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14794U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14794U
CN211014794U CN201921550184.3U CN201921550184U CN211014794U CN 211014794 U CN211014794 U CN 211014794U CN 201921550184 U CN201921550184 U CN 201921550184U CN 211014794 U CN211014794 U CN 211014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holding member
lens
driving device
lens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501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俊行
长田宽志
稻垣康
大友胜彦
猿馆彰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14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147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提高透镜驱动装置中的透镜保持部件与线圈之间的粘接性。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与线圈(3)对置的磁铁(5)、以及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板簧(6)。在透镜保持部件(2),在与线圈(3)对置的外周面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有朝从线圈(3)离开的方向凹陷的2个一组的第四凹部(RP4),借助配置于2个一组的第四凹部(RP4)的粘接剂(AD2),线圈(3)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搭载于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包含透镜保持架(透镜保持部件)和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的线圈的透镜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中,线圈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具体地说,线圈呈八边形筒状,包含4个长边部和4个短边部。进而,粘接剂填充在4个短边部各自的内周面的中央部分与透镜保持部件中的4个粘接面各自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99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4个粘接面分别被限定在比较小的范围。因此,存在透镜保持部件与线圈之间的粘接变得不充分的顾虑。
实用新型内容
在透镜驱动装置中,期望提高透镜保持部件与线圈之间的粘接性。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以及支承部件,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其中,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在与上述线圈对置的外周面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有朝从上述线圈离开的方向凹陷的2个凹部,借助配置于2个上述凹部的粘接剂,上述线圈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
方案2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1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在2个上述凹部之间设置有能够对上述线圈进行支承的凸部。
方案3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2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外周面由多个支承面构成,上述凹部在多个上述支承面中的至少1个分别各形成有2个。
方案4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2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凸部具有:支承面,位于中央部;以及壁面,位于上述支承面的两侧,且形成为随着在上述线圈的延伸方向上距上述支承面的距离变大而从上述线圈的内周面离开。
方案5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3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凸部具有:支承面,位于中央部;以及壁面,位于上述支承面的两侧,且形成为随着在上述线圈的延伸方向上距上述支承面的距离变大而从上述线圈的内周面离开。
方案6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1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外周面由多个支承面构成,上述凹部在多个上述支承面中的至少1个分别各形成有2个。
方案7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1~6中的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中,配置于2个上述凹部的粘接剂相连。
方案8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1~6中的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包含:筒状部,形成为沿着光轴方向贯通;以及凸缘部,形成在上述筒状部的端部,上述凹部的下端由上述凸缘部隔开。
方案9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方案7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包含:筒状部,形成为沿着光轴方向贯通;以及凸缘部,形成在上述筒状部的端部,上述凹部的下端由上述凸缘部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0的相机模块,具有:方案1~9中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上述透镜体;以及摄像元件,与上述透镜体对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透镜保持部件与线圈之间的粘接性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4是罩部件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5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9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一部分的部件被省略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是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是对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体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4是间隔部件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5是间隔部件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16是磁轭、间隔部件、上侧板簧以及磁铁的剖视图。
图17是磁轭、间隔部件、上侧板簧以及磁铁的剖视图。
图18是安装于间隔部件的上侧板簧的角部部分的放大图。
图19是透镜保持部件的线圈支承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透镜保持部件的线圈支承部的放大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间隔部件;2:透镜保持部件;2t:突出设置部;3:线圈;3E:长边部;3N:短边部;4:磁轭;4A:侧板部;4B:顶板部;4s:收纳部;5:磁铁;6:板簧;7、7A、7B:端子;10:边部分;11:角部部分;12:筒状部;12d:基座部;12dh:凹陷;12j:线圈支承部;13:卷绕部;13t:上表面;16:上侧板簧;16b:角部部分;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i:内侧部分;16r:栈部;18:基体部件;18k:开口;18t:突出设置部;26、26A、26B:下侧板簧;26c:内侧接合部分;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h:连接板部;26i:内侧部分;26k:切缺部;26p:第一连结部;26q:第二连结部;26t:贯通部;26x:壁端面;33、33A、33B:延伸部;33c:连接部;33k:插通部;33m:卷绕部;52:凸缘部;52k:切缺部;57:连接部件;60:载置部;61:凹部;62:支承突部;63:突出设置部;64:抵接部;65:突出部;72、72A、72B:保持部;82:突出堤部;82s:收容部;82u:内侧壁部;82v:外侧壁部;82w:侧壁部;82z:敞开部;101:透镜驱动装置;AD1、AD2:粘接剂;C1:切口;CA:导电性粘接剂;ES:长壁部;H1、H2:贯通孔;JD:光轴方向;LD:凸部;MK:驱动机构;NS:短壁部;RG:固定侧部件;RP: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的(B)是从Y2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的(A)是将作为罩部件的磁轭4省略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与图2的(A)对应。图4的(B)是将磁轭4省略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与图2的(B)对应。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所示包含: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驱动机构MK,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透镜体的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固定侧部件RG,供板簧6固定;以及端子7,实现与外部的电连接。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1枚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且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JD。光轴方向JD包含透镜体的光轴的方向以及与光轴平行的方向。
