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10810U - 线性马达 - Google Patents

线性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10810U
CN212210810U CN202020746907.3U CN202020746907U CN212210810U CN 212210810 U CN212210810 U CN 212210810U CN 202020746907 U CN202020746907 U CN 202020746907U CN 212210810 U CN212210810 U CN 212210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ovable body
frame
fixed
linear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469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井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reci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10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10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线性马达,不妨碍可动体的移动而能够防止或抑制磁通从外壳泄露。线性马达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可动体(15);支承机构(16),其将可动体(15)支承为能够沿X方向(移动方向)移动;磁驱动机构(17),其使可动体(15)沿X方向(移动方向)移动;以及外壳(3),其收纳可动体(15)、支承机构(16)以及磁驱动机构(17),外壳(3)由磁性部件构成,磁驱动机构(17)具有:驱动线圈(18),其固定于可动体(15);以及驱动磁铁(19),其在与X方向(移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驱动线圈(18)对置。

Description

线性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性马达。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线性马达。该文献的线性马达具有:静止部,其具有线圈;振动体;以及弹性部件。静止部具有罩、基座、基板以及线圈。罩和基座构成壳体。振动体具有配重、背部轭以及磁铁部。弹性部件是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并且在纵向上延伸的板簧,将一端与配重固定,将另一端与罩固定。在线性马达中,向线圈提供电流,利用产生于线圈的磁通与磁铁部的磁通的相互作用,使振动体在一个方向上往复运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30855号公报
如果由线圈和磁铁部构成的磁驱动机构的磁通从外壳(壳体)向外部泄露,则泄露磁通有可能对搭载线性马达的外部设备带来影响。另外,如果磁驱动机构的磁通从外壳向外部泄露,则有可能使磁驱动机构所产生的磁驱动力降低。
这里,如果外壳是磁性部件,则能够防止磁驱动机构的磁通向外部泄露。但是,在使外壳为磁性部件的情况下,磁吸引力作用于外壳与搭载于可动体的磁铁(振动体的磁铁部)之间。因此,可动体被外壳吸引,存在妨碍可动体的移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不妨碍可动体的移动而能够防止或抑制磁通从外壳泄露的线性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线性马达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可动体;支承机构,其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磁驱动机构,其使所述可动体沿所述移动方向移动;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可动体、所述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磁驱动机构,所述外壳由磁性部件构成,所述磁驱动机构具有:驱动线圈,其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以及驱动磁铁,其在与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所述驱动线圈对置。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是磁性部件。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驱动线圈和驱动磁铁构成的磁驱动机构的磁通从外壳向外部泄露。由此,能够防止泄露磁通所导致的磁驱动机构的驱动力的下降。另外,在可动体上搭载驱动线圈,不搭载驱动磁铁。因此,即使在使外壳为磁性部件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可动体被外壳吸引而妨碍可动体的移动。
