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2843U -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2843U
CN212402843U CN202020751625.2U CN202020751625U CN212402843U CN 212402843 U CN212402843 U CN 212402843U CN 202020751625 U CN202020751625 U CN 202020751625U CN 212402843 U CN212402843 U CN 212402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unwinding
rotating shaft
driving
material prep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516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5162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2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2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2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winding Web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该放卷机构包括:抵推件;旋转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抵推件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设置;放卷轴,同轴设置于旋转轴,且与旋转轴同步转动;及备料轴,同轴设置于旋转轴,且相对旋转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旋转轴绕自身轴线转动和驱动备料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抵推件移动;其中,备料轴与放卷轴彼此朝向的端部可相互对接,以在备料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抵推件移动的过程中,抵推件可将套装于备料轴上的料卷推送至放卷轴。如此,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配备两套互为备用的放卷机构,有利于简化装置结构,减小所需占用的空间。

Description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料卷放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背景技术
在需要对料卷进行加工时,需要将料卷放卷输出料带。例如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阴/阳极片放卷至卷绕机进行卷绕。当料卷放卷完成后,需要进行自动换卷。一般地自动换卷装置能够实现将正在使用的料带与其料卷切断分离,同时将备用料卷的料带前端与正在使用的料带尾端连接。为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备用料卷的带料前端具有胶带,用于与正在使用的带料尾端粘结。
然而,现有的自动换卷装置一般需要配备两套互为备用的放卷机构,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放卷机构正常工作时,另一个放卷机构备用,从而导致自动换卷装置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自动换卷装置需要配备两个互为备用的放卷机构导致自动换卷装置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一种放卷机构,包括:
抵推件;
旋转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所述抵推件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设置;
放卷轴,同轴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且与所述旋转轴同步转动;及
备料轴,同轴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且相对所述旋转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及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绕自身轴线转动和驱动所述备料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抵推件移动;
其中,所述备料轴与所述放卷轴彼此朝向的端部可相互对接,以在所述备料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抵推件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推件可将套装于所述备料轴上的料卷推送至所述放卷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卷轴具有沿其轴向布设的至少两个用于套装料卷的安装位,所述备料轴具有沿其轴向布设的至少一个用于安装料卷的备料位;
其中,所述放卷轴上的所述安装位的数量比所述备料轴上的所述备料位的数量至少多一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卷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旋转轴可移动;
所述放卷机构还包括移动驱动件,所述移动驱动件连接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放卷轴,用于驱动所述放卷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旋转轴移动,使得所述放卷轴与所述备料轴彼此朝向的端部相互对接或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所述放卷轴为空心轴,且其内部连接有推板,所述放卷轴套设于所述旋转轴安装有所述移动驱动件的一端,且所述移动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于所述推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驱动件为气缸,所述旋转轴具有沿其轴线延伸的中心孔;
