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1563U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1563U
CN212341563U CN202020357829.8U CN202020357829U CN212341563U CN 212341563 U CN212341563 U CN 212341563U CN 202020357829 U CN202020357829 U CN 202020357829U CN 212341563 U CN212341563 U CN 212341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holding member
lens holding
lens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578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垣康
长田宽志
田中俊行
大友胜彦
猿馆彰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1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1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抑制粘合剂(AD)与焊料(SD)的接触的透镜驱动装置(101)。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设有保持部(72A)的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一部分卷绕于保持部(72A)而构成了卷绕部(33m)。卷绕部(33m)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被钎焊。在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形成有第一四边形孔(26j1)与第一圆孔(26k1)。第一圆孔(26k1)配置于内侧部分(26i)的钎焊部(26s)与第一四边形孔(26j1)之间。在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有插通于第一圆孔(26k1)的第一突起部(2p1)。内侧部分(26i)与透镜保持部件(2)利用涂覆于第一四边形孔(26j1)与从第一四边形孔(26j1)露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粘合剂粘合固定。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例如搭载于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作为透镜驱动装置的透镜保持装置,其包含作为透镜保持部件的透镜载体和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的线圈(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中,透镜保持部件由导电性的弹簧(板簧)保持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而且,线圈与板簧通过钎焊连接,透镜保持部件与板簧通过粘合剂粘合固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440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存在如下担心,即:将透镜保持部件与板簧粘合固定的粘合剂附着于被涂覆了将线圈与板簧接合的包含焊料的焊料膏的部分。而且,担心粘合剂向被涂覆焊料膏的部分的附着会阻碍线圈与板簧之间的基于钎焊的接合的适当进行。
因此,期望提供能够抑制粘合剂和接合材料之间的接触的透镜驱动装置,上述粘合剂将透镜保持部件与板簧粘合固定,上述接合材料是将线圈与板簧接合的焊料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支承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以及板簧,以将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相连的方式配置,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线圈具有配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的线圈主体部以及与所述线圈主体部相连的延伸部,所述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可动侧支承部、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固定侧支承部、以及设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之间的弹性臂部,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线圈的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卷绕于所述突出部而构成卷绕部,所述卷绕部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的钎焊部被钎焊,在所述板簧的所述可动侧支承部形成有第一贯通部以及第二贯通部,所述第二贯通部配置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的所述钎焊部与所述第一贯通部之间,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形成有插通于所述第二贯通部的突起部,所述可动侧支承部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利用涂覆于所述第一贯通部与从该第一贯通部露出的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粘合剂而固定。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贯通部是非圆形状的孔。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贯通部是大致四边形状的孔。
也可以是,所述粘合剂附着于所述第二贯通部以及所述突起部。
也可以是,所述可动侧支承部具有连接板部,该连接板部设有所述第一贯通部、所述第二贯通部、以及所述钎焊部,所述连接板部的靠近所述钎焊部的一侧的缘部与所述第二贯通部之间的宽度尺寸,比所述连接板部的远离所述钎焊部的一侧的缘部与所述第二贯通部之间的宽度尺寸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具有:所述透镜驱动装置;所述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与所述透镜体对置。
通过上述的手段,可提供能够抑制将透镜保持部件与板簧粘合固定的粘合剂和将线圈与板簧接合的焊料等接合材料之间的接触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4是处于取下了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5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8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9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处于取下了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是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是说明透镜驱动装置中的下侧板簧与线圈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底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4是说明下侧板簧与线圈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说明下侧板簧与线圈的连接构造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间隔件 2、2M、2x…透镜保持部件 2p…突起部 2p1…第一突起部 2p2…第二突起部 2p3…第三突起部 2p4…第四突起部 2r…鼓起部 3…线圈 4…磁轭 4A…外壁部4B…上表面部 4F…内壁部 