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4885U -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4885U
CN212304885U CN202021535880.XU CN202021535880U CN212304885U CN 212304885 U CN212304885 U CN 212304885U CN 202021535880 U CN202021535880 U CN 202021535880U CN 212304885 U CN212304885 U CN 212304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mobile terminal
support
driving mechanism
clamp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358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胜
程雄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checke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checke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checke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checke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358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4885U/zh
Priority to KR2020200003771U priority patent/KR200496771Y1/k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4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4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21/00Details of weighing apparatus
    • G01G21/02Arrangements of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30Charge provided using DC bus or data bus of a 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用于驱动夹持组件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感应是否有移动终端靠近以及给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块、用于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支架本体的侧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位于支架本体内且与夹持组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第二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中无线充电模块感应移动终端是否靠近,控制第一驱动机构进行工作,实现对移动终端的自动夹紧,同时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工作,使得充电效率大大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移动终端在进行无线充电时,用户需要将移动终端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的固定位置,使得无线充电器中的无线充电线圈通电与移动终端内的无线受电线圈进行耦合,耦合的效率越高,充电的效率越高。但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放置需要多次挪动移动终端才可实现无线充电,使得无线充电较为不便,同时用户无法使得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受电线圈同心,提高耦合效率,进而使得充电效率较低。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移动终端放置位置不准确而导致的无线充电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用于驱动夹持组件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感应是否有移动终端靠近以及给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块、用于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支架本体的侧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位于支架本体内且与夹持组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第二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
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夹持组件松开的触摸组件,所述触摸组件被触发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夹持组件远离支架本体中心移动松开移动终端。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线圈、滑轨、滑轨支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滑轨的一侧,所述滑轨的另一侧设置有滑槽且通过滑槽滑动设置于滑轨支架上。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承托件,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分别位于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承托件位于支架本体的下端。
所述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承托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均与第一驱动机构上的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和承托件移动。
所述滑轨上还设置有第四齿条,所述第四齿条与第二驱动机构上的齿轮啮合。
所述滑轨支架的一侧还设置有夹臂压板,所述夹臂压板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承托件移动的限位条。
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无线充电的开关,所述开关通过无线主控模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承托件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无线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对无线充电支架上的移动终端的重量进行记录。
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有升降摄像头,所述升降摄像头通过电源供电,所述电源与无线主控模块连接并通过无线主控模块上的USB接口给电源供电。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用于驱动夹持组件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感应是否有移动终端靠近以及给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块、用于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支架本体的侧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位于支架本体内且与夹持组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第二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中无线充电模块感应移动终端是否靠近,控制第一驱动机构进行工作,实现对移动终端的自动夹紧,同时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工作,使得充电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中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中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中滑轨、夹持组件和滑轨支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中滑轨、夹持组件和滑轨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请参与图1-图6,包括支架本体、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1、用于驱动夹持组件1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10、用于感应是否有移动终端靠近以及给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块2、用于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20;所述夹持组件1设置于支架本体的侧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位于支架本体内且与夹持组件1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与第二驱动机构20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0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支架本体是指整个无线充电支架组装后的主体部分。所述夹持组件1包括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承托件13,所述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分别位于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承托件13位于支架本体的下端。
