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80678U -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80678U
CN212280678U CN202021772274.XU CN202021772274U CN212280678U CN 212280678 U CN212280678 U CN 212280678U CN 202021772274 U CN202021772274 U CN 202021772274U CN 212280678 U CN212280678 U CN 2122806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d
frame
hinge
moving rod
wheel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722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Deyi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eyi Haozhangg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eyi Haozhanggu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eyi Haozhangg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722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806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806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806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床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轮组升降机构包括:固定架;第三移动杆;第四移动杆,所述第四移动杆与所述第三移动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移动杆和所述第四移动杆通过第二伸缩装置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行走轮组相连接,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三移动杆固定连接;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行走轮组相连接,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四移动杆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轮组升降机构可控制折叠床底部的滚轮进行稳定升降,结构紧凑简单,方便维护。

Description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床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背景技术
折叠床是通过各种折叠方式进行折叠收放的简易床,它因使用方便、存放方便的特点广泛应用在家庭或办公室等场所,但折叠床摆放在办公室时占用空间大且美观性差。因此现有在储物柜内设置有隐藏式折叠床,具有使用便捷、美观性好的优点,如公告号为CN209807756U的一种多功能折叠床、公告号为CN209915423U的一种带折叠床的柜子、公告号为CN108851723A的一种智能陪伴折叠床、公告号为CN209474173U的一种具有折叠床的柜子,上述储物柜为了方便折叠床的展开或折叠,在折叠床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滚轮在运动过程中需要使支撑架脱离地面,滚轮静止时需要使支撑架接触地面,因此可以通过升降机构驱动滚轮接触地面或脱离地面以控制支撑架脱离地面或接触地面,但现有应用在滚轮的升降机构较为复杂,控制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可控制折叠床底部的滚轮进行稳定升降,结构紧凑简单,方便维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包括:
固定架;
第三移动杆;
第四移动杆,所述第四移动杆与所述第三移动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移动杆和所述第四移动杆通过第二伸缩装置相对靠近或远离;
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行走轮组相连接,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三移动杆固定连接;
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行走轮组相连接,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四移动杆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移动杆和所述第四移动杆的移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竖直子架和第二竖直子架;所述第三移动杆和所述第四移动杆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竖直子架和所述第二竖直子架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铰接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铰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铰接件在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子架和所述第二竖直子架的前侧,两个所述第二铰接件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子架和所述第二竖直子架的后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铰接板以及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二铰接板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板的第二端用于与行走轮组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与所述第三移动杆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铰接轴的轴向和所述第三移动杆的长度方向平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铰接件包括第三铰接板以及第四铰接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第一端通过第四铰接轴与所述第四铰接板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铰接板的第二端用于与行走轮组铰接,所述第四铰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四铰接板与所述第四移动杆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四铰接轴的轴向和所述第四移动杆的长度方向平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伸缩装置为气缸或液压缸。