优选为,所述驱动磁铁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
优选为,所述交叉方向与所述移动方向垂直,所述驱动线圈的中心开口朝向所述交叉方向,所述驱动磁铁具有沿所述移动方向呈海尔贝克排列的多个磁铁。
优选为,该线性马达具有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的磁铁保持架,所述磁铁保持架具有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的框架部,所述驱动磁铁嵌于所述框架部的内侧,在所述磁铁保持架与所述驱动磁铁之间、以及在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上在位于所述框架部的内侧的内壁面部分与所述驱动磁铁之间设置有粘接剂层。
优选为,所述可动体具有位于所述驱动线圈的所述移动方向的一侧的配重,所述配重具有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框架部对置的配重侧对置面,所述框架部具有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配重侧对置面对置的框架部侧对置面,所述配重侧对置面和所述框架部侧对置面的一方固定有缓冲部件。
优选为,所述配重侧对置面和所述框架部侧对置面与所述移动方向垂直。
优选为,所述支承机构是架设于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外壳之间的板簧。
优选为,该线性马达具有柔性印刷基板,该柔性印刷基板与所述驱动线圈电连接,并且被从所述可动体向所述外壳这一侧引出,并固定于该外壳,所述板簧具有:外壳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外壳;可动体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以及位移部,其使所述外壳侧固定部与所述可动体侧固定部连接,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有:拉回部分,其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外壳之间被沿所述位移部拉回;弯曲部分,其从所述拉回部分向所述移动方向弯曲;以及重叠部分,其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拉回部分的相反侧的一端延伸,在从所述移动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该拉回部分重叠。
优选为,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端板和第2端板以及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并且使所述第1端板和第2端板的外周缘连接的框架板,所述驱动磁铁固定于所述第1端板,所述驱动线圈位于所述驱动磁铁与所述第2端板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线性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沿可动体的移动方向剖切的线性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拆下外壳的第2端板后的线性马达的俯视图。
图4是拆下第2端板和可动体后的线性马达的立体图。
图5是从第2端板所位于的一侧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相反侧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7是可动体的分解立体图。
标号说明
1:线性马达;3:外壳;4:柔性印刷基板;5:第1端板;5a:第1面;6:第
2端板;7:框架板;8:端板主体部;9:基板支承部;11:第1框架板部;12:第2框架板部;13:第3框架板部;14:第4框架板部;15:可动体;16:支承机构;17:磁驱动机构;18:驱动线圈;18a:中心开口;19:驱动磁铁;20:固定体;22:磁铁保持架;23:框架部;24:第1固定部;25:第2固定部;26:第1框架部部分;26a:第1框架部侧对置面;27:第2框架部部分;27a:第2框架部侧对置面;28:第3框架部部分;29:第4框架部部分;30:粘接剂层;31:第1磁铁;32:第2磁铁;33:第3磁铁;35:缓冲部件;41:构架;42:配重;43:构架主体部;44:构架屈曲部;45:第1线圈部分;46:第2线圈部分;47:第3线圈部分;48:第4线圈部分;51:线圈固定部分;52:屈曲部分;53:可动体侧固定部分;54:延伸设置部分;55:外壳侧固定部分;56:突出部分;61:第1配重部;61a:第1配重侧对置面;62:第2配重部;62a:第2配重侧对置面;63:第1连接部;64:第2连接部;65:开口部;67:槽部;68:第1槽部;69:第2槽部;71:第1板簧;72:第2板簧;74:第1外壳固定部;75:第1可动体固定部;76:第1位移部;77:第1弯曲板部分;78:倾斜板部分;79:第2弯曲板部分;80:第1缓冲部件;81:第2外壳固定部;82:第2可动体固定部;83:第2位移部;84:第2缓冲部件;85:拉回部分;86:弯曲部分;87:重叠部分;88:外壳侧弯曲部分;89:可动体侧弯曲部分;91:外壳侧缓冲部件;92:可动体侧缓冲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线性马达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线性马达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沿可动体的移动方向剖切线性马达的剖视图。