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9303U - 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09303U CN212509303U CN202020985345.8U CN202020985345U CN212509303U CN 212509303 U CN212509303 U CN 212509303U CN 202020985345 U CN202020985345 U CN 202020985345U CN 212509303 U CN212509303 U CN 2125093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usting
- sleeve
- brake
- adjusting nut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调节螺杆和调节螺母之间形成螺纹适配,推力座、调整套和传导环依次与调节螺母套设,当调整装置与压力臂装配时,压力臂的插销件插入调整套内,当压力臂带动调整套沿弹簧件旋向方向转动时,带动调节螺母转动,以使调节螺杆通过推动板带动摩擦片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而当压力臂带动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反向转动时,则弹簧件与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不再驱动调节螺母旋转,从而消除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因制动摩擦产生的过量间隙,另外,消除弹簧件于调整套上的自由转动出现卡滞,同时,将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的间隙调整改为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的方式,以使得调整过程平稳、并延长装置整体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动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气压制动器是通过气体压力的作用,产生或者消除汽车制动功能的一种制动器。实际结构中,制动器产生或者消除制动功能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对制动盘和摩擦片(刹车片)之间的制动间隙的调节过程。也即,当需要产生制动功能时,则消除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隙,以使得制动盘和摩擦片贴合产生制动;反之,当需要消除制动功能时,则应当是使得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保持预设间隔。不难看出,气压盘式制动器自动调整制动间隙是确保车辆快速、安全制动的关键。
现有技术下的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矩形弹簧与调整套之间容易产生卡滞,传导环与调节螺母接触不平稳,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当制动阻力超出传导环与调节螺母间的摩擦力时,传导环与调节螺母之间的卡滞现象容易致使调整结构结构性损坏。具体地说,装配成型后,调节螺母是与传导环内腔相适配,从而,调节螺母旋转时于传导环内腔边缘位置接触,现有技术下,难以避免传导环内腔边缘位置与调节螺母件接触面之间不出现打滑,从而,调节螺母与传导环内腔边缘位置处难以产生稳定的摩擦力,致使传导环难以传导调节螺母的旋转力,故而,现有技术下的制动器存在制动间隙调整过程中结构易损、摩擦力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调整套的套面与弹簧件相适配,在实际工况下,弹簧件于调整套表面的转动,难免会与套面之间形成摩擦而容易产生转动卡滞,长期工况下显然卡滞会直接影响到弹簧件自身的寿命和总成装配下的运行稳定。
再者,不难理解,当车辆正常行驶时,摩擦片与制动盘应当处于非接触状态,也即,非制动状态下,摩擦片应当与制动盘之间应当按照预设的间隔相互远离,以避免出现摩擦片与制动盘拖刹。现有技术下,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调节,多为直线运动调节,也即通过直线运动的机械结构,以实现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接触或者分离,然而,直线调节方式在调节过程中存在运动线程长,需求的调节力大的问题,再加上,由于直线调节方式存在的局限性,装配总成的结构难以紧凑,已难以满足气压制动技术对机构整体体积所提出的要求。
另外,理论上来说,每次制动时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产生的摩擦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摩擦片和制动盘厚度降低,也即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相互摩擦使得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的间隔会由于两者厚度的变薄而增大,继而伴随着车辆行驶和反复制动,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隔会逐步增大至超出设定标准,形成过量间隙。例如,某一制动器其预设间隙为0.8mm,也即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稳定间隙为0.8mm,若其之间的间隙超过0.8毫米并在此状态下制动,则要么使得制动的产生时间滞后,要么无法使得制动盘与摩擦片紧密接触产生足够的制动力。综上所述,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产生的过量间隙使得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调整距离与实际制动所需调整的距离存在偏差,也即影响产生制动力的时间或者产生的制动力的大小。
