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7786U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7786U
CN212307786U CN201890000971.8U CN201890000971U CN212307786U CN 212307786 U CN212307786 U CN 212307786U CN 201890000971 U CN201890000971 U CN 201890000971U CN 212307786 U CN212307786 U CN 212307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endoscope
coil
bending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097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7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77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8Articul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8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for receiving instru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抑制最大牵引或挤出了操作线时的可动部的可动范围变小的内窥镜。内窥镜(10)具有:导向线圈(76),设置于插入部(12)的内部,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且通过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112)而形成;及操作线(72),插入贯通于导向线圈(76)的内部,且插入贯通于插入部(12)的前端侧的弯角部(26),并通过利用安装于插入部(12)的操作部(14)进行牵引而使弯角部(26)弯曲。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作为配置于插入部内的操作线(弯角线)的外装体而具备以螺旋状卷绕具有润滑层的线体的线圈体的内窥镜。作为该线圈体,例如在不锈钢线等金属制的线体上作为润滑层例如设置有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构成的涂层。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68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内窥镜中,当成型线圈体时或使用线圈体时,存在因具有润滑层的线体彼此的摩擦而润滑层剥离的可能性。因此,因摩擦而线体的外径变细,线体的间距变小,由此存在线圈体的总长度变短的可能性。若线圈体的总长度变短,则在线圈体与操作线的总长度上产生差异,因此表观上在操作线中会产生松弛。因此,当最大牵引了操作线时,有时从弯曲部的非弯曲状态(直线状态)向弯曲方向的弯曲角度变小。
并且,例如,为了防止因成型线圈体时的摩擦而划痕的产生或尺寸精度的下降,有时也会对金属制的线材(线体)进行镀镍处理。
但是,内窥镜在使用时需要进行清洗及消毒。内窥镜的消毒中有时使用过醋酸,在进行该消毒时侵入到内窥镜内部的过醋酸与镀镍中的镍进行反应,并且在表面生成醋酸镍(腐蚀的产生)。而且,若产生有醋酸镍的镀镍被膜从线材剥离,则线材外周部的外径与剥离相当的量变细。在以密合状态卷绕了线材的线圈体(密合弹簧)中,若线材外周部的外径变细,则与变细相当的量线材的间距变小,因此线圈体的总长度变短(缩小)。若线圈体的总长度变短,则在线圈体与操作线的总长度上产生差异,因此表观上在操作线中会产生松弛。因此,当最大牵引了操作线时,有时从弯曲部的非弯曲状态(直线状态)向弯曲方向的弯曲角度变小。
本发明考虑上述情况,将课题设为提供一种抑制最大牵引或挤出了操作线时的可动部的可动范围变小的内窥镜。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具有:密合弹簧,设置于插入部的内部,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且通过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而形成;及操作线,插入贯通于所述密合弹簧的内部,且插入贯通于设置于所述插入部的一部分的可动部,并通过利用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操作部进行牵引或挤出而使所述可动部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密合弹簧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且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而形成,因此在进行清洗及消毒时,抑制因金属钢线的表面腐蚀引起剥离而金属钢线的外径变细。例如,与对金属钢线的裸线的表面实施了镀镍等镀金的情况相比,抑制金属钢线的表面腐蚀,从而抑制金属钢线的外径变细。并且,密合弹簧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而形成,因此抑制金属钢线彼此的摩擦引起的金属钢线的外径变细。由此,抑制密合弹簧的长边方向的总长度变短。因此,操作线难以松弛,因此抑制最大牵引或最大挤出了操作线时的可动部的可动范围变小。
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金属钢线为表面未处理的奥氏体系或析出固化系的不锈钢线或钛合金线中的任一个。
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清洗及消毒时,更可靠地抑制金属钢线的表面的腐蚀。
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或第2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密合弹簧通过向压缩方向施加负荷,从而在收缩至所述密合弹簧的收缩量以上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插入部。
根据上述结构,密合弹簧在收缩至收缩量以上的状态下组装于插入部,由此抑制因重复进行操作线的牵引引起的密合弹簧的变形。
本发明的第4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至第3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金属钢线的线径为φ0.1~0.6mm。
根据上述结构,金属钢线难以腐蚀,因此能够减小金属钢线的线径,从而能够减小插入部的外径。
本发明的第5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至第4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密合弹簧的外径为φ0.5~2.5mm。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减小密合弹簧的外径,能够减小插入部的外径。
本发明的第6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至第5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密合弹簧在对所述金属钢线供给有润滑液的状态下被缠绕。
根据上述结构,密合弹簧在对金属钢线供给有润滑液的状态下被缠绕,因此抑制因成型密合弹簧时的摩擦引起的划痕的产生及尺寸精度的下降。
本发明的第7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至第6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可动部具备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侧且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所述操作线为用于通过牵引而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线,所述密合弹簧为保护所述弯曲操作线的导向线圈。
