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5842U -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5842U
CN212255842U CN202020163358.7U CN202020163358U CN212255842U CN 212255842 U CN212255842 U CN 212255842U CN 202020163358 U CN202020163358 U CN 202020163358U CN 212255842 U CN212255842 U CN 212255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optical
magnetic
optical axis
driv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633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祥鸣
胡朝彰
翁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5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58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2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contours or curv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活动部活动地连接固定部,承载具有一光轴的一光学组件。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且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一磁性组件。第一线圈具有一绕线轴,且绕线轴与光轴不垂直,而第一线圈以及第一磁性组件的排列方向与光轴大致垂直。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组件不重叠。

Description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其母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21037215.5,申请日为2019年07月04日,发明名称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有关于一种驱动机构,特别有关于一种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皆装设了光学组件驱动机构,透过光学组件驱动机构驱动光学组件以进行拍摄或录像。当用户使用具有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电子装置时,可能因为晃动而使得所拍摄的照片或影片产生模糊。然而,随着对于影像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可修正晃动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因而产生。
现今普遍使用的一种光学组件驱动机构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音圈马达利用线圈、磁铁以及簧片的组合驱动光学组件沿着平行于或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以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的功能。
由于实际上光学组件的晃动方式相当复杂,可能发生倾斜,而不限于在平行于或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发生晃动。因此,设计出提升位移修正以及旋转角度修正的精度以及效率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并能够兼顾装置的小型化,是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活动部活动地连接固定部,承载具有一光轴的一光学组件。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且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一磁性组件。第一线圈具有一绕线轴,且绕线轴与光轴不垂直,而第一线圈以及第一磁性组件的排列方向与光轴大致垂直。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组件不重叠。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位于光轴与第一磁性组件之间。或者,第一磁性组件位于光轴与第一线圈之间。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固定部具有一中心轴,且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以使光轴相对于中心轴产生角位移。
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设置于活动部,而第一磁性组件设置于固定部,且第一线圈的位置对应于第一磁性组件的位置。活动部包括一承载座,承载光学组件,且承载座与固定部相隔一距离。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第一线圈相重叠于承载座。或者,第一线圈完全重叠于承载座。
根据一些实施例,固定部包括一外框,以一导磁材料制成,且外框具有一突出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线圈具有一穿孔,且外框的突出部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线圈的穿孔中。承载座具有一容置孔,容置第一线圈,且外框的突出部的一部分位于容置孔中。
根据一些实施例,固定部的一轮廓大致上为一矩形,且第一驱动组件共包括二个第一线圈以及二个第一磁性组件,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以及第一磁性组件位于矩形的二对角。或者,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以及第一磁性组件位于矩形的相对二侧边。
根据一些实施例,固定部的一轮廓大致上为一矩形,且第一驱动组件共包括四个第一线圈以及四个第一磁性组件,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以及第一磁性组件位于矩形的四角落。或者,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以及第一磁性组件位于矩形的四侧边。
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更包括一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二线圈以及一第二磁性组件,且第二线圈围绕活动部设置,而第二磁性组件设置于固定部。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部分重叠。
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更包括一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二个第二线圈以及二个第二磁性组件,且第二线圈的位置对应于第二磁性组件的位置,且第二线圈的任一者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线圈所在的平面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二线圈设置于活动部的相对二侧边,且第二磁性组件设置于固定部的相对二侧边,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观察,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部分重叠,且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二磁性组件部分重叠。
