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69198U - 一种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69198U
CN211969198U CN202020050985.XU CN202020050985U CN211969198U CN 211969198 U CN211969198 U CN 211969198U CN 202020050985 U CN202020050985 U CN 202020050985U CN 211969198 U CN211969198 U CN 211969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electrode plate
plate
charging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5098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春洋
郭胜军
窦辉
方春阳
南光明
袁平定
李晓虎
穆贝贝
丁丽平
殷帅兵
李哲
杨鹏飞
李鹏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Xuji Group Co Ltd
XJ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Xuji Group Co Ltd
XJ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Xuji Group Co Ltd, XJ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202005098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69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69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69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涉及新能源车辆技术领域。电动汽车包括车体,车体上安装有车端受电组件,车端受电组件包括安装在车体下侧的前端部和/或后端部的受电极板,受电极板具有正对朝向或倾斜朝向其所在端的方向的板面,且该板面构成在车体朝向受电极板所在端的方向移动时与对应设置的地端充电组件的充电极板导电接触的受电接触面。驾驶员控制车辆前进或后退至设定的位置即可,相比现有的充电方式,不必拉扯和拖拽充电线缆以及操作充电枪插入充电接口,省去了人工接触带电元件的操作,驾驶车辆主动与充电极板导电接触的充电方式,解决了现有充电方式中安全性低,操作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的形势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正逐步替代内燃机车,成为今后主要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其中纯电动汽车(下称“电动汽车”)是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动汽车具有安全可靠、无污染等优点。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因为电动汽车的储能来自于电池,就类似于传动汽车加油一样,需要经常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充电方式是使用充电枪进行插入式充电,由于充电电压高、充电电流大,人工手持充电枪进行插电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而且充电枪和充电线缆体积大、质量重,在实际操作中,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与充电桩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需要拉扯和拖拽充电线缆,移动时比较费力。当充电完成之后,需要人工拔出充电枪并收起充电线缆,造成了充电操作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充电方式中存在的安全性低,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技术方案是:
电动汽车包括车体,车体上安装有车端受电组件,车端受电组件包括安装在车体下侧的前端部和/或后端部的受电极板,受电极板具有正对朝向或倾斜朝向其所在端的方向的板面,且该板面构成在车体朝向受电极板所在端的方向移动时与对应设置的地端充电组件的充电极板导电接触的受电接触面。
有益效果:在车体下侧的前端部和/或后端部安装有受电极板,受电极板具有正对或倾斜朝向其所在端方向的板面,该板面构成了与对应设置的地端充电组件的充电机板导电接触的受电接触面,通过受电极板的受电接触面与对应设置的充电极板的充电接触面贴合挤压接触从而导电连接,驾驶员只需控制车辆前进或后退至设定的位置即可,前进或后退根据车体朝向受电极板所在端的方向而定,相比现有的充电方式,不必拉扯和拖拽充电线缆以及操作充电枪插入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上。而且,充电完成后,只需将车辆按相反的方向驶离即完成充电动作,省去了人工接触带电元件的操作,驾驶车辆主动与充电极板导电接触的充电方式,解决了现有充电方式中安全性低,操作不便的问题。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因设置车端受电组件造成对车体的改动过大,受电极板的受电接触面倾斜朝向其所在端的方向。由于车体的前端和后端本身设有一定斜度的斜面,该斜面可以保证车辆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车端受电极板的受电接触面相应倾斜设置可以保证车体的外形整体不变,仅在对应部位增设车端受电组件即可。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将车端受电组件安装在车体上,电动汽车还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所述受电极板安装在前保险杠和/或后保险杠的下侧位置。
进一步的,受电极板可以是通过绝缘材料分隔开正极板和负极板的一体式集成结构,或者,所述受电极板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在车体宽度方向上间隔并列设置。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裸露在外的受电极板受到灰尘泥水的污染,影响充电时导电接触的可靠性,所述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保护盖和保护盖驱动机构,保护盖驱动机构能够带动保护盖活动至覆盖和让开受电极板的位置。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受电极板凸出于车体,干涉电动车辆的正常行驶,影响电动汽车的通过能力,所述电动汽车的前保险杠和/或后保险杠上开设有容纳腔,受电极板活动安装在容纳腔中,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极板驱动机构,极板驱动机构带动受电极板动作从容纳腔中露出和缩回。