图3是拆下外壳的第2端板后的线性马达的俯视图。图4是拆下第2端板和可动体后的线性马达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线性马达1具有整体为长方体形状的外壳3。柔性印刷基板4被从外壳3的短边方向的一个侧面向外部引出。如图2所示,外壳3具有相互平行延伸的第1端板5和第2端板6。第1端板5具有:长方形形状的端板主体部8,其沿长边方向延伸;以及基板支承部9,其从端板主体部8向短边方向的一侧突出。在基板支承部9中,在柔性印刷基板4上载置有从外壳3引出的部分。第2端板6的平面形状呈与第1端板5的端板主体部8重叠的长方形形状。另外,如图1所示,外壳3具有框架板7,该框架板7沿第1端板5与第2端板6所对置的方向延伸,使第1端板5的外周缘与第2端板6的外周缘连接。
框架板7具有第1框架板部11和第2框架板部12,该第1框架板部11和该第2框架板部12在外壳3的长边方向上对置,与短边方向平行地延伸。另外,框架板7具有第3框架板部13和第4框架板部14,该第3框架板部13和该第4框架板部14在外壳3的短边方向上对置,与长边方向平行地延伸。外壳3是磁性部件,是金属制的。外壳3是强磁性体。
如图2所示,外壳3收纳可动体15、将可动体15支承为能够沿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的支承机构16以及使可动体15移动的磁驱动机构17。磁驱动机构17具有:驱动线圈18,其固定于可动体15;以及驱动磁铁19,其固定于外壳3。驱动磁铁19在与可动体15的移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驱动线圈18对置。驱动磁铁19和外壳3构成固定体20。
这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3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另外,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方向,将另一侧设为+X方向。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方向,将另一侧设为+Y方向。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方向,将另一侧设为+Z方向。X方向是外壳3的长边方向,是可动体15所移动的移动方向。-X方向是第1框架板部11所位于的一侧,+X方向是第2框架板部12所位于的一侧。Y方向是外壳3的短边方向。-Y方向是第3框架板部13所位于的一侧,+Y方向是第4框架板部14所位于的一侧。基板支承部9从端板主体部8向+Y方向突出。柔性印刷基板4被从外壳3向+Y方向引出。Z方向是与移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另外,Z方向是驱动线圈18与驱动磁铁19对置的方向。-Z方向是第1端板5所位于的一侧,+Z方向是第2端板6所位于的一侧。
如图4所示,驱动磁铁19固定于外壳3的内壁面。即,驱动磁铁19固定于第1端板5的+Z方向的第1面5a。更详细而言,第1端板5的第1面5a的X方向的中央部分固定有磁铁保持架22。磁铁保持架22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框架部23以及从框架部23的-Z方向的端部部分向X方向的两侧突出的第1固定部24和第2固定部25。
从Z方向观察框架部23的情况下的形状为矩形。框架部23具有在X方向上对置并且与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框架部部分26和第2框架部部分27以及在Y方向上对置并且与X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3框架部部分28和第4框架部部分29。第1框架部部分26位于第2框架部部分27的-X方向。第3框架部部分28位于第4框架部部分29的-Y方向。第1固定部24从第1框架部部分26向-X方向延伸。第2固定部25从第2框架部部分27向+X方向延伸。磁铁保持架22由非磁性金属构成。磁铁保持架22的第1固定部24和第2固定部25分别与第1端板5焊接。
如图2、图4所示,驱动磁铁19嵌于框架部23的内侧。另外,驱动磁铁19被粘接剂固定于第1端板5。因此,在磁铁保持架22(框架部23)与驱动磁铁19之间、以及在外壳3的内壁面(第1端板5的第1面5a)上在位于框架部23的内侧的内壁面部分与驱动磁铁19之间设置有粘接剂层30。
