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3081U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03081U
CN211903081U CN202020436947.8U CN202020436947U CN211903081U CN 211903081 U CN211903081 U CN 211903081U CN 202020436947 U CN202020436947 U CN 202020436947U CN 211903081 U CN211903081 U CN 211903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inner circumference
curved surface
air d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369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嘉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369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03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03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030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导风结构,设置于导风曲面到出风口之间,导风结构设有:内周导风板、外周导风板和中间导风板,其中:中间导风板的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内周导风板的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外周导风板的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中间导风板的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导风结构能够使得从风扇吹出的空气更顺畅地被引导至导风板,同时可以改善气流剥离于导风板的程度,从而提高送风效率,减小运行噪音。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的天花板埋入式空气调节装置中,通常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装置的同一侧上。例如,如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当离心送风机1启动后,装置外部的空气会从进风口2被吸入到装置内部,然后,空气经过风道中方向的转变后再从出风口11排出到装置外部。其中,在方向转变之时,空气气流会由于运动惯性或离心送风机1的送风不均等原因,导致转向后的气流会偏向于风道壁一侧、剥离于风道壁另一侧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到达出风口11位置的气流不均匀,从而使空气调节装置的效率降低、噪音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为解决上述因到达出风口11位置的气流不均匀,从而使空气调节装置的效率降低、噪音增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有能够改善出风口处的气流不均匀的导风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和送风部,
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和导风路,
出风口为矩形形状;
导风路,导风路为从进风口到出风口的风路;
送风部用于把空气从进风口引导到出风口;
其中,导风路设有:导风曲面和导风结构,
导风曲面设置于贴近出风口的上游侧,并从出风口的上游侧朝向出风口并偏向于送风方向弯曲;
导风结构设置于导风曲面到出风口之间,导风结构设有:内周导风板、外周导风板和中间导风板,
内周导风板设置于以导风曲面的弯曲作为基准的导风曲面的内周侧,并与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
外周导风板设置于内周导风板和导风曲面之间,与内周导风板并排相隔而设,并与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
中间导风板设置于内周导风板和外周导风板之间,并与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
其中:
中间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内周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
外周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中间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内周导风板和中间导风板设为弯曲板状结构,弯曲板状结构设有:弯曲部和平板部,
弯曲部位于上游侧,与导风曲面弯曲方向的相同方向弯曲而设;平板部位于下游侧,与弯曲部相接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外周导风板为平板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外周导风板设有:外周上端部,
外周上端部为对应上游侧的外周导风板的端部;
中间导风板设有:中间上端部,
中间上端部为对应上游侧的中间导风板的端部;
内周导风板设有:内周上端部,
内周上端部为对应上游侧的内周导风板的端部;
其中,外周上端部、中间上端部以及内周上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中间上端部与内周上端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中间上端部与外周上端部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导风结构设有:
多个导风筋,其中每个导风筋为板状,用于从中间导风板到内周导风板和/或外周导风板方向上,将中间导风板连接于内周导风板和/或外周导风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导风结构设有:
旋转轴,与内周导风板平行。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导风结构,设置于导风曲面到出风口之间,导风结构设有:内周导风板、外周导风板和中间导风板,内周导风板设置于以导风曲面的弯曲作为基准的导风曲面的内周侧,并与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外周导风板设置于内周导风板和导风曲面之间,与内周导风板并排相隔而设,并与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中间导风板设置于内周导风板和外周导风板之间,并与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其中:中间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内周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外周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中间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导风结构能够使得从风扇吹出的空气更顺畅地被引导至导风板,同时可以改善气流剥离于导风板的程度,从而提高送风效率,减小运行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组成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斜视角度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以图1所示的A-A′线为基准垂直切割得到的截面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从室内开口方向看的直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导风结构的一斜视角度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从导风板的短边方向看导风结构的一截面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风速分布示意图。
【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1-离心送风机,2-进风口,11-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
空气调节装置100
壳体101
面板110,室内开口120,法兰部130,电路板盒140,送风部150
开孔131,
蜗壳210,风扇220,马达230,导风结构240
进风口310,出风口320,导风曲面330
导风板410,导风筋420,转轴430
内周导风板510,外周导风板520,中间导风板530
平板部511,弯曲部512
内周上端部513,外周上端部521,中间上端部5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面,参照图2对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斜视角度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为天花板埋入式的室内循环送风装置,其通过将空气吸入室内,同时向室内侧吹出气流,从而实现向用户提供凉快感。空气调节装置100设有:壳体101和面罩。
壳体101为一面设有开口的中空立方体结构。壳体101上设有面板110、室内开口120和法兰部130。
面板110包括多个板状结构,多个板状结构包围形成具有中空结构的壳体101。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下,面板110通常是嵌入于天花板内部(即位于天花板上方)的,因此用户不能直接看到。
室内开口120为位于壳体101的一个面上所设的开口,该面通常是朝向用户所在的室内的方向设置。
法兰部130为从室内开口120的边缘向水平外周延伸的突出结构。通常地,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下,法兰部130贴近天花板,并且在法兰部130上设有多个供螺丝等用于固定空气调节装置而设的开孔131。
面罩(未图示)为覆盖室内开口120和法兰部130的、面向用户所在的室内方向的面板。面罩通常设有使空气吸入和吹出的开口或格栅,同时还会设有例如显示装置运行状态等信息的显示画面或向室内提供照明的光源等部件。
下面结合参照图2、图3和图4对空气调节装置的中空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以图1所示的A-A′线为基准垂直切割得到的截面结构组成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从室内开口方向看的直视示意图。
如图所示,壳体101设有:电路板盒140、送风部150和导风路,收纳于壳体101的中空的内部空间。
电路板盒140为立方体盒状结构,收纳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中空的内部空间。电路板盒140的一侧面形成装置面板110的一部分,并在视觉上与该面板110形成一体。电路板盒140内部收纳有控制送风的电路板等部件。
送风部150具有吸取室内侧空气并引导空气吹出回到室内侧的功能。送风部150设有:蜗壳210、风扇220、马达230、导风结构240。
蜗壳210为中空立体状结构,用于使空气在壳体101的内部空间流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蜗壳210的一部分可以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壳体101一体化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蜗壳210整体也可以与壳体101分别设置,即非一体化设置。蜗壳210设有:进风口310、出风口320、导风曲面330。
