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9227A - 振动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振动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9227A
CN109689227A CN201780056024.0A CN201780056024A CN109689227A CN 109689227 A CN109689227 A CN 109689227A CN 201780056024 A CN201780056024 A CN 201780056024A CN 109689227 A CN109689227 A CN 109689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shell
generating apparatus
vibration generating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60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宇庆朝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Alp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Alp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Alp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89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92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73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for magnetic field generation
    • H01F7/0289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moving 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66Electromagnets with movable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6Supporting or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振动产生装置(100)具备:电磁铁(60),构成为具有线圈(63)以及卷绕有线圈(63)的磁芯(61);永磁铁(70);壳体(10),固定了电磁铁(60)和永磁铁(70)之中的一方;和弹性体(40),保持了电磁铁(60)和永磁铁(70)之中的另一方,通过对线圈(63)通电从而使电磁铁(60)和永磁铁(70)相对地移动,由此产生振动,壳体(10)被设为由板材构成的多面体构造,并且具有设置有空隙部(15)的第一面(11a)和设置有延长部(13)的其他面(11b),振动产生装置(100)具有延长部(13)从其他面(11b)向第一面(11a)的方向延长并被设为与第一面(11a)齐平地嵌入到空隙部(15)的增强部(17)。

Description

振动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产生装置,尤其涉及具备经由弹性体以能够振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的振动体的振动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搭载于便携式信息终端、游戏机等电子设备,产生便携式信息终端中的用于通知来电的振动、游戏机中的触觉反馈用的振动等所利用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已被实用化。
作为使用于这种用途的以往的振动产生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振动产生装置。以下,关于以往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利用图13来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以往的振动产生装置900的结构的说明图,表示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900的结构。另外,在图13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分别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
如图13所示,振动产生装置900是具备壳体910、容纳于壳体910的振动体920、以能够使振动体920沿着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振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弹性体940、和利用磁力沿着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驱动振动体920的磁驱动部950,且磁驱动部950由配设在振动体920侧的第1磁场产生单元、和配设在壳体910侧以使得位于与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上的振动体920的延长线上的第2磁场产生单元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弹性体940由板簧构成,该板簧形成有折线沿着第3方向折弯的多个折弯部、和从多个折弯部之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延伸出的平坦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振动产生装置900起到能够使振动体的振动动作稳定的效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966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对于游戏机中的触觉反馈用的振动等所利用的振动产生装置,要求低频率且更具有重量感的振动。为此,考虑使振动体大型化,但若使振动体的尺寸大型化,则振动体的质量会变大,在以往的振动产生装置中存在壳体的强度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壳体的强度并且组装性良好的振动产生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电磁铁,构成为具有线圈以及卷绕有所述线圈的磁芯;永磁铁;壳体,固定了所述电磁铁和所述永磁铁之中的一方;和弹性体,保持了所述电磁铁和所述永磁铁之中的另一方,所述振动产生装置通过对所述线圈通电从而使所述电磁铁和所述永磁铁相对地移动,由此产生振动,所述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如下特征,即,所述壳体被设为由板材构成的多面体构造,并且具有设置有空隙部的第一面和设置有延长部的其他面,所述振动产生装置具有所述延长部从所述其他面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延长并被设为与所述第一面齐平地嵌入到所述空隙部的增强部。