根据上述结构,可动部具备在插入部的前端侧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通过牵引插入贯通于导向线圈的弯曲操作线,弯曲部被弯曲。在上述结构中,弯曲操作线难以松弛,因此当最大牵引了弯曲操作线时,抑制从弯曲部的非弯曲状态(直线状态)向弯曲方向的弯曲角度变小。
本发明的第8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至第6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可动部具备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侧且进行立起动作的处置器具立起台,所述操作线为用于通过牵引而对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立起操作的立起操作线,所述密合弹簧为保护所述立起操作线的导向线圈。
根据上述结构,可动部具备在插入部的前端侧进行立起动作的处置器具立起台,通过牵引插入贯通于导向线圈的立起操作线,处置器具立起台被立起。在上述结构中,立起操作线难以松弛,因此当最大牵引了立起操作线时,抑制向处置器具立起台的立起方向的立起角度变小。
本发明的第9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在第1方式至第6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述可动部具备配置于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相反的一侧且硬度被调整的软性部,所述密合弹簧为用于调整所述软性部的硬度的硬度调整用线圈,所述操作线为用于通过牵引或挤出而压缩所述硬度调整用线圈的导丝。
根据上述结构,可动部具备在插入部的中间部硬度被调整的软性部,通过牵引或挤出导丝而硬度调整用线圈被压缩,软性部的硬度被调整。在上述结构中,导丝难以松弛,因此抑制最大牵引或最大挤出了导丝时的软性部的硬度的调整范围变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最大牵引或挤出了操作线时的可动部的可动范围的变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弯角部的内部结构中,以外侧观察了多个角环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以沿多个角环剪断了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弯角部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弯角部的前端侧的剖视图。
图4B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弯角部的软性部侧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通过牵引操作线而使内窥镜的多个角环弯曲的状态的示意性概念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操作线及密合弹簧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在比较例的内窥镜中,操作线及密合弹簧的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图7B是表示在比较例的内窥镜中,镀镍因腐蚀而剥离之后的操作线及密合弹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比较例的内窥镜中,牵引损失量与弯曲部的弯曲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在比较例的内窥镜中,基于酸(气体气氛)的暴露时间与弯曲部的弯曲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A是表示图8及图9中的(A)的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侧视图。
图10B是表示图8及图9中的(B)的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侧视图。
图10C是表示图8中的(C)的弯曲部的弯曲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操作线及密合弹簧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插入部中的前端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弯曲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插入部中的硬度调整机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硬度调整操作机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线圈及钢丝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内窥镜的整体结构)
在图1中概念性地示出了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组装方法的内窥镜的一例。如图1所示,内窥镜10插入于进行体腔(支气管或胃等)等的治疗或检查的处置部而进行体内的观察、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拍摄及活体组织的采集等的处置等。
内窥镜10为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偶合元件)传感器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传感器拍摄(摄影)检查部位的图像而进行检查部位的观察及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的拍摄的所谓的电子观测器型内窥镜。内窥镜10构成为具有插入部12、操作部14、通用塞绳16、LG(Light Guide/导光)连接器18及视频连接器20。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能够适宜地利用于支气管用、外科用、咽喉用、消化管用、十二指肠用等各种用途的内窥镜中。
插入部12为插入于体腔内等的检查部位的长尺寸的部位。插入部12具有插入侧的前端(即,与操作部14相反的一端)即前端部24、与前端部24相连的作为可动部的弯角部(弯曲部)26及与弯角部26相连的软性部28。
操作部14为进行内窥镜10的操作的部位。在操作部14配置有与插入部12的前端部24的钳子孔(钳子通道)连通的用于插入钳子等处置器具的钳道口32、用于从前端部24的钳子孔进行抽吸的抽吸按钮34以及用于从前端部24的喷嘴 (送气送水通道)进行送气及送水的送气送水按钮36等。
另外,图示例的内窥镜10具有抽吸及送气送水的功能,但本发明的内窥镜也可以不具有抽吸及送气送水中的一种或两种功能。并且,改变抽吸及送气送水的功能,或除了抽吸及送气送水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
而且,在操作部14设置有使弯角部26弯曲的两个操作旋钮38及用于以弯曲状态保持弯角部26的制动器42。操作部14通过操作操作旋钮38例如可使弯角部 26向上下及左右这四个方向弯曲。操作旋钮38设为选择性地牵引后述的四根操作线72而使弯角部26向牵引方向弯曲的结构。关于使弯角部26向牵引方向弯曲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另外,除此以外,在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还设置有变焦开关、静态图像的摄影开关、动态图像的摄影开关及冻结开关等用于通过摄像单元(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观察或拍摄图像的各种开关。
LG连接器18为使用内窥镜10的设施中的用于连接送水机构、送气机构、抽吸机构等与内窥镜10的部位。在LG连接器18中配置有用于连接内窥镜10与设施的送水(供水)机构的送水连接器50及用于与上述送气机构连接的送气连接器 52。并且,在LG连接器18中配置有用于与上述抽吸机构连接的抽吸连接器(省略图示)等。并且,在LG连接器18中还设置有用于连接照明光源的LG棒54或在使用电子手术刀时连接S塞绳的S端子(省略图示)等。
