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9794U - 四通阀 - Google Patents

四通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9794U
CN212389794U CN202020749100.5U CN202020749100U CN212389794U CN 212389794 U CN212389794 U CN 212389794U CN 202020749100 U CN202020749100 U CN 202020749100U CN 212389794 U CN212389794 U CN 212389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iston
valve pipe
pipe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4910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宣永斌
金华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4910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97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9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97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通阀。四通阀包括:阀体,阀体具有阀腔、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第一、第二安装部沿阀体的周向设置;阀管组件,包括第一阀管、第二阀管、第三阀管及第四阀管;活塞,设置在阀腔内且包括密封部;第一截流结构,与第一安装部连接;第二截流结构,与第二安装部连接;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三、第四阀管之间;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一、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二、第三阀管之间;当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连通时,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截流结构贴合;当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连通时,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一截流结构贴合。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易发生活塞与阀体抱死现象的问题。

Description

四通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四通阀。
背景技术
目前,大容量交叉式电磁四通换向阀通常采用活塞实现换向功能。具体地,活塞在阀体内转动,以实现换向功能。在电磁四通换向阀运行过程中,为了避免高低压侧发生内泄漏,活塞和阀体之间采用高精度间隙配合。
然而,由于活塞和阀体装配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应力,易造成阀体变形而抱死活塞,影响电磁四通换向阀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通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易发生活塞与阀体抱死的现象而影响四通阀正常使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通阀,包括:阀体,阀体具有阀腔、第一安装部及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沿阀体的周向间隔设置;阀管组件,包括第一阀管、第二阀管、第三阀管及第四阀管,第一阀管、第二阀管、第三阀管及第四阀管均设置在阀体的外周面上且均与阀腔相连通;活塞,可转动地设置在阀腔内,活塞包括密封部;第一截流结构,与第一安装部连接;第二截流结构,与第二安装部连接;其中,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阀管和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三阀管和第四阀管之间;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一阀管和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二阀管和第三阀管之间;在活塞相对于阀体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连通时,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截流结构相贴合设置;当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连通时,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一截流结构相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密封部的外周面为第一弧形面,第一截流结构朝向活塞的表面为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弧形面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活塞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截流结构朝向活塞的表面为第三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第三弧形面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为与阀腔连通的第一凹槽,一部分第一截流结构位于第一凹槽内,另一部分第一截流结构伸入阀腔内,以用于与密封部贴合;第二安装部为与阀腔连通的第二凹槽,一部分第二截流结构位于第二凹槽内,另一部分第二截流结构伸入阀腔内,以用于与密封部贴合。
进一步地,第一截流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四通阀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弹性结构用于向第一截流结构提供朝向活塞运动的第一弹性力。
进一步地,第二截流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凹槽内,四通阀还包括:第二弹性结构,设置在第二凹槽内,第二弹性结构用于向第二截流结构提供朝向活塞运动的第二弹性力。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沿活塞的中心轴线延伸,第一截流结构呈条状,第一截流结构的长度与阀体的长度一致;和/或第二凹槽沿活塞的中心轴线延伸,第二截流结构呈条状,第二截流结构的长度与阀体的长度一致。
进一步地,活塞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沿活塞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连接筋,第一限位件通过连接筋与第二限位件连接,以使连接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内凹流道;其中,沿活塞的中心轴线,连接筋的侧边、部分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及部分第二限位件的外周面形成密封部,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第一截流结构和第二截流结构均限位止挡,和/或第二限位件的外周面与第一截流结构和第二截流结构均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第一截流结构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第一截流结构的横截面由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第二截流结构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第二截流结构的横截面由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