4s…收纳部 5…磁铁 6…板簧 7、7A、7B…金属部件 12…筒状部12d…基座部 12dh…凹陷 12h…檐部 12j…线圈支承部 13…卷绕部 16…上侧板簧16b…角部部分 16e…外侧部分 16g…弹性臂部 16i…内侧部分 16r…栈部 18…基底部件 18k…开口 18t…突出设置部 26、26A、26Ax、26B、26M…下侧板簧 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 26g…弹性臂部 26h…连接板部 26h1、26h1x…第一连接板部 26h2…第二连接板部 26h3…第三连接板部 26h4…第四连接板部 26i…内侧部分 26j、26Mj…四边形孔 26j1…第一四边形孔 26j2…第二四边形孔 26j3…第三四边形孔 26j4…第四四边形孔 26k…圆孔 26k1…第一圆孔 26k2…第二圆孔 26k3…第三圆孔 26k4…第四圆孔26q…连结部 26s…钎焊部 33、33A、33B…延伸部 33k…插通部 33m…卷绕部 52…凸缘部52k…切口部 57…连接部件 72、72A、72B、72M…保持部 101…透镜驱动装置 AD…粘合剂JD…光轴 MK…驱动机构 RG…固定侧部件 SD…焊料 TH…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Y2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A是取下了磁轭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4B是进一步取下了间隔件1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驱动机构MK,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固定侧部件RG,供板簧6固定;以及金属部件7,实现与外部的电连接。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一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且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光轴方向包含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的方向以及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MK包含卷绕成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兼作为矩形箱状的外侧壳体的磁轭4、以及与磁轭4的四角对置地配置的四个磁铁5。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具有底面为梯形的四棱柱形状。固定侧部件RG包含间隔件1、磁轭4、以及埋入有金属部件7的基底部件18。板簧6包含将间隔件1与透镜保持部件2之间相连的上侧板簧16、以及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底部件18之间相连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含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之上。相机模块由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A、26B、金属部件7以及基板而连接于电源。若线圈3中流过电流,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离开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且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下来,对透镜保持部件2与驱动机构MK的关系进行说明。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B是表示在图5A的透镜保持部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B是表示在图6A的透镜保持部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B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图。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8B是表示在图8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9A是图8B所示的部分S的放大图,图9B是图6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图10A是取下了金属部件7以及基底部件18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B是进一步取下了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注射成型来制作。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5A所示那样包含以具有沿着光轴方向的贯通孔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及形成于光轴方向上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部的凸缘部(弯缘部)52。筒状部12在光轴方向上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
对于筒状部12,也可以在圆筒状的内周面设有螺纹槽,以便安装透镜体。另外,在筒状部12,在被拍摄体侧的端面夹着光轴地设有两个基座部12d,该基座部12d具有两个凹陷12dh。如图4B所示,在基座部12d载置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如图5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作为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以能够支承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的方式分为四个地配置。在其之上,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拍摄体侧,形成有四个以在光轴方向上与凸缘部52对置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而且,如图5B所示,线圈3以被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在光轴方向上夹在檐部12h与凸缘部52之间的方式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卷绕成八边形环状。
如此,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部处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在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如图6B所示,在凸缘部52夹着透镜体的光轴JD而形成有两个切口部52k。而且,在切口部52k中通过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即延伸部33。具体而言,在切口部52k的一方插通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A,在切口部52k的另一方插通线圈3的卷绕终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B。
如图6A所示,凸缘部52包含从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方形凸状的作为突出部的两个保持部72、以及圆形凸状的四个突起部2p。另外,突起部2p也可以是方形凸状。
如图6B所示,保持部72包含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始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A、以及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终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于保持部72而被保持。