这样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设置了使得在设置于壳体的第一面的空隙部中嵌入设置于壳体的其他面的延长部的增强部,因此能够提高壳体的强度,并且能够使组装性变得良好。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即,所述壳体具备主体部、和具有覆盖所述主体部的盖面的盖部,通过组合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盖面而构成,在所述主体部收纳有所述电磁铁、所述永磁铁和所述弹性体,所述主体部具有被形成为与所述第一面相邻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构成直角的第二面,所述延长部由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延长部和形成于所述盖部的第二延长部构成,并且所述空隙部由形成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一空隙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或者所述第二面的第二空隙部构成,所述第一延长部从所述第二面向第一面的方向呈直角地折弯而形成,在所述第一延长部的前端形成有防脱部,所述防脱部嵌入到所述第一空隙部,由此形成了所述增强部。
这样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将增强部设为在主体部的第二面设置的第一延长部的前端形成的防脱部嵌入到在第一面设置的第一空隙部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增强主体部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的卡合。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即,所述第二延长部被形成为从所述盖部的所述盖面垂直地折弯并延伸设置进而呈直角地折弯,所述第二延长部经由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面,并且所述第二延长部的前端嵌入到所述第二空隙部,被设为与所述第一面齐平,由此进一步形成了所述增强部。
这样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作为进一步的增强部设置了设置于盖部的第二延长部经由主体部的第二面嵌入到设置于第一面的第二空隙部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增强主体部与盖部之间的卡合。其结果,能够提高壳体整体的强度。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即,所述主体部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所述第一面、相互对置的两个所述第二面、和与两个所述第一面以及两个所述第二面分别相连的矩形状的底面,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分别从所述底面垂直地折弯从而形成了所述主体部。
这样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能够将壳体的主体部形成为使得两个第一面和两个第二面从矩形状的底面垂直地折弯,因此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即,具有两个所述永磁铁,两个所述永磁铁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一面各自的对置的一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被保持在两个所述第二面各自的对置的一侧,所述弹性体由具有多个折弯部的板簧构成,并且在所述弹性体的中央部具有保持部,所述线圈以及所述磁芯被保持在所述保持部内从而构成了振动体。
这样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设为由线圈以及磁芯构成的振动体被在由板簧构成的弹性体的中央部设置的保持部保持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使振动体平衡良好地振动。因而,能够产生稳定的振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即,在所述壳体的两个所述第二面,分别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平行且向所述壳体的内侧方向突出的压板,并且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平行且向所述壳体的内侧方向突出的多个安装爪部,所述永磁铁被夹持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压板之间来保持,所述弹性体的两端由多个所述安装爪部保持。
这样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将永磁铁夹持在相对于壳体的第一面平行的压板与壳体的第一面之间来保持,并且由多个安装爪部保持弹性体的两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整体的强度。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如下特征,即,所述振动体能够分别在与所述壳体的两个所述第二面正交的方向以及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和所述盖面正交的方向上振动。