驱动机构MK如图1所示包含:线圈3,卷绕成八边形环状;磁轭4,兼作为矩形箱状的外侧壳体;以及4个磁铁,与线圈3的四边对置配置。磁铁5包含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固定侧部件RG包含间隔部件1、磁轭4、供端子7埋入的基体部件18。板簧6包含:上侧板簧16,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之间;以及下侧板簧26,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体部件18之间。下侧板簧26包含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安装在安装有摄像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之上。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摄像元件构成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A、26B、端子7以及基板而与电源连接。若在线圈3流过有电流,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JD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而在摄像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由此来实现自动调焦功能。具体地说,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朝从摄像元件离开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且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朝接近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下来,对透镜保持部件2和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的(B)是示出在图5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图6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在图6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7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的(B)是示出在图7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8的(B)是示出在图8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9的(A)是图8的(B)所示的部分Q的放大图,图9的(B)是图6的(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图10的(A)是省略了端子7以及基体部件18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的(B)是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来制作。具体地说,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5的(A)所示包含:以沿着光轴方向JD贯通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及形成在光轴方向JD上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凸缘部(凸边部)52。筒状部12在光轴方向JD上的被摄体侧(Z1侧)形成为圆筒状。
对于筒状部12,在圆筒状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槽,从而在筒状部12装配有透镜体。并且,在筒状部12,在被摄体侧的端面夹着光轴在2处设置有具有2个凹陷12dh的基座部12d。在基座部12d,如图4的(A)所示,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如图5的(A)所示,设置有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作为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从上面观察具有八边形形状的外形,以便能够支承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进而,如图5的(B)所示,线圈3呈八边形形状地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以便能够由线圈支承部12j的外周面支承。
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端部处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在凸缘部52,如图6的(B)所示,夹着透镜体的光轴形成有2个切缺部52k。进而,在切缺部52k通过有构成线圈3的线材即延伸部33。具体地说,在切缺部52k的一方通过有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A,在切缺部52k的另一方通过有线圈3的卷绕终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B。形成切缺部52k的凸缘部52的缘部以弯曲的方式构成。这是为了防止或者抑制与缘部接触的线圈3的线材断线。
凸缘部52如图6的(A)所示包含:从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朝下方(Z2方向)突出的、作为方形凸状的突出部的2个保持部72;圆形凸状的6个突出设置部2t;以及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形成的2个突出堤部82。
保持部72如图6的(B)所示包含: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始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A;以及与线圈3的卷绕终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于保持部72而被保持。
突出设置部2t如图6的(A)以及图10的(A)所示包含: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3个突出设置部2t;以及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3个突出设置部2t。在突出设置部2t装配并固定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对插通于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的突出设置部2t进行热铆来实现。贯通部也可以是切口。在图6~图10中,关于突出设置部2t,以热铆后的顶端变形的状态示出。
突出堤部82如图6的(A)所示包含:内侧壁部82u,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侧;外侧壁部82v,与内侧壁部82u对置地位于外侧;以及侧壁部82w,在靠近保持部72的一侧位于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在距保持部72远的突出堤部82侧,如图9的(A)所示,形成有壁部被切缺的敞开部82z。进而,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包围的空间形成收容部82s。收容部82s构成为能够收容将线圈3的延伸部33A、33B与下侧板簧26A、26B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堤部82形成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因此,保持部72的侧壁适合用作突出堤部82的侧壁部82w。因而,收容部82s设置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
接下来,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驱动机构MK如图10的(B)所示包含线圈3、磁轭4、以及以与磁轭4的四边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的4个磁铁5。进而,驱动机构MK借助在线圈3流过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而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上下移动。
线圈3如图6的(B)所示通过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导电性的线材而形成。线圈3包含:卷绕成八边形环状而形成的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3;以及从卷绕部13延伸并卷绕于保持部72的延伸部33。在图6的(B)中,为了清晰地进行显示,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表面由绝缘部件包覆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关于示出卷绕部13的其他的图也同样。另外,卷绕部13可以通过直接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也可以在形成为空芯线圈后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
