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3279U -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13279U
CN215413279U CN202121838776.2U CN202121838776U CN215413279U CN 215413279 U CN215413279 U CN 215413279U CN 202121838776 U CN202121838776 U CN 202121838776U CN 215413279 U CN215413279 U CN 215413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late
heat
heat exchanger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387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春
罗华东
宋凯权
徐安
罗羽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387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13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13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1327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6094 priority patent/WO2023016063A1/zh
Priority to EP22855049.7A priority patent/EP4329448A1/en
Priority to US18/522,076 priority patent/US2024009388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涉及空调制造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换热器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换热器组件包括多根换热管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板,加强板的表面设有限位凸部,限位凸部与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配合,限制多根换热管的间隔的位置,避免换热管弯曲变形或移位后多根换热管重叠,保证换热管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顺畅流动并具有最大的换热面积;限位凸部卡设在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使得加强板相对换热管固定,提高换热管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避免换热管弯曲变形,使得空气能够流畅的穿过换热管之间的间隔并与换热管的表面充分接触换热,实现快速降温。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外机和空调器设置有电控盒,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Description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一种对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参数进行调节的设备。空调器的室外机设置有电控盒,控制室外机的工作状态。电控盒内的电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需要进行散热。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在电控盒内设置有换热器,降低电控盒内的电器件的温度。但是,在使用中发现现有的这种换热器的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换热器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控盒包括:多根换热管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板,所述多根换热管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加强板的表面设有与所述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配合的多个限位凸部,所述多个限位凸部卡设在所述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以限制所述多根换热管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沿伸方向间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组件包括多根换热管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板,加强板的表面设置有限位凸部,限位凸部与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配合,限制多根换热管的间隔的位置,避免换热管弯曲变形或移位后多根换热管重叠,保证换热管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顺畅流动并具有最大的换热面积;限位凸部卡设在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使得加强板相对换热管固定,提高换热管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避免换热管弯曲变形,如此使得空气能够流畅的穿过换热管之间的间隔并与换热管的表面充分接触换热,实现快速降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限位凸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加强板的表面的限位块;和/或所述限位凸部包括所述加强板朝向所述换热管方向凹陷形成的限位凸包。
进一步,所述限位凸部包括所述加强板朝向所述换热管方向凹陷形成的限位凸包时,所述限位凸包的两侧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凸包朝向所述开口的两个端面分别与该限位凸包两侧的所述换热管抵触。
进一步,所述限位凸包包括:底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壁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分别与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两个侧壁和所述底壁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的端面形成所述开口,且与所述换热管抵触。
进一步,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限位凸部组,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凸部组之间卡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一个所述限位凸部组包括一个所述限位凸部;或一个所述限位凸部组包括多个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所述限位凸部。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相对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加强板还包括自所述第一边朝所述板体的第一面弯折延伸的第一限位翻边,以及自所述第二边朝所述板体的第一面弯折延伸的第二限位翻边;所述多个换热管夹设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翻边和所述第二限位翻边之间,所述多个换热管中的最外侧的两个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翻边和所述第二限位翻边接触。
进一步,所述板体呈四边形,所述板体还包括相对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加强板还包括自所述第三边朝背离所述板体的第一面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加强翻边,和自所述第四边均朝所述板体的第一面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加强翻边。
