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3373U - 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83373U
CN211883373U CN202020440463.0U CN202020440463U CN211883373U CN 211883373 U CN211883373 U CN 211883373U CN 202020440463 U CN202020440463 U CN 202020440463U CN 211883373 U CN211883373 U CN 2118833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pot wall
wall
lines
f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04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猛
梁海洋
史格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04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833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833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833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底部,锅底部的顶面呈类正多边形;锅壁部,锅壁部包括锅壁上部和锅壁下部,锅壁上部的顶端围设出锅口,锅壁上部为旋转体,锅壁下部与锅壁上部及锅底部相连,且且所述锅壁下部与所述锅壁上部之间具有分界面,沿着由锅底部指向锅壁上部的方向,锅壁下部的横截面由类正多边形变化为圆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也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

Description

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锅具在翻炒时,因锅底与侧壁过渡范围大且为圆底,很难将食物翻过来,导致食物加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底部,所述锅底部的顶面呈类正多边形;锅壁部,所述锅壁部包括锅壁上部和锅壁下部,所述锅壁上部的顶端围设出锅口,所述锅壁上部为旋转体,所述锅壁下部与所述锅壁上部及所述锅底部相连,且所述锅壁下部与所述锅壁上部之间具有分界面,沿着由所述锅底部指向所述锅壁上部的方向,所述锅壁下部的横截面由类正多边形变化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将锅底部的顶面(即锅具内表面的锅底部分)设计成类正多边形,而锅壁部的顶部开口(即锅壁上部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保持圆形。这样,锅底部对应类正多边形的转角的部位形成转角部,相邻的转角部之间的部位相对平直。由于相较于圆形锅具的锅壁部与锅底部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锅底部的相对平直的部位与锅壁部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明显增大,当锅内的食物被推到锅壁部的这部分内侧壁时,食物不再随着平缓过渡的侧壁缓慢上升,而会随着突然变陡的侧壁而翻转落下,因此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效果;而锅壁部对应锅底部的转角部的部位则形成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相较于圆形锅的平滑面,倾倒锅内食物时食物容易在凸起结构处聚集,相当于凸起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从而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并且,该方案既适用于汤类食物的倾倒处理,也适用于块状食物的倾倒处理。同时,现有的明火热源或非明火热源(如电磁加热热源)通常为圆形热源,而类正多边形的周向结构相对规整,与圆形热源的形状相对接近,有利于锅内食物周向均匀受热。
进一步地,锅壁部包括锅壁上部和锅壁下部,锅壁上部为旋转体,锅壁下部由上向下由圆形向类正多边形变化,使得锅具形成锅口为圆形且锅底呈类正多边形的结构,构思巧妙。同时,锅壁上部采用旋转体,既便于选择通用的手柄,也有利于锅盖的通用配置,也便于选用通用的包装,而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或包装,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且由于倾倒菜汁时,汤汁容易沿锅口流下,设置锅口部位为圆形,在提高锅具导热性能的同时能够减少残留物的堆积,方便清洗。而锅壁上部与锅壁下部之间的分界面可以作为标识,便于手柄位置的选择,有利于手柄的装配。同时,锅壁下部由于增加了表面积,有利于锅底部的热量向内侧传递;而对于明火热源而言,提高了锅具侧壁的受热面积,增加了传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类正多边形指的是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比如: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相邻的直边的连接方式改为圆角连接;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且至少一部分相邻的两条边采用圆角连接。其中,对于锅具而言,很难将锅底部的顶面做成严格意义上的正多边形,相邻边之间一般通过圆角连接,而当圆角的半径非常小时,类正多边形基本上等同于正多边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壁下部包括沿所述锅具的周向交错分布的凸部和凹部,所述凸部与所述锅壁上部光滑过渡连接,所述凹部与所述锅壁上部之间形成所述分界面,所述锅壁上部凸出于所述凹部。