进风口310为使室内侧空气进入蜗壳210内部空间的开口,进风口310面向用户所在的室内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进风口310设置为圆形,进风口310位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内开口的上方,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进风口310可以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内开口位于同一平面上。
出风口320为使蜗壳210内部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出风口320面向用户所在的室内侧。换言之出风口320和进风口310都是面向同一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出风口320设置为矩形形状,出风口320在水平高度上低于进风口310且高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开口。出风口320和进风口310分别设置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室内开口的两侧。其中,从进风口到出风口的风路为导风路。导风路上设有导风曲面330和导风结构240。
送风部150用于把空气从进风口310引导到出风口320。
导风曲面330为顺畅地引导蜗壳210内空气从进风口310侧转向至出风口320侧而设置的曲面,即其设置于贴近出风口的上游侧。换言之,导风曲面330的一端朝向进风口310侧或其附近,另一端朝向出风口320侧或其附近。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风曲面330位于出风口320的垂直上方,由两个弧度不同的曲面接续组合而成,与蜗壳210和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壳体形成一体,且导风曲面330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与出风口320的面积相近。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导风曲面330可以与蜗壳210和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壳体101分别设置,也可以由一个曲面单独形成,或者由多个曲面接续组合而成,导风曲面330需要能够顺畅地引导气流转变方向。
风扇220为实现吸入和排放空气功能的空气驱动部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扇220的类型可以为前翼型离心风扇。风扇220收纳于蜗壳210的中空内部空间,风扇220的吸风侧面向蜗壳210的进风口310,空气在经过转动的扇叶后,向扇叶外周的离心方向排放,然后空气碰撞蜗壳210的内壁,并沿蜗壳210的内壁及导风曲面330排放到出风口320。
马达230连接风扇220,并位于风扇220在垂直方向的上方,用于驱动风扇220运作。
下面,参照图5且结合图2至4,对导风结构240的详细进行说明。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导风结构的一斜视角度的示意图。
导风结构240位于出风口320和导风曲面330之间,且靠近出风口320的位置。导风结构240用于调整从蜗壳210排出的空气气流,包括调节空气吹出的方向和调整空气气流的分布。关于导风结构240调整空气气流分布的详细,将在下文进行说明。导风结构240设有:导风板410、导风筋420、转轴430。
导风板410为长条的板状结构,与蜗壳210的长方形状的出风口320的长边相互平行。即每个导风板410设有两条长度相等且互相平行的长边和两条长度相等且互相平行的短边。长边分别朝向导风曲面330和室内开口120,短边分别朝向蜗壳210的部分内侧面。蜗壳210的部分内侧面分别与矩形形状出风口320的短边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风板410一共设有三个子部件,分别是:内周导风板510、外周导风板520、中间导风板530。
内周导风板510,靠近风扇220侧设置。内周导风板510由平板部511和弯曲部512组成,平板部511为直板结构,位于靠近蜗壳210的出风口320所在位置的下方,弯曲部512为弯曲的弧形板结构,与平板部511接续、向靠近导风曲面330方向并倾向风扇220方向延伸。因此,内周导风板510设置于以导风曲面330的弯曲作为基准的导风曲面330的内周侧,并与导风曲面330具有一定平行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平行度可以理解为,一结构上主体的延伸与另一结构整体上呈平行状态,但并非是严格平行设置,可以理解为略平行或接近于平行。
外周导风板520,远离风扇220侧设置。外周导风板520设置为笔直的平板状。因此,外周导风板520设置于内周导风板510和导风曲面330之间,与内周导风板510并排相隔而设,并与导风曲面330具有一定平行度。
中间导风板530设置于内周导风板510和外周导风板520之间,即被内周导风板510和外周导风板520相夹并互相隔开一定距离而设。中间导风板530与内周导风板510同样地设有由平板部和弯曲部组成,其具体形状与内周导风板510一样,因此不再赘述。因此,中间导风板530设置于内周导风板510和外周导风板520之间,并与导风曲面330具有一定平行度。
下面参照图6,进一步对内周导风板510、外周导风板520和中间导风板530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从导风板的短边方向看导风结构的一截面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6所示,外周导风板520的短边长度大于中间导风板530的短边长度,中间导风板530的短边长度大于内周导风板510的短边长度。另一方面,外周导风板520、中间导风板530和内周导风板510的长边长度相同。外周导风板520的短边为外周导风板520上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边,中间导风板530的短边为中间导风板530上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边,内周导风板510的短边为内周导风板510上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边。与此对应,结合图5、图6,可知上述外周导风板520、中间导风板530和内周导风板510的长边,在此不作赘述。另外,如图7所示,上述气流流经方向为自进风口310、风扇220、导风曲面330到出风口320的气流流动方向,因此,该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可以对应位于后述的外周上端部521、中间上端部531以及内周上端部513和导风曲面330之间,该气流流经方向的下游侧可以对应于出风口320之外。