如前述,内窥镜10为电子观测器,因此在LG连接器18中连接有用于连接处理器装置与内窥镜10的视频连接器20。前端部24的摄像单元(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拍摄的图像(图像数据)或操作部14中的各种命令通过信号线经由LG连接器18从视频连接器20输出至处理器装置。
通用塞绳(LG软性部)16为连接LG连接器18与操作部14的部位。在通用塞绳16中容纳或插入贯通有与送水连接器50连接的送水通道、与送气连接器52连接的送气通道、与抽吸连接器连接的抽吸通道、用于传播从照明光源照射于LG 棒54的观察光的光导件以及用于传送基于操作部14的操作的命令及通过前端部 24的摄像单元拍摄的图像数据的信号线等。
抽吸通道经由抽吸按钮34连接于与插入部12的前端部24的钳子孔连通的钳子通道。送水通道及送气通道经由送气送水按钮36连接于与前端部24的喷嘴连通的送气送水通道。光导件经由操作部14插入贯通至前端部24的照明透镜。而且,如前述,信号线从视频连接器20经由LG连接器18及操作部14插入贯通至前端部24的摄像单元。
在插入部12的前端即前端部24组装有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将成像透镜等一体地进行单元化而成的摄像单元及用于将光导件传播的观察光照射于观察部位的照明透镜等。并且,在前端部24还设置有用于向处置部插入钳子的钳子孔以及用于进行送气及送水的喷嘴等。这些组件位于后述的内置物90(参考图4A及图4B)的前端部。
作为弯曲部的弯角部26是为了使前端部24位于将其插入到目标位置的目标位置而通过操作部14中的两个操作旋钮38的操作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弯曲的区域。关于弯角部26,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软性部28为在连结前端部24及弯角部26与操作部14的部位对向检查部位的插入具有充分的挠性的长尺寸软管。如前述,在软性部28及弯角部26插入贯通有具备用于向被处置部插入钳子的钳子通道(抽吸通道)、用于进行基于送气送水按钮36的送气及送水的送气送水通道(送气通道及送水通道)、用于传送基于前端部24的摄像单元(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的摄影图像数据的信号线及用于传播照明光的光导件等的内置物90(参考图4A及图4B)。换言之,内置物90为医疗处置及检查中使用的组件。并且,在软性部28及弯角部26还插入贯通有用于使弯角部26弯曲的后述的操作线72等。
在图2中用立体图示出了弯角部26的结构。并且,在图3中用立体图示出了沿长边方向切断了弯角部26的状态。并且,在图4A及图4B中用剖视图示出了沿长边方向切断了弯角部26的状态。如图2~图4B所示,弯角部26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多个角环(节环)62及作为连接(连结)相邻的角环62的连接部的多个销 64。并且,弯角部26具备配置于多个角环62的前端侧的前端环66及配置于多个角环62的基端侧(图1所示的操作部14侧)的基端环68。前端环66与其旁边的角环62通过销64连接,基端环68与其旁边的角环62通过销64连接。
相邻的角环62通过配置于角环62的周向的四个部位的销64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角环62通过配置于图2及图3中的上下及两侧侧部的四个部位的销64连接。在销64的内部侧设置有向角环62的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导向部70。在导向部70插入贯通有用于使弯角部26弯曲的四根操作线72。在此,操作线72为弯曲操作线的一例。四根操作线72沿弯角部26的轴向配置,且设为互不交叉(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结构。关于导向部70,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四根操作线72的前端侧的端部分别通过安装部74固定于前端环66(参考图 3及图4A)。并且,上下两根操作线72的起点侧卷绕于操作部14的后述的旋转体100(参考图5)。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左右两根操作线72的起点侧卷绕于操作部14的另一旋转体。并且,四根操作线72在从旋转体的正后方至弯角部 26的正前方的范围内插入贯通于以螺旋状卷绕极细线的钢丝而成的作为密合弹簧的导向线圈76。
如图4A及图4B所示,角环62在侧面观察时以沿相对于弯角部26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拱状弯曲的方式延伸,且相邻的角环62的拱形状大致左右对称(以轴向对称)地形成。换言之,设为大致左右对称(以轴向对称)的相邻的一对角环 62沿弯角部26的轴向配置有多个的结构。当角环62的上部及下部向前端侧弯曲时,在该角环62的上部及下部形成有向前端侧突出的突出部80。并且,当角环 62的上部及下部向与前端相反的一侧弯曲时,在该角环62的上部及下部形成有向与前端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82。而且,如图4A及图4B所示,相邻的角环 62的上部及下部的突出部80、82重合,且在形成于这些突出部80、82的贯穿孔80A、82A插入贯通有铆钉状的销64。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80A的内径大于贯穿孔82A的内径,且销64卡止于突出部82的贯穿孔82A的缘部。由此,以销64 为轴而相邻的角环62能够转动地互相连接。
并且,如图4A及图4B所示,当角环6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前端侧弯曲时,在该角环6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向前端侧突出的两个突出部80。并且,当角环6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与前端相反的一侧弯曲时,在该角环6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向与前端相反的一侧突出的两个突出部82。而且,相邻的角环6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突出部80、82重合,且在形成于这些突出部 80、82的贯穿孔插入贯通有铆钉状的销64。由此,以销64为轴而相邻的角环62 能够转动地互相连接。角环62的上部及下部的销64和角环6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销64沿弯角部26的轴向交替配置。
前端环66的一侧端部平坦,仅另一侧端部向与前端相反的一侧弯曲,且在该另一侧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突出部82。前端环66的突出部82与设置于相邻的角环62的中间部的突出部80重合而通过销64连接。前端环66和与其相邻的角环62通过销64能够转动地互相连接。并且,基端环68的一侧端部平坦,仅另一侧端部向前端侧弯曲,且在该另一侧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突出部80。基端环68的突出部80与设置于相邻的角环62的中间部的突出部82 重合而通过销64连接。基端环68和与其相邻的角环62通过销64能够转动地互相连接。
如图4A及图4B所示,导向部70与销64一体地形成,且从销64向角环62的半径方向内侧(内周向)突出。导向部70具备筒状部70A,在筒状部70A形成有沿多个角环62的轴向贯穿的导向孔70B。在导向部70的导向孔70B插入贯通有操作线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及上下方向的两侧的中间部的四个部位的导向部70的导向孔70B插入贯通有用于使弯角部26弯曲的四根操作线72(参考图2~ 4)。导向孔70B的内径大于操作线72的外径。由此,当操作线72被牵引时,操作线72被导向孔70B的壁部引导而沿轴向移动。
如图4B所示,在基端环68的内侧设置有导向线圈76的轴向的一端部被固定的安装环102。安装环102的轴向的一端部侧(前端部24侧)的外径小于基端环 68的内径,安装环102的轴向的一端部侧插入贯通于基端环68的内周侧。在安装环102的轴向的一端部(前端部24侧)形成有操作线72能够沿轴向移动地插入贯通的贯穿孔102A。在安装环10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与前端部24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导向线圈76的轴向的一端部分别插入的四个插入部102B。在安装环 102的轴向的中间部中,插入部102B与贯穿孔102A连通。插入部102B的内径大于贯穿孔102A的内径。