延伸部33包含:延伸部33A,在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始端部分)相邻;以及延伸部33B,在线圈3的卷绕终端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终端部分)相连。
具体地说,延伸部33A如图9的(A)所示包含:卷绕部33m,卷绕于保持部72A;连接部33c,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以及插通部33k,插通于切缺部52k且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朝被摄体侧(Z1侧)延伸。延伸部33B如图9的(B)所示包含:卷绕部33m,卷绕于保持部72B;连接部33c,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Z2侧的面)对置地延伸;以及插通部33k,插通于切缺部52k且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朝被摄体侧(Z1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3A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A。在图9的(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保持部72A卷绕3匝。由此,卷绕部33m形成在保持部72A,延伸部33A的一部分由保持部72A保持。但是,延伸部33A也可以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后卷绕于保持部72A。
接下来,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线材。此时,如图9的(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以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的方式延伸,且通过壁部被切缺的敞开部82z。进而,线材从凸缘部52的下侧通过切缺部52k而朝凸缘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通过切缺部52k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
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构成为,在从凸缘部52的下侧朝上侧延伸时,如图9的(A)所示,与凸缘部52的缘部接触。因此,当因落下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强冲击时,线圈3的延伸部33A被按压在凸缘部52的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的缘部构成为弯曲。因此,延伸部33A难以被凸缘部52的缘部切断。与延伸部33B接触的凸缘部52的缘部也可以构成为弯曲。
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圈3的卷绕部13如图5的(B)所示配置在包围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位置。并且,卷绕部13在由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的(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被固定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并且,卷绕部13的内周面由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平衡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以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因而,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的光轴构成为容易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一致。
若线材朝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卷绕结束,则与卷绕部13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B如图9的(B)所示从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经由切缺部52k而被朝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引出。具体地说,插通部33k通过切缺部52k,连接部33c通过突出堤部82的敞开部82z并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B。在图9的(B)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B在保持部72B卷绕3匝。
在突出堤部82,在距保持部72B远的一侧形成有壁部被切缺的敞开部82z。延伸部33B的连接部33c通过敞开部82z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突出堤部82与延伸部33B的干涉,能够避免透镜保持部件2与下侧板簧26B之间的间隔的增大,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尺寸在光轴方向JD变大。
接下来,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轭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罩部件的磁轭4通过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以及拉深加工来制作。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进而,磁轭4具有矩形环状的侧板部4A、和以与侧板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状的顶板部4B。这样构成的磁轭4如图10的(B)所示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容在收纳部4s,并且如图2所示与基体部件18结合而与基体部件18一起构成框体。但是,磁轭4也可以是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体形成的罩部件。
接下来,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磁铁5如图1所示具有长方体形状。进而,4个磁铁5如图10的(B)所示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以沿着构成磁轭4的矩形环状的侧板部4A的四边的各个的方式配置。进而,借助粘接剂而被固定于磁轭4。并且,磁铁5例如以内侧为N极、外侧为S极的方式配置。
接下来,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1是对板簧6进行说明的图。图11的(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的(B)是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俯视图。图12是对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连接构造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2的(A)是图10的(A)所示的部分R的放大图,图12的(B)是从X2侧观察图10的(A)所示的部分R时的下侧板簧26A、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的(A)以及图12的(B)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导电性粘接剂CA以交叉剖面线示出。图13是对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体部件18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3的(A)是基体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3的(B)是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组装于基体部件18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
板簧6由以铜合金作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板簧6如图1所示包含:上侧板簧16,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之间;以及下侧板簧26A和下侧板簧26B,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体部件18之间。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在中空部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以便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作为用于对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在上侧板簧16与磁铁5之间配置有间隔部件1。间隔部件1配置成能够防止当透镜保持部件2朝Z1方向移动时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碰撞。
上侧板簧16如图11的(A)所示具有大致矩形状,包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4处弹性臂部16g。具体地说,内侧部分16i设置在隔着中心对置的2处。外侧部分16e具有:4处角部部分16b;以及将4处角部部分16b分别相连的栈部16r。间隔部件1、磁轭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当上侧板簧16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的(A)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基座部12d(参照图5的(A))。进而,将内侧部分16i和基座部12d用粘接剂AD1固定,由此,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侧部分16e如图4的(B)所示被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Z1侧的面)。外侧部分16e朝间隔部件1的固定的详细情况后述。