如图6A以及图10A所示,突起部2p包含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两个突起部2p和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两个突起部2p。在突起部2p定位且安装有作为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涂覆在形成于内侧部分26i的第一贯通部即四边形孔26j(参照图12A)中的粘合剂AD(参照图12A)而实现。在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剂AD是热固化型的粘合剂。但是,粘合剂AD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的粘合剂。突起部2p插通于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形成的作为第二贯通部的圆孔26k(参照图12A)。另外,第一贯通部可以是圆孔或者椭圆孔等四边形孔以外的孔,也可以是缺口。同样,第二贯通部只要与突起部2p的形状对应,既可以是四边形孔或者椭圆孔等圆孔以外的孔,也可以是缺口。
接下来,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如图10B所示,驱动机构MK包含线圈3、磁轭4、以及以与磁轭4的四角的各个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四个磁铁5。而且,驱动机构MK能够借助流经线圈3的电流与磁铁5产生的磁场而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如图6B所示,线圈3通过将导电性的线材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而形成。线圈3包含卷绕成八边形环状而形成的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以及从卷绕部13延伸而卷绕于保持部72的延伸部33。在图6B中,为了清晰地进行显示,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表面由绝缘部件覆盖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关于对卷绕部13进行图示的其他的图也相同。
延伸部33包含延伸部33A和延伸部33B,上述延伸部33A在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始端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始端部分)相连,上述延伸部33B在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终端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终端部分)相连。
具体而言,如图9A所示,延伸部33A包含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以及插通于切口部52k且从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向被拍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如图9B所示,延伸部33B包含卷绕于保持部72B的卷绕部33m、以及插通于切口部52k且从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向被拍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支承部12j)的外周之前、即形成卷绕部13之前,将延伸部33A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A。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即延伸部33A在保持部72A卷绕有3匝。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保持部72A,延伸部33A的一部分由保持部72A保持。但是,延伸部33A也可以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后、即形成卷绕部13后,卷绕于保持部72A。
接下来,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线材。此时,如图9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以与凸缘部52的底面对置的方式延伸,并且从凸缘部52的下侧穿过切口部52k而向凸缘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穿过切口部52k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
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圈3的卷绕部13如图5B所示那样配置于包围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位置。另外,卷绕部13在由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以被檐部12h与凸缘部52夹住的方式固定于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另外,卷绕部13的内周面由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平衡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以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因而,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的光轴JD容易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一致。
若线材向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卷绕结束,则与卷绕部13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那样从凸缘部52的被拍摄体侧经由切口部52k而向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引出。具体而言,插通部33k通过切口部52k,卷绕部33m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B。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B在保持部72B卷绕有3匝。
接下来,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轭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4通过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以及拉深加工来制作。具体而言,磁轭4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而且,磁轭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壁部4A、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地设置的平板环状的上表面部4B、以及从上表面部4B的内周缘沿光轴方向向下方(Z2方向)延伸的四个内壁部4F。如此构成的磁轭4如图10B所示那样将线圈3以及磁铁5以夹在外壁部4A与内壁部4F之间的方式收容于收纳部4s内,并且如图2A所示那样与基底部件18结合而与基底部件18一起构成壳体。但是,磁轭4也可以用由奥氏体类不锈钢等非磁性体形成的罩置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四个内壁部4F。
接下来,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磁铁5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底面为梯形的四棱柱形状。而且,四个磁铁5如图10B所示那样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配置为与构成磁轭4的矩形筒状的外壁部4A的四角的各个对置。而且,磁铁5利用粘合剂固定于磁轭4。另外,磁铁5例如配置成内侧(与光轴JD对置的一侧)为N极、外侧为S极。