进一步,所述板体为四方体,所述板体还包括相对的第五面和第六面,所述第五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加强板还包括自所述第五面朝所述第二面所在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加强翻边,和自所述第六面均朝所述第二面所在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加强翻边。
进一步,所述板体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所述板体焊接在所述换热管上。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和/或,所述第二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
进一步,所述第一表面固定有多个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加强板;和/或,所述第二表面固定有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加强板。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固定在所述换热管上,且所述散热板与所述加强板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进一步,所述散热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散热板厚度方向的尺寸;和/或,所述散热板焊接在所述换热管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控盒,其包括:密闭的盒体和上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电控盒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盒体内,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固定有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二安装面上固定有风扇组件;所述安装板将所述盒体内的容置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风扇组件位于第二腔内;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形成气流,以使所述第二腔的空气吹至所述第一腔的所述换热器组件换热,并将换热后的空气吸回至所述第二腔。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一部分被构造成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风扇组件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隔;所述风扇组件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腔。
本实用新型控制盒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换热器组件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外机,包括机壳以及上述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固定在所述机壳内部。
本实用新型空调外机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电控盒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多个空调内机以及上述的空调外机,所述空调外机与全部的所述空调内机通过供换热介质流动的管线连通。
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电控盒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盒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加强板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加强板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盒体;110:半壳;111:底板;112:后侧板;113:左侧板;114:右侧板;120:顶板;130:前侧板;140:容置腔;141:第一腔;142:第二腔;
200:安装板;210:进风格栅;
300:换热器组件;310:换热介质进管;320:换热介质出管;330:换热管;331:第一表面;340:加强板;341:限位凸部;3410:限位凸包;3411:底壁;3412:侧壁;342:板体;3421:第一边;3422:第二边;3423:第一面;3424:第二面;3425:第三边;3426:第四边;343:第一限位翻边;344:第二限位翻边;345:第一加强翻边;346:第二加强翻边;350:散热板;360:开口;
400:风扇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在电器盒内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的管道内有水、氯氟烃等在内的冷媒流动,通过冷媒与电器盒内的空气进行换热,降低电器盒内诸如电控器等电器元件的温度。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电控盒内温度依然很高,换热器的散热效果不佳。
在行业内,不乏有从业人员通过降低冷媒的温度,或者,提高冷媒的流速等方式来试图提高换热器的散热效果,但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上述方式的散热效果依然不理想。
为此,发明人对电控盒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现有换热管的长度较长,导致其非常容易变形弯曲,致使冷媒在换热管内的流动受阻,且部分换热管也经常会发生移位而出现多根换热管重叠在一起的现象,使得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减小,从而导致换热器的散热效果变差。
有鉴于此,发明人开发出一种具有新换热器组件的电控盒,换热器组件在垂直于换热管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与所有的换热管均固定连接,以提高换热管的结构强度,避免换热管弯曲变形,保证冷媒在换热管内顺畅流通。
进一步的,发明人还在加强板朝向换热管的一面设置有多个限位部,且限位部位于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隔中。通过设置限位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的结构强度,避免换热管弯曲变形,还能够避免换热管由于移位而接触或重叠在一起所导致换热管换热面积减小的风险。
通过上述设置,在风扇组件驱动电控盒内的空气在电控盒内循环时,空气可以从换热器组件相邻的两根换热管的间隙内穿过,充分与换热管接触并交换热量,有效的保证换热器组件的散热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用于调节建筑物内的温度。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外机以及一个或多个空调内机,空调外机与全部的空调内机通过供换热介质流动的管线连通。该空调器例如可以作为中央空调使用。
空调外机通常包括机壳和安装在机壳内的电控盒,用于将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降温形成低温换热介质,该低温换热介质通过管线进入空调内机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以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在空调内机中换热后的高温换热介质再重新返回空调外机降温后再流回空调内机,如此循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电控盒可以通过螺钉、卡扣或者挂钩等安装在机壳内,其用于控制空调外机的工作状态。例如,通过电控盒控制空调外机中风扇组件的转速,以提高换热介质的换热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盒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和图5,本实施例的电控盒包括换热器组件300、风扇组件400以及具有容置腔140的盒体100,风扇组件400位于容置腔140内;其中,风扇组件400用于形成气流,换热器组件300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盒体100内部,换热器组件300用于与风扇组件400形成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其中,容置腔140可以是密闭的空间,换热器组件300全部位于盒体100内,此时,风扇组件400驱动盒体100内的空气形成气流,换热器组件300用于在盒体100内循环的空气进行换热。