驱动磁铁19具有沿X方向(移动方向)呈海尔贝克(Halbach)排列的多个磁铁31、32、33。在本例中,驱动磁铁19具有:第1磁铁31,其配置于X方向的中央;第2磁铁32,其与第1磁铁31在-X方向上相邻;以及第3磁铁33,其与第1磁铁31在+X方向上相邻。第1磁铁31的N极朝向+Z方向,S极朝向-Z方向。第2磁铁32的N极朝向+X方向(第1磁铁31这一侧),S极朝向-X方向。第3磁铁33的N极朝向-X方向(第1磁铁31这一侧),S极朝向+X方向。另外,构成驱动磁铁19的磁铁31的磁极的朝向不限于本例。另外,构成驱动磁铁19的磁铁31的数量不限于3个。
这里,在磁铁保持架22的第1框架部部分26的朝向-X方向的面上以及在第2框架部部分27的朝向+X方向的面上分别固定有缓冲部件35。各缓冲部件35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的弹性部件。另外,各缓冲部件35是多孔质部件。各缓冲部件35被粘接剂贴附于框架部23。
(可动体)
图5是从第2端板6所位于的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可动体15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的相反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可动体15的立体图。图7是可动体15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可动体15具有:板状的构架41;驱动线圈18,其经由柔性印刷基板4固定于构架41的X方向的中央部分;以及配重42,其固定于构架41。构架41是非磁性金属制的。
如图5所示,构架41具有:构架主体部43,其沿X方向延伸;以及构架屈曲部44,其从构架41主体的-X方向的端部分的+Y方向的端缘向-Z方向屈曲。从Z方向观察构架主体部43的情况下的平面形状整体是在X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构架主体部43在X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向Y方向的两侧伸出的伸出部分。
如图6所示,驱动线圈18的中心开口18a朝向Z方向。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驱动线圈18的Y方向的长度比X方向的长度长。驱动线圈18具有在X方向上对置并且与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线圈部分45和第2线圈部分46、使第1线圈部分45的-Y方向的端部分与第2线圈部分46的-Y方向的端部分连接的第3线圈部分47以及使第1线圈部分45的+Y方向的端部分与第2线圈部分46的+Y方向的端部分连接的第4线圈部分48。第1线圈部分45位于第2线圈部分46的-X方向。第3线圈部分47位于第4线圈部分48的-Y方向。第1线圈部分45、第2线圈部分46、第3线圈部分47以及第4线圈部分48所包围的空间是驱动线圈18的中心开口18a。驱动线圈18与柔性印刷基板4固定。另外,驱动线圈18与柔性印刷基板4电连接。
如图7所示,柔性印刷基板4具有:线圈固定部分51,其供驱动线圈18固定;屈曲部分52,其从线圈固定部分51的+Y方向这一侧向-X方向延伸,并向+Y方向屈曲;可动体侧固定部分53,其从屈曲部分52的线圈固定部分51的相反侧的一端向-Z方向折曲;以及延伸设置部分54,其被从可动体侧固定部分53引出。驱动线圈18被固定于线圈固定部分51的朝向-Z方向的面。另外,柔性印刷基板4具有:外壳侧固定部分55,其与延伸设置部分54的可动体侧固定部分53的相反侧连续;以及突出部分56,其从外壳侧固定部分55的-Z方向的端向+Y方向折曲。如图1所示,突出部分56从外壳3向外侧突出。突出部分56载置于外壳3的第1端板5的基板支承部9。
如图6、图7所示,配重42呈矩形框架状。配重42是非磁性金属制的。在本例中,配重42是钨合金制的。配重42具有在X方向上对置并且与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配重部61和第2配重部62、使第1配重部61的-Y方向的端部与第2配重部62的-Y方向的端部连接的第1连接部63以及使第1配重部61的+Y方向的端部与第2配重部62的+Y方向的端部连接的第2连接部64。第1配重部61位于第2配重部62的-X方向。第1连接部63位于第2连接部64的-Y方向。另外,配重42在X方向的中央具有被第1配重部61、第2配重部62、第1连接部63以及第2连接部64划分出的矩形的开口部65。
如图7所示,在第1配重部61的+Z方向的端面的+Y方向的端面部分设置有槽部67。槽部67呈在沿-X方向延伸后向+Y方向屈曲的平面形状。另外,在第1连接部63的+Z方向的端面设置有第1槽部68。第1槽部68是使第1连接部63从-Y方向切口而成的切口槽。第1槽部68沿Y方向延伸,与开口部65连通。在第2连接部64的+Z方向的端面设置有第2槽部69。第2槽部69是使第2连接部64从+Y方向切口而成的切口槽。第2槽部69在Y方向上延伸,与开口部65连通。
柔性印刷基板4在线圈固定部分51固定有驱动线圈18的状态下,使线圈固定部分51和屈曲部分52固定于构架主体部43。另外,柔性印刷基板4的可动体侧固定部分53固定于构架屈曲部44。
配重42的+Z方向的端面固定于构架主体部43。此时,驱动线圈18的第3线圈部分47配置于配重42的第1槽部68。驱动线圈18的第4线圈部分48配置于配重42的第2槽部69。另外,柔性印刷基板4的屈曲部分52配置于配重42的槽部67,配置于构架41与第1配重部61之间。