上侧板簧16如图11的(A)所示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进而,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被固定于间隔部件1。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良好地在中空部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的(B)所示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呈半圆形状。进而,包含: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弹性臂部26g。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如图11的(B)所示包含: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之间连结起来的2个第一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6个突出设置部2t分别插通并嵌合于在图11的(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设置的作为贯通部的圆形的贯通孔。贯通部也可以是切口。由此,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实施热铆或者冷铆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以下,主要对下侧板簧26A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与下侧板簧26A相关的说明同样也适用于下侧板簧26B。
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的(A)以及图12的(B)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01被组装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堤部82对置。即、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如图12的(A)所示与由突出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对置。进而,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如图12的(B)所示在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被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通过并延伸。
在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的(A)所示,在与突出堤部82的敞开部82z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从两侧切缺的贯通部26t,并且,在与外侧壁部82v对置的位置设置有U字形状(半圆形状)的切缺部26k。贯通部26t仰视观察设置在与突出堤部82的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的端部对应的位置,且设置成构成贯通部26t的壁端面26x覆盖它们的端部。并且,切缺部26k形成在与收容部82s对应的位置。
当下侧板簧26A被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的(B)所示,保持部72A以其顶端位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相比内侧部分26i朝下方(Z2方向)突出。并且,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卷绕于保持部72A。
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延伸部33A借助在合成树脂中散布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而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具体地说,在将下侧板簧26A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前,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由突出堤部82包围的收容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然后,下侧板簧26A被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进而,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被热铆,且导电性粘接剂CA热固化。从导电性粘接剂CA朝收容部82s的填充至导电性粘接剂CA的热固化为止的作业在透镜保持部件2以使得保持部72朝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颠倒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关于导电性粘接剂CA,即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被保持在所期望的位置(收容部82s内的位置)。进而,连接部33c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收容部82s内,因此被埋设在导电性粘接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接剂CA并不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
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1的(B)所示包含:与基体部件18卡合的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以及将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连结的第二连结部26q。在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与在基体部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突出设置部18t(参照图13的(A))嵌合。贯通部可以是切口。由此,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位并固定在基体部件18。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的(B)所示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进而,下侧板簧26A在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且在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与基体部件18连接。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根据该结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平衡良好地在中空部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状态支承。
接下来,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含:对上侧板簧16进行固定的间隔部件1、磁轭4以及磁铁5;以及对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进行固定的基体部件18。
基体部件18通过使用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部件18如图13的(A)所示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并且,在基体部件18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置有朝上方突出的6个突出设置部18t。突出设置部18t插通并嵌合于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贯通部也可以是切口。此时,突出设置部18t被施以热铆而固定在外侧接合部分26d。在图13中,突出设置部18t以热铆后的顶端变形的状态示出。突出设置部18t也可以被施以冷铆而固定在外侧接合部分26d。
在基体部件18,如图13的(A)所示,通过嵌件成型埋入有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作为主成分的合金等的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端子7。端子7包含端子7A以及端子7B,端子7A以及端子7B分别一部分在基体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进而,彼此电绝缘的端子7A以及端子7B分别与安装有摄像元件的基板(未图示)电连接。并且,端子7A与下侧板簧26A电连接,端子7B与下侧板簧26B电连接。此外,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端子7、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而接受电流的供给。
在基体部件18还通过嵌件成型埋入有与端子7同样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作为主成分的合金等的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连接部件57。连接部件57如图2所示在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的部位一部分露出。关于基体部件18,在磁轭4的侧板部4A的内周面与基体部件18的外周面组合并被定位后,连接部件57与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被焊接而被固定于磁轭4。磁轭4与基体部件18也可以至少局部地由粘接剂固定。