示例性的,盒体100为矩形盒体,其可以包括半壳110、顶板120以及前侧板130,其中,半壳110包括底板111、后侧板112、左侧板113以及右侧板114,后侧板112、左侧板113以及右侧板114均固定在底板111上,左侧板113和右侧板114间隔相对,后侧板112固定在左侧板113和右侧板114的后端,如此形成前端和顶端开口的半壳110。前侧板130固定在底板111的前侧,前侧板130与后侧板112间隔相对,前侧板130分别与左侧板113和右侧板114的前端固定连接。顶板120与底板111间隔相对,顶板120固定在前侧板130、后侧板112、左侧板113以及右侧板114的顶端。
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性的,盒体10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盒体100还可以是其他多边形盒体或者也可以是圆柱形盒体等。
示例性的,盒体100为密闭式盒体,即,半壳110、顶板120以及前侧板130之间的连接均为密封连接,例如,可以设置密封胶、密封圈等,如此使得盒体100内的空间形成密闭空间,既有利于保护盒体100的电器件,还可以避免外部热量影响电器件散热,而且也有利于电控盒内的空气循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盒例如可以是密闭电控盒。这样能够避免水滴、灰尘等其他异物进入电控盒内,对电控盒内的电子元件造成损坏,达到防水、防尘、防腐蚀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电控盒还包括安装板200,安装板200为电控盒内的电器件等提供安装位置。安装板200具有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朝向盒体100的底板111,第二安装面朝向盒体100的顶板120。换热器组件300固定在第一安装面上,风扇组件400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
安装板200可以为矩形板,其固定在盒体100内,并将盒体100内的容置腔140分隔成第一腔141和第二腔142。第一腔141用于容纳换热器组件300;第二腔142用于容纳电器件,例如,风扇组件400、电抗器、电控板等。
风扇组件400作为形成气流的部件,其能够将第二腔142内的空气吹至第一腔141的换热器组件300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空气吹回至第二腔142,在盒体100内部实现气体的流动和换热,有利于保证盒体100内部空气的洁净度。
为了实现安装板200两侧空气的流动,本实施例的安装板200的一部分被构造成进风格栅210,第一腔141和第二腔142通过进风格栅210连通;并且,风扇组件400的进风口位于第一腔141内,风扇组件400的出风口位于第二腔142内。如此,风扇组件400通过其进风口吸取第一腔141内换热后的温度较低的空气,并经由其出风口排出至第二腔142,并带动第二腔142内温度较高的空气通过进风格栅210返回至第一腔141,用于与换热器组件300接触换热。如此循环往复,将第二腔142内电器件产生的热量与换热器组件300进行交换,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为了延长空气在第二腔142内的流动距离,提高散热效果,进风格栅210和风扇组件400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隔。示例性的,结合图1,在安装板200的左后端安装风扇组件400,在安装板200的前端加工形成进风格栅210。
本实施例的风扇组件400可以包括安装管道以及安装在安装管道内的风扇,安装管道的两端分别伸入到第一腔141和第二腔142,风扇转动带动空气流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风扇组件400将空气驱动至换热器组件300进行换热,能够加速空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下面结合图2至图4,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300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加强板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加强板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300作为电控盒的散热结构,其可以包括:多根换热管330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板340。
其中,换热管330用于换热介质流通。换热管330可以是圆形管、方形管等。结合图2,本实施例的换热管330可以是扁管,其横截面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是矩形、圆形、椭圆形、平行四边形等。这些形状仅用于举例说明,本申请不限定换热管330的截面形状。换热管33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31和第二表面,如此可以提供较大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300还包括换热介质进管310和换热介质出管320,多根换热管330的第一端均与换热介质进管310连通,多根换热管330的第二端均与换热介质出管320连通,如此换热介质从换热介质进管310进入到换热管330内,然后经由换热介质出管320排出。换热介质进管310可以与经济器的出口连通,以将经济器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进管310进入换热管330中;换热介质出管320与经济器的入口连通,以将换热后的换热介质通过换热介质出管320排回至经济器中。
如图2所示,换热介质进管310和换热介质出管320沿垂直于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延伸,如此可以与所有的换热管330连通。示例性的,换热介质进管310设置有两个,换热介质出管320设置有两个,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换热介质的流量,进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当然,换热介质进管310和换热介质出管320的数量不限于此。
所有的换热管330沿图中X方向延伸,多根换热管330沿垂直于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根换热管330之间具有间隔。多根换热管330沿垂直于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此时,相邻两根换热管330之间的距离相同。或者,至少有两个相邻的换热管330之间的距离与其他相邻的换热管330之间的距离不同。以图2为例,沿换热介质进管3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七个换热管330,从前往后数的第三和第四根换热管330之间的距离大于其他相邻的换热管330之间的距离,以避让盒体100中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相邻两个换热管330之间距离不做限定。
结合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加强板340的表面设有多个限位凸部341,限位凸部341与多根换热管330之间的间隔配合,多个限位凸部341卡设在多根换热管330之间的间隔,如此可以限制多根换热管330沿垂直于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间隔的位置,保证换热管330之间具有间隔,空气可以从该间隔穿过流通,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限位凸部341还可以起到增大加强板340结构强度的作用,避免加强板340变形引起换热管330变形。此外,由于限位凸部341与换热管330之间的间隔配合,限位凸部341并不会影响换热器组件300的整体尺寸,从而保持换热器组件300结构的紧凑性。