(支承机构)
如图3所示,支承机构16具有架设在可动体15与外壳3之间的第1板簧71和第2板簧72。第1板簧71与第2板簧72是同一部件。第1板簧71具有:第1外壳固定部74,其固定于外壳3;第1可动体固定部75,其固定于可动体15;第1位移部76,其使第1外壳固定部74与第1可动体固定部75连接。
第1外壳固定部74和第1可动体固定部75以使第1板簧71的厚度方向朝向Y方向的方式沿X方向延伸。第1外壳固定部74固定于外壳3的第4框架板部14。第1外壳固定部74的朝向-Y方向的面(可动体15所位于的一侧的面)固定有片状的外壳侧缓冲部件91。第1可动体固定部75固定于第1配重部61的-Y方向的端面。第1可动体固定部75的朝向-Y方向的面(外壳3的第3框架板部13所位于的一侧的面)固定有片状的可动体侧缓冲部件92。第1位移部76从第1外壳固定部74在配重42的-X方向上迂回,与第1可动体固定部75连续。
第1位移部76具有:第1弯曲板部分77,其从第1外壳固定部74向-X方向延伸,并向-Y方向弯曲;倾斜板部分78,其从第1弯曲板部分77的-Y方向的一端朝向-Y方向并向+X方向延伸;以及第2弯曲板部分79,其从倾斜板部分78的-Y方向的一端朝向-Y方向并向+X方向弯曲。第2弯曲板部分79的+X方向的一端与第1可动体固定部75连续。倾斜板部分78的-Y方向这一侧的部分固定有长方体形状的第1缓冲部件80。第1缓冲部件80的+X方向的端面被粘接剂等固定于第1配重部61。倾斜板部分78在Y方向上倾斜地贯通第1缓冲部件80。
第2板簧72具有:第2外壳固定部81,其固定于外壳3;第2可动体固定部82,其固定于可动体15;以及第2位移部83,其使第2外壳固定部81与第2可动体固定部82连接。第2外壳固定部81和第2可动体固定部82以使厚度方向朝向Y方向的方式沿X方向延伸。第2外壳固定部81固定于外壳3的第4框架板部14。第2外壳固定部81的朝向-Y方向的面(可动体15所位于的一侧的面)固定有片状的外壳侧缓冲部件91。第2可动体固定部82固定于第2配重部62的-Y方向的端面。第2可动体固定部82的朝向-Y方向的面(外壳3的第3框架板部13所位于的一侧的面)固定有片状的可动体侧缓冲部件92。第2位移部83从第2外壳固定部81在配重42的+X方向上迂回,与第2可动体固定部82连续。
第2位移部83具有:第1弯曲板部分77,其从第2外壳固定部81向+X方向延伸,并向-Y方向弯曲;倾斜板部分78,其从第1弯曲板部分77的-Y方向的一端朝向-Y方向并向-X方向延伸;以及第2弯曲板部分79,其从倾斜板部分78的-Y方向的一端朝向-Y方向并向-X方向弯曲。第2弯曲板部分79的-X方向的一端与第2可动体固定部82连续。倾斜板部分78的-Y方向这一侧的部分固定有长方体形状的第2缓冲部件84。第2缓冲部件84的-X方向的端面被粘接剂等固定于第2配重部62。倾斜板部分78在Y方向上倾斜贯通第2缓冲部件84。
在可动体15经由第1板簧71和第2板簧72被支承于外壳3时,如图2所示,磁铁保持架22和驱动磁铁19位于可动体15的配重42的开口部65的内侧。驱动磁铁19与驱动线圈18在Z方向上稍微隔开缝隙对置。驱动线圈18位于驱动磁铁19与外壳3的第2端板6之间。另外,磁铁保持架22的第1框架部部分26与配重42的第1配重部61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磁铁保持架22的第2框架部部分27与配重42的第2配重部62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
这里,在配重42中与磁铁保持架22的框架部23对置的第1配重部61的第1配重侧对置面61a和在磁铁保持架22中与配重42(第1配重部61)对置的框架部23的第1框架部部分26的第1框架部侧对置面26a相互平行地沿Y方向延伸。另外,在配重42中与磁铁保持架22的框架部23对置的第2配重部62的第2配重侧对置面62a和在磁铁保持架22中与配重42(第2配重部62)对置的框架部23的第2框架部部分27的第2框架部侧对置面27a相互平行地沿Y方向延伸。2个缓冲部件35中的位于-X方向的缓冲部件35固定于第1框架部侧对置面26a,与第1配重侧对置面61a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位于+X方向的缓冲部件35固定于第2框架部侧对置面27a,与第2配重侧对置面62a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
另外,在经由第1板簧71和第2板簧72使可动体15被支承于外壳3时,柔性印刷基板4的延伸设置部分54具有:拉回部分85,其沿第1板簧71的第1位移部76被拉回;弯曲部分86,其从拉回部分85向+X方向弯曲;以及重叠部分87,其从弯曲部分86的拉回部分85的相反侧的一端延伸,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拉回部分85重叠。拉回部分85在第1位移部76的第1弯曲板部分77和倾斜板部分78的+X方向这一侧沿第1弯曲板部分77和倾斜板部分78延伸。弯曲部分86从拉回部分85的-Y方向端向+X方向弯曲。重叠部分87在与拉回部分85沿+X方向隔开间隙的位置在Y方向上延伸。
