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26678U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26678U
CN211826678U CN202020308111.XU CN202020308111U CN211826678U CN 211826678 U CN211826678 U CN 211826678U CN 202020308111 U CN202020308111 U CN 202020308111U CN 211826678 U CN211826678 U CN 2118266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device
magnet
lens driving
recess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0811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友胜彦
长田宽志
田中俊行
稻垣康
猿馆彰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266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266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利用安装于壳体的间隔件实现的功能。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具有外周壁部和顶板部的壳体、基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线圈、磁铁、以及具有外侧部分、内侧部分和弹性臂部的上侧板簧。壳体形成为俯视观察呈矩形状。在顶板部(4B)的4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朝基座部件(18)侧凹陷的凹部(4C)。第四磁铁(5A4)以比第三凹部(4C3)与第四凹部(4C4)之间的距离(D3)长的方式延伸。上侧板簧(16)在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即第四夹持部分(CX4)被夹持在凹部与磁铁之间的状态下,外侧部分的另一部分即第四角部分(16b4)借助粘接剂(AD1)被固定在第四凹部。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例如涉及搭载于带照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包含:透镜保持架(透镜保持部件)、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的线圈、以及将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在光轴方向移动的板簧(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在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的上侧的上侧板簧、与箱状的磁轭(罩部件)的内侧的顶面之间配置有间隔件。该间隔件发挥当透镜保持部件朝上方移动时防止磁轭的顶面与上侧板簧接触的作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9231号公报
然而,上述的结构需要间隔件,因此存在带来部件数量的增大、组装工时的增大以及制造成本的增大的顾虑。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更简单的结构实现利用安装于罩部件的间隔件实现的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1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罩部件,具有包含4个侧板部的筒状的外周壁部和设置于上述外周壁部的一端部的顶板部;基座部件,与上述罩部件的上述顶板部对置;透镜保持部件,位于包含上述罩部件与上述基座部件的框体内,且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由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以及板簧,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具有被固定于上述罩部件的固定侧支承部、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可动侧支承部、以及设置在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与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之间的弹性臂部,其中,上述罩部件形成为俯视观察呈矩形状,且在上述顶板部的4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朝上述基座部件侧凹陷的凹部,上述磁铁以比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距离长的方式延伸,上述板簧为,在上述固定侧支承部的一部分被夹持在上述凹部与上述磁铁之间的状态下,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借助粘接剂被固定在上述凹部。
第2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1方案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板簧的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形成为矩形框状,在4个角部分分别形成有贯通孔,并且,在上述凹部中的从上述贯通孔露出的部分和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中的位于上述贯通孔的周围的部分附着有粘接剂。
第3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2方案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贯通孔呈非圆形状。
第4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3方案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贯通孔呈长方形,且配置成上述长方形的长边相对于上述侧板部倾斜地延伸。
第5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1方案~第4方案的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板簧具有与上述侧板部对置的边部分,上述边部分包含具有朝上述侧板部伸出的部分的宽幅部。
第6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5方案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凹部具有从上述顶板部的上述角部起沿着上述侧板部延伸的延伸凹部,上述磁铁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的与上述板簧的接触面隔着上述板簧而与上述延伸凹部对置。
第7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1方案~第4方案的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凹部具有从上述顶板部的上述角部起沿着上述侧板部延伸的延伸凹部,上述磁铁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的与上述板簧的接触面隔着上述板簧而与上述延伸凹部对置。
第8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5方案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弹性臂部的根部从以与上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上述板簧中的、位于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
第9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6方案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弹性臂部的根部从以与上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上述板簧中的、位于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
第10方案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在第1方案~第4方案的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弹性臂部的根部从以与上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上述板簧中的、位于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
第11方案所涉及的相机模块具有:第1方案~第10方案的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上述透镜体;以及与上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实用新型效果
借助上述的方案,提供一种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利用间隔件实现的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4是处于壳体被卸下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5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以及主视图。
图8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处于一部分的部件被省略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以及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对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之间的连接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基座部件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4是上部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以及组装图。