进一步地,第一截流结构和第二截流结构由橡胶或硅胶制成。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阀管和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三阀管和第四阀管之间。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一阀管和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二阀管和第三阀管之间。在四通阀运行过程中,活塞相对于阀体转动。当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连通时,活塞的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截流结构相贴合设置;当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连通时,活塞的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一截流结构相贴合设置。这样,介质在阀腔内流动,当需要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连通时,第二截流结构能够对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阀管与第三阀管之间的介质进行截流,避免介质在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阀管与第三阀管之间流通而造成介质泄露,以实现四通阀的内泄漏控制。当需要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连通时,第一截流结构能够对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三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的介质进行截流,避免介质在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三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流通而造成介质泄露,以实现四通阀的内泄漏控制。
与现有技术中活塞与阀体之间采用高精度间隙配合避免发生内泄漏相比,本申请中的四通阀使用第一截流结构和第二截流结构对不需要连通的阀管之间进行截流,进而避免四通阀内发生内泄漏,无需对活塞与阀体之间的间隙进行限定,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易发生活塞与阀体抱死的现象而影响四通阀正常使用的问题,提升了四通阀的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通阀的实施例一的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连通时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四通阀的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连通时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四通阀的剖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通阀的实施例三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阀体;11、阀腔;12、第一安装部;13、第二安装部;21、第一阀管;22、第二阀管;23、第三阀管;24、第四阀管;30、活塞;31、密封部;32、第二限位件;33、内凹流道; 40、第一截流结构;50、第二截流结构;60、第一弹性结构;70、第二弹性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解决现有技术中易发生活塞与阀体抱死的现象而影响四通阀正常使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四通阀。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四通阀包括阀体10、阀管组件、活塞30、第一截流结构40及第二截流结构50。阀体10具有阀腔11、第一安装部12及第二安装部13,第一安装部12和第二安装部13沿阀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阀管组件包括第一阀管21、第二阀管22、第三阀管23 及第四阀管24,第一阀管21、第二阀管22、第三阀管23及第四阀管24均设置在阀体10的外周面上且均与阀腔11相连通。活塞30可转动地设置在阀腔11内,活塞30包括密封部31。第一截流结构40与第一安装部12连接。第二截流结构50与第二安装部13连接。其中,第一安装部12位于第一阀管21和第二阀管22之间,且第一安装部12位于第三阀管23和第四阀管24之间。第二安装部13位于第一阀管21和第四阀管24之间,且第二安装部13位于第二阀管22和第三阀管23之间。在活塞30相对于阀体10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一阀管21与第二阀管22连通时,密封部31与两个第二截流结构50相贴合设置。当第一阀管21与第四阀管24连通时,密封部31与两个第一截流结构40相贴合设置。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安装部12位于第一阀管21和第二阀管22之间,且第一安装部12位于第三阀管23和第四阀管24之间。第二安装部13位于第一阀管21和第四阀管 24之间,且第二安装部13位于第二阀管22和第三阀管23之间。在四通阀运行过程中,活塞 30相对于阀体10转动。当第一阀管21与第二阀管22连通时,活塞30的密封部31与至少一个第二截流结构50相贴合设置。当第一阀管21与第四阀管24连通时,活塞30的密封部31 与两个第一截流结构40相贴合设置。这样,介质在阀腔11内流动,当需要第一阀管21与第二阀管22连通时,第二截流结构50能够对第一阀管21与第四阀管24之间、第二阀管22与第三阀管23之间的介质进行截流,避免介质在第一阀管21与第四阀管24之间、第二阀管22 与第三阀管23之间流通而造成介质泄露,以实现四通阀的内泄漏控制。当需要第一阀管21 与第四阀管24连通时,第一截流结构40能够对第一阀管21与第二阀管22之间、第三阀管 23与第四阀管24之间的介质进行截流,避免介质在第一阀管21与第二阀管22之间、第三阀管23与第四阀管24之间流通而造成介质泄露,以实现四通阀的内泄漏控制。