接下来,参照图14以及图15对间隔部件1、磁铁5、上侧板簧16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间隔部件1与上侧板簧16的关系的图,包含图14的(A)以及图14的(B)。图14的(A)是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4的(B)是组装有上侧板簧16的状态的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间隔部件1与磁铁5的关系的图,包含图15的(A)以及图15的(B)。图15的(A)是间隔部件1的底面侧的立体图。图15的(B)是组装有磁铁5的状态的间隔部件1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间隔部件1通过使用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来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1如图14的(A)以及图15的(A)所示形成为包含4个边部分10和4个角部部分11的框形状。边部分10包含第一边部分10A~第四边部分10D,角部部分11包含第一角部部分11A~第四角部部分11D。并且,间隔部件1包含载置部60、凹部61、支承突部62、突出设置部63、抵接部64以及突出部65。
载置部60是供上侧板簧16载置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载置部60包含第一载置部60A~第四载置部60D。第一载置部60A~第四载置部60D构成为供上侧板簧16载置的被摄体侧(Z1侧)的平坦面分别共面。
具体地说,第一载置部60A构成为从第一角部部分11A延伸至第二角部部分11B、即遍及第一边部分10A的全长延伸。并且,第三载置部60C构成为从第三角部部分11C延伸至第四角部部分11D、即遍及第三边部分10C的全长延伸。
另一方面,第二载置部60B构成为配置在第二边部分10B的中央部、即并非遍及第二边部分10B的全长而是仅在一部分延伸。并且,第四载置部60D构成为配置在第四边部分10D的中央部、即并非遍及第四边部分10D的全长而是仅在一部分延伸。
凹部61是提供用于使载置于载置部60的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朝摄像元件侧(Z2侧)挠曲的空间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1包含第一凹部61A~第四凹部61D。
具体地说,第一凹部61A构成为分隔第一载置部60A与第二载置部60B。第二凹部61B构成为分隔第二载置部60B与第三载置部60C。第三凹部61C构成为分隔第三载置部60C与第四载置部60D。第四凹部61D构成为分隔第四载置部60D与第一载置部60A。
根据该结构,即便当载置于载置部60的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为了使透镜保持部件2朝光轴方向JD的摄像元件侧(Z2侧)移动而挠曲时也不会与间隔部件1抵接。
支承突部62是由磁轭4的顶板部4B支承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突部62呈五棱柱状,且构成为当间隔部件1被组装于磁轭4时顶端面(Z1侧的面)与磁轭4的顶板部4B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抵接。具体地说,支承突部62包含第一支承突部62A~第四支承突部62D。第一支承突部62A~第四支承突部62D构成为平坦的顶端面分别共面。
更具体地说,第一支承突部62A构成为在第一角部部分11A的部位从第一载置部60A朝Z1方向突出。第二支承突部62B构成为在第二角部部分11B的部位从第一载置部60A朝Z1方向突出。第三支承突部62C构成为在第三角部部分11C的部位从第三载置部60C朝Z1方向突出。第四支承突部62D构成为在第四角部部分11D的部位从第三载置部60C朝Z1方向突出。但是,支承突部6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构成为并非从载置部60而是从凹部61朝Z1方向突出。
并且,支承突部62构成为能够对上侧板簧16进行定位。具体地说,支承突部62构成为与图11的(A)所示的在上侧板簧16的角部部分16b形成的切口C1卡合。另外,贯通部的一例即切口C1也可以是贯通孔。具体地说,切口C1包含与第一支承突部62A~第四支承突部62D对应的第一切口C1A~第四切口C1D。
突出设置部63是对上侧板簧16进行定位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设置部63呈圆柱状,且构成为插通并嵌合于在上侧板簧16的角部部分16b形成的作为贯通部的圆形的贯通孔H1。贯通部也可以是切口。
具体地说,突出设置部63包含第一突出设置部63A~第四突出设置部63D。第一突出设置部63A构成为在第一角部部分11A的部位与第一支承突部62A一起从第一载置部60A朝Z1方向突出。第二突出设置部63B构成为在第二角部部分11B的部位与第二支承突部62B一起从第一载置部60A朝Z1方向突出。第三突出设置部63C构成为在第三角部部分11C的部位与第三支承突部62C一起从第三载置部60C朝Z1方向突出。第四突出设置部63D构成为在第四角部部分11D的部位与第四支承突部62D一起从第三载置部60C朝Z1方向突出。
根据该结构,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被定位且固定于间隔部件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板簧16借助涂布于在角部部分16b形成的作为贯通部的圆形的贯通孔H2的粘接剂而被固定于间隔部件1。该粘接剂也可以按照也附着于突出设置部63的方式进行涂布。并且,上侧板簧16也可以通过对突出设置部63施以热铆或者冷铆而临时固定于间隔部件1。或者,上侧板簧16也可以通过对突出设置部63施以热铆或者冷铆而固定于间隔部件1。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粘接剂的涂布。
另外,贯通孔H1包含与第一突出设置部63A~第四突出设置部63D对应的第一贯通孔H1A~第四贯通孔H1D。并且,与贯通孔H1相邻的贯通孔H2包含与第一突出设置部63A~第四突出设置部63D对应的第一贯通孔H2A~第四贯通孔H2D。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突部62的顶端面(Z1侧的面)构成为相比突出设置部63的顶端面(Z1侧的面)朝Z1侧突出。因此,突出设置部63即便在间隔部件1被组装于磁轭4时也不会与磁轭4的顶板部4B抵接。并且,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上侧板簧16即便在间隔部件1被组装于磁轭4时也不会与磁轭4的顶板部4B抵接。
抵接部64是供磁铁5抵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64如图15的(A)所示包含第一抵接部64A~第四抵接部64D。磁铁5如图15的(B)所示包含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
具体地说,第一抵接部64A形成在夹着第一边部分10A的中央部的2处,且构成为供第一磁铁5A抵接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平坦面分别共面。第二抵接部64B形成在夹着第二边部分10B的中央部的2处,且构成为供第二磁铁5B抵接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平坦面分别共面。第三抵接部64C形成在夹着第三边部分10C的中央部的2处,且构成为供第三磁铁5C抵接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平坦面分别共面。第四抵接部64D形成在夹着第四边部分10D的中央部的2处,且构成为供第四磁铁5D抵接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平坦面分别共面。
突出部65是对磁铁5进行定位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5如图15的(A)所示呈大致L字型的棱柱状,且构成为相比抵接部64朝Z2侧突出。突出部65包含第一突出部65A~第四突出部65D。
具体地说,第一突出部65A构成为从第一角部部分11A朝Z2侧突出。第二突出部65B构成为从第二角部部分11B朝Z2侧突出。第三突出部65C构成为从第三角部部分11C朝Z2侧突出。第四突出部65D构成为从第四角部部分11D朝Z2侧突出。进而,第一磁铁5A配置在第一突出部65A与第二突出部65B之间,第二磁铁5B配置在第二突出部65B与第三突出部65C之间,第三磁铁5C配置在第三突出部65C与第四突出部65D之间,第四磁铁5D配置在第四突出部65D与第一突出部65A之间。根据该结构,磁铁5能够高精度地定位于间隔部件1。
接下来,参照图16以及图17,对间隔部件1、磁轭4、磁铁5、上侧板簧16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6是从Y2侧观察图2的(A)、图14的(A)、图14的(B)、图15的(A)以及图15的(B)中的包含线段L1的XZ平面时的间隔部件1、磁轭4、磁铁5以及上侧板簧16的剖视图。图17是与图16对应的剖视图,示出将间隔部件1、磁铁5以及上侧板簧16组装于磁轭4的步骤。
如图16所示,磁轭4在顶板部4B与间隔部件1的支承突部62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并且,磁轭4在侧板部4A的内周面与磁铁5的外周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板簧16如图17的(A)所示在间隔部件1被安装于磁轭4前被固定于间隔部件1。具体地说,在间隔部件1的被摄体侧(Z1侧)朝向上方的状态下,上侧板簧16的固定侧支承部即外侧部分16e被载置于间隔部件1的载置部60。进而,上侧板簧16借助涂布于图14的(B)所示的贯通孔H2的粘接剂而被固定于间隔部件1。图17的(A)用虚线圆AP1示出供粘接剂涂布的位置的一例。
然后,在使固定有上侧板簧16的间隔部件1如图17的(B)所示上下翻转的状态下,以支承突部62与磁轭4的顶板部4B对置的方式插入于顶板部4B朝向上方的状态的磁轭4的内部。此时,间隔部件1可以借助粘接剂被固定在磁轭4的侧板部4A的内壁。图17的(B)中用虚线圆AP2示出粘接剂涂布的位置的一例。但是,该阶段的粘接剂的涂布可以省略。
