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57717U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57717U
CN212057717U CN202020659875.3U CN202020659875U CN212057717U CN 212057717 U CN212057717 U CN 212057717U CN 202020659875 U CN202020659875 U CN 202020659875U CN 212057717 U CN212057717 U CN 212057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heat exchange
assembly
heat exchang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5987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璧靛己
赵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5987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57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57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57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换热器,两个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相同,所述换热器沿其长度方向弯折设置,两个所述换热器的其中之一正装,另一反装,以围合呈环形。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换热器组件的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一些空调器中,例如一些天花机中,为避免换热管过长而影响换热效率,在空调器内设置两个换热器,使得每一换热器的换热管较短,从而在构成流路的换热管数量相同时,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然而,由于需要在空调器内分别对应安装两个换热器,故而导致换热器组件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组装较为繁琐,组装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器组件,旨在提高换热器组件的组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换热器,两个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相同,所述换热器沿其长度方向弯折设置,两个所述换热器的其中之一正装,另一反装,以围合呈环形。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具有多组流路,每一组所述流路均由多个换热管依次连接构成,任意两组所述流路的所述换热管数量相同。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具有连接端面,所述连接端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流路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设于所述连接端面,多个所述第一接口均邻近所述第一侧边,多个所述第二接口均邻近所述第二侧边。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呈两段弯折设置;或者,所述换热器呈圆弧形弯折设置。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相邻两所述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本体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换热本体,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套设于所述换热本体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连接孔过盈配合。
可选地,所述连接孔的孔缘环设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换热管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风轮组件以及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换热器,两个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相同,所述换热器沿其长度方向弯折设置,两个所述换热器的其中之一正装,另一反装,以围合呈环形;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两个换热器围合形成进风风道,所述风轮组件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可选地,所述风轮组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35mm,并小于或等于50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组件设置为两个换热器的结构,并使两个换热器的结构相同,且换热器沿其长度方向弯折设置,如此在安装换热器时,通过将两个换热器的其中一个正装,另一个反装,使得两个换热器围合呈环形。由于两个换热器的结构相同,故而能够减少换热器组件的零部件种类,从而能够便于换热器组件的组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而且两个换热器都能实现正装和反装,能够保证换热器组件在组装过程中实现防呆,避免了两个换热器装错的情况。而且在制造换热器时,两个换热器可以共用一份图纸,降低了工人拿错图纸的概率,减少了过程隐患,还减少了模具投入费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另外,换热器组件由两个换热器组成,使得每一换热器的换热管较短,相较于一个环绕呈G型的整体换热器结构,由相同数量的换热管构成流路时,本方案中的流路路程更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组件一实施例中与风轮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换热器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换热器处于正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换热器处于反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换热器的流路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换热器组件再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换热器 150 连接件
110 第一端部 151 第一连接件
120 第二端部 1511 连接板体
130 换热本体 1512 连接侧板
131 换热管 1513 凹槽
132 连接端面 152 第二连接件
1321 第一侧边 160 进风风道
1322 第二侧边 170 流路
133 第一表面 171 第一接口
134 第二表面 172 第二接口
140 安装板 200 输入管组件
141 连接孔 300 输出管组件
142 第一连接部 400 风轮组件
143 第二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组件,用于空调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3,该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换热器100,两个换热器100的结构相同,换热器100沿其长度方向弯折设置,两个换热器100的其中之一正装,另一反装,以围合呈环形。