与现有技术中活塞与阀体之间采用高精度间隙配合避免发生内泄漏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四通阀使用第一截流结构40和第二截流结构50对不需要连通的阀管之间进行截流,进而避免四通阀内发生内泄漏,无需对活塞30与阀体10之间的间隙进行限定,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易发生活塞30与阀体10抱死的现象而影响四通阀正常使用的问题,提升了四通阀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2为两个,第一截流结构40为两个,两个第一截流结构40 与两个第一安装部12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两个第一安装部12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部1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密封要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安装部12为一个、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截流结构40的个数不限于此,只要与第一安装部12的个数一致即可。可选地,第一截流结构40为一个、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3为两个,第二截流结构50为两个,两个第二截流结构50 与两个第二安装部13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两个第二安装部13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部13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密封要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安装部13为一个、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截流结构50的个数不限于此,只要与第二安装部13的个数一致即可。可选地,第二截流结构50为一个、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31的外周面为第一弧形面,第一截流结构40朝向活塞30的表面为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弧形面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活塞30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这样,当密封部31与第一截流结构40相贴合时,上述设置增大了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实现良好的贴合,避免介质穿过二者连接处,进而提升了第一截流结构40的截流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截流结构50朝向活塞30的表面为第三弧形面,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第三弧形面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这样,当密封部31与第二截流结构50相贴合时,上述设置增大了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实现良好的贴合,避免介质穿过二者连接处,进而提升了第二截流结构50的截流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2为与阀腔11连通的第一凹槽,一部分第一截流结构40位于第一凹槽内,另一部分第一截流结构40伸入阀腔11内,以用于与密封部31贴合。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安装部12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加工难度。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截流结构40更易与密封部31贴合进行截流,提升了第一截流结构40的截流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3为与阀腔11连通的第二凹槽,一部分第二截流结构50位于第二凹槽内,另一部分第二截流结构50伸入阀腔11内,以用于与密封部31贴合。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安装部13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加工难度。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二截流结构50更易与密封部31贴合进行截流,提升了第二截流结构50的截流可靠性。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截流结构40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四通阀还包括第一弹性结构60。其中,第一弹性结构60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弹性结构60用于向第一截流结构40提供朝向活塞30运动的第一弹性力。这样,第一弹性结构60能够向第一截流结构40提供朝向活塞30运动的弹性力,进而确保第一截流结构40能够与密封部31贴合,避免四通阀内发生介质内泄漏,进而提升了第一截流结构40的使用可靠性。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截流结构50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凹槽内,四通阀还包括第二弹性结构70。其中,第二弹性结构70设置在第二凹槽内,第二弹性结构70用于向第二截流结构50提供朝向活塞30运动的第二弹性力。这样,第二弹性结构70能够向第二截流结构50提供朝向活塞30运动的弹性力,进而确保第二截流结构50能够与密封部31贴合,避免四通阀内发生介质内泄漏,进而提升了第二截流结构5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沿活塞30的中心轴线延伸,第一截流结构40呈条状,第一截流结构40的长度与阀体10的长度一致。具体地,第一凹槽沿阀体10的中心轴线延伸,且沿活塞3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截流结构40呈条状且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一截流结构40的上述长度设置确保第一截流结构40能够对介质进行充分的截流,进一步避免四通阀内发生介质泄露而影响四通阀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结构60为弹簧片。这样,上述设置降低了第一弹性结构60的加工成本,进而降低了四通阀的整体加工成本。同时,弹簧片的中部朝向第一凹槽的槽壁凸出,弹簧片的两端与第一截流结构40接触并向第一截流结构40施加弹性力,以使第一截流结构40与密封部31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沿活塞30的中心轴线延伸,第二截流结构50呈条状,第二截流结构50的长度与阀体10的长度一致。具体地,第二凹槽沿阀体10的中心轴线延伸,且沿活塞3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截流结构50呈条状且设置在第二凹槽内。第二截流结构50的上述长度设置确保第二截流结构50能够对介质进行充分的截流,进一步避免四通阀内发生介质泄露而影响四通阀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结构70为弹簧片。这样,上述设置降低了第二弹性结构70的加工成本,进而降低了四通阀的整体加工成本。同时,弹簧片的中部朝向第二凹槽的槽壁凸出,弹簧片的两端与第二截流结构50接触并向第二截流结构50施加弹性力,以使第二截流结构50与密封部31贴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3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32及连接筋。其中,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32沿活塞30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第一限位件通过连接筋与第二限位件32连接,以使连接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内凹流道33。其中,沿活塞30的中心轴线,连接筋的侧边、部分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及部分第二限位件32的外周面形成密封部31,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第一截流结构40和第二截流结构50均限位止挡,第二限位件32的外周面与第一截流结构40和第二截流结构50均限位止挡。