图15是壳体中的凹部以及角落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壳体中的凹部以及角落部的放大仰视图。
图17是上部组装体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18是上部组装体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透镜保持部件;2t…突设部;3…线圈;4…壳体;4A…侧板部;4B…顶板部;4C…凹部;4G…外周壁部;4k…开口;4kc…切缺部;4R…角落部;4s…收纳部;5…磁铁;6…板簧;7…金属部件;7A、7B…端子;7D…连接部件;12…筒状部;12d…底座部;12dh…凹陷;12h…檐部;12j…线圈支承部;13…卷绕部;16…上侧板簧;16b…角部分;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i…内侧部分;16r…边部分;18…基座部件;18k…开口;18t…突设部;26、26A、26B…下侧板簧;26c…内侧接合部分;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h…连接板部;26i…内侧部分;26k…切缺部;26p…第一连结部;26q…第二连结部;26t…贯通部;33、33A、33B…延伸部;33c…连接部;33k…插通部;33m…卷绕部;52…凸缘部;52k…切缺部;72、72A、72B…保持部;82…突堤部;82s…收容部;82u…内侧壁部;82v…外侧壁部;82w…侧壁部;82z…开放部;101…透镜驱动装置;AD1、AD2…粘接剂;CA…导电性粘接剂;CR…角凹部;CX…夹持部分;ER…延伸凹部;FS…平坦面;JD…光轴方向;LS…透镜体;MK…驱动机构;NS…窄幅部;RG…固定侧部件;RS…弯曲面;RT…根部;TH…贯通孔;WS…宽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的(B)是从Y2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的(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的(A)是将壳体4卸下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与图2的(A)对应。图4的(B)是从Y2侧观察的、将壳体4卸下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所示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LS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透镜体LS的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MK;作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在光轴方向JD移动的支承部件的板簧6;以及供板簧6固定的固定侧部件RG。透镜体LS例如是具备至少1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且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JD。光轴方向JD包含透镜体LS的光轴的方向、以及与光轴平行的方向。
驱动机构MK如图1所示包含:卷绕成环状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配置的4个磁铁5。固定侧部件RG包含:作为罩部件的矩形箱状的壳体4;以及埋入有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
金属部件7如图3的(B)所示包含实现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端子7A以及7B。板簧6包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含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
壳体4如图2的(A)所示与基座部件18结合而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框体。壳体4具有:矩形环状的外周壁部4G;以及以与外周壁部4G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除去了角部的平板状的顶板部4B。这是因为在顶板部4B的4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朝基座部件18侧(Z2侧)凹陷的凹部4C。
凹部4C形成为从顶板部4B的平板状的面朝下方(Z2方向)凹陷。这是为了在凹部4C的顶面即下表面(Z2侧的面)与磁铁5的上表面(Z1侧的面)之间夹持上侧板簧16。具体地说,凹部4C如图2的(A)所示具有:与顶板部4B的角部对应的角凹部CR;以及从角凹部CR起沿着侧板部4A延伸的2个延伸凹部ER。图2的(A)示出凹部4C中的1个即第一凹部4C1的2个延伸凹部ER和1个角凹部CR。
外周壁部4G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4个侧板部4A和形成为曲板状的4个角落部4R。具体地说,侧板部4A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以及与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分别垂直且相互对置的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的各个与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的各个典型地相互垂直。进而,在相邻的2个侧板部4A之间存在将两者相连的角落部4R。角落部4R的上端与在构成顶板部4B的四角的角部形成的凹部4C相连。具体地说,角落部4R形成为曲板状,包含第一角落部4R1~第四角落部4R4。凹部4C包含第一凹部4C1~第四凹部4C4。第一角落部4R1配置在第一侧板部4A1与第二侧板部4A2之间,且与第一凹部4C1的角凹部CR相连。第二角落部4R2配置在第二侧板部4A2与第三侧板部4A3之间,且与第二凹部4C2的角凹部CR相连。第三角落部4R3配置在第三侧板部4A3与第四侧板部4A4之间,且与第三凹部4C3的角凹部CR相连。第四角落部4R4配置在第四侧板部4A4与第一侧板部4A1之间,且与第四凹部4C4的角凹部CR相连。
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4k。进而,在开口4k,以朝各个凹部4C扩展的方式形成有切缺部4kc。切缺部4kc例如用于在将透镜体LS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保持透镜保持部件2。但是,切缺部4kc也可以省略。切缺部4kc包含以与第一凹部4C1~第四凹部4C4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切缺部4kc1~第四切缺部4kc4。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安装在安装有摄像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之上。透镜驱动装置101、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LS、以与透镜体LS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摄像元件、以及基板构成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A、端子7A以及基板、且经由下侧板簧26B、端子7B以及基板而与电源连接。若在线圈3流过有电流,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JD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通过利用该电磁力在摄像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沿着光轴方向JD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实现自动调焦功能。具体地说,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朝从摄像元件离开的方向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且能够朝接近摄像元件的方向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着,对透镜保持部件2与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的(B)是示出在图5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在图6的(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的(B)是从Y2侧观察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主视图。图8的(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的(B)是示出在图8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9的(A)是图8的(B)所示的部分S的放大图,图9的(B)是图6的(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图10的(A)是金属部件7以及基座部件18被省略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的(B)是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后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来制作。具体地说,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5的(A)所示包含:以沿着光轴方向JD贯通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及形成在光轴方向JD上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作为第一突出部的凸缘部(凸边状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形成为朝径向外侧突出、即朝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突出。并且,筒状部12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Z1侧)形成为圆筒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12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槽,以便供透镜体LS装配。但是,透镜体LS也可以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筒状部12。在该情况下,螺纹槽可以省略。并且,在筒状部12,夹着光轴而在4个部位设置有在被摄体侧的端面具有凹陷12dh的底座部12d。在底座部12d,如图4的(A)所示,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且借助粘接剂被固定。