这样构成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能够在正交的两个方向上振动,因此适合用来产生游戏机中的触觉反馈用的振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由于设置了使得在设置于壳体的第一面的空隙部中嵌入设置于壳体的其他面的延长部的增强部,因此能够提高壳体的强度,并且能够使组装性变得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振动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壳体的盖部卸除的状态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将壳体的盖部卸除的状态的振动产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壳体的主体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壳体的盖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收纳有振动体的状态的弹性体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弹性体安装于壳体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表示永磁铁安装于壳体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壳体内的振动体的运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振动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以往例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0是搭载于便携式信息终端、游戏机等电子设备,产生便携式信息终端中的用于通知来电的振动、游戏机中的触觉反馈用的振动等所利用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关于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对各附图的说明中,方便起见,有时记载为右侧、左侧、后侧、前侧、上侧、下侧,它们分别在各附图内表示+X侧、-X侧、+Y侧、-Y侧、+Z侧、-Z侧,并非将产品的设置方向、使用时的方向限定于这些。
首先,参照图1至图6来说明振动产生装置100的结构、以及壳体10的构造。图1是表示构成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壳体10的盖部12卸除的状态的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将振动产生装置100的盖部12卸除的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图5是表示壳体10的主体部11的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壳体10的盖部12的构造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振动产生装置100构成为具备由主体部11以及盖部12构成的壳体10、线圈63、磁芯61、两个永磁铁70、和弹性体40。另外,线圈63在磁芯61将导线卷绕多次而形成,并且磁芯61以及线圈63形成了电磁铁60。
振动产生装置100是通过对线圈63通电从而使构成为具有线圈63以及磁芯61的电磁铁60和永磁铁70在壳体10内相对地移动,由此产生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在振动产生装置100中,如图3所示,永磁铁70被固定在壳体10,并且由线圈63以及磁芯61构成的电磁铁60形成振动体20从而构成为能够振动。作为振动体20的电磁铁60,线圈63的长径为14mm,磁芯6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5mm,与以往的振动产生装置内的电磁铁相比,由大的尺寸形成。
另外,在振动产生装置100中,虽然将永磁铁70固定于壳体10,将电磁铁60作为振动体20,但也可以设为将永磁铁70作为振动体20,将线圈63固定于壳体10这样的结构。
如图2所示,振动产生装置100构成为外观成为大致立方体形状。形成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外观的壳体10具备主体部11、和具有覆盖主体部11的盖面12a的盖部12,通过组合主体部11和盖部12而构成,成为镀锌钢板、马氏体系或者铁氧体系的不锈钢等的具有磁性的金属板材所构成的多面体构造。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壳体10的内侧形成有容纳部10a,上述的线圈63、磁芯61、永磁铁70和弹性体40收纳于壳体10的容纳部10a,即,收纳于主体部11内。壳体10由磁性材料形成,从而成为永磁铁70的后轭,形成磁路,并且能够抑制电磁铁60产生的磁场泄漏至外部导致的影响。
如图5所示,构成壳体10的主体部11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第一面11a、相互对置的两个第二面11b、和与两个第一面11a以及两个第二面11b分别相连的俯视呈矩形状的底面11c,第一面11a以及第二面11b分别从底面11c垂直地向上方向折弯而形成。即,通过图5中的构成右侧以及左侧的壁的两个第一面11a、被形成为与这两个第一面11a分别相邻并且相对于第一面11a形成直角的图5中的构成前侧以及后侧的壁的两个第二面11b、以及底面11c,形成了主体部11。
如图2所示,在壳体10中的主体部11的第一面11a,设置有空隙部15,在作为壳体10的其他面的主体部11的第二面11b以及盖部12的盖面12a,设置有延长部13。详细而言,延长部13由形成于主体部11的第一延长部13a和形成于盖部12的第二延长部13b构成,此外,空隙部15由形成于第一面11a的第一空隙部15a和第二空隙部15b、以及形成于第二面11b的第三空隙部15c构成。
如图5所示,延长部13中的第一延长部13a从主体部11的第二面11b向第一面11a的方向呈直角地折弯而形成,在第一延长部13a的前端形成有防脱部14。防脱部14呈第一延长部13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中途变大的钥匙型的形状。第一延长部13a形成在两个第二面11b各自的右侧端以及左侧端的中央的高度的位置。
此外,如图6所示,第二延长部13b被形成为从盖部12的盖面12a向垂直方向(下方向)折弯,并延伸设置进而向前方向或者后方向呈直角地折弯。第二延长部13b形成在盖部12的呈矩形状的盖面12a的前侧的边以及后侧的边各自的右侧端以及左侧端。