一种折叠床,包括上面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轮组升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组升降机构包括固定架、第三移动杆、第四移动杆、第一铰接件以及第二铰接件;由于固定架在移动过程中要与地面分离,静止时与地面接触起定位支撑作用,因此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的一端铰接在固定架上,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行走轮组,第三移动杆与第一铰接件固定连接,第四移动杆与第二铰接件固定连接,通过第三移动杆和第四移动杆相对靠近或远离,以使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分别绕固定架进行转动,控制行走轮组的上升或下降,进而控制固定架与地面接触还是分离。本实用新型的轮组升降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且驱动行走轮组升降较为平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床的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床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动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架、移动架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动架、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二直线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架和床板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架和床板升降机构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架和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架、轮组升降机构和行走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轮组升降机构和行走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驱动机构、11-第一丝杠座、12-第二丝杠座、13-丝杠、14-螺母;
2-床板升降机构、21-第一移动杆、22-第二移动杆、23-第一铰接杆、24-第二铰接杆、25-第三铰接杆、26-第四铰接杆、27-第一伸缩装置、28-第一铰接轴、29-第二铰接轴;
3-翻转机构、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翻转电机、34-连接轴、35-中间齿轮;
4-轮组升降机构、41-第一铰接件、411-第一铰接板、412第二铰接板、413-第三铰接轴、42-第二铰接件、421-第三铰接板、422-第四铰接板、423-第四铰接轴、43-第三移动杆、44-第四移动杆、45-第二伸缩装置;
5-行走轮组、51-轮架、52-转轴、53-底轮、54-第二滚轮;
50-固定架、501-第一竖直子架、502-第二竖直子架、503-第一横杆、504-第二横杆;
60-移动架、601-竖直框架、602-水平框架、603-连杆、604-挡板、605-转动电机;
70-第一床板;71-第二床板;72-第三床板;
81-第一直线导轨、811-第一滑块、82-第一导轨安装座;
83-第二直线导轨、831-第二滑块、84-第二导轨安装座;
85-第三横杆;
90-第一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折叠床,其包括固定架50、移动架60、第一床板70、第二床板71、第三床板72、驱动机构1、床板升降机构2以及翻转机构3。其中,第一床板70固定在移动架60的顶部;驱动机构1设置在固定架50上并用于驱动移动架60相对固定架50左右平移;床板升降机构2设置在固定架50上并用于驱动第二床板71相对固定架50上下移动;翻转机构3设置在固定架50上并用于驱动第三床板72绕固定架50转动。当折叠床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床板70、第二床板71以及第三床板72依次相互拼合在同一平面上;当折叠床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床板72、第二床板71以及第一床板70从上至下依次叠放。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架50用于支撑在地面上起定位固定作用,通过驱动机构1控制第一床板70相对固定架50左右位移、床板升降机构2控制第二床板71相对固定架50上下位移、以及翻转机构3控制第三床板72相对固定架50转动,使第一床板70、第二床板71以及第三床板72依次拼合在同一平面上处于展开装填或依次叠放后处于折叠状态,智能化控制可方便用户轻松使用,避免人工操作的麻烦;同时折叠床的结构紧凑,总体体积较小,可容纳在储物柜内占用空间较小。
参考图4,固定架50包括第一竖直子架501、第二竖直子架502、第一横杆503以及第二横杆504。其中,为了提高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的结构强度,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均为若干金属管材(如不锈钢管或合金钢管)首尾焊接成一体成型构件,且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的结构尺寸相同,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相对间隔一定距离平行设置。为了固定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之间的间距,第一横杆503的一端与第一竖直子架501固定连接,第一横杆503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直子架502固定连接;第二横杆504的一端与的第一竖直子架501固定连接,第二横杆50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直子架502固定连接;且第一横杆503和第二横杆504相对间隔且平行设置。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架50的整体强度,第一横杆503和第二横杆504均为金属管材,优选采用焊接工艺分别与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形成一体成型构件。