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如图5的(A)所示,设置有作为从内侧对线圈3进行支承的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俯视观察具有八边形状的外形,以便能够对八角环状的线圈3进行支承。
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摄体侧,在4个部位形成有以在光轴方向JD上与作为第一突出部的凸缘部52对置的方式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作为第二突出部的檐部12h。在本实施方式中,檐部12h形成为朝向壳体4的侧板部4A而朝外侧突出、即朝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突出。进而,如图5的(B)所示,线圈3以由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在光轴方向JD上被夹在檐部12h与凸缘部52之间的方式呈环状地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
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部分处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在凸缘部52,如图6的(B)所示,夹着透镜体LS的光轴形成有2个切缺部52k。进而,在切缺部52k的一方插通有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A、在切缺部52k的另一方插通有线圈3的卷绕末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B。形成切缺部52k的凸缘部52的缘部构成为弯曲。这是为了防止或者抑制与缘部接触的线圈3的线材断线。
凸缘部52如图6的(A)所示包含:从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朝下方(Z2方向)突出的、方形凸状的2个保持部72;圆形凸状的6个突设部2t;以及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形成的2个突堤部82。
保持部72如图6的(B)所示包含: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始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A;以及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末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于保持部72而被保持。
突设部2t如图6的(A)以及图10的(A)所示包含: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3个突设部2t;以及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3个突设部2t。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装配并固定于突设部2t。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对插通于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贯通孔的突设部2t进行热铆来实现。另外,热铆也可以是冷铆。在图6的(A)以及图6的(B)中,突设部2t以热铆后的末端变形的状态图示。在其他图中也同样。
突堤部82如图6的(A)所示包含: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侧的内侧壁部82u;与内侧壁部82u对置而位于外侧的外侧壁部82v;以及在靠近保持部72的一侧位于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的侧壁部82w。在距保持部72远的突堤部82一侧,如图9的(A)所示,形成有壁部被切缺的开放部82z。进而,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包围的空间形成收容部82s。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堤部82形成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因此,保持部72的侧壁被作为突堤部82的侧壁部82w适当利用。因而,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收容部82s。位于保持部72A的附近的收容部82s构成为能够收容将线圈3的延伸部33A与下侧板簧26A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同样,位于保持部72B的附近的收容部82s构成为能够收容将线圈3的延伸部33B与下侧板簧26B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驱动机构MK如图10的(B)所示包含:线圈3;以及以与构成壳体4的4个侧板部4A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的4个磁铁5。具体地说,磁铁5包含第一磁铁5A1~第四磁铁5A4。第一磁铁5A1以与第一侧板部4A1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二磁铁5A2以与第二侧板部4A2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三磁铁5A3以与第三侧板部4A3对置的方式配置,第四磁铁5A4以与第四侧板部4A4对置的方式配置。进而,驱动机构MK利用在线圈3流过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产生驱动力(推力),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上下移动。
线圈3如图6的(B)所示通过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导电性的线材形成。线圈3包含:卷绕成环状而形成的卷绕部13;以及从卷绕部13延伸并卷绕于保持部72的延伸部33。在图6的(B)中,为了清晰,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表面由绝缘部件包覆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示出卷绕部13的其他的图也同样。
延伸部33包含:在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始端部分)相连的延伸部33A;以及在线圈3的卷绕末端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末端部分)相连的延伸部33B。
具体地说,延伸部33A如图9的(A)所示包含: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的连接部33c;以及插通于切缺部52k并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朝被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同样,延伸部33B如图9的(B)所示包含:卷绕于保持部72B的卷绕部33m;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的连接部33c;以及插通于切缺部52k并从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朝被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3A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之前即形成卷绕部13之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A。在图9的(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保持部72A卷绕3匝。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保持部72A,延伸部33A的一部分由保持部72A保持。但是,延伸部33A也可以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后卷绕于保持部72A。
接着,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有线材。此时,如图9的(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且通过壁部被切缺的开放部82z。进而,线材从凸缘部52的下侧通过切缺部52k而朝凸缘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通过切缺部52k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
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在从凸缘部52的下侧朝上侧延伸时如图9的(A)所示构成为与凸缘部52的缘部接触。因此,当因落下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强冲击时,线圈3的延伸部33A被按压于凸缘部52的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的缘部构成为弯曲。因此,延伸部33A难以被凸缘部52的缘部切断。也可以构成为,与延伸部33B接触的凸缘部52的缘部也弯曲。