形成于主体部11的前述的空隙部15,即,第一空隙部15a以及第二空隙部15b如图2以及图5所示形成为与延长部13即第一延长部13a以及第二延长部13b的形状相符的形状。而且,延长部13嵌入到空隙部15。
详细而言,第一延长部13a从主体部11的第二面11b向第一面11a的方向延长,在第一延长部13a的前端形成的防脱部14嵌入到第一空隙部15a,并设为与第一面11a齐平。通过第一延长部13a嵌入到第一空隙部15a,从而形成增强部17。
由于防脱部14呈钥匙型的形状,因此在防脱部14嵌入到第一空隙部15a之后,第一延长部13a难以从第一空隙部15a拔出。也就是说,即便对第一延长部13a施加与第一面11a平行地从第一空隙部15a拔出这样的力,由于防脱部14的一部分具有卡在第一空隙部15a的形状,因此难以从第一空隙部15a拔出第一延长部13a。其结果,能够通过简单的组装来提高壳体10中的主体部11的强度。此外,第一延长部13a嵌入到第一空隙部15a并被设为与第一面11a齐平,从而不存在因板材重叠等而在第一面11a或者壳体10内部突出的部分,能够有效地使用壳体10内部的空间,并且能够避免在组装搭载有振动产生装置100的产品时突出的部分钩挂作业者、组装装置等的麻烦。
此外,被形成为从盖部12的盖面12a向垂直方向折弯并延伸设置进而呈直角地折弯的第二延长部13b,如图2所示从盖部12的盖面12a嵌入到主体部11的第三空隙部15c从而经由第二面11b被设为齐平,并且第二延长部13b的前端嵌入到第二空隙部15b,并被设为与第一面11a齐平。这样,第二延长部13b嵌入到第二空隙部15b以及第三空隙部15c,并被设为与第一面11a以及第二面11b齐平,从而进一步形成增强部17。
由于第二延长部13b经由第二面11b而嵌入到第一面11a的第二空隙部15b,因此盖部12的盖面12a、主体部11的第二面11b和第一面11a被同时卡合。其结果,能够通过简单的组装来提高壳体10整体的强度。此外,第二延长部13b被设为与第一面11a以及第二面11b齐平,从而与第一延长部13a同样地,能够有效地使用壳体10内部的空间,并且能够避免突出部钩挂等的麻烦。
如图5所示,在壳体10的两个第二面11b,分别设置有相对于第一面11a平行且向壳体10的内侧方向突出的两个压板18。此外,在壳体10的两个第二面11b,分别设置有相对于底面11c平行且向壳体10的内侧方向突出的四个安装爪部19。多个压板18以及多个安装爪部19用于将永磁铁70以及弹性体40保持于壳体10。另外,关于永磁铁70以及弹性体40向壳体10的保持构造,将在后面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3、图4、以及图7至图9来说明壳体10以外的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内部的构造。图7是表示收纳有振动体20的状态的弹性体40的构造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图4中的A-A线观察到的、弹性体40的后侧的端部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图9是表示从图4中的B-B线观察到的、永磁铁70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另外,在图8中,为了易于观察弹性体40向壳体10的安装状态,删除永磁铁70来显示。
如图7所示,弹性体40构成为具有多个平坦部45、多个折弯部41、在上下两端设置有卡合用爪部43a的安装部43、以及保持部47。弹性体40是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具有弹性的金属板使折线沿着左右方向地折弯多次而形成的板簧40a。
多个折弯部41是板簧40a中的沿着折线折弯的部分。此外,平坦部45是从多个折弯部41之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延伸出的大致正方形的部分,具有沿着折线的方向的边和沿着延伸方向的边。
保持部47是俯视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的部分,设置于弹性体40的中央部,并且,如图4所示被配设为以该长方体形状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位于壳体10的中央。
如图7所示,在箱状的保持部47,在其左右的壁的中央设置有沿上下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的安装孔47a。在安装孔47a插通卷绕有线圈63的磁芯61,并且被铆接固定于形成有安装孔47a的保持部47的壁。另外,磁芯61由硅钢等的磁性材料形成。
如上所述,在保持部47的内部容纳并保持有线圈63以及磁芯61,线圈63以及磁芯61与保持部47一起形成振动体20。具有保持部47的弹性体40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弹性变形,从而以能够使振动体20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振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弹性体40的安装部43形成在弹性体4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处的左右的端部,在安装部43的上下的给定的位置形成有卡合用爪部43a。
如前所述,在图5所示的壳体10的两个第二面11b,分别设置有相对于底面11c平行且向壳体10的内侧方向突出的多个安装爪部19。如图8所示,弹性体40通过将安装部43的卡合用爪部43a与向壳体10的内侧方向突出的安装爪部19卡合,从而被安装于壳体10来保持。弹性体40在未被固定的状态下设定得比壳体10的内部尺寸稍大,一边在Y方向上收缩一边插入到壳体10而被安装。
安装爪部19被设置在壳体10的各第二面11b的上下左右的四处,因此弹性体40稳定地保持于壳体10。此外,弹性体40相对于壳体10的各第二面11b在Y方向上具有作用力,即,在与第二面11b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作用力而被安装,因此在壳体10的安装爪部19与安装部43的卡合用爪部43a之间不会产生晃动,弹性体40被稳定地保持于壳体10。
图7所示的弹性体40那样的折弯构造的板簧40a具有在与折线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特征。即,这样的板簧40a能够通过伸缩而沿着前后方向发生弹性变形,通过挠曲而沿着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另一方面,这样的板簧40a还具有在沿着折线的方向(左右方向)上难以变形的特征,因此作为用于抑制沿着左右方向的移动的构件是合适的。