参考图5,移动架60包括相连接的竖直框架601和水平框架602、以及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连杆603。其中,为了提高竖直框架601和水平框架602的结构强度,竖直框架601和水平框架602为若干金属管材(如不锈钢管或合金钢管)首尾焊接成方框状的一体件,且竖直框架601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在水平框架602的一侧,同时竖直框架601和水平框架602之间的夹角为直角。第一床板70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水平框架602的顶部;为了减小移动架60左右平移的摩擦力,竖直框架60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滚轮90,且滚轮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第一滚轮90相对间隔设置在竖直框架601的底部。进一步地,各连杆603的一端与竖直框架601固定连接,且连杆603位于水平框架602的竖直投影内。再进一步地,由于折叠床是可以设置在储物柜的收纳空间,因此竖直框架601在背对连杆603的一侧连接有挡板604,挡板604的形状大小与储物柜的收纳空间开口相配合,以使折叠床设置在储物柜时挡板604可遮蔽折叠床,提高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竖直框架601上还设置有转动电机605,转动电机605与挡板604通过齿轮啮合的传动方式,驱动挡板604绕竖直框架601转动,当折叠床处于展开状态时,使挡板604与第一床板70位于同一平面上,可增大折叠床的使用面积。
参考图5~8,驱动机构1包括第一丝杠座11、第二丝杠座12、丝杠13,以及套设在丝杠13上的螺母14。其中,第一丝杠座11固定在第一横杆503的侧面中部,第二丝杠座12固定在第二横杆504的侧面中部,丝杠1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丝杠座11上,丝杠13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二丝杠座12上,螺母14分别与两个连杆603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由于折叠床在办公司使用时地面是水平的,移动架60在水平的地面上左右平移,因此丝杠13水平设置。作为优选方案,丝杠13和两个连杆60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丝杠13位于两个连杆603之间,使驱动机构1在结构上更为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机构1中的第一丝杠座11、第二丝杠座12、丝杠13以及套设在丝杠13上的螺母14共同组成现有技术中的丝杠副结构,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螺母14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为此省略说明驱动机构1的具体安装结构及运动原理。通过螺母14的旋转运动带动连杆603的直线运动,以推动移动架60在水平方向上左右平移;同时丝杠13副具有自锁限位的功能,当驱动电机停止工作时,移动架60静止不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1并不限定为上述的丝杠副结构,驱动机构1还可以为直线模组、电机驱动齿轮齿条、电机驱动链条、电机驱动皮带、气缸或液压缸等直线驱动装置,为此省略说明。
参考图7、8,由于驱动机构1是通过推动竖直框架601的移动而带动移动架60整体移动,而竖直框架601是设置在水平框架602的一侧,使得水平框架602的另一侧是悬空,进而使移动架60整体移动时水平框架602会存在晃动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水平框架602移动的稳定性,第一竖直子架50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直线导轨81,第二竖直子架50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直线导轨83,第一直线导轨81和第二直线导轨8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平行,第一直线导轨81的长度方向与丝杠13的轴向相同;第一直线导轨81上滑设有第一滑块811,第二直线导轨83上滑设有第二滑块831,第一滑块811通过第三横杆85与第二滑块831相连接,第三横杆85与水平框架60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竖直子架50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轨安装座82,第一直线导轨81固定在第一导轨安装座82上;第二竖直子架50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导轨安装座84,第二直线导轨83固定在第二导轨安装座84上。优选地,第三横杆85设置在水平框架602远离竖直框架601的一侧底部,通过竖直框架601和第一横杆503同时承受第一床板70和用户的重力载荷,提高水平框架602的承重能力;同时,驱动机构1驱动竖直框架601移动时,水平框架602在第一直线导轨81和第二直线导轨83上直线移动,提高移动架60的移动稳定性。
参考图9、10,床板升降机构2包括第一移动杆21、第二移动杆22以及铰接组件,铰接组件包括第一铰接杆23、第二铰接杆24、第三铰接杆25以及第四铰接杆26。其中,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相对间隔且平行设置,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通过第一伸缩装置27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铰接杆2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铰接轴28与第二铰接杆24的第一端铰接,第一铰接杆23的第二端与第二床板71铰接,第二铰接杆24的第二端与固定架50铰接,第一铰接杆23与第一移动杆21固定连接;第三铰接杆25的第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29与第四铰接杆26的第一端铰接,第三铰接杆25的第二端与第二床板71铰接,第四铰接杆26的第二端与固定架50铰接,第三铰接杆25与第二移动杆22固定连接;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之间的夹角开口与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之间的夹角开口相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处的铰接结构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一般常用销轴进行实现,为此省略说明。第一伸缩装置27为气缸或液压缸,其中气缸或液压缸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气缸或液压缸包括缸体及在缸体内往复伸缩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伸出端与第一移动杆21固定连接,缸体的底部与第二移动杆22固定连接,通过活塞杆与缸体的相对运动以完成第一移动杆21与第二移动杆22之间的相对移动。