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活动部活动地连接固定部,承载具有一光轴的一光学组件。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且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一磁性组件。第一线圈具有一绕线轴,且绕线轴与光轴不平行,而第一线圈以及第一磁性组件的排列方向与光轴大致垂直。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组件不重叠。
附图说明
当阅读所附附图时,从以下的详细描述能最佳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应注意的是,根据业界的标准作法,各种特征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任意的放大或缩小组件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说明。
图1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以及光学组件的立体图。
图2图1中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省略部分组件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省略部分组件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5A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5B沿着图5A中的A-A线段的剖面图。
图6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7图6中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8A至图8C外框与第一驱动组件的配置示意图。
图8D磁力以及行程的关系图。
图9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0图9中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11省略部分组件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2A至图12C第一驱动组件的不同配置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A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10 光学组件
20、20A 外框
21 突出部
30 框架
40 上簧片
50、50A 第一驱动组件
51 第一线圈
52、52A 第一磁性组件
60、60A 第二驱动组件
61、61A 第二线圈
62 第二磁性组件
70 承载座
71 容置孔
80 电路板
90 电子组件
100 下簧片
110 底座
511 穿孔
D 排列方向
H1、H2 高度
M 中心轴
O 光轴
P1 固定部
P2 活动部
W 绕线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公开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并叙述各个构件以及排列方式的特定范例,以实施本公开的不同特征。例如,若本说明书叙述了第一特征形成于第二特征「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可包含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可包含了有附加特征形成于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而使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在说明书以及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组件。除此之外,在本公开的不同范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符号或字母。
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在…下方」、「下方」、「在…上方」、「上方」等用词,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组件或特征与其他组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除了在附图中绘示的方位外,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意欲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装置可被转向不同方位(旋转90度或其他方位),则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词亦可依此相同解释。
兹配合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
图1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以及光学组件10的立体图。图2图1中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爆炸图。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包括一固定部P1、一活动部P2、一第一驱动组件50、一第二驱动组件60。活动部P2活动地连接固定部P1,并承载具有一光轴O的一光学组件10,光轴O定义为穿过光学组件10的中心的虚拟轴线。第一驱动组件50以及第二驱动组件60可驱动活动部P2相对于固定部P1移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P1包括一外框20、一框架30、一底座110。活动部P2包括一上簧片40、一承载座70、一电路板80、一电子组件90、一下簧片100。第一驱动组件50包括四个第一线圈51以及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第二驱动组件60包括二个第二线圈61以及二个第二磁性组件62。其中,组件可依照用户需求增添或删减。
固定部P1具有一中心轴M,中心轴M定义为穿过固定部P1的中心的虚拟轴线。当光学组件10、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与一感光组件(未图标)(例如:感光耦接检测器(charge-coupled detector,CCD)对准(aligned)时,光学组件10的光轴O与固定部P1的中心轴M重合。
固定部P1的外框20、框架30、底座110依序地沿着中心轴M排列,外框20位于框架30以及底座110上方,外框20可以焊接或熔接等方式与底座110结合,结合之后内部形成的空间可容纳活动部P2、第一驱动组件50、第二驱动组件60等。
外框20以具有磁导率(magnetic permeability)的导磁性材料制成,较佳地,由具有高磁导率的材料制成,例如:铁磁性材料(ferromagnetic material),包括铁(Fe)、镍(Ni)、钴(Co)或其合金等,外框20具有四个突出部21,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延伸,用于保磁以及加强磁力。
框架30以不导电材料或导磁性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或金属合金等。当框架30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时,可同样地具有保磁以及加强磁力的功能,且相较于不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活动部P2的上簧片40以及下簧片100具有弹性材料,可由金属制成,且分别地与第一驱动组件50电性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亦可省略下簧片100。
承载座70可设计成具有四个容置孔71,以分别地容置四个第一线圈51。承载座70为中空的,以承载光学组件10,承载座70与光学组件10之间可配置有相互对应的螺牙结构,使得光学组件10更佳地固定于承载座70,承载座70与固定部P1的外框20以及底座110皆相隔一距离,亦即承载座70未直接接触外框20以及底座110。