本实施例中,两个换热器100依次围合呈环形时,在两个换热器100之间形成进风风道160。两个换热器100的结构相同时,指两个换热器100可以由同一设计图纸进行制造,即两个换热器100的弯折形状大致相同,两个换热器100内的换热管131数量、位置和结构相同,以使任意一个换热器100都能正装和反装。
为便于说明,定义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参考图3中箭头H所指的方向)和厚度方向(参考图3中箭头X所指的方向),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三者两两垂直。其中,两个换热器100围合呈环形时,相当于换热器100具有一弯折的且面向进风风道160的内表面、及一弯折的且背离进风风道160的外表面,厚度方向指换热器10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排布方向。定义一虚拟的对称线(参考图8中的对称线),对称线与换热器10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连线平行,且该对称线上任意一点均大致位于换热器100的沿高度方向的中点位置。应当理解,正装和反装是相对的,例如以其中一个换热器100的安装状态为正装时,将该换热器100以对称线为轴线翻转180°时,此时该换热器100的安装状态即为反装。相当于两个换热器100分别为正装和反装时,两个换热器100以对称线为轴线呈中心对称设置。由于换热器100呈弯折设置,故而当两个换热器100分别为正装和反装时,使得两个换热器100围合呈环形。
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用于与换热管131连接。一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内的换热管131为U形管,换热管131沿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延伸,换热器100具有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换热管131的输入口和输出口均位于第一端部110。当两个换热器100分别为正装和反装时,使得两个换热器100的第一端部110相互靠近,两个第二端部120相互靠近,如此使得两个换热器100中换热管131的输入口和输出口集中设置,能够便于设置连接换热管131的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两个换热管131在第二端部120通过连接管连接,以使换热管131的输入口和输出口均位于第一端部11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100组件设置为两个换热器100的结构,并使两个换热器100的结构相同,且换热器100沿其长度方向弯折设置,如此在安装换热器100时,通过将两个换热器100的其中一个正装,另一个反装,使得两个换热器100围合呈环形。由于两个换热器100的结构相同,故而能够减少换热器100组件的零部件种类,从而能够便于换热器100组件的组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而且两个换热器100都能实现正装和反装,能够保证换热器100组件在组装过程中实现防呆,避免了两个换热器100装错的情况。而且在制造换热器100时,两个换热器100可以共用一份图纸,降低了工人拿错图纸的概率,减少了过程隐患,还减少了模具投入费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另外,换热器100组件由两个换热器100组成,使得每一换热器100的换热管较短,相较于一个环绕呈G型的整体换热器100结构,由相同数量的换热管构成流路时,本方案中的流路路程更短,能够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请结合参考图2至图7,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包括换热本体130,换热本体130包括翅片和多个换热管131。为提高换热效率,每一换热器100均具有多组流路170,每一组流路170均由多个换热管131依次连接构成。即每一组流路170至少由两个换热管131依次连接构成。例如换热管131为U形管时,换热管131的U形端位于第二端部120,多个换热管131在第一端部110依次连接,多个换热管131中,一换热管131的输入口为流路170的流入端,另一换热管131的输出口为流路170的流出端。流路170的数量可以为两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或更多。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每一组流路170仅由一换热管131构成。
流路170的长度和数量可以根据依次连接的换热管131数量决定,即使两个换热器100上的换热管131总数相同,也可以改变依次连接的换热管131数量来改变两换热器100的流路170数量和每一流路170的长度,即换热器组件中流路170的结构具有多种,例如:
一实施例中,任意两组流路170的换热管131数量相同。相当于同一换热器100中任意两组流路170的换热管131数量相同,还使得两个换热器100中的任意两组流路170的换热管131数量相同。如此既使得同一换热器100中各组流路170的换热效果较为均匀,也使得两个换热器100的整体换热效果较为接近,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整体换热效果。例如,两个换热器100中,换热管131的数量均为十八个时,每一个换热器100可以设置六组流路170,使得每一流路170均包括三个依次连接的换热管131,此时三个换热管131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排布成三排,当然,换热管131的数量也可以为十五个或二十一个等等。其中,两个换热器100的流路170数量可以相同,或者两个换热器100的流路170数量也可以不同。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将同一换热器100中的任意两组流路170的换热管131数量相同,而两个换热器100的流路170数量不同,如此能够保证同一换热器100中各组流路170的换热效果较为均匀。或者还可以使得两个换热器100的流路170数量相同,而同一换热器100中至少两个流路170的换热管131数量可以不同,如此能够保证两个换热器100的整体换热效果较为接近,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整体换热效果。
一实施例中,可以使得同一换热器100中任意两组流路170的换热管131数量相同时,还使任意两个换热器100的流路170数量相同。如此既使得同一换热器100中各组流路170的换热效果较为均匀,还使得两个换热器100的整体换热效果相同,保证换热器组件周向各个位置的换热效果较为均匀,能孤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换热。例如,两个换热器100的换热管131数量均为十八个时,两个换热器100中均设置六组流路170,每一流路170均包括三个依次连接的换热管131。当然,换热管131的数量也可以为十个、十二个、十五个或二十一个等等。
一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具有连接端面132,连接端面13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321和第二侧边1322,流路17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接口171和第二接口172,第一接口171和第二接口172均设于连接端面132,多个第一接口171均位于第一侧边1321,多个第二接口172均位于第二侧边1322。具体而言,连接端面132位于第一端部110,第一侧边1321和第二侧边1322沿换热器100的厚度方向排布,且第一侧边1321和第二侧边1322均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侧边1321靠近换热器组件的内侧,第二侧边1322靠近换热器组件的外侧。多个第一接口171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排布,多个第二接口172也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排布。如此通过将多个第一接口171均位于第一侧边1321,多个第二接口172均位于第二侧边1322时,能够使得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的布置较为整齐,便于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的设置,避免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相互干涉的情况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当换热器组件安装于空调器内使用时,根据空调器的工况变化,换热器100的流路170也会发生变化,例如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时,冷媒自流路170的位于第一侧边1321的第一接口171流入,自流路170的位于第二侧边1322的第二接口172流出。而空调器在制热模式时,冷媒自流路170的位于第二侧边1322的第二接口172流入,自流路170的位于第一侧边1321的第一接口171流出。