然后,磁铁5如图17的(C)所示以间隔部件1由顶板部4B与磁铁5夹持的方式插入于磁轭4的内部。具体地说,使磁铁5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与间隔部件1的抵接部64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抵接。此时,磁铁5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磁轭4的侧板部4A的内壁。图17的(C)中用虚线圆AP3示出粘接剂涂布的位置的一例。
这样,间隔部件1被夹持在磁轭4的顶板部4B与固定于磁轭4的侧板部4A的磁铁5之间。
然后,使被夹持在磁轭4磁铁5之间且上侧板簧16被固定的状态的间隔部件1再次上下翻转,安装于基座部12d朝向上方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具体地说,间隔部件1以上侧板簧16的可动侧支承部即内侧部分16i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基座部12d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座部12d朝向上方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此时,透镜保持部件2优选经由下侧板簧26安装于基体部件18。并且,在图5的(A)所示的基座部12d的凹陷12dh涂布有用于固定内侧部分16i与基座部12d的粘接剂。
这样固定于被夹持在磁轭4与磁铁5之间的间隔部件1的上侧板簧16被固定于经由下侧板簧26安装于基体部件18的透镜保持部件2。
接下来,参照图18对利用载置于间隔部件1的被摄体侧(Z1侧)的上侧板簧16获得的效果进行说明。图18是图14的(B)所示的部分S的放大图,包含磁轭4的侧板部4A的剖面。即、图18相当于从Z1侧观察图16中的包含线段L2的XY平面时的图。
如图18所示,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构成为从载置于间隔部件1的第一角部部分11A的上侧板簧16的角部部分16b延伸。具体地说,弹性臂部16g包含在光轴方向JD上从间隔部件1的凹部61分离并与凹部61对置的第一部分、和不与间隔部件1对置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含配置在磁铁5的正上的空间内的部分LP。
更具体地说,弹性臂部16g包含配置在位于间隔部件1的第四边部分10D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第四磁铁5D的正上的空间内的部分LP。部分LP构成为以能够在光轴方向JD朝摄像元件侧(Z2侧)挠曲的方式位于第四凹部61D的正上。
弹性臂部16g的形状通常由间隔部件1、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磁轭4以及磁铁5各自的形状以及配置限制。然而,上述的结构与上侧板簧16以与磁铁5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弹性臂部16g的设计自由度。这是因为将弹性臂部16g的一部分配置在磁铁5的正上的空间。具体地说,上述的结构例如能够加长弹性臂部16g的全长。在该情况下,弹性臂部16g的宽度可以扩张。
接下来,参照图5~图8、图19以及图20对线圈3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进行说明。图19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支承部12j的放大立体图。具体地说,图19包含图5的(A)的部分T1的放大图即图19的(A)、和图5的(B)的部分T2的放大图即图19的(B)。图20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支承部12j的放大俯视图。具体地说,图20包含图7的(A)的部分U1的放大图即图20的(A)、和图7的(B)的部分U2的放大图即图20的(B)。
如图7的(A)所示,构成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的线圈支承部12j具有俯视观察呈八边形形状的外形,以便能够支承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具体地说,线圈支承部12j包含短壁部NS以及长壁部ES。短壁部NS包含第一短壁部NS1~第四短壁部NS4。长壁部ES包含第一长壁部ES1~第四长壁部ES4。
在第一长壁部ES1~第四长壁部ES4分别形成有凹部RP。具体地说,在第一长壁部ES1形成有第一凹部RP1,在第二长壁部ES2形成有第二凹部RP2,在第三长壁部ES3形成有第三凹部RP3,在第四长壁部ES4形成有第四凹部RP4。
凹部RP是在线圈3的延伸方向(卷绕部13的卷绕方向)分离的2个一组的凹部,在2个凹部之间形成有凸部LD。具体地说,在构成第一凹部RP1的2个凹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凸部LD1,在构成第二凹部RP2的2个凹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凸部LD2,在构成第三凹部RP3的2个凹部之间形成有第三凸部LD3,在构成第四凹部RP4的2个凹部之间形成有第四凸部LD4。
线圈3如图7的(B)所示包含:由短壁部NS的外周面支承的短边部3N;以及由长壁部ES的外周面支承的长边部3E。具体地说,短边部3N包含第一短边部3N1~第四短边部3N4,长边部3E包含第一长边部3E1~第四长边部3E4。进而,第一长边部3E1由被分割为3个部分的第一长壁部ES1的外周面支承,第二长边部3E2由被分割为3个部分的第二长壁部ES2的外周面支承,第三长边部3E3由被分割为3个部分的第三长壁部ES3的外周面支承,第四长边部3E4由被分割为3个部分的第四长壁部ES4的外周面支承。
以下,主要对第四长壁部ES4与第四长边部3E4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与第四长壁部ES4和第四长边部3E4相关的说明同样也适用于第一长壁部ES1和第一长边部3E1、第二长壁部ES2和第二长边部3E2、以及第三长壁部ES3和第三长边部3E3的各个。
如图19的(A)以及图20的(A)所示,在构成第四凹部RP4的2个一组的凹部即左侧凹部RP4L与右侧凹部RP4R之间形成有第四凸部LD4。第四凸部LD4主要具有支承面ES4C、壁面SFL、壁面SFR以及上表面TS4C。
支承面ES4C在线圈3(第四长边部3E4)的延伸方向上位于第四凸部LD4的中央部,且构成为能够支承线圈3的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因此,支承面ES4C与支承面ES4L以及支承面ES4R一起构成第四长壁部ES4的外周面。即、支承面ES4C构成为能够与支承面ES4L以及支承面ES4R一起支承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
壁面SFL构成为从支承面ES4C朝X2侧延伸。具体地说,壁面SFL是倾斜面,形成为随着在线圈3的第四长边部3E4的延伸方向(X1-X2方向)上距支承面ES4C的距离变大而从线圈3(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离开,且构成为对左侧凹部RP4L进行划分。
壁面SFR构成为从支承面ES4C朝X1侧延伸。具体地说,壁面SFR是倾斜面,形成为随着在线圈3的第四长边部3E4的延伸方向(X1-X2方向)上距支承面ES4C的距离变大而从线圈3(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离开,且构成为对右侧凹部RP4R进行划分。
上表面TS4C如图19的(B)以及图20的(B)所示构成为能够与线圈3的卷绕部13的上表面13t一起提供粘接剂AD2的涂布面。图19的(B)以及图20的(B)中用虚线圆AP4示出粘接剂AD2涂布的位置的一例。具体地说,上表面TS4C与上表面TS4L以及上表面TS4R一起构成第四长壁部ES4的上表面TS4。进而,上表面TS4构成为上表面TS4C、TS4L以及TS4R分别与线圈3的卷绕部13的上表面13t共面。但是,上表面TS4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与卷绕部13的上表面13t的高度不同的高度。在上表面TS4C可以形成有将所涂布的粘接剂朝左侧凹部RP4L以及右侧凹部RP4R分别引导的槽或者倾斜面等。
第四凹部RP4的下端(Z2侧的端)如图19的(A)以及图20的(A)所示由凸缘部52隔开。并且,第四凹部RP4的上端(Z1侧的端)如图19的(B)以及图20的(B)所示构成为在线圈3被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状态下朝被摄体侧(Z1侧)开口。
涂布于第四凸部LD4的上表面TS4C的粘接剂AD2如图19的(B)以及图20的(B)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流动,进入第四凹部RP4的内部。具体地说,粘接剂AD2沿着上表面TS4C与壁面SFL之间的边缘流动,流过壁面SFL而进入左侧凹部RP4L的内部。并且,粘接剂AD2沿着上表面TS4C与壁面SFR之间的边缘流动,流过壁面SFR而进入右侧凹部RP4R的内部。并且,粘接剂AD2被沿着上表面TS4C与壁面SFL以及壁面SFR各自之间的边缘的流动牵拉而沿着线圈3的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侧的上缘流动,流过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而进入左侧凹部RP4L以及右侧凹部RP4R各自的内部。因此,该结构能够防止粘接剂AD2流过第四长边部3E4的外周面而朝外侧流出。
线圈3的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因流入第四凹部RP4的粘接剂AD2的固化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四长壁部ES4。图19的(A)以及图20的(A)中用点状图案或者交叉剖面线示出在第四凹部RP4的内部固化后的粘接剂AD2。
具体地说,固化后的粘接剂AD2如图19的(A)以及图20的(A)所示包含部分AD2L、AD2R、AD2C、AD2E以及AD2F。部分AD2L是积存在左侧凹部RP4L的内部的粘接剂AD2固化后的部分。部分AD2R是积存在右侧凹部RP4R的内部的粘接剂AD2固化后的部分。部分AD2C是残留在第四凸部LD4的上表面TS4C的粘接剂AD2固化后的部分。部分AD2E是附着于第四凸部LD4的壁面SFL的粘接剂AD2固化后的部分。部分AD2F是附着于第四凸部LD4的壁面SFR的粘接剂AD2固化后的部分。
这样,在左侧凹部RP4L内固化后的部分AD2L经由部分AD2E、AD2C以及AD2F而与在右侧凹部RP4R内固化后的部分AD2R相连。即、配置于左侧凹部RP4L的部分AD2L与配置于右侧凹部RP4R的部分AD2R相连续。