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圈3的卷绕部13如图5的(B)所示配置在包围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位置。并且,卷绕部13在由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的(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以由檐部12h和凸缘部52夹持的方式被固定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并且,卷绕部13的内周面由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平衡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以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因而,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透镜体LS的光轴构成为容易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一致。
若线材朝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卷绕结束,则与卷绕部13的卷绕末端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B如图9的(B)所示从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经由切缺部52k而被朝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引出。具体地说,插通部33k通过切缺部52k,连接部33c通过突堤部82的开放部82z并且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被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B。在图9的(B)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B在保持部72B卷绕有3匝。
在突堤部82,在距保持部72B远的一侧形成有壁部被切缺的开放部82z。延伸部33B的连接部33c通过开放部82z而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突堤部82与延伸部33B之间的干涉,避免透镜保持部件2与下侧板簧26B之间的间隙的增大,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尺寸在光轴方向JD上变大。
接着,对壳体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通过对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冲压加工以及拉深加工来制作。由于由非磁性金属形成,因此,关于壳体4,即便当在双镜头型的便携设备等中与透镜驱动装置101邻接地配置有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该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所包含的驱动机构造成磁力上的不良影响。具体地说,壳体4如图2的(A)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进而,壳体4具有:矩形环状的外周壁部4G;以及以与外周壁部4G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的、除凹部4C之外呈平板状的顶板部4B。外周壁部4G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4个侧板部4A。关于这样构成的壳体4,如图10的(B)所示,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纳于收纳部4s,并且,如图2的(A)所示,与基座部件18结合而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框体。但是,壳体4也可以用由铁等磁性金属形成的罩替换。在该情况下,壳体4作为磁轭发挥功能。
接着,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磁铁5如图1所示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且配置成沿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延伸。进而,4个磁铁5如图10的(B)所示位于线圈3的外侧,且配置成沿着构成壳体4的4个侧板部4A的各个。进而,借助粘接剂而被固定于侧板部4A各自的内表面。并且,磁铁5例如配置成内侧为N极、外侧为S极。
接着,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1是对板簧6进行说明的图。图11的(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的(B)是下侧板簧26的俯视图。图12是对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连接状态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2的(A)是图10的(A)所示的部分T的放大图,图12的(B)是从X2侧观察图10的(A)所示的部分T时的下侧板簧26A、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的(A)以及图12的(B)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导电性粘接剂CA由交叉阴影线示出。图13是对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3的(A)是基座部件18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3的(B)是示出在基座部件18组装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状态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板簧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板簧6如图1所示包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以使得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朝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在空中。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作为用于朝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
上侧板簧16如图11的(A)所示呈大致矩形状,包含: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4个弹性臂部16g。具体地说,上侧板簧16形成为框状,具有以夹着中心对置的方式设置的2个内侧部分16i。外侧部分16e具有:4个角部分16b;以及将相邻的2个角部分16b连接的4个边部分16r。边部分16r的一部分由构成壳体4的顶板部4B的一部分的凹部4C的下表面和磁铁5的上表面夹持而被固定。这样,壳体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更具体地说,角部分16b包含第一角部分16b1~第四角部分16b4。在第一角部分16b1形成有第一贯通孔TH1,在第二角部分16b2形成有第二贯通孔TH2,在第三角部分16b3形成有第三贯通孔TH3,在第四角部分16b4形成有第四贯通孔TH4。第一贯通孔TH1呈长方形,且配置成长方形的长边之一与外周壁部4G的第一角落部4R1对置。第一贯通孔TH1也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圆角长方形等其他形状。第二贯通孔TH2~第四贯通孔TH4也同样。
第一贯通孔TH1~第四贯通孔TH4分别例如被作为用于对朝壳体4内组装上侧板簧16时使用的夹具进行引导的引导孔利用。并且,第一贯通孔TH1~第四贯通孔TH4分别例如被作为用于将壳体4与上侧板簧16固定的粘接剂的积存部利用。
边部分16r包含第一边部分16r1~第四边部分16r4。第一边部分16r1构成为连接第一角部分16b1与第四角部分16b4。第二边部分16r2构成为连接第一角部分16b1与第二角部分16b2。第三边部分16r3构成为连接第二角部分16b2与第三角部分16b3。第四边部分16r4构成为连接第三角部分16b3与第四角部分16b4。第一边部分16r1包含:具有朝第一侧板部4A1伸出的部分的第一宽幅部WS1;以及在延伸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宽幅部WS1的两侧的2个第一窄幅部NS1。第二边部分16r2包含:具有朝第二侧板部4A2伸出的部分的第二宽幅部WS2;以及在延伸方向上配置在第二宽幅部WS2的两侧的2个第二窄幅部NS2。第三边部分16r3包含:具有朝第三侧板部4A3伸出的部分的第三宽幅部WS3;以及在延伸方向上配置在第三宽幅部WS3的两侧的2个第三窄幅部NS3。第四边部分16r4包含:具有朝第四侧板部4A4伸出的部分的第四宽幅部WS4;以及在延伸方向上配置在第四宽幅部WS4的两侧的2个第四窄幅部NS4。
弹性臂部16g包含以与壳体4中的第一凹部4C1~第四凹部4C4分别对应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弹性臂部16g1~第四弹性臂部16g4。第一弹性臂部16g1~第四弹性臂部16g4位于对应的第一凹部4C1~第四凹部4C4的内侧(光轴侧)。即、第一弹性臂部16g1~第四弹性臂部16g4构成为各自的弹性变形不会被第一凹部4C1~第四凹部4C4妨碍。
当上侧板簧16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的(A)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底座部12d(参照图5的(A))。进而,通过将内侧部分16i与底座部12d用粘接剂固定,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侧部分16e如图4的(B)所示与磁铁5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且被夹持在顶板部4B的凹部4C的下表面(在图4的(B)中未图示)与磁铁5的上表面之间而被固定。