并且,在安装环102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起102C,并且凸起102C与基端环68的端面接触。在该状态下,安装环102例如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基端环68。并且,导向线圈76的轴向的一端部在插入于安装环102的插入部102B的状态下,导向线圈76的轴向的一端部固定于安装环102。
如图4A及图4B所示,如前述,在弯角部26中的多个角环62的内部插入贯通有医疗处置及检查中所使用的内置物90。内置物90的前端部通过粘接或焊接等的接合部(省略图示)与前端环66的安装部(省略图示)接合。
并且,在多个角环62的外周侧覆盖(外插)有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筒状)的网状物92。例如,网状物92由金属制的网格状部件构成。而且,在筒状的网状物92的外周侧覆盖(外插)有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筒状)的包覆橡胶94。在图2及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弯角部26的结构,省略了内置物90、网状物92及包覆橡胶94的图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关于操作线72,并无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绞合金属线而成的钢丝、金属制的绞合线、绞合多根而成的钢丝及单线的金属制钢丝等。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操作线72优选使用绞合线 (捻线状的钢丝),而不是单线。并且,关于操作线72的直径,电无特别限定,根据内窥镜的种类、插入部12的粗细及容纳于插入部12的内置物90等适当确定即可。
在图5中概念性地示出了使弯角部26弯曲的机构。如图5所示,插入贯通于弯角部26及软性部28的内部的上下两根操作线72在操作部14侧相连,该相连的部分卷绕于旋转体100。例如,旋转体100为链轮,两根操作线72经由链条73与链轮连结。并且,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两根操作线72相连的部分卷绕于作为旋转体的带轮的结构。通过操作设置于操作部14的一侧操作旋钮38(参考图 1),能够旋转地支承旋转体100的旋转轴100A。因此,若旋转体100旋转,则一侧操作线72被卷取牵引,而另一侧操作线72相反地被送出。例如,若旋转体100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图5中的上侧操作线72被卷取而向箭头A方向被牵引,图5中的下侧操作线72向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被送出。
如前述,配置于弯角部26的多个角环62通过多个销64能够转动地连结。并且,两根操作线72插入贯通于多个导向部70的导向孔70B(参考图4A及图 4B)。由此,若旋转体100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上侧操作线72向箭头A 方向被牵引从而下侧操作线72被送出,则以被牵引的操作线72侧为内侧,根据牵引量而弯角部26弯曲。在图5中,弯角部26相对于软性部28向上侧弯曲。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若旋转体100向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下侧操作线72被牵引而上侧操作线72被送出,根据牵引量,弯角部26相对于软性部28向下侧弯曲。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图4A及图4B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两根操作线 72在操作部14侧相连,该相连的部分卷绕于另一旋转体。通过操作另一侧操作旋钮38(参考图1)而旋转体旋转,由此一侧操作线72被卷取牵引,而另一侧操作线72相反地被送出。由此,以被牵引的操作线72侧为内侧,根据牵引量,弯角部26相对于软性部28向左右方向弯曲。
(主要部分的结构)
在图6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即导向线圈76及操作线72的结构。如图6所示,导向线圈76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且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112而形成。更具体而言,导向线圈76为通过以螺旋状缠绕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的金属钢线112而以线圈状成型的导向线圈。相邻的金属钢线112以互相密合的状态配置。如前述,导向线圈76通过在导向线圈76的内部插入贯通操作线72而保护操作线72。在此,操作线72为用于对弯角部26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线的一例。
作为金属钢线112,例如能够使用表面未处理的奥氏体系或析出固化系不锈钢线或钛合金线中的任一个。如前述,金属钢线112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因此对金属钢线112的表面并未实施镀镍等镀金(镀金被膜并未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金属钢线112,使用SUS304、SUS301H、SUS316及 SUS631等不锈钢线。
导向线圈76通过向压缩方向施加负荷而在收缩至导向线圈76的收缩量以上的状态下组装于插入部12。更具体而言,导向线圈76通过预先从初始长度收缩至基于操作线72的牵引操作的收缩量以上而进行时效处理。例如,在经鼻内镜的情况下,通过对操作线72进行重复牵引操作,导向线圈76收缩0.5~2mm左右。导向线圈76通过预先向压缩方向施加负荷,在收缩至上述收缩量以上的状态下,组装于内窥镜10。例如,在经鼻内镜等细径的内窥镜观测器的情况下,预先从初始长度收缩7mm左右。导向线圈76在收缩至收缩量以上的状态下,导向线圈76的轴向的一端部固定于安装环102(参考图4B),导向线圈76的轴向的另一端部固定于操作部14(参考图1)的内部。
金属钢线112的线径优选为φ0.1~0.6mm,更优选为φ0.2~0.5mm,进一步优选为φ0.3~0.4mm。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钢线112的线径设为φ0.1~0.6mm。
并且,密合状态的导向线圈76的外径优选为φ0.5~2.5mm,更优选为φ0.8~2.3mm,进一步优选为φ1.4~2.0mm。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合状态的导向线圈76的外径设为φ0.5~2.5mm。
(作用及效果)
接着,在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之前,利用图 7A~图10C对比较例的内窥镜200进行说明。
<比较例的内窥镜200>
在图7A中示出了比较例的内窥镜200中所使用的导向线圈202及操作线72。如图7A所示,导向线圈202通过对不锈钢线204的周面实施镀镍处理而形成有镀镍被膜206。导向线圈202通过以螺旋状缠绕形成有镀镍被膜206的不锈钢线204 而形成,且相邻的不锈钢线204的镀镍被膜206彼此之间互相接触(密合)。并且,在导向线圈202的内部插入贯通有操作线72。作为不锈钢线204,例如使用 SUS631。
在图10A所示的内窥镜200中,导向线圈202(参考图7A)配置于内窥镜200 的软性部218的内部,操作线72(参考图7A)连续地插入贯通于软性部218及弯角部216。另外,在操作线72中设置有前端部214。通过未图示的操作部来牵引操作线72,由此弯角部216弯曲。在内窥镜200的初始状态下,弯角部216以从非弯曲状态(假想线220所示的直线状态)向弯曲方向(例如,箭头R1方向) 的弯曲角度弯曲。
