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19897U -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19897U
CN212219897U CN202020587514.2U CN202020587514U CN212219897U CN 212219897 U CN212219897 U CN 212219897U CN 202020587514 U CN202020587514 U CN 202020587514U CN 212219897 U CN212219897 U CN 2122198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horizontal frame
horizontal
supply system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875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磊
崔兴强
王军
甘兴浩
张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mat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nan Lmar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Zhangjiag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nan Lmar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Zhangjiag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nan Lmar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Zhangjiag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875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198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198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198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设于框架本体上的储氢瓶固定结构,框架本体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水平框架和第二水平框架、设于第一水平框架和第二水平框架之间的竖直框架,第一水平框架和第二水平框架分别由多根横杆连接而成,竖直框架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第一水平框架和第二水平框架相对应的端部之间的竖杆,横杆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呈工字型,竖杆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也呈工字型。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框架,通过将组成框架本体的横杆和竖杆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均设置为工字型,不仅使得整个安装框架的重量显著降低,有效的减轻了车辆负重;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框架的强度,保证了供氢系统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的供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背景技术
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有着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低碳、零排放等优点。近些年来,氢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中。
在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中,供氢系统是其核心技术,用于氢能的储存和供给。目前市面上的供氢系统均采用框架结构,通过焊接等手段把矩形钢连接在一起,做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承重及受力,并通过卡箍来连接储氢瓶,而底座设立安装孔来与车身连接。但纵观整个工业和建筑业的结构件,矩形型材都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首先,矩形型材的强度与其重量不相匹配,增加了车辆负重的同时却无法保证框架的强度;其次,由于矩形型材结构形式问题,其无法直接在底部开孔来连接整个框架与车身结构,需增设另一个连接件来完成框架与车身的连接,造成整个框架强度的下降;进一步地,在运送和安装的时候,矩形型材制得的框架结构需用借助吊带等作为辅助来进行运送,具有安全风险;最后,由于公差或其他误差的存在,整个矩形钢结构框架和车身结构并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且矩形材框架并不能作很好的调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强度高且重量小的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设于所述框架本体上的储氢瓶固定结构,所述框架本体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水平框架和第二水平框架、设于所述第一水平框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框架之间的竖直框架,所述第一水平框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框架分别由多根横杆连接而成,所述竖直框架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框架和所述第二水平框架相对应的端部之间的竖杆,所述横杆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呈工字型,所述竖杆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也呈工字型。
优选地,所述横杆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凸起、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型槽,每相邻的两根所述横杆的其中一根上的凸起能够配合的卡嵌于其中另一根上的型槽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水平框架和所述的第二水平框架均为矩形框,所述的竖杆有四根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矩形框的四个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框架上设置有多根斜向的第一加强撑,所述的多根第一加强撑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框架的各个端部且其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所述横杆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撑上的吊耳。
优选地,所述储氢瓶固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水平框架上的安装杆、沿着所述安装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杆上的多个卡箍,所述卡箍能够配合的合抱并固定所述的储氢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杆有两根且相平行设置,所述的两根安装杆上的多个卡箍一一对应的设置且分别用于固定所述储氢瓶的首尾两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框架上设置有多根斜向的第二加强撑,所述的多根第二加强撑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水平框架的各个端部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杆和所述横杆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框架上的所述横杆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型槽,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型槽的下部槽壁上的多个安装孔、设于所述型槽内且位于所述安装孔两侧的加强筋。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型槽的下部槽壁上的多个调整孔、设于所述型槽的下部槽壁上且与所述调整孔同心设置的调整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调整螺母中且能够配合的向下穿过所述调整孔的调整螺栓。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框架,通过将组成框架本体的横杆和竖杆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均设置为工字型,不仅使得整个安装框架的重量显著降低,有效的减轻了车辆负重,提升了续航里程;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框架的强度,保证了供氢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的安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的横杆或竖杆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的凸起和型槽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其中:1、框架本体;1a、第一水平框架;1b、第二水平框架;1c、竖直框架;1d、横杆;1e、竖杆;2、储氢瓶固定结构;21、安装杆;22、卡箍;