所述放卷机构还包括布置于所述中心孔的气管,所述气管的一端与外部气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驱动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备料轴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抵推件;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移动座、第一驱动结构及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移动座沿所述备料轴的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抵推件,并与所述备料轴连接,且所述移动座位于所述抵推件背离所述放卷轴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移动座及所述抵推件;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移动座,且传动连接于所述旋转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丝杆、丝杆螺母及换料驱动件,所述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抵推件,且与所述备料轴相平行,所述丝杆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且与所述移动座连接,所述换料驱动件连接于所述抵推件,且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卷轴上设置有胀紧组件,所述胀紧组件可受控地沿所述放卷轴的径向膨胀,以胀紧所述放卷轴上的料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卷轴的外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胀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胀紧块及气囊,所述气囊位于所述胀紧块与所述安装槽底壁之间,且与所述外部气源连通,当所述气囊充气而膨胀时可推动所述胀紧块沿所述放卷轴的径向穿出所述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轴具有沿其轴线延伸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一端连通于外部气源,所述旋转轴20沿其径向开设有连通所述中心孔的第一气道,所述放卷轴沿其径向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安装槽的第二气道,所述气囊的气嘴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
一种自动换卷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放卷机构。
上述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备料轴上套装有至少一个备用料卷,放卷轴上套装有一个料卷。驱动组件驱动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放卷轴旋转实现放卷。由于备料轴可相对旋转轴转动,因此备料轴不随旋转轴转动,避免备料轴上的备用料卷转动。
当放卷轴上的料卷放卷完成而需要换卷时,驱动组件停止驱动旋转轴转动,此时切断工作料带,驱动组件驱动备料轴相对抵推件沿自身轴线移动,从而带动旋转轴及放卷轴一同沿旋转轴的轴向相对抵推件移动,使得抵推件将备料轴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上。驱动组件再次驱动备料轴相对抵推件沿自身轴线移动回到初始位置,然后将放卷轴上的该备用料卷的起头端与被切断的工作料带连接。驱动组件驱动旋转轴转动,从而带动放卷轴转动实现继续放卷。
如此,通过在旋转轴上设置可相互对接的放卷轴和备料轴,并利用抵推件将备料轴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上而实现换卷,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配备两套互为备用的放卷机构,有利于简化装置结构,减小所需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放卷机构的剖视图(省略了驱动组件);
图2为图1所示的放卷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放卷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放卷机构的放卷轴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放卷机构,包括抵推件10、旋转轴20、放卷轴30、备料轴40及驱动组件50。
旋转轴20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抵推件10沿自身轴线可移动地设置。放卷轴30同轴设置于旋转轴20,且与旋转轴20同步转动,从而放卷轴30可随旋转轴20转动实现放卷。备料轴40同轴设置于旋转轴20,且相对旋转轴20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从而当旋转轴20转动时备料轴40不随旋转轴20转动。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旋转轴20绕自身轴线转动及驱动备料轴40沿自身轴向相对上述抵推件10移动。
其中,备料轴40与放卷轴30彼此朝向的端部可相互对接,以在备料轴40沿自身轴向相对抵推件10移动的过程中,使得抵推件10可将套装于备料轴40上的料卷推送至放卷轴30上。
上述放卷机构,备料轴40上套装有至少一个备用料卷,放卷轴30上套装有一个料卷。驱动组件50驱动旋转轴20旋转,从而带动放卷轴30旋转实现放卷。由于备料轴40可相对旋转轴20转动,因此备料轴40不随旋转轴20转动,避免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转动。
当放卷轴30上的料卷放卷完成而需要换卷时,驱动组件50停止驱动旋转轴20转动,此时切断工作料带,驱动组件50驱动备料轴40相对抵推件10沿自身轴线移动,从而带动旋转轴20及放卷轴30一同沿旋转轴20的轴向相对抵推件10移动,使得抵推件10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30上。驱动组件50再次驱动备料轴40相对抵推件10沿自身轴线移动回到初始位置(此时旋转轴20及放卷轴30随备料轴40一同回到初始位置),然后将放卷轴30上的该备用料卷的起头端与被切断的工作料带连接。驱动组件50驱动旋转轴20转动,从而带动放卷轴30转动实现继续放卷。
如此,上述放卷机构通过在旋转轴20上设置可相互对接的放卷轴30和备料轴40,并利用抵推件10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30上而实现换卷,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配备两套互为备用的放卷机构,有利于简化装置结构,减小所需占用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换卷时,抵推件10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30上的同时,该备用料卷将推动放卷轴30上的空料卷(即放卷完成的料卷)沿放卷轴30移动,而被备用料卷替换。换卷完成后,驱动组件50驱动旋转轴20转动而带动放卷轴30转动,放卷轴30上的备用料卷以及空料卷随放卷轴30一同转动。由于空料卷质量较小(即转动惯量小),从而对放卷轴30的转动影响较小,放卷轴30上的备用料卷可正常放卷。