另外,在图19的(A)以及图20的(A)中,粘接剂AD2以积存至第四凹部RP4的整个高度的一半左右的高度的状态固化。然而,粘接剂AD2也可以以与积存至与第四凹部RP4的整个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状态固化的方式涂布于上表面TS4C。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固定侧部件RG,包含作为罩部件的磁轭4;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磁轭4内,且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3,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磁铁5,与线圈3对置;以及上侧板簧1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上侧板簧16具有: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弹性臂部16g,设置于外侧部分16e与内侧部分16i之间。磁轭4具有侧板部4A以及顶板部4B。进而,固定侧部件RG包含一部分与磁轭4的顶板部4B抵接的间隔部件1。上侧板簧16配置在间隔部件1与顶板部4B之间,外侧部分16e被固定在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侧(与顶板部4B对置的一侧即Z1侧)。根据该结构,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时,上侧板簧16在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状态下被处理。例如,间隔部件1以在被摄体侧固定有上侧板簧16的状态下颠倒,进入同样颠倒放置的磁轭4的内部,且与磁铁5一起被粘接固定。因此,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在组装时例如因与其他部件的接触等而上侧板簧16塑性变形。
可以在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载置部60。在该情况下,外侧部分16e可以载置并固定于载置部60。但是,即便在该情况下,弹性臂部16g也构成为不与间隔部件1抵接。根据该结构,上侧板簧16能够更稳定地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侧。并且,上侧板簧16能够防止当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JD移动时弹性臂部16g的弹性变形由间隔部件1妨碍。
在间隔部件1,可以设置有插通于在外侧部分16e形成的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H1的突出设置部63。根据该结构,上侧板簧16能够以更高的定位精度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侧。并且,当对突出设置部63的顶端施以热铆或者冷铆的情况下,间隔部件1能够不使用粘接剂而对上侧板簧16进行固定,因此能够防止上侧板簧16从间隔部件1脱落。
在外侧部分16e,例如如图11的(A)所示,可以形成有与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H1相邻的作为其他的贯通部的贯通孔H2。在该情况下,贯通孔H2可以构成为涂布有用于将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粘接剂。另外,该粘接剂可以以附着于突出设置部63的方式涂布。这是为了提高间隔部件1与上侧板簧16之间的粘接性。并且,贯通孔H1与贯通孔H2可以相连。根据该结构,上侧板簧16能够更可靠地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上表面侧。
在间隔部件1,可以设置有顶端面存在于比突出设置部63高的位置的支承突部62。在该情况下,支承突部62可以构成为与磁轭4的顶板部4B抵接。根据该结构,间隔部件1能够以更高的定位精度固定于磁轭4。例如,间隔部件1能够以载置部60的平坦面与磁轭4的顶板部4B的表面平行的方式固定于磁轭4。这是因为,并非利用附着有粘接剂的突出设置部63、而是利用并未附着有粘接剂的支承突部62来进行相对于磁轭4的顶板部4B的定位。
磁铁5可以与间隔部件1接触且配置在间隔部件1的下侧(摄像元件侧),并且借助粘接剂固定于磁轭4的侧板部4A。根据该结构,磁铁5能够使相对于磁轭4的顶板部4B的上侧板簧16的位置(高度)稳定。这是因为,供上侧板簧16固定的间隔部件1被夹持在顶板部4B与磁铁5之间。
构成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成在光轴方向JD隔开间隔地与磁铁5重叠。即、弹性臂部16g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成隔着间隔部件1中的比载置部60低的部分(朝摄像元件侧凹陷的部分)即凹部61而与磁铁5对置。关于该结构,与上侧板簧16配置成与磁铁5接触的结构相比,例如能够加长弹性臂部16g的全长等、能够提高弹性臂部16g的设计自由度。
磁轭4优选形成为俯视观察呈矩形状。进而,间隔部件1优选形成为呈框形状,且在角部部分11形成有朝下方(摄像元件侧)突出的突出部65。磁铁5优选呈板状,且配置在2个突出部65之间。根据该结构,关于间隔部件1的突出部65,能够提高呈板状的磁铁5的定位精度。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包含:固定工序,将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间隔部件1;插入工序,以上侧板簧16与磁轭4的顶板部4B对置的方式,将固定有上侧板簧16的状态的间隔部件1插入于磁轭4的内部;夹持工序,将磁铁5插入间隔部件1的下侧(摄像元件侧、即供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配置的一侧的相反侧)而利用顶板部4B和磁铁5夹持间隔部件1;以及粘接工序,以附着于磁铁5和磁轭4的侧板部4A的方式涂布粘接剂,将磁铁5粘接固定于磁轭4。在该制造方法中,上侧板簧16以固定于间隔部件1的状态被处理。因此,关于该制造方法,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时例如因与其他部件的接触等而上侧板簧16塑性变形。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在固定工序中也可以包含如下的工序:将在间隔部件1形成的突出设置部63插通于在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形成的贯通孔H1,并在突出设置部63涂布粘接剂。在该制造方法中,上侧板簧16在由突出设置部63定位的状态下借助粘接剂等被固定于间隔部件1。因此,该制造方法能够使相对于间隔部件1的上侧板簧16的固定更加可靠。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在插入工序与夹持工序之间包含在间隔部件1与磁轭4之间夹设粘接剂的工序。在该制造方法中,配置于间隔部件1与磁轭4之间的粘接剂和配置于磁铁5与磁轭4之间的粘接剂在不同的定时涂布。因此,该制造方法能够使相对于磁轭4的间隔部件1的固定更加可靠。但是,关于配置在间隔部件1与磁轭4之间的粘接剂的通过加热等实现的固化,可以与配置在磁铁5与磁轭4之间的粘接剂一起在粘接工序中一并进行,也可以在与粘接工序不同的定时进行。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3,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磁铁5,与线圈3对置;以及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进而,在透镜保持部件2,在与线圈3对置的外周面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有朝从线圈3离开的方向凹陷的2个凹部RP,借助配置于2个凹部RP的粘接剂AD2,线圈3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根据该结构,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与仅有1个凹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附着有粘接剂AD2的线圈3的内周面的面积,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2与线圈3之间的粘接性。
在透镜保持部件2,也可以在2个凹部RP之间设置有能够对线圈3进行支承的凸部LD。根据该结构,凸部LD能够防止线圈3的卷绕部13朝内侧凹陷。
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也可以由多个支承面构成。在该情况下,凹部RP可以在多个支承面中的至少1个分别各形成有2个。例如,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如图7的(A)所示可以包含4个支承面、即第一长壁部ES1~第四长壁部ES4各自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第一长壁部ES1的外周面形成有2个一组的第一凹部RP1,在第二长壁部ES2的外周面形成有2个一组的第二凹部RP2,在第三长壁部ES3的外周面形成有2个一组的第三凹部RP3,在第四长壁部ES4的外周面形成有2个一组的第四凹部RP4。
在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卷绕部13的内周面具有4个平坦的部分。4个平坦的部分是第一长边部3E1的内周面、第二长边部3E2的内周面、第三长边部3E3的内周面、以及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进而,2个一组的第一凹部RP1配置成与第一长边部3E1的内周面对置,2个一组的第二凹部RP2配置成与第二长边部3E2的内周面对置,2个一组的第三凹部RP3配置成与第三长边部3E3的内周面对置,2个一组的第四凹部RP4配置成与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对置。并且,2个一组的第一凹部RP1配置成夹着第一凸部LD1相邻,2个一组的第二凹部RP2配置成夹着第二凸部LD2相邻,2个一组的第三凹部RP3配置成夹着第三凸部LD3相邻,2个一组的第四凹部RP4配置成夹着第四凸部LD4相邻。
配置于在多个支承面中的1个形成的2个凹部的粘接剂也可以构成为相连续。例如,如图19的(A)所示,在第四长壁部ES4形成的左侧凹部RP4L以及右侧凹部RP4R分别配置的粘接剂AD2可以相连。即、在左侧凹部RP4L以及右侧凹部RP4R各自的内部固化后的粘接剂AD2源自于涂布于第四凸部LD4的上表面TS4C的一处且分别流入左侧凹部RP4L以及右侧凹部RP4R的粘接剂AD2。根据该结构,关于粘接剂AD2,若涂布于位于2个一组的凹部RP之间的凸部LD的上表面,则能够分别流入2个一组的凹部RP。因此,该结构能够使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