另外,柔性印刷基板4的延伸设置部分54具有外壳侧弯曲部分88,该外壳侧弯曲部分88从拉回部分85的弯曲部分86的相反侧的一端朝向+Y方向并向+X方向弯曲,与外壳侧固定部分55连续。此外,柔性印刷基板4的延伸设置部分54具有可动体侧弯曲部分89,该可动体侧弯曲部分89从重叠部分87的弯曲部分86的相反侧的一端朝向+Y方向并向+X方向弯曲,与可动体侧固定部分53连续。这里,柔性印刷基板4的外壳侧固定部分55经由外壳侧缓冲部件91和第1板簧71的第1外壳固定部74固定于外壳3的第4框架板部14。
(线性马达的动作)
在向驱动线圈18提供电力时,利用磁驱动机构17所产生的驱动力使可动体15向X方向的一侧移动。另外,如果使在驱动线圈18中流动的电流的朝向反转,则可动体15向X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可动体15在X方向上振动。
(作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收纳磁驱动机构17的外壳3由磁性部件构成。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驱动线圈18和驱动磁铁19构成的磁驱动机构17的磁通从外壳3向外部泄露。由此,能够抑制泄露磁通所引起的磁驱动机构17的驱动力的降低。另外,在可动体15上搭载驱动线圈18,不搭载驱动磁铁19。因此,即使在使外壳3为磁性部件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可动体15被外壳3吸引而妨碍可动体15的移动。
另外,驱动磁铁19固定于外壳3的内壁面。因此,外壳3作为驱动磁铁19的背部轭而发挥功能。由此,容易确保磁驱动机构17的驱动力。
此外,外壳3具有与X方向(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端板5和第2端板6以及沿Z方向延伸并且使第1端板5和第2端板6的外周缘连接的框架板7。驱动磁铁19固定于第1端板5,驱动线圈18位于驱动磁铁19与第2端板6之间。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磁通从外壳3向外部泄露。
另外,驱动磁铁19是使多个磁铁31、32、33呈海尔贝克排列而成的。因此,能够使磁通从驱动磁铁19向Z方向跳出。另一方面,驱动线圈18的中心开口18a朝向Z方向。因此,磁驱动机构17能够产生使可动体15向X方向移动的驱动力。
接下来,本实用新型具有固定于外壳3的内壁面的磁铁保持架22,磁铁保持架22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框架部23。驱动磁铁19嵌于框架部23的内侧,在磁铁保持架22与驱动磁铁19之间以及在外壳3的内壁面上在位于框架部23的内侧的内壁面部分与驱动磁铁19之间设置有粘接剂层30。根据该结构,驱动磁铁19被固定于外壳3的磁铁保持架22保持。因此,在线性马达1掉落等而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或防止固定于外壳3的驱动磁铁19脱落。另外,即使在线性马达1掉落等而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磁铁保持架22也固定于外壳3,因此驱动磁铁19不会错位。此外,难以使呈海尔贝克排列的多个磁铁31、32、33以相互接触的状态固定于外壳3等,但如果固定于框架部23的内侧,则容易使多个磁铁31、32、33固定。
另外,2个缓冲部件35中的位于-X方向这一侧并且固定于第1框架部侧对置面26a的第1缓冲部件35与配重42的第1配重侧对置面61a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而且,另外,2个缓冲部件35中的位于+X方向这一侧并且固定于第2框架部侧对置面27a的第2缓冲部件35与配重42的第2配重侧对置面62a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因此,在线性马达1掉落等而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配重42与磁铁保持架22(框架部23)碰撞而产生异响。
此外,第1配重侧对置面61a和第1框架部侧对置面26a沿Y方向平行地延伸。同样地,第2配重侧对置面62a和第2框架部侧对置面27a沿Y方向平行地延伸。即,第1配重侧对置面61a和第1框架部侧对置面26a与X方向(移动方向)垂直,第2配重侧对置面62a和第2框架部侧对置面27a与X方向(移动方向)垂直。因此,能够准确地规定固定于第1框架部侧对置面26a的第1缓冲部件35与第1配重侧对置面61a之间的距离。另外,能够准确地规定固定于第2框架部侧对置面27a的第2缓冲部件35与第2配重侧对置面62a之间的距离。由此,容易规定可动体15的振动范围。
另外,本实用新型具有柔性印刷基板4,该柔性印刷基板4与驱动线圈18电连接,并且被从可动体15向外壳3这一侧引出,并固定于外壳3。第1板簧71具有:第1外壳固定部74,其固定于外壳3;第1可动体固定部75,其固定于可动体15;以及第1位移部76,其使第1外壳固定部74与第1可动体固定部75连接。柔性印刷基板4具有:拉回部分85,其在可动体15与外壳3之间被沿第1位移部76拉回;弯曲部分86,其从拉回部分85向X方向(移动方向)弯曲;以及重叠部分87,其从弯曲部分86的拉回部分85的相反侧的一端延伸,在从X方向(移动方向)观察时与该拉回部分85重叠。根据该结构,在可动体15移动时,柔性印刷基板4沿第1板簧71的位移部挠曲。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柔性印刷基板4在第1板簧71与可动体1之间被压垮而塑性变形。另外,柔性印刷基板4的位移部在弯曲部分86处向拉回部分85和重叠部分87折返。因此,容易确保在可动体15与固定体20之间引出的柔性印刷基板4的延伸设置部分54的长度。