用户将移动终端放置于无线充电支架上时,可以直接将移动终端放置于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之间,并通过承托件13支撑移动终端,此时,无线充电模块2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确认支架本体上放置有移动终端,第一驱动机构10驱动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承托件13向支架本体中心移动,从而夹紧移动终端,实现移动终端的固定,第二驱动机构20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上下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0与夹持组件1的配合,使得支架对于移动终端的夹持更加的智能化、自动化,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0与无线充电模块2的配合,使得无线充电支架对于移动终端的充电更加的方便,提高了充电的效率,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用户自己动手将移动终端放置到无线充电支架的固定位置,需要多次的尝试才能实现充电且不能确保充电效率最快,方便了用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移动寻找到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本实施例中合适的位置具体指无线充电线圈21与无线受电线圈两者同心,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无线充电是采用了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无线充电线圈21通电产生磁场并与无线受电线圈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无线充电线圈21与无线受电线圈之间的耦合效率越高,充电的效率越高。因此为了提高充电效率,可以将无线受电线圈尽可能的靠近无线充电线圈21,提高耦合效率,以便于提高充电的效率。然而由于市面上移动终端的种类较多,不同的移动终端所设置的无线受电线圈的位置也不一样,但大多都在同一中轴线上,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0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中的无线充电线圈21与移动终端中的无线受电线圈处于同心位置。
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夹持组件1松开的触摸组件14,所述触摸组件14被触发时,第一驱动机构10驱动夹持组件1远离支架本体中心移动松开移动终端。所述触摸组件14与第一驱动机构10连接,第一驱动机构10与第一驱动电路101连接,触摸组件14连接电源1000后通过连接第一驱动电路101,来驱动第一驱动机构10进行工作,在充电完成后,可轻触触摸组件14,夹持组件1将移动终端松开,即可将移动终端从支架本体上拿下。
请再参阅图1-图6,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包括无线充电线圈21、滑轨22、滑轨支架23,所述无线充电线圈21通过固定件24固定于滑轨的一侧,所述滑轨的另一侧设置有滑槽221且通过滑槽221滑动设置于滑轨支架23上。所述固定件24的背面设置有卡扣241,所述卡扣241通过无线充电线圈21上的圆孔与滑轨22上的扣合部220固定,将无线充电线圈21固定于滑轨22上,所述滑轨22上设置有导向条222,所述导向条222穿过滑轨支架23上的长槽与滑轨支架23卡接,导向条222与长槽配合,一方面使得滑轨22固定于滑轨支架23上沿着滑轨支架23上的凸起来回滑动,另一方面对滑轨22的滑动起到了限位的作用。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还包括检测组件25,所述检测组件25与无线充电线圈21,所述检测组件25与第二驱动机构20连接,用于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无线充电模块2后驱动第二驱动机构20工作。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驱动机构20连接有第二驱动电路201,检测组件25连接电源1000后可以通过连接第二驱动电路201,来驱动第二驱动机构20进行工作。
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5,所述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承托件1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111、第二齿条121、第三齿条131,所述第一齿条111、第二齿条121、第三齿条131均与第一驱动机构10上的齿轮101啮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同时驱动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和承托件13移动。
具体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上的齿轮101的顶面与第二夹持臂12上的第一齿条111啮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上的齿轮101的底面与第一夹持臂11上的第二齿条121啮合,所述承托件13与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不在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上的齿轮101的右侧与承托件13上的第三齿条131啮合,在齿轮101正转的时候,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承托件13均向支架本体中心移动,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夹紧;在齿轮101翻转的时候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承托件13向着远离支架本体中心移动,对移动终端进行松开。所述第一齿条111、第二齿条121、第三齿条131的长度和齿数均相同,确保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和承托件13每次移动距离一致,使得对于移动终端的夹持更加稳定,为了后续无线充电模块2寻找合适的位置提供便利。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滑轨22上还设置有第四齿条223,所述第四齿条223与第二驱动机构20上的齿轮101啮合。所述滑轨22上设置有第四齿条223,所述滑轨22在第二驱动机构20的驱动下沿着第四齿条223的开口方向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滑轨22上的无线充电线圈21与移动终端上的无线受电线圈进行匹配,直到无线充电线圈21与无线受电线圈同心时,无线充电的效率最高。
请参阅图1-图5,所述滑轨支架23的一侧还设置有夹臂压板3,所述夹臂压板3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承托件13移动的限位条31。
所述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位于夹臂压板3的背面,所述夹臂压板3与电路板4将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固定在一平面上,所述夹臂压板3的背面的限位条31的设置有两条限位条31,且两条限位条31的宽度与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的宽度相同,进而避免了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12上下移动,所述第夹臂压板3的正面设置有三条限位条31,且三条限位条31组成限位框32,所述限位框32的下端为开口,所述承托件13的第一齿条111沿着限位框32的开口方向上下移动,避免了承托件13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旋转而影响支撑移动终端。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对无线充电支架的整体结构进行详细的介绍。请参阅图1-图5,由图1可知,从上往下,依次为底座接头5、底壳6、第一驱动机构10、第二驱动机构20、电路板4、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硅胶垫7、夹臂压板3、滑轨支架23、滑轨22、无线充电线圈21、面壳8、固定件24、玻璃面板9。其中,所述玻璃面板9覆盖于面壳8上,所述固定件24位于面壳8上的凹槽81中且可沿着凹槽81上下滑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与第二驱动机构20纵向设置于底壳6内,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位于第二驱动机构20的下方,所述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承托件13上均设置有用于保护移动终端侧壁的硅胶垫7,所述电路板4位于夹臂压板3的背面,所述夹臂压板3、滑轨支架23、电路板4通过螺钉固定于底壳6内,所述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上均设置有U形槽112,所述底壳6上设置有限位柱(图中未示出),由所述U形槽112与限位柱进行配合,限制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支架本体中心移动的距离,同时也对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起到了支撑的作用,避免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12受力不均匀影响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效果。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0和第二驱动机构20为断电自锁的步进电机,在第一驱动机构10驱动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和承托件13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夹紧后,步进电机断电实现自锁,使得第一夹持臂11、第二夹持臂12不容易张开,承托件13不易向下移动,保证了移动终端遇到颠簸时也能固定于支架本体上不掉落,在第二驱动机构20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对移动终端实现充电后,步进电机断电自锁,使得无线充电模块2稳定于固定位置,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充电。
请参阅图1和图6,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无线充电的开关(图中未示出),所述开关通过无线主控模块100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0连接。所述开关可为按钮开关或者触摸开关等具有开闭功能的装置即可,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充电完成后,可通过开关将无线充电进行关闭,无线主控模块100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0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远离移动终端,使得无线充电支架仅仅作为移动终端支架使用,需再次进行无线充电时,按下开关后即可实现无线充电功能。
所述承托件13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无线主控模块100连接,用于对无线充电支架上的移动终端的重量进行记录。本申请中每次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时,第二驱动机构20都需要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移动寻找到合适的位置才可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为了避免相同的移动终端在每次充点前都需要花时间等待无线充电模块2探寻合适的位置,通过承托件13上的重力传感器对每次进行无线充电的移动终端重量进行记录,对于重量相同的移动终端,第二驱动机构20直接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到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充电,省去无线充电模块2搜索判断合适位置的过程,从而节约用户给移动终端充电的时间。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的重量是指移动终端的净重,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优先通过重力传感器记录的移动终端数据对合适的位置进行确定,如并非合适的位置,第二驱动机构20仍然驱动无线充电模块2寻找合适的位置。
