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96332U -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6332U
CN211296332U CN201922283717.2U CN201922283717U CN211296332U CN 211296332 U CN211296332 U CN 211296332U CN 201922283717 U CN201922283717 U CN 201922283717U CN 211296332 U CN211296332 U CN 211296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tray
worm
motor
charg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37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伟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naiji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naij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naiji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naij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837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96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6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6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包括有壳体和装设于壳体内的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还包括有用于夹持所放置产品的夹持组件;其中:所述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包括有无线充线圈、托盘、第一电机、第一蜗杆及滑动件;所述无线充线圈设置于托盘上;所述第一蜗杆竖直延伸设置,所述滑动件具有内螺纹孔,所述第一蜗杆穿过内螺纹孔;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蜗杆旋转以使滑动件沿第一蜗杆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相应地,所述滑动件联动托盘及无线充线圈一同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以及,还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一电机。通过对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达到省电节能、降低使用噪音、结构更紧凑之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主要但不局限用于对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的夹持定位及充电。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无线充支架,其能满足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夹持定位及无线充电,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品牌、型号、大小等繁多,这些电子产品内的接收线圈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电子产品放到同一个无线充支架上充电时,充电线圈和接收线圈无法对准,导致难以达到较佳充电效率。
后来,有人提出了通过移动无线充支架内部的无线充线圈,使其对准电子产品内的接收线圈的位置,从而,有效提高充电效率。但是,现有的可以移动无线充线圈的无线充支架,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
1、利用电机驱动无线充线圈的位移,将无线充线圈移至最佳充电效率位置后,电机仍需一直通电保持工作状态,才能保持无线充线圈所处位置,否则,无线充线圈就会掉下来(竖直放置,因重力原因);这样,导致耗费电量大,同时,电机长时间使用其性能易受负面影响;
2、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结构设计合理性欠佳,其在无线充支架内占用空间大,不利于无线充支架的其它零部件的设计布局,增加了无线充支架的设计制作难度,同时,也局限了对整个无线充支架的小型化设计。
3、对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顺畅性、精准性等方面不太理想,影响了无线充支架的使用可靠性。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通过对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达到省电节能、降低使用噪音、结构更紧凑之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包括有壳体和装设于壳体内的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还包括有用于夹持所放置产品的夹持组件;其中:
所述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包括有无线充线圈、托盘、第一电机、第一蜗杆及滑动件;所述无线充线圈设置于托盘上;所述第一蜗杆竖直延伸设置,所述滑动件具有内螺纹孔,所述第一蜗杆穿过内螺纹孔;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第一蜗杆旋转以使滑动件沿第一蜗杆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相应地,所述滑动件联动托盘及无线充线圈一同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