接下来,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1是说明板簧6的图。图11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下侧板簧26的俯视图。图12是说明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延伸部33A)的连接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而言,图12A是图10A所示的部分T的放大图,图12B是从X2侧观察图10A所示的部分T时的下侧板簧26A、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A以及图12B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由交叉填充方式(cross patching)示出将线圈3与下侧板簧26A接合的焊料SD,由点填充方式(dot patching)示出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线圈3粘合固定的粘合剂AD。图13是说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底部件18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埋入有金属部件7的基底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3B是组装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状态的基底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
板簧6由以铜合金作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板簧6如图1所示那样包含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间隔件1)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底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在中空部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以便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下侧板簧26也作为用于对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电连接于线圈3的一端,下侧板簧26B电连接于线圈3的另一端。在上侧板簧16与磁轭4之间配置有间隔件1。间隔件1配置成能够防止当透镜保持部件2沿Z1方向移动时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碰撞。但是,也可以省略间隔件1。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那样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包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四个弹性臂部16g。具体而言,内侧部分16i设于夹着光轴JD对置的两个位置。外侧部分16e具有四个角部部分16b、将四个角部部分16b中的相邻的两者相连的四个栈部16r。角部部分16b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那样被间隔件1与磁铁5夹持而用粘合剂固定。因此,间隔件1、磁轭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当上侧板簧16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A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基座部12d(参照图5A)。而且,内侧部分16i与基座部12d利用粘合剂AD(参照图4A)固定,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侧部分16e如图4B所示那样在角部部分16b处与磁铁5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夹持在间隔件1(图4B中未图示)与磁铁5之间而用粘合剂固定。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那样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而且,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经由间隔件1被固定于磁轭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良好地在中空部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构成为各自的内侧(与光轴JD对置的一侧)的形状呈大致半圆形状。而且,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包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基底部件18)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两个弹性臂部26g。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如图11B所示那样包含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两个连接板部26h。
具体而言,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包含第一连接板部26h1以及第二连接板部26h2。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包含第三连接板部26h3以及第四连接板部26h4。
在下侧板簧26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突起部2p分别插通于图11B所示的设于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的作为第二贯通部的圆孔26k而嵌合。而且,下侧板簧26利用在设于连接板部26h的作为第一贯通部的四边形孔26j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从而粘合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具体而言,突起部2p如图7B所示那样包含第一突起部2p1~第四突起部2p4,圆孔26k如图11B所示那样包含第一圆孔26k1~第四圆孔26k4。而且,第一突起部2p1如图12A所示那样插通于设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第一圆孔26k1。而且,在图12A中,虽然未图示,第二突起部2p2插通于在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第二连接板部26h2设置的第二圆孔26k2,第三突起部2p3插通于在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第三连接板部26h3设置的第三圆孔26k3,第四突起部2p4插通于在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i的第四连接板部26h4设置的第四圆孔26k4。