有鉴于此,应当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下气压制动器中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调节难度大、部件间摩擦力不稳定,机构体积受到间隙直线调节方式限制而难以紧凑,以及车辆反复制动后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产生的过量间隙难以消除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消除弹簧件于调整套上的自由转动出现卡滞,并防止整体机构损坏,同时,将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的间隙调整由直线运动调整方式改为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的方式,以使得间隙调整过程平稳、更重要的是能够消除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由于制动摩擦而产生的过量间隙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该装置中,调节螺杆和调节螺母之间形成螺纹适配,所述调节螺杆套设在调节螺母上形成旋转结构,推力座、调整套和传导环依次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外侧设置弹簧件,当所述调整装置与压力臂装配时,压力臂的插销件插入所述调整套内,所述调节螺杆与制动器的推动板贴合,当所述压力臂转动并使得所述调整套沿所述弹簧件的旋向方向转动时,所述弹簧件将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抱紧,带动所述调节螺母转动,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杆通过所述推动板带动摩擦片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以调整所述摩擦片与所述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当所述压力臂转动并使得所述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反向转动时,则所述弹簧件与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不再驱动所述调节螺母转动。
优选地,所述,所述调整套上形成有卡槽,则所述插销件于所述调整套内的运动为所述插销件于所述卡槽内往复移动,其中,所述压力臂转动时,所述插销件可于所述调整套的卡槽内移动,并被所述卡槽的槽口限位。
优选地,所述调整套包括自底向上一体形成的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的口径大于第二轴套的口径,则第一轴套与第二轴套形成台阶结构,其中,所述卡槽为径向凹陷并形成于所述第一轴套上的,所述插销件插入所述第一轴套的卡槽内,且所述卡槽的宽度大于所述插销件的直径,所述卡槽与第二轴套之间为非连通结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母上形成环状装配台面,定义为第一装配台面,所述推力座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其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装配台面贴合,所述调整套、传导环依次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并与所述推力座的另一侧表面贴合,所述传导环与所述调整套套设,其中,弹簧件与所述调整套和所述传导环套设,且所述传导环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时,所述传导环内侧壁面与所述调节螺母的顶部相抵,以使得所述传导环与所述调整套的的顶部之间留有间隙。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传导环的内腔腔壁上,于一端开口位置形成周向凸缘,所述周向凸缘与所述传导环的内腔腔壁之间形成的切面与所述调节螺母的一端接触,其中,所述调整套旋转时通过所述弹簧件带动所述传导环转动,所述周向凸缘与所述内腔腔壁之间形成的切面与所述调节螺母的一端接触挤压并产生摩擦力,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母转动。
又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周向凸缘与所述内腔腔壁之间形成的切面为球面、锥面或平面。
又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推力座之间设置螺杆垫片,所述推力座与调节螺母的所述第一装配台面贴合,并且,将所述螺杆垫片压紧。
还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母靠近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的一端设置有调整垫片、压簧以及压紧垫片,其中,所述压紧垫片位于所述传导环与所述压簧之间,所述压紧垫片、压簧和所述调整垫片顺次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母上,且,所述压簧将所述压紧垫片与所述传导环压紧,以使得所述传导环与所述调节螺母紧密贴合。
还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推力座与调整套之间还可以包括蝶形弹簧和轴用挡圈,其中,所述轴用挡圈位于所述蝶形弹簧与所述调整套之间,并与所述调节螺母卡设,所述蝶形弹簧被所述轴用挡圈和所述调节螺母限位压缩,以使得所述蝶形弹簧对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推力座之间的运动形成阻力。