加强板340可以板体342以及设置在板体342上的限位凸部341,本实施例的加强板340除了通过限位凸部341卡设在多根换热管330之间的间隔外,加强板340的板体342还可以与换热管330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板340的板体342可以与所有的换热管330均固定连接,也就是说,板体342的端部至少与最外侧的两个换热管330平齐。如此,可以提高所有换热管330的结构强度,避免弯曲变形。
板体342与换热管330固定连接的方式有多种。示例性的,换热管330上可以设置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与板体342卡接,从而将加强板340固定在换热管330上。示例性的,板体342焊接在换热管330上,连接稳定可靠。
板体342可以是平直板,板体342还可以为弯曲平板,以避让安装板200上的某些结构。在板体342为平直板时,板体342的延伸方向可以有多种,例如图2所示,板体342垂直换热管330,此时,加强板340沿垂直于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延伸,如此设置,板体342较短,既可以与所有的换热管330固定连接,还可以避免过多遮挡换热管330而影响散热效果;再例如,板体342还可以相对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X方向)倾斜设置,此时,板体342与换热管330的夹角为锐角。
板体342可以正方形板,使得板体342与换热管330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换热管330的结构强度;板体342可以是矩形板,且板体342为条状,其沿换热管330宽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的长度大于其沿换热管330长度方向(对应图中X方向)的长度,板体342既可以与所有的换热管330固定连接,还可以减小遮挡换热管330的面积,保证换热管330的换热表面积。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300通过在换热管330上设置加强板340,提高换热管330的结构强度,避免换热管330弯曲变形或者移位后多根换热管重叠在一起,保证换热管330内的换热介质能够顺畅流动且具有最大的换热面积;通过在加强板340的表面设有限位凸部341,且限位凸部341卡设在多根换热管330之间的间隔,避免相邻两个换热管330接触或者重叠,保证相邻两个换热管330之间具有间隔。通过如此设置,风扇组件400在驱动盒体100内的空气内循环时,空气能够穿过相邻两个换热管330之间的间隔并与流通有换热介质的换热管330的表面充分接触换热,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位凸部341包括设置在加强板340的板体342的表面的限位块,限位块可以是矩形块、圆柱形块等。在限位块为矩形块时,限位块可以与其两侧的换热管330接触,对换热管330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换热管330向间隔内弯曲变形。
结合图3和图4,限位凸部341包括加强板340朝向换热管330方向凹陷形成的限位凸包3410,示例性的,通过冲压工艺加工形成限位凸包3410,加工方式简单、效率高;并且,相对于限位块,限位凸包3410的重量轻,有利于降低换热器组件300的重量。
继续参照图2至图4,限位凸包3410的两侧均设置有开口360,开口360沿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X方向)延伸,两个开口360沿图中Y方向间隔设置。限位凸包3410朝向开口360的两个端面分别与该限位凸包3410两侧的换热管330抵触,可以提高换热管330在垂直于换热管330长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间隔的位置精度,避免换热管330在垂直于换热管330长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开口360限制冲压的位置,避免冲压过程中产生偏差导致装配困难;设置开口360使得冲压形成限位凸包3410过程中,朝向开口360的两个端面更加整齐、无毛刺,从而避免毛刺在装配过程中损坏换热管330,提高换热器组件300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并且,设置开口360还可以使得空气通过开口360穿过换热器组件300,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此外,端面与换热管330的接触面积小,避免遮挡换热管330的换热面积。
限位凸包3410可以圆弧形、三角形、U型等,限位凸包3410可以包括一个大圆弧形凸起,限位凸包3410还可以包括多个小圆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限位凸包341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限位凸包3410包括底壁3411以及两个侧壁3412,两个侧壁3412间隔设置在底壁3411的两侧,且两个侧壁3412分别与加强板340连接,如此形成U形的限位凸包3410。两个侧壁3412和底壁3411沿换热管330长度方向(对应图中X方向)的端面形成开口360。侧壁3412与加强板340连接处设置有过渡圆弧,避免尖端在安装时划伤换热管330。
限位凸包3410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换热管330的厚度,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换热管330与加强板340配合的可靠性,避免限位凸包3410过小而不能限制两侧的换热管330。
本实施例沿垂直于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Y方向)设置有多组限位凸部组,相邻的两个限位凸部组之间卡设有至少一个换热管330。相邻的两个限位凸部组之间卡设有一个换热管330,也就是说,相邻两个换热管33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部组;相邻的两个限位凸部组之间卡设有多个换热管330,例如,相邻的两个限位凸部组之间卡设有两个、三个换热管330等。
一个限位凸部组包括一个限位凸部341,加工简单;或者,一个限位凸部组包括多个限位凸部341,多个限位凸部341沿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X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对换热管330的限位作用,有利于提高换热管330的结构强度,避免弯曲变形。
继续参照图3和图4,加强板340的板体342为四方体,例如,长方体。板体342包括相对的第一面3423和第二面3424、以及相对的第一边3421和第二边3422,其中,第一面3423和第二面3424均与换热管330的表面平行,第一面3423和第二面3424沿垂直于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于图中Y方向)延伸。上述的限位凸部341凸出于第一面3423。第一边3421分别与第一面3423和第二面3424的一端连接,第二边3422分别与第一面3423和第二面342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边3421和第二边3422分别位于第一面3423的前后两端。在图3所示出的方位中,第一面3423为底面,第二面3424为顶面,第一边3421为前端面,第二边3422为后端面。
加强板340还包括自第一边3421朝第一面3423所在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限位翻边343,以及自第二边3422朝第一面3423所在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限位翻边344,第一限位翻边343和第二限位翻边344相对。
多个换热管330夹设在两个第一限位翻边343和第二限位翻边344之间,多个换热管330中的最外侧的两个换热管330分别与第一限位翻边343和第二限位翻边344接触,起到限制最外侧的换热管330的作用。当然,设置第一限位翻边343和第二限位翻边344还可以起到提高加强板340结构强度的作用,避免加强板340本身变形而致使换热管330弯曲变形。
本实施例的板体342还包括相对的第三边3425和第四边3426,第三边3425分别与第一面3423、第二面3424、第一边3421以及第二边3422的一端连接,第四边3426分别与第一面3423、第二面3424、第一边3421以及第二边3422的另一端连接。在图3示出的方位中,第三边3425为左侧面,第四边3426为右侧面。第一边3421、第三边3425、第二边3422以及第四边3426围成四边形。