内窥镜200在使用时需要进行清洗及消毒。内窥镜200的消毒中有时使用过醋酸,在进行该消毒时侵入到内窥镜200内部的过醋酸与图7A所示的镀镍被膜 206的镍进行反应,从而在表面生成醋酸镍(腐蚀的产生)。并且,有时也会因在进行用于将导向线圈202的端部固定于弯角部26的基端环(省略图示)的焊接时所使用的助焊剂而产生镀镍被膜206的腐蚀。
而且,如图7B所示,若产生有醋酸镍的镀镍被膜206从不锈钢线204剥离,则不锈钢线204的外周部的外径与镀镍被膜206剥离相当的量变细。在以密合状态卷绕了形成有镀镍被膜206的不锈钢线204的导向线圈202中,若不锈钢线204 的外周部的外径变细,则与变细相当的量不锈钢线204的间距变小。因此,如图7A及图7B所示,相对于初始状态的导向线圈202的总长度L1,不锈钢线204的外周部的外径变细之后的导向线圈202的总长度L2与长度L3相当的量变短(收缩)。若导向线圈202的总长度L2变短,则导向线圈202与操作线72的总长度上产生差异,因此表观上在操作线72中产生松弛。
因此,如图10B及图10C所示,操作线72的牵引量中的每单位长度的弯角部 216的角度(被弯曲的部分的内侧角度)变大,并且与角度损失相当的量增加。换言之,当牵引了操作线72时,与操作线72的松弛相当的量产生牵引损失,从弯角部216的非弯曲状态(假想线220所示的直线状态)向弯曲方向(例如,箭头R2、R3方向)的弯曲角度变小。例如,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的降低具有插入部(软性部218、弯角部216、前端部214)的外径越小越显著显现的趋势。
图8是表示操作线72的牵引损失量(即,导向线圈202的总长度变化量)与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8中的(A)表示没有牵引损失量时图10A所示的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大的初始弯曲状态。并且,图8中的 (B)表示牵引损失量为中间值时图10B所示的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小于图10A 的中间弯曲状态。并且,图8中的(C)表示牵引损失量大时图10C所示的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最小的弯曲状态。如图8所示,可知随着操作线72的牵引损失量变大而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变小。
图9是表示基于酸(气体气氛)的暴露时间与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9中的(A)表示图10A所示的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大的初始弯曲状态。并且,图9中的(B)表示基于酸(气体气氛)的暴露时间变长时图 10B所示的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小于图10A的中间弯曲状态。如图9所示,可知随着基于酸性清洗液等酸(气体气氛)的暴露时间变长而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变小。
<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及效果>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内窥镜10在插入部12的内部具备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且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112而形成的导向线圈76(参考图6)。并且,内窥镜10具备插入贯通于导向线圈76的内部且插入贯通于插入部12中的前端侧的弯角部26的操作线72。操作线72通过被安装于插入部12的操作部14牵引而弯角部26被弯曲。
在上述内窥镜10中,导向线圈76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且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112而形成,因此在进行清洗及消毒时,抑制因金属钢线112表面的腐蚀引起的剥离,从而抑制金属钢线112的外径变细。例如,与在金属钢线的裸线的表面形成有镀镍等镀金被膜的情况相比,抑制金属钢线112 的表面腐蚀,从而抑制金属钢线12的外径变细。并且,导向线圈76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112而形成,因此抑制因金属钢线112彼此的摩擦引起的金属钢线112的外径变细。因此,抑制导向线圈76的长边方向的总长度变短。由此,操作线72不会松弛,因此难以产生操作线72的牵引损失。因此,当最大牵引了操作线72时,抑制从弯角部26的非弯曲状态(直线状态)向弯曲方向的弯曲角度变小。
并且,在上述内窥镜10中,金属钢线112由表面未处理的奥氏体系或析出固化系的不锈钢线或钛合金线中的任一个构成。因此,在上述内窥镜10中,在进行清洗及消毒时,更可靠地抑制金属钢线112的表面的腐蚀。
并且,在上述内窥镜10中,导向线圈76通过向压缩方向施加负荷,在收缩至操作线72的牵引操作时的导向线圈76的收缩量以上的状态下,组装于插入部 12。因此,在上述内窥镜10中,抑制因重复进行操作线72的牵引引起导向线圈 76的变形。
并且,在上述内窥镜10中,金属钢线112的线径为φ0.1~0.6mm。因此,在上述内窥镜10中,金属钢线112难以腐蚀,因此能够减小金属钢线112的线径,从而能够减小插入部12的外径。
并且,在上述内窥镜10中,导向线圈76的外径为φ0.5~2.5mm。因此,在上述内窥镜10中,通过减小导向线圈76的外径,能够减小插入部的外径。
对上述内窥镜10进行1000次基于过醋酸的消毒,并进行检查弯角部26的弯曲角度的变化的实验,其结果,确认到弯角部26的弯曲角度的变化几乎没有。并且,对比较例的内窥镜200进行1000次基于过醋酸的消毒,并进行检查弯角部216的弯曲角度的变化的实验,其结果,确认到相对于弯角部216非弯曲状态的向弯曲方向的弯曲角度与初始状态相比降低20~40°。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1对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及部件等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11中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20中所使用的导向线圈122及操作线72。如图11所示,在内窥镜120中设置有作为密合弹簧的导向线圈122,在导向线圈122的内部插入贯通有操作线72。导向线圈122以对金属钢线112供给有润滑液124的状态缠绕。作为润滑液124,例如使用油等。相邻的金属钢线112 彼此直接或经由润滑液124互相接触(密合)。
在上述内窥镜120中,导向线圈122以对金属钢线112供给有润滑液124的状态缠绕,因此抑制因成型导向线圈122时的摩擦引起的划痕的产生及尺寸精度的下降。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2及图13对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当具有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及部件等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12中示出了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300的插入部303中的前端硬质部 303C。如图12所示,内窥镜300具备由挠性软管构成的处置器具插入贯通通路313。处置器具插入贯通通路313从操作部302(参考图13)向插入部303延伸。处置器具插入贯通通路313在插入部303内沿轴向配置,且与形成于前端硬质部 303C的凹部连接。该凹部为处置器具立起空间314,处置器具立起空间314作为处置器具导出口314A而开口于前端硬质部303C。处置器具立起空间314为用于使通过处置器具插入贯通通路313沿插入部303的轴向被引导的处置器具(省略图示)从处置器具导出口314A朝向导出的方向进行方向转换的空间,在处置器具立起空间314内安装有作为可动部的处置器具立起台315。