221、底座;222、箍带;3、凸起;4、型槽;5、第一加强撑;6、吊耳;7、第二加强撑;8、安装孔;9、加强筋;10、调整螺母;11、仪表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新能源汽车的供氢系统安装框架的改进,安装框架用于承载供氢系统并将其安装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上。改进后的供氢系统安装框架,通过将组成框架本体的横杆和竖杆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均设置为工字型,不仅使得整个安装框架的重量显著降低,有效的减轻了车辆负重,提升了续航里程;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框架的强度,保证了供氢系统的安全性。
参见图1所示,其中示出了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1、设于框架本体1上的储氢瓶固定结构2。在本实施例中,框架本体1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设于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之间的竖直框架1c。这里的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均为矩形框,其中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分别由多根钢结构的横杆1d焊接而成,竖直框架1c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相对应的端部之间的钢结构的竖杆1e,竖杆1e有四根且分别焊接于矩形框的四个端部。
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横杆1d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呈工字型,竖杆1e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也呈工字型。
在本实施例中,选取同样外形尺寸和厚度的工字型型材和矩形型材,以50mm长宽和4mm的厚度来计算,且材料均为钢材的前提下,工字型型材每米的重量为4.567kg,矩形型材的每米的重量为5.239kg,可以看出每米工字型型材的重量要比矩形材的重量约轻13%,有效的减轻了车辆负重。以此为基础,用工字型型材和矩形型材分别建立简单的框架模型,通过三维软件做应力分析计算,这里的三维软件为外购,具体不赘述。取框架受力为8g左右的力,估算整个框架加储氢瓶的配件重量为450kg,瞬时受力最强为36000N。其中工字型型材受力后的最大变形量为12.1mm,而矩形型材受力后的最大变形量达到了16.53mm,远远大于工字型型材。由此可知,工字型型材的受力变形明显要好于矩形材。根据GB/T 26990-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第4.2.4条,储氢容器安装紧固后,在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向上应能承受8g的冲击力,保证储氢容器与固定座不损坏,相对位移不超过13mm。本申请的截面为工字型的安装框架能够完全满足要求。
如图3所示,在横杆1d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凸起3、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型槽4,每相邻的两根横杆1d的其中一根上的凸起3能够配合的卡嵌于其中另一根上的型槽4内。这里,凸起3为预先切割出的与型槽4相匹配的配合形状,通过将凸起3卡嵌于型槽4内并焊接,能够使得两根横杆1d焊接后形成一个整体,增强连接面,错开应力,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框架的强度。
如图1所示,在第一水平框架1a上还设置有多根斜向的第一加强撑5,多根第一加强撑5分别位于第一水平框架1a的各个端部且其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横杆1d相焊接。这里的第一加强撑5在其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也为工字型。通过第一加强撑5的设置能够很好的增强第一水平框架1a的强度。
如图1所示,上述的安装框架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第一加强撑5上的吊耳6,且该吊耳6有多个,分别与多个第一加强撑5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撑5上开设有螺纹孔,吊耳6下部焊接有螺杆,吊耳6通过螺杆螺纹连接于第一加强撑5上。通过吊耳6的设置,极大的方便了安装框架在运输安装过程中的吊装,不需再采用辅助吊带进行吊装,不仅提高了吊装效率,同时保证了安全。待安装框架安装完毕后,通过扳手将吊耳6取下,不占用整个框架的体积,使得结构更为紧凑。
如图1所示,储氢瓶固定结构2包括设于第二水平框架1b上的安装杆21、沿着安装杆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安装杆21上的多个卡箍22,卡箍22能够配合的合抱并固定储氢瓶。这里的安装杆21有两根且相平行设置,并与一侧的横杆1d相平行,其两端分别焊接于相对的两根横杆1d上。两根安装杆21上的多个卡箍22一一对应的设置且分别用于固定储氢瓶的首尾两端。具体地,卡箍22包括焊接于安装杆21上的底座221、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底座221上的箍带222,在底座221和箍带222之间形成用于合抱储氢瓶的固定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框架1b上设置有多根斜向的第二加强撑7,多根第二加强撑7分别位于第二水平框架1b的各个端部且其两端分别与安装杆21和横杆1d相焊接。通过第二加强撑7的设置能够很好的增强第二水平框架1b的强度。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水平框架1b上的横杆1d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型槽4,在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8。本实施例的截面为工字型的安装框架,能够直接在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开设安装孔8,并通过将螺栓插入安装孔8实现整个安装框架的安装,不需再另外增设连接件,保证了整个安装框架结构的强度。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安装孔8两侧设置有加强筋9。这里的加强筋9为焊接在安装孔8两侧的加强板,能够增强安装孔8处的安装强度,使安装框架与车身的连接更为的紧固。
如图1和图4所示,上述的安装框架还包括开设于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的多个调整孔(图中未示出)、设于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且与调整孔同心设置的调整螺母10。这里,调整螺母10焊接于型槽4的槽壁上且与调节孔相通,调整螺母10内螺纹连接有调整螺栓,调整螺栓能够向下穿过调整孔并抵在车身上。当安装框架与车身存在因公差配合误差等情况而出现的偏差后,通过调整螺栓对安装框架与车身之间的间隙进行微调,保证框架和车身结构连接的紧密。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的安装框架还包括两端分别焊接于相邻的两根竖杆1e上且与安装杆21相平行的仪表安装板11,该仪表安装板11用于固定安装储氢系统的各个仪表。
以下具体阐述下本实施例的安装工艺:选用横截面为工字型的型材,将型材两端切割出凸起3并进行打磨坡口等工序,随后通过拼焊技术将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及其第一加强撑5和第二加强撑7焊接好,最后将竖直框架1c焊接在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之间,并将仪表安装板11焊接于框架侧部;