锅壁下部对应锅底部的转角部的部位形成凸部(即前述凸起结构),倾倒锅内食物时食物容易在该部位处聚集,从而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锅壁下部对应锅底部的相对平直的部位形成凹部,当食物被推到凹部的内侧壁时,食物不再随着平缓过渡的侧壁缓慢上升,而会随着突然变陡的侧壁而翻转落下,因此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效果。凸部和凹部沿锅具的周向交错设置。凹部和凸部是相对而言的,凸部相对于凹部向外凸出,凹部相对于凸部向内凹入。其中,凸部与锅壁上部光滑过渡连接,有利于减少凸部残留物的堆积,便于清洗,也便于加工成型,造型也较为美观;凹部与锅壁上部之间形成分界面,锅壁上部凸出于凹部,使得锅壁上部和锅壁下部具有明显分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具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锅壁上部相连,所述手柄与所述锅壁部相连。
手柄的设置,便于用于手持手柄端起锅具进行烹饪操作和食物倾倒操作。
由于锅壁上部采用旋转体,因而手柄与锅壁上部相连时,便于选择通用的手柄,而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壁上部对应所述锅壁下部的凸部的部位与所述手柄相连。
对于锅底部的顶面呈类正方形的方案,当手柄与锅壁上部对应凸部的部位相连时,锅壁部与手柄呈90°夹角的部位也具有凸起结构,则用户只需水平手持锅具倾倒锅内食物,食物即可沿着对应凸起结构倒出,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分界面与所述锅口之间的距离在20mm至80m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锅底部的顶面的面积与所述锅口的面积之比在0.1至0.8的范围内。
将锅壁上部和锅壁下部之间的分界面与锅口之间的距离限定在20mm至80mm的范围内,如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等,既避免了锅壁上部高度尺寸过小导致锅壁上部过窄而不便于手柄的装配,又避免了锅壁上部高度尺寸过大使得锅壁下部的加工难度过大,有利于降低锅具的加工难度,同时还能够提高锅具侧壁的传热量,提高加热效率。
将锅底部的顶面的面积与锅口的面积之比限定在0.1至0.8的范围内,如0.1、0.2、0.3、0.4、0.5、0.6、0.7、0.8等,既避免了锅底过小导致锅具容量过小,又避免了锅底过大导致锅具过重,又有利于保持锅具的平稳性,且能够使锅壁部的凸出部分不至于过宽而影响炒菜时对菜品的翻炒以及对锅具的清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着由所述锅底部指向所述锅壁上部的方向,所述锅壁下部的横截面由类正多边形向圆形过渡渐变。
本方案中,锅壁下部的横截面由上向下由圆形向类正多边形过渡渐变,也就是通过连续变化实现由圆形向类正多边形的转变,这样使得锅壁下部的形状较为规整,既便于加工成型,也较为美观,也使得锅壁下部的内壁面在高度方向上平滑过渡,有利于锅内菜品的翻炒以及后续的锅具清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底部的顶面的轮廓线包括M个第一线条和N个第二线条,所述N等于所述M且大于等于2,所述M个第一线条和所述N个第二线条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并形成类正多边形。
锅底部的顶面的轮廓线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条和至少两个第二线条,第一线条和第二线条的数量相等,且多个第一线条和多个第二线条一一交错排布并首尾相连,形成类正多边形。类正多边形相较于正多边形,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能够防止锅具内部产生尖角部位导致食物残留,从而便于锅具清洗。同时,该方案形成的类正多边形结构规整,沿周向旋转对称,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便于锅具内的食物受热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线条为直线段或曲线段,且M个所述第一线条组成的形状具有内切圆;所述第二线条为弧线段,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条通过所述第二线条圆角连接;所述M大于等于3。
本方案中,第一线条为主线条,M个第一线条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第二线条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的过渡连接部,且过渡连接部为圆角线,使得锅底部的顶面呈类M边形。该类M边形具有内切圆,该内切圆与M个第一线条一一相切。该方案中,M个第一线条和N个第二线条均圆滑相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有效避免了锅具内部出现尖角部位,既便于食物翻炒,也便于清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M等于4。
M等于4时,则四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四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本方案的锅具,整体呈上圆下方的结构,造型新颖美观。同时,相较于M等于3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容量相对较大;相较于M大于等于5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形状和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切圆的直径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
将内切圆的直径限定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如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200mm、220mm等,既避免了内切圆过小导致锅底面积过小而导致锅具的容量过小,又避免了内切圆过大锅底面积过大致使锅具尺寸过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线条的半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所述内切圆的半径。
将第二线条的半径限定在10mm与内切圆的半径之间的范围内,既避免了第二线条的半径过小导致该部位过于尖锐致使食物残留,又避免了第二线条的半径过大导致锅底形状过于接近圆形而影响食物翻炒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底部向下凸出于所述锅壁部,形成锅底台阶,且所述锅底台阶的外壁面由上向下倾斜向内延伸;所述锅底台阶对应所述第一线条的部分相对于所述锅底部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小于等于所述锅底台阶对应所述第二线条的部分相对于所述锅底部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
该方案相对于锅底台阶周向倾斜角度相同的方案,更容易挤压成型,从而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地,这样设置也能够提高锅底放置的平稳性;且第一线条对应锅壁部的凹部,第二线条对应锅壁部的凸部,由于锅壁部的凹部的导热面积小于锅壁部的凸部的导热面积,设置锅底台阶对应凸部的部分与锅底部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锅底台阶对应凹部的部分与锅底部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能够增加锅壁部的凸部部分对应的锅底部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锅具整体受热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壁下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壁部,11锅壁上部,111锅口,12锅壁下部,13凸部,14分界面,18凹部,2锅底部,21顶面,211第一线条,212第二线条,22锅底台阶,23内切圆,3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包括:锅底部2和锅壁部1,如图8和图9所示。
具体地,锅底部2的顶面21(如图2所示)呈类正多边形。
锅壁部1包括锅壁上部11和锅壁下部12,如图4所示。锅壁上部11的顶端围设出锅口111。锅壁上部11为旋转体,锅壁下部12与锅壁上部11及锅底部2相连,且锅壁下部12与锅壁上部11之间具有分界面14,如图4所示。
其中,沿着由锅底部2指向锅壁上部11的方向,锅壁下部12的横截面由类正多边形变化为圆形。
具体地,锅壁下部12包括沿锅具的周向交错分布的凸部13和凹部18(如图2所示),凸部13与锅壁上部11光滑过渡连接,凹部18与锅壁上部11之间形成分界面14,锅壁上部11凸出于凹部18。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将锅底部2的顶面21(即锅具内表面的锅底部2分)设计成类正多边形,而锅壁部1的顶部开口(即锅壁上部11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111)保持圆形。这样,锅底部2对应类正多边形的转角的部位形成转角部,相邻的转角部之间的部位相对平直。由于相较于圆形锅具的锅壁部1与锅底部2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锅底部2的相对平直的部位与锅壁部1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明显增大,当锅内的食物被推到锅壁部1的这部分内侧壁(即凹部18的内侧壁)时,食物不再随着平缓过渡的侧壁缓慢上升,而会随着突然变陡的侧壁而翻转落下,因此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效果;而锅壁部1对应锅底部2的转角部的部位则形成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即凸部13),相较于圆形锅的平滑面,倾倒锅内食物时食物容易在凸起结构处聚集,相当于凸起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从而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并且,该方案既适用于汤类食物的倾倒处理,也适用于块状食物的倾倒处理。
同时,现有的明火热源或非明火热源(如电磁加热热源)通常为圆形热源,而类正多边形的周向结构相对规整,与圆形热源的形状相对接近,有利于锅内食物周向均匀受热。
进一步地,锅壁部1包括锅壁上部11和锅壁下部12,锅壁上部11为旋转体,锅壁下部12由上向下由圆形向类正多边形变化,使得锅具形成锅口111为圆形且锅底呈类正多边形的结构,构思巧妙。
同时,锅壁上部11采用旋转体,既便于选择通用的手柄3,也有利于锅盖的通用配置,也便于选用通用的包装,而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3或包装,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且由于倾倒菜汁时,汤汁容易沿锅口111流下,设置锅口111部位为圆形,在提高锅具导热性能的同时能够减少残留物的堆积,方便清洗。锅壁下部12对应锅底部2的转角部的部位形成凸部13,锅壁下部12对应锅底部2的相对平直的部位形成凹部18,凸部13和凹部18沿锅具的周向交错设置。凹部18和凸部13是相对而言的,凸部13相对于凹部18向外凸出,凹部18相对于凸部13向内凹入。其中,凸部13与锅壁上部11光滑过渡连接,有利于减少凸部13残留物的堆积,便于清洗,也便于加工成型,造型也较为美观;凹部18与锅壁上部11之间形成分界面14,锅壁上部11凸出于凹部18,使得锅壁上部11和锅壁下部12具有明显分界,而锅壁上部11与锅壁下部12之间的分界面14可以作为标识,便于手柄3位置的选择,有利于手柄3的装配。同时,锅壁下部由于增加了表面积,有利于锅底部的热量向内侧传递;而对于明火热源而言,提高了锅具侧壁的受热面积,增加了传热量。
可以理解的是,类正多边形指的是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比如: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相邻的直边的连接方式改为圆角连接;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且至少一部分相邻的两条边采用圆角连接。
其中,对于锅具而言,很难将锅底部2的顶面21做成严格意义上的正多边形,相邻边之间一般通过圆角连接,而当圆角的半径非常小时,类正多边形基本上等同于正多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具还包括:手柄3,如图1所示。手柄3与锅壁部1相连,如图4所示。
手柄3的设置,便于用于手持手柄3端起锅具进行烹饪操作和食物倾倒操作。
进一步地,手柄3与锅壁上部11相连,如图4所示。
由于锅壁上部11采用旋转体,因而手柄3与锅壁上部11相连时,便于选择通用的手柄3,而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3,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进一步地,手柄3与锅壁上部11对应凸部13的部位相连。
对于锅底部2的顶面21呈类正方形的方案,当手柄3与锅壁上部11对应凸部13的部位相连时,锅壁部1与手柄3呈90°夹角的部位也具有凸起结构,则用户只需水平手持锅具倾倒锅内食物,食物即可沿着对应凸起结构倒出,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分界面14与锅口111之间的距离T在20mm至80mm的范围内。
将锅壁上部11和锅壁下部12之间的分界面14与锅口111之间的距离限定在20mm至80mm的范围内,如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等,既避免了锅壁上部11高度尺寸过小导致锅壁上部11过窄而不便于手柄3的装配,又避免了锅壁上部11高度尺寸过大使得锅壁下部12的加工难度过大,有利于降低锅具的加工难度,同时还能够提高锅具侧壁的传热量,提高加热效率。
当然,锅壁上部11和锅壁下部12之间的分界面14与锅口111之间的距离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锅底部2的顶面21的面积与锅口111的面积之比在0.1至0.8的范围内。
将锅底部2的顶面21的面积与锅口111的面积之比限定在0.1至0.8的范围内,如0.1、0.2、0.3、0.4、0.5、0.6、0.7、0.8等,既避免了锅底过小导致锅具容量过小,又避免了锅底过大导致锅具过重,又有利于保持锅具的平稳性,且能够使锅壁部1的凸出部分不至于过宽而影响炒菜时对菜品的翻炒以及对锅具的清洗。
当然,锅底部2的顶面21的面积与锅口111的面积之比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沿着由锅底部2指向锅壁上部11的方向,锅壁下部12的横截面由类正多边形向圆形过渡渐变。
本方案中,锅壁下部12的横截面由上向下由圆形向类正多边形过渡渐变,也就是通过连续变化实现由圆形向类正多边形的转变,这样使得锅壁下部12的形状较为规整,既便于加工成型,也较为美观,也使得锅壁下部12的内壁面在高度方向上平滑过渡,有利于锅内菜品的翻炒以及后续的锅具清洗。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底部2的顶面21的轮廓线包括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N等于M且大于等于2,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并形成类正多边形。
锅底部2的顶面21的轮廓线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条211和至少两个第二线条212,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的数量相等,且多个第一线条211和多个第二线条212一一交错排布并首尾相连,形成类正多边形。类正多边形相较于正多边形,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能够防止锅具内部产生尖角部位导致食物残留,从而便于锅具清洗。同时,该方案形成的类正多边形结构规整,沿周向旋转对称,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便于锅具内的食物受热均匀。
其中,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可以均为主线条,即: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共同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如两个直线段和两个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或者,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中的一者为主线条,另一者为过渡线条,即:M个第一线条211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第二线条212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的过渡连接部,如四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四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
具体地,第一线条211为直线段(如图2所示)或曲线段,且M个第一线条211组成的形状具有内切圆23(如图2所示)。第二线条212为弧线段,如图2所示,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通过第二线条212圆角连接。M大于等于3。
本方案中,第一线条211为主线条,M个第一线条211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第二线条212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的过渡连接部,且过渡连接部为圆角线,使得锅底部2的顶面21呈类M边形。该类M边形具有内切圆23,该内切圆23与M个第一线条211一一相切。该方案中,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均圆滑相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有效避免了锅具内部出现尖角部位,既便于食物翻炒,也便于清洗。
在一个实施例中,M等于4,如图2所示。
M等于4时,则四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四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本方案的锅具,整体呈上圆下方的结构,造型新颖美观。同时,相较于M等于3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容量相对较大;相较于M大于等于5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形状和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当然,M的取值不局限于4,也可以为3、5、6等数值。比如:M等于3,则三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三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三角形;M等于5,则五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五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五边形;M等于6,则六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六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六边形。
其中,内切圆23的直径L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
将内切圆23的直径限定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如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200mm、220mm等,既避免了内切圆23过小导致锅底面积过小而导致锅具的容量过小,又避免了内切圆23过大锅底面积过大致使锅具尺寸过大。
当然,内切圆23的直径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进一步地,第二线条212的半径R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内切圆23的半径。
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限定在10mm与内切圆23的半径(即L/2)之间的范围内,既避免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过小导致该部位过于尖锐致使食物残留,又避免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过大导致锅底形状过于接近圆形而影响食物翻炒效果。
当然,第二线条212的半径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底部2向下凸出于锅壁部1,形成锅底台阶22(如图7和图10所示),且锅底台阶22的外壁面由上向下倾斜向内延伸;锅底台阶22对应第一线条211的部分相对于锅底部2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小于等于锅底台阶22对应第二线条212的部分相对于锅底部2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
该方案相对于锅底台阶22周向倾斜角度相同的方案,更容易挤压成型,从而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这样设置也能够提高锅底放置的平稳性;且第一线条211对应锅壁部1的凹部18,第二线条212对应锅壁部1的凸部13,由于锅壁部1的凹部18的导热面积小于锅壁部1的凸部13的导热面积,设置锅底台阶22对应凸部13的部分与锅底部2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R1大于等于锅底台阶22对应凹部18的部分与锅底部2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R2,能够增加锅壁部1的凸部13部分对应的锅底部2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锅具整体受热的均匀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锅壁部1对应锅底部2的转角部的部位形成凸起结构,凸起结构的凸起高度H(如图3所示)在2mm至18mm的范围内。
将凸起结构的凸起高度限定在2mm至18mm的范围内,既避免了高度过小导致导流筋的导流效果受限,又避免了高度过大而影响锅内食物的周向翻转。凸起结构的凸起高度,指的是:锅壁下部12具有内切面,内切面为旋转面,旋转面的母线为直线,内切面与锅壁下部12的内表面相切,凸起结构凸出于内切面的高度。
当然,凸起结构的凸起高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下面以炒锅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比。
现有锅具在使用过程中,很难将食物翻面,且倒菜装盘时,食物在锅内分散,容易倒出盘子外面,造成食物浪费和灶台清洁问题。
具体而言,现有锅具在翻炒食物时,因锅底与侧壁过渡大且为圆底,无法将食物翻过来,导致食物加热不均匀,另外在倒菜时,因锅具底小口大,食物无法聚集,导致食物洒落灶台。
现有技术中,无法翻菜暂无解决方案,倒菜问题的现有方案是在锅口111压导流缺口,但因导流缺口太小,只能实现导流汤汁类液体,无法给块状食物做导向。
本示例所描述的一种锅具,包括锅身和手柄3。锅身包括锅底(即锅底部2)和锅壁(即锅底部2)。锅壁的顶端形成锅口111。手柄3固定连接在锅壁上,具体安装在锅壁有凸起的方位。
其锅口111为圆形。
其锅底形状为由N条相同线条(即第一线条211)、M条相同圆角线(即第二线条212)组成的类正多边形,其中:N=M≥3,且为正整数;第一线条211可以是曲线或直线;第一线条211和圆角线间隔排列,首尾相连;M条第一线条211可以具有一个内切圆23。
其锅壁为过渡形状,在圆角线方位的侧壁上形成凸起,凸起的高度H范围2mm-18mm。
锅壁分为锅壁上部11和锅壁下部12,锅壁上部11和锅壁下部12之间有一个分界面14,距离锅口111的距离T为20mm-80mm。其中锅壁上部11为旋转体,手柄3安装在锅壁上部11上,以便可以选择通配的手柄3;锅壁下部12为非旋转体,而是由锅底方形向圆形的过度。
本示例所描述的一种锅具,锅底为类正多边形,此类正多边形的第一线条211与锅壁的连接部位的曲率较大,当食物被推到此方位的侧壁时,更容易翻转过来,此类正多边形的圆角线方位对应的锅壁部分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食物倒出时更容易在凸起结构处聚集,装盘不易掉落在盘外。
手柄3安装在锅壁上部11上,锅壁上部11为旋转体,与普通锅具相同,这样可以选择通配的手柄3,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3。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锅底的外表面附有导磁片,导磁片的面积小于类正多边形的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底部,所述锅底部的顶面呈类正多边形;
锅壁部,所述锅壁部包括锅壁上部和锅壁下部,所述锅壁上部的顶端围设出锅口,所述锅壁上部为旋转体,所述锅壁下部与所述锅壁上部及所述锅底部相连,且所述锅壁下部与所述锅壁上部之间具有分界面,沿着由所述锅底部指向所述锅壁上部的方向,所述锅壁下部的横截面由类正多边形变化为圆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壁下部包括沿所述锅具的周向交错分布的凸部和凹部,所述凸部与所述锅壁上部光滑过渡连接,所述凹部与所述锅壁上部之间形成所述分界面,所述锅壁上部凸出于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锅壁上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壁上部对应所述锅壁下部的凸部的部位与所述手柄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界面与所述锅口之间的距离在20mm至80mm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锅底部的顶面的面积与所述锅口的面积之比在0.1至0.8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沿着由所述锅底部指向所述锅壁上部的方向,所述锅壁下部的横截面由类正多边形向圆形过渡渐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底部的顶面的轮廓线包括M个第一线条和N个第二线条,所述N等于所述M且大于等于2,所述M个第一线条和所述N个第二线条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并形成类正多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条为直线段或曲线段,且M个所述第一线条组成的形状具有内切圆;
所述第二线条为弧线段,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条通过所述第二线条圆角连接;
所述M大于等于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M等于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底部向下凸出于所述锅壁部,形成锅底台阶,且所述锅底台阶的外壁面由上向下倾斜向内延伸;
所述锅底台阶对应所述第一线条的部分相对于所述锅底部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小于等于所述锅底台阶对应所述第二线条的部分相对于所述锅底部的横截面的倾斜角度。
CN202020440463.0U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Active CN2118833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0463.0U CN211883373U (zh)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0463.0U CN211883373U (zh)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83373U true CN211883373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5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0463.0U Active CN211883373U (zh)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833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8508B (zh) 具有用于烹调食物的搅拌装置的器具
EP3307125B1 (en) Apparatus for cooking foods
WO2018095420A1 (zh) 一种智能烹调机及其烹调方法
US5967024A (en) Juice removal frying pan
WO2015196891A1 (zh) 一种多功能炒菜机
US9635975B2 (en) Stir-through lid for cookware
TWI511695B (zh) 多用途烹飪器皿及其製造方法
CN211883373U (zh) 锅具
CN211883374U (zh) 锅具
WO2010131200A1 (en) Lid for a vessel and use of the lid
CN211883375U (zh) 锅具
CN211883376U (zh) 锅具
CN211984983U (zh) 锅具
CN211883377U (zh) 锅具
JP4494507B1 (ja) 調理器具用蓋
CN211883372U (zh) 锅具
CN209863448U (zh) 一种用于旋转炒菜的铝箔盒及炒菜机
US20030192823A1 (en) Food liquid strainer for cooking
CN211459756U (zh) 具有内折式锅沿的锅身以及烹饪锅
CN209995941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7645021U (zh) 电煮锅
CN216822819U (zh) 一种可升降火锅
CN218943031U (zh) 一种铸铁搪瓷平底锅
CN213993295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8128043U (zh) 一种防挂壁的炒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