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杆底部表面形成垂直向下延伸的防转销,该防转销插入所述推动板。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1、将现有技术下制动器调节杆简单的直线运动,改进为调节螺杆与调节螺母之间通过螺纹适配,通过调节螺母旋转带动调节螺杆做轴向的运动,这样,将调节螺杆的直线运动改进为通过旋转带动的轴向运动,当需要制动时,调节螺母旋转带动调节螺杆向制动器的推动板运动,并使推动板与摩擦片紧密贴合后朝向制动盘移动,消除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以实现制动;
2、通过旋转方式带动调节螺杆轴向运动的方式的另一个有益效果在于,使得具有该结构的间隙调整结构能够缩小调节过程中的运动线程,降低间隙调节所需的调节力的大小,相应的,缩小调节过程中的运动线程也即可以缩小调整结构的体积,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满足气压制动技术对机构整体体积提出的新的要求;
3、调整套上开设径向凹陷的卡槽,则压力臂与调整套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压力臂的插销件插入调整套的卡槽内实现,插销件于卡槽内的移动被卡槽的两侧侧壁限位,与此同时,调整套上包括自底向上一体形成的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且卡槽与第二轴套之间为非连通结构,这样,当弹簧件套设于调整套和传导环上时,即可以保证弹簧件在调整套表面上自由转动而不产生卡滞,显著改善弹簧件的使用寿命;
4、传导环内腔腔壁一端开口处形成周向延伸的凸缘,该凸缘与传导环内腔腔壁之间的切面,也即传导环内腔腔壁与调节螺母的接触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将该接触面设计成球面、锥面又或者是直角平面,从而,使得传导环内腔腔壁与调节螺母之间的角接触更加平稳,也即,使得传导环转动时,周向凸缘与调节螺母的一端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更加稳定,从而保障了传导环带动调节螺母转动继而产生制动的稳定性;
5、为达到缩小调整结构体积的目的,需要解决缩小体积后弹簧件弹力不足,且弹力不稳定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是于推力座与调整套之间设置蝶形弹簧和轴用挡圈,利用蝶形弹簧高度低的特性满足缩小调整结构体积的要求,同时蝶形弹簧又具有弹力大,且弹力稳定的特性;
6、调整套和传导环装配后,于外侧套设弹簧件,采用矩形弹簧实现单向抱紧,反向放松;装配时,当向调整套施加力以使得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转动时,则弹簧件将调整套和传导环抱紧,从而,调整套的旋转通过弹簧件带动传导环转动,进一步地带动了调节螺母转动,继而使得调节螺杆通过推动板带动摩擦片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以调整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而当向调整套施加力以使得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做反向运动时,则弹簧件与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从而不再驱动调节螺母转动;当该过程运用至制动器上,可以于每一次产生制动时,消除上一次制动,因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的摩擦导致两者之间产生的过量间隙;换句话说,每次制动的过程,都包含了将调节螺杆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一个长度为过量间隙的距离的过程,并且,由于接触制动时,弹簧件与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从而每次制动时调节螺杆前进的距离都不再恢复,从而实现了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过量间隙的单向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的剖视结构;
图2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调节螺母的结构;
图3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调节螺杆的结构;
图4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推力座的结构;
图5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调整套的结构;
图6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传导环的结构;
图7为剖视图,示出了图6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传导环的内腔形成球面的剖视结构;
图8为剖视图,示出了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内腔形成锥面的传导环的剖视结构;
图9为剖视图,示出了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内腔形成平面的传导环的剖视结构;
图10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中弹簧件的结构;
图11为爆炸分解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的分解结构;
图12为状态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与压力臂装配时的状态结构;
图13为局部剖视图,示出了图12所示的状态下压力臂的插销件与调整套的卡槽连接的状态;
