图2K可知,部位E表示可观察到外缘面242与胶体2053完全接触,即可判定为合格的组装结果。由图2L可知,部位E表示可观察到外缘面242与胶体2053接触,部位F则表示外缘面242未与胶体2053接触(表示塑胶透镜240的外缘面242与塑胶镜筒201间有空气间隙),则判定为需调整与修正的组装结果。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的方块图。由图3A与图3B可知,电子装置3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成像镜头31,其中成像镜头31包含一成像透镜组31a、一电子感光元件31b及一塑胶镜筒(图未绘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32侧边的区域,电子感光元件31b设置于成像镜头31的成像面(图未绘示),其中使用者界面32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成像镜头3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二实施例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30的使用者界面32进入拍摄模式。此时成像镜头3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31b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33。
因应电子装置3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3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34,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3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35。第三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36与对焦辅助模块37,闪光灯模块36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37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35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30中成像镜头3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34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3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30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3A至图3D可知,成像镜头31与使用者界面32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3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31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以及
一外周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该外周部包含:
一外缘面;以及
一光学检测结构,位于该光学有效部与该外缘面之间,并包含一第一光学检测面以及一第二光学检测面,其中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分别设置于该外周部的二侧,且互相对应;
其中,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
30度≤θi≤6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的最小直径为ψi,该外缘面的最大直径为ψd,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ψi/ψd<0.9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的最小直径为ψi,该外缘面的最大直径为ψd,其满足下列条件:
0.85≤ψi/ψd≤0.9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有效部包含至少一光学非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学非球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外周部还包含一环形辅助面,该环形辅助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设置于相同一侧,且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形成一环状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检测结构对于该光学有效部与该外缘面,较靠近于该外缘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线吸收层,设置于该外周部中该二侧的至少一侧,且位于该光学有效部与该光学检测结构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该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为θc,其满足下列条件:
θi>θc。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的折射率为Nd,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Nd<1.7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
35度≤θi≤55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为一双色模造透镜,由一透明区块以及一黑色区块一体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皆为光滑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其满足下列条件:
0.1mm<IT<0.6m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该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2<IT/CT<1.4。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胶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最小厚度为IT,该塑胶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3≤IT/CT≤1.2。
17.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塑胶镜筒;以及
一成像透镜组,其容置于该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透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外周部还包含二承靠面,分别设置于该外周部的该二侧,且该二承靠面实质上互相平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为该二承靠面的其中一者。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外周部还包含一轴向对正结构,该轴向对正结构用以使该塑胶透镜与相邻的一成像透镜元件同轴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镜筒具有至少一平行内环面,该塑胶透镜的该外缘面与该塑胶镜筒的该平行内环面之间形成一间隙;该成像镜头还包含一胶体,设置于该间隙,且该胶体连接该塑胶透镜以及该塑胶镜筒。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镜筒具有一平行内环面,该塑胶透镜的该外缘面与该塑胶镜筒的该平行内环面之间互相配合搭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其满足下列条件:
35度≤θi≤55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塑胶透镜的折射率为Nd,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Nd<1.75。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检测面与该第二光学检测面之间的夹角为θi,该塑胶透镜的全内反射临界角为θc,其满足下列条件:
θi>θc。
CN202021756843.1U 2020-05-22 2020-08-21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Active CN2125395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7244A TWI742687B (zh) 2020-05-22 2020-05-22 塑膠透鏡與成像鏡頭
TW109117244 2020-05-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9582U true CN212539582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90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6451.2A Pending CN113776779A (zh) 2020-05-22 2020-08-21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CN202021756843.1U Active CN212539582U (zh) 2020-05-22 2020-08-21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6451.2A Pending CN113776779A (zh) 2020-05-22 2020-08-21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2595B2 (zh)
CN (2) CN113776779A (zh)
TW (1) TWI74268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6142A (en) * 1995-12-11 1999-08-31 Hitachi Ltd. Projection lens system and projectio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5164955A (ja) * 2003-12-02 2005-06-23 Fujitsu Ltd 撮像デバイス、撮像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デバイス保持機構
US10139058B2 (en) * 2010-10-01 2018-11-27 Robert L. Santiago Ornament with backlit film image
TWM520143U (zh)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3103U (zh) 2016-02-03 2016-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7093U (zh) 2016-02-05 2016-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591376B (zh) 2016-05-09 2017-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16698B (zh) * 2016-11-04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 2017-05-16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5557B (zh) * 2017-07-11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27460B (zh) * 2017-07-19 2018-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2687B (zh) 2021-10-11
TW202144810A (zh) 2021-12-01
US11852595B2 (en) 2023-12-26
CN113776779A (zh) 2021-12-10
US20210364452A1 (en)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15791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1318864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9195028B2 (en)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lens unit,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11531181B2 (en)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0216153A1 (zh) 自动聚焦驱动组件、镜头及电子设备
WO2014162846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TWI59641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US11254098B2 (en) Composite light blocking she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837176A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33380B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US11924534B2 (en) Lens assembly, optical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333518A1 (en) Imaging lens element assembly and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N212539582U (zh) 塑胶透镜与成像镜头
JP2009147898A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情報機器
TWI62558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453491B (zh) 光學鏡片組及鏡頭模組
TWI775706B (zh) 相機模組、影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45257U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02445819A (zh) 照相机
CN217238428U (zh) 相机模块、影像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39557B (zh) 摩爾紋成像裝置
US20240168266A1 (en) Optical path folding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