四边形孔26j如图11B所示那样包含第一四边形孔26j1~第四四边形孔26j4。而且,四边形孔26j构成为,在下侧板簧26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的一部分经由四边形孔26j而露出。在其之上,下侧板簧26A利用在第一四边形孔26j1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参照图12A)和在第二四边形孔26j2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未图示)粘合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同样,下侧板簧26B利用在第三四边形孔26j3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未图示)和在第四四边形孔26j4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未图示)粘合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如此,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且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接下来,对线圈3(延伸部33)与下侧板簧26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下侧板簧26A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与下侧板簧26A相关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下侧板簧26B。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已被组装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Z2侧的面)对置。具体而言,连接板部26h以与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面向Z2方向鼓起的鼓起部2r的端面(Z2侧的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成连接板部26h的Z1侧的表面与鼓起部2r的端面重叠。而且,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如图12B所示那样穿过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被拍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而延伸。
在下侧板簧26A被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B所示,保持部72A以其前端位于比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靠拍摄元件侧(Z2侧)的方式比内侧部分26i向下方(Z2方向)突出。另外,卷绕部33m也以其一部分位于比内侧部分26i靠拍摄元件侧(Z2侧)的方式卷绕于保持部72A。
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延伸部33A通过焊料SD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具体而言,下侧板簧26A利用在第一四边形孔26j1(参照图12A)以及第二四边形孔26j2(在图12A中不可视)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粘合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鼓起部2r)之后,在第一连接板部26h1中的钎焊部26s(参照图11B)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上以与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接触的方式涂覆焊料膏。图11B中用点填充方式示出了焊料膏所涂覆的部分即钎焊部26s。然后,利用激光束将焊料膏加热熔融,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用焊料SD接合。从涂覆焊料膏到利用焊料SD接合为止,在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保持部72向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颠倒的状态下进行一系列的作业。因此,即使在利用激光束熔融后的焊料膏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于希望的位置(第一连接板部26h1之上)。
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1B所示那样包含与基底部件18卡合的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以及将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相连的连结部26q。设于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的贯通孔TH与设于基底部件18的上表面的突出设置部18t(参照图13A)嵌合。如此,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位且固定于基底部件18。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那样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而且,下侧板簧26A利用两个连接板部26h(第一连接板部26h1以及第二连接板部26h2)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2,利用两个外侧接合部分26d连接于基底部件18。关于下侧板簧26B也相同。通过该构成,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平衡良好地在中空部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状态支承。
接下来,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含将上侧板簧16固定的间隔件1、磁轭4以及磁铁5、和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固定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基底部件18。
基底部件18通过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注射成型来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部件18如图13A所示那样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另外,在基底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六个突出设置部18t。突出设置部18t插通并嵌合于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TH(参照图11B)。此时,突出设置部18t被施以热铆而固定在外侧接合部分26d。在图13A以及图13B中,突出设置部18t以热铆之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图示出。突出设置部18t也可以被施以冷铆而固定在外侧接合部分26d。
在基底部件18,如图13A所示,通过嵌入成型埋入有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金属部件7。金属部件7包含金属部件7A以及金属部件7B,金属部件7A以及金属部件7B各自的一部分7E在基底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而且,相互电绝缘的金属部件7A以及金属部件7B分别与安装有拍摄元件的基板(未图示)电连接。另外,金属部件7A电连接于下侧板簧26A,金属部件7B电连接于下侧板簧26B。而且,下侧板簧26A电连接于线圈3的一端,下侧板簧26B电连接于线圈3的另一端。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金属部件7与下侧板簧26而接收电流的供给。
在基底部件18也与金属部件7相同地嵌入成型并埋入有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连接部件57。连接部件57如图2A所示那样在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所对应之处使一部分从基底部件18露出。关于基底部件18,在磁轭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与基底部件18的外周侧面组合而被定位后,连接部件57与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被焊接而固定于磁轭4。磁轭4与基底部件18也可以至少局部利用粘合剂固定。