换热器100的弯折结构具有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呈两段弯折设置,即换热器100大致呈L形,其中,换热器100可以呈直角弯折,也可以呈钝角弯折。另一实施例中,换热器100也可以呈圆弧形弯折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换热器100呈三段弯折、四段弯折或五段弯折等。
请结合参考图2、图3、图8和图9,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连接件150,连接件150连接相邻两换热器100。具体而言,连接件150的数量为多个,例如,换热器100的数量为两个时,多个连接件150包括第一连接件151和第二连接件152,第一连接件151连接两换热器100的第一端部110,第二连接器连接两换热器100的第二端部120。通过连接件150将相邻两换热器100连接在一起,以保证换热器组件整体结构的稳定,以便于将换热器组件整体安装于空调器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两个换热器100独立固定在空调器的壳体上实现换热器组件的装配。
由于两个换热器100的第一端部110之间需要设置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故而两个第一端部110之间的间隙要求较大,而两个第二端部120之间不需要设置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故两个第二端部120之间的间隙较小。从而可以将第一连接件151的尺寸设置较大,以满足两个第一端部110之间的连接要求,而可以将第二连接件152的尺寸设置较小,有利于减少物料,降低成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51呈板状,第一连接件151包括连接板体1511和两个连接侧板1512,两个连接侧板1512分别连接于连接板体1511的两相对侧,两个连接侧板1512分别与两个换热器100连接。连接板体1511朝向进风风道160内凸出设置,如此有利于增大两个第一端部110之间的容置空间,从而可以为输入管组件200和输出管组件300的安装提供较大的安装空间,便于换热器组件的组装。
为提高第一连接件151的强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51的背离进风风道160的表面凹陷形成凹槽1513,并在面向进风风道160的表面对应凹槽1513形成隆起部(图未示出),凹槽1513沿两第一端部110的排布方向延伸呈长条状,且凹槽151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连接侧板1512。如此使得隆起部在第一连接件151上形成加强筋结构,从而能够增大第一连接件151的结构强度。其中,凹槽15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一凹槽1513对应形成一隆起部,多个凹槽1513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排布,以进一步增大第一连接件151的结构强度。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152呈两段弯折设置,且第二连接件152弯折的两段之间设有加强筋,以增大第二连接件152的结构强度,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筋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排布。
一实施例中,换热器100还包括安装板140,安装板140连接于换热本体130,安装板140与连接件150连接。具体而言,安装板140的数量为两个,换热本体130具有上述的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两个安装板140分别位于第一端部110和第二端部120。装配换热器组件时,可以先将安装板140与换热本体130连接,而在将两个换热器100组装时,在将连接件150连接两个换热器100上的安装板140,从而可以将换热器100连接,如此结构简单,能够便于换热器组件的装配。
一实施例中,安装板140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呈长条状,安装板140具有与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连接件150与第一连接部142、第二连接部143通过螺钉连接,即连接件150与安装板140通过螺钉连接。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沿安装板140的长度方向排布,换热器100本体具有沿换热器100高度方向排布的第一表面133和第二表面134,第一连接部142靠近第一表面133设置,第二连接部143靠近第二表面134设置,且第一连接部142与第一表面133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第二连接部143与第二表面134之间的距离。如此使得两个换热器100的连接于同一连接件150的安装板140结构相同,且在将两个换热器100分别正装和反装时,都能够保证其中一个换热器100上安装板140的第一连接部142与另一换热器100上安装板140的第二安装部大致平齐设置,如此可以使连接件150两连接侧边的结构对称设置,便于将连接件150连接两换热器100的安装板140,能够实现更好地防呆效果。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安装板140上设置第三连接部(图未示出)和第四连接部(图未示出),并使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表面133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第四连接部与第二表面134之间的距离。或者在安装板140上设置第三连接部,并将第三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表面133和第二表面134之间的中点位置。此外,也可以将连接件150与安装板140焊接。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连接件150与翅片或换热管131连接。
一实施例中,安装板140具有连接孔141,连接孔141套设于换热管131,换热管131与连接孔141过盈配合。具体而言,安装板140具有多个连接孔141,连接孔141的数量少于或等于换热管131的数量,一个连接孔141套设于一个换热管131,其中,至少部分连接孔141与换热管131过盈配合,以保证安装板140能够固定在换热本体130上。相较于将安装板140焊接于换热本体130的方式,如此能够便于将安装板140安装到换热本体130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安装板140与翅片连接。
一实施例中,连接孔141的孔缘环设有连接翻边(图未示出),连接翻边与换热管131过盈配合。具体而言,连接翻边设于安装板140的背离翅片的一侧,通过设置连接翻边与换热管131过盈配合,增大了安装板140与换热管131的接触面积,使得安装板140与换热管131的连接更加稳定。当然,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安装翻边。或者通过增大安装板140的厚度来增大连接孔141与换热管131的接触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风轮组件400和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换热器组件的两个换热器100依次围合形成进风风道160,风轮组件400位于进风风道160内。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器组件和风轮组件400均设于壳体内。空调器可以为天花机(天井机)、空调室外机或柜机等等。