上簧片40以及下簧片100弹性地夹持承载座70,具体而言,上簧片40连接框架30的一部分以及承载座70的顶面,而下簧片100连接框架30的一部分以及承载座70的底面。在活动部P2相对于固定部P1移动时,透过上簧片40以及下簧片100的弹性夹持限制承载座70的移动范围,避免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移动或受到外力冲击时,承载座70由于碰撞到外框20或是底座110而造成承载座70以及在其内的光学组件10损坏。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P2进一步包括一被感测物以及一传感器(未图示),被感测物邻近于承载座70设置,传感器的位置对应于被感测物的位置。被感测物可为一磁性组件,例如:磁铁。传感器可为巨磁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GMR)传感器或穿隧磁阻(Tunneling Magneto Resistance,TMR)传感器等。当承载座70移动时,邻近的被感测物亦随着承载座70移动,被感测物的磁场因而发生变化,透过传感器侦测被感测物的磁场变化可得知承载座70的位置,以进行承载座70位置的调整、精确控制承载座70的位移。
活动部P2的电路板80可为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或软硬复合板等,电子组件90设置在电路板80,可包括被动组件,例如:电容、电阻或电感等。在图2中,电路板80以及电子组件90设置于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一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80以及电子组件90设置于底座110之上。
第一驱动组件50的第一线圈51具有大致上椭圆形结构。第一驱动组件50的第一磁性组件52可为一磁铁,例如,永久性磁铁。第一线圈51具有一穿孔511以及一绕线轴W,绕线轴W定义为穿过穿孔511的中心的虚拟轴线,且绕线轴W与光轴O不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绕线轴W与光轴O大致平行,但仍有可能因为组装时产生的偏差或其他原因使得绕线轴W与光轴O呈现未完全平行的状态。
在本文中,为了方便说明,将「高度」定义为组件在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的长度。目前电子装置朝向薄型化发展,故需要降低安装在电子装置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51的绕线轴W与光轴O不垂直,而可达到降低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高度的优点。因为第一线圈51以绕线轴W与光轴O大致平行的平置方式设置,相较绕线轴W与光轴O垂直的竖立方式设置而言(亦即将第一线圈51旋转90度,如图6、图7、图8C所示),平置的第一线圈51的高度会小于竖立的第一线圈51的高度,可达到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薄型化的功效。之后将在关于图6、图7、图8A至图8C的讨论详细描述平置的第一线圈51以及竖立的第一线圈51的高度差异。
除此之外,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51相重叠于承载座70。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51完全重叠于承载座70,也就是第一线圈51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承载座70的高度,使得第一线圈51的高度未超过活动部P2的高度。如此一来,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高度主要受到承载座70的高度影响,不再受到第一线圈51的高度所限制。透过降低承载座70的高度,可缩减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高度,且可进一步缩减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整体体积。
与第一驱动组件50类似,第二驱动组件60的第二线圈61具有大致上椭圆形形状。第二驱动组件60的第二磁性组件62可为一磁铁,例如,永久性磁铁。
以下将配合图3至图4说明第一驱动组件50以及第二驱动组件60的作用方式。图3省略部分组件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立体图。图4省略部分组件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俯视图。
第一线圈51设置于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的容置孔71,而第一磁性组件52设置于固定部P1的底座110,且四个第一线圈51的位置分别地对应于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的位置。固定部P1的底座110的轮廓大致上为矩形。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四个第一线圈51以及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位于底座110的四角落。
在第一驱动组件50尚未开始作用时,第一线圈51以及第一磁性组件52的排列方向D与光轴O大致垂直。其中,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51与第一磁性组件52不重叠。不过,当第一驱动组件50作用时,第一线圈51以及第一磁性组件52之间可能会产生相对位移,使得排列方向D与光轴O呈现未完全垂直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51位于光轴O与第一磁性组件52之间。不过,可交换第一线圈51以及第一磁性组件52的位置,亦即可将第一磁性组件52设置成位于光轴O与第一线圈51之间,而第一驱动组件50仍然能达成相同目的以及功能。
第一驱动组件50可驱动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相对于固定部P1的底座110移动。当第一线圈51通入电流时,第一线圈51与第一磁性组件52之间可产生相斥或相吸的磁力,驱动承载座70移动。
由于实际上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晃动方式相当复杂,承载座70以及在其内的光学组件10可能发生倾斜,而不限于在平行于或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发生偏移。第一驱动组件50可驱动承载座7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移动,达到自动对焦的功能。或者,第一驱动组件50亦可驱动承载座70以使得在其内的光学组件10相对于固定部P1的中心轴M产生角位移,达到位移校正以及倾斜校正,并同时完成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手震的目的。
例如,若第一线圈51与第一磁性组件52之间产生的磁力使得四个第一线圈51朝着相同的方向移动相等的位移量时,则第一驱动组件50可驱动活动部P2中的承载座70以及在其内的光学组件1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Z轴)移动,进而调整焦距并完成自动对焦。
或者,若第一线圈51与第一磁性组件52之间产生的磁力使得对角的二个第一线圈51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则第一驱动组件50驱动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发生旋转,使得在其内的光学组件10相对于固定部P1的中心轴M产生角位移,同时完成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手震。又,另一对角的另外二个第一线圈51亦可依实际需求产生不同的偏移量。概而言之,可透过四个第一线圈51的位移方向、位移量的不同组合,调整活动部P2整体的倾斜修正,以达到更高精度以及更高效率的位移修正以及倾斜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驱动组件50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驱动组件50可包括如图12A至图12C所示的不同配置,将在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第二驱动组件60可驱动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相对于固定部P1的底座110移动。当第二线圈61通入电流时,第二线圈61与第二磁性组件62之间可产生相斥或相吸的磁力,进而驱动承载座70及在其内的光学组件10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移动,辅助达成自动对焦的功能。