接下来,参照图14A以及图14B,对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Z2侧的面(下表面)向Z2方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2p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图14A示出了具备突起部2p之一即第一突起部2p1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具备第一圆孔26k1的下侧板簧26A的连接构造。另外,图14A与图12A对应。图14B示出不具备第一突起部2p1的透镜保持部件2x与不具备第一圆孔26k1的下侧板簧26Ax的连接构造作为比较例。
具体而言,如图14A所示,下侧板簧26A在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位于保持部72A与第一四边形孔26j1之间的部分、具有用于供第一突起部2p1穿过的第一圆孔26k1。而且,第一圆孔26k1形成于距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X1侧的缘部为第一距离(宽度D1)之处、并且是距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X2侧的缘部为第二距离(宽度D2(<宽度D1))之处。即,第一连接板部26h1在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X1侧的缘部与第一突起部2p1之间具有宽度D1的宽幅部分,在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X2侧的缘部与第一突起部2p1之间具有宽度D2的窄幅部分。另外,下侧板簧26A在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位于保持部72A与第一突起部2p1之间的部分、具有由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即钎焊部26s。
在该构成中,假设在第一四边形孔26j1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欲在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Z2侧的表面上向任意的方向扩散,但向钎焊部26s的方向(Y2方向)的扩散被第一突起部2p1阻碍。因此,第一突起部2p1使粘合剂AD难以到达钎焊部26s。
另外,第一突起部2p1形成于比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X1侧的缘部靠近X2侧的缘部的位置,因此使得粘合剂AD通过宽幅部分向Y2方向的扩散移动比粘合剂AD通过窄幅部分向Y2方向的扩散移动更容易。这是因为宽幅部分的宽度D1比窄幅部分的宽度D2宽的缘故。如此,第一突起部2p1通过使粘合剂AD更容易扩散到宽幅部分,能够抑制粘合剂AD在窄幅部分的扩散,进而抑制粘合剂AD到达钎焊部26s。
另一方面,在不具备第一突起部2p1的透镜保持部件2x与不具备第一圆孔26k1的下侧板簧26Ax的连接构造中,如图14B所示,在第一四边形孔26j1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向钎焊部26s的方向(Y2方向)扩散而附着于钎焊部26s。这是因为不存在阻碍粘合剂AD向钎焊部26s的扩散的部件。因此,若在之后在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与第一连接板部26h1x之间进行钎焊,则焊料SD的一部分将会被配置成覆盖粘合剂AD的一部分。该配置会带来有损于基于钎焊的延伸部33A与第一连接板部26h1x的接合的可靠性的结果。
根据上述的两个连接构造的比较可知,第一突起部2p1能够抑制在利用涂覆于钎焊部26s的焊料膏进行焊料之前、涂覆在第一四边形孔26j1之处的粘合剂AD扩散至钎焊部26s而附着于钎焊部26s。因此,第一突起部2p1能够防止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之间的钎焊变得不充分。
结果,具备第一突起部2p1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抑制粘合剂AD向钎焊部26s的附着,同时也能够实现利用焊料SD进行接合的部分即钎焊部26s与利用粘合剂AD进行粘合固定的部分即第一四边形孔26j1的接近配置。因此,具备第一突起部2p1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即使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受到下落等带来的冲击时下侧板簧26A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弹性变形给基于焊料的接合部分带来的影响抑制为较小。这是因为,在靠近透镜保持部件2与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基于粘合剂AD的粘合固定部分之处,延伸部33A与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基于焊料的接合得到实现的缘故。
另外,该构成由于能够不利用基于铆接的固定而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下侧板簧26A接合,因此能够防止铆接带来的树脂屑的产生,进而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粘合剂AD来提高接合的可靠性。
接下来,参照图15,对下侧板簧26与线圈3(延伸部33A)的连接构造的另外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5示出了具备突起部2p的透镜保持部件2M与具备圆孔26k的下侧板簧26M的连接构造。另外,图15与图14A对应。
图15的透镜保持部件2M主要在具有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保持部72M这一点上,与具有向光轴方向突出的保持部72A的图14A的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另外,图15的下侧板簧26M主要在具有梯形的四边形孔26Mj这一点上,与具有长方形的第一四边形孔26j1的图14A的下侧板簧26A不同。
在图15所示的构成中,也假设在四边形孔26Mj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欲在连接板部26h的Z2侧的表面上向任意的方向扩散,但向钎焊部26s的方向(Y2方向)的扩散被突起部2p阻碍。因此,突起部2p使粘合剂AD难以到达钎焊部26s。
另外,突起部2p形成于比连接板部26h的X1侧的缘部更靠近X2侧的缘部的位置,因此使得粘合剂AD穿过宽度D1(>宽度D2)的宽幅部分向Y2方向的扩散比粘合剂AD穿过宽度D2的窄幅部分向Y2方向的扩散更容易。如此,突起部2p通过使粘合剂AD在宽幅部分更容易扩散,能够抑制粘合剂AD在窄幅部分扩散,进而抑制粘合剂AD到达钎焊部26s。
通过上述的构成,突起部2p能够在利用向钎焊部26s涂覆的焊料膏进行钎焊之前抑制在四边形孔26Mj之处涂覆的粘合剂AD扩散至钎焊部26s而附着于钎焊部26s。因此,突起部2p能够防止下侧板簧26M与延伸部33A(卷绕部33m)之间的钎焊变得不充分。
结果,具备突起部2p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抑制粘合剂AD向钎焊部26s的附着,同时也能够实现利用焊料SD进行接合的部分即钎焊部26s与利用粘合剂AD进行粘合固定的部分即四边形孔26Mj的接近配置。因此,具备突起部2p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即使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受到下落等带来的冲击时下侧板簧26M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弹性变形给基于钎焊的接合部分带来的影响抑制为较小。这是因为,延伸部33A与连接板部26h基于钎焊的接合,在靠近透镜保持部件2M与连接板部26h基于粘合剂AD的粘合固定部分之处得以实现的缘故。