以及,还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一电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动件延伸形成有拨头,所述托盘上设置有拨孔,所述拨头伸入拨孔内,所述滑动件通过拨头作用于拨孔以联动托盘;
或者,所述滑动件、托盘两者中,其一设置有夹件,另一设置有被夹部,所述夹件夹住所述被夹部;
或者,所述滑动件、托盘两者中,其一设置有卡件,另一设置有扣件,所述卡件与扣件适配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有安装架板;所述安装架板具有上、下间距布置的上板、下板,以及,连接于上板、下板之间的侧板;所述第一蜗杆悬于上板、下板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板、下板之间连接有竖向导杆,所述滑动件设置有滑槽,所述竖向导杆穿过滑槽以导引滑动件的上下位移动作。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内安装有托盘架,所述托盘沿托盘架可上下位移式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盘架具有左侧限位槽和/或右侧限位槽,所述托盘的左端和/或右端伸入相应的限位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盘架上朝向托盘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向凸条,相应地,于托盘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凸条适配于相应的导向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盘架上设置有行程槽,所述滑动件穿过行程槽且沿行程槽可上下位移式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盘架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托盘下行程的下限位点;和/或,所述托盘架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托盘下行程的转向开关,所述转向开关连接于控制模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有两个侧向夹持件和用于控制两个侧向夹持件可选择性地夹紧或松开的第二电机;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于第二电机;
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有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蜗杆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机,另一端装设有柱状物,所述柱状物设置有磁铁;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霍尔传感器,所述霍尔传感器检测磁铁转动情况并反馈至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通过对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第一电机在断电时,也能保证托盘不掉下来,省电节能,有利于延长第一电机及支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噪音,同时,其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也有利于无线充支架的进一步小型化设计;
二、利用滑动件来联动托盘,滑动更平滑顺畅,尤其是,通过托盘架的巧妙结构设计,确保托盘在托盘架托盘架上稳定顺畅精准位移,确保了对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可靠性。
三、通过柱状物的设置,一方面,有效解决了蜗杆在长时间转动后会偏离的问题,保证第一驱动齿轮和蜗杆的配合,另一方面,可以在柱状物上端设置磁铁,通过霍尔传感器来检测磁铁的转动情况,实时控制电机夹停。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分解结构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分解结构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分解结构示图(局部);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四分解结构示图(局部);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托盘架结构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托盘架另一角度结构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电机23、第一蜗杆24及滑动件25的组装结构示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机架、第二蜗杆53的分解结构示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机架的结构示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控制原理大致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壳体10 前壳11
后壳12 无线充线圈21
第一孔211 托盘22
拨孔221 导向凹槽222
定位凸部2201 第一电机23
第一蜗杆安装架板231 上板2311
下板2312 侧板2313
竖向导杆2314 第一蜗杆24
滑动件25 拨头251
滑槽252 托盘架30