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有升降摄像头1001,具体的,所述无线充电支架可夹设于汽车的空调口,在进行无线充电的同时,可通过升降摄像头1001对行车路径进行拍摄作为行车记录仪使用,大大的丰富了无线充电支架的功能,所述升降摄像头1001通过电源100供电,所述电源与无线主控模块100连接并通过无线主控模块100上的USB接口(图中未示出)给电源1000供电,同时通过无线主控模块100对升降摄像头1001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有语音控制模块1002,用于对支架本体上的第一驱动机构10、第二驱动机构20、升降摄像头1001等各个功能结构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架本体、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用于驱动夹持组件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感应是否有移动终端靠近以及给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块、用于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支架本体的侧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位于支架本体内且与夹持组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第二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中无线充电模块感应移动终端是否靠近,控制第一驱动机构进行工作,实现对移动终端的自动夹紧,同时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工作,使得充电效率大大提高。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组件、用于驱动夹持组件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感应是否有移动终端靠近以及给移动终端充电的无线充电模块、用于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支架本体的侧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位于支架本体内且与夹持组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第二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感应到移动终端靠近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无线充电模块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有控制夹持组件松开的触摸组件,所述触摸组件被触发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夹持组件远离支架本体中心移动松开移动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线圈、滑轨、滑轨支架,所述无线充电线圈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滑轨的一侧,所述滑轨的另一侧设置有滑槽且通过滑槽滑动设置于滑轨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承托件,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分别位于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承托件位于支架本体的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承托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均与第一驱动机构上的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和承托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上还设置有第四齿条,所述第四齿条与第二驱动机构上的齿轮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支架的一侧还设置有夹臂压板,所述夹臂压板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承托件移动的限位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无线充电的开关,所述开关通过无线主控模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无线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对无线充电支架上的移动终端的重量进行记录。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上还设置有升降摄像头,所述升降摄像头通过电源供电,所述电源与无线主控模块连接并通过无线主控模块上的USB接口给电源供电。
CN202021535880.XU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Active CN212304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35880.XU CN212304885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KR2020200003771U KR200496771Y1 (ko) 2020-07-29 2020-10-22 무선 충전 지지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35880.XU CN212304885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4885U true CN212304885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37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35880.XU Active CN212304885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0496771Y1 (zh)
CN (1) CN2123048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6865A (zh) * 2021-03-22 2021-06-25 东莞市汉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控制的无线充电方法
CN115001112A (zh) * 2022-07-19 2022-09-02 深圳市深创高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充电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9762A (ja) * 2006-10-24 2008-05-08 Olympus Imaging Corp 電力伝送装置
GB2531984B (en) * 2013-07-17 2020-05-27 Slater David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rging a tablet device
CN207884315U (zh) * 2018-01-23 2018-09-18 深圳市翊天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支架
KR102084680B1 (ko) * 2018-10-02 2020-03-04 조규호 휴대용 단말기 거치대
JP2020072622A (ja) * 2018-11-02 2020-05-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型充電装置及び充電システ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6865A (zh) * 2021-03-22 2021-06-25 东莞市汉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控制的无线充电方法
CN115001112A (zh) * 2022-07-19 2022-09-02 深圳市深创高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充电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000340U (ko) 2022-02-07
KR200496771Y1 (ko) 2023-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04885U (zh)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CN206856620U (zh) 一种全自动车载手机支架
WO2019148741A1 (zh) 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08656857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手机支架
CN111835091A (zh)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CN111030326B (zh) 一种提高无线充电效率的方法
WO2024055903A1 (zh) 无线充电器
CN213402574U (zh) 线圈自动移动对位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9295308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支架的发射装置
TWI696332B (zh) 無線充電裝置
CN209402565U (zh) 一种自动感应支架
CN208908372U (zh) 一种可兼做手机支架用的无线充电器
CN208630493U (zh) 一种自动夹持的车载支架
CN215552933U (zh) 一种线圈自动对位及自动夹持的手机支架
CN214281626U (zh) 一种tws蓝牙耳机入盒检测装置
CN109217440B (zh) 一种可兼做手机支架用的无线充电器
CN213754109U (zh) 车载磁吸带夹的无线充电器
CN208316800U (zh) 自动化手机支架
CN209987853U (zh) 一种梯形滑轨车载支架
CN110380472B (zh) 一种智能车载手机充电台
CN210404851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209930324U (zh) 车载电动手机支架
CN208423858U (zh) 一种自动夹持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6184578U (zh) 一种充电桩
CN211296332U (zh)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