二个第二线圈61设置于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的相对二侧边,而二个第二磁性组件62设置于固定部P1的底座110的相对二侧边,且二个第二线圈61的位置分别地对应于二个第二磁性组件62的位置。沿着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51与第二线圈61部分重叠,且第一磁性组件52与第二磁性组件62部分重叠,可降低光学驱动机构1的体积,达到装置小型化的功用。
接下来,请参阅图5A以及图5B。图5A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立体图。如图5A所示,外框20的突出部2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线圈51的穿孔511中。
图5B沿着图5A中的A-A线段的剖面图。如图5B所示,第一线圈51位于承载座70的容置孔71,且容置孔71与第一线圈51的穿孔511相通,使得突出部21的一部分亦位于容置孔71中。具体而言,承载座70的容置孔71不仅可容置第一线圈51,亦可容纳外框20的突出部21的一部分,使得具有容置孔71的承载座70不需因为容纳外框20的突出部21而增加高度,因而达成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小型化。
图6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爆炸图。图7图6中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51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此将线圈51或线圈61所在的平面定义为线圈51或线圈61所在的平面中与线圈51或线圈61绕线轴垂直的平面。如图7所示,二个第二线圈61的任一者所在的平面与四个第一线圈51所在的平面不平行也不垂直。
在本公开中,可包括平置的第一线圈51以及竖立的第一线圈51。详细而言,平置的第一线圈51的绕线轴W与光轴O大致平行、不垂直,而竖立的第一线圈51的绕线轴W与光轴O大致垂直、不平行,且不同配置的平置的第一线圈51以及竖立的第一线圈51具有不同的功效。用户可视需求选择合适的配置。
图8A至图8C绘制外框20与第一驱动组件50的不同配置示意图,并以剖面图的方式呈现。
图8A经简化的图5B,第一线圈51的绕线轴W平行于光轴O,亦即第一线圈51以平置方式设置。第一磁性组件52磁极的排列方向垂直于光轴O。
图8B与图8A的差异在于外框20A不具有突出部21。图8C与图8A的差异在于第一驱动组件50A的第一线圈51的绕线轴W与光轴O不平行,且大致垂直,亦即第一线圈51以竖立方式设置,且第一磁性组件52A为多极性磁铁。
在此补充说明,透过图8A至图8C亦可清楚理解本文中「平置」的第一线圈51以及「竖立」的第一线圈51的定义。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第一线圈51的绕线轴W与光轴O平行,代表以平置方式设置,第一线圈51的高度为H1。而如图8C所示,第一线圈51的绕线轴W与光轴O垂直,代表以竖立方式设置,第一线圈51的高度为H2。可看出对于相同的线圈而言,高度H2大于高度H1。因此,采用平置的线圈配置可降低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高度,有利于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薄型化。
图8D磁力以及行程的关系图,用以辅助说明图8A至图8C中外框20与第一驱动组件50的不同配置造成的差异。
图8D纵轴的磁力代表第一线圈51与第一磁性组件52之间产生的磁力,而横轴的行程代表光学组件10移动的距离,亦可当作承载座70以及设置在承载座70的第一线圈51移动的距离。原点是第一线圈51尚未开始移动的位置,而横轴上愈偏离原点的位置即代表第一线圈51移动距离愈大、距离原点愈远。
应注意的是,图8D中的线L1、线L2、线L3用以表示磁力大小以及磁力一致性(uniformity)的相对关系。举例而言,线L1的磁力大于线L2,线L2的磁力又大于线L3。在考虑磁力一致性时,线L1与线L3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代表第一线圈51在不同的移动范围皆可与第一磁性组件52产生相等的磁力。线L2则在原点产生最大的磁力,但随着第一线圈51移动距离愈大时,产生的磁力随的下降,就磁力一致性而言,线L1以及线L3的磁力一致性优于线L2的磁力一致性。
图8B与图8A会产生磁力大小的区别。这是因为封闭且平置的第一线圈51的左半部以及右半部的电流流向不同(例如,流入纸面以及流出纸面),在相同的磁场方向下,第一线圈51的左半部以及右半部产生的磁力方向相反,左半部产生的磁力会抵销部分右半部产生的磁力。
在图8A中,外框20具有突出部21,可阻隔第一线圈51的左半部以及右半部,避免磁力相互抵销。除此之外,外框20由导磁性材料制成,突出部21可吸引并集中第一线圈51以及第一磁性组件52之间产生的磁力,使第一线圈51接收更多的磁力,图8A相较不具有突出部21的图8B可得到较大的磁力。若将图8D套用至图8A以及图8B,可得到图8A为线L1而图8B为线L3的结果。
图8C与图8A的差异会产生磁力一致性的区别。这是因为封闭且竖立的第一线圈51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的电流流向不同(例如,流入纸面以及流出纸面),为了使第一线圈51整体朝向相同方向移动,由右手开掌定则可得知,第一线圈51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需要不同的磁场方向。因此,图8C的竖立的第一线圈51搭配的第一磁性组件52A为多极性磁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图8C中的第一线圈51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与第一磁性组件52A产生的磁力方向相同,可产生较大的推力,且制程容易。
如图8A所示,第一线圈51的右半部能够感受到第一磁性组件52的磁场的范围为X1。相对地,如图8C所示,第一线圈51的上半部能够感受到第一磁性组件52A的磁场的范围为X2,而X2远小于X1。这是因为第一磁性组件52A为多极性磁铁,每个磁极的面积大约仅有第一磁性组件52的一半,图8C中的第一线圈51由于对应到较小的磁极面积,可对应产生磁力的有效面积较小,亦仅能在较小的范围移动。
除此之外,一般而言,磁极周围的磁力线的分布并非均匀,在磁极中央的磁力线分布密度会高于磁极两端的磁力线分布密度。因此,图8C中的第一线圈51较容易落入第一磁性组件52A磁力线分布密度较低的区域,使得在距离原点较远处产生的磁力较小,磁力一致性较差。若将图8D套用至图8A以及图8C,可得到图8A为线L1而图8C为线L2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图8C中绘示的外框20具有突出部21,不过外框20是否具有突出部21对于图8C的磁力一致性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图8A以及图8B中,虽然平置的第一线圈51的左半部以及右半部产生的磁力方向相反,但是磁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第一线圈51的右半部较为靠近第一磁性组件52,右半部产生的磁力会大于左半部产生的磁力,第一线圈51的移动方向等同于第一线圈51的右半部产生的磁力方向。相对地,在图8C中,竖立的第一线圈51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与第一磁性组件52A的距离相同。因此,必须产生同方向的磁力才能使得第一线圈51移动,否则在磁力方向相反的情形下,磁力会因为大小相同而互相抵销,使得第一线圈51无法移动。竖立的第一线圈51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需要不同的磁场方向,故搭配多极性磁铁。