进一步的,受电极板可以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动,还可以是绕铰接轴进行转动,再或者,所述极板驱动机构带动受电极板沿垂直于受电接触面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充电操作的自动化,避免因保护盖干扰受电极板的活动,所述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保护盖和保护盖驱动机构,保护盖驱动机构能够带动保护盖活动至覆盖和让开受电极板的位置,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保护盖驱动机构和极板驱动机构通信连接,以控制保护盖在受电极板活动至露出位置之前避开。
进一步的,保护盖可以翻转安装在车体的容纳腔位置处,通过翻转保护盖实现开闭,相应的,所述保护盖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移动安装在容纳腔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1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1的左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1中充电状态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1-车体、2-车端受电组件、20-正极板、21-负极板、23-保护盖、3-地端充电组件、30-充电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电动汽车包括车体1,车体1上安装有车端受电组件2,车端受电组件2包括成对设置在车体1同一端部的正极板20和负极板21,正、负极板与电动汽车上的电池箱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板20和负极板21在车体宽度方向上间隔并列设置,并共同形成受电极板,其他实施例中,受电极板可以是通过绝缘材料分隔开正极板和负极板的一体式集成结构。正、负极板成对倾斜设置在车体下侧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具有沿电动汽车的行进方向向上的受电接触面,受电接触面与对应设置的地端充电组件3的充电极板30板面挤压接触配合。并且在电动汽车行进至设定的充电位置时,正极板20、负极板21与对应的充电极板30之间导电连通,从而实现电动汽车的充电连接。在此过程中,无需驾驶人员下车,只需将电动汽车驾驶至设定位置即可,在充电完成后,启动电动汽车朝远离地端充电组件3的方向驶出充电位即可,避免了人员接触高压线缆和带电元件,保护了人员的安全。而且,相比于手持充电枪的充电方式,减少了移动拉扯线缆的操作,降低了人工劳动量,提高了充电的便捷性。
更具体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板20和负极板21安装在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的下侧,车端受电组件2还包括活动设置在正、负极板外的保护盖23,保护盖23在电动汽车非充电状态下处于覆盖正、负极板的关闭位置,防止在车辆行驶时正、负极板受到泥水和灰尘的污染,保证正极板20和负极板21外表面的清洁,确保正、负极板能够与充电极板形成稳定良好的电连接,提高充电的可靠性。电动汽车的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的内侧设有容纳腔,正极板和负极板活动安装在容纳腔中,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极板驱动机构和保护盖驱动机构,极板驱动机构带动正极板和负极板沿垂直于受电接触面的方向从容纳腔中露出和缩回,避免了受电极板凸出于车体,干涉电动车辆的正常行驶,影响电动汽车的通过能力。保护盖23活动安装在容纳槽位置处,通过保护盖驱动机构带动保护盖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移动。充电时,保护盖23打开,正、负极板向外活动至凸出保险杠外壳的位置。
此处,极板驱动机构和保护盖驱动机构可以是齿轮齿条驱动机构,还可以采用液压油缸、气缸、电机丝杠螺母等结构来驱动正、负极板的沿垂直于受电接触面的方向进行移动以及保护盖的覆盖和让开活动。其他实施例中,正、负极板不仅限于沿垂直受电接触面的方向进行移动,还可以沿水平方向进行前后移动,或者,沿竖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再或者,正、负极板也可以铰接在容纳腔中,通过相应的驱动装置(如液压油缸)带动正、负极板绕铰接轴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正、负极板从容纳腔中露出和缩回。
使用时,由驾驶员发出指令,通过分别与保护盖驱动机构和极板驱动机构通信连接的控制模块来控制车端受电组件2动作,保护盖23沿车体1宽度方向移动开启,正、负极板向外运动至凸出保险杠外壳,确保保护盖能够及时开启,避免因正、负极板受到保护盖的干扰而无法正常露出。驾驶电动汽车前进或后退进入充电工位,充电工位上对应倾斜设置有地端充电组件3,地端充电组件3位于充电工位的末端位置,地端充电组件3与充电桩连接。在电动汽车行进时,车端受电组件2靠近地端充电组件3并逐渐接触,车端受电组件2的正、负极板接触地端充电组件3相应的充电极板,二者搭接之后,电动汽车继续低速行进,车端受电组件2的正、负极板沿垂直于受电接触面的方向斜向下挤压地端充电组件3相应的充电极板,挤压力和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出挤压力达到满足充电要求的设置值,电动汽车立即制动,实现充电连接,开始进行充电。
在车端受电组件2的正、负极板挤压地端充电组件3相应的充电极板过程中,二者发生了平行于受电接触面的相对摩擦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实现了正极板20和负极板21的自清洁,保证了车端受电组件2的正、负极板和地端充电组件3的充电极板的有效导电接触。充电完成后,驾驶员驾驶车辆朝远离地端充电组件3的方向驶离充电工位,车端受电组件2的正、负电极板完全脱离后,驾驶员发出指令,控制正、负极板和保护盖23复位,即正、负极板收回至容纳腔中,保护盖23封闭在容纳腔外。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2,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受电极板具有正对朝向其所在端的方向的板面,且该板面构成在车体朝向受电极板所在端的方向移动时与对应设置的地端充电组件的充电极板导电接触的受电接触面,相应地,地端充电组件的充电极板也正对朝向来车方向设置,充电极板的充电接触面和受电极板的受电接触面沿电动汽车的行进方向面面相对,通过二者板面的挤压接触从而实现导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3,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受电极板为仅安装在车体下侧的前端部或车体下侧的后端部位置的正、负极板,相应地,仅可以通过驾驶电动汽车前进与地端充电组件的相应充电极板挤压接触,或者,仅可以通过驾驶电动汽车后退与地端充电组件的相应充电极板挤压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4,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受电极板固定设置在凸出保险杠外壳位置,相比于可回收式的车端受电组件,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对应的,保护盖应为扣盖式结构,保护盖扣合在受电极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具体实施例5,与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保护盖可以翻转安装在保险杠上对应容纳腔的位置处,通过翻转保护盖实现开闭。

Claims (9)