左侧限位槽31 右侧限位槽32
导向凸条33 下限位点34
转向开关35 转向开关安装腔351
行程槽36 电机架40
支承部41
夹持组件50 侧向夹持件51
第二电机52 第二蜗杆53
柱状物54 驱动齿轮55
底部支撑件56 PCB板60
均光板71 装饰片72
磁铁81 霍尔传感器82
微动开关90 控制模块100
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20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电动夹持支架的具体结构。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包括有壳体10和装设于壳体10内的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还包括有用于夹持所放置产品的夹持组件50;其中:所述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包括有无线充线圈21、托盘22、第一电机23、第一蜗杆24及滑动件25;所述无线充线圈21设置于托盘22上;所述第一蜗杆24竖直延伸设置,所述滑动件25具有内螺纹孔,所述第一蜗杆24穿过内螺纹孔;所述第一电机23驱动第一蜗杆24旋转以使滑动件25沿第一蜗杆24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相应地,所述滑动件25联动托盘22及无线充线圈21一同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以及,还设置有控制模块100,所述控制模块100连接于第一电机23。如此,第一电机23在断电时,也能保证托盘22不掉下来,省电节能,有利于延长第一电机23及支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噪音,同时,利用第一电机23、第一蜗杆24及滑动件25的组合来实现对无线充线圈21、托盘22的移动,其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也有利于无线充支架的进一步小型化设计。
结合图4、图5及图8所示,所述滑动件25延伸形成有拨头251,所述托盘22上设置有拨孔221,所述拨头251伸入拨孔221内,所述滑动件25通过拨头251作用于拨孔221以联动托盘22;当然,所述滑动件25、托盘22两者达成联动的连接关系,并不局限于该种,也可依需稍做变动设计,例如:1、所述滑动件25、托盘22两者中,其一设置有夹件,另一设置有被夹部,所述夹件夹住所述被夹部;2、将所述滑动件25、托盘22两者中,其一设置有卡件,另一设置有扣件,所述卡件与扣件适配连接;其它诸多不同情形,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电机23连接有安装架板231;所述安装架板231具有上、下间距布置的上板2311、下板2312,以及,连接于上板2311、下板2312之间的侧板2313;所述第一蜗杆24悬于上板2311、下板2312之间。所述上板2311、下板2312之间连接有竖向导杆2314,所述滑动件25设置有滑槽252,所述竖向导杆2314穿过滑槽252以导引滑动件25的上下位移动作。所述侧板2313连接定位于下述的电机架40上,此处,是通过于侧板2313上设置若干定位孔,定位孔与电机架40上的定位柱相适配。
如图2、图3、图5至图7所示,所述壳体10内安装有托盘架30,托盘架30位于托盘22的后侧;所述托盘22沿托盘架30可上下位移式设置。所述托盘架30具有左侧限位槽31和/或右侧限位槽32,所述托盘22的左端和/或右端伸入相应的限位槽内。所述托盘架30上朝向托盘22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向凸条33,相应地,于托盘22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向凹槽222,所述导向凸条33适配于相应的导向凹槽222。所述托盘架30上设置有行程槽36,所述滑动件25穿过行程槽36且沿行程槽36可上下位移式设置。所述托盘架30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托盘22下行程的下限位点34;和/或,所述托盘架30上通过转向开关安装腔351设置有用于限位托盘22下行程的转向开关35,所述转向开关35连接于控制模块100,当托盘22触发转向开关35,则控制模块100控制第一电机23转向。对于托盘22的上行程可以利用壳体10顶部的内壁面作限位即可。
如图2、图3、图9及图10所示,所述托盘架30的后侧设置有电机架40,所述夹持组件50装设于电机架40。所述夹持组件50包括有两个侧向夹持件51和用于控制两个侧向夹持件51可选择性地夹紧或松开的第二电机52;所述控制模块100连接于第二电机52;所述第二电机52连接有第二蜗杆53;所述第二蜗杆5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机52,另一端装设有柱状物54,此处,所述柱状物54的外周面可转动式定位于电机架40,此处,电机架40的后侧设置有支承部41(优选为弧状),支承部41的前侧具有弧形凹位,作为对柱状物54的后侧定位型面,这样,蜗杆53的另一端通过柱状物54受到电机架40的托载,有效解决了蜗杆在长时间转动后会偏离的问题,保证第一驱动齿轮和蜗杆的配合;所述柱状物54设置有磁铁81;所述壳体10内还设置有霍尔传感器82,所述霍尔传感器82检测磁铁81转动情况并反馈至控制模块100。所述蜗杆53通过驱动齿轮55来传动两个侧向夹持件51。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50还包括有底部支撑件56,所述底部支撑件56上配置有微动开关90,当手机等电子产品放入时,抵压到底部支撑件56,微动开关90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00,则控制模块100控制夹紧动作。当然,并不局限于前述的触发方式,触发方式还可以是按钮、触摸开关、语音、手势等,也可以是放入手机后等待一设定时间(例如5秒)即自动夹紧,也可以利用无线充检测手机放入触发。