外周导风板520、中间导风板530和内周导风板510的位于气流上游侧的上端部,设置位于同一平面上。具体地,外周导风板520设有:外周上端部521,外周上端部521为对应上游侧的外周导风板520的端部;中间导风板530设有:中间上端部531,中间上端部531为对应上游侧的中间导风板530的端部;内周导风板510设有:内周上端部513,内周上端部513为对应上游侧的内周导风板510的端部;其中,外周上端部521、中间上端部531以及内周上端部513位于同一平面上。
中间上端部531到外周上端部521的距离,与中间上端部531到内周上端部513的距离相同。
导风筋420,具有板形状结构,用于调整气流,与内周导风板510、外周导风板520和中间导风板530分别相交设置,即导风筋420从中间导风板530向外周导风板520和/或内周导风板510接续。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从中间导风板530向外周导风板520或内周导风板510接续的导风筋420可以设置12个。各个导风筋420可以是直板形状、也可以是弯曲板形状,或者直板和弯曲板的组合形状等。
转轴430为直线轴状结构,用于使得导风结构240以其为轴进行转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转轴430的两端部分别设于最外周的两个导风筋420上。转轴430可以是一个整体上是实体的轴,也可以是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只有两个端部的、中间为无形的轴。转轴430与内周导风板510互相平行而设,如图5所示。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各主要部分结构说明。下面,利用图7结合图3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气流流动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安装方式下,当风扇220启动后,位于空气调节装置100下方、即室内侧的空气被吸取向上方,空气依次通过蜗壳210的进风口310抵达风扇220的内部,然后,由于风扇220的扇叶的转动使空气随即向风扇220的离心方向朝四周发送,向四周发送的空气撞击壳体101的内壁后即沿着内壁的引导朝向气压较低的出风口320流动。空气在从出风口320吹出之前会经过导风曲面330使其流动方向改变至朝向出风口320方向。
下面,通过图8结合图3,对导风结构240和导风结构240对气流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风速分布示意图。
由于空气经过导风曲面330的时候,空气的转向轨迹与导风曲面330的弯曲度相近而形成弯曲的流动路径。导风结构240的最靠近风扇220侧的内周导风板510的短边长度设为三个导风板中最短,且中间导风板530的短边大于内周导风板510的短边,外周导风板520的短边大于中间导风板530的短边。即三个导风板的短边尺寸从内周方向向外周方向递增。由于从风扇220吹出的空气首先到达内侧的导风板(即内周导风板510),因此把其短边尺寸设置成最短,可以减少对气流的阻挡、同时可以引导部分空气沿着内周导风板510转变方向流向出风口320侧。接着,没有被内周导风板510引导的空气会继续向中间导风板530方向流动,由于中间导风板530的短边长度大于内周导风板510的短边长度,一部分(没有被内周导风板510阻挡的)空气便由中间导风板530阻挡,从而沿着中间导风板530转变方向流向出风口320侧。同理地,没有被中间导风板530引导的空气会继续向外周导风板520方向流动,由于外周导风板520的短边长度大于中间导风板530的短边长度,一部分(没有被中间导风板530阻挡的)空气便由外周导风板520阻挡,从而沿着外周导风板520转变方向流向出风口320侧。最后,没有被任何导风板阻挡的空气流动至导风曲面330或与风扇220侧相反的蜗壳210的内壁,并与其碰撞后改变流动方向流向出风口320侧。
换言之,从风扇220吹出的空气被分成四部分子风路流向开口侧,分别是:沿内周导风板510流动的子风路、沿中间导风板530流动的子风路、沿外周导风板520流动的子风路、沿蜗壳210内壁流动的子风路。因此,风路分散后,可以避免从风扇220吹出的空气集中地碰撞导风曲面330或与风扇220侧相反的蜗壳210内壁,从而减少噪音和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中间导风板530和内周导风板510由平板部和弯曲部组成,例如,内周导风板510的平板部511和弯曲部512。从单个导风板来看,由于从风扇220吹出的空气首先接触弯曲部512的内周上端部513,弯曲部512弯曲倾向风扇220侧的设置可以使从风扇吹出的空气更顺畅地引导至内周导风板510,同时改善气流剥离于该内周导风板510的程度,从而提高送风效率。同理,对于中间导风板530同样适用。另外,外周导风板520设置为笔直的平板状,是由于外周导风板520位于远离风扇220的一侧,到达外周导风板520的外周上端部521的空气流动方向大致与内周导风板510的内周上端部513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同,因此不需要设为弯曲部来引导气流。
另一方面,三个导风板的上端部(即内周上端部513、外周上端部521和中间上端部531)设置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以较均匀地引导空气分散地进入上述四个子风路,以改善各个子风路的流经风量相差悬殊的问题,从而提高送风效率。
同样道理地,中间上端部531与内周上端部513的距离,和中间上端部531与外周上端部521的距离设为相同,可以较均匀地引导空气分散地进入导风结构240内的两个子风路,改善该两个子风路的流经风量相差悬殊的问题,从而提高送风效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
进风口;
出风口,为矩形形状;
导风路,为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风路;
送风部,用于把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引导到所述出风口;
其中,所述导风路设有:
导风曲面,设置于贴近所述出风口的上游侧,并从所述出风口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出风口并偏向于送风方向弯曲;
导风结构,设置于所述导风曲面到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导风结构设有:
内周导风板,设置于以所述导风曲面的弯曲作为基准的所述导风曲面的内周侧,并与所述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
外周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内周导风板和所述导风曲面之间,与所述内周导风板并排相隔而设,并与所述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
中间导风板,设置于所述内周导风板和所述外周导风板之间,并与所述导风曲面具有一定平行度;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所述内周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
所述外周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大于所述中间导风板的沿气流流经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周导风板和所述中间导风板设为弯曲板状结构,所述弯曲板状结构设有:
弯曲部,位于上游侧,与所述导风曲面弯曲方向的相同方向弯曲而设;
平板部,位于下游侧,与所述弯曲部相接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导风板设为平板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导风板设有:
外周上端部,为对应上游侧的所述外周导风板的端部;
所述中间导风板设有:
中间上端部,为对应上游侧的所述中间导风板的端部;所述内周导风板设有:
内周上端部,为对应上游侧的所述内周导风板的端部;
其中,所述外周上端部、所述中间上端部以及所述内周上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上端部与所述内周上端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中间上端部与所述外周上端部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结构设有:
多个导风筋,其中每个导风筋为板状,用于从所述中间导风板到所述内周导风板和/或外周导风板方向上,将所述中间导风板连接于所述内周导风板和/或所述外周导风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结构设有:
旋转轴,与所述内周导风板平行。
CN202020436947.8U 2020-03-31 2020-03-31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11903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6947.8U CN211903081U (zh) 2020-03-31 2020-03-31 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6947.8U CN211903081U (zh) 2020-03-31 2020-03-31 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03081U true CN211903081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4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36947.8U Active CN211903081U (zh) 2020-03-31 2020-03-31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03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5697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ES2808349T3 (es) Unidad interior para aire acondicionado
CN111750436B (zh) 天花板埋入式空气调节机
JP524023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JP5206365B2 (ja) 送風装置
CN21190308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0165519U (zh) 一种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换气装置
JPH0558897U (ja) 空調用ブロア
JPH059352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1950924U (zh) 送风装置
WO2010125735A1 (ja) 天井埋込形換気扇
JP3893840B2 (ja) 吹出し気流の旋回成分補正方法及び送風装置
KR102598644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JP2011026970A (ja) 送風装置
JP3719368B2 (ja) 送風機
JP3651515B2 (ja) 送風機
JPH1019291A (ja) 壁掛け式空気調和装置
CN216010603U (zh) 风道组件及灯具
JPH1113249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天井設置型室内ユニット
US20240133384A1 (en) Fan and indoor equipment
KR20090081916A (ko) 송풍장치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US20240229801A9 (en) Fan and indoor equipment
JP2002054595A (ja) 遠心ファン
JP2004218877A (ja) 送風装置
JPH08178333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