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73675U - 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73675U CN212473675U CN202021309351.8U CN202021309351U CN212473675U CN 212473675 U CN212473675 U CN 212473675U CN 202021309351 U CN202021309351 U CN 202021309351U CN 212473675 U CN212473675 U CN 2124736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body
- tubular body
- reinforcing rib
- cushioned
- reci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其包括板体,板体正面的中部及下部呈阵列分布设置有若干防飞溅组件,防飞溅组件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管状体和内管状体,外管状体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一缺口部,内管状体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二缺口部,且第一缺口部的圆心角小于第二缺口部的圆心角。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将车轮飞溅的水吸纳和分解达到74%以上,同时解决了重量和车轮带来的泥水缓冲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是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
背景技术
挡泥板安装在轮胎上方,挡住轮胎甩出的泥水。
汽车在雨天行驶时,由于车轮的高速转动,雨水会甩离车轮,冲击到轮罩上,并飞溅出各种液滴,严重影响该车后方车辆的可视性。
有采用轮罩和防飞溅挡泥板的组合方式,虽然吸纳和分解74%的飞溅水雾,但是其成本高,重量也重。
申请号为2019204949585提出的一体式防飞溅挡泥板及其总成,将车轮来的雨水部分吸纳和分解。其分解能力不足65%。
申请号为201924391869提供的一体防飞溅挡泥板能够吸纳70%的泥水。
申请号为2019200153626提出的一体式的具有防飞溅功能的挡泥板,采用的是一体式结构,虽然整体重量减轻,但是其吸附管中的导水柱存在撞击问题还会分离部分水,其防飞溅的功能削弱,其吸纳水分也只有68%。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不仅能够将车轮飞溅的水吸纳和分解达到74%以上,同时解决了重量和车轮带来的泥水缓冲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正面的中部及下部呈阵列分布设置有若干防飞溅组件,所述防飞溅组件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管状体和内管状体,所述外管状体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一缺口部,所述内管状体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二缺口部,且第一缺口部的圆心角小于第二缺口部的圆心角。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缺口部的圆心角为60度,第二缺口部的圆心角为180度。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管状体的端面为倾斜面,且第一缺口部位于最低端。
进一步改进在于:每相邻两防飞溅组件之间的中心距为27mm;板体侧边沿与相邻防飞溅组件之间的距离为20.5mm;板体下边沿与相邻防飞溅组件之间的距离为21mm;板体的宽度为500m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板体呈弧形结构,板体的上端设置有上翻边,板体的两侧设置有侧翻边,板体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延伸板,延伸板的正面也呈阵列分布设置有若干防飞溅组件。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板体正面的两侧边沿处分别设置有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两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之间设置有三条纵向主加强筋,且位于中间的纵向主加强筋延伸至延伸板;板体正面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横向加强筋;板体正面的中部及下部设置有三条第二横向加强筋。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与纵向主加强筋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一横向加强筋与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位于中间的第二横向加强筋与位于两侧的纵向主加强筋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三安装孔。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板体正面的上部边沿处设置有两第二纵向辅助加强筋,两第二纵向辅助加强筋相对设置在位于中间的纵向主加强筋的两侧。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和相邻的第一安装孔之间设置有第三纵向辅助加强筋。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管状体的高度为18mm;内管状体的高度为1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防飞溅组件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管状体和内管状体,所述外管状体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一缺口部,所述内管状体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二缺口部,且第一缺口部的圆心角小于第二缺口部的圆心角。通过两层管状体的设置,能够将车轮飞溅的水吸纳和分解达到74%以上。进一步的,第一缺口部的圆心角为60度,第二缺口部的圆心角为180度,能够有效的将管状体的泥水导出,解决了重量和车轮带来的泥水缓冲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防飞溅组件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飞溅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飞溅组件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管状体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飞溅组件的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板体;11-侧翻边;12-上翻边;13-延伸板;
2-纵向主加强筋;21-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22-第一横向加强筋;23-第二横向加强筋;24-第二纵向辅助加强筋;25-第三纵向辅助加强筋;
3-第一安装孔;31-第二安装孔;32-第三安装孔;
4-防飞溅组件;41-外管状体;42-内管状体;43-第一缺口部;44-倾斜面;45-第二缺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包括板体1,板体1正面的中部及下部呈阵列分布设置有若干防飞溅组件4,具体的,板体1呈弧形结构,板体1的上端设置有上翻边12,板体1的两侧设置有侧翻边11,板体1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延伸板13,延伸板13的正面也呈阵列分布设置有若干防飞溅组件4。板体1正面的两侧边沿处分别设置有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21,两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21之间设置有三条纵向主加强筋2,且位于中间的纵向主加强筋2延伸至延伸板13;板体1正面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横向加强筋22;板体1正面的中部及下部设置有三条第二横向加强筋23。第一横向加强筋22与纵向主加强筋2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第一横向加强筋22与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21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1;位于中间的第二横向加强筋23与位于两侧的纵向主加强筋2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三安装孔32。板体1正面的上部边沿处设置有两第二纵向辅助加强筋24,两第二纵向辅助加强筋24相对设置在位于中间的纵向主加强筋2的两侧。第二安装孔31和相邻的第一安装孔3之间设置有第三纵向辅助加强筋25。