上侧板簧16如图11的(A)所示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进而,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被固定于壳体4。因此,上侧板簧16将透镜保持部件2平衡良好地支承在空中。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的(B)所示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呈半圆形状。进而,包含: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摄像元件侧的内侧部分26i;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弹性臂部26g。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如图11的(B)所示包含: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之间连接的2个第一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当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6个突设部2t分别插通于在图11的(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设置的圆形的贯通孔并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并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或者冷铆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以下,主要对下侧板簧26A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关于下侧板簧26A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下侧板簧26B。
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的(B)所示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对置。即、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如图12的(A)所示与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对置。进而,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如图12的(B)所示通过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被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缘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而延伸。
在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的(A)所示,在与突堤部82的开放部82z对置的位置,作为贯通部26t设置有2个切缺,并且,在与外侧壁部82v对置的位置,设置有U字形状的切缺部26k。贯通部26t仰视观察设置在与突堤部82的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各自的端部对应的位置。根据该配置,贯通部26t防止导电性粘接剂CA在下侧板簧26A的Z1侧的表面传导而朝Y2侧扩展。并且,切缺部26k防止导电性粘接剂CA在下侧板簧26A的Z1侧的表面传导而朝外侧壁部82v侧(X2侧)扩展。即、容易朝内侧壁部82u侧(X1侧)扩展。这是为了使得连接部33c的整周周围均由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
当下侧板簧26A被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的(B)所示,保持部72A以其末端位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相比内侧部分26i朝下方(Z2方向)突出。并且,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卷绕于保持部72A。
下侧板簧26A和线圈3的延伸部33A借助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具体地说,在将下侧板簧26A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前,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由突堤部82包围的收容部82s涂布导电性粘接剂CA,然后将下侧板簧26A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进而,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进行热铆,且导电性粘接剂CA热固化。从导电性粘接剂CA朝收容部82s的涂布至导电性粘接剂CA的热固化为止,在以使得保持部72朝向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将透镜保持部件2上下翻转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关于导电性粘接剂CA,即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被适当地保持在所期望的位置(收容部82s内的位置)。进而,由于连接部33c的一部分配置在收容部82s内,因此被埋设在导电性粘接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接剂CA不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
并且,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延伸部33A也可以并非通过导电性粘接剂CA而是通过钎焊电连接。在该情况下,焊料配置在下侧板簧26A的Z2侧,将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电连接。
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1的(B)所示包含:与基座部件18卡合的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以及将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连接的第二连结部26q。设置在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的贯通孔与设置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的突设部18t(参照图13的(A))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位并固定在基座部件18。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的(B)所示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进而,下侧板簧26A在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在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与基座部件18连接。对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根据该结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能够朝光轴方向JD移动的状态平衡良好地支承在空中。
接着,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含:对上侧板簧16进行固定的壳体4以及磁铁5;以及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固定的基座部件18。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制作。进而,基座部件18以在光轴方向JD上与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方式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Z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如图13的(A)所示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
并且,在基座部件18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置有朝上方突出的6个突设部18t。突设部18t插通于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并嵌合。此时,突设部18t被实施热铆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另外,热铆也可以是冷铆。在图13的(A)以及图13的(B)中,突设部18t以热铆后的末端变形的状态示出。在其他图中也同样。
在基座部件18,如图13的(A)所示,通过嵌件成型埋入有由铜或者铁或者包含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形成的金属部件7。金属部件7包含端子7A以及7B,端子7A以及7B各自的一部分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进而,相互电绝缘的端子7A以及7B分别与安装有摄像元件等的基板(未图示)电连接。并且,端子7A与下侧板簧26A电连接,端子7B与下侧板簧26B电连接。此外,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端子7A和下侧板簧26A、或者经由端子7B和下侧板簧26B而接受电流的供给。
在基座部件18,还通过嵌件成型埋入有与端子7A以及7B同样由铜或者铁或者包含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的材料的金属形成的连接部件7D。连接部件7D如图2所示在位于构成壳体4的外周壁部4G的四角的角落部4R的下端部的部位使一部分露出。关于基座部件18,在壳体4的侧板部4A的内表面与基座部件18的外周侧面组合而被定位后,连接部件7D与位于壳体4的四角的角落部4R的下端部被焊接,从而被固定于壳体4。壳体4与基座部件18也可以至少局部地由粘接剂固定。