根据预设位置划线并用专业工具攻丝,在第一加强撑5上开设螺纹孔,并将吊耳6螺纹连接在该螺纹孔内;随后在第二水平框架1b上焊接两根安装杆21,在安装杆21上打孔并安装卡箍22,并将储氢瓶放置于卡箍22内;最后在第二安装框架1b的侧方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开设安装孔8,在安装孔8两侧焊接加强筋9,在安装孔8附件焊接调整螺母,随后通过螺栓将整个安装框架安装于车身上。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1)、设于所述框架本体(1)上的储氢瓶固定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水平框架(1a)和第二水平框架(1b)、设于所述第一水平框架(1a)和所述第二水平框架(1b)之间的竖直框架(1c),所述第一水平框架(1a)和所述第二水平框架(1b)分别由多根横杆(1d)连接而成,所述竖直框架(1c)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框架(1a)和所述第二水平框架(1b)相对应的端部之间的竖杆(1e),所述横杆(1d)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呈工字型,所述竖杆(1e)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也呈工字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d)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凸起(3)、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型槽(4),每相邻的两根所述横杆(1d)的其中一根上的凸起(3)能够配合的卡嵌于其中另一根上的型槽(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水平框架(1a)和所述的第二水平框架(1b)均为矩形框,所述的竖杆(1e)有四根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矩形框的四个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框架(1a)上设置有多根斜向的第一加强撑(5),所述的多根第一加强撑(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框架(1a)的各个端部且其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所述横杆(1d)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可拆卸的设于所述第一加强撑(5)上的吊耳(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氢瓶固定结构(2)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水平框架(1b)上的安装杆(21)、沿着所述安装杆(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杆(21)上的多个卡箍(22),所述卡箍(22)能够配合的合抱并固定所述的储氢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杆(21)有两根且相平行设置,所述的两根安装杆(21)上的多个卡箍(22)一一对应的设置且分别用于固定所述储氢瓶的首尾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平框架(1b)上设置有多根斜向的第二加强撑(7),所述的多根第二加强撑(7)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水平框架(1b)的各个端部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杆(21)和所述横杆(1d)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平框架(1b)上的所述横杆(1d)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型槽(4),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的多个安装孔(8)、设于所述型槽(4)内且位于所述安装孔(8)两侧的加强筋(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的多个调整孔、设于所述型槽(4)的下部槽壁上且与所述调整孔同心设置的调整螺母(10)。
CN202020587514.2U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Active CN2122198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7514.2U CN212219897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7514.2U CN212219897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19897U true CN212219897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06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87514.2U Active CN212219897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198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1308A (zh) * 2021-05-19 2021-07-06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的三气瓶固定框架
CN113972387A (zh) * 2021-10-08 2022-01-25 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供氢系统的燃料电池售货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1308A (zh) * 2021-05-19 2021-07-06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的三气瓶固定框架
CN113972387A (zh) * 2021-10-08 2022-01-25 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供氢系统的燃料电池售货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90949B (zh) 一种空中轨道列车车体焊接工装及其焊接方法
CN212219897U (zh) 一种供氢系统的安装框架
CN211442477U (zh) 铝合金副车架
CN112355539A (zh) 转向架构架用组装工装及组焊系统
CN109822278B (zh) 一种发电机座定位焊工具
CN216015564U (zh) 一种新能源卡车用电池包托架总成
CN212865635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箱梁内模支撑骨架
CN211764886U (zh) 四轮环卫车的电池模块安装结构
CN212115205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架
CN210818161U (zh) 一种钢结构施工用的胎架
CN206551849U (zh) 可拆卸的电池安装骨架结构以及具有该结构的车身
CN219013092U (zh) 一种管件的卡接结构及框架
CN219617026U (zh) 一种客车前围骨架组合式焊接工装
CN212022792U (zh) 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电动汽车车架
CN220249528U (zh) 核电水箱的可拆卸式支撑工装
CN219760902U (zh) 一种新型铝合金光伏支架
CN220400784U (zh) 一种电池箱体内的支撑结构
CN220273541U (zh) 一种光伏支架组件
CN220076203U (zh)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骨架
CN219651272U (zh) 一种装配式半挂车车架
CN217768632U (zh) 一种ctp结构电池包纵梁安装结构
CN216806223U (zh) 一种立柱固定结构
CN215284982U (zh) 一种汽车悬置支架系统集成结构
CN211714183U (zh) 一种轻钢房屋支撑钢架安装结构
CN220155659U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的压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631 east side of Huachang Road, Yangtze River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Zhangjiag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LIMAT)

Patentee after: Suzhou Limat Energy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631 east side of Huachang Road, Yangtze River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Zhangjiag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LIMAT)

Patentee before: JIANGNAN LMAR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ZHANGJIAGA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