内窥镜300在将从处置器具插入贯通通路313引导至处置器具立起空间314 的处置器具从处置器具导出口314A导出时,能够控制处置器具立起台315的角度。处置器具立起台315具有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导向面315A,并通过来自操作部302侧的远程操作能够进行起伏动作。处置器具立起台315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比转动轴316更靠前端硬质部303C的处置器具立起空间314的侧部隔壁(省略图示)。在图12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为使处置器具立起台315最大限度倒伏的最小角度位置(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最小角度位置),并且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为使处置器具立起台315最大限度立起的最大角度位置(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最大角度位置)。该最小角度位置与最大角度位置之间成为处置器具立起台 315的立起操作的动作范围。如此,通过处置器具立起台315的立起操作而在最小角度位置与最大角度位置之间进行倾动位移,由此以沿处置器具立起台315 的处置器具导向面315A滑动的方式被引导,而控制从处置器具导出口314A导出的处置器具(省略图示)的导出方向。
在图13中示出了用于通过处置器具立起台315的远程操作进行起伏动作的立起台操作机构的结构。如图13所示,转动轴316与从动杆318连结。虽然省略图示,但从动杆318夹着处置器具立起台315及侧部隔壁(省略图示)配置。若向前后方向(图13中的左右方向)转动从动杆318,则处置器具立起台315围绕转动轴316的轴转动而进行起伏动作。
在操作部302设置有起伏操作杆320,起伏操作杆320与转筒321连结。转筒 321设置于与后述的弯曲操作装置330的中空旋转轴333同轴上。在转筒321连结有安装板322,安装板322设为与起伏操作杆320一体地转动的结构。曲柄部件 323的一端支承于安装板322,该曲柄部件323的另一端支承于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滑动导轨324的滑块325。
在滑块325中连结有作为立起操作线的操作线326。操作线326插入贯通于挠性套管327内,并且通过操作线326及挠性套管327构成控制电缆328。挠性套管327的基端部固定安装于操作部302的内部,挠性套管327的前端部固定于形成于前端硬质部303C(参考图12)的贯穿孔(省略图示)。并且,操作线326 的基端部与滑块325连结,操作线326的前端部与从动杆318连结。在此,挠性套管327具备作为密合弹簧的导向线圈76及包括包覆导向线圈76的热收缩性软管的包覆部件347。在导向线圈76的内侧插入贯通有操作线326。
在内窥镜300中设置有通过远程操作用于对与插入部303的前端硬质部303C (参考图12)相连的弯曲部(省略图示)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装置330。该弯曲操作装置330中,未图示的操作旋钮与中空旋转轴333连结。虽然省略图示,但中空旋转轴333与带轮等旋转体连结,在旋转体中卷绕有操作线。而且,旋转体旋转而一侧操作线被牵引,且另一侧操作线伸出,其结果,弯曲部沿被牵引的一侧的操作线弯曲。
在起伏操作杆320的转筒321的内侧设置有限制滚筒339,限制滚筒339与固定轴338螺合。在限制滚筒339与转筒321之间设置有转筒321的旋转角限制机构,基于起伏操作杆320的操作的处置器具立起台315的立起角制限为从最小角度位置至最大角度位置。
在转筒321形成有圆弧槽340,并且在限制滚筒339设置有止挡部件341,该止挡部件341与圆弧槽340卡合。若操作起伏操作杆320而使转筒321旋转,则止挡部件341在圆弧槽340两侧的槽端部340A、340B之间进行转动,由此进行处置器具立起台315的起伏动作。即,转筒321的旋转角被形成于转筒321的圆弧槽 340限制。
若设置于限制滚筒339的止挡部件341抵接于圆弧槽340的一侧槽端部 340A,则处置器具立起台315成为倒伏状态,该位置为图12中以实线表示的处置器具立起台315的最小角度位置。并且,若使转筒321旋转,则处置器具立起台315进行立起动作,若止挡部件341抵接于槽端部340B,则处置器具立起台 315在图1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为止进行立起动作,该位置成为最大角度位置。
在上述内窥镜300中,通过在导向线圈76的内部插入贯通操作线326,导向线圈76保护操作线326。导向线圈76为通过以螺旋状缠绕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的金属钢线112而以线圈状成型的导向线圈。导向线圈76及金属钢线112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向线圈76及金属钢线112相同。
在上述内窥镜300中,在进行清洗及消毒时,导向线圈76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因此抑制因金属钢线112的表面的腐蚀引起的剥离,从而抑制金属钢线112的外径变细。因此,抑制导向线圈76的长边方向的总长度变短。因此,在上述内窥镜300中,操作线326难以松弛,因此当最大牵引了操作线326时,能够抑制处置器具立起台315向立起方向的立起角度变小。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4~图16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进行说明。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当具有与第1~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及部件等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14中示出了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400的插入部414。如图14所示,内窥镜400具备操作部412及与操作部412相连的插入部414。插入部414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具备作为可动部的软性部418、弯曲部420及前端硬质部422。在内窥镜400中具备调整软性部418的硬度的硬度调整机构436及操作硬度调整机构 436的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参考图15)。
硬度调整机构436具备作为密合弹簧的线圈(硬度调整用线圈)432及作为插入贯通于线圈432内部的操作线的钢丝(导丝)434(参考图16)。线圈432 插入贯通于软性部418。并且,钢丝434插入贯通于线圈432的中空部,并且钢丝434及线圈432各自的前端部通过钎焊等固定方法固定于中继配件440。并且,在中继配件440中固定有连接钢丝435的基端部,在连接钢丝435的前端部固定有钩形状的固定部437。
并且,钢丝434的基端部固定于操作部412的钢丝套管466(参考图15)。另一方面,线圈432的基端部在未固定于后述的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的可动环 444的状态下被保持。而且,通过操作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能够经由可动环 444沿轴向压缩线圈432,或从压缩状态恢复到自然长度的长度。即,软性部 418通过使硬度调整机构436的线圈432的压缩状态发生变化,调整其硬度。
在图15中示出了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的内部结构。在使硬度调整机构436 的线圈432的压缩状态发生变化的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的方式中,有牵引钢丝 434的牵引方式及将线圈432的基端部朝向前端部侧沿长边轴方向压入的压入方式这两个方式,但在第4实施方式中,以压入方式来进行说明。
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具备圆筒状的操作环438、具备用于进行疲劳调整的距离调整机构的圆筒状的凸轮环442及通过操作环438的转动操作经由凸轮环 442的凸轮机构向沿长边轴的方向进行移动而使线圈432的压缩状态发生变化的可动环444。
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具备圆筒状的支承架448,在支承架448的内侧面滑接配置有圆筒状的可动环444。在支承架448中沿长边轴方向形成有长孔形状的直线槽(省略图示)。