接着,参照图14~图17,对由壳体4、磁铁5以及上侧板簧16构成的上部组装体UA进行说明。图14是上部组装体UA的分解立体图以及组装图。
图15是壳体4中的凹部4C以及角落部4R的放大立体图,包含图15的(A)~图15的(C)。具体地说,图15的(A)是第四凹部4C4以及第四角落部4R4的放大立体图。图15的(B)是上侧板簧16被安装于壳体4时的第四凹部4C4以及第四角落部4R4的放大立体图。图15的(C)是进一步将磁铁5安装于壳体4时的第四凹部4C4以及第四角落部4R4的放大立体图,相当于图14的部分V的放大图。
图16是壳体4中的凹部4C以及角落部4R的放大仰视图,包含图16的(A)以及图16的(B)。具体地说,图16的(A)是将上侧板簧16安装于壳体4时的第四凹部4C4以及第四角落部4R4的放大仰视图。图16的(B)是进一步将磁铁5安装于壳体4时的第四凹部4C4以及第四角落部4R4的放大仰视图,相当于从Z2侧观察图14的部分V的时的放大图。
图17是上部组装体UA的一部分的仰视图。具体地说,图17是上部组装体UA的背面侧部分(Y1侧的部分)的仰视图。
以下,主要对第四凹部4C4的周边的构造进行说明。但是,关于第四凹部4C4的周边的构造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第一凹部4C1~第三凹部4C3各自的周边的构造。
上部组装体UA的组装在使壳体4上下翻转的状态下、即使顶板部4B的上表面(Z1侧的面)朝下的状态下进行。
具体地说,如图15的(A)所示,壳体4以在第四凹部4C4的Z2侧形成的平坦面FS朝向铅垂上方的方式配置。图15的(A)以点状图案示出平坦面FS。第一凹部4C1~第四凹部4C4各自的平坦面FS构成为位于同一平面上。
然后,上侧板簧16被载置于壳体4的第一凹部4C1~第四凹部4C4各自的平坦面FS。具体地说,上侧板簧16的第四角部分16b4如图15的(B)所示被载置于第四凹部4C4的平坦面FS。图15的(B)以点状图案示出载置于平坦面FS的上侧板簧16。
进而,第四凹部4C4中的从第四贯通孔TH4露出的部分、以及上侧板簧16的下表面(Z2侧的面)中的位于第四贯通孔TH4的周围的部分构成为附着有粘接剂AD1(参照图16的(B))。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AD1在上侧板簧16安装于壳体4后涂布于第四贯通孔TH4的部位。这是因为:若在上侧板簧16安装于壳体4前进行涂布,则存在因在第四凹部4C4的平坦面FS与上侧板簧16的上表面(Z1侧的面)之间固化的多余的粘接剂而导致上侧板簧16从平坦面FS浮起的顾虑。但是,关于粘接剂AD1,若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浮起的产生,则也可以在上侧板簧16安装于壳体4前涂布于第四凹部4C4的平坦面FS中的与第四贯通孔TH4对应的部分。这是为了提高壳体4与上侧板簧16之间的粘接强度。
并且,上侧板簧16如图15的(B)所示以第一边部分16r1的第一宽幅部WS1的外侧端面与第一侧板部4A1的内壁面接触、且第一边部分16r1的第一窄幅部NS1的外侧端面不与第一侧板部4A1的内壁面以及第四凹部4C4的弯曲面RS接触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并且,上侧板簧16以第四边部分16r4的第四宽幅部WS4的外侧端面与第四侧板部4A4的内壁面接触、且第四边部分16r4的第四窄幅部NS4的外侧端面不与第四侧板部4A4的内壁面以及第四凹部4C4的弯曲面RS接触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未图示的第二边部分16r2以及第三边部分16r3也同样。这样,4个宽幅部WS作为相对于外周壁部4G的4个内壁面的定位部发挥功能。因此,宽幅部WS能够提高上侧板簧16相对于壳体4的定位的精度。并且,宽幅部WS能够防止窄幅部NS与外周壁部4G的内壁面或者凹部4C的弯曲面RS干涉而角部分16b从平坦面FS浮起。另外,弯曲面RS是位于外周壁部4G与凹部4C之间的曲面状的部分的面。
更具体地说,上侧板簧16如图16的(A)所示以第四角部分16b4的一部分、第四边部分16r4的左侧(X1侧)的第四窄幅部NS4的一部分、以及第一边部分16r1的前侧(Y1侧)的第一窄幅部NS1的一部分与第四凹部4C4的平坦面FS接触的方式配置。图16的(A)的密点状图案CT1示出上侧板簧16与第四凹部4C4的平坦面FS之间的接触面的大小。另外,在图16的(A)中,稀疏的点状图案示出壳体4。
进而,上侧板簧16以第四边部分16r4的第四宽幅部WS4的外侧的端面与第四侧板部4A4的内壁面接触、且第四边部分16r4的第四窄幅部NS4的外侧的端面与第四侧板部4A4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成为距离D1的方式配置在壳体4内。
并且,上侧板簧16以第四角部分16b4的外侧的端面与第四角落部4R4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成为距离D2的方式配置在壳体4内。此外,上侧板簧16以长方形的第四贯通孔TH4的长边沿着第四角部分16b4的外侧的端面延伸、且与第四角落部4R4的内壁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壳体4内。
在上侧板簧16被配置在壳体4内后,磁铁5被载置于上侧板簧16的Z2侧的面。具体地说,磁铁5如图15的(C)所示载置于上侧板簧16的边部分16r之上。图15的(C)中用点状图案示出载置在上侧板簧16之上的磁铁5。
更具体地说,第一磁铁5A1如图16的(B)所示以利用第四凹部4C4的平坦面FS与第一磁铁5A1的Z1侧的面夹持上侧板簧16的第一边部分16r1的前侧的第一窄幅部NS1的方式配置在壳体4内。图16的(B)的密点状图案示出第一窄幅部NS1中的由平坦面FS和第一磁铁5A1的Z1侧的面夹持的夹持部分CX(第一夹持部分CX1(第一前侧夹持部分CX1F))的大小。同样,图16的(B)的另外的密点状图案示出第四窄幅部NS4中的由平坦面FS和第四磁铁5A4的Z1侧的面夹持的夹持部分CX(第四夹持部分CX4(第四左侧夹持部分CX4L))的大小。另外,在图16的(B)中,交叉阴影线示出粘接剂AD1以及粘接剂AD2,稀疏的点状图案示出壳体4。
在磁铁5被配置于壳体4内后,磁铁5借助粘接剂AD2被固定在壳体4的外周壁部4G的内壁面。具体地说,第四磁铁5A4如图16的(B)所示借助涂布在第四磁铁5A4的Z2侧的面中的Y1侧的端部的粘接剂AD2而被固定在第四侧板部4A4的内壁面。同样,第一磁铁5A1借助涂布在第一磁铁5A1的Z2侧的面中的X1侧的端部的粘接剂AD2而被固定在第一侧板部4A1的内壁面。关于第二磁铁5A2以及第三磁铁5A3也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板簧16固定于壳体4的粘接剂AD1、以及将磁铁5固定于壳体4的粘接剂AD2通过1次加热处理同时固化。但是,粘接剂AD1以及粘接剂AD2也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处理同时固化,也可以通过加热处理或者紫外线照射处理分别固化。
磁铁5构成为比相邻的2个凹部4C之间的距离更长地延伸。即、磁铁5的延伸方向上的2个端部分别隔着上侧板簧16而与构成凹部4C的延伸凹部ER对置。
具体地说,第四磁铁5A4如图17所示构成为具有比第三凹部4C3与第四凹部4C4之间的距离D3长的长度L1。即、第四磁铁5A4构成为第四左侧夹持部分CX4L与第四右侧夹持部分CX4R之间的距离D4比距离D3长。第四右侧夹持部分CX4R是第四边部分16r4的第四窄幅部NS4中的由第三凹部4C3的平坦面FS与第四磁铁5A4的Z1侧的面夹持的部分,与第四左侧夹持部分CX4L一起构成第四夹持部分CX4。
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的根部RT构成为从与由壳体4和磁铁5夹持的部分对应的位置朝内侧延伸。具体地说,上侧板簧16的第四弹性臂部16g4的第四根部RT4如图16的(B)以及图17所示构成为从与第四左侧夹持部分CX4L对应的位置朝内侧延伸。同样,上侧板簧16的第三弹性臂部16g3的第三根部RT3如图17所示构成为从与第四右侧夹持部分CX4R对应的位置朝内侧延伸。这是为了抑制或者防止当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时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晃动。
但是,弹性臂部16g的根部RT也可以构成为从边部分16r的其他位置朝内侧延伸。此处,参照图18对弹性臂部16g的根部RT的另外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8是上部组装体UA的另外的构成例的一部分的仰视图。具体地说,图18是上部组装体UA的另外的构成例的背面侧部分(Y1侧的部分)的仰视图,与图17对应。图18的上部组装体UA在上侧板簧16的形状上,与图17的上部组装体UA不同。
在图18的例子中,第四弹性臂部16g4的第四根部RT4构成为从与第四边部分16r4的中央部分对应的位置朝内侧延伸。具体地说,第四根部RT4可以构成为从第四边部分16r4中的、同与第三凹部4C3以及第四凹部4C4均不接触的部分即位于第四左侧夹持部分CX4L与第四右侧夹持部分CX4R之间的部分对应的位置朝内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关于图18的上侧板簧16,与如图17所示弹性臂部16g的根部RT从靠近角部分16b的位置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弹性臂部16g。因此,图18的结构能够提高弹性臂部16g的设计自由度。
并且,在该结构中,粘接剂AD1朝图16的(B)所示那样的第四角部分16b4的涂布可以省略。这是因为:即便在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的情况下,第四角部分16b4也不会从第四凹部4C4的平坦面FS浮起。即、这是因为:由于第四弹性臂部16g4的第四根部RT4相对于第四左侧夹持部分CX4L位于第四角部分16b4的相反侧,因此,即便在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的情况下,第四根部RT4的上下移动也不会传递至第四角部分16b4。
边部分16r的宽幅部WS也可以构成为仰视观察相比磁铁5的内侧的端部朝内侧突出。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第四边部分16r4的第四宽幅部WS4也可以构成为仰视观察相比第四磁铁5A4的内侧的端部而以突出量D5朝内侧突出。突出量D5可以通过与图17的结构相比增大第四宽幅部WS4的宽度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缩小第四磁铁5A4的宽度来实现。