本实施例的加强板340还包括自第三边3425朝背离板体342的第一面3423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加强翻边345,和自第四边3426朝背离板体342的第一面3423的方向弯折延伸的朝第二面3424的所在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加强翻边346。即,第三边3425朝第二面3424所在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第一加强翻边345,第四边3426朝第二面3424的所在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加强翻边346。第二加强翻边346和第一加强翻边345间隔相对。通过如此设置,提高加强板340的强度,使得加强板340在其长度方向不易变形,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组件300在装配和运输过程中的平整度。
参照图2,换热管33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31和第二表面,加强板340可以固定在第一表面331上,加强板340还可以固定在第二表面上。当然,第一表面331和第二表面上还可以同时固定有加强板340。
第一表面331上可以设有一个加强板340,换热器组件300结构简单,方便装配;第一表面331上还可以设有多个加强板340,多个加强板340在第一表面331上沿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X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提高换热管330的结构强度,避免换热管330弯曲。
第二表面上可以设有一个加强板340,换热器组件300结构简单,方便装配;第二表面上还可以设有多个加强板340,多个加强板340在第二表面上沿换热管330的长度方向(对应图中X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提高换热管330的结构强度,避免换热管330弯曲。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300还包括散热板350,散热板350固定在换热管330上,且散热板350与加强板340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散热板350可以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换热管330上,散热板350也可以焊接在换热管330上,安装简单且稳定可靠,并且可以保证散热板350与换热管330接触,提高热量传递效率。散热板350和换热管33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导热胶层,进一步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
在安装板200上设置有安装孔时,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散热板350暴露于安装孔直接与电器件固定连接,使得电器件通过空气流动散热的同时,直接与散热板350接触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此外,散热板350还可以起到加强换热管330的作用,避免换热管330弯曲变形。
散热板350与安装板200的第一安装面固定连接,示例性的,散热板350与安装板20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本实施例散热板350的厚度大于加强板340沿散热板350厚度方向的尺寸,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加强板340低于散热板350,从而可以使得散热板350可以充分与安装板200连接,避免之间存在缝隙影响热量的传递。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加强板340设置有第一加强翻边345时,加强板340沿散热板350厚度方向的尺寸包括第一加强翻边345的高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组件300可以是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至少两组微通道。至少两组微通道包括供第一冷媒流流动的多个第一微通道以及供第二冷媒流流动的多个第二微通道,所述第二冷媒流从所述第一冷媒流吸热,以使得所述第一冷媒流过冷,或者所述第一冷媒流从所述第二冷媒流吸热,以使得所述第二冷媒流过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还可以作为空调器的经济器。这样微通道换热器既能够用于冷却电控盒内的电子元件,也能够作为经济器,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盒外再设置一个经济器,精简空调器的结构,节省空间,也能够节省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7)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换热管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板,所述多根换热管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加强板的表面设有与所述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配合的多个限位凸部,所述多个限位凸部卡设在所述多根换热管之间的间隔,以限制所述多根换热管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加强板的表面的限位块;和/或
所述限位凸部包括所述加强板朝向所述换热管方向凹陷形成的限位凸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部包括所述加强板朝向所述换热管方向凹陷形成的限位凸包,所述限位凸包的两侧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凸包朝向所述开口的两个端面分别与该限位凸包两侧的所述换热管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包包括:底壁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壁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分别与所述加强板连接;
所述两个侧壁和所述底壁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的端面形成所述开口,且与所述换热管抵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限位凸部组,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凸部组之间卡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
一个所述限位凸部组包括一个所述限位凸部;或一个所述限位凸部组包括多个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限位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相对第一边和第二边;
所述加强板还包括自所述第一边朝所述板体的第一面弯折延伸的第一限位翻边,以及自所述第二边朝所述板体的第一面弯折延伸的第二限位翻边;
所述多个换热管夹设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翻边和所述第二限位翻边之间,所述多个换热管中的最外侧的两个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翻边和所述第二限位翻边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呈四边形,所述板体还包括相对的第三边和第四边,
所述加强板还包括自所述第三边朝背离所述板体的第一面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加强翻边,和自所述第四边均朝所述板体的第一面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加强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板体焊接在所述换热管上。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和/或,所述第二表面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固定有多个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加强板;和/或,