此外,这样的折弯构造的板簧40a通常在挠曲导致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和伸缩导致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弹性变形中变形容易度不同。因而,若将对于弹性体40的前后方向的弹性系数设为第1弹性系数,将对于弹性体40的上下方向的弹性系数设为第2弹性系数,则第1弹性系数和第2弹性系数成为不同的值。
另外,振动体20被弹性体40支承,以与第1弹性系数以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地决定的第1固有振动频率沿着前后方向振动,以与第2弹性系数以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地决定的第2固有振动频率沿着上下方向振动。而且,由于第1弹性系数和第2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值,因此第1固有振动频率和第2固有振动频率也成为不同的值。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振动产生装置100具有两个永磁铁70。永磁铁70为大致长方体的板状的磁铁。两个永磁铁70分别被配设在壳体10的右端部侧和左端部侧,以使得位于构成振动体20的磁芯61的左右方向上的延长线上。即,两个永磁铁70被配置并固定在壳体10的两个第一面11a各自的对置的一侧。
如前所述,在图5所示的壳体10的两个第二面11b,分别设置有相对于第一面11a平行且向壳体10的内侧方向突出的两个压板18。而且,永磁铁7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如图4以及图9所示被夹持在压板18与壳体10的第一面11a之间来保持。
由于永磁铁70被夹持在相对于第一面11a平行地设置的压板18与壳体10的第一面11a之间,因此永磁铁70被稳定地保持于壳体10。
接下来,利用图10来说明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动作。图10是表示壳体10内的振动体20的运动的说明图。
如前所述,磁芯61以及线圈63形成电磁铁60,并且成为收纳于弹性体40的振动体20。此外,在壳体10配设有两个永磁铁70。而且,电磁铁60通过在线圈63流过电流从而产生磁场,使磁芯6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磁化。此外,永磁铁70被配设在壳体10侧,以使得与电磁铁60前后对置。利用这样的电磁铁60与永磁铁70之间的磁力,能够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驱动振动体20。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振动体20被弹性体40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振动。而且,振动体20以与第1弹性系数以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地决定的第1固有振动频率沿着前后方向振动,以与第2弹性系数以及振动体20的质量对应地决定的第2固有振动频率沿着上下方向振动。
因而,在电磁铁60产生与第1固有振动频率相同的频率的磁场时,振动体20如图10的黑色箭头所示那样容易相对于前后方向振动。其结果,振动体20沿着前后方向振动。此外,在电磁铁60产生与第2固有振动频率相同的频率的磁场时,振动体20如图10的白色箭头所示那样容易相对于上下方向振动。其结果,振动体20沿着上下方向振动。
换言之,振动体20能够分别在与壳体10的两个第二面11b正交的方向(Y方向)以及与壳体10的底面11c和盖面12a正交的方向(Z方向)上振动。另外,上述的磁场能够通过以给定的频率向电磁铁60内的线圈63施加交流电压或者脉冲电压而产生。此外,此时,磁场的大小根据电压的大小而改变,能够根据电压来改变振动体20的振幅。
在振动产生装置100中,利用这样的磁场的频率与振动体20的振动容易度的关系,能够通过与第1固有振动频率相同的频率的磁场使振动体20沿着前后方向振动,通过与第2固有振动频率相同的频率的磁场使振动体20沿着上下方向振动。
因而,由于振动产生装置100自身产生的振动,壳体10需要针对Y方向以及Z方向的振动的强度。相对于此,对于Y方向,通过防脱部14的作用可确保强度,此外,对于Z方向,通过第二延长部13b嵌入到第二空隙部15b从而可确保强度。关于Y方向、Z方向,对于从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外部施加的冲击,也通过同样的作用可确保强度。此外,关于Y方向,也作用弹性体40的作用力,对于此,防脱部14也发挥作用从而可确保强度。
此外,对于从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外部施加的冲击,除了它们之外,还需要针对X方向的强度。对于在X方向施加的冲击,电磁铁60不会直接碰撞壳体10,而是成为电磁铁60碰撞永磁铁70,永磁铁70按压壳体10的形态。此时,由第一面11a以及延长部13和压板18来保持永磁铁70,因此施加于永磁铁70的X方向的力不仅分散在X方向的第一面11a还分散在第二面11b。通过这些,关于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的所有方向可确保壳体的强度。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振动产生装置100设置了增强部17,该增强部17使得在壳体10的第一面11a设置的空隙部15中嵌入在壳体10的其他面11b、12a设置的延长部13,因此能够提高壳体10的强度,并且能够使组装性变得良好。
此外,将增强部17设为在主体部11的第二面11b设置的第一延长部13a的前端形成的防脱部14嵌入到在第一面11a设置的第一空隙部15a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增强主体部11的第一面11a与第二面11b之间的卡合。
此外,作为进一步的增强部17,设置了设置于盖部12的第二延长部13b经由主体部11的第二面11b嵌入到设置于第一面11a的第二空隙部15b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增强主体部11与盖部12之间的卡合。其结果,能够提高壳体10整体的强度。
此外,由于能够将壳体10的主体部11形成为将两个第一面11a和两个第二面11b从矩形状的底面11c垂直地折弯,因此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设为由线圈63以及磁芯61构成的振动体20被在由板簧40a构成的弹性体40的中央部设置的保持部47保持的构造,因此能够使振动体20平衡良好地振动。因而,能够产生稳定的振动。
此外,由于将永磁铁70夹持在相对于壳体10的第一面11a平行的压板18与壳体10的第一面11a之间来保持,并且由多个安装爪部19保持弹性体40的两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10整体的强度。