根据该结构,上侧板簧16能够防止当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时弹性臂部16g的根部RT与磁铁5的内侧的端部干涉。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作为罩部件的壳体4,具有包含4个侧板部4A的筒状的外周壁部4G和设置在外周壁部4G的一端部的顶板部4B;基座部件18,与壳体4的顶板部4B对置;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包含壳体4和基座部件18的框体的内部,且能够保持透镜体LS;线圈3,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磁铁5,与线圈3对置;以及上侧板簧16,具有固定于壳体4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以及设置在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弹性臂部16g,且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进而,壳体4形成为俯视观察呈矩形状,且在顶板部4B的4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朝基座部件18侧凹陷的凹部4C。磁铁5以比相邻的2个凹部4C之间的距离长的方式延伸。上侧板簧16在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被夹持在凹部4C与磁铁5之间的状态下,外侧部分16e的至少另一部分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凹部4C。例如,上侧板簧16如图17所示在第四左侧夹持部分CX4L的部位被夹持在第四凹部4C4的下表面(顶面)与第四磁铁5A4的上表面之间的状态下,在第四角部分16b4的部位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第四凹部4C4。
根据该结构,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原本由间隔件实现的功能。因此,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无需利用间隔件,能够抑制或者防止上侧板簧16与壳体4的顶面接触。结果,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即便不利用随着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尺寸变小而借助注射成型或者冲压成型等进行的制作越来越困难的间隔件,也能够实现与借助间隔件实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并且,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组装工时的削减以及制造成本的削减。另外,关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也可以在被夹持在凹部4C与磁铁5之间的部分也设置有粘接剂,从而被固定于凹部4C以及磁铁5的至少一方。
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优选形成为框状。更优选的是,外侧部分16e形成为矩形框状,以便与矩形箱状的壳体4匹配。进而,外侧部分16e构成为,在4个角部分16b分别形成有贯通孔TH,并且,在凹部4C中的从贯通孔TH露出的部分和外侧部分16e中的位于贯通孔TH的周围的部分附着有粘接剂AD1(参照图16的(B))。根据该结构,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利用涂布在贯通孔TH及其周边的粘接剂AD1将上侧板簧16可靠地固定于壳体4。
贯通孔TH也可以呈非圆形状。这样,贯通孔TH的开口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状以外的任意的形状,因此能够构成为根据需要而增大开口面积。结果,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壳体4与上侧板簧16之间的粘接强度。
贯通孔TH例如也可以呈长方形,且配置成其长方形的长边与外周壁部4G的角落部4R对置。即、贯通孔TH可以配置成其长方形的长边相对于侧板部4A倾斜(非平行)地延伸。根据该结构,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在上侧板簧16的角部分16b增大贯通孔TH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即、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增大供粘接剂AD1填充的区域即贯通孔TH的开口面积。结果,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壳体4与上侧板簧16之间的粘接强度。
上侧板簧16优选具有与侧板部4A对置的边部分16r。进而,边部分16r优选构成为包含具有朝侧板部4A伸出的部分的宽幅部WS。根据该结构,上侧板簧16并非利用角部分16b、而是通过利用边部分16r来实现相对于壳体4的外周壁部4G的定位。因此,关于上侧板簧16,即便在壳体4的外周壁部4G包含形成为曲板状的角落部4R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边部分16r与侧板部4A的内壁面接触而防止角部分16b与角落部4R干涉。
凹部4C也可以具有从顶板部4B的角部沿着侧板部4A延伸的延伸凹部ER。进而,磁铁5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的、与上侧板簧16的接触面可以配置成隔着上侧板簧16与延伸凹部ER对置。
例如,如图16的(B)所示,第四凹部4C4可以具有从顶板部4B的角部起分别沿着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四侧板部4A4延伸的2个延伸凹部ER。进而,第一磁铁5A1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的、与上侧板簧16的接触面也可以包含与第一前侧夹持部分CX1F对应的部分、且配置成隔着上侧板簧16而与延伸凹部ER对置。根据该结构,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实现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由延伸凹部ER和磁铁5夹持的状态。结果,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因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下移动而导致的上侧板簧16的晃动。
弹性臂部16g的根部RT也可以构成为从以与磁铁5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上侧板簧16中的、位于相邻的2个凹部4C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例如,如图18所示,第四弹性臂部16g4的第四根部RT4可以构成为从构成以与第四磁铁5A4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第四边部分16r4的第四宽幅部WS4中的、位于第三凹部4C3与第四凹部4C4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换言之,第四根部RT4可以构成为从相比与第四夹持部分CX4对应的位置靠近第四边部分16r4的中央的位置朝内侧延伸。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实现弹性臂部16g的长度的延长。即、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弹性臂部16g的设计自由度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具有:插入工序,将上侧板簧16装入壳体4的内部,使凹部4C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接触;夹持工序,将以比相邻的2个凹部4C之间的距离长的方式延伸的磁铁5装入壳体4的内部,利用凹部4C和磁铁5来夹持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以及固定工序,将磁铁5用粘接剂AD2固定于壳体4。例如,上述的制造方法具有:插入工序,如图15的(B)所示,将上侧板簧16装入壳体4的内部,使壳体4的第一凹部4C1与上侧板簧16的第一角部分16b1接触;夹持工序,如图17所示,将以比第三凹部4C3与第四凹部4C4之间的距离D3长的方式延伸的第四磁铁5A4装入壳体4的内部,利用第四凹部4C4和第四磁铁5A4来夹持第四边部分16r4;以及固定工序,将第四磁铁5A4用粘接剂AD2固定于壳体4。根据该方法,能够制造省略了间隔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
上述的制造方法优选还具有涂布工序,在该涂布工序中,以附着于凹部4C和贯通孔TH的方式涂布粘接剂AD1。例如,上述的制造方法还具有涂布工序,在该涂布工序中,如图16的(A)以及图16的(B)所示,以附着于第四凹部4C4和第四贯通孔TH4的方式涂布粘接剂AD1。根据该方法,能够制造壳体4与上侧板簧16牢固地接合的透镜驱动装置101。
上述的固定工序优选包含:以附着于磁铁5和壳体4的侧板部4A的方式涂布粘接剂AD2的工序;以及使粘接剂AD2固化的工序。例如,固定工序如图17所示包含:以附着于第四磁铁5A4的下表面(Z2侧的面)和第四侧板部4A4的内壁面的方式涂布粘接剂AD2的工序;以及使粘接剂AD2固化的工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形以及置换。并且,关于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并不矛盾就能够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52设置有2个供线圈3的延伸部33通过的切缺部52k,但只要能够保持线圈3的卷绕部13即可,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的切缺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将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电连接、且将下侧板簧26B与延伸部33B电连接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带手抖补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也可以形成为将上侧板簧分割为两个而形成一对,并与延伸部33A以及延伸部33B分别电连接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侧(Z1侧)设置具有切缺部的凸缘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铁5以沿着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的各个的方式配置有4个。然而,磁铁5也可以以沿着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的各个的方式仅配置有2个,也可以以沿着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的各个的方式仅配置有2个。