图14为工况图,示出了实际工况下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消除间隙前的状态;
图15为工况图,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调整装置消除间隙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装配时是与制动器压力臂配合,压力臂周向转动带动调整装置转动,以使得调整装置内的调节杆做轴向直线运动。当需要制动时,调节杆向制动器的推动板运动,并使推动板与摩擦片紧密贴合后朝向制动盘移动,消除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以实现制动。
具体地说,图1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的剖视结构。参看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包括了调节螺杆1和调节螺母2,调节螺母2和调节螺杆1之间形成内外螺纹适配,也即装配时,调节螺母2的旋转运动通过内外螺纹适配转化为调节螺杆1的轴向直线运动。
图2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调节螺母的结构。如图2所示,调节螺母2包括底部的用于与调节螺杆1套设的套管21和形成于套管21顶部的六方头22,从附图上可以看出,中空的套管21上形成多级台面,这其中,套管21外侧管壁上形成有周向延伸的环状面,定义该环状面为第一装配台面23。图3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调节螺杆的结构。则参看图1至图3,当调节螺母2和调节螺杆1装配时,调节螺杆1的螺杆11伸入套管21内,并于套管21内延伸,直至调节螺杆1的底座12被所述第一装配台面23的内面限位。另外,调节螺杆1底部表面还形成垂直向下延伸的防转销13,该防转销13是用于与推动板对接。
调节螺杆1套入调节螺母2的套管21后,即装配推力座。图4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推力座的结构。参看图1和图4,推力座3中心位置形成有与调节螺母2的套管21相适配,且贯穿推力座3的第一套孔31,该第一套孔31上下开口处,沿开口边沿都形成有平滑的第二装配台面32,当推力座3与调节螺母2装配时,将调节螺母2的套管21部分从推力座3的第一套孔31内伸入,并使得推力座3的第二装配台面32与调节螺母2上的第一装配台面23贴合,完成装配。参看图1,在该较佳实施例中,装配推力座3时,还可以于推力座3与调节螺母2之间加设螺杆垫片4,螺杆垫片4与推力座3上与其同侧的第二装配台面32贴合,并将调节螺母2和推力座3的相互接触面隔开,以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调节螺母2和推力座3的使用寿命。
推力座3装配完成后,即装配调整套。图5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调整套的结构。参看图5,调整套5中心位置也相应地形成有与调节螺母2的套管21相适配,且贯穿调整套5的第二套孔51,同时,调整套5包括自底向上一体成型的第一轴套52和第二轴套53,将第一轴套52的口径尺寸设置成大于第二轴套53的口径尺寸,则参看图5,第一轴套52和第二轴套53之间形成台阶结构,定义该台阶结构的表面为第三装配台面54。接着,参看图5,第一轴套52上形成有径向凹陷的卡槽55,当装配总成时,该卡槽55是用于与压力臂的插销件连接,且卡槽55的槽口宽度需要设置成大于压力臂插销件的直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轴套52上的卡槽55与第二轴套53之间为非连通结构,其是为了便于弹簧件的装配,后文展开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如前述的“压力臂周向转动带动调整装置转动,以使得调整装置内的调节杆做轴向直线运动”过程中,插销件于调整套内的运动实质是插销件于卡槽55内的往复运动,且插销件的移动被卡槽55的槽口两侧限位。当调整套5装配时,调整套5的底部表面是与推力座3的第二装配台面32相接触的,回看图1,为了实现缩小调整结构整体体积的技术效果,在该较佳实施例中是在调整套5与推力座3接触的第二装配台面32处增设蝶形弹簧6和轴用挡圈7,蝶形弹簧6和轴用挡圈7与调节螺母2上形成的缺口(未示出)卡设,装配时,蝶形弹簧6被轴用挡圈7和调节螺母2限位压缩,以使得蝶形弹簧6对调节螺母1与推力座3之间的运动形成阻力。轴用挡圈7起到支撑调整套5的作用,利用蝶形弹簧6高度低的特性满足缩小调整结构体积的要求,同时蝶形弹簧6又具有弹力大,且弹力稳定的特性,从而在缩小了调整结构体积后,仍可以通过蝶形弹簧保证弹力。
调整套5上装配传导环,图6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调整装置中传导环的结构。参看图1和图6,传导环8中心位置形成与调整套5的第二轴套53相适配的第三套孔81,从而,传导环8与调整套5装配时,传导环8通过第三套孔82穿过调节螺母2的套管21上,以套设于调节螺母2的套管上,且参看图1,传导环8内腔开口与调节螺母2套管21的顶部表面24边沿位置接触,并与套管顶部表面24边沿位置相抵,从而,套管顶部表面24的边沿位置将传导环8顶起,以使得传导环8位于调整套5的第二轴套53上方,并与第二轴套53的表面之间留有空隙。图7为剖视图,示出了图6中所示的传导环的内腔形成球面的剖视结构。参看图7,传导环8上端开口处的内腔腔壁82上,形成有周向延伸的凸缘83,再结合图1,装配成型时,凸缘83与传导环8的内腔腔壁82之间形成一球状切面,则当传导环8与调节螺母2适配时,该切面即为传导环8与调节螺母2的套管21的顶部表面部分相接触的接触面,以该较佳实施例为例,调整套5旋转带动传导环8转动,与此同时,于传导环8内腔中,其凸缘83与内腔腔壁82之间形成的切面与调节螺母2的套管21的顶部表面24接触,在旋转过程中因接触挤压产生的摩擦力带动调节螺母2转动,进一步地,使得与调节螺母2螺纹适配的调节螺杆1做轴向运动。图8和图9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两个较佳实施例中的传导环的剖视结构。图8中,传导环8内腔腔壁与凸缘83之间形成的切面为锥面,而图9中,传导环8内腔腔壁与凸缘83之间形成的切面为直角平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将传导环8内腔腔壁82与凸缘83之间的切面,也即传导环8与调节螺母2的接触面设计成球面、锥面又或者是直角平面,是为了使得传导环8内腔腔壁82与调节螺母2之间的角接触更加平稳,也即,使得传导环8转动时,周向延伸的凸缘83与调节螺母2的一端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更加稳定,从而保障了传导环带动调节螺母转动继而产生制动的稳定性。