一实施例中,风轮组件400与换热器100之间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35mm,并小于或等于50mm。具体而言,风轮组件400中叶片具有一端部,该端部为叶片的远离风轮组件400转动轴线的最远端,该端部与换热器100的内侧表面的最小距离即为风轮组件400与换热器100之间最小距离。可以理解,若风轮组件400与换热器100之间的最小距离过大,会导致空调器整体体积增大,还会导致进风效果差,而若风轮组件400与换热器100之间的最小距离过小,相当于叶片与换热器100之间的安全距离较小,当叶片转动时,叶片容易碰撞换热器100,从而导致叶片或换热器100损坏。通过将风轮组件400与换热器100之间最小距离设置在35mm和50mm之间,能够较好地保证空调器的结构紧凑性和进风效果,还能保证风轮组件400和换热器100之间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避免叶片碰撞换热器100的情况发生。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风轮组件400与换热器100之间最小距离设置小于35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组件,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换热器,两个所述换热器的结构相同,所述换热器沿其长度方向弯折设置,两个所述换热器的其中之一正装,另一反装,以围合呈环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多组流路,每一组所述流路均由多个换热管依次连接构成,任意两组所述流路的所述换热管数量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连接端面,所述连接端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流路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设于所述连接端面,多个所述第一接口均邻近所述第一侧边,多个所述第二接口均邻近所述第二侧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呈两段弯折设置;或者,所述换热器呈圆弧形弯折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相邻两所述换热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本体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换热本体,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套设于所述换热本体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连接孔过盈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孔缘环设有连接翻边,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换热管过盈配合。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风轮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两个换热器围合形成进风风道,所述风轮组件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组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35mm,并小于或等于50mm。
CN202020659875.3U 2020-04-26 2020-04-26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Active CN212057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59875.3U CN212057717U (zh) 2020-04-26 2020-04-26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59875.3U CN212057717U (zh) 2020-04-26 2020-04-26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57717U true CN212057717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18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59875.3U Active CN212057717U (zh) 2020-04-26 2020-04-26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57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01942B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US6349761B1 (en) Fin-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vortex generator
EP3002539B1 (en) Heater core
CN209926967U (zh)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10726325A (zh) 用于管翅式换热器的翅片、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2057717U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CN110848814A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EP2913619B1 (en) Heat exchanger
CN215413279U (zh)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4499550U (zh) 轴流风轮、轴流风机和空调器
CN211425174U (zh) 用于管翅式换热器的翅片、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JP317054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9914122U (zh) 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5571169U (zh) 翅片、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20206476U (zh) 一种换热器用垫条及换热器
CN2101284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984664U (zh) 换热组件
CN211781504U (zh) 换热器组件、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74026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707547U (zh) 换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316357U (zh) 室内换热器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220040U (zh) 围板和具有其的天花机
CN219178330U (zh) 换热器
CN215063995U (zh) 集气管及其换热器
CN215490009U (zh) 洁净型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