Claims (11)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罩部件,具有包含4个侧板部的筒状的外周壁部和设置于上述外周壁部的一端部的顶板部;
基座部件,与上述罩部件的上述顶板部对置;
透镜保持部件,位于包含上述罩部件与上述基座部件的框体内,且能够保持透镜体;
线圈,由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
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以及
板簧,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具有被固定于上述罩部件的固定侧支承部、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可动侧支承部、以及设置在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与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之间的弹性臂部,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罩部件形成为俯视观察呈矩形状,且在上述顶板部的4个角部分别形成有朝上述基座部件侧凹陷的凹部,
上述磁铁以比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距离长的方式延伸,
上述板簧为,在上述固定侧支承部的一部分被夹持在上述凹部与上述磁铁之间的状态下,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借助粘接剂被固定在上述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簧的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形成为矩形框状,在4个角部分分别形成有贯通孔,并且,在上述凹部中的从上述贯通孔露出的部分和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中的位于上述贯通孔的周围的部分附着有粘接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贯通孔呈非圆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贯通孔呈长方形,且配置成上述长方形的长边相对于上述侧板部倾斜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簧具有与上述侧板部对置的边部分,
上述边部分包含具有朝上述侧板部伸出的部分的宽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具有从上述顶板部的上述角部起沿着上述侧板部延伸的延伸凹部,
上述磁铁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的与上述板簧的接触面隔着上述板簧而与上述延伸凹部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具有从上述顶板部的上述角部起沿着上述侧板部延伸的延伸凹部,
上述磁铁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的与上述板簧的接触面隔着上述板簧而与上述延伸凹部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臂部的根部从以与上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上述板簧中的、位于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臂部的根部从以与上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上述板簧中的、位于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臂部的根部从以与上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上述板簧中的、位于相邻的2个上述凹部之间的位置朝内侧延伸。
1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上述透镜体;以及
与上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CN202020308111.XU 2019-03-14 2020-03-13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Active CN2118266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7680A JP2020148972A (ja) 2019-03-14 2019-03-14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047680 2019-03-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6678U true CN211826678U (zh) 2020-10-30

Family

ID=72430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08111.XU Active CN211826678U (zh) 2019-03-14 2020-03-13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48972A (zh)
CN (1) CN2118266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2926A (zh) * 2021-06-29 2021-10-29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磁条定位组件、驱动模组及摄像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43610A (ja) 2020-09-04 2022-03-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燃料電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2926A (zh) * 2021-06-29 2021-10-29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磁条定位组件、驱动模组及摄像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48972A (ja)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8769B (zh) 3d立體電路導腳結合簧片之結構
CN211826678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KR20110088402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JP654205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20140256379A1 (en) Lens holding device
JP673064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20025414A (ja) 磁石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磁石ユニット、振動モ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14206591A (ja) レンズ保持装置
CN107991752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11718600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202000878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12341563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212989746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201702126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311819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11492285B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15264191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3056705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KR100685859B1 (ko) 카메라용 자동초점모듈의 구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32362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2567278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KR102438242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JP5968669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駆動機構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駆動機構用板バネ
JP2017021270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896991B1 (ko) 조립이 용이한 일체형 판스프링 구조를 갖는 카메라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