具体地,两个内凹流道33相互独立设置,需要连通的两个阀管之间通过内凹流道33进行导通。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32均为圆形板状结构,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第一截流结构40和第二截流结构50均限位止挡,避免第一截流结构40从第一凹槽、第二截流结构50 从第二凹槽脱出而影响截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截流结构40的横截面由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具体地,第一截流结构40的横截面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第三直线段和第一曲线段。其中,第二直线段通过第一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连接,第一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相互平行设置,第一曲线段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连接。这样,第一曲线段与密封部31贴合,以进行截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截流结构40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截流结构4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截流结构50的横截面由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具体地,第二截流结构50的横截面包括第四直线段、第五直线段、第六直线段和第二曲线段。其中,第五直线段通过第四直线段与第六直线段连接,第四直线段与第六直线段相互平行设置,第二曲线段的两端分别与第四直线段和第六直线段连接。这样,第二曲线段与密封部31贴合,以进行截流。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截流结构50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二截流结构5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可选地,第一截流结构40和第二截流结构50由橡胶或硅胶制成。这样,上述设置能够减小第一截流结构40和第二截流结构50与密封部31之间的冲击力,且提升了第一截流结构 40和第二截流结构50的截流有效性。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四通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弹性结构60的类型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结构包括多个弹簧,多个弹簧沿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提升了第一弹性结构的使用可靠性,确保第一弹性结构能够向第一截流结构施加弹性力,进而提升了第一截流结构与密封部的贴合性。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四通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弹性结构70的类型不同。
如图4所示,第二弹性结构70包括两个弹簧,两个弹簧沿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提升了第二弹性结构70的使用可靠性,确保第二弹性结构70能够向第二截流结构50施加弹性力,进而提升了第二截流结构50与密封部31的贴合性。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整。可选地,弹簧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阀管和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三阀管和第四阀管之间。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一阀管和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安装部位于第二阀管和第三阀管之间。在四通阀运行过程中,活塞相对于阀体转动。当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连通时,活塞的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二截流结构相贴合设置;当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连通时,活塞的密封部与至少一个第一截流结构相贴合设置。这样,介质在阀腔内流动,当需要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连通时,第二截流结构能够对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阀管与第三阀管之间的介质进行截流,避免介质在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和/或第二阀管与第三阀管之间流通而造成介质泄露,以实现四通阀的内泄漏控制。当需要第一阀管与第四阀管连通时,第一截流结构能够对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三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的介质进行截流,避免介质在第一阀管与第二阀管之间、和/或第三阀管与第四阀管之间流通而造成介质泄露,以实现四通阀的内泄漏控制。
与现有技术中活塞与阀体之间采用高精度间隙配合避免发生内泄漏相比,本申请中的四通阀使用第一截流结构和第二截流结构对不需要连通的阀管之间进行截流,进而避免四通阀内发生内泄漏,无需对活塞与阀体之间的间隙进行限定,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易发生活塞与阀体抱死的现象而影响四通阀正常使用的问题,提升了四通阀的运行可靠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四通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10),所述阀体(10)具有阀腔(11)、第一安装部(12)及第二安装部(13),所述第一安装部(1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3)沿所述阀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
阀管组件,包括第一阀管(21)、第二阀管(22)、第三阀管(23)及第四阀管(24),所述第一阀管(21)、所述第二阀管(22)、所述第三阀管(23)及所述第四阀管(24)均设置在所述阀体(10)的外周面上且均与所述阀腔(11)相连通;
活塞(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阀腔(11)内,所述活塞(30)包括密封部(31);
第一截流结构(40),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2)连接;
第二截流结构(50),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3)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12)位于所述第一阀管(21)和所述第二阀管(22)之间;和/或所述第一安装部(12)位于所述第三阀管(23)和所述第四阀管(24)之间;所述第二安装部(13)位于所述第一阀管(21)和所述第四阀管(24)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13)位于所述第二阀管(22)和所述第三阀管(23)之间;