根据一般折叠床展开后都是水平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床在展开后第一床板70、第二床板71以及第三床板72位于同一水平面,并需要使第二床板71在升降过程中是水平状态。为了确保第二床板71在升降过程中是水平状态,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分别是水平设置,且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的移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对移动,以控制第二床板71的升降。再进一步地,第一铰接轴28的轴向和第一移动杆2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铰接轴29的轴向和第二移动杆22的长度方向平行,使得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相对运动时,确保第一铰接杆23和第二铰接杆24绕第一铰接轴28顺利转动、第三铰接杆25和第四铰接杆26绕第二铰接轴29顺利转动。
为了提高第二床板71升降的平稳性,铰接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铰接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上,同时第一伸缩装置27设置在两个铰接组件之间,使第一伸缩装置27在不干涉铰接组件运动的情况下,使整体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充分利用空间。具体地,第一铰接杆23、第二铰接杆24、第三铰接杆25以及第四铰接杆26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铰接杆23和两个第二铰接杆24分别铰接并位于第一移动杆21的两端,两个第三铰接杆25和两个第四铰接杆26分别铰接并位于第二移动杆22的两端,同时两个第一铰接杆23和两个第三铰接杆25依次设置在第二床板71的下表面的四个角落,受力更为均匀,承重能力较好。
床板升降机构2控制第二床板71升降的工作过程为:当折叠床需要展开时,第一伸缩装置27控制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相对远离,第一移动杆21带动两端的第一铰接杆23绕第一铰接轴28转动、第二移动杆22带动两端的第三铰接杆25绕第二铰接轴29转动,使第一铰接杆23和第三铰接杆25的转动带动第二床板71的上升;当折叠床需要折叠时,第一伸缩装置27控制第一移动杆21和第二移动杆22相对靠近,第一移动杆21带动两端的第一铰接杆23绕第一铰接轴28转动、第二移动杆22带动两端的第三铰接杆25绕第二铰接轴29转动,使第一铰接杆23和第三铰接杆25的转动带动第二床板71的下降。同时气缸或油压缸静止时具有限位卡紧作用,通过铰接组件以保持第二床板71高度不变。
参考图11,翻转机构3包括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2、以及固定在固定架50上的翻转电机33。其中,翻转电机33优选为减速电机,第一齿轮31套设在翻转电机33的动力输出端上,第二齿轮32通过连接轴34与第三床板72固定连接,第一齿轮31与第二齿轮32啮合传动。进一步地,第一齿轮31通过若干个中间齿轮35与第二齿轮32啮合传动,或者第一齿轮31通过皮带或链条与第二齿轮32啮合传动,使得第一齿轮31与第二齿轮32同步转动。第三床板72的侧面设置有连接片,连接片开设有套设连接轴34的连接孔,连接轴34通过过盈配合穿过连接孔后穿设在第二齿轮32的内圈中,以使第三床板72与第二齿轮32同步转动,进而通过翻转机构3控制第三床板72翻转。
为了提高第三床板72翻转的稳定性,翻转机构3的数量为两个,第三床板7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片,两个翻转机构3分别设置在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上并分别与第三床板72两侧的连接片连接,两个翻转机构3同步驱动第三床板72进行翻转。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床是可以收纳在储物柜的收纳空间,使用时折叠床整体相对储物柜进行移动,因此折叠床在相对储物柜移动时,固定架50需要离地。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床还包括轮组升降机构4,轮组升降机构4用于控制固定架50与地面相互接触或分离。
参考图12,轮组升降机构4包括用于驱动固定架50平移的行走轮组5、第一铰接件41、第二铰接件42、第三移动杆43以及第四移动杆44。其中,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相对间隔且平行设置,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通过第二伸缩装置45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铰接件41的一端与固定架50铰接,第一铰接件41的另一端与行走轮组5相连接,第一铰接件41与第三移动杆43固定连接;第二铰接件42的一端与固定架50铰接,第二铰接件42的另一端与行走轮组5相连接,第二铰接件42与第四移动杆44固定连接。第二伸缩装置45为气缸或液压缸,其中气缸或液压缸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为此省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行走轮组5为现有技术中用于驱动设备移动的轮子结构,通常包括主动轮和从动轮。作为一种实施例,参考图13,行走轮组5包括轮架51、转动设置在轮架51上的转轴52、底轮53以及第二滚轮54。其中,底轮53作为行走轮组5的主动轮,第二滚轮54作为行走轮组5的从动轮,并设计性地将底轮53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滚轮54的直径。轮架51开设有供转轴52穿过的轴孔,并在轴孔内设有轴承,转轴52过盈配合地套接在轴承的内圈,以使底轮53转动设置在轮架51上,同时转轴52上套接有驱动齿轮,采用电机驱动齿轮链条的传动方式带动驱动齿轮转动,以使底轮53主动旋转。为了提供行走轮组5移动的稳定性,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底轮53分别套设在转轴52的两端,两个第二滚轮54相对间隔设置在轮架51的底部两侧。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行走轮组5升降的平衡性,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分别是水平设置,且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的移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对移动,以控制行走轮组5升降。