1.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是,包括车体,车体上安装有车端受电组件,车端受电组件包括安装在车体下侧的前端部和/或后端部的受电极板,受电极板具有正对朝向或倾斜朝向其所在端的方向的板面,且该板面构成在车体朝向受电极板所在端的方向移动时与对应设置的地端充电组件的充电极板导电接触的受电接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受电极板的受电接触面倾斜朝向其所在端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电动汽车还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前保险杠和后保险杠,所述受电极板安装在前保险杠和/或后保险杠的下侧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所述受电极板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在车体宽度方向上间隔并列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所述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保护盖和保护盖驱动机构,保护盖驱动机构能够带动保护盖活动至覆盖和让开受电极板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所述电动汽车的前保险杠和/或后保险杠上开设有容纳腔,受电极板活动安装在容纳腔中,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极板驱动机构,极板驱动机构带动受电极板动作从容纳腔中露出和缩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所述极板驱动机构带动受电极板沿垂直于受电接触面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车端受电组件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保护盖驱动机构和极板驱动机构通信连接,以控制保护盖在受电极板活动至露出位置之前避开。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是,所述保护盖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移动安装在容纳腔外。
CN202020050985.XU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电动汽车 Active CN211969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50985.XU CN211969198U (zh)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50985.XU CN211969198U (zh)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69198U true CN211969198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85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50985.XU Active CN211969198U (zh) 2020-01-10 2020-01-10 一种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691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19141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刘永林 有线自动充电系统
CN113997802A (zh) * 2021-10-22 2022-02-01 苏州诺雅电动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底双扇门式自动电联充电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19141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刘永林 有线自动充电系统
CN113997802A (zh) * 2021-10-22 2022-02-01 苏州诺雅电动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底双扇门式自动电联充电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69198U (zh) 一种电动汽车
CN105339203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保护设备
US1167968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ical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CN103153689B (zh) 用于连接车辆与插座的装置
JP2010226840A (ja) 車両および充電装置
US10518658B1 (en) Electrical vehicle battery recharging vehicle-side receptacle unit
CN111509442B (zh) 外置充电的高效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CN106961052A (zh)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插座
CN112319258A (zh) 一种集成在轮胎上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头与充电座
CN21322833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防水充电枪
CN107953792B (zh) 电动汽车充电桩结构
CN109532531A (zh) 一种自适应充电系统
CN210454479U (zh) 一种具有双模电池仓的电动汽车
CN107972510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214485358U (zh) 一种智能型电动汽车火灾灭火装置
CN215816099U (zh) 一种矿用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箱
CN209658508U (zh) 一种磁吸固定式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枪
CN21247316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自充电装置
CN211054945U (zh) 一种用于连接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充电设备
CN112455262A (zh) 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设备
CN109326934A (zh) 有桩公共电动车专用充电插座
CN207234054U (zh)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插座
CN109532530A (zh) 一种电动公交车无人自动充电系统
CN219420204U (zh) 高压接线盒及具有其的电池箱和电动车辆
CN213831359U (zh) 一种agv充电保护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