如图5所示,通常,所述无线充线圈21位于托盘22的前侧;所述托盘22的前侧凸设有定位凸部2201,所述定位凸部2201向前伸入无线充线圈21的第一孔211内并定位于第一孔211的内壁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211呈跑道形,即:长方形通道的上、下端各连通一半圆形通道,所述第一孔211贯通无线充线圈21的前、后侧;所述定位凸部2201的形状匹配第一孔211,以使无线充线圈21可以将第一孔211直接对着定位凸部2201卡入,简易实现无线充线圈21于托盘22上的叠设定位。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控制模块100包括有设置于壳体10内的PCB板60,所述PCB板60设置于电机架40的后侧;此处,电机架40上开设有第一让位孔、第二让位孔分别用于供第一电机23、第二电机52两者容设定位。当然,考虑到空间利用,在PCB板60上对应第二电机52及蜗杆53所在位置开设有第三让位孔,所述第三让位孔与第二让位孔对应,如此,使得组装结构紧凑性更好。
组装时,是将托盘架30、电机架40、PCB板60锁固或可拆卸式锁固于一起,也可以将三者一同锁在壳体10上;所述壳体10通常包括有前壳11、后壳12,所述前壳11的前侧设置有均光板、装饰片;所述前壳11上设置有透光孔或透光部,以供内部的光线从均光板、装饰片透出。所述前壳11、后壳12两者前后组装围构,以将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夹持组件50围裹。此处,所述托盘架30、电机架40、PCB板60三者一同定位于前壳11上,所述夹持组件50位于电机架40、托盘架30之间。
一种提高无线充电效率的方法,其应用于无线充电设备,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具有控制模块和分别连接于控制模块的无线充线圈、线圈自动驱动单元、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
所述无线充线圈的位移行程为第一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初始位置为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放入待充电产品后,线圈自动驱动单元先正向动作带动无线充线圈沿正向位移至初始位置,线圈自动驱动单元停止工作,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先检测当前位置的关联参数,随后,线圈自动驱动单元反向动作以带动无线充线圈沿反向逐步位移,每步位移后均检测关联参数,逐步的关联参数比较,获得最高充电效率位置,使无线充线圈保持在该位置;如此,其通过将无线充线圈归位到初始位置,无线充线圈从初始位置逐步位移比较参数,探测最高充电效率位置,有效确保对无线充线圈的调节精准度,其算法相对简单,电控运行可靠。
优选地,所述线圈自动驱动单元具有正反转电机,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设置有转向开关,当无线充线圈沿正向位移至初始位置,触发转向开关,则使正反转电机输出转向。
该种方式中,可以在每次放入待充电产品时,先使得无线充线圈位移至初始位置,再从初始位置开始逐步位移、比较关联参数,一步一步比较进而探测出最高充电效率。
若关联参数为转换率,当无线充线圈位移至初始位置后,检测无线充电线圈的当前转换率P1;然后,控制无线充线圈从初始位置开始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转换率P2,若P2> P1,继续朝当前方向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转换率Pn,若Pn=Pn-1,则停止位移,若Pn<Pn-1,则反向运动T秒/S距离后停止。若关联参数为损耗率,当无线充线圈位移至初始位置后,检测无线充电线圈的当前损耗率M1;然后,控制无线充线圈从初始位置开始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损耗率M2,若M2< M1,继续朝当前方向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损耗率Mn,若Mn=Mn-1,则停止位移,若Mn>Mn-1,则反向运动T秒/S距离后停止。
接下来,以具备记忆功能的另一实施例为例作详细说明:
一种提高无线充电效率的方法,其应用于无线充电设备,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具有无线充线圈、驱动无线充线圈上下位移的自动驱动单元、控制模块、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存储单元;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于自动驱动单元、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存储单元;
首次放入待充电产品时,进入第一模式:先使得无线充线圈位移至初始位置,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先检测当前位置的关联参数,控制模块控制自动驱动单元使无线充线圈从初始位置逐步位移,且每步位移后通过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来检测能反映出充电效率的关联参数,定义为充电效率关联参数,逐步的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比较,获得反映出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使无线充线圈保持在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所述待充电产品的最高充电效率的关联参数及相应位置两个信息、无线充线圈逐步位移时每步位移后的充电效率的关联参数及相应位置,均被记录下来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在下一次放入待充电产品时,无线充线圈保持在上一待充电产品的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