另外,该构成由于能够不利用基于铆接的固定而将透镜保持部件2M与下侧板簧26M接合,因此能够防止铆接带来的树脂屑的产生,进而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粘合剂AD来提高接合的可靠性。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支承部件的基底部件18;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与线圈3对置的磁铁5;以及下侧板簧26,以将基底部件18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方式配置,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线圈3具有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的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以及与卷绕部13相连的延伸部33。下侧板簧26中的一个即下侧板簧26A如图11B所示那样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基底部件18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设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弹性臂部26g。
而且,如图14A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端部设有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A。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一部分卷绕于保持部72A而构成了卷绕部33m。卷绕部33m与内侧部分26i被钎焊。在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形成有作为第一贯通部的第一四边形孔26j1和作为第二贯通部的第一圆孔26k1。第一圆孔26k1配置于内侧部分26i的钎焊部26s与第一四边形孔26j1之间。在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有插通于第一圆孔26k1的第一突起部2p1。而且,利用在第一四边形孔26j1与从第一四边形孔26j1露出的透镜保持部件2所涂覆的粘合剂AD,将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与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抑制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下侧板簧26粘合固定的粘合剂AD和将线圈3与下侧板簧26接合的焊料SD等接合材料之间的接触。但是,在线圈3的卷绕部33m与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的钎焊不充分的范围内,粘合剂AD与焊料SD也可以局部接触。
第一贯通部优选的是非圆形状的孔。这是因为,非圆形状的孔能够采取与连接板部26h的形状相应的形状,与圆形状的孔相比能够增大开口面积。但是,第一贯通部也可以是圆形的孔。
第一贯通部更优选的是呈第一四边形孔26j1那样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孔。这是因为,大致四边形状的孔如上述那样,与圆形状的孔相比能够增大开口面积。另外,有大致四边形状的孔与复杂形状的孔相比容易制作的缘故。大致四边形状的孔也可以是图15所示那样的梯形的孔。
粘合剂AD优选的是以附着于作为第二贯通部的圆孔26k与突起部2p的方式被涂覆。如此涂覆且固化后的粘合剂AD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2与下侧板簧26A(连接板部26h)之间的接合的可靠性。
下侧板簧26A中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优选的是如图14A所示,具有第一连接板部26h1,该第一连接板部26h1设有作为第一贯通部的第一四边形孔26j1、作为第二贯通部的第一圆孔26k1、以及钎焊部26s。而且,第一连接板部26h1构成为,靠近钎焊部26s的一侧的缘部与第一圆孔26k1之间的窄幅部分的宽度尺寸(宽度D2)小于远离钎焊部26s的一侧的缘部与第一圆孔26k1之间的宽幅部分的宽度尺寸(宽度D1)。通过该构成,第一连接板部26h1能够抑制粘合剂AD流入钎焊部26s。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如图14A所示,具有:重叠工序,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从作为第一贯通部的第一四边形孔26j1露出、并且使第一突起部2p1贯通作为第二贯通部的第一圆孔26k1的方式,将下侧板簧26A重叠于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工序,在第一四边形孔26j1与从第一四边形孔26j1露出的透镜保持部件2涂覆粘合剂AD,将下侧板簧26A中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与透镜保持部件2粘合固定;以及钎焊工序,将卷绕部33m与钎焊部26s钎焊。
在该制造方法中,可利用第一突起部2p1抑制粘合剂AD与焊料SD等接合材料之间的接触。因此,该制造方法能够提高延伸部33A与第一连接板部26h1的基于钎焊的接合的可靠性。
另外,上述的制造方法优选在固定工序中包含使粘合剂AD附着于作为第二贯通部的第一圆孔26k1与第一突起部2p1的工序。通过具有该工序,上述制造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粘合强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形以及置换。并且,关于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的各个特征,只要不存在技术上的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72由从透镜保持部件2(凸缘部52)的一端部向光轴方向或者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例如也可以向相对于光轴方向倾斜的方向突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52设有两个供线圈3的延伸部33穿过的切口部52k,但只要能够保持线圈3的卷绕部13,则也可以设有三个以上的切口部。
另外,在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的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电连接、并且下侧板簧26B与延伸部33B电连接的构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该构成。本实用新型例如在应用于带抖动校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包含上侧板簧16被分割为两个、其一方电连接于延伸部33A、并且另一方电连接于延伸部33B的构成。在该构成中,上侧板簧16构成为,将作为支承部件的磁铁保持件(未图示)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地配置、并且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磁铁保持件是对与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对置的磁铁5进行保持的部件,典型来说经由吊线连接于基底部件18,通过吊线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磁铁保持件构成为,能够利用由磁铁5和以与磁铁5对置的方式设置于基底部件18上的区别于线圈3的其他线圈构成的驱动机构,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该构成中,也可以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侧(Z1侧)设有具有切口部的凸缘部。另外,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也可以设于上侧板簧16所配置的一侧即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3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卷绕成八边形环状。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该构成。线圈3也可以是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面的椭圆形状(oval形状)的线圈。具体而言,线圈3也可以是分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的四个椭圆形状的线圈,还可以是分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中的对置的两个侧面的两个椭圆形状的线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磁轭4与基底部件18构成的壳体收容了透镜保持部件2的整体。但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例如上部)也可以从壳体(磁轭4)向外部露出。