在所述活塞(30)相对于所述阀体(10)转动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阀管(21)与所述第二阀管(22)连通时,所述密封部(31)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相贴合设置;
当所述第一阀管(21)与所述第四阀管(24)连通时,所述密封部(31)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相贴合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31)的外周面为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朝向所述活塞(30)的表面为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活塞(30)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朝向所述活塞(30)的表面为第三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弧形面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部(12)为与所述阀腔(11)连通的第一凹槽,一部分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伸入所述阀腔(11)内,以用于与所述密封部(31)贴合;
所述第二安装部(13)为与所述阀腔(11)连通的第二凹槽,一部分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伸入所述阀腔(11)内,以用于与所述密封部(31)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四通阀还包括:
第一弹性结构(60),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弹性结构(60)用于向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提供朝向所述活塞(30)运动的第一弹性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四通阀还包括:
第二弹性结构(70),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弹性结构(70)用于向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提供朝向所述活塞(30)运动的第二弹性力。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活塞(30)的中心轴线延伸,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呈条状,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的长度与所述阀体(10)的长度一致;和/或
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活塞(30)的中心轴线延伸,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呈条状,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的长度与所述阀体(10)的长度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30)还包括:
第一限位件;
第二限位件(32),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32)沿所述活塞(30)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
连接筋,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二限位件(32)连接,以使所述连接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内凹流道(33);其中,沿所述活塞(30)的中心轴线,所述连接筋的侧边、部分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及部分所述第二限位件(32)的外周面形成所述密封部(31),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和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均限位止挡,和/或所述第二限位件(32)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和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均限位止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的横截面由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
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的横截面由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流结构(40)和所述第二截流结构(50)由橡胶或硅胶制成。
CN202020749100.5U 2020-05-07 2020-05-07 四通阀 Active CN2123897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49100.5U CN212389794U (zh) 2020-05-07 2020-05-07 四通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49100.5U CN212389794U (zh) 2020-05-07 2020-05-07 四通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9794U true CN212389794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49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49100.5U Active CN212389794U (zh) 2020-05-07 2020-05-07 四通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97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452788U (zh) 多通阀门
CN102080732A (zh) 用于球阀的金属密封件及包括该密封件的球阀
CN212389794U (zh) 四通阀
CN214331541U (zh) 一种双阀门装置
CN219345577U (zh) 多通阀
CN211599622U (zh) 四通阀
CN215257910U (zh) 一种全封闭的插板阀
CN101943280A (zh) 新型y型内螺纹止回阀
CN113074275B (zh) 电磁阀
CN210800087U (zh) 一种对夹蝶阀
CN113586770A (zh) 一种反向截流的管接头结构
CN210739004U (zh) 双管路防爆阀
CN202955265U (zh) 双阀座密封结构
CN112728167A (zh) 一种可以对流体进行增压的单向阀
CN219013631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地埋式阀门
CN215410269U (zh) 一种智能水管防漏阀门
CN218208040U (zh) 一种阀门的阀体与阀盖的密封结构
CN216618547U (zh) 一种液气两封密封系统
CN210661442U (zh) 一种轨道式超低温硬密封固定球阀
CN217977553U (zh) 一种新型的止回阀结构
CN217153070U (zh) 一种耐高温高压的球阀
CN219933030U (zh) 活塞结构及换向阀
CN221075256U (zh) 一种旁通阀以及旁路系统
CN110549810B (zh) 一种流体换热组件
CN219655299U (zh) 一种改进型氢化丁晴阀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