若只存储记忆了一个待充电产品的信息,下一次放入待充电产品时,进入第二模式: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先检测当前位置的充电效率关联参数;若充电效率关联参数、当前位置两个信息与上一次待充电产品所存储的最高充电效率的关联参数及相应位置两个信息一致,则无线充电线圈不需移动,继续保持在当前位置;若充电效率关联参数、当前位置两个信息与上一次待充电产品所存储的最高充电效率的关联参数及相应位置两个信息不一致,则进入第一模式,获得反映出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及信息记录存储;
若存储记忆了两个以上不同待充电产品的信息,下一次放入待充电产品时,进入第三模式:充电效率关联参数检测模块先检测当前位置的充电效率关联参数;若充电效率关联参数、当前位置两个信息与上一次待充电产品所存储的最高充电效率的关联参数及相应位置两个信息一致,则无线充电线圈不需移动,继续保持在当前位置;若充电效率关联参数、当前位置两个信息与上一次待充电产品所存储的最高充电效率的关联参数及相应位置两个信息不一致,但是与所存储记忆的另一待充电产品在当前位置信息的充电效率关联参数一致,则控制模块控制自动驱动单元使无线充线圈从当前位置直接位移至另一待充电产品的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若充电效率关联参数、当前位置两个信息与存储记忆待充电产品的信息都不一致,则进入第一模式,获得反映出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及信息记录存储。
情形一:以检测转换率为例。
所述无线充电线圈21的初始位置在托盘架30最高或最低处;
首次放入手机a,触碰到微动开关90,微动开关90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00,表示手机a放入到位;控制模块100检测无线充电线圈21的当前转换率P1;然后,控制模块100启动第一电机23工作,朝一方向(指初始位置的相对侧,若初始位置是最高处,则朝向最低处方向,同时,若初始位置是最低处,则朝向最高处方向)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转换率P2,若P2> P1,继续朝当前方向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转换率Pn,若Pn=Pn-1,则停止位移,若Pn<Pn-1,则反向运动T秒/S距离后停止,当前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即为手机a于该无线充支架上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控制模块100将手机a的最高充电效率Pa及相应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Ya两个信息记录下来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事实上,对于手机a而言,无线充电线圈21从初始位置位移至最高充电效率Pa的位置Ya,途中各个位置点及相应的转换率都有记载。
直到下一次放手机之前,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一直保持在位置Ya;
第二次放入手机,触碰到微动开关90,微动开关90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00,表示手机放入到位;控制模块100检测无线充电线圈21的当前转换率;
若当前转换率及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两个信息,与所存储的手机a的最高充电效率Pa及相应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Ya两个信息一致,则认为所放入的手机是手机a,即与上一次是同一手机,无线充电线圈21则不需移动;
若当前转换率及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两个信息,与所存储的手机a的最高充电效率Pa及相应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Ya两个信息不一致,则认为所放入的手机是与手机a不同的新手机,定义为手机b;则先控制模块100启动第一电机23工作,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1位移至初始位置,然后,按照新手机方式处理,即:如同首次放入手机a一样;先控制模块100检测无线充电线圈21在初始位置的当前转换率P1,然后,控制模块100启动第一电机23工作,带动无线充电线圈21朝向初始位置的相对侧运动,一步一步探测出最高充电效率;控制模块100将手机b的最高充电效率Pb及相应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Yb两个信息记录下来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同样地,对于手机b而言,无线充电线圈21从初始位置位移至最高充电效率Pb的位置Yb,途中各个位置点及相应的转换率都有记载。
直到下一次放手机之前,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一直保持在位置Yb;
第三次放入手机,触碰到微动开关90,微动开关90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00,表示手机放入到位;控制模块100检测无线充电线圈21的当前转换率;
若当前转换率及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两个信息,与所存储的手机b的最高充电效率Pb及相应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Yb两个信息一致,则认为所放入的手机是手机b,即与上一次是同一手机,无线充电线圈21则不需移动;
若当前转换率及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两个信息,与所存储的手机a在该位置点时相应的转换率一致,则认为所放入的手机是手机a,控制模块100启动第一电机23工作,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1直接从当前位置位移至位置Ya;