为了提高行走轮组5升降的稳定性,第一铰接件4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铰接件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铰接件41分别设置在第三移动杆43的两端,两个第二铰接件42分别设置在第四移动杆44的两端。同时两个第一铰接件41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的前侧,另一端相对间隔地连接在轮架51的两侧前方;两个第二铰接件42的一端分别设置在分别设置在第一竖直子架501和第二竖直子架502的后侧,另一端相对间隔地连接在轮架51的两侧后方。行走轮组5通过第一铰接件41和第二铰接件42绕固定架50转动,控制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与地面接触或分离。
进一步地,第一铰接件41和第二铰接件42与轮架51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小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在移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第一铰接件41和第二铰接件42的一端与轮架51铰接,参考图12、13,第一铰接件41包括第一铰接板411和第二铰接板412,第二铰接件42包括第三铰接板421和第四铰接板422。其中,第一铰接板411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铰接轴413与第二铰接板412的第一端铰接,第一铰接板411的第二端与轮架51铰接,第二铰接板412的第二端与固定架50铰接,第二铰接板412与第三移动杆43固定连接;第三铰接板421的第一端通过第四铰接轴423与第四铰接板422的第一端铰接,第三铰接板421的第二端与轮架51铰接,第四铰接板422的第二端与固定架50铰接,第四铰接板422与第四移动杆44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处的铰接结构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一般常用销轴进行实现,为此省略说明。
再进一步地,第三铰接轴413的轴向和第三移动杆43的长度方向平行,第四铰接轴423的轴向和第四移动杆44的长度方向平行,以确保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相对移动时,驱动第一铰接板411和第二铰接板412、第三铰接板421和第四铰接板422分别相对转动,以控制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与地面接触或分离。
轮组升降机构4控制行走轮组5升降的工作过程为:当固定架50需要移动时,第二伸缩装置45控制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相对远离,第三移动杆43带动两端的第一铰接件41绕固定架50转动、第四移动杆44带动两端的第三铰接件绕固定架50转动,使第一铰接件41和第三铰接件的转动带动轮架51的下降,进而使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与地面接触,反作用将固定架50托起并使之脱离地面;当固定架50需要固定在地面上时,第二伸缩装置45控制第三移动杆43和第四移动杆44相对靠近,第三移动杆43带动两端的第一铰接件41绕固定架50转动、第四移动杆44带动两端的第三铰接件绕固定架50转动,使第一铰接件41和第三铰接件的转动带动轮架51的上升,进而使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与地面分离,固定架50依靠自身重力降落在地面。
本实用新型折叠床可收纳在储物柜内,折叠状态的折叠床的展开过程为:轮组升降机构4控制行走轮组5下降并使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抵接地面,反作用力将固定架50托起并脱离地面,行走轮组5上的电机驱动底轮53主动旋转,驱动折叠状态的折叠床从储物柜内移出。当折叠床运动到远离储物柜一定距离时,轮组升降机构4控制行走轮组5上升并使底轮53和第二滚轮54脱离地面,固定架50依靠重力作用落回地面上;随后翻转机构3驱动第三床板72绕固定架50转动180°,使第三床板72与第二床板71分离并使第三床板72和第一床板7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接着驱动机构1驱动移动架60和第一床板70水平位移,使第一床板70和第二床板71分离;最后床板升降驱动第二床板71上升,使第二床板71与第一床板70和第三床板7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三者相互拼合成折叠床。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其包括固定架、第三移动杆、第四移动杆、第一铰接件以及第二铰接件;由于固定架在移动过程中要与地面分离,静止时与地面接触起定位支撑作用,因此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的一端铰接在固定架上,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行走轮组,第三移动杆与第一铰接件固定连接,第四移动杆与第二铰接件固定连接,通过第三移动杆和第四移动杆相对靠近或远离,以使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分别绕固定架进行转动,控制行走轮组的上升或下降,进而控制固定架与地面接触还是分离。本实用新型的轮组升降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且驱动行走轮组升降较为平稳。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架;
第三移动杆;
第四移动杆,所述第四移动杆与所述第三移动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移动杆和所述第四移动杆通过第二伸缩装置相对靠近或远离;
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行走轮组相连接,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三移动杆固定连接;