Claims (7)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件;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线圈,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以及
板簧,配置为将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相连,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线圈具有配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的线圈主体部以及与所述线圈主体部相连的延伸部,
所述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可动侧支承部、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固定侧支承部、以及设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与所述固定侧支承部之间的弹性臂部,
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设置有突出部,
所述线圈的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卷绕于所述突出部而构成卷绕部,
所述卷绕部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的钎焊部被钎焊,
在所述板簧的所述可动侧支承部形成有第一贯通部以及第二贯通部,
所述第二贯通部配置于所述可动侧支承部的所述钎焊部与所述第一贯通部之间,
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形成有插通于所述第二贯通部的突起部,
所述可动侧支承部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利用涂覆于所述第一贯通部与从该第一贯通部露出的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粘合剂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部是非圆形状的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部是大致四边形状的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合剂附着于所述第二贯通部以及所述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侧支承部具有连接板部,该连接板部设有所述第一贯通部、所述第二贯通部、以及所述钎焊部,
所述连接板部的靠近所述钎焊部的一侧的缘部与所述第二贯通部之间的宽度尺寸,比所述连接板部的远离所述钎焊部的一侧的缘部与所述第二贯通部之间的宽度尺寸小。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侧支承部具有连接板部,该连接板部设有所述第一贯通部、所述第二贯通部、以及所述钎焊部,
所述连接板部的靠近所述钎焊部的一侧的缘部与所述第二贯通部之间的宽度尺寸,比所述连接板部的远离所述钎焊部的一侧的缘部与所述第二贯通部之间的宽度尺寸小。
7.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拍摄元件,与所述透镜体对置。
CN202020357829.8U 2019-03-22 2020-03-20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Active CN2123415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5391 2019-03-22
JP2019055391A JP2020154254A (ja) 2019-03-22 2019-03-22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1563U true CN212341563U (zh) 2021-01-12

Family

ID=72558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57829.8U Active CN212341563U (zh) 2019-03-22 2020-03-20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54254A (zh)
CN (1) CN2123415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44993A (zh) * 2021-03-31 2022-10-04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95781B2 (en) 2014-03-05 2019-05-21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44993A (zh) * 2021-03-31 2022-10-04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模块
CN115144993B (zh) * 2021-03-31 2024-04-05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54254A (ja)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2637B2 (en) Voice coil motor
JP535089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39269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12341563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211718600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0753320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991752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11826678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202004653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2567278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1492285B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12989746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215264191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535089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13056705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KR20180110996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카메라 모듈
JP732362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213338175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CN211014794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KR20170085704A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23132242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200629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