若当前转换率及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两个信息,与所存储的手机a、b在该位置点时相应的充电效率均不一致,则认为所放入的手机是与手机a、b均不同的新手机,定义为手机c;则先控制模块100启动第一电机23工作,驱动无线充电线圈21位移至初始位置,然后,按照新手机方式处理,即:如同首次放入手机a一样;先控制模块100检测无线充电线圈21在初始位置的当前转换率P1,然后,控制模块100启动第一电机23工作,带动无线充电线圈21朝向初始位置的相对侧运动,一步一步探测出最高充电效率;控制模块100将手机c的最高充电效率Pc及相应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Yc两个信息记录下来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同样地,对于手机c而言,无线充电线圈21从初始位置位移至最高充电效率Pc的位置Yc,途中各个位置点及相应的转换率都有记载。
通过这种方式,对于新手机而言,需从初始位置开始运动,一步一步探测出最高充电效率,并做相应记载;后续再放入的手机若为上一次记忆过的手机,则不需要移无线充电线圈21,所放位置即为最高充电效率对应的位置;后续再放入的手机若为上一次记忆过的手机之前的手机,则不需要移无线充电线圈21至初始位置,只需从直接从当前位置位移至手机的最高充电效率对应的位置,位移路径短;如此,有效减少功耗,其智能化程度更高,能快速地使手机在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进行充电。
情形二:以检测损耗率为例,相比情形一所述的以检测转换率为例描述的方法而言,两者基本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情形一中是比较转换率,一步一步运动是为了探测出更高转换率;而情形二中是比较损耗率,一步一步运动是为了探测出更低损耗率,当然,更低损耗率也代表更高转换率;
具体而言:所述无线充电线圈21的初始位置在托盘架30最高或最低处;
首次放入手机a,触碰到微动开关90,微动开关90反馈信号至控制模块100,表示手机a放入到位;控制模块100检测无线充电线圈21的当前损耗率M1;然后,控制模块100启动第一电机23工作,朝一方向(指初始位置的相对侧,若初始位置是最高处,则朝向最低处方向,同时,若初始位置是最低处,则朝向最高处方向)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损耗率M2,若M2< M1,继续朝当前方向运动T秒/S距离,再检测当前损耗率Mn,若Mn=Mn-1,则停止位移,若Mn>Mn-1,则反向运动T秒/S距离后停止。当前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即为手机a于该无线充支架上最低充电损耗率的位置,控制模块100将手机a的最低充电损耗率Ma及相应无线充电线圈21所处位置Ya两个信息记录下来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事实上,对于手机a而言,无线充电线圈21从初始位置位移至最低充电损耗率Ma,途中各个位置点及相应的最低充电损耗率都有记载。
后续第二次放手机、第三次放手机及第N次放手机,与前述的情形一同理,通过这种方式,对于新手机而言,需从初始位置开始运动,一步一步探测出最低损耗率,并做相应记载;后续再放入的手机若为上一次记忆过的手机,则不需要移无线充电线圈21,所放位置即为最高充电效率对应的位置;后续再放入的手机若为上一次记忆过的手机之前的手机,则不需要移无线充电线圈21至初始位置,只需从直接从当前位置位移至手机的充电损耗率对应的位置,位移路径短;如此,有效减少功耗,其智能化程度更高,能快速地使手机在最高充电效率的位置进行充电。
通常,为达到记录的功能,可以在支架增加外置存储器或临时存储器即可,以作为前述的存储单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对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第一电机在断电时,也能保证托盘不掉下来,省电节能,有利于延长第一电机及支架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噪音,同时,其结构变得更加紧凑,也有利于无线充支架的进一步小型化设计;
其次是,利用滑动件来联动托盘,滑动更平滑顺畅,尤其是,通过托盘架的巧妙结构设计,确保托盘在托盘架上稳定顺畅精准位移,确保了对无线充线圈的移动控制可靠性;
以及,通过柱状物的设置,一方面,有效解决了蜗杆在长时间转动后会偏离的问题,保证第一驱动齿轮和蜗杆的配合,另一方面,可以在柱状物上端设置磁铁,通过霍尔传感器来检测磁铁的转动情况,实时控制电机夹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10)和装设于壳体(10)内的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还包括有用于夹持所放置产品的夹持组件(50);其中:
所述可移动式无线充线圈组件包括有无线充线圈(21)、托盘(22)、第一电机(23)、第一蜗杆(24)及滑动件(25);所述无线充线圈(21)设置于托盘(22)上;所述滑动件(25)具有内螺纹孔,所述第一蜗杆(24)穿过内螺纹孔;所述第一电机(23)驱动第一蜗杆(24)旋转以使滑动件(25)沿第一蜗杆(24)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相应地,所述滑动件(25)联动托盘(22)及无线充线圈(21)一同可选择性地上下位移;
以及,还设置有控制模块(100),所述控制模块(100)连接于第一电机(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25)延伸形成有拨头(251),所述托盘(22)上设置有拨孔(221),所述拨头(251)伸入拨孔(221)内,所述滑动件(25)通过拨头(251)作用于拨孔(221)以联动托盘(22);
或者,所述滑动件(25)、托盘(22)两者中,其一设置有夹件,另一设置有被夹部,所述夹件夹住所述被夹部;