调整套5和传导环8装配完成后,将一弹簧件套设于调整套5与传导环8形成的整体外侧。图10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中弹簧件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的弹簧件9与调整套5和传导环8构成的整体外侧套设。与此同时,回看图1,传导环8的顶部通过压簧10、压紧垫片20压紧,最后于压簧10顶部设置调整垫片30将压簧10与压紧垫片20压紧,从而完成装配。装配总成后,就形成如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而图11为爆炸分解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的分解结构,从而对照图1和图11,可以看出调整装置的部件构成和装配顺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图12为状态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与压力臂装配时的状态结构。图13为局部剖视图,示出了图12所示的状态下压力臂的插销件与调整套的卡槽连接的状态。参看图12和图13,装配总成后调整结构100是与制动器的压力臂200对接,如图13所示,压力臂200包括插销件201,该插销件如前所述是插入至调整套5的第一轴套52上形成的卡槽55内,且由于卡槽55的宽度大于插销件201的直径,从而插销件201可以随压力臂200的转动于卡槽55内移动,并被卡槽55的两侧槽壁限位。
举例来说,当需要制动时,首先是对调整结构预设的间隙进行消除。参看图12,起始状态下,压力臂200的插销件201与卡槽55的一侧侧边贴合,工况开始时,压力臂200沿垂直于弹簧旋向的方向朝远离插销件201所在侧的方向翻转,插销件201从卡槽55内的一侧侧壁向另一侧侧壁移动,在压力臂200偏心距作用下驱动调整结构100总成向远离压力臂200一侧方向运动。在消除调整结构预设间隔的过程中,是插销件201从卡槽55内的一侧侧壁开始,朝远离调整套5第二轴套53的方向,沿弧线轨迹向卡槽55的另一侧侧壁移动,直至与卡槽55的另一侧侧壁贴合,相应的,在该过程中,调整结构100也向远离压力臂200的方向移动了预设的位移。
图14为工况图,示出了实际工况下图1所示的调整装置消除间隙前的状态。图15为工况图,示出了图14中所示的调整装置消除间隙后的状态。如前所述,每次制动时,制动盘300和摩擦片400之间都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厚度上的减少,不难想象,由于这种厚度上的减少,则由于两者相对设置,则制动盘300和摩擦片400之间的间隔会由于反复制动而扩大,也即,产生了过量间隙。显然,当过量间隙产生时,按照原有工况产生制动,则必然带来制动反应滞后,又或者是产生的制动力不足。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即是为了消除该过量间隙而做出的。参看图14所示,在上一个工况中调整结构的预设间隙被消除后,制动器的制动盘300与摩擦片400之间仍然存在间隙,该间隙也即过量间隙,先设定以制动盘300为参照的两侧间隙分别为第一间隙301和第二间隙302,与此同时,在调整结构100中,调节螺杆1与制动器的推动板500以及摩擦片400紧密贴合,由于推动板500在图14所处的状态下与制动盘300之间存在间隙,也即制动盘300在此时还没有产生制动。此时,压力臂200继续转动,且带动调整套沿与弹簧件9旋向同向转动,则被进一步压紧的弹簧件9将其内的调整套5和传导环8抱紧,这样,压力臂200驱动调整套5产生的转动,即可以通过弹簧件9带动传导环8转动。接着,参看图1、图15,调整结构中压紧垫片20将压簧10压紧,从而对传导环8施加压紧力,使其将调节螺母2压紧。在该过程中,传导环8内腔腔壁82与凸缘之间形成的切面与调节螺母2的螺母产生摩擦力,并依此摩擦力带动调节螺母2,使其与传导环8同步转动,故而,传导环8又进一步地将转动通过与其内腔切面接触的套管21顶面边沿传导至调节螺母2,从而带动调节螺杆1转动,由于调节螺杆1上的防转销13与推动板适配,从而由于无法进一步旋转则使得螺纹适配的调节螺母2驱动调节螺杆1将旋转运动转化为轴向运动,也即朝向制动盘方向的运动。接着,调节螺杆1的直线运动过程中,带动推动板500压紧摩擦片400,并使摩擦片400朝向制动盘300方向移动,直至摩擦片400表面与制动盘300表面压紧,也即消除摩擦片400与制动盘300之间的间隙,从而产生制动。
在下个工况下,当需要解除制动时,压力臂200回转,压力臂200上的插销件201也从卡槽55内的当前位置回到初始位置,调整套5也由于不再被压紧而产生回转,此时,调整套5与传导环8构成的整体与弹簧件9分离,相应的,二者构成的整体也不再向调节螺母2传递力矩,正因如此,调节螺母2也就不会使得调节螺杆1回到之前的位置,从而基于上述的完整过程消除了制动盘300和摩擦片400之间的过量间隙。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图15所示的工况下,如若继续使得压力臂200旋转,则由于压力臂200的插销件201与卡槽55的侧壁相抵,从而会继续驱动调整套5的转动,然而,此时调整套5与调节螺母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不再能驱动调节螺杆1进一步旋转,从而调整套5与调节螺母2之间开始打滑,可以消除作用在调节螺母2上的过载摩擦力,保护调整结构100总成不被损坏。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1、将现有技术下制动器调节杆简单的直线运动,改进为调节螺杆与调节螺母之间通过螺纹适配,通过调节螺母旋转带动调节螺杆做轴向的运动,这样,将调节螺杆的直线运动改进为通过旋转带动的轴向运动,当需要制动时,调节螺母旋转带动调节螺杆向制动器的推动板运动,并使推动板与摩擦片紧密贴合后朝向制动盘移动,消除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以实现制动;