图9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A的立体图。图10图9中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A的爆炸图。图11省略部分组件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A的俯视图,且第二线圈61A以虚线绘示。在以下内容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符号表示,类似的组件则以类似的符号表示,且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合先叙明。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A与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的差异在于第二驱动组件60A的第二线圈61A。第二线圈61A并非如第二线圈61的椭圆形形状,而是围绕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设置而呈多边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线圈61A顺应承载座70的形状而呈八边形,但是本公开不以此为限。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51与第二线圈61A部分重叠,可缩减光学组件驱动机构1A的体积,达到装置小型化。
图12A至图12C第一驱动组件50的不同配置示意图。应理解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在此省略了部分组件,但在图12A至图12C中绘示的第一驱动组件50皆可跟前述的第二驱动组件60以及第二驱动组件60A任意地搭配。
如图12A所示,固定部P1的底座110的轮廓大致上为矩形。第一驱动组件50共包括四个第一线圈51以及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四个第一线圈51设置于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设置于固定部P1的底座110,且四个第一线圈51的位置分别地对应于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的位置。
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四个第一线圈51以及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位于底座110的四侧边,透过四个第一线圈51以及四个第一磁性组件52,可调整活动部P2整体的倾斜修正。
如图12B所示,固定部P1的底座110的轮廓大致上为矩形。第一驱动组件50共包括二个第一线圈51以及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二个第一线圈51设置于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设置于固定部P1的底座110,且二个第一线圈51的位置分别地对应于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的位置。
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二个第一线圈51以及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位于底座110的二对角,透过二个第一线圈51以及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可调整活动部P2对角的倾斜修正。
如图12C所示,固定部P1的底座110的轮廓大致上为矩形。第一驱动组件50共包括二个第一线圈51以及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二个第一线圈51设置于活动部P2的承载座70,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设置于固定部P1的底座110,且二个第一线圈51的位置分别地对应于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的位置。
沿着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观察时,二个第一线圈51以及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位于底座110的相对二侧边,透过二个第一线圈51以及二个第一磁性组件52,可调整活动部P2相对二侧的倾斜修正。
基于本公开,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活动部以使其内的光学组件沿着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和/或相对于固定部的中心轴产生角位移(旋转)。除此之外,平置的第一线圈可降低光学组件驱动机构的高度,而达到小型化的目的。而竖立的第一线圈可产生较大的推力,且制程容易。可视实际需求选择需要的配置方式。再者,以导磁性材料制成的外框若具有突出部,则可加强磁力大小以及增进磁力一致性,使得本公开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更佳地达到位移修正以及倾斜修正的效果。
前述内文概述了许多实施例的特征,使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从各个方面更佳地了解本公开。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理解的是,可轻易地以本公开为基础来设计或修饰其他制程以及结构,并以此达到相同的目的及/或达到与在此介绍的实施例等相同的优点。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应理解这些相等的结构并未背离本公开的发明精神与范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畴内,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除此之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每一申请专利范围构成单独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申请专利范围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包括:
一固定部;
一活动部,活动地连接该固定部,承载一光学组件,且该光学组件具有一光轴;以及
一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具有一绕线轴,且该绕线轴与该光轴不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与该光轴垂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驱动组件更包括一第一磁性组件,该第一磁性组件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线圈的位置,且该第一磁性组件为多极性磁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更包括一外框,该外框具有一突出部,该突出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方向延伸,且第一线圈位于该突出部与该第一磁性组件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线圈具有一穿孔,且该外框的该突出部并未位于该第一线圈的该穿孔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线圈以及该第一磁性组件的排列方向与该光轴大致垂直,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方向观察,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一磁性组件不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线圈设置于该活动部,而该第一磁性组件设置于该固定部,或者,该第一线圈设置于该固定部,而该第一磁性组件设置于该活动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方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具有一中心轴,且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以使该光轴相对于该中心轴产生角位移。