还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组件50驱动备料轴40相对抵推件10沿自身轴线移动,一方面可实现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30上,从而实现换卷;另一方面还可利用驱动组件50驱动备料轴40沿其轴向移动,从而带动放卷轴30沿其轴向移动,进而实现对放卷轴30放卷输出的料带进行纠偏(即还具有纠偏的功能)。也就是说,利用驱动组件50驱动备料轴40沿轴线移动可实现换卷和纠偏两个功能,简化了设备结构,有利于节省空间及减小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放卷轴30具有沿其轴向布设的至少两个用于套装料卷的安装位。备料轴40具有沿其轴向布设的至少一个用于套装料卷(即备用料卷)的备料位。并且,放卷轴30上的安装位的数量比备料轴40上的备料位的数量至少多一个。如此,在放卷机构开始放卷工作之前,在放卷轴30上最靠近备料轴40的一个安装位上套装一个料卷,在备料轴40上的每个备料位套装一个备用料卷。当放卷轴30上料卷放卷完成需要换卷时,抵推件10将备料轴40上所有备用料卷向放卷轴30推送,使得最靠近放卷轴30的一个备用料卷移动至放卷轴30最靠近备料轴40的一个安装位,而将放卷轴30上的空料卷被该备用料卷推送至相邻的安装位上。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备料轴40上的所有备用料卷均被推送至放卷轴30上并完成放卷。由于放卷轴30上的安装位的数量比备料轴40上的备料位的数量至少多一个,从而保证了放卷轴30能够容纳下备料轴40上的所有备用料卷。
请一并参见图1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放卷轴30上设置有胀紧组件32,该胀紧组件32可受控地沿放卷轴30的径向膨胀,以胀紧放卷轴30上的料卷,即使得料卷相对放卷轴30固定。如此,通过胀紧组件32可实现将放卷轴30上的料卷胀紧或松开。当需要放卷时,胀紧组件32胀紧放卷轴30上的料卷,使得料卷随放卷轴30同步转动,从而实现放卷。当需要换卷时,胀紧组件32松开料卷,使得抵推件10抵推备用料卷时备用料卷可推动放卷轴30上的空料卷向远离备料轴40的方向移动,以便于备用料卷滑动至放卷轴30上。
具体到实施例中,放卷轴30的外周面开设有安装槽31。胀紧组件32包括均设置于该安装槽31的胀紧块321及气囊322。该气囊322位于胀紧块321与安装槽31底壁之间,且与外部气源连通,从而可通过外部气源给气囊322送气或放气。当气囊322充气而膨胀时可推动胀紧块321沿放卷轴30的径向穿出安装槽31,从而与料卷的内壁相抵,进而胀紧料卷。当不需要胀紧料卷时,气囊322放气而收缩,从而胀紧块321沿放卷轴30的径向缩回至安装槽31内,进而松开料卷,使得料卷可沿放卷轴30滑动。
具体到实施例中,旋转轴20具有沿其轴线延伸的中心孔21。该中心孔21的一端连通于外部气源。旋转轴20沿其径向开设有连通中心孔21的第一气道,放卷轴30沿其径向开设有连通第一气道和安装槽31的第二气道,气囊322的气嘴与第二气道连通。
进一步地,安装槽31沿放卷轴30的轴向纵长延伸,胀紧块321也沿放卷轴30的轴向纵长延伸,从而有利于确保对放卷轴30上的各个料卷同时胀紧或松开。优选地,安装槽31和胀紧块321的长度与放卷轴30的长度大致相等。
进一步地,放卷轴30的外周面开设有多个安装槽31,该多个安装槽31沿放卷轴30的周向间隔布设,每个安装槽31均设置有胀紧组件32。如此,同时利用多个胀紧组件32胀紧料卷,确保料卷胀紧稳定,有利于提高放卷质量。
具体到实施例中,安装槽31开口处的两侧壁向安装槽31内凸伸形成阻挡部311。胀紧块321包括限位部及连接于限位部的胀紧部,该限位部位于安装槽31内,且在胀紧块321在气囊322的推动下沿放卷轴30的径向移动的过程中,胀紧部可伸出安装槽31从而与料卷的内壁相抵,进而胀紧料卷;并且限位部可与阻挡部311相抵而阻止胀紧块321继续伸出安装槽31而脱离放卷轴3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放卷轴30沿自身轴向相对旋转轴20可移动。放卷机构还包括移动驱动件34,移动驱动件34连接于旋转轴20和放卷轴30,用于驱动放卷轴30沿自身轴向相对旋转轴20移动,使得放卷轴30与备料轴40彼此朝向的端部相对接或分离。如此,当需要放卷时,移动驱动件34驱动放卷轴30沿自身轴向移动而远离备料轴40,使得放卷轴30与备料轴40彼此朝向的端部分离,从而避免备料轴40影响放卷时放卷轴30的转动。当需要换卷时,移动驱动件34驱动放卷轴30沿自身轴向移动而靠近备料轴40,使得放卷轴30与备料轴40彼此朝向的端部相对接,以便于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30上。
具体到实施例中,放卷轴30沿自身轴向相对旋转轴20移动的过程中包括换卷位置和放卷位置。当放卷轴30位于换卷位置时,放卷轴30与备料轴40彼此朝向的端部相对接,以便于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抵推至放卷轴30上。当放卷轴30位于放卷位置时,放卷轴30与备料轴40彼此朝向的端部相互分离,从而避免备料轴40影响放卷时放卷轴30的转动。
具体到实施例中,移动驱动件34安装于旋转轴20的一端。放卷轴30为空心轴,且其内部固定连接有推板33。放卷轴30套设于旋转轴20安装有移动驱动件34的一端,从而移动驱动件34位于放卷轴30内,便于移动驱动件34的驱动端连接于推板33。如此,移动驱动件34的驱动端驱动推板33沿放卷轴30的轴向移动,进而使得放卷轴30随推板33同步移动。
可选地,放卷轴30与旋转轴20之间可通过键连接,实现放卷轴30与旋转轴20可同步转动,且放卷轴30相对旋转轴20沿自身轴向可移动。例如,放卷轴30与旋转轴20之间开设有沿旋转轴20的轴向纵长延伸的键槽,键沿该键槽的纵长延伸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于键槽内。
可选地,移动驱动件34可为气缸。进一步地,放卷机构还包括布置于旋转轴20的中心孔21的气管,该气管的一端与外部气源连接,另一端与移动驱动件34连接,即外部气源通过气管连接移动驱动件34。更加具体地,移动驱动件34为单作用气缸。
请继续参见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备料轴40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抵推件10。驱动组件50包括移动座51、第一驱动结构53及第二驱动结构55。移动座51沿备料轴40的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抵推件10,并与备料轴40固定连接,且移动座51位于抵推件10背离放卷轴30的一侧。第一驱动结构53连接于移动座51及抵推件10,用于驱动移动座51相对抵推件10沿备料轴40的轴向移动,从而带动备料轴40、旋转轴20及放卷轴30沿备料轴40的轴向同步移动,以便于实现换卷。第二驱动结构55设置于移动座51,且传动连接于旋转轴20,用于驱动旋转轴20绕自身轴线转动,进而带动放卷轴30绕自身轴线转动,以便于实现放卷。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结构53包括丝杆532、丝杆螺母533及换料驱动件531。丝杆532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抵推件10,且与备料轴40相平行。丝杆螺母533螺纹连接于丝杆532,且与移动座51固定连接。换料驱动件531连接于抵推件10,且与丝杆532传动连接,以驱动丝杆532绕自身轴线转动。如此,需要换卷时,换料驱动件531驱动丝杆532绕自身轴线转动,从而移动座51随丝杆螺母533沿备料轴40的轴向移动,进而带动备料轴40、旋转轴20及放卷轴30一同沿备料轴40的轴向移动,以便于抵推件10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卷料推送至放卷轴30上,实现换卷。可选地,换料驱动件531可为电机。