并且,在支承架448的直线槽中卡合有第1凸轮销460,在可动环444中形成有插入固定第1凸轮销460的基端部的销孔452。由此,可动环444设置成能够沿支承架448的长边方向(轴向)移动。而且,在支承架448的外侧面滑接配置有具有凸轮槽的凸轮环442。在凸轮环442的外侧面配置有操作环438,且与操作环438的转动操作联动而凸轮环442进行转动。
线圈432的基端部容纳于从可动环444的前端部侧的端面沿轴向穿设的圆柱状的容纳孔444A。容纳孔444A的直径形成为与线圈432大致相同的直径,且压入自如地保持线圈432的基端部。
并且,钢丝434的基端部通过从容纳孔444A贯穿至可动环444的基端部侧的连结孔,进而通过沿钢丝固定环464的轴向形成的连结孔之后,固定于钢丝套管466。钢丝套管466的直径形成为大于钢丝固定环464的连结孔的直径,钢丝套管466没有被任意处支承。由此,若钢丝434向前端部侧被拉伸,则钢丝套管 466抵接于钢丝固定环464。
并且,在凸轮环442中设置有固定于可动环444的第1凸轮销460被卡合的第 1凸轮槽(省略图示)。由此,若凸轮环442转动,则第1凸轮槽一边与第1凸轮销460卡合一边进行移动,并且使第1凸轮销460沿支承架448的直线槽(省略图示)从动移动。由此,固定第1凸轮销460的可动环444也沿支承架448的轴向滑动。并且,在凸轮环442中设置有第2凸轮销462被卡合的第2凸轮槽(省略图示)。第2凸轮销462固定于由支承架448及钢丝固定环464构成的固定框,第2 凸轮销462设为从固定位置不动的固定销。通过凸轮环442转动而第2凸轮槽一边与第2凸轮销462卡合一边进行移动,凸轮环442沿轴向前进移动(向插入部 414的方向移动)。另外,除了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39的线圈432以外的结构与日本特开2016-06752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硬度调整操作机构的结构相同。
在上述内窥镜400中,使操作环438转动而使凸轮环442转动。根据凸轮环 442的转动量,可动环444向支承架448的前端部侧前进移动。通过可动环444的前进移动,可动环444使线圈432沿长边方向(轴向)向支承架448的前端部侧进一步压入。由此,线圈432被强烈地压缩,因此软性部418硬化。
如图16所示,线圈432为通过以螺旋壮缠绕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的金属钢线112而以线圈状成型的线圈。线圈432及金属钢线112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导向线圈76及金属钢线112相同。
在上述内窥镜400中,在进行清洗及消毒时,线圈432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因此抑制因金属钢线112的表面的腐蚀引起的剥离,从而抑制金属钢线112 的外径变细。因此,抑制线圈432的长边方向的总长度变短。因此,在上述内窥镜400中,能够抑制将线圈432沿轴向进行了最大量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量压入)时的软性部的硬度的调整范围变小。
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400为将线圈432的基端部朝向前端部侧压入的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能够适用于牵引插入贯通于线圈的钢丝的方式中。
并且,在上述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除了构成内窥镜10、 120、300的导向线圈76以外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等。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构成内窥镜10的角环62的形状、销64的位置或形状、导向部70的位置或形状等。例如,在内窥镜10中,在销64的内周侧设置有导向部7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在角环62中与销另行设置插入贯通操作线的导向部。并且,也能够变更操作线72的根数。
并且,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除了构成内窥镜400的线圈432以外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因上述实施例而受到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是不言而喻的。
符号说明
10、120、300、400-内窥镜,12、102B、303、414-插入部,14、302、 412-操作部,16-通用塞绳,18-连接器,20-视频连接器,24-前端部,26、420-弯角部(弯曲部),28、418-软性部(可动部),30、330-弯曲操作装置,32-钳道口,34-抽吸按钮,36-送气送水按钮,38-操作旋钮,42-制动器,50-送水连接器,52-送气连接器,54-LG棒,62-角环,64-销,66-前端环,68-基端环,70-导向部,70A-筒状部,70B-导向孔,72-操作线(弯曲操作线),73-链条,74-安装部,76-导向线圈(密合弹簧),80、82-突出部, 80A、82A、102A-贯穿孔,90-内置物,92-网状物,94-包覆橡胶,100-旋转体,100A-旋转轴,102-安装环,102C-凸起,112-金属钢线,122-导向线圈 (密合弹簧),124-润滑液,303C-前端硬质部,313-处置器具插入贯通通路,314-处置器具立起空间,314A-处置器具导出口,315-处置器具立起台 (可动部),315A-处置器具导向面,316-转动轴,318-从动杆,320-起伏操作杆,321-转筒,322-安装板,323-曲柄部件,324-滑动导轨,325-滑块, 326-操作线(立起操作线),327-挠性套管,328-控制电缆,333-中空旋转轴,338-固定轴,339-限制滚筒,340-圆弧槽,340A-槽端部,340B-槽端部,341-止挡部件,347-包覆部件,422-前端硬质部,432-线圈(密合弹簧,硬度调整用线圈),434-钢丝(导丝),435-连接钢丝,436-硬度调整机构,437- 固定部,438-操作环,439-硬度调整操作机构,440-中继配件,442-凸轮环, 444-可动环,444A-容纳孔,448-支承架,452-销孔,460-第1凸轮销,462-第 2凸轮销,464-钢丝固定环,466-钢丝套管。

Claims (11)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有:
密合弹簧,设置于插入部的内部,具有耐酸性的表面性状,且通过缠绕由表面暴露的裸线构成的金属钢线而形成;及
操作线,插入贯通于所述密合弹簧的内部,且插入贯通于设置于所述插入部的一部分的可动部,并通过利用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操作部进行牵引或挤出而使所述可动部动作,
所述金属钢线为表面未处理的奥氏体系或析出固化系的不锈钢线或钛合金线中的任一个,
所述金属钢线的线径为φ0.1~0.6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合弹簧通过向压缩方向施加负荷,从而在收缩至所述密合弹簧的收缩量以上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插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合弹簧的外径为φ0.5~2.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合弹簧的外径为φ0.5~2.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合弹簧在对所述金属钢线供给有润滑液的状态下被缠绕。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合弹簧在对所述金属钢线供给有润滑液的状态下被缠绕。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合弹簧在对所述金属钢线供给有润滑液的状态下被缠绕。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合弹簧在对所述金属钢线供给有润滑液的状态下被缠绕。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备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侧且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