此外,由于能够在正交的两个方向上振动,因此适合用来产生游戏机中的触觉反馈用的振动。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从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0的变更点。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100同样的构成构件,赋予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1至图12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产生装置200的结构、以及壳体210的构造。图11是表示构成振动产生装置200的各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表示振动产生装置200的外观的立体图。
振动产生装置200是通过对线圈63通电从而使构成为具有线圈63以及磁芯61的电磁铁60和永磁铁70在壳体210内相对地移动由此产生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作为振动体20的电磁铁60,线圈63的长径为14mm,磁芯6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5mm。
振动产生装置200被构成为外观成为长方体形状。形成振动产生装置200的外观的壳体210具备主体部211、和具有覆盖主体部211的盖面212a的盖部212,通过组合主体部211和盖部212而构成。
构成壳体210的主体部211具有:图12所示的相互对置的两个第一面211a、相互对置的两个第二面211b、和与两个第一面211a以及两个第二面211b分别相连的俯视呈矩形状的底面211c(未图示),第一面211a以及第二面211b分别从底面211c垂直地向上方向折弯而形成。
如图12所示,在壳体210中的主体部211的第一面211a以及第二面211b,设置有空隙部215,在作为壳体210的其他面的主体部211的第二面211b以及盖部212的盖面212a,设置有延长部213。详细而言,延长部213由形成于主体部211的第一延长部213a和形成于盖部212的第二延长部213b构成,此外,空隙部215由形成于第一面211a的第一空隙部215a和形成于第二面211b的第二空隙部215b构成。
延长部213中的第一延长部213a从主体部211的第二面211b向第一面211a的方向呈直角地折弯而形成,在第一延长部213a的前端形成有防脱部214。防脱部214呈第一延长部213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中途变大的钥匙型的形状。
此外,第二延长部213b从盖部212的盖面212a向垂直方向(下方向)折弯而形成,在第二延长部213b的前端形成有防脱部214。防脱部214呈第二延长部213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从中途变大的钥匙型的形状。
形成于主体部211的前述的空隙部215,即,第一空隙部215a以及第二空隙部215b,如图12所示,形成为与延长部213即第一延长部213a以及第二延长部213b的形状相符的形状。而且,延长部213嵌入到空隙部215。
详细而言,第一延长部213a从主体部211的第二面211b向第一面211a的方向延长,在第一延长部213a的前端形成的防脱部214嵌入到第一空隙部215a,并设为与第一面211a齐平。第一延长部213a嵌入到第一空隙部215a,从而形成增强部217。
同样地,被形成为从盖部212的盖面212a延长并向垂直方向折弯的第二延长部213b,从盖部212的盖面212a嵌入到主体部211的第二空隙部215b,并被设为与第一面211a齐平。这样,第二延长部213b嵌入到第二空隙部15b,并被设为与第二面211b齐平,从而进一步形成增强部217。
振动产生装置200设置了增强部217,该增强部217使得在壳体210的第一面211a以及第二面211b设置的空隙部215中嵌入在壳体210的其他面211b、212a设置的延长部213,因此能够提高壳体210的强度,并且能够使组装性变得良好。
此外,将增强部217设为在主体部211的第二面211b设置的第一延长部213a的前端形成的防脱部214嵌入到在第一面211a设置的第一空隙部215a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增强主体部211的第一面211a与第二面211b之间的卡合。
此外,作为进一步的增强部217,设置了设置于盖部212的第二延长部213b嵌入到设置于主体部211的第二面211b的第二空隙部215b这样的构造,因此能够增强主体部211与盖部212之间的卡合。其结果,能够提高壳体10整体的强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设置了增强部,该增强部在壳体的第一面设置的空隙部中嵌入在壳体的其他面设置的延长部,因此能够提高壳体的强度,并且能够使组装性变得良好。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
本申请要求在日本特许厅于2016年9月14日申请的基础申请2016-179388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将其全部内容援引于此。
符号说明
10 壳体;
10a 容纳部;
11 主体部;
11a、211a 第一面;
11b、211b 第二面(其他面);
11c 底面;
12 盖部;
12a 盖面(其他面);
13 延长部;
13a 第一延长部;
13b 第二延长部;
14 防脱部;
15 空隙部;
15a 第一空隙部;
15b 第二空隙部;
15c 第三空隙部;
17、217 增强部;
18 压板;
19 安装爪部;
20 振动体;
40 弹性体;
40a 板簧;
41 折弯部;
43 安装部;
43a 卡合用爪部;
45 平坦部;
47 保持部;
47a 安装孔;
60 电磁铁;
61 磁芯;
63 线圈;
70 永磁铁;
100 振动产生装置。

Claims (8)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具备:电磁铁,构成为具有线圈以及卷绕有所述线圈的磁芯;永磁铁;壳体,固定了所述电磁铁和所述永磁铁之中的一方;和弹性体,保持了所述电磁铁和所述永磁铁之中的另一方,
所述振动产生装置通过对所述线圈通电从而使所述电磁铁和所述永磁铁相对地移动,由此产生振动,
所述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被设为由板材构成的多面体构造,并且具有设置有空隙部的第一面和设置有延长部的其他面,