进一步地,移动座51可通过导杆511连接于抵推件10。也就是说,导杆511的一端固定连接抵推件10,移动座51滑动连接于导杆511。可选地,换料驱动件531可安装于导杆511背离抵推件10的一侧。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结构55包括设置于移动座51上的旋转驱动件551,该旋转驱动件551与旋转轴20传动连接,以驱动旋转轴20绕自身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放卷轴30绕自身轴线转动实现放卷。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驱动件551可利用齿轮传动结构与旋转轴20传动连接。也就是说,旋转驱动件551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主动齿轮552,旋转轴20上安装有从动齿轮553,该主动齿轮552和从动齿轮553相互啮合,从而旋转驱动件551驱动主动齿轮552转动,使得带动从动带轮553,进而带动旋转轴20转动。当然,旋转驱动件551并不仅限于采用齿轮传动结构与旋转轴20传动连接,也可采用其他传动结构,例如带传动结构等,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备料轴40为空心轴,套设于旋转轴20外。旋转轴20的一端穿出备料轴40,且与旋转驱动件551传动连接。旋转轴20的另一端穿出备料轴40,且用于安装放卷轴30。可选地,备料轴40可通过轴承套装于旋转轴20外,以使备料轴40可相对旋转轴20转动,即旋转轴20转动时,备料轴40不跟随旋转轴20转动。
具体到一个实施例中,抵推件10可为安装板。备料轴40可通过滑套安装于该安装板,从而实现备料轴40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安装板。也就是说,利用第一驱动结构53驱动备料轴40、旋转轴20及放卷轴30沿轴向移动,实现安装板与备料轴40相对运动,进而利用安装板抵推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移动至放卷轴30上实现换卷,无需额外设置抵推备用料卷的部件,进一步简化了装置结构,减小了所需要占用的空间。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备料轴40可固定连接于安装板,并额外设置抵推件,第一驱动结构53传动连接于该抵推件,从而驱动抵推件沿备料轴40的轴向移动,以便于将备料轴40上的备用料卷推送至放卷轴30上。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在推料时旋转轴20、备料轴40及安装板是不沿轴向移动的,而是利用第一驱动结构53驱动抵推件移动,实现抵推件与备料轴40的相对运动。
基于上述放卷机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动换卷装置,该自动换卷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放卷机构。
具体到实施例中,自动换卷装置还包括裁切机构及接带机构,裁切机构用于将放卷轴30上料卷放卷输出的料带切断,接带机构用于将切断后的料带与换卷至放卷轴30上的备用料卷的起头端粘结。需要说明的是,裁切机构及接带机构均可采用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抵推件;
旋转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所述抵推件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设置;
放卷轴,同轴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且与所述旋转轴同步转动;及
备料轴,同轴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且相对所述旋转轴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及
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绕自身轴线转动和驱动所述备料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抵推件移动;
其中,所述备料轴与所述放卷轴彼此朝向的端部可相互对接,以在所述备料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抵推件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推件可将套装于所述备料轴上的料卷推送至所述放卷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卷轴具有沿其轴向布设的至少两个用于套装料卷的安装位,所述备料轴具有沿其轴向布设的至少一个用于安装料卷的备料位;
其中,所述放卷轴上的所述安装位的数量比所述备料轴上的所述备料位的数量至少多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卷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旋转轴可移动;
所述放卷机构还包括移动驱动件,所述移动驱动件连接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放卷轴,用于驱动所述放卷轴沿自身轴向相对所述旋转轴移动,使得所述放卷轴与所述备料轴彼此朝向的端部相互对接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所述放卷轴为空心轴,且其内部连接有推板,所述放卷轴套设于所述旋转轴安装有所述移动驱动件的一端,且所述移动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于所述推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驱动件为气缸,所述旋转轴具有沿其轴线延伸的中心孔;