或者,所述滑动件(25)、托盘(22)两者中,其一设置有卡件,另一设置有扣件,所述卡件与扣件适配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23)连接有安装架板(231);所述安装架板(231)具有上、下间距布置的上板(2311)、下板(2312),以及,连接于上板(2311)、下板(2312)之间的侧板(2313);所述第一蜗杆(24)悬于上板(2311)、下板(23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杆(24)竖直延伸设置,所述上板(2311)、下板(2312)之间连接有竖向导杆(2314),所述滑动件(25)设置有滑槽(252),所述竖向导杆(2314)穿过滑槽(252)以导引滑动件(25)的上下位移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安装有托盘架(30),所述托盘(22)沿托盘架(30)可上下位移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架(30)具有左侧限位槽(31)和/或右侧限位槽(32),所述托盘(22)的左端和/或右端伸入相应的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架(30)上朝向托盘(22)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向凸条(33),相应地,于托盘(22)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导向凹槽(222),所述导向凸条(33)适配于相应的导向凹槽(22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架(30)上设置有行程槽(36),所述滑动件(25)穿过行程槽(36)且沿行程槽(36)可上下位移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架托盘架(30)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托盘(22)下行程的下限位点(34);和/或,所述托盘架(30)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托盘(22)下行程的转向开关(35),所述转向开关(35)连接于控制模块(1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50)包括有两个侧向夹持件(51)和用于控制两个侧向夹持件(51)可选择性地夹紧或松开的第二电机(52);所述控制模块(100)连接于第二电机(52);
所述第二电机(52)连接有第二蜗杆(53);所述第二蜗杆(5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电机(52),另一端装设有柱状物(54),所述柱状物(54)设置有磁铁(81);所述壳体(10)内还设置有霍尔传感器(82),所述霍尔传感器(82)检测磁铁(81)转动情况并反馈至控制模块(100)。
CN201922283717.2U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Active CN211296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3717.2U CN211296332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3717.2U CN211296332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6332U true CN211296332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3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3717.2U Active CN211296332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6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0326B (zh) 一种提高无线充电效率的方法
CN106764289B (zh) 一种电动夹持支架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JP4370235B2 (ja) スライド開閉方式携帯通信端末機
CN211296332U (zh)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CN103292550A (zh) 冰箱抽屉门自动开启装置
CN212304885U (zh)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CN213402574U (zh) 线圈自动移动对位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CN110638219A (zh) 无线充电桌
US20230291236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CN210490491U (zh) 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0536321U (zh) 一种提高充电效率的无线充支架
CN218181574U (zh) 一种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人行通道闸机
CN214958901U (zh) 无线充支架
CN111835091A (zh) 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CN210353812U (zh) 智能图书馆
CN210793010U (zh) 多功能型电子产品用支架
CN216291033U (zh) 耐用型电动夹持支架
CN219875817U (zh) 一种夹持臂带弹簧的自动夹紧的手机支架
CN107138931B (zh) 一种电动车控制器弹簧片的安装工装
CN208298720U (zh) 集成控制功能的电动工具开关
CN210120585U (zh) 智能型电动支架
CN112617458A (zh) 一种学生家用多功能组合书架
CN214337652U (zh) 自动对位线圈的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09805899U (zh) 一种电动手机支架
CN211107216U (zh) 紧凑型电动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