凸部LD优选具有位于处于中央的支承面的两侧、且沿着线圈3的内周面朝从线圈3的内周面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壁面。例如,如图19的(A)所示,第四凸部LD4具有位于支承面ES4C的两侧,且随着在线圈3(第四长边部3E4)的延伸方向上与支承面ES4C之间的距离变大而朝从构成线圈3的卷绕部13的第四长边部3E4的内周面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壁面SFL以及SFR。涂布于第四凸部LD4的上表面TS4C的粘接剂AD2沿着上表面TS4C与壁面SFL之间的边缘流动而进入左侧凹部RP4L的内部,并且沿着上表面TS4C与壁面SFR之间的边缘流动而进入右侧凹部RP4R的内部。根据该结构,凸部LD能够促进粘接剂AD2流入2个一组的凹部RP。
透镜保持部件2优选包含:筒状部12,形成为沿着光轴方向JD贯通;以及凸缘部52,形成在筒状部12的端部。进而,凹部RP的下端(摄像元件侧的端)由凸缘部52隔开。根据该结构,安装有线圈3的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防止粘接剂AD2从凹部RP朝外部流出。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具有:在能够对形成在2个凹部RP之间的线圈3进行支承的支承面的上部附近涂布粘接剂AD2并使粘接剂AD2进入2个凹部RP内的工序;以及通过使粘接剂AD2固化而将线圈3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工序。具体地说,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19的(A)以及图19的(B)所示具有在形成于左侧凹部RP4L与右侧凹部RP4R之间的第四凸部LD4的支承面ES4C的上部附近涂布粘接剂AD2并使粘接剂AD2进入左侧凹部RP4L以及右侧凹部RP4R各自的内部的工序。在该制造方法中,关于粘接剂AD2,若涂布于位于2个一组的凹部RP之间的凸部LD的上表面,则能够分别流入2个一组的凹部RP。因此,该制造方法能够使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更加容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形以及置换。并且,关于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的各个特征,只要不存在技术上的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72由从透镜保持部件2(凸缘部52)的一端部沿光轴方向JD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作为突出部的保持部72例如也可以朝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或者相对于光轴方向JD倾斜的方向等不同于光轴方向JD的方向突出。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52设置有2个通过线圈3的延伸部33的切缺部52k,但只要能够保持线圈3的卷绕部13即可,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切缺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磁轭4和基体部件18构成的框体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的整体。但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例如上部)也可以从框体(磁轭4)朝外部露出。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2个一组的凹部RP分别形成在4个支承面、即第一长壁部ES1~第四长壁部ES4各自的外周面。然而,2个一组的凹部RP也可以形成于4个支承面中的1个、2个或者3个。

Claims (10)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线圈,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
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以及
支承部件,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在与上述线圈对置的外周面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有朝从上述线圈离开的方向凹陷的2个凹部,借助配置于2个上述凹部的粘接剂,上述线圈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在2个上述凹部之间设置有能够对上述线圈进行支承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周面由多个支承面构成,
上述凹部在多个上述支承面中的至少1个分别各形成有2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具有:支承面,位于中央部;以及壁面,位于上述支承面的两侧,且形成为随着在上述线圈的延伸方向上距上述支承面的距离变大而从上述线圈的内周面离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具有:支承面,位于中央部;以及壁面,位于上述支承面的两侧,且形成为随着在上述线圈的延伸方向上距上述支承面的距离变大而从上述线圈的内周面离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周面由多个支承面构成,
上述凹部在多个上述支承面中的至少1个分别各形成有2个。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2个上述凹部的粘接剂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包含:筒状部,形成为沿着光轴方向贯通;以及凸缘部,形成在上述筒状部的端部,
上述凹部的下端由上述凸缘部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包含:筒状部,形成为沿着光轴方向贯通;以及凸缘部,形成在上述筒状部的端部,
上述凹部的下端由上述凸缘部隔开。
10.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上述透镜体;以及
摄像元件,与上述透镜体对置。
CN201921550184.3U 2018-09-19 2019-09-18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Active CN2110147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4939A JP2020046537A (ja) 2018-09-19 2018-09-19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174939 2018-09-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14794U true CN211014794U (zh) 2020-07-14

Family

ID=6989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50184.3U Active CN211014794U (zh) 2018-09-19 2019-09-18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46537A (zh)
CN (1) CN21101479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46537A (ja)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9550B2 (en) Voice coil motor
JP639269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11014779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0753320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11718600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212341563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211014794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US10944312B2 (en) Actuator
KR20220150258A (ko) 렌즈구동모터
JP682621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5268181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JP732362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1108424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16216448U (zh) 振动马达
CN111095064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240171861A1 (en) Lens drive apparatus
US20190238040A1 (en) Actuator
WO2020100601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160007083A (ko) 렌즈구동모터
JP2023132242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220005619A (ko) 렌즈 구동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과 핸드폰
KR20200141416A (ko) 렌즈 구동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과 핸드폰
JPH0916993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0832105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08329503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