2、通过旋转方式带动调节螺杆轴向运动的方式的另一个有益效果在于,使得具有该结构的间隙调整结构能够缩小调节过程中的运动线程,降低间隙调节所需的调节力的大小,相应的,缩小调节过程中的运动线程也即可以缩小调整结构的体积,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满足气压制动技术对机构整体体积提出的新的要求;
3、调整套上开设径向凹陷的卡槽,则压力臂与调整套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压力臂的插销件插入调整套的卡槽内实现,插销件于卡槽内的移动被卡槽的两侧侧壁限位,与此同时,调整套上包括自底向上一体形成的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且卡槽与第二轴套之间为非连通结构,这样,当弹簧件套设于调整套和传导环上时,即可以保证弹簧件在调整套表面上自由转动而不产生卡滞,显著改善弹簧件的使用寿命;
4、传导环内腔腔壁一端开口处形成周向延伸的凸缘,该凸缘与传导环内腔腔壁之间的切面,也即传导环内腔腔壁与调节螺母的接触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将该接触面设计成球面、锥面又或者是直角平面,从而,使得传导环内腔腔壁与调节螺母之间的角接触更加平稳,也即,使得传导环转动时,周向凸缘与调节螺母的一端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更加稳定,从而保障了传导环带动调节螺母转动继而产生制动的稳定性;
5、为达到缩小调整结构体积的目的,需要解决缩小体积后弹簧件弹力不足,且弹力不稳定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是于推力座与调整套之间设置蝶形弹簧和轴用挡圈,利用蝶形弹簧高度低的特性满足缩小调整结构体积的要求,同时蝶形弹簧又具有弹力大,且弹力稳定的特性;
6、调整套和传导环装配后,于外侧套设弹簧件,采用矩形弹簧实现单向抱紧,反向放松,装配时,当向调整套施加力以使得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转动时,则弹簧件将调整套和传导环抱紧,从而,调整套的旋转通过弹簧件带动传导环转动,进一步地带动了调节螺母转动,继而使得调节螺杆通过推动板带动摩擦片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以调整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而当向套整套施加力以使得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做反向运动时,则弹簧件与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从而不再驱动调节螺母转动;当该过程运用至制动器上,可以于每一次产生制动时,消除上一次制动时,因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的摩擦导致两者之间产生的过量间隙;换句话说,每次制动的过程,都包含了将调节螺杆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一个长度为过量间隙的距离,并且,由于解除制动时,弹簧件与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从而每次制动时调节螺杆前进的距离都不再恢复,从而实现了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过量间隙的单向调节。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该装置中,调节螺杆和调节螺母之间形成螺纹适配,所述调节螺杆套设在调节螺母上形成旋转结构,推力座、调整套和传导环依次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外侧设置弹簧件,其中,
当所述调整装置与压力臂装配时,压力臂的插销件插入所述调整套内,所述调节螺杆与制动器的推动板贴合,当所述压力臂转动并使得所述调整套沿所述弹簧件的旋向方向转动时,所述弹簧件将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抱紧,带动所述调节螺母转动,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杆通过所述推动板带动摩擦片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以调整所述摩擦片与所述制动盘之间的间隙;
当所述压力臂转动并使得所述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反向转动时,则所述弹簧件与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不再驱动所述调节螺母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调整套上形成有卡槽,则所述插销件于所述调整套内的运动为所述插销件于所述卡槽内往复移动,其中,
所述压力臂转动时,所述插销件可于所述调整套的卡槽内移动,并被所述卡槽的槽口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套包括自底向上一体形成的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的口径大于第二轴套的口径,则第一轴套与第二轴套形成台阶结构,其中,
