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3372U - 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83372U
CN211883372U CN202020432348.9U CN202020432348U CN211883372U CN 211883372 U CN211883372 U CN 211883372U CN 202020432348 U CN202020432348 U CN 202020432348U CN 211883372 U CN211883372 U CN 211883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pan
double
groove
bottom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3234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猛
李明
卢岳宏
吴慧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3234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83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83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83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壁部;锅底部,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锅底本体与锅壁部的底部相连,复底片附设在锅底本体的底面上,且锅底本体的底面设有凹槽,凹槽环绕复底片。本申请中,锅底本体的底面设有凹槽,凹槽环绕复底片,即复底片的外围设有凹槽,凹槽使得锅底本体和复底片在受热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变形量,便于复底片和锅底本体受热后适当发生膨胀变形,防止因局部发生应力集中导致复底片开裂或者脱落。同时,本方案也能够使复底片的热量在锅底集中,且在复底片包括导磁片的情况下,降低锅具的噪音。

Description

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复底锅,在受热过程中,复底片容易发生开裂、脱落等情况,从而影响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壁部;锅底部,所述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所述锅底本体与所述锅壁部的底部相连,所述复底片附设在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上,且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环绕所述复底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形成复底锅具,有利于优化锅具的性能。其中,复底片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导磁片,这样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锅底本体的底面设有凹槽,凹槽环绕复底片,即复底片的外围设有凹槽,凹槽使得锅底本体和复底片在受热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变形量,便于复底片和锅底本体受热后适当发生膨胀变形,防止因局部发生应力集中导致复底片开裂或者脱落,从而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可靠性。同时,本方案也能够使复底片的热量在锅底集中,且在复底片包括导磁片的情况下,降低锅具的噪音。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设有第一凸起;所述复底片包括复底主体和与所述复底主体相连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向背离所述锅底本体的方向凸出,且所述第二凸起围设出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插槽,所述第一凸起嵌入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二凸起凸出于所述复底主体的底面的部分及对应的所述第一凸起凸出于所述复底主体的底面的部分形成凸台。
利用锅底本体的第一凸起和复底片的第二凸起共同形成凸台,有效增加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结合力,降低了复底片脱落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台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本方案中,凸台的高度大于等于凹槽的深度,有利于增加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复底片与锅底本体之间的摩擦力和结合力,提高复底片与锅底本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同时,该方案有利于缩小凸台与加热热源之间的距离,使得凸台能够充分受热,从而提高锅具的受热面积和加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锅具的烹饪效果。并且,该方案中,凹槽的深度相对较小,有利于防止锅底本体局部过薄而影响强度,第一凸起的高度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锅底本体的强度,且这样设置能够在保证锅底本体具有较高的强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减小锅底本体的厚度,进而减轻锅具的重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台的高度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
将凸台的高度限定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如0.5mm、1.0mm、1.5mm、2.0mm、2.5mm、3.0mm等,既避免了凸台的高度过低导致加强作用过于微弱或者导致锅具受热面积增加过小的情况,又避免了凸台的高度过高导致锅具使用时锅底部的底面和锅壁部距离热源过远而影响锅具受热。当然,凸台的高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底主体的底面与所述凹槽的顶壁齐平。
锅底本体底面上的凹槽开口朝下,复底主体的底面与凹槽的顶壁齐平,则复底主体的顶面和侧面都与锅底本体相贴合,这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结合力。同时,该方案还能够有效防止复底主体的外边缘发生翘起、开裂等情况,进一步提高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具有底部开口和侧部开口,所述侧部开口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中心方向。
凹槽具有底部开口和侧部缺口,则凹槽的纵截面呈倒置的L形,凹槽的槽壁包括顶壁和外侧壁,而内侧则直接朝向锅底本体的中心方向,这样便于复底片膨胀时向外扩展延伸,进一步降低复底片受热变形时发生翘起、开裂或脱落的风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的深度在0.5mm至2.5m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复底片的外边缘与所述凹槽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在0.1mm至10mm的范围内。
将凹槽的深度限定在0.5mm至2.5mm的范围内,如0.5mm、1.0mm、1.5mm、2.0mm、2.5mm等,既避免了凹槽过浅导致作用微弱的情况,又避免了凹槽过深导致锅底本体局部过薄或者锅底本体整体过厚的情况。当然,凹槽的深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将复底片的外边缘与凹槽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限定在0.1mm至10mm的范围内,如0.1mm、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等,既避免了间距过小导致复底片与锅底本体在受热过程中能够发生的变形量过小的情况,又避免了间距过大导致复底片尺寸过小的情况。当然,复底片的外边缘与凹槽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壁部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呈圆形;所述锅底本体呈类正多边形。
本方案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将锅底本体设计成类正多边形,而锅壁部的顶部开口(即锅壁部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保持圆形。这样,锅底部的顶面相对平直的线条与锅壁部的过渡部位的曲率半径相对较大,当锅内的食物被推到该部分对应的侧壁时,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效果;而锅壁部对应锅底部的转角的部位则形成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相较于圆形锅的平滑面,倾倒锅内食物时食物容易在凸起结构处聚集,相当于凸起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从而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并且,该方案既适用于汤类食物的倾倒处理,也适用于块状食物的倾倒处理。同时,现有的明火热源或非明火热源(如电磁加热热源)通常为圆形热源,而类正多边形的周向结构相对规整,与圆形热源的形状相对接近,有利于锅内食物周向均匀受热。而锅口保持圆形,既便于选择通用的手柄,也有利于锅盖的通用配置,也便于选用通用的包装,而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或包装,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且由于倾倒菜汁时,汤汁容易沿锅口流下,设置锅口部位为圆形,在提高锅具导热性能的同时能够减少残留物的堆积,方便清洗。
可以理解的是,类正多边形指的是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比如: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相邻的直边的连接方式改为圆角连接;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且至少一部分相邻的两条边采用圆角连接。其中,对于锅具而言,很难将锅底本体做成严格意义上的正多边形,相邻边之间一般通过圆角连接,而当圆角的半径非常小时,类正多边形基本上等同于正多边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底片包括导磁片。
复底片包括导磁片,则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扩大了锅具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底片在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的面积之比在0.5至0.95的范围内;和/或所述复底片的外边缘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在1mm至20mm的范围内。
将复底片在锅底本体的底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锅底本体的底面的面积之比限定在0.5至0.95的范围内,如0.5、0.6、0.7、0.8、0.9、0.95等,既避免了比值过小导致复底片的尺寸过小,又避免了比值过大导致凹槽宽度过小或者锅底本体的边缘区域过薄而影响强度。
将复底片的外边缘与锅底本体的底面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限定在1mm至20mm的范围内,如1mm、2mm、4mm、6mm、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既避免了间距过大导致复底片尺寸过小,又避免了间距过小导致凹槽宽度过小或者锅底本体的边缘区域过薄而影响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底片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围设出定位孔,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和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锅底本体相贴合。
复底片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定位部能够起到定位作用,保证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精确对位,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定位部围设出定位孔,且定位部朝向锅底本体的端面和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相贴合,保证了复底片的内侧边缘与锅底本体的紧密结合,从而防止复底片内侧边缘发生翘起、开裂甚至脱落,提高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结合强度,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可靠性。并且,将定位部设在复底片的中部,有利于复底片与锅底本体之间受力均衡,在保证复底片与锅底本体准确对位的基础上,有利于减小定位部的尺寸,从而简化复底片的结构;且位于中部的定位孔内可以用于容纳锅具的商标图案或者文字等标识,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档次。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壁部,111锅口,13凸起结构,2锅底部,21顶面,211第一线条,212第二线条,23内切圆,25锅底本体,253第一凸起,254配合部,255阶梯面,2551第一台阶面,2552第二台阶面,2553转折面,256避让槽,257凹槽,2571顶壁,258底面,27复底片,271定位孔,272复底主体,273第二凸起,275定位部,276定位凹槽,29凸台,3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如图1、图6和图8所示,包括:锅壁部1和锅底部2,如图4所示。
其中,锅底部2包括锅底本体25和复底片27,锅底本体25与锅壁部1的底部相连。复底片27附设在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如图9所示)上,且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设有凹槽257(如图9所示),凹槽257环绕复底片27。
本实施例中,锅底部2包括锅底本体25和复底片27,形成复底锅具,有利于优化锅具的性能。其中,复底片27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导磁片,这样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
其中,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设有凹槽257,凹槽257环绕复底片27,即复底片27的外围设有凹槽257,凹槽257使得锅底本体25和复底片27在受热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变形量,便于复底片27和锅底本体25受热后适当发生膨胀变形,防止因局部发生应力集中导致复底片27开裂或者脱落,从而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此外,本方案也能够使复底片27的热量在锅底集中,且在复底片27包括导磁片的情况下,降低锅具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壁部1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111(如图1所示)呈圆形。锅底本体25呈类正多边形。
本方案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将锅底本体25设计成类正多边形,而锅壁部1的顶部开口(即锅壁部1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111)保持圆形。这样,锅底部2对应类正多边形的转角的部位形成转角部,相邻的转角部之间的部位相对平直。由于相较于圆形锅具的锅壁部1与锅底部2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锅底部2的相对平直的部位与锅壁部1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明显增大,当锅内的食物被推到锅壁部1的这部分内侧壁时,食物不再随着平缓过渡的侧壁缓慢上升,而会随着突然变陡的侧壁而翻转落下,因此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效果;而锅壁部1对应锅底部2的转角部的部位则形成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13(如图3所示),相较于圆形锅的平滑面,倾倒锅内食物时食物容易在凸起结构13处聚集,相当于凸起结构13能够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从而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并且,该方案既适用于汤类食物的倾倒处理,也适用于块状食物的倾倒处理。
同时,现有的明火热源或非明火热源(如电磁加热热源)通常为圆形热源,而类正多边形的周向结构相对规整,与圆形热源的形状相对接近,有利于锅内食物周向均匀受热。
可以理解的是,类正多边形指的是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比如: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相邻的直边的连接方式改为圆角连接;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且至少一部分相邻的两条边采用圆角连接。
其中,对于锅具而言,很难将锅底本体25做成严格意义上的正多边形,相邻边之间一般通过圆角连接,而当圆角的半径非常小时,类正多边形基本上等同于正多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设有第一凸起253(如图9所示)。复底片27包括复底主体272(如图9所示)和与复底主体272相连的第二凸起273(如图9所示)。第二凸起273向背离锅底本体25的方向凸出,如图9所示,且第二凸起273围设出与第一凸起253相适配的插槽,第一凸起253嵌入插槽内。第二凸起273凸出于复底主体272的底面的部分及对应的第一凸起253凸出于复底主体272的底面的部分形成凸台29,如图9所示。
利用锅底本体25的第一凸起253和复底片27的第二凸起273共同形成凸台29,有效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结合力,降低了复底片27脱落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凸台29的高度P大于等于凹槽257的深度N,如图9所示。
本方案中,凸台29的高度大于等于凹槽257的深度,有利于增加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之间的摩擦力和结合力,提高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之间的结合强度。
同时,该方案有利于缩小凸台29与加热热源之间的距离,使得凸台29能够充分受热,从而提高锅具的受热面积和加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锅具的烹饪效果。
并且,该方案中,凹槽257的深度相对较小,有利于防止锅底本体25局部过薄而影响强度,第一凸起253的高度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锅底本体25的强度,且这样设置能够在保证锅底本体25具有较高的强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减小锅底本体25的厚度,进而减轻锅具的重量。
其中,凸台29的高度P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
将凸台29的高度限定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如0.5mm、1.0mm、1.5mm、2.0mm、2.5mm、3.0mm等,既避免了凸台29的高度过低导致加强作用过于微弱或者导致锅具受热面积增加过小的情况,又避免了凸台29的高度过高导致锅具使用时锅底部2的底面和锅壁部1距离热源过远而影响锅具受热。
当然,凸台29的高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进一步地,复底主体272的底面与凹槽257的顶壁2571齐平,如图9所示。
锅底本体25底面上的凹槽257开口朝下,复底主体272的底面与凹槽257的顶壁2571齐平,则复底主体272的顶面和侧面都与锅底本体25相贴合,这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结合力。
同时,该方案还能够有效防止复底主体272的外边缘发生翘起、开裂等情况,进一步提高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凹槽257具有底部开口和侧部开口,如图9所示。侧部开口朝向锅底本体25的中心方向。
凹槽257具有底部开口和侧部缺口,则凹槽257的纵截面呈倒置的L形,凹槽257的槽壁包括顶壁2571和外侧壁,而内侧则直接朝向锅底本体25的中心方向,这样便于复底片27膨胀时向外扩展延伸,进一步降低复底片27受热变形时发生翘起、开裂或脱落的风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凹槽257的深度N在0.5mm至2.5mm的范围内。
将凹槽257的深度限定在0.5mm至2.5mm的范围内,如0.5mm、1.0mm、1.5mm、2.0mm、2.5mm等,既避免了凹槽257过浅导致作用微弱的情况,又避免了凹槽257过深导致锅底本体25局部过薄或者锅底本体25整体过厚的情况。
当然,凹槽257的深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的外边缘与凹槽257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M在0.1mm至10mm的范围内。
将复底片27的外边缘与凹槽257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限定在0.1mm至10mm的范围内,如0.1mm、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10.0mm等,既避免了间距过小导致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在受热过程中能够发生的变形量过小的情况,又避免了间距过大导致复底片27尺寸过小的情况。
当然,复底片27的外边缘与凹槽257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包括导磁片。
复底片27包括导磁片,则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扩大了锅具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在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面积之比在0.5至0.95的范围内。
将复底片27在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面积之比限定在0.5至0.95的范围内,如0.5、0.6、0.7、0.8、0.9、0.95等,既避免了比值过小导致复底片27的尺寸过小,又避免了比值过大导致凹槽257宽度过小或者锅底本体25的边缘区域过薄而影响强度。
当然,复底片27在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面积之比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正投影是指平行投射线垂直于投影面。因此,复底片在锅底本体的底面上的正投影,指的是以锅底本体的底面为投影面,利用垂直于投影面的平行投射线照射复底片,在锅底本体的底面上产生的投影。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的外边缘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在1mm至20mm的范围内。
将复底片27的外边缘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即:M+Q)限定在1mm至20mm的范围内,如1mm、2mm、4mm、6mm、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既避免了间距过大导致复底片27尺寸过小,又避免了间距过小导致凹槽257宽度过小或者锅底本体25的边缘区域过薄而影响强度。
当然,复底片27的外边缘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275,如图5和图7所示。定位部275围设出定位孔271,如图7所示。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和定位孔271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25相贴合。
复底片27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275,定位部275能够起到定位作用,保证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精确对位,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定位部275围设出定位孔271,且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和定位孔271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25相贴合,保证了复底片27的内侧边缘与锅底本体25的紧密结合,从而防止复底片27内侧边缘发生翘起、开裂甚至脱落,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结合强度,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并且,将定位部275设在复底片27的中部,有利于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之间受力均衡,在保证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准确对位的基础上,有利于减小定位部275的尺寸,从而简化复底片27的结构;且位于中部的定位孔271内可以用于容纳锅具的商标图案或者文字等标识,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档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中部构造有配合部254。如图5和图7所示,配合部254与定位部275凹凸配合。
锅底本体25的配合部254与复底片27的定位部275凹凸配合,既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27发生错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271的孔壁呈阶梯形。配合部254为阶梯状凸起,阶梯状凸起嵌入定位孔271内,且阶梯状凸起的外壁面被构造成与定位孔271的孔壁相适配的阶梯面255(如图5所示)。阶梯面255与定位孔271的孔壁相贴合。
阶梯状凸起的阶梯面255与定位孔271的阶梯形孔壁相贴合,相较于非阶梯形的方案,既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27发生错位。
进一步地,定位部275的纵截面呈L形,如图5所示。阶梯面255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台阶面2551、转折面2553和第二台阶面2552,如图5所示。第一台阶面2551、转折面2553、第二台阶面2552由上向下依次排布,且第二台阶面2552位于第一台阶面2551的内侧。
本方案中,定位孔271呈上粗下细的阶梯形,阶梯面255的第一台阶面2551与定位孔271的孔壁较粗的部位相贴合,第二台阶面2552与定位孔271的孔壁较细的部位相贴合,转折面2553与定位孔271的孔壁的中间转折部位相贴合。相较于定位孔271的孔壁沿周向呈阶梯形的方案,复底片27可以轻易地由下向上附着在锅底本体25上,装配方便,且复底片27和锅底本体25的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当然,定位孔271的孔壁也可以沿周向呈阶梯形。
进一步地,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如图5所示。
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也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和摩擦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275设有与配合部254相适配的定位凹槽276(如图7所示)。定位凹槽276位于定位孔271的外侧,配合部254嵌入定位凹槽276内,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
定位部275的定位凹槽276与配合部254凹凸配合,除了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之外,定位凹槽276的槽壁也与锅底本体25相贴合,因而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27发生错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定位部275朝远离锅底本体25的方向凸出,形成环状凸起,如图5和图7所示。
定位部275朝远离锅底本体25的方向凸出,相对于定位部275与复底片27的主体部分齐平的方案,增加了定位部275的纵向尺寸,增加了定位孔271的深度,既有利于增加定位部275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结合力和结合强度,进一步降低复底片27发生开裂或脱落的概率。同时,本方案也便于将定位孔271的孔壁设计成阶梯形,也便于在定位部275上开设定位凹槽276,以进一步增加定位部275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配合部254围设出避让槽256,如图5所示。
配合部254围设出避让槽256,便于容纳锅具的商标图案、文字等标识。其中,对于配合部254嵌入定位部275的定位孔271内的方案,避让槽256的外周缘位于定位孔271的内侧;对于配合部254嵌入定位部275的定位凹槽276内的方案,避让槽256的外周缘位于定位孔271的外侧。当然,配合部254也可以设计为实心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呈类正多边形,复底片27的外周缘位于锅底本体25的外周缘的内侧,且复底片27的外周缘与锅底本体25的外周缘相平行。
本方案中,锅底本体25及复底片27均呈类正多边形,且二者的形状一致,只是复底片27的面积小于锅底本体25的面积,这样的造型规整且美观,且为复底片27的变形提供了一定的预留空间,有利于防止复底片27脱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271呈多边形或类多边形。
多边形或类多边形,均能够起到可靠的防转作用。比如:多边形为正方形或类正方形,能够有效防止复底片27旋转,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造型也较为美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271包括圆形孔和与圆形孔连通的定位缺口。
圆形孔与定位缺口的组合,也能够起到可靠的防转作用。比如:圆形孔与两个相对对称的定位缺口的组合,能够有效防止复底片27旋转,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造型也较为美观。
当然,定位孔271不局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者其他非圆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具还包括:手柄3,如图1所示。手柄3与锅壁部相连。
手柄3的设置,便于用于手持手柄3端起锅具进行烹饪操作和食物倾倒操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底部2的顶面21的轮廓线包括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n等于m且大于等于2,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并形成类正多边形。
锅底部2的顶面21的轮廓线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条211和至少两个第二线条212,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的数量相等,且多个第一线条211和多个第二线条212一一交错排布并首尾相连,形成类正多边形。类正多边形相较于正多边形,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能够防止锅具内部产生尖角部位导致食物残留,从而便于锅具清洗。同时,该方案形成的类正多边形结构规整,沿周向旋转对称,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便于锅具内的食物受热均匀。
其中,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可以均为主线条,即: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共同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如两个直线段和两个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或者,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中的一者为主线条,另一者为过渡线条,即:m个第一线条211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第二线条212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的过渡连接部,如四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四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
具体地,第一线条211为直线段(如图2所示)或曲线段,且m个第一线条211组成的形状具有内切圆23(如图2所示)。第二线条212为弧线段,如图2所示,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通过第二线条212圆角连接。m大于等于3。
本方案中,第一线条211为主线条,m个第一线条211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第二线条212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的过渡连接部,且过渡连接部为圆角线,使得锅底部2的顶面21呈类m边形。该类m边形具有内切圆23,该内切圆23与m个第一线条211一一相切。该方案中,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均圆滑相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有效避免了锅具内部出现尖角部位,既便于食物翻炒,也便于清洗。
在一个实施例中,m等于4,如图2所示。
m等于4时,则四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四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本方案的锅具,整体呈上圆下方的结构,造型新颖美观。同时,相较于m等于3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容量相对较大;相较于m大于等于5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形状和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当然,m的取值不局限于4,也可以为3、5、6等数值。比如:m等于3,则三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三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三角形;m等于5,则五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五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五边形;m等于6,则六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六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六边形。
其中,内切圆23的直径L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
将内切圆23的直径限定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如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200mm、220mm等,既避免了内切圆23过小导致锅底面积过小而导致锅具的容量过小,又避免了内切圆23过大锅底面积过大致使锅具尺寸过大。
当然,内切圆23的直径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进一步地,第二线条212的半径R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内切圆23的半径。
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限定在10mm与内切圆23的半径(即L/2)之间的范围内,既避免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过小导致该部位过于尖锐致使食物残留,又避免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过大导致锅底形状过于接近圆形而影响食物翻炒效果。
当然,第二线条212的半径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锅壁部1对应锅底部2的转角的部位形成凸起结构13,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H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
将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限定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既避免了高度过小导致导流筋的导流效果受限,又避免了高度过大而影响锅内食物的周向翻转。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指的是:锅壁部具有内切面,内切面为旋转面,旋转面的母线为直线,内切面与锅壁部的内表面相切,凸起结构13凸出于内切面的高度。
当然,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下面以炒锅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比。
现有锅具在使用过程中,很难将食物翻面,且倒菜装盘时,食物在锅内分散,容易倒出盘子外面,造成食物浪费和灶台清洁问题。
具体而言,现有锅具在翻炒食物时,因锅底与侧壁过渡大且为圆底,无法将食物翻过来,导致食物加热不均匀,另外在倒菜时,因锅具底小口大,食物无法聚集,导致食物洒落灶台。
现有技术中,无法翻菜暂无解决方案,倒菜问题的现有方案是在锅口111压导流缺口,但因导流缺口太小,只能实现导流汤汁类液体,无法给块状食物做导向。
本示例所描述的一种锅具,包括锅身和手柄3。锅身包括锅底(即锅底部2)和锅壁(即锅壁部1)。锅壁的顶端形成锅口111。手柄3固定连接在锅壁上,具体安装在锅壁有凸起的方位。
其锅口111为圆形。
其锅底形状为由m条相同线条(即第一线条211)、n条相同圆角线(即第二线条212)组成的类正多边形,其中:n=m≥3,且为正整数;第一线条211可以是曲线或直线;第一线条211和圆角线间隔排列,首尾相连;m条第一线条211可以具有一个内切圆23。
其锅壁为过渡形状,在圆角线方位的侧壁上形成凸起,凸起的高度H范围2mm-15mm。
在锅底上附有导磁片,在导磁片外围,锅底上有一个凹槽257,复底片27与锅底形成有六边形凸台29,凹槽257的高度N为0.5mm-2.5mm,凸台29的高度P为0.5mm-3mm且P大于等于N,复底片27的外围距离凹槽257M为0.1mm-10mm。
本示例所描述的一种锅具,锅底为类正多边形,此类正多边形的第一线条211与锅壁的连接部位的曲率半径较大,当食物被推到此方位的侧壁时,更容易翻转过来,此类正多边形的圆角线方位对应的锅壁部1分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13,食物倒出时更容易在凸起结构13处聚集,装盘不易掉落在盘外。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壁部;
锅底部,所述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所述锅底本体与所述锅壁部的底部相连,所述复底片附设在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上,且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环绕所述复底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设有第一凸起;
所述复底片包括复底主体和与所述复底主体相连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向背离所述锅底本体的方向凸出,且所述第二凸起围设出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插槽,所述第一凸起嵌入所述插槽内;
所述第二凸起凸出于所述复底主体的底面的部分及对应的所述第一凸起凸出于所述复底主体的底面的部分形成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的高度在0.5mm至3m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底主体的底面与所述凹槽的顶壁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具有底部开口和侧部开口,所述侧部开口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中心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的深度在0.5mm至2.5mm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复底片的外边缘与所述凹槽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在0.1mm至10mm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壁部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呈圆形;
所述锅底本体呈类正多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底片在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的面积之比在0.5至0.95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复底片的外边缘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在1mm至20mm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底片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围设出定位孔,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和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锅底本体相贴合。
CN202020432348.9U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Active CN211883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2348.9U CN211883372U (zh)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32348.9U CN211883372U (zh)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83372U true CN211883372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4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32348.9U Active CN211883372U (zh) 2020-03-30 2020-03-30 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83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25190B1 (ko) 다용도 조리용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244155U (ja) 調理器具アセンブリ
CN211883372U (zh) 锅具
US8695844B1 (en) Lid holding handle
KR101667013B1 (ko) 인덕션 렌지용 조리용기
CN211883376U (zh) 锅具
EP2745756B1 (en) Improved cooking vessel
CN211984983U (zh) 锅具
CN211883377U (zh) 锅具
CN211883375U (zh) 锅具
CN211883374U (zh) 锅具
CN211883373U (zh) 锅具
JP4494507B1 (ja) 調理器具用蓋
KR20080075364A (ko) 생선구이용 내부 투시 프라이팬
JP6754450B2 (ja) フライ返し
CN209863322U (zh) 一种新型炊具
CN218304477U (zh) 一种复合锅
CN209995941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1093530U (zh) 具有凸点的煎盘
CN218105544U (zh) 锅具
CN217408463U (zh) 容器组件和加热设备
CN219069953U (zh) 一种炒菜锅组件及炒菜机
CN215127135U (zh) 炖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7645021U (zh) 电煮锅
CN214230874U (zh) 烹煮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