所述第二表面固定有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加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固定在所述换热管上,且所述散热板与所述加强板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散热板厚度方向的尺寸;
和/或,所述散热板焊接在所述换热管上。
13.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密闭的盒体和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内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还包括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盒体内,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固定有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二安装面上固定有风扇组件;
所述安装板将所述盒体内的容置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风扇组件位于第二腔内;
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形成气流,以使所述第二腔的空气吹至所述第一腔的所述换热器组件换热,并将换热后的空气吸回至所述第二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一部分被构造成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风扇组件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隔;
所述风扇组件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腔。
16.一种空调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以及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固定在所述机壳内部。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内机以及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外机,所述空调外机与全部的所述空调内机通过供换热介质流动的管线连通。
CN202121838776.2U 2021-08-07 2021-08-07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413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8776.2U CN215413279U (zh) 2021-08-07 2021-08-07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PCT/CN2022/096094 WO2023016063A1 (zh) 2021-08-07 2022-05-30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及电控盒的装配方法
EP22855049.7A EP4329448A1 (en) 2021-08-07 2022-05-30 Electric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electric control box
US18/522,076 US20240093888A1 (en) 2021-08-07 2023-11-28 Electric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ing Out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Electric Control Box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8776.2U CN215413279U (zh) 2021-08-07 2021-08-07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13279U true CN215413279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58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38776.2U Active CN215413279U (zh) 2021-08-07 2021-08-07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132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16063A1 (zh) * 2021-08-07 2023-02-1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及电控盒的装配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16063A1 (zh) * 2021-08-07 2023-02-1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及电控盒的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2887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CN215413279U (zh) 换热器组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US9863651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4497809A (zh) 下箱体、电池箱和电池柜
KR102173395B1 (ko) 전기소자 냉각용 열교환기
CN215413278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和空调器
CN215872450U (zh) 电控盒和空调器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5412222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AU2022326662A1 (en) Electric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2116054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电力基站散热装置
JP703434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09768053U (zh) 一种换热系统及采用其的直流充电机
CN217604244U (zh) 一种室外机、热泵热水器及空调
WO2016151755A1 (ja) 空気調和機
US20240093888A1 (en) Electric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ing Out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Electric Control Box
US20210055007A1 (en) Cooling structure and outdoor unit including cooling structure
CN214666291U (zh) 换热翅片和换热装置
CN214666289U (zh) 换热翅片和换热装置
CN215872160U (zh) 密封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6522080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6212653U (zh) 磁性器件
CN21727451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666290U (zh) 换热模组
CN220707547U (zh) 换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