所述振动产生装置具有所述延长部从所述其他面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延长并被设为与所述第一面齐平地嵌入到所述空隙部的增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主体部、和具有覆盖所述主体部的盖面的盖部,通过组合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盖面而构成,
在所述主体部收纳有所述电磁铁、所述永磁铁和所述弹性体,所述主体部具有被形成为与所述第一面相邻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构成直角的第二面,
所述延长部由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延长部和形成于所述盖部的第二延长部构成,并且所述空隙部由形成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一空隙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或者所述第二面的第二空隙部构成,
所述第一延长部从所述第二面向第一面的方向呈直角地折弯而形成,在所述第一延长部的前端形成有防脱部,所述防脱部嵌入到所述第一空隙部,由此形成了所述增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具有作用力地收纳于所述主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延长部被形成为从所述盖部的所述盖面垂直地折弯并延伸设置进而呈直角地折弯,
所述第二延长部经由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面,并且所述第二延长部的前端嵌入到所述第二空隙部,被设为与所述第一面齐平,由此进一步形成了所述增强部。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所述第一面、相互对置的两个所述第二面、和与两个所述第一面以及两个所述第二面分别相连的矩形状的底面,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分别从所述底面垂直地折弯从而形成了所述主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两个所述永磁铁,两个所述永磁铁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一面各自的对置的一侧,所述弹性体的两端被保持在两个所述第二面各自的对置的一侧,
所述弹性体由具有多个折弯部的板簧构成,并且在所述弹性体的中央部具有保持部,
所述线圈以及所述磁芯被保持在所述保持部内从而构成了振动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两个所述第二面,分别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平行且向所述壳体的内侧方向突出的压板,并且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平行且向所述壳体的内侧方向突出的多个安装爪部,
所述永磁铁被夹持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压板之间来保持,所述弹性体的两端由多个所述安装爪部保持。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体能够分别在与所述壳体的两个所述第二面正交的方向以及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和所述盖面正交的方向上振动。
CN201780056024.0A 2016-09-14 2017-09-13 振动产生装置 Pending CN1096892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9388 2016-09-14
JP2016179388 2016-09-14
PCT/JP2017/033067 WO2018052027A1 (ja) 2016-09-14 2017-09-13 振動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9227A true CN109689227A (zh) 2019-04-26

Family

ID=61619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6024.0A Pending CN109689227A (zh) 2016-09-14 2017-09-13 振动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47296B2 (zh)
JP (1) JP6770076B2 (zh)
CN (1) CN109689227A (zh)
WO (1) WO201805202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3043A1 (zh) * 2020-12-30 2022-07-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器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4671B2 (ja) * 2019-05-10 2023-09-14 ニデック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
JP7386062B2 (ja) * 2019-05-13 2023-11-2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WO2021000184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111641315B (zh) * 2020-06-30 2022-01-2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3461489U (zh) * 2020-09-28 2021-06-15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14281182U (zh) * 2020-12-22 2021-09-2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电机
CN214314997U (zh) * 2020-12-25 2021-09-28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马达