所述操作线为用于通过牵引而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线,所述密合弹簧为保护所述弯曲操作线的导向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备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侧且进行立起动作的处置器具立起台,
所述操作线为用于通过牵引而对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立起操作的立起操作线,所述密合弹簧为保护所述立起操作线的导向线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备配置于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相反的一侧且硬度被调整的软性部,
所述密合弹簧为用于调整所述软性部的硬度的硬度调整用线圈,所述操作线为用于通过牵引或挤出而压缩所述硬度调整用线圈的导丝。
CN201890000971.8U 2017-08-08 2018-05-17 内窥镜 Active CN2123077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3540 2017-08-08
JP2017-153540 2017-08-08
PCT/JP2018/019143 WO2019031018A1 (ja) 2017-08-08 2018-05-17 内視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7786U true CN212307786U (zh) 2021-01-08

Family

ID=65272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0971.8U Active CN212307786U (zh) 2017-08-08 2018-05-17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76452B2 (zh)
CN (1) CN212307786U (zh)
WO (1) WO20190310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0741A (zh) * 2021-03-19 2021-06-04 江苏新法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内窥镜的蛇骨结构及内窥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4467A (zh) * 2019-08-06 2019-10-29 深圳市先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窥镜的传动结构、内窥镜及传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5608A (ja) * 1985-01-31 1986-08-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3273676B2 (ja) * 1993-10-22 2002-04-0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二段湾曲内視鏡
JP3923701B2 (ja) * 2000-03-17 2007-06-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3717771B2 (ja) * 2000-08-29 2005-11-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におけるコイルパイプ研磨方法
JP4414662B2 (ja) * 2003-03-03 2010-02-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密巻コイル及びこの密巻コイルを用いた医療用処置具
US8133171B2 (en) * 2003-06-02 2012-03-13 Karl Storz Endovision, Inc. Wire spring guide for flexible endoscope
WO2015186399A1 (ja) * 2014-06-06 2015-12-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に用いられるコイル構造、このコイル構造を備えた内視鏡および処置具
JP6153911B2 (ja) * 2014-09-29 2017-06-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に用いる硬度調整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0741A (zh) * 2021-03-19 2021-06-04 江苏新法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内窥镜的蛇骨结构及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31018A1 (ja) 2020-03-26
WO2019031018A1 (ja) 2019-02-14
JP6776452B2 (ja) 202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81028B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or endoscope
US20090185032A1 (en) Image pickup device, electronic endoscope and lens unit
US20130012778A1 (en) Endoscope with an imaging cathet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an endoscope
JP6109449B1 (ja) 可撓管及びその可撓管を用いる挿入機器及び内視鏡
WO2007092533A2 (en) Endoscope with an imaging cathet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an endoscope
CN212307786U (zh) 内窥镜
US20150157189A1 (en) Endoscope
US20130331651A1 (en) Flexible tube portion of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having this flexible tube portion
US20100152540A1 (en) Endoscope, Optical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doscope
US20200323421A1 (en)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system
JP2006223763A (ja) 内視鏡
US11882998B2 (en) Endoscope
EP4316347A1 (en) Endoscope having tension adjustment part
JP2019000161A (ja) 内視鏡
EP4316346A1 (en) Endoscope having friction control part
JP2010511419A (ja) 経食道心エコー(tee)プローブ用の新しいベンディングネック
JP6780126B2 (ja) 内視鏡の組み立て方法
US11822068B2 (en) Insertion instrument
JP6223635B2 (ja) 内視鏡
WO2021191989A1 (ja) 内視鏡
WO2019225082A1 (ja) 内視鏡
JP7123192B2 (ja) 内視鏡、接地方法および内視鏡の先端部の接地方法
JP6402285B1 (ja) 内視鏡
WO2018207514A1 (ja) 内視鏡
JP2006075446A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