CN202020163358.7U 2018-08-24 2019-07-04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Active CN2122558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22353P 2018-08-24 2018-08-24
US62/722,353 2018-08-24
CN201921037215.5U CN210136351U (zh) 2018-08-24 2019-07-04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7215.5U Division CN210136351U (zh) 2018-08-24 2019-07-04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5842U true CN212255842U (zh) 2020-12-29

Family

ID=6963645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63358.7U Active CN212255842U (zh) 2018-08-24 2019-07-04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201921037215.5U Active CN210136351U (zh) 2018-08-24 2019-07-04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1910670121.XA Active CN110857849B (zh) 2018-08-24 2019-07-24 建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7215.5U Active CN210136351U (zh) 2018-08-24 2019-07-04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1910670121.XA Active CN110857849B (zh) 2018-08-24 2019-07-24 建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21225584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98525B2 (en) 2019-09-06 2023-07-11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3049B2 (ja) * 1997-02-04 2005-07-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共焦点顕微鏡
DE102005006723B3 (de) * 2005-02-03 2006-06-08 Universität Stuttgart Interferometrisches,konfokales Verfahren und interferometrische, konfokale Anordung für optische Datenspeicher, insbesondere Terabyte-Volumenspeicher
CN100523716C (zh) * 2007-12-27 2009-08-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TW201207355A (en) * 2010-08-05 2012-02-16 Hirose Tech Co Ltd Device for 3-D profile measurement by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CN103267482A (zh) * 2013-04-08 2013-08-28 辽宁科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位移检测装置及方法
TWI465683B (zh) * 2013-08-20 2014-12-21 Univ Nat Taiwan 差動濾波式彩色共焦量測系統
DE102016125451B4 (de) * 2016-12-22 2023-02-02 Universität Kassel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interferometrischen Bestimmung einer Oberflächentopographie eines Messobjek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36351U (zh) 2020-03-10
CN110857849A (zh) 2020-03-03
CN110857849B (zh) 202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26675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20210191068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JP5084308B2 (ja)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ステージ装置を利用した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5140573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US10649174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US11402603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WO2009133691A1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KR20190022547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JP694796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94796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US10880461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US20110228111A1 (en) Imaging module
CN21182667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7606158U (zh) 驱动机构
CN111948778B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JP2019158906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US11106002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JP2015143722A (ja)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2255842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JP4810216B2 (ja) ステージ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US11841547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e mechanism
JP2021096337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