US11831215B2 (en) * 2021-05-06 2023-11-28 Aac Microtech (Changzhou) Co., Ltd.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7386A (ja) * 2002-10-22 2004-05-20 Sony Corp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1058092A (zh) * 2006-04-17 2007-10-2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JP2013056309A (ja) * 2011-09-09 2013-03-28 Alps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
US8593018B2 (en) * 2010-02-16 2013-11-26 Nidec Seimitsu Corporation Vibration generator
JP2014091066A (ja) * 2012-11-01 2014-05-19 Alps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598022A (zh) * 2014-11-14 2016-05-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36018A1 (de) * 1979-09-06 1981-03-19 Fichtel & Sachs Ag, 8720 Schweinfurt Elektrischer antrieb fuer eine von einer antriebsspule angetriebenen masse
JP2007229582A (ja) * 2006-02-28 2007-09-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往復振動発生器
JP2008058946A (ja) * 2007-06-13 2008-03-13 Tricore Corp ボイスコイルモータ式mpフォーカシング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1230067A (ja) * 2010-04-28 2011-11-17 Alps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
CN102223048B (zh) * 2011-06-08 2014-01-0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JP2018038150A (ja) * 2016-08-30 2018-03-08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7386A (ja) * 2002-10-22 2004-05-20 Sony Corp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1058092A (zh) * 2006-04-17 2007-10-2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US8593018B2 (en) * 2010-02-16 2013-11-26 Nidec Seimitsu Corporation Vibration generator
JP2013056309A (ja) * 2011-09-09 2013-03-28 Alps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4091066A (ja) * 2012-11-01 2014-05-19 Alps Electric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598022A (zh) * 2014-11-14 2016-05-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振动产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3043A1 (zh) * 2020-12-30 2022-07-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器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0076B2 (ja) 2020-10-14
WO2018052027A1 (ja) 2018-03-22
JPWO2018052027A1 (ja) 2019-06-24
US10847296B2 (en) 2020-11-24
US20190206601A1 (en)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9227A (zh) 振动产生装置
JP6253157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KR101259683B1 (ko) 수평 진동 모터
JP2006175433A (ja) 携帯用品用の機械的衝撃保護手段が設けられた震動装置
KR20190109540A (ko) 진동 발생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TWI678057B (zh) 振動產生裝置
KR100828648B1 (ko) 선형 진동기
CN212210810U (zh) 线性马达
JP6499261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9025390A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539714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901432B2 (ja) 振動発生器
WO2019021969A1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8047464A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2018029483A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416364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539715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CN110784087B (zh) 致动器及触觉装置
KR101083203B1 (ko) 막대형 선형 진동 모터
JP2019115196A (ja) 振動発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