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行走轮组相连接,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四移动杆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移动杆和所述第四移动杆的移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竖直子架和第二竖直子架;所述第三移动杆和所述第四移动杆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竖直子架和所述第二竖直子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铰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铰接件在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子架和所述第二竖直子架的前侧,两个所述第二铰接件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子架和所述第二竖直子架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件包括第一铰接板以及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二铰接板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板的第二端用于与行走轮组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板与所述第三移动杆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铰接轴的轴向和所述第三移动杆的长度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件包括第三铰接板以及第四铰接板;所述第三铰接板的第一端通过第四铰接轴与所述第四铰接板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铰接板的第二端用于与行走轮组铰接,所述第四铰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架铰接,所述第四铰接板与所述第四移动杆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铰接轴的轴向和所述第四移动杆的长度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装置为气缸或液压缸。
10.一种折叠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轮组升降机构。
CN202021772274.XU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Active CN2122806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2274.XU CN212280678U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72274.XU CN212280678U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80678U true CN212280678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37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72274.XU Active CN212280678U (zh) 2020-08-21 2020-08-21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806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75436A (zh) 穿梭车
CN212280678U (zh)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CN212280679U (zh) 一种移动小车及折叠床
CN212650637U (zh) 一种床板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CN212650636U (zh) 一种折叠床
CN111955996A (zh) 一种轮组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CN211997505U (zh) 一种堆栈装置
CN111955997A (zh) 一种折叠床
CN111839072A (zh) 一种移动小车及折叠床
CN111887657A (zh) 一种床板升降机构及折叠床
CN107140575A (zh) 一种手动丝杆式升降车
CN217650769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的龙门吊
WO2022142454A1 (zh) 举升装置及自动导引运输车
CN215709491U (zh) 一种自动化运输系统
CN216069777U (zh) 一种自主平衡稳定平台及运输工具
CN209778195U (zh) 一种拣选车
CN219172452U (zh) 一种具有减震的钢结构
JP2001270606A (ja)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CN111470311A (zh) 一种用于模块化站台门安装的移动工作台
CN209922809U (zh) 支撑机构及搬运车
CN219487981U (zh) 一种轴件存放架
CN218505640U (zh) 快换电池包的托架、电动车辆、电池架
CN216429180U (zh) 单边悬挂式载车装置
CN215361405U (zh) 一种燃料电池翻转小车
CN218833034U (zh) 一种多功能野战救援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7

Address after: 421008 Room 401, No. 1 plant, No. 2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ioneer Park, No. 2, Changtang Road, Baishazhou Industrial Park, Yanfeng District, Heng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Deyi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20 room 2206, No.5, Huangpu East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DEYI HAOZHANGGUI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Wheel set lifting mechanism and folding be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5

Pledgee: Hunan Nanyue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Hunan Deyi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20995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