(变形例)
也可以为,2个缓冲部件35中的位于-X方向这一侧的第1缓冲部件35固定于第1配重侧对置面61a。另外,也可以为,2个缓冲部件35中的位于+X方向这一侧的第2缓冲部件35固定于第2配重侧对置面62a。

Claims (9)

1.一种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线性马达具有:
可动体;
支承机构,其将所述可动体支承为能够沿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
磁驱动机构,其使所述可动体沿所述移动方向移动;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可动体、所述支承机构以及所述磁驱动机构,
所述外壳由磁性部件构成,
所述磁驱动机构具有:
驱动线圈,其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以及
驱动磁铁,其在与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所述驱动线圈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磁铁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方向与所述移动方向垂直,
所述驱动线圈的中心开口朝向所述交叉方向,
所述驱动磁铁具有沿所述移动方向呈海尔贝克排列的多个磁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线性马达具有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的磁铁保持架,
所述磁铁保持架具有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的框架部,
所述驱动磁铁嵌于所述框架部的内侧,
在所述磁铁保持架与所述驱动磁铁之间、以及在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上在位于所述框架部的内侧的内壁面部分与所述驱动磁铁之间设置有粘接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体具有位于所述驱动线圈的所述移动方向的一侧的配重,
所述配重具有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框架部对置的配重侧对置面,
所述框架部具有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配重侧对置面对置的框架部侧对置面,
所述配重侧对置面和所述框架部侧对置面的一方固定有缓冲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侧对置面和所述框架部侧对置面与所述移动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是架设于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外壳之间的板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线性马达具有柔性印刷基板,该柔性印刷基板与所述驱动线圈电连接,并且被从所述可动体向所述外壳这一侧引出,并固定于该外壳,
所述板簧具有:
外壳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外壳;
可动体侧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以及
位移部,其使所述外壳侧固定部与所述可动体侧固定部连接,
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有:
拉回部分,其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外壳之间被沿所述位移部拉回;
弯曲部分,其从所述拉回部分向所述移动方向弯曲;以及
重叠部分,其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拉回部分的相反侧的一端延伸,在从所述移动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该拉回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1端板和第2端板以及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并且使所述第1端板和第2端板的外周缘连接的框架板,
所述驱动磁铁固定于所述第1端板,
所述驱动线圈位于所述驱动磁铁与所述第2端板之间。
CN202020746907.3U 2019-05-10 2020-05-08 线性马达 Active CN2122108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9585A JP7344671B2 (ja) 2019-05-10 2019-05-10 リニアモータ