参见图3、图4、图5和和图6所示,防飞溅组件4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管状体41和内管状体42,外管状体41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一缺口部43,内管状体42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二缺口部45,且第一缺口部43的圆心角小于第二缺口部45的圆心角。具体的,第一缺口部43的圆心角为60度,第二缺口部45的圆心角为180度,即内管状体42的截面呈半圆形。外管状体41的端面为倾斜面44,且第一缺口部43位于最低端,利于泥水的导出。具体的,外管状体41的高度为18mm;内管状体42的高度为10mm。
参见图7所示,每相邻两防飞溅组件4之间的中心距为27mm;板体1侧边沿与相邻防飞溅组件4之间的距离为20.5mm;板体1下边沿与相邻防飞溅组件4之间的距离为21mm;板体1的宽度为500mm。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两层管状体的设置,能够将车轮飞溅的水吸纳和分解达到74%以上。进一步的,第一缺口部的圆心角为60度,第二缺口部的圆心角为180度,能够有效的将管状体的泥水导出,解决了重量和车轮带来的泥水缓冲的问题。
在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优选地”、“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者示例中以合适方式结合。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之。
Claims (10)
1.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正面的中部及下部呈阵列分布设置有若干防飞溅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飞溅组件(4)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管状体(41)和内管状体(42),所述外管状体(41)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一缺口部(43),所述内管状体(42)的下侧面开设有第二缺口部(45),且第一缺口部(43)的圆心角小于第二缺口部(45)的圆心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部(43)的圆心角为60度,第二缺口部(45)的圆心角为18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状体(41)的端面为倾斜面(44),且第一缺口部(43)位于最低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防飞溅组件(4)之间的中心距为27mm;板体(1)侧边沿与相邻防飞溅组件(4)之间的距离为20.5mm;板体(1)下边沿与相邻防飞溅组件(4)之间的距离为21mm;板体(1)的宽度为5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呈弧形结构,板体(1)的上端设置有上翻边(12),板体(1)的两侧设置有侧翻边(11),板体(1)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延伸板(13),延伸板(13)的正面也呈阵列分布设置有若干防飞溅组件(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正面的两侧边沿处分别设置有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21),两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21)之间设置有三条纵向主加强筋(2),且位于中间的纵向主加强筋(2)延伸至延伸板(13);板体(1)正面的上部设置有第一横向加强筋(22);板体(1)正面的中部及下部设置有三条第二横向加强筋(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22)与纵向主加强筋(2)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第一横向加强筋(22)与第一纵向辅助加强筋(21)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1);位于中间的第二横向加强筋(23)与位于两侧的纵向主加强筋(2)的交汇处分别设置有第三安装孔(3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正面的上部边沿处设置有两第二纵向辅助加强筋(24),两第二纵向辅助加强筋(24)相对设置在位于中间的纵向主加强筋(2)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31)和相邻的第一安装孔(3)之间设置有第三纵向辅助加强筋(2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状体(41)的高度为18mm;内管状体(42)的高度为1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09351.8U CN212473675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09351.8U CN212473675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73675U true CN212473675U (zh) | 2021-02-05 |
Family
ID=74455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09351.8U Active CN212473675U (zh) | 2020-07-06 | 2020-07-06 | 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73675U (zh) |
-
2020
- 2020-07-06 CN CN202021309351.8U patent/CN2124736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29754B (zh) | 车体后部结构 | |
CN101434264B (zh) | 车辆的地板总成 | |
CN106005044A (zh) | 电动汽车车身 | |
KR20180129084A (ko) | 충돌흡수 구조를 갖는 일체형 사이드 멤버 | |
US20070029840A1 (en) |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fender | |
CN212473675U (zh) | 一种带缓冲的防飞溅挡泥板 | |
US20240239415A1 (en) | Vehicle engine cabin structure and vehicle | |
FI88600B (fi) | Staenkskydd foer motorfordon | |
CN211995877U (zh) | 一种飞溅抑制衬板 | |
CN216709440U (zh) |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 |
KR20200120164A (ko) | 차량의 차체 | |
DE102012021542B4 (de) | Struktur eines Instrumententrägerteils | |
KR19980044140A (ko) | 차량용 범퍼 구조물 | |
CN1084273C (zh)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 |
CN1096981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座承接架安装构造 | |
CN111994173A (zh) | 一种带防飞溅功能的挡泥板装置 | |
CN101749150B (zh) | 车辆空气滤清器安装装置 | |
DE19944670A1 (de) | Front-Stoßfän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
DE102016203132B4 (de) | Fahrzeug mit Rücksitzanordnung und Ersatzradmulde | |
CN205440185U (zh) | 一种汽车上车踏板总成及汽车 | |
CN220905094U (zh) | 汽车底盘 | |
KR102633967B1 (ko) | 트럭의 사이드가드 고정 장치 | |
CN219406629U (zh) | 发动机罩内板总成及车辆 | |
JP7451933B2 (ja) | 車両の下部構造 | |
EP1300324B1 (de) | Radhausschale mit Spritzwasserschutz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