所述放卷机构还包括布置于所述中心孔的气管,所述气管的一端与外部气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驱动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备料轴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抵推件;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移动座、第一驱动结构及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移动座沿所述备料轴的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抵推件,并与所述备料轴连接,且所述移动座位于所述抵推件背离所述放卷轴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移动座及所述抵推件;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移动座,且传动连接于所述旋转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卷轴上设置有胀紧组件,所述胀紧组件可受控地沿所述放卷轴的径向膨胀,以胀紧所述放卷轴上的料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卷轴的外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胀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胀紧块及气囊,所述气囊位于所述胀紧块与所述安装槽底壁之间,且与外部气源连通,当所述气囊充气而膨胀时可推动所述胀紧块沿所述放卷轴的径向穿出所述安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具有沿其轴线延伸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外部气源,所述旋转轴沿其径向开设有连通所述中心孔的第一气道,所述放卷轴沿其径向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安装槽的第二气道,所述气囊的气嘴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
10.一种自动换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放卷机构。
CN202020751625.2U 2020-05-09 2020-05-09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Active CN212402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51625.2U CN212402843U (zh) 2020-05-09 2020-05-09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51625.2U CN212402843U (zh) 2020-05-09 2020-05-09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2843U true CN212402843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75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51625.2U Active CN212402843U (zh) 2020-05-09 2020-05-09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28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2844A (zh) * 2020-05-09 2020-08-14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CN112938584A (zh) * 2021-02-04 2021-06-11 嘉善乐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换料的过滤膜冲切设备及加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2844A (zh) * 2020-05-09 2020-08-14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CN112938584A (zh) * 2021-02-04 2021-06-11 嘉善乐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换料的过滤膜冲切设备及加工方法
CN112938584B (zh) * 2021-02-04 2022-10-04 嘉善乐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换料的过滤膜冲切设备及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32844A (zh)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CN212402843U (zh) 放卷机构及自动换卷装置
CN110054029B (zh) 一种四轴自动流延膜卷收机
US20110017861A1 (en) Core assembly for winding sheet and winding method
CN111056347A (zh) 自动换卷装置及卷绕设备
CZ383797A3 (cs) Způsob řízení zásobníku navíjecího stroje
CN112828603A (zh) 换卷装置及极耳焊接设备
MXPA02006184A (es) Sistema de mandril para volver a enrollar.
CN211870896U (zh) 自动换卷装置及卷绕设备
CN111056348A (zh) 接带机构、自动换卷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2197741U (zh) 接带机构、自动换卷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1870895U (zh) 接带机构、自动换卷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6004611U (zh) 放卷装置及卷绕设备
KR102382282B1 (ko) 중심관의 장탈착이 용이한 보빈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코일러 장치
CN207108047U (zh) 一种发泡棉片材倒卷机
CN110872031A (zh) 放卷装置
PL71352Y1 (pl) Trzpień do maszyn nawijających worki na rolki bezrdzeniowe
CN114572751B (zh) 一种薄膜切割分卷装置
US4129265A (en) Reeled web unwind stand
CN216471236U (zh) 标签纸收卷分条机的下料机构
CN116374699A (zh) 一种自动松卷紧卷、自动粘尾的无芯换卷机
CN218966515U (zh) 一种打印机碳带盒结构
CN217732297U (zh) 一种放线辊
CN214733143U (zh) 上下料系统
CN214733142U (zh) 中转装置及上下料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