JP2019-089585 2019-05-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10810U true CN212210810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223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46907.3U Active CN212210810U (zh) 2019-05-10 2020-05-08 线性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44671B2 (zh)
CN (1) CN21221081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3914B (zh) * 2020-11-30 2024-04-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
CN217590568U (zh) 2021-12-31 2022-10-1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99600A1 (en) * 2011-10-24 2013-04-25 Lg Innotek Co., Ltd. Linear vibrator
JP6692242B2 (ja) * 2016-07-25 2020-05-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CN109689227A (zh) * 2016-09-14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KR102202568B1 (ko) * 2017-03-02 2021-01-13 알프스 알파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진동 발생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85503A (ja) 2020-11-19
JP7344671B2 (ja) 2023-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55846B (zh) 振动产生装置
US8188623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212305093U (zh) 线性振动电机
US11025149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323964U (zh) 水平线性振动电机
JP6803722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CN107107112B (zh) 线性振动马达
KR20110048113A (ko) 진동모터
CN212210810U (zh) 线性马达
JPWO2010050285A1 (ja)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リニアモータを備えた携帯機器
CN110875680A (zh) 振动促动器以及具备该振动促动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211830531U (zh) 线性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JP2017221905A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655214B2 (ja) 振動モータ
JP2018207553A (ja) 振動モータ
KR20100021970A (ko) 수평 선형 진동기
US20190207501A1 (en) Mover,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3738683B1 (en) Vibration generator with a magnet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yoke
WO2023047697A1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US11876429B2 (en) Vibration motor and haptic device
KR20190057963A (ko) 진동 모터
CN115427160B (zh) 振动产生装置
JP7460332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覚デバイス
JP7152438B2 (ja) 振動発生器
JP7444550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触覚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