所述卡槽为径向凹陷并形成于所述第一轴套上的,所述插销件插入所述第一轴套的卡槽内,且所述卡槽的宽度大于所述插销件的直径,所述卡槽与第二轴套之间为非连通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上形成环状装配台面,定义为第一装配台面,所述推力座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其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装配台面贴合,所述调整套、传导环依次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其中,
弹簧件与所述调整套和所述传导环套设,且所述传导环与所述调节螺母套设时,所述传导环内侧壁面与所述调节螺母的顶部相抵,以使得所述传导环与所述调整套的顶部之间留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环的内腔腔壁上,于一端开口位置形成周向凸缘,所述周向凸缘与所述传导环的内腔腔壁之间形成的切面与所述调节螺母的一端接触,其中,
所述调整套旋转时通过所述弹簧件带动所述传导环转动,所述周向凸缘与所述内腔腔壁之间形成的切面与所述调节螺母的一端接触挤压并产生摩擦力,以使得所述调节螺母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凸缘与所述内腔腔壁之间形成的切面为球面、锥面或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推力座之间设置螺杆垫片,所述推力座与调节螺母的所述第一装配台面贴合,并且,将所述螺杆垫片压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靠近所述调整套和传导环的一端设置有调整垫片、压簧以及压紧垫片,其中,
所述压紧垫片位于所述传导环与所述压簧之间,所述压紧垫片、压簧和所述调整垫片顺次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母上,且,所述压簧将所述压紧垫片与所述传导环压紧,以使得所述传导环与所述调节螺母紧密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座与调整套之间还可以包括蝶形弹簧和轴用挡圈,其中,
所述轴用挡圈位于所述蝶形弹簧与所述调整套之间,并与所述调节螺母卡设,所述蝶形弹簧被所述轴用挡圈和所述调节螺母限位压缩,以使得所述蝶形弹簧对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推力座之间的运动形成阻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底部表面形成垂直向下延伸的防转销,该防转销插入所述推动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85345.8U CN212509303U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85345.8U CN212509303U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09303U true CN212509303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382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85345.8U Active CN212509303U (zh) | 2020-06-02 | 2020-06-02 | 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09303U (zh) |
-
2020
- 2020-06-02 CN CN202020985345.8U patent/CN2125093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09304U (zh) | 一种结构间隙单向调整装置 | |
KR20170035044A (ko) | 전자식 캘리퍼 브레이크 | |
JPS5834265B2 (ja) | エヤ−ドライバ−のクラツチ式トルク制御装置 | |
CN212509303U (zh) | 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 |
CN111637178A (zh) | 一种结构间隙单向调整装置 | |
CN111649082A (zh) | 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 |
CN212046049U (zh) | 一种用于橡胶塞压装的旋转压装装置 | |
CN2690660Y (zh) | 带驻车制动的盘式制动器顶出与补偿机构 | |
CN110778711B (zh) | 一种epb执行机构及其装配方法 | |
CN217682930U (zh) | 一种电控制动卡钳 | |
CN208381110U (zh) | 精密薄壁密封内齿式交叉滚子轴承 | |
KR101536598B1 (ko) | 전자식 디스크 브레이크 | |
CN2527780Y (zh) | 盘式制动器驻车自动补偿顶出机构 | |
CN109382773B (zh) | 一种压紧夹具 | |
JP2020034044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CN114112198B (zh) | 一种多关节自适应封堵机构 | |
CN212744806U (zh) | 一种用于集成式驻车机构的活塞总成 | |
CN212480038U (zh) | 一种提升滚珠丝杠精度的消隙螺母 | |
JP2019060399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CN213360611U (zh) | 可调节压力液压单向阀 | |
CN203421094U (zh) | 制动调整臂的调整机构 | |
CN108980228B (zh) | 压紧装置、变速箱、离合器、制动器以及车辆 | |
CN114468533B (zh) | 丝杆螺母机构 | |
CN1626387A (zh) | 带驻车制动的盘式制动器顶出与补偿机构 | |
JP2008291880A (ja) | シャフトブレー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