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09713U -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09713U
CN212109713U CN202020783727.2U CN202020783727U CN212109713U CN 212109713 U CN212109713 U CN 212109713U CN 202020783727 U CN202020783727 U CN 202020783727U CN 212109713 U CN212109713 U CN 212109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r
heat exchanger
plate
fin heat
parti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837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文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Heya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Guangyang Aluminum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Guangyang Aluminum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Guangyang Aluminum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837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097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09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097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翅式换热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包括支撑条本体和第一隔板插槽;支撑条本体呈条状延伸;第一隔板插槽开设于支撑条本体的内表面上;第一隔板插槽呈阶梯状;第一隔板插槽可与隔板形成过盈连接,第一隔板插槽与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有利于制造人员对于支撑条和隔板装配、焊接的快速定位,提高了制造人员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第一隔板插槽的嵌入式设置提高了支撑条和隔板的焊接可靠性,并增大了支撑条和隔板表面的钎焊面积,增强了两者的密封效果;此外,第一隔板插槽与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的设置能够降低两者搭接位置的应力集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翅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背景技术
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紧凑式换热设备,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性能好的优点。板翅式换热器可适用于:气—气、气—液、液—液、各种流体之间的换热以及发生集态变化的相变换热。通过流道的布置和组合能够适应:逆流、错流、多股流、多流程等不同的换热工况。通过单元间串联、并联、串并联的组合可以满足大型设备的换热需要。
板翅式换热器主要由支撑条、隔板、翅片和封头组成,支撑条作为其密封部件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多数是采用矩形的实心结构铝合金件,支撑条本身的传热效率很低,并且采用矩形的实心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导热面积,另一方面结构强度也比较低,支撑条的位置容易产生机械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撑条本身的传热效率低和结构强度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包括支撑条本体和两个第一隔板插槽;所述支撑条本体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支撑条本体呈条状延伸;所述支撑条本体面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的一面为内表面;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分别开设于所述内表面上,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关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呈阶梯状;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可与板翅式换热器的隔板形成过盈连接,所述第一隔板插槽与所述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优选地,还包括两个第二隔板插槽;两个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分别开设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关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隔板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呈阶梯状;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可与所述隔板形成过盈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优选地,还包括若干个突起部;若干个所述突起部固定设置于所述内表面上;所述突起部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所述突起部的三角形顶角面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所述突起部呈条状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减重槽;所述第一减重槽开设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中心处;所述第一减重槽呈条状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减重槽的横截面呈圆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减重槽;所述支撑条本体远离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的一面为外表面;所述第二减重槽开设于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减重槽呈条状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减重槽的横截面呈圆弧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优选地,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上表面、下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的过渡处分别设有圆角;两个所述圆角均与所述第二减重槽形成光滑过渡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优选地,若干个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支撑条本体呈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优选地,若干个所述突起部之间均为光滑过渡连接;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处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第一隔板插槽之间均为光滑过渡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包括支撑条本体和两个第一隔板插槽;支撑条本体的横截面呈矩形,支撑条本体呈条状延伸;支撑条本体面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的一面为内表面;两个第一隔板插槽分别开设于内表面上,两个第一隔板插槽关于支撑条本体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第一隔板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隔板插槽呈阶梯状;第一隔板插槽可与板翅式换热器的隔板形成过盈连接,第一隔板插槽与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有利于制造人员对于支撑条和隔板装配、焊接的快速定位,简化了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及焊接工艺,缩短了两者的定位时间,提高了制造人员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第一隔板插槽的嵌入式设置提高了支撑条和隔板的焊接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撑条结构强度比较低且其位置容易产生机械变形的问题;并且第一隔板插槽的设置还增加了支撑条和隔板的接触面积,即增大了支撑条和隔板表面的钎焊面积,增强了两者的密封效果;而第一隔板插槽可与隔板形成过盈连接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支撑条和隔板间免于焊接,直接通过嵌入式配合使两者构成过盈连接即可,从而大幅提高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效率,还免去了焊接成本;此外,第一隔板插槽与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的设置能够降低两者搭接位置的应力集中,避免了连接处的开裂,并减少了热应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隔板设置于第一隔板插槽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隔板设置于第二隔板插槽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现有技术中的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多数是采用矩形的实心结构铝合金件,支撑条本身的传热效率很低,并且采用矩形的实心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导热面积,另一方面结构强度也比较低,支撑条的位置容易产生机械变形。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撑条本身的传热效率低和结构强度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如图1-图3所示,包括支撑条本体1和两个第一隔板插槽2;支撑条本体1的横截面呈矩形,支撑条本体1呈条状延伸;支撑条本体1面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的一面为内表面;两个第一隔板插槽2分别开设于内表面上,两个第一隔板插槽2关于支撑条本体1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第一隔板插槽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条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隔板插槽2呈阶梯状;第一隔板插槽2可与板翅式换热器的隔板形成过盈连接,第一隔板插槽2与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本实施例中图2为第一隔板7设置于第一隔板插槽2内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隔板7的板面上固定设有用于增加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的三角状第一凸出部71,第一隔板7两端插入第一隔板插槽2内的部分为第一插入端72,第一凸出部71设置于与第一插入端72相对的另一面上。通过设置呈阶梯状且开设于支撑条内表面的第一隔板插槽2,一方面换热器隔板的两端与第一隔板插槽2呈多个阶梯状嵌入式装配(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阶梯数为一个),有利于制造人员对于支撑条和隔板装配、焊接的快速定位,简化了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及焊接工艺,缩短了两者的定位时间,提高了制造人员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第一隔板插槽2的阶梯状嵌入式设置还对支撑条和隔板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提高了支撑条1和隔板的焊接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撑条结构强度比较低且其位置容易产生机械变形的问题;并且第一隔板插槽2的设置还增加了支撑条和隔板的接触面积,即增大了支撑条和隔板表面的钎焊面积,增强了两者的密封效果;而第一隔板插槽2可与隔板形成过盈连接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支撑条和隔板间免于焊接,直接通过嵌入式配合使两者构成过盈连接即可,从而大幅提高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效率,还免去了焊接成本;此外,第一隔板插槽与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的设置能够降低两者搭接位置的应力集中,避免了连接处的开裂,并减少了热应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了提高支撑条的适用性,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如图4-图5所示,还包括两个第二隔板插槽3;两个第二隔板插槽3分别开设于支撑条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第二隔板插槽3关于支撑条本体1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第二隔板插槽3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条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隔板插槽3呈阶梯状;第二隔板插槽3可与隔板形成过盈连接。本实施例中图4为第二隔板8设置于第二隔板插槽3内的结构示意图,第二隔板8的板面上固定设有用于增加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的三角状第二凸出部81,第二隔板8两端插入第二隔板插槽3内的部分为第二插入端82,第二凸出部81设置于第二插入端82相同的一面上。当该支撑条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时,即配合不同结构和尺寸要求的换热器翅片时,通过在支撑条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第二隔板插槽,使得该支撑条能够配合不同尺寸要求的换热器翅片,满足不同的产品需求,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支撑条的适用性;此外,第二隔板插槽与第一隔板插槽类似,同样能够起到限位、提高了支撑条和隔板的焊接可靠性并增强两者的密封效果以及提高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效率等作用。
为了提高支撑条本体1的抗变形能力,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如图1、2、4所示,还包括若干个突起部4;若干个突起部4固定设置于内表面上;突起部4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突起部4的三角形顶角面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突起部4呈条状延伸并与支撑条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通过设置横截面呈三角形状的突起部4,一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流体与支撑条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支撑条的传热效率;另一方面突起部4还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能够提高支撑条本体1的抗变形能力,从而大幅提高支撑条本体1的机械强度;此外,突起部4对板翅式换热器的翅片的装配还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从而提高制造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降低支撑条的耗材,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如图1、2、4所示,还包括第一减重槽5;第一减重槽5开设于支撑条本体1的中心处;第一减重槽5呈条状延伸并与支撑条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减重槽5的横截面呈圆形。通过设置第一减重槽5,一方面能够减少支撑条的质量,具备减荷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条体积大、重量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保证支撑条的结构强度需求的前提下,第一减重槽5的设置还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支撑条的耗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第一减重槽5还能够使得流体从支撑条的中心位置穿过,进一步使得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更为均匀。
为了进一步降低支撑条的耗材,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如图1、2、4所示,还包括第二减重槽6;支撑条本体1远离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的一面为外表面;第二减重槽6开设于外表面上;第二减重槽6呈条状延伸并与支撑条本体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减重槽6的横截面呈圆弧状。通过设置第二减重槽6,在保证支撑条的结构强度需求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减少支撑条本体1的体积,使其重量更轻,节省了支撑条的耗材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延长支撑条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如图1、2、4所示,支撑条本体1的上表面、下表面与外表面的过渡处分别设有圆角;两个圆角均与第二减重槽6形成光滑过渡连接。通过设置圆角,减少了支撑条本体1的上表面、下表面与外表面的过渡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改善了支撑条本体1在上表面、下表面与外表面的过渡处的磨损现象,延长了支撑条的使用寿命;且光滑过渡连接的两个圆角与第二减重槽6使得流体在第二减重槽6处流过时,其能量损失降低,从而进一步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为了保证支撑条的整体结构强度,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若干个突起部与支撑条本体呈一体式结构。通过设置一体式结构的突起部4与支撑条本体1,一方面提高了支撑条自身的结构整体性,使得其结构本身的强度得以提升,且一体式结构更简单,易于生产和制造,实用性较强;另一方面一体式结构更便于支撑条的模具的布局设计,一次成型,效率提高,装配过程中更为方便,避免了制造人员将每一突起部4焊接或用其它方式固定于支撑条本体1上的工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一体式结构还节省了支撑条所使用的耗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延长支撑条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如图1、2、4所示,若干个突起部4之间均为光滑过渡连接;设置于两个第一隔板插槽2处的突起部4与第一隔板插槽2之间均为光滑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中突起部4具体为一个。通过设置各个突起部4间、两个第一隔板插槽2处的突起部4与第一隔板插槽2之间光滑过渡连接,同样地,一方面能够降低各个连接过渡处的应力集中,避免连接过渡处因长期受到流体的冲击而造成大量磨损的现象(相对于支撑条其它部位);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流体通过各个突起部4以及两个第一隔板插槽2处的能量损耗,从而进一步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还能够避免支撑条和换热器隔板的焊接部位的开裂现象,从而保证了支撑条和隔板间的焊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一方面有利于制造人员对于支撑条和隔板装配、焊接的快速定位,简化了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及焊接工艺,缩短了两者的定位时间,提高了制造人员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第一隔板插槽2的嵌入式设置提高了支撑条和隔板的焊接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撑条结构强度比较低且其位置容易产生机械变形的问题;并且第一隔板插槽2的设置还增加了支撑条和隔板的接触面积,即增大了支撑条和隔板表面的钎焊面积,增强了两者的密封效果;而第一隔板插槽2可与隔板形成过盈连接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支撑条和隔板间免于焊接,直接通过嵌入式配合使两者构成过盈连接即可,从而大幅提高支撑条和隔板的装配效率,还免去了焊接成本;此外,第一隔板插槽2与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的设置能够降低两者搭接位置的应力集中,避免了连接处的开裂,并减少了热应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条本体和两个第一隔板插槽;
所述支撑条本体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支撑条本体呈条状延伸;
所述支撑条本体面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的一面为内表面;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分别开设于所述内表面上,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关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呈阶梯状;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可与板翅式换热器的隔板形成过盈连接,所述第一隔板插槽与所述隔板间形成光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二隔板插槽;两个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分别开设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关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隔板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呈阶梯状;所述第二隔板插槽可与所述隔板形成过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突起部;若干个所述突起部固定设置于所述内表面上;所述突起部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所述突起部的三角形顶角面向板翅式换热器芯体;所述突起部呈条状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减重槽;所述第一减重槽开设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中心处;所述第一减重槽呈条状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减重槽的横截面呈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减重槽;所述支撑条本体远离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的一面为外表面;所述第二减重槽开设于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减重槽呈条状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减重槽的横截面呈圆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本体的上表面、下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的过渡处分别设有圆角;两个所述圆角均与所述第二减重槽形成光滑过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支撑条本体呈一体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突起部之间均为光滑过渡连接;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插槽处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第一隔板插槽之间均为光滑过渡连接。
CN202020783727.2U 2020-05-12 2020-05-12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Active CN2121097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83727.2U CN212109713U (zh) 2020-05-12 2020-05-12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83727.2U CN212109713U (zh) 2020-05-12 2020-05-12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09713U true CN212109713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17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83727.2U Active CN212109713U (zh) 2020-05-12 2020-05-12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097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09713U (zh) 应用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支撑条
WO2020134491A1 (zh) 扁管及换热器
CN206789658U (zh) 动力电池液冷板
CN212109712U (zh) 换热器用支撑条
CN107990598A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3497288U (zh) 便于钎焊的冷却器
CN113701531B (zh) 一种立式钛合金微通道内螺旋管板式换热器
CN214502204U (zh)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用异形封条
CN211116495U (zh) 移动压缩机用冷却器
CN203672221U (zh) 板壳式换热器的密封结构
CN212538941U (zh) 用于换热器的封条
CN211234059U (zh) 轨道交通用冷却器
CN108253835B (zh) 板式换热芯体和具有其的板式换热器
CN106323021A (zh) 一种方形冷凝器
CN219843022U (zh) 换热组件、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4620821U (zh)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用钎焊封条
CN211346459U (zh)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封条
CN220771992U (zh) 一种铝板翅式换热器的板翅式芯体
CN217083401U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热交换器及其系统
CN212205725U (zh) 液压起重机冷却器
CN221057526U (zh) 一种蜂窝液冷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9714135U (zh) 翅片、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CN211373310U (zh) 板翅式换热器
CN220581664U (zh) 一种变速箱油冷器
CN213811873U (zh) 一种可拆分式微流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28, Changshan Changkang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000

Patentee after: Wuxi Heya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4000 west gate, No.30, Changshan Changkang